髋关节外科脱位后髋关节内手术入路

合集下载

髋关节外科脱位后髋关节内手术入路

髋关节外科脱位后髋关节内手术入路

手术技术:髋关节外科脱位后髋关节内手术入路2015-01-09 13:49来源:中华外科杂志作者:张洪邹吉扬肖凯字体大小-|+髋关节的关节囊近端附丽于髋臼缘,远端附丽于股骨颈基底,关节内结构除髋臼与股骨头之外,还包括全部股骨颈。

在髋关节手术中,需要充分显露髋关节所有结构方得以观察和处理髋关节内的畸形和病变,例如:股骨头骨折、股骨髋臼撞击症(FAI)、股骨头骨骺滑脱(SCFE)、绒毛结节性滑膜炎等关节内畸形与疾病。

但是髋关节脱位后引发股骨头血运损伤和股骨头坏死很常见,是关节外科医生最担心的手术并发症。

本文重点围绕髋关节外科脱位这一主题,介绍了该外科脱位技术入路的临床应用。

一、股骨头的主要血管解剖既往股骨头主要血供被认为是来自旋股内侧动脉和旋股外侧动脉发出的,环绕在股骨头颈交界处的基底动脉环,并以此发出数条侧骨骺动脉以及圆韧带动脉,后续证实圆韧带动脉对股骨头血运供应微弱,没有临床意义。

同时发现当股骨头颈交界处从下向上切断90%,仅保留股骨头颈在上端的连续时股骨头动脉灌注良好;当股骨头颈交界处上端被切断时股骨头血运完全丧失说明股骨头颈交界上端血管对股骨头血运的重要性。

有研究发现起于股动脉的旋股内侧动脉(MFCA) 于髂腰肌与耻骨肌间,经闭孔外肌与短收肌之问到达髋关节后面,其终支在股方肌深侧沿闭孔外肌下缘向外上至转子窝,最后跨过闭孔外肌腱浅面或深面直接延续为MFCA 的深支。

MFCA 深支通过股骨颈外上方在股骨头颈交界处进入股骨头(图1)。

MFCA 深支是股骨头血供的命脉,仅靠MFCA 深支即可保证股骨头的血供,而如果任何原因伤及股骨头颈交界处外侧MFCA 深支进入股骨头的穿支,股骨头的血供基本丧失。

因此,保护好该血管进入股骨头的穿支是髋关节外科脱位技术的核心。

二、手术技术髋关节外科脱位入路:(1) 股骨头的血供主要来自MFCA 深支,并从股骨头颈交界处外上方进入股骨头。

(2) 应用大转子截骨并向前翻转,保持大转子后方外旋肌群的完整性,使在其中穿行的MFCA 得以保护。

髋关节入路总结

髋关节入路总结

po2st0er2io1r/. C4l/in2O7rthop Relat Res. 2009. 467(2): 473-7.
15
适应症
• 髋关节置换; • 股骨颈骨折切复; • 髋关节滑膜活检; • 股骨颈活检;
2021/4/27
16
浅层分离
2021/4/27
皮肤切口 在股骨大转子上约7-10cm外侧略 前方处行轻微弯曲皮肤切口(方 向从髂结节到阔筋膜张肌起始 部),向远端延伸至股骨干(大 粗隆下10cm处)。
2021/4/27
14
前外侧入路
• Watson-Jones 于1936介绍了全髋置换手术的前外侧入路;[4] • 上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Baeur和Hardinge 首次描述
了经臀肌入路:臀肌连同股外侧肌一起沿肌纤维劈开。
• 后来Charnley、harris和Muller对其进行改良。 • 通过臀中肌与阔筋膜张肌间隙有限显露髋关节及股骨近端
Chow J, Pen2en0b2e1rg/B4, M/2ur7phy S. Modified micro-superior percutaneously-assisted total hip: early
2021/4/27
4
适应症
• 先天性髋脱位中,脱位的股骨头位于真性髋臼的前上方时, 用于此入路切开复位;
• 滑膜活检术; • 关节内融合; • 髋关节置换; • 肿瘤切除,特别是骨盆肿瘤; • 该入路上部分也可用于下列情况:骨盆截骨。使用该入路时,
如果不自骨盆广泛剥离肌肉,对于髋臼的显露不如其他入路。
2021/4/27
26
直接外侧入路(经臀入路)
该入路为全髋关节置换提供良好的显露,该入路避免了大转 子截骨。由于臀中肌的大部分保持完好,术后患者可以早期 活动,但是该入路显露的范围不如经大转子截骨的前外侧入 路,因此选择该入路行全髋关节翻修术困难。

髋关节入路

髋关节入路

髋关节 Smith-Peterson入路(前侧入路):Smith-Peterson改进并描述了前侧髂股骨入路,现在此入路已经被广泛采用。

体位:仰卧位;切口始于髂骨嵴的中部,或者为了更大的显露,也可以切开整个髂嵴。

切口向前切开到髂前上棘,向远端并稍向外侧偏斜,切开10~12cm切开浅深筋膜,离断阔筋膜张肌和臀中肌在髂嵴的附着点,用骨膜起子骨膜下剥离髂骨外侧面臀中肌及臀小肌的附着点,在髂骨的外侧面与剥离的肌肉之间用纱布填塞,控制此部位滋养血管的出血。

在阔筋膜张肌和缝匠肌及股直肌之间分离大腿深筋膜。

切断、钳夹并结扎髋关节囊远端约5cm处的旋股外侧动脉的升支。

股外侧皮神经在髂前上棘远侧2.5cm处经过缝匠肌表面,将其向内侧牵开。

如果髂前上棘部位的组织有挛缩,可用骨刀游离髂棘,并将它连同所附着的肌肉牵向更远侧。

横向切开髋关节囊显露股骨头及髋臼的近侧边缘。

也可沿着关节囊在髋臼盂唇的附着处(环状韧带)切开,以便获得更大的显露。

如果有必要,也可用弯刀或剪刀切断圆韧带,并使股骨头脱位。

这样就可暴露整个髋关节。

几乎所有的髋关节的手术均可采用这个入路来完成,不同节段可用于不同的目的。

例如,股骨前侧切口可显露髋关节,但不能满足重建手术需要。

此切口的髂骨部分可暴露整个髂骨及髋关节;从髂前上棘到髂后上棘所有附着于髂嵴的结构都可松解并牵拉至髂骨的外侧面;向远端可以解剖至髂前下棘。

Smith-Perterson还设计了改良切口用于更广泛的髋关节手术,将髂肌从髂骨前部的内侧面翻转,并切断股直肌的起点。

Schaubel改良了Smith-Perterson前方入路,以解决阔筋膜再缝回至髂嵴筋膜时的困难,手术中不在髂嵴处切断阔筋膜,而在内侧的腹外斜肌附着处与阔筋膜之间行髂嵴突出部截骨。

截骨范围可向后方延伸到臀大肌起点处。

阔筋膜张肌、臀中肌、臀小肌的附着点行骨膜下分离至远端,以便显露髋关节囊。

在全髋置换手术、股骨头假体置换、或髋关节融合手术时,如果有必要,可将外展肌、短外旋群从股骨大粗隆上切下。

手术讲解模板:侧入路髋关节融合术

手术讲解模板:侧入路髋关节融合术

手术资料:侧入路髋关节融合术
手术步骤:
,宽度相当于大转子的宽度。植骨时,先 稍内收下肢,以增大髋臼、转子间距,将 骨嵌入槽内后,外展下肢即可使骨片紧紧 嵌入槽内。在关节间隙及植骨缝隙用取自 髂骨的小骨片紧密填充,安置负压引流管, 然后按层缝合。术后作髋半人字石膏固定。
手术资料:侧入路髋关节融合术
手术资料:侧入路髋关节融合术
手术步骤: 1.体位 仰卧位,病侧臀部及躯干用沙袋 垫高45°。
手术资料:侧入路髋关节融合术
手术步骤:
2.切口、显露 临床多用髋关节外侧切口, 显露广,操作容易。切口从髂嵴前1/3开 始,经髂前上棘下延至股骨大转子下,再 弯向后侧至股骨后缘。切开皮肤、筋膜, 分开缝匠肌及阔筋膜张肌间隙,从髂骨翼 的外面骨膜下剥离阔筋膜张肌及臀中肌, 平切口下缘切断阔筋膜,连同皮瓣向后翻 开。然后,从大转子上切
适应证: 6.关节置换或其他手术失败者。
手术资料:侧入路髋关节融合术
手术禁忌:
1.邻近关节已有骨性强直者,不宜作关节 融合术。如髋关节融合后,其活动可由正 常的腰椎及膝关节来代偿,以适应工作与 生活活动的需要。若下腰椎或膝关节已经 僵硬,髋关节融合将会给病人造成极大困 难。
手术资料:侧入路髋关节融合术
侧入路髋关节 融合术
手术资料:侧入路髋关节融合术
侧入路髋关节融合术
科室:骨科 部位:髋关节
手术资料:侧入路髋关节融合术
麻醉: 选用腰麻或硬膜外麻醉。
手术资料:侧入路髋关节融合术
概述:
⑴髋关节外侧切口,翻开阔筋膜张肌瓣,从髂骨外面剥离臀中肌 ⑵从大转子上切下臀中肌止点后向外拉开,向内拉开股直肌,用髋臼凿插 进髋关节进行分离 ⑶脱位股骨头,凿除头、臼关节软骨面

图文详解——髋关节手术入路

图文详解——髋关节手术入路

图文详解——髋关节手术入路01髋关节前外侧入路(Smith-Petersen入路)图1 髋关节前侧入路皮肤切口图2 髋关节前侧入路浅层神经界面图3 髋关节前侧入路深层神经界面髋关节前外侧入路是髋关节手术中被广泛应用的手术入路,最先由Bardenheuer等描述,经Smith-Petersen改良而得名。

该切口始于髂嵴中部,向前至髂前上棘,然后转向髌骨外缘方向,向远端延伸10~12cm(图1)。

该入路主要利用两个神经界面:浅层经缝匠肌(股神经支配)和阔筋膜张肌(臀上神经支配)间隙进入(图2),深层则经股直肌(股神经支配)和臀中肌(臀上神经支配)之间暴露(图3)。

01适应证(1)先天性髋关节脱位。

(2)人工股骨头置换术。

(3)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手术。

(4)髋关节成形术。

(5)髋关节融合术。

(6)髋关节滑膜切除术。

(7)髋关节中心性骨折脱位切开复位术。

(8)股骨颈部肿瘤切除植骨术。

(9)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病灶清除植骨术。

(10)髋关节结核病灶清除术。

02体位图4 髋关节前侧入路体位患者取仰卧位,患侧臀部垫高,使身体与手术床面呈30°角(图4)。

03操作要点(1)浅层:切开皮肤后,外旋下肢紧张缝匠肌,沿髂前上棘内下方5~7cm 处分辨缝匠肌及阔筋膜张肌的肌间隙,仔细分离皮下组织,注意勿损伤股外侧皮神经,该神经于此处穿出阔筋膜进入皮下,游离股外侧皮神经,向内侧牵开,沿阔筋膜张肌前内侧缘剪开阔筋膜,分别向内外牵开缝匠肌和阔筋膜张肌。

沿髂嵴外侧剥离阔筋膜张肌起点,利于显露,注意结扎穿行于缝匠肌及阔筋膜张肌间的旋股外侧动脉升支,避免出血。

(2)深层:牵开缝匠肌和阔筋膜张肌后即可显露深面的股直肌和臀中肌。

股直肌直头起自髂前上棘,返折头起自髋臼上缘及关节囊,自髂前上棘下1cm处切断股直肌直头,自髋臼上缘切断股直肌返折头,向远侧翻转股直肌,向外侧牵开臀中肌,显露髋关节囊,向内侧牵开位于关节囊内下方的髂腰肌,于骨膜下剥离髂骨前外侧的肌肉,显露髋关节囊,于髋臼盂唇的外侧纵行或者T形切开关节囊,显露股骨头、股骨颈及髋臼前上缘。

2022髋关节置换手术入路的选择(全文)

2022髋关节置换手术入路的选择(全文)

2022髋关节置换手术入路的选择(全文)髋关节置换手术入路有多种,如前侧入路、外侧入路、后外侧入路等。

对入路的选择应遵循尽量减少组织损伤的原则,其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手术医师本人的临床经验,而对于某些特殊病例要视情况选择特定的入路。

01、后外侧入路体位:健侧卧位,固定骨盆,以软垫等措施避免骨突部位压疮。

会阴区以护皮膜等防水贴膜保护。

消毒铺无菌巾单。

切口:切口起自大粗隆后上方,经大粗隆外侧向股骨外侧弧形切口,长度依手术需要决定。

切开臀大肌肌膜,沿臀大肌纤维方向钝性分开,经大粗隆外侧切开阔筋膜,再沿股骨干纵轴向远端切开阔筋膜。

沿大粗隆后缘切断外旋短肌群,注意保护外展肌群。

切开关节囊,显露髋关节。

02、直接外侧入路体位:体位摆放及消毒铺单同后外侧入路。

切口:以大转子为中心做外侧正中纵切口,依据患者情况选取约合适长度,依次切开皮肤、皮下及髂胫束,在臀中肌前上1/3处钝性分离肌间隙(应避免过度向近段显露而损伤臀上神经),切开臀中肌、臀小肌和股外侧肌。

伸髋位外旋下肢,切开或切除的前、外侧关节囊,即可显露髋关节。

03、直接前方入路直接前方入路通过肌间隙显露至髋关节,松解时应避免损伤短外旋肌群,有利于患者术后快速康复,一般采取平卧位,术中更容易评估髋关节的稳定性和下肢长度差异。

可根据术者经验使用或不使用牵引床,假体植入前建议进行透视确认。

该入路对髋臼侧处理及假体植入比较直观,显露股骨相对困难,建议选择专用手术工具及短柄。

体位:患者仰卧于常规手术台上,臀部稍垫高,髂前上棘正对手术床折叠处(手术床适度反折可使髋关节处于过伸状态,这有助于股骨侧的显露与操作)。

切口与显露:切口起自髂前上棘远端约1cm并向外3cm处,远端指向腓骨小头延伸,切口长度大约在8~12cm,必要时可以延长切口:远端延长可增加股骨显露,近端延长可使得髋臼显露更彻底。

逐层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切开阔筋膜张肌表面的筋膜层。

避免损伤缝匠肌浅层的股外侧皮神经,纵向切开位于阔筋膜张肌和缝匠肌间隙外侧约1cm的阔筋膜,沿着阔筋膜张肌纤维向下钝性分离,向外侧牵开阔筋膜肌纤维,向内侧牵开缝匠肌,显露覆盖于股直肌和股内侧肌之间的深层筋膜,仔细清除关节囊周围的脂肪组织,显露至前方关节囊。

髋臼骨折手术入路介绍

髋臼骨折手术入路介绍

髋臼骨折手术入路介绍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骨科作者:王大一髋臼骨折是一种高能量损伤,不仅伤情严重,而且类型复杂,移位形式多样,为严重而复杂的关节内骨折。

其中骨折类型的准确判断、适当的手术径路、精确的复位、熟练的手术技巧及妥善的术后处理是提高髋臼骨折疗效的关键,而恰当的手术入路对于术中满意的显露、复位、固定尤为重要。

所以,正确选择其手术入路是治疗的重要环节。

本文主要是对髋臼骨折手术过程中手术的入路进行介绍。

髋臼骨折的手术入路有许多种,根据其适用范围可分为:前侧入路(髂股入路、髂腹股沟入路及其改良入路)、后侧入路(K L入路、改良K L入路)、扩展入路和前后联合入路(K L入路+髂腹股沟入路或髂股入路)。

1 K L入路[1]患者侧卧位或侧俯卧位,切口起于髂后上棘或其下方两横指处,经大转子顶点向远侧延伸至大腿外侧约10 cm。

切开阔筋膜,按臀大肌肌纤维走行方向钝性分开,注意保护臀大肌前方的臀下神经,在大转子处显露并切断小外旋肌群和梨状肌止点,保护坐骨神经并向内侧牵开。

术中应避免切断股方肌,以免损伤位于下方的旋股内侧动脉升支。

用骨膜剥离器将关节囊的浅层向髋臼后柱及其上方剥离,在坐骨结节的内侧安放髋臼拉钩,将臀大肌、小外旋肌和坐骨神经向外侧牵开,必要时也可切断臀中肌止点的后1/3,以扩大显露范围。

该入路可以显露髋臼后部结构和坐骨神经,适用于后壁骨折、后柱骨折、后柱伴后壁骨折,也适用于横行骨折、横行伴后壁骨折、T形骨折以及前后联合入路的后路部分。

该入路的优点是能充分显露髋臼后壁及后柱骨折,多数骨科医师对该入路的解剖比较熟悉,手术操作简单、易于掌握,创伤相对较小。

这种手术入路的不足在于:a)由于受髂胫束、臀上血管神经和大转子的限制,髋臼上方的髂骨、后方的坐骨大切迹和前方的耻骨体显露不足;b)若术中操作不慎,容易发生坐骨神经、旋股内侧动脉以及臀上血管神经损伤;c)如果过度劈开臀大肌,可造成臀下神经肌支的牵拉损伤,造成部分臀大肌纤维失神经支配;d)术后异位骨化的发生率K-L入路示意相对较高;e)术后功能恢复较慢[2]。

髋关节外科脱位入路治疗PipkinⅣ型股骨头骨折

髋关节外科脱位入路治疗PipkinⅣ型股骨头骨折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2019年6月第12卷第6期Chinese Journal of Bone and Joint Surgery Vol.12,No.6,Jun..2019髋关节外科脱位入路治疗PipkinⅣ型股骨头骨折*王贤**尹东金先跃陈峰林贞桦(广西壮族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骨科,南宁530021)【关键词】股骨头;骨折;手术脱位Surgical hip dislocation approach in treatment of Pipkin typeⅣfemoralhead fracture:A case report*WANG Xian**,YIN Dong,JIN Xianyue,CHEN Feng,LIN Zhenhua(Department of Orthopedics,The People′s Hospital of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Nanning530021,China)【Key words】Femoral Head;Fracture;Surgical Dislocation股骨头骨折是临床上较为少见的骨折类型,多为高能量损伤,且伴随髋关节脱位而发生[1,2],据文献统计髋关节脱位患者中股骨头骨折的发生率为7%~16%[3]。

PipkinⅣ型股骨头骨折的手术方案需要兼顾股骨头及髋臼两方面因素,股骨头的骨折块常位于股骨头前内侧,而最常见的髋臼骨折类型为后壁骨折,由于单一手术切口对于髋关节前后方暴露的局限性,临床上对其手术入路的选择常存在争议。

髋关节外科脱位入路最早用于治疗髋臼撞击综合症[4-8],由于其对股骨头及髋臼良好的显露,部分学者也使用该入路治疗髋臼骨折[9-13]。

本文报道的1例PipkinⅣ型股骨头骨折采用髋关节外科脱位入路,手术效果良好,现将其治疗经验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患者,男,41岁,3h前不慎从脚手架上跌落(高度约3m),右下肢先着地,伤后出现右髋部剧烈疼痛,活动障碍,无头痛呕吐,无口鼻渗血渗液,无意识障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手术技术:髋关节外科脱位后髋关节内手术入路
2015-01-09 13:49来源:中华外科杂志作者:张洪邹吉扬肖凯
字体大小
-|+
髋关节的关节囊近端附丽于髋臼缘,远端附丽于股骨颈基底,关节内结构除髋臼与股骨头之外,还包括全部股骨颈。

在髋关节手术中,需要充分显露髋关节所有结构方得以观察和处理髋关节内的畸形和病变,例如:股骨头骨折、股骨髋臼撞击症(FAI)、股骨头骨骺滑脱(SCFE)、绒毛结节性滑膜炎等关节内畸形与疾病。

但是髋关节脱位后引发股骨头血运损伤和股骨头坏死很常见,是关节外科医生最担心的手术并发症。

本文重点围绕髋关节外科脱位这一主题,介绍了该外科脱位技术入路的临床应用。

一、股骨头的主要血管解剖
既往股骨头主要血供被认为是来自旋股内侧动脉和旋股外侧动脉发出的,环绕在股骨头颈交界处的基底动脉环,并以此发出数条侧骨骺动脉以及圆韧带动脉,后续证实圆韧带动脉对股骨头血运供应微弱,没有临床意义。

同时发现当股骨头颈交界处从下向上切断90%,仅保留股骨头颈在上端的连续时股骨头动脉灌注良好;当股骨头颈交界处上端被切断时股骨头血运完全丧失说明股骨头颈交界上端血管对股骨头血运的重要性。

有研究发现起于股动脉的旋股内侧动脉(MFCA) 于髂腰肌与耻骨肌间,经闭孔外肌与短收肌之问到达髋关节后面,其终支在股方肌深侧沿闭孔外肌下缘向外上至转子窝,最后跨过闭孔外肌腱浅面或深面直接延续为MFCA 的深支。

MFCA 深支通过股骨颈外上方在股骨头颈交界处进入股骨头(图1)。

MFCA 深支是股骨头血供的命脉,仅靠MFCA 深支即可保证股骨头的血供,而如果任何原因伤及股骨头颈交界处外侧MFCA 深支进入股骨头的穿支,股骨头的血供基本丧失。

因此,保护好该血管进入股骨头的穿支是髋关节外科脱位技术的核心。

二、手术技术
髋关节外科脱位入路:(1) 股骨头的血供主要来自MFCA 深支,并从股骨头颈交界处外上方进入股骨头。

(2) 应用大转子截骨并向前翻转,保持大转子后方外旋肌群的完整性,使在其中穿行的MFCA 得以保护。

(3) 髋关节前外侧切开关节囊并脱位,避免损伤该血管进入股骨头的穿支。

(4) 如果需要显露股骨颈等更广泛的区域,可切除大转子基底面后上方1/3 的松质骨并做骨膜下剥离,保持骨膜的完整性以保护外旋肌群在大转子后方附丽点和穿行其中的MFCA 深支不受千扰,形成软组织血管瓣。

该软组织血管瓣由于从骨组织上被完整剥离出来,使穿行其中的血管既受到软组织的保护而安全无忧,又因为软组织血管瓣脱离骨性附丽而游韧有加,这样在股骨头和髋臼之间,特别是股骨颈区域可产生少11 cm 的安全操作空间,提供大约360°的股骨头、颈以及完全的髋臼视野。

该手术技术被称之为“软组织血管瓣延长”技术,是髋关节外科脱位技术的扩充,也是股骨头骺滑脱复位术,股骨颈截骨术以及股骨缩头手术等关节内手术的必须掌握的关键技术。

(一)常规外科脱位技术
患者取侧卧位,选择Kocher-Langenbeck 切口,切开阔筋膜。

然后将大腿内旋,找到臀中肌后缘和大转子的后上方转子窝。

用摆锯做一个厚度约为 1.5 cm 左右大转子截骨,注意保持大转子窝旁骨组织的完整性,避免损伤其下方走行的MFCA 深支(图2)。

将分离的大转子连同臀中肌推向髋关节前方(图3)。

从关节囊后下方向前上方剥离臀小肌,注意保护或小心切断梨状肌腱,因为其下方即有支配股骨头的MFCA 深支穿行。

显露关节囊的前部、上部和后上部。

为了避免损伤MFCA 在股骨头的穿支,需要沿着股骨颈长轴在大转子的前方纵形切开关节囊,之后呈“Z”形在关节囊在股骨颈内侧的附丽处切开并延长,在髋臼交界处转向后方切开股骨头上后方的关节囊(图4)。

切开关节囊时应注意保护切口下方的股骨头软骨和关节盂唇结构。

极度屈曲外旋股骨,剪断圆韧带,股骨头即可脱出(图5)。

由于圆韧带动脉并非股骨头血供的主要来源,圆韧带在股骨头的残留部应被切除而不会影响股骨头血运。

在髋臼前方和下方横韧带处放置骨撬,此时全部髋臼和股骨头颈结构完全显露清楚,能够行髋关节内病灶清除,盂唇修整以及股骨头凸轮的修整等手术操作。

为了证明股骨头的血供是否存在可以在脱位的股骨头上钻一个小孔。

修整完股骨头颈交界的骨赘或凸轮后,松质骨表面的渗血,也能提示股骨头血供良好。

在手术操作过程中,使用多普勒血流测量仪可以了解股骨头血液灌注的动态分布图。

为防止关节软骨干燥,可以持续使用林格乳酸盐溶液冲洗关节软骨。

髋关节内手术操作完成后,牵引下肢,屈膝、内旋即可使髋关节复位。

缝合关节囊不能过紧,否则会可以增加支持带血管的张力,从而导致股骨头血流灌注下降。

可用2-3 枚 3.5 或 4.5 mm 皮质骨螺钉固定大转子截骨块。

(二)髋关节外科脱位、软组织血管瓣延长技术
对于髋关节内的复杂操作,例如:扁平髋的缩头术、股骨头骺滑脱的复位术、股骨颈截骨术等复杂手术,上述的显露方法由于小旋转肌完全附丽于大转子的骨质上,穿行在其中的血管被骨和肌肉组织束缚,这种状态下显然给术者的操作空间有限。

解决方法是在大转子截骨后,继续在截骨面的后上1/3 斜行切骨,行外旋肌在大转子后方附丽点的骨膜下剥离,保持骨膜组织和外旋肌附丽的完整性,骨膜的完整保护了穿行血管的完整,外旋肌脱离骨性附丽使其移动幅度大大增加(图6)。

由于穿行在外旋肌中的MFCA 深支的松弛度明显升高,在股骨颈和周围结构的手术操作的空间增大,安全度异随之增加。

三、髋关节外科脱位的适应证
髋关节镜技术的局限性在于只能处理盂唇损伤、FAI、关节内游离体、滑膜病变等,不能在动态情况下观察股骨髋臼的撞击,而且操作技术较为复杂,神经牵拉损伤、关节软骨损伤的并发症时有报告。

外科脱位联合股骨颈软组织血管瓣延长技术可以处理SCFE、扁平髋等股骨头畸形的矫形(缩头术)、股骨颈截骨手术等复杂畸形矫形手术。

未来,我们还可以通过该技术进行软骨移植等。

四、近年来髋关节外科脱位的临床应用
(一)股骨髋臼撞击症(FAI)
临床上,FAI 是造成髋关节骨关节炎的重要原因。

对于凸轮型撞击的患者来说,脱位后能够充分修整髋臼盂唇和切除股骨头颈处骨突,消除撞击因素,而钳型撞击征的患者可以通过切除部分骨性髋臼缘,修整并重新固定盂唇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术中还可随时活动髋关节,观察撞击是否解除彻底。

(二)股骨头骨骺滑脱(SCFE)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青少年SCFE 越来越受到小儿骨科及髋关节外科的关注,SCFE 所致头颈部畸形导致FAI,可致关节软骨损伤,可过早出现骨关节炎。

由于股骨头骺滑脱能够在滑脱的交界面形成骨痂而严重影响头骺的复位,因此在保证股骨头血运的情况下切除骨痂和股骨颈短缩是纠正头骺畸形,达到滑脱头骺的解剖复位的关键所在。

(三)股骨颈截骨术
股骨粗隆间和股骨粗隆下内翻、外翻或旋转截骨术是治疗股骨近端畸形的常用手术方法。

但是,对于髋关节内畸形,例如股骨头骺反向滑脱等关节内畸形的患者,在股骨颈或股骨头基底做截骨会更准确和简单。

在软组织血管瓣延长技术的保障下,这种手术成为可能。

通过做股骨头下截骨,使外侧滑移的头骺复位,股骨头颈力线恢复正常。

对于部分股骨头坏死的患者坏死范围局限在股骨头负重区以及头的前侧,而股骨头后方的骨质正常。

转子间股骨头向前旋转截骨术将正常的股骨头后侧旋转至负重区,坏死区域从负重区旋出。

由于该手术截骨部位在转子问,手术中旋转并不容易。

(四)股骨头缩头术
股骨头大头畸形、扁平髋畸形等先天或继发畸形造成股骨头变大或变扁,有些股骨头呈蘑菇头样改变,伴有/不伴有髋关节的覆盖不全。

即使能够纠正髋臼的覆盖不良,超大或扁平的股骨头很难被相对小的髋臼容纳,获得满意的覆盖。

基于对股骨头血供的理解,股骨头外侧半由MFCA 深支支配,股骨头内侧半由MFCA 内侧支提供。

因此,在内外侧血管完整的条件下将股骨头劈开后再闭合到一起是安全可行的。

该技术常与髋关节周围截骨术及股骨大转子下移术(又称股骨颈相对延长术)联合实施。

(五)8 岁以上儿童与青少年髋脱位的切开复位关节囊成形术
8 岁以上儿童与青少年髋单侧关节完全脱位患者由于手术复位的效果不佳,长期以来的治疗选择是等待未来人工关节置换术。

Ganz 等通过髋关节外科脱位技术改良Colonna 关节囊成形术,完全避免股骨头坏死的术后并发症,髋臼的修整使用髋臼锉,使髋臼成形更加完美,并获得了最长20 余年良好的手术效果。

五、髋关节外科脱位的并发症
股骨头缺血坏死是髋关节脱位最主要的并发症,还包括大转子截骨骨折不愈合、内固定失效、异位骨化、坐骨神经损伤等术后并发症。

文章摘自《中华外科杂志》2014 年12 月第52 卷第12 期P915-918
文章作者:张洪邹吉扬肖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