广东省农业科技研究中心建设方案
广东省农业科技创新中心

广东省农业科技创新中心申报指南(2007年度)为深切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踊跃进展现代农业扎实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假设干意见》(中发[2007]1号)和《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速建设科技强省的决定》(粤发[2004]12号)精神,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提高农业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增进农村和农业经济持续健康进展,依照《广东省科技进展“十一五”计划》和我省农业企业进展新要求,提出2007年度广东省农业科技创新中心申报指南。
一、申报对象属国家级、省级农业龙头企业,广东省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国家和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内的农业企业及其它科技含量较高的科技型农业企业。
二、建设内容(一)开展农业关键技术研究开发。
(二)实施农业科技功效中试、孵化和实现产业化。
(三)培育、聚集农业科技高级人材,开展面向农户的先进有效技术培训。
(四)提供农业企业技术诊断、咨询等中介效劳。
(五)推动科技、经济的紧密结合,增强产学研的紧密合作。
三、建设目标(一)选择我省大宗种植业、畜禽和水产养殖业、林业、农产品加工领域、农业生物技术等领域,成立省级农业科技创新中心。
(二)培育造就和吸引聚集一支高素养的农业技术研发队伍。
支持在农业科技创新中心设立博士后工作站。
(三)培育、引进一批动植物新品种,研究、开发和引进、消化一批重大农业新技术和产品,成为本地域和行业的技术辐射源。
(四)大幅度提高农业企业的科技素养和产品科技含量,增强我省农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和科技附加值。
(五)形成假设干个直接面向产业进展的农业高新技术创新基地。
四、申报条件(一)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和科技研发基础一、珠江三角洲地域。
企业年销售额1亿元以上,创新中心专职技术人员15人以上,其中具有学士以上学位的人员占50%以上;每一年技术开发经费不低于企业销售收入的3%;拥有比较齐全的研究开发仪器设备和固定、专门的场所;成立了农业技术信息效劳网站。
广东省农业部红头文件

广东省农业部红头文件为贯彻《乡村振兴促进法》,落实《农业农村部广东省人民政府共同推进广东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合作框架协议(2019—2022年)》,农业农村部与广东省人民政府商定,2021年度共同做好以下重点工作。
一、确保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1.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
坚持粮食安全党政同责,深入实施“南粤粮安工程”,农业资源优先保障粮食生产,保持粮食生产能力稳定。
开展粮食生产功能区划定“回头看”,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引导粮食生产功能区至少生产一季粮食,种植非粮作物的要在一季后能够恢复粮食生产,推进省级粮食产业园区建设。
稳定水稻种植面积,建设一批绿色高质高效丝苗米生产基地,打造丝苗米优势产业带。
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开展新一轮垦造水田行动,落实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推进撂荒耕地复耕复种,将耕地资源优先用于粮食生产,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严格管控“非粮化”。
(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农业农村部发展规划司、种植业管理司、农田建设管理司牵头;广东省自然资源厅、粮食和储备局、农垦总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广东省各地级以上市政府落实,以下各项工作均需各地级以上市政府落实,不再列出。
以下分工中,广东省、农业农村部分别简称省、部)2.坚决打好种业翻身仗。
实施粤强种芯工程,强化种业科技创新,开展荔枝、香蕉、白羽肉鸡、瘦肉型猪、水产等良种重大科研联合攻关,着力解决一批关键核心技术。
推进农业种植资源调查、收集保存、鉴定评价和利用,新建一批特色蔬菜、岭南优质水果、特种经济作物等国家和省级资源库(圃)。
加快推进广东(深圳)现代生物育种中心、广东南亚热带作物创新中心、广州种业研究院等种业创新平台建设,打造建设一批种业科研平台。
建设现代种业产业集群,组建广东种业集团,培育、建设一批育繁推一体化企业和基地。
(省农业农村厅,部种业管理司牵头;省科技厅、农科院,华南农业大学、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广东恒健投资控股有限公司等按职责分工负责)3.保障“菜篮子”“果盘子”等重要农产品供给。
广东省农业科技园区的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

第 一 批
2 0 0 2生 第 二 批 珠 三 角
3
4
广 东珠 海 国 家 农 业 科 技 园 区
广 东 湛 江 国家
3 3 3 - 3 3
1 O o o
2 0 1 5焦 2 0 1 4拒 珠 三 角 第 四 批 第 五 批
2 0 1 1拄 2 0 1 4焦 粤 西
序 号
1 广 东广 卅l
园 区名 称
核 心 区 面 省 级 立 国家 级 所 在 积( 公顷 ) 项 批 次 立 项 批 次 区 域
3 8 7 2 0 0 1正 珠 三 角
国 家农 业 科 技 园 区
2 深 圳 国 家 农 业 科 技 园 区 1 l 1 8 2
渠道 , 提高 了农 民增收能力。
2 0 1 5年和 2 0 1 6年 , 河源 农业科技 园区和 韶关 农业科
技 园区分别被列 入第六 、 第七批国 家农业 科技 园区建 设 。至此 , 广东省 已建有广州 、 深圳 、 湛江 、 珠海、 河 源
和 韶关 6个 国家农 业科技 园 区 , 以及 梅 州、 汕尾 和 韶 关等 1 O个省 级农业 科技 园 区( 其 中湛江 、 珠海 、 河 源
1 广 东现 有 1 6个 农 业 科 技 园 区 的 发 展 历 程 和现 状
根据 新区 5 6 广 东 河 源 农 业 科 技 园 区 广 东 韶 关
农 业 科 技 园 区
第 一批 第 五 批 2 6 6 7 2 5 3 3 2 0 1 3焦 2 0 1 5拄 粤 北 第 三 批 第 六批 2 0 1 1焦 2 0 1 6焦 粤 北
第一 批 第 七批
乡统 筹发展 的需要 , 2 0 1 0年科 技部制定 《 “ 十一五 ” 国 家农业科技 园区发展纲 要》 ,重新启动 国家农业科 技 园区的申报建设 工作 。2 0 1 1年 , 广东省对 省级农业 科
广东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发展现状_存在问题与对策

广东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与对策李朝庭(广东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广东广州510033)摘要:农业科技创新中心是广东省提高农业科技研发水平和成果转化率的重要平台,目前在研发队伍、成果推广等多方面已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存在原始创新能力培育不足等问题。
针对目前的状况,可从加强组织领导与统筹协调、引入竞争机制和动态管理机制等7个方面入手推进广东省农业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与发展。
关键词:农业;科技创新;对策中图分类号:S-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874X(2011)13-0214-02“十一五”期间,广东省共批准建设农业科技创新中心67个,安排资金1425万元,带动地方和建设单位投入配套资金超过2亿元;共建成实验室建筑面积超过15000m2,购置仪器设备超过1亿元,拥有研发人员1000多人,其中中高级以上人员接近500人;可实现年新增产值约3亿元,年新增销售收入超过3亿元,年新增利税超过2000万元;年均推广科技成果、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30多项,开发新技术、新品种和新工艺近20项。
到2010年,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覆盖了全省21个地级市,农业企业进一步成为广东省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核心和重要组成部分;产学研结合更加紧密,农业科技研发水平和成果转化率明显提高;高新技术向农业渗透加速,农产品附加值显著提高;全省农业科技创新中心组建单位的科技研发基础条件、研发队伍、研发成果、技术推广效应均达到国内同行业领先水平。
1“十一五”期间广东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十一五”期间,广东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具体表现在:(1)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
全省农业科技创新中心研发新产品、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共931项;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496篇;发表研究报告423份;获得专利授权70项,其中发明专利25件。
(2)人才队伍建设初见成效。
固定人员配置4412人,其中研究与技术人员占56%,50%的人员拥有专业技术职称,40%的人员拥有本科以上学历。
河源市农业科技创新中心管理试行办法-河源市科技业务管理阳光政务平台

河源市农业科技创新中心认定管理办法第一条为贯彻落实《广东省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方案(2016~2020)(试行)》(粤科社农字〔2015〕183号)以及《河源市促进科技创新的若干政策措施》(河府〔2016〕49号),提升我市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对农业科技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创新中心”)的管理,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创新中心由市级以上(含市级)农业龙头企业或科技含量较高的科技型农业企业、市内高等院校或科研院所申报,鼓励产学研合作,充分发挥各单位的科技资源优势,互补共享,联合共建。
第三条创新中心的主要任务是:(一)开展农业先进技术研究开发。
(二)开展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共性关键技术攻关。
(三)实施农业科技成果中试、孵化,推进产业化。
(四)培养、聚集农业科技高级人才;培养农业科技创新创业优秀团队;开展面向农户的先进实用技术培训。
(五)提供农业中小微企业技术诊断、咨询等中介服务。
(六)推动科技、经济紧密结合,密切产学研合作。
第四条申请组建创新中心的单位应具备以下条件:(一)申报单位在我市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研究方面基础扎实、研究条件良好、研究力量强,研究水平市内领先。
(二)在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方面具有较强的实力、相关产品市场前景良好,具备较强的成果应用示范和转化能力以及示范带动作用。
(三)创新中心有固定的办公场所、实验基地,有必要的研发、生产及检测设备。
(四)创新中心成立研究团队,且结构合理,能团结协作,具有较为充足的科研经费,能确保足够的研究时间。
(五)创新中心运行机制良好,制度健全。
第五条创新中心的申请、审批程序:(一)发布申报指南。
市科技局根据我市农业科技创新需求,在深入调研和充分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编制“创新中心”申报指南并公开发布。
(二)申请与受理。
申报单位登陆市科技业务管理阳光政务平台在线填写《河源市农业科技创新中心申请书》和《河源市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可行性报告》,并上传相关附件。
附件材料包括:单位营业执照或机构代码证、上年度财务报表或审计报告、科技项目或成果证明、研究团队证明材料、创新中心共建协议,以及其它相关资质证明材料等。
广东省农业装备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

型
农
业
项 目经费相对较少 ,国家现有政策和措施在 大力增 强农
业装备 自主创新能力保障装备技术有 效供 给方面还大有
作为 。但是 ,广东省农业装备 自主创 新总体 能力较弱 ,
农 业 装 备 社
装 备
科 技
刨
科技创新体系未完善 、体制不清 、机制不活、路径不明,
由于体制、机制 以及农业装备科技工作的特殊性 ,
工业系统 内是 比较低 的行业之一 ,成果绝大部分来源于
科研机构和高校 ,创新动力不足。另一方面 ,政府的政 策性资金扶持力度不够 。尽管近广东省加大了对农业装 备科技经费的投入力度 ,由于国家财力、体制和重视程 度等原因,政府对农业装备科研开发特别是对共性技术、 关键技术 的研发投入和支持力度远不能满足农业发展需 要。全省农机企业管理缺位 ,企业规模又小 ,政府的技 改投入很难惠及农机企业 。
技竞争力,但由于广东省对农业装备科技工作重视不够, 积累 了一些深层次的问题 ,加之科技创新本身的艰巨性
们所掌握的知识 ,利用分析 、研究、设计 出新产品、新 技术 。增 加科研人员投入可 以提高科研成果水平、缩短
科研时间 ,进而提高农业装备的科技创新能力。但是 ,
广东省每万 人中拥有农业 装备科 技人员总数还不到0 3 . 人 ,每万人中拥有科技投入人员数不足1 ,农机行业引 人
济发展未能有效结合 ,影响了广 东省农业装备科 技总体
水平的发挥 。
3广东省农业装备科技创新评价指标 体系的建立
在分析研究 问题和结果的基础上 ,提 出广东省农业 装备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评价指标体系 由4 个一 级指标、9 个二级指标和2 个三级指标组成,其指标和权 4 重见表1 。由于农业装备科技创 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是一
广东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实施方案

广东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实施方案(试行)发展现代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进步。
为加快推动我省农业科技资源的整合优化,促进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的建设,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农产品核心竞争力,增强现代农业发展的科技支撑,现根据我省农业产业实际,制定广东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高农业科技的持续创新能力为核心,以整合资源、联合攻关和创新机制为手段,以粮食生产安全、食品安全和农民持续增收为任务,围绕我省农业优势农产品和特色产业的发展,建立健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为提升我省农业科技综合实力,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二、目标任务(一)总体目标。
广东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的总体目标是:以我省农业优势农产品和特色产业为单元,以产业为主线,依托全省现有的具有创新优势的科研力量与科技资源,建设从研发到市场、从生产到消费、从产地到餐桌各个环节紧密衔接、环环相扣,服务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全方位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增强我省的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确保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和质量安全。
(二)基本任务。
围绕我省现代农业产业发展需求,整合省、市、县等有关农业科技优势资源,进行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的创新、集成、试验和示范推广;收集、分析农业产业发展信息与动态,系统开展产业技术发展规划和产业经济政策研究,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和咨询,向社会提供信息服务;开展农业产业技术示范和技术服务。
1.重点工作:通过深入调研,确定各产业区域布局急需解决的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组织开展重点研究、示范和推广。
2.基础性工作:建立产业发展的基础性、公益性技术平台,收集、整理和分析各产业国内外、省内外相关信息,提供相关产业应用和政府部门决策参考。
3.前瞻性工作:针对我省面临的人口、资源和环境等问题,组织开展与产业发展相关的储备性、跟踪性和前沿性研究。
浅谈农业科研院所科研团队建设

浅谈农业科研院所科研团队建设作者:聂新志陈琴苓马静薛志洪骆艺来源:《农家科技》2020年第01期摘要:文章介绍了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科研团队的现状、存在问题以及加强科研团队建设的主要措施和成效,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农业科研院所推进科研团队建设的建议,以期为农业科研院所科研团队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业科研院所;科研团队建设;存在问题;建议农业科研院所科研团队大都是以学科为基础、以研究室或课题组为单元组成的承担科学研究、科技服务、成果转化等任务的综合性团队。
科研团队往往是一个整体,团队成员间的分工、约束比较明确,具有较强的协作性,是农业科研院所科技创新、科技服务等功能实现的重要基础。
文章以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科研团队建设为例,探讨科研团队建设的思路和措施,为农业科研院所科研团队建设提供参考。
一、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的基本情况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成立于1960年,是广东省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东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科技支撑力量。
现设水稻、果树、蔬菜、作物、植物保护、动物科学、蚕业与农产品加工、农业资源与环境、动物卫生、农业经济与农村发展、茶叶、环境园艺等12个研究所和农业科研试验示范场、农产品公共监测中心和农业生物基因研究中心共15个科研机构,设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在职职工1825人,其中,高级职称专家500人,博士以上学历378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在职专家23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4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1人。
“十二五”以来,全院共获得科研项目立项2349项,科技成果奖励360项(国家科技奖励6项,省部级一等奖32项),授权专利526件,审定品种495个;入选国家及省主导品种394个,主推技术144项,主要良种良法在广东省的覆盖率达40-80%。
二、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科研团队总体情况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主要围绕产业发展需求,以学科领域为单元,设立研究室(某些研究室再根据需要设立课题组),一个研究室(或课题组)即为一个科研团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件一:
广东省农业科技研究中心建设方案
广东省科技厅
为了贯彻落实《广东自主创新规划纲要》的精神,进一步加强广东农业科技创新,提升农业科技对农业产业的引领、支撑和服务能力,增强广东农业产业竞争力。
按照广东省“十二五”农村科技发展规划的要求,在整合资源与优势互补的基础上,依托我省现有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组建一批广东省农业科技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
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建设的必要性
广东是工业强省,也是农业大省,发展农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2009年农业总产值在全国排第五位,其中:花卉、饲料和甜玉米排第一,水产品排第二,水果、糖料排第三,肉类排第六,蔬菜、稻谷排第七;广东也是全国重要的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集散地,农产品进出口总额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第二,担负着为粤港澳地区提供安全、优质农产品的重任。
然而,广东人均耕地不足半亩,约为全国人均耕地的1/3,人口承载力有限,环境容纳量不足。
但是,广东农业科技创新平台以及在国家层面有较大影响的领军人才不足,研究力量分散、系统性不够、科技储备不足,需要进一步探索形式多样、机制灵活,能在支撑广东农业产业发展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的研发机构,更好地解决农业产业发展面临的共性关键科技问题。
农业共性技术是指能对农业一个产业或多个产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产生深度影响,并能在一定范围和领域内广泛应用,能形成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技术。
拟建设的中心依托我省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整合全省科技资源,针对广东农业产业的共性关键科技需求,在优势互补的基础上组建优秀研究团队,有系统、有层次地开展联合攻关,培养更多优秀的农业科技人才,更有效地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进一步支撑广东现代农业的健康发展。
二、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广东自主创新规划纲要》的精神,按照广东省“十二五”农村科技发展规划的要求,围绕广东现代农业发展的
共性关键技术发展需求,突出广东农业产业特色和优势,构建科技行政管理部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之间的有效联动新机制,实现支撑农业产业发展、培育重大农业科技成果、培养优秀农业科技人才的有机结合。
三、任务和目标
主要任务:整合科技资源,开展我省生物种业、高效种养、农产品与食品加工、农产品与食品安全、有害生物防控、绿色投入品生产、农业生态环境安全、农村信息化、农业装备和农业新兴产业等农业共性关键技术的攻关,培养农业科技创新团队和优秀人才,进一步支撑我省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引领现代农业科技进步,提升产业竞争力。
发展目标: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组建,突破一批农业共性关键技术,形成若干个优秀的科技创新团队,培养一批农业科技领军人才,提升一批优势特色农业产业的竞争力,完善农业科技自主创新体系,显著提高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引领和支撑广东现代农业发展。
“十二·五”期间,组建30个以上省级农业科技研究中心。
四、建设原则
㈠资源整合原则。
在优势互补的基础上,广泛整合我省高校、科研院所的平台、人才、项目等科技资源,围绕农业共性关键技术,开展联合攻关。
㈡重点突出原则。
遵循“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科技发展思路,以制约我省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发展的共性关键技术为突破口,集中优势力量,突出重点,实现重大突破。
㈢引领支撑原则。
瞄准国际农业科技发展前沿,突出广东特色,为现代农业的持续发展研发和储备一批关键技术,引领和支撑产业发展,提升我省农业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㈣人才培养原则。
整合优势研究力量,构建创新平台,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人才培养机制,创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氛围,在创新实践中培养优秀团队和领军人才。
五、组建方式
㈠中心架构。
⒈中心依托省内高校和研究院所建设,设立专业研究学科或研究室或分中心。
⒉中心设立首席专家1位,专家委员会委员若干名,中心实行首席专家负责制,不另设固定人员编制。
⒊中心授予“广东省xxx科技研究中心”的牌匾,其中“xxx”指农业共性关键技术名称。
⒋中心承担各类科研任务,不安排事业经费。
㈡中心审批。
由广东省科技厅发布申请通知,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组织申报。
围绕广东农业共性关键技术发展的需求,按照《广东省农业科技研究中心建设方案》和《广东省农业科技研究中心管理办法》组织专家进行评议,择优确定中心组建单位。
授予依托的牵头单位“广东省xxx科技研究中心”的牌匾,其它单位授予“广东省xxx科技研究中心xxx研究室或分中心”牌匾。
六、保障措施
㈠加强领导。
加强省科技行政主管部门对农业科技研究中心的指导,落实扶持中心发展的政策和措施,鼓励和支持农业共性关键技术研究。
中心依托单位在科研场地、人员调配,后勤保障和经费配套等方面提供支持,保证中心的良好运作。
㈡加强联动。
中心主要承担各类科研任务,按课题制管理,以首席专家为主联合同行专业建立研究团队,围绕研究目标,整合相关资源,形成联动机制,共同推进。
㈢加强投入。
在充分整合中心成员单位农业科技资源的基础上,根据中心的发展目标和研究任务,争取国家、地方、有关部门和社会的科技投入;鼓励各级政府、企业、银行、金融、税务、风险投资等有关部门积极参与中心的建设,形成多元化投入机制。
㈣加强宣传。
充分利用电视、报纸等各类媒体,加大宣传力度,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地宣传农业科技研究中心建设的战略意义,分区
域,有步骤、分产业,有重点,稳步推进农业科技研究中心建设,形成社会共同推进农业科技发展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