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的求真与致用
梁启超新史学名词解释

梁启超新史学名词解释
梁启超的“新史学”思想,是中国近代史学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其核心在于批判传统史学的弊端,强调历史研究应以“求真”为首要任务,以“致用”为目的。
首先,梁启超对于传统史学的批判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一是传统史学过于偏重政治史,而忽略了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研究。
他认为,历史研究应涵盖更广泛的主题,包括人民的生活、社会的变迁、文化的传承等方面。
二是传统史学过于追求“致用”,即服务于政治和道德教化,而忽略了历史的客观性和真实性。
其次,梁启超强调历史研究应以“求真”为首要任务。
他主张通过科学的史料考证和严谨的研究方法,尽可能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
同时,他也强调历史研究应服务于国家和人民,为现实社会提供借鉴和启示。
最后,梁启超的“新史学”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为中国近代史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引导了史学研究的转型。
同时,他的思想也激励了后来的学者进一步探索史学研究的新方法和新途径。
总的来说,梁启超的“新史学”思想是一种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史学理论。
它不仅对当时的中国史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对后世的研究者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和借鉴。
在当今的史学研究中,我们仍然可以感受到梁启超“新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
第四章历史的价值与意义二

(3)二者的联系与区别:
联系:三点 区别:四点
P145 P145-147
视频:杨奎松答提问
三、历史价值的具体表现
1、保存记忆 P148-152 2、强化民族、国家和文化认同
P152-156
3、维护和普及人类最基本的价值准则
P156-159
4、为预测未来提供参考
P159-165
(2)内容:
基础历史学:
概念(规定性);P140 包括两个层次: A、整理事实、记录,主要指史料的搜集与 鉴别; B、揭示诸历史事实之间的内在联系。
应用历史学:
概念(规定性);P142 突出特征: A、实用性; B、现实性; 三个分支: 宏观研究、实际研究、知识普及; 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P143-144
第 四
章
历史的价值与意义
(史学认识论)
第 二 节 求真与致用
一、历史价值的二重性
历史兼容了过去与现在,这种时间上 的二重性导致了价值的二重性: 求真——指向过去;内; 致用——指向现在;外。
1、求真
(1)朴素求真观
特点: 求真具有双重维度,即事实之真与价值 之真; 视频:民间公益广告 求真与致用之间不存在根本性矛盾,它 们不但不相互排斥,反而高度统一。
(2)国族本位的致用:
主要从属于民族主义运动; 旨在基 本特点; 不能满足常态社会的需求。
(3)社会本位的致用
核心理念是为社会服务、为大众服务、 为生活服务; 音频:大学规划
范围宽泛得多,几乎覆盖了社会生活的 各个领域; 是一种弱化了的、间接的致用,主要是 发挥历史学的知识文化功能; 符合历史学本性。
(2)科学求真观
历史的涵义及价值

历史的涵义及价值作者:王芳芳来源:《北方文学》2018年第17期摘要:在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出版的王学典主编的《史学引论》,封皮上印着这样一句话,“历史学不是以物质世界为主要研究对象的追求通则或规律的实证科学,而是一门旨在把握或通向人的不确定的心灵世界的诠释学。
”历史学是否科学,首先要清楚历史的涵义,历史是客观存在的过去,经前人记录而得以保留,供后人借鉴。
因此在历史研究中存在求真与致用双重价值。
关键词:王学典《史学引论》;历史涵义;历史价值;历史学自古以来,“历史是什么?”这个问题就困惑着每一位历史研究者,始终不能有定论。
有人认为,《史记》、《汉书》、《后汉书》等历史书籍就是历史,而且持有这种观点的人并不在少数,他们大部分是历史爱好者,而非历史研究者。
但是,这些史书只不过是关于一些被选定的历史事件的记录,并不是历史本身。
也有一些人认为,历史就是过去的事情。
从纯粹时间的角度看,这个观点是可以成立的。
但是这样的历史又好像是毫无价值和意义的,与自然社会相比,并不能凸显人类特征。
一、历史的三重涵义:实在的历史、描述的历史、诠释的历史《说文解字》中解释“史,记事者也。
”可见,“史”一开始指的是某一官职,又称史官。
中国在近代史上才诞生“历史”一词。
较早解释历史涵义的有李大钊,他在《史学要论》中提出:“‘二十四史’无论怎样重要,也只能说是历史的记录,是研究历史必要的材料,不能说它们就是历史。
那些卷帙、册案、图表、典籍,只是那活的历史一部分的缩影,而不是那活的历史的本体。
从前许多人为历史下定义,都是为历史的记录下定义,不是为历史本身下定义;这种定义,只能告诉我们什么构成了历史的记录、历史的典籍,而不能告诉我们历史究竟是什么。
我们应该在此类记录之外,另找真实的历史。
”因此历史具有实在、描述、诠释三重涵义。
(一)实在的历史即历史本身,也是客观的历史这种历史太广泛,太杂乱,太难把握,以至于让人们摸不着头脑,不知该从何谈起;同时这种历史似乎没有价值内涵,“过去的东西都是历史这一点上都是等价的、均值的,无高下、无贵贱、无好坏”。
史学的“求真”与“向善”

史学的“求真”与“向善”卢立建2013-5-9 5:48:50 来源:《人民日报》( 2013年05月09日 07 版)史学有什么功用?这是许多史学工作者经常思索的一个问题。
关于史学的功用,众说纷纭,但有两个方面应该是最基本的,这就是“求真”与“向善”。
史学作为研究历史的一门学问,其存在当然以历史的存在为前提。
历史是客观存在的,如何认识已经消逝又具有客观性的历史,是史学的首要任务。
因此,“求真”是史学的基本功用。
正如李大钊所说,“凡学都所以求真,而历史为尤然。
”从某种意义上说,历史主要是以“符号”形态存在的,我们认识历史通常是通过对历史记载、遗迹、遗物等一系列“符号”内涵的分析与综合而接近历史本来的面貌。
在“求真”的过程中,史学工作者像是历史之谜的“侦探”,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才能求得真相。
“求真”固然重要,但史学仅仅停留在“求真”层次上是不够的,还必须发挥另一功用,即“向善”。
我们经常说“以史为鉴”,这个“鉴”的过程就包含着价值判断,要为现实提供“向善”的指导。
如果史学丧失了价值判断,不能为现实提供“向善”的指导,其功用无疑会大打折扣。
在这方面,古代史学家为我们树立了典范。
我国史学一直有知古鉴今、惩恶扬善的传统。
孟子说:“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作为经典的史学著作,《春秋》的这一巨大功用,就来自书中那种立场分明的道德评判倾向,体现了史学“向善”的力量。
西方史学也是如此。
古罗马史学家李维之所以要撰写142卷的《建城以来史》,就是要通过反映先辈创业之艰来激励人们的爱国热忱,其境界着眼于整个罗马国家的存亡。
史学的“求真”与“向善”有着内在的联系,“求真”是“向善”的基础,“向善”是“求真”的升华。
过去,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由于过于强调史学的客观性,史学在某种程度上成了考据学,史料就是史学,史学的“向善”功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现在,虽然“史料说”逐渐失去市场,但消解历史意义的风潮仍十分盛行。
这其实是一种价值虚无主义。
求真和致用是历史学的永恒主题

历史 学 的首 要 任务 是 “求 真 ”。求 真 的 内容 有 两 个 层 面 。一是 求 史 实 之 真 ,用 一 句 我 国 史 学 界 使 用 频 率 很高 的话 来说 ,就 是 “恢 复 历史 的本 来 面 目”,因 为 “只有 忠 于史 实 才 能 忠 于 真 理 ”。 不 过 ,由于 历 史 运 动 的不 可重 复 性 ,史 学 家 只 能 通 过 历 史 运 动 之 踪 迹 即 文献 和遗 物 来恢 复 其 原 貌 ,因 此 ,绝 对 的 毫 厘 不 差地恢 复 历 史 的 本 来 面 目既 无 必 要 ,亦 无 可 能 。 历 史 学 的求 真原 则 只要 求 最 大 限度 地 接 近 已发 生 过 的 事 实 ,即 重大 的事 件 、关 键 的 环节 以及 主 要 当 事 人 的
聊 城 大学 学 报 (哲学 社 会科 学 版 )
维普资讯 2002年 第 3期
求真和 致 用是 历史学 的永恒 主题
孟 祥 才
(山东 大 学 历 史 文 化 学 院 ,山 东 济 南 250014)
[摘 要 ] 人 类 创 造 发 展 自 己的 历 史 ,也 创 造 和 发 展 自 己的 历 史 学 。 历 史 学 的 首 要 任 务 是 “求 真 ”,即 求 史 实 之 真 与
1.历史 与 现 实 有 着 割 不 断 的 联 系 ,历 史 是 已经
逝 去 的 现实 ,现实 是 历史 的 延续 。 只要 关 注 现 实 ,也 就 必 须重 视 历 史 。
2.现 实 社 会 在 前 进 运 动 中 不 断 产 生 新 的 事 物 , 提 出新 的 问题 ,推 出新的 观念 ,这 一 切 都 一再 启迪 历 史 学 家重 新 审 视过 去,重 视不 曾 注 意 的资 料 ,考 证 不 曾关 注 的史 实 ,演 化 肤 浅 的认 识 ,改 变 以往 的 结 论 。 总之 ,现 实 的发 展 总是 不 断对 历 史 提 出 新 的课 题 ,提 供 新 的理 论 、方 法 和 研 究手段 ,使 历 史 认识 在无 限深 化 中持 久不 断 地 进行 下 去 。
略论中国史学的经世致用

略论中国史学的经世致用中国史学经世致用,是指中国史学对社会实践和现实问题的关注和研究,旨在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历史经验和借鉴。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悠久的历史学传统,历史文献丰富,史学研究也一直是中国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史学经世致用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注重历史经验的借鉴中国史学在经世致用的过程中,注重历史经验的借鉴。
古代历史学家在史书中多有总结历史经验的内容,如《史记》中有“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的名言,强调通过借鉴历史经验来指导现实的治理;《资治通鉴》也以“以管窥天”为宗旨,将历史经验应用于政治决策之中。
近现代中国史学家也"长期关注和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力图从古代的成功和失败中吸取经验教训,为国家的发展提供借鉴。
二、关注社会现实和问题中国史学特别注重关注社会现实和问题,在研究历史的也重视历史对当代社会的启示作用。
中国古代经学注重“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不断反思历史与现实的关系;近现代中国史学家也不断关注和探讨社会的发展与问题,努力将历史研究与现实问题相结合,为社会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借鉴经验。
三、积极参与国家建设与文化传承中国史学在经世致用的过程中,积极参与国家建设与文化传承。
古代历史学家如司马迁、司马光等,不仅在历史研究上有卓越成就,还积极参与政治与文化事业,为国家的政治决策与文化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
近现代中国史学家在国家建设与文化传承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积极为国家的文化传承和历史教育做出了贡献,推动了中国史学的发展与繁荣。
四、理论研究与实践结合中国史学在经世致用的过程中,理论研究与实践结合紧密。
古代历史学家如司马迁在《史记》中提出的历史观念,不仅有文献研究的深刻功底,还有实践经验的丰富积累,将理论研究与实践结合得很好。
近现代中国史学家也不断强调研究与实践的结合,努力将历史研究成果应用于国家建设与社会发展,提出了一系列关于中国历史与现实的理论观点和治国理政的倡导。
中国和西方古典史学特点

中国古典史学特点1、发展过程:奠定史学原则(求真、道德评判、人本主义)——史学批判史学理论(史法即注重史家的撰史,表现为历史的知识、技能与道德)——历史本身的讨论(历史变化的意义过程、史学的意义)——史家对于史料的理解(用史德即尽其天而不益以人和知人论世的追求客观的精神来阐发史意而非拘泥于史法)2、史学功用:道德评判,春秋笔法——体现盛衰,经世致用——六经皆史,以史学复兴经学,经世致用3、撰史主体:官方与私人并存。
官方有悠久的史官传统,父子相传。
因此相比西方史学种类繁多,体系更完整。
4、撰史原则:求真、多闻阙疑。
5、史书内容:人本主义,主要表现为尊帝王、尊圣贤的英雄史观(重政治军事史,轻社会生活史)。
6、指导思想:考察变化与贯通。
(史记、自治通鉴)7、体裁体例,文字表达:纪传体、断代史、通史;简要、准确、散文记叙。
9、史家态度:秉笔直书。
10、史料来源:主要为文献。
11、史书时间跨度:相对长,一个或多个朝代。
西方古典史学特点1、地位:低于自然科学与哲学。
2、指导思想:探究因果。
3、历史原因的探究:宗教(希罗多德)——人性、经济因素(修昔底德)——道德(李维)——历史条件的变革(塔西陀)4、史学功用:保存英雄功业——鉴往知来(史意)——道德训诫——经世致用、道德训诫、美学愉悦5、撰史主体:主要是私人记录。
6、撰史原则:求真、客观;有闻必录——多闻阙疑7、史书内容:人本主义史观,主要表现为英雄主义史观、政治军事史(重政治军事史,轻社会生活史)。
8、体裁体例,文字表达:散文体;真实性与艺术性结合9、史家态度:秉笔直书,洞察力,客观性。
10、史料来源:文献资料、史诗、档案、碑铭、前辈著作;亲身采访、实地调查10、史书时间跨度:相对短,多为撰者的近现代史。
求真与致用:论中国传统史学的治史思想——以《春秋》为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姝:史学的求真与致用
作者: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7月2日第615期点击数:537 更新时间:2014年07
月03日
从近五年《中国社会科学报》所发表的有关文章来看,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的研究在原有基础上得到进一步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特点。
首先,研究者特别注意从理论层面开展史学史研究。
这既表现在整体上的思考和总结,也包括对具体问题如唯物史观、中国史学的理论遗产、少数民族史学等问题的概括和提炼。
在理论问题的回顾方面,瞿林东在《历史学的理论成就与中国史学史研究的发展》中,对新中国成立60年来的史学史研究作了理论上的概括,认为历史观从进化史观到唯物史观的转变是一重大进步。
唯物史观和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家仍是研究热点。
吴英在《历史价值判断何以成为可能》中指出,只有运用唯物史观的观点和方法深究到研究对象的因果层次上,揭示其产生和发展的终极原因,才能对其作出价值判断,这是从价值判断的角度肯定唯物史观对历史研究的价值。
研究者对中国史学理论遗产的总结,有贯通研究,有个案研究,形式多样,其中有从史学批评角度切入的,也有从史学思想的层次展开的。
方光华在《关于中国史学科发展的三点思考》中认为,历史学研究成熟的标志是历史研究同时代思维的内在结合,因此要尤为注意研究对象的时代属性和思想性元素。
其次,重视中国史学同西方史学的比较。
针对如何处理中西史学之间的关系、更好地开展学科建设,刘家和在《走出世界史研究的困境》中强调世界史不能等同于外国史,研究者应该兼治中外历史,并在此基础上建构中国视角的世界史体系。
最后,强调史学的社会功能,重视历史知识的普及。
历史教育,尤其是服务于社会公众的历史教育越发受到研究者的关注。
张越在《中国史研究:“历史热”中更须冷静》中指出,近年来历史知识的普及工作受到社会公众的关注,史学功能、史家责任及公共史学成为热点问题。
因此,研究者需将视角放在对历史研究成果表现形式的审美要求上。
方光华在《关于中国史学科发展的三点思考》中提出,要重视中国史研究成果的表现形式,在保持历史著述严密的逻辑推理的同时,增强历史著作的文学性。
他认为,历史成果兼具严密的逻辑和文学性表现,是实现史学社会功能的重要途径。
呈现出以上新特点的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会孕育更多的可能,同时也将肩负着更大的责任。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