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与经世的辩证统一

合集下载

_儒道互补_思想对当代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启示

_儒道互补_思想对当代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启示

130 朴、 淳厚和纯真的自然本色。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第 8卷
哲学和我国朴素的辩证法的基础上 , 结合国内外 临床经验而创立的。它主要是通过改变个体的认 知观念和应对方法来达到调节情绪、 矫正不适行 为和防病治病的目的。道家认知疗法的原则为, 利而不害, 为而不争; 少私寡欲 , 知足知止 ; 知和处 下 , 以柔克刚 ; 清静无为 , 顺其自然
推崇教化 , 儒家的 乐群 指在人际交往中要乐 于合群 , 人是群体中的一分子, 具有维护群体生存 和发展的需要, 具有道德理性 , 因而倡导 群居和 一 , 反映了人有一种强烈的 归属心态; 所谓 贵 和 , 就是 主张 和为贵 , 以 和 为准 则, 做 到 和乐如一 , 和谐相处
[ 5]
。儒家既崇尚 中 , 又
[ 2] 109- 111
。具体就是不要 妄
。而 道 、 无 , 实 质 上不 是 存在 概
行 和有 私心 。实际上, 道家意义上的自由归
收稿日期 : 2006- 03- 21 基金项目 : 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 05B0027) 作者简介 : 张静 ( 1976 - ) , 女 , 黑 龙江 哈尔 滨人 , 讲 师 , 吉 林大 学哲 学社 会 科学 学院 博 士研 究 生 , 从 事 理论 心 理学 研究 ; 张 琳琳 ( 1980- ) , 女 , 吉林长春人 , 博士研究生, 从事理论心理学研究。
第 8卷
第 5期
2 0 0 6年 9月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JOURNAL OF H IT ( SOCIAL SCIENCES ED ITION )
V o.l 8 N o . 5 Sep t . , 2006

高二历史第一单元复习学案中国古代的思想和科技教案

高二历史第一单元复习学案中国古代的思想和科技教案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和科技教案一、单元线索:两条线索一是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各个时期地位的变化以及内容的完善。

二是中国古代在科技方面取得了杰出的成就,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专题考点·梳理】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1.孔子(1)地位: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被推崇为“圣人”。

(2)思想:①政治思想:思想体系的核心——“仁”和“礼”。

a.“仁”即“仁者爱人”,反对统治者实行苛政和任意刑杀。

b.“礼”就是要“克己复礼”,符合西周等级名分制度。

实现“礼”,就要“正名”。

c.“为政以德”,用“德”教化百姓。

d.也不排除在以“礼”治国的同时,逐步改良政治。

②哲学思想:“敬鬼神而远之”,优先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

③教育思想:教学对象——“有教无类”,兴办私学;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学习方法——实事求是、经常温习、要有恒心、学思结合。

(3)评价:①“仁者爱人”具有积极性,“克己复礼”具有保守性。

②为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奠定了基础,在世界文化史上也具有重要影响。

2.老子(1)地位:春秋时期重要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主要反映在《道德经》之中。

(2)思想:①哲学思想:a.对世界本原的认识:“道”是最高哲学概念,是天地万物的本原。

他还提出“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剔除了“天命”的绝对权威。

b.辩证法思想:老子指出,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

②政治思想:倡导“无为而治”,以“无事取天下”。

(3)评价:①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原的哲学家。

②老子的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影响。

3.孟子(1)地位:战国著名的思想家,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学说,被尊为“亚圣”。

(2)主张:①政治思想——“仁政”学说和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②伦理观——“人性本善”。

这是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

道家与儒家

道家与儒家

道家与儒家、道教之异同先秦诸子百家中,儒、道、墨、法、阴阳、名六家属第一流的大学循。

汉以后,法、阴阳、名三家,其基本思想为儒、道吸收,不再成为独立学泥,墨家中绝,唯有儒、道两家长期共存,互相竞争,互相吸收,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条纵贯始终的基本发展线索。

只有对儒家和道家作比较研究,才能在对立中准确把握道家的特质,并进而全面了解儒学和传统文化。

同时,道家在东汉以后又与道教存在着若即若离的关系,道家一方面有着自己相对独立的传承系统,另一方面又与道教相亲缘,或被容纳,或被发挥,或被改造,形成道家思想发展中的支流旁系。

正由于此,历史上既有辨析道家与道教之为异学者,也常有用道家统称老庄之学与道教者,两者关系之扑朔迷离,使现代学者大伤脑筋。

为了深入揭示道家的内涵和梳理道教的泥也必须对道家相道教的异同作一番历史地考察。

如果说在世界范围内多极文化中,西方欧美文化和以中国为中心的东方文化是主要的两极,形成鲜明的对立和有效的互补,那么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成分中,儒家和道家便是主要的两极,亦形成鲜明的对立和有效的互补,换句话说,两者正由于处处相反,因而才能够相辅相成,给予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以深刻的影响。

儒道两家各有自己的经典,互不相借,唯有《周易》成为两家共同祟尚之典籍,这里面有着深刻的道理。

《易经》成书于两家形成之前,《易传》形成于两家出现之后,虽是儒生所著,却大量渗透着道家思想,如形而上之道,阴阳化生之理,无往不复之运,顺法天地之行,皆采自考学,此其一。

《易传》用阴阳两大概念表示宇宙间两种基本的对立力量,阳表示正面、主导、进取、雄性;显露……,可以综合为阳刚之性;阴表示负面、被动、退守、雌性、深藏……,可以综合为阴柔之性。

阳刚之性正是儒家的特性,阴柔之性正是道家的特性;儒家与道家的对立与互融正体现了阴阳的交感相推之道,所以才能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对基本矛盾,此其二。

我们用阴阳学说分析儒道关系,便会抓住问题的根本,一系列特征的对比就有了贯通一气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契合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契合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契合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 , 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进程、历史轨迹和历史命运。

在参与并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过程中 , 马克思主义不仅融入了中国的本土文化 , 而且形成了中国文化的新传统。

其成功的原因 , 固然是社会发展的历史逻辑使然 , 但文化选择也是一个不可忽略不计的重要因素。

广义地说 , 理论的实际应用本身就是解释 , 它是一种以实践的方式所做的解释 , 而任何一种解释都是意义的生成和重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 , 也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互诠互释的契合过程。

( 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无疑是一种深邃而重大的文化现象。

在一定意义上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 , 也就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文化特别是儒学如何兼容的问题。

考察这个问题 , 就需要以东西方文化的近代碰撞为历史背景 , 以传统与现代化的冲突和纠葛为文化坐标 , 从解释学角度全面深入地探讨本土文化提供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期待视野、历史机缘、接受模式 , 多维度地揭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儒学这一不可剔除的重要变量所发挥的作用。

在这个基础上 , 进而彰显儒学作为中国传统中最有代表性的文化资源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影响和两者会通的可能性。

它需要我们从文化原型的层面上比较儒学与马克思主义的异同 , 并将其诉诸文化的时代性 - 民族性坐标 , 进行全面系统的比较研究 , 揭示二者之间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融合的可能性 , 以超越以往研究中的“体用论”窠臼的限囿。

考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儒学与马克思主义建设性对话关系 , 凸显这种对话所形成的相互建构的积极意义 , 有利于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型文化构建提供学理启迪。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早已是一个基本的历史事实。

我们所面临的不再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契合“是否可能”的问题 , 而是“如何可能”的问题。

从历史的长时段看 ,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并在中国发挥巨大的实践力量 , 决不是偶然的 , 而是历史和文化选择的结果。

中国古代史学的基本特征

中国古代史学的基本特征

中国古代史学的基本特征伴随着人类的产生,人类社会的历史应运而生,而史学的产生则跟文字密切相关,不同的地域和政治孕育了不同的文明,在不同文明的指导下撰述历史的方法也就不尽相同。

在世界史学发展的长河中,有两支巨流,一为中国史学,一为西方史学。

除此之外,其他史学也有自己的特点,但无法同中西方史学分庭抗礼。

中西方史学的发展是动态的,这里就其整体而言探讨主要特征。

一.“王者之学”和“私学”完善的制度化的官方史学是中国史学与西方史学最重要的区别。

中国古代史学的起源是很早的,它的萌芽源自官方的记史制度。

《汉书艺文志》:•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君必举书,所以慎言行、昭法式也。

”可以看出中国从很早就就开始记录王朝正史,此后官方修史和私人著史一直沿袭,特别是官修史书。

中国古代,官方始终予以史学足够的重视,以致于后来朝廷不断增强对史学的监控,并使史学为王朝服务。

早在汉高祖刘邦时期就有意识的加强对史书修纂的控制,汉武帝时期司马迁的《史记》也与汉武帝的支持密切相关。

到了东汉时期,王朝垄断了修书,班固私下编纂了史书就受到了统治者的严惩。

魏明帝时期,朝廷又设置新的官员来专门的修纂史书:著作郎。

到了唐朝则更加的完善,并设立了史馆,使王家将史学牢牢的掌控,朝廷编纂历史成为制度。

此后王朝政局分裂乃至统一,修史活动却并未停止,一直到封建社会末期,朝廷编史制度沿袭下来。

正是由于封建王朝的重视,促进了史学编纂的逐步发展,官方史学和私学协同发展推动史学长盛不衰。

相比而言,西方的历史学在发展过程中较少的受到统治者的控制, 更多的是神话色彩和口头叙述,没有严密的制度做支撐。

古希腊的神话史诗《荷马史诗》就是覆盖在神话传说的层层纱幕之下的。

到了赫西俄德的诗作《工作与时日》,通过文学渲染出古希腊对历史认识的萌芽。

公元6世纪后创立了历史编纂学,但更侧重哲学,政治学的研究,在历史方面略逊一筹。

包括后来的基督神学控制下的中世纪也未推崇历史到很高的地步,凡此种种皆可以看出没有一套严格完整的像中国官修史书的制度,多以私人著述为主,官方没有过多的干预。

宋元史学

宋元史学

2、笔削褒贬。义理派史家把儒家义理思想奉为圭臬, 撰史强调文法,使历史事实屈从其笔削义例。欧阳修 撰《新唐书· 宰相表》,效法《春秋》书法,记载历史 人物薨、诛、杀、死科条既殊,纪事难免不齐。吕夏 卿撰《唐书直笔》,记载内禅、立皇太子、立皇后、 命将征伐等事件义例繁琐,肆意褒贬,予夺之际,更 加混乱。朱熹撰《通鉴纲目》,更是特别强调书法义 例的重要性。《通鉴纲目》记载历史人物或去其官, 或削其爵,或夺其谥,以此寓含褒贬之意。然而设例 愈繁,褒贬愈无定论。这类著作完全贯彻儒家义理思 想,而对具体历史事实则不甚措意,甚至为突出现实 政治不惜歪曲历史,严重背离了史学求真的性质,在 历史观上是一种倒退,在历史编纂思想上没有价值, 给史学发展造成极大混乱和危害。
义理化史学需要借助考据性史学征实的基础,否则 历史评论就成为离事而言理的驰骋议论;而考据性史 学则需要借助义理化史学疑古辨伪的精神,否则就无 法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两者互为依存,共同发展。 宋代义理化史学和考据性史学并相互兼容,辩证发 展。义理化史学既有空疏的一面,也有求真的一面。 义理化史学的史家为论证天理真实存在,必须突破前 人成说,以辨伪求真的目光对历史经史典籍重新审视, 突破了汉唐时期学者研治经史固守注疏藩篱思维模式 的局限,逐渐形成一股疑经惑古的辨伪思潮。同样, 考据性史学既有征实的一面,也有注重理论思辩的一 面。考据性史学的史家修史注重是否客观真实地记载 历史事实,为历史考据学的独立发展和理论总结奠定 了基础。
2、刊误辨伪。宋代史家校勘前代史书,集中在仁宗和 英宗两朝,主要围绕两《汉书》和唐修八史。曾巩受 诏校勘皇室藏书,有《梁书目录序》、《陈书目录序》 等。宋仁宗诏余靖校勘《汉书》成《汉书刊误》。宋 英宗治平年间,刘奉诏校勘《后汉书》,撰有《东 汉刊误》,又与刘敞、刘奉世合撰《三刘汉书标注》。 宋代史家在辨伪方面也取得很大成就。欧阳修撰《易 童子问》、《毛诗本义》,不仅攻驳传注,而且对 《六经》本身提出怀疑和驳难。吴撰《书稗传》, 率先对《古文尚书》予以驳辨,启发了后人的思想。 朱熹对《六经》以及《左传》、《国语》、《战国 策》、《世本》等史书均有考辨,成为宋代最具辨伪 眼光和辨伪成就最高的史家。他们对古代传说和古代 史籍重新加以审视和清理,澄清了许多史书的谬误。

新教材2023版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4课4.1修辞立其诚课件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

新教材2023版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4课4.1修辞立其诚课件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
第4课 修辞立其诚
文化传承与理解
语言建构与运用
思维发展与提升
审美鉴赏与创造
书声琅琅
“修辞立其诚”是孔子在《周易·文言传》中的一句话,虽然其内涵 有多种解说,尚无定论,但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求修辞者持中 正之心,怀敬畏之情,对自己的言辞切实承担责任,采用恰当的方式 进行表达。简而言之,就是怀真诚之心,发出来自心灵的声音,讲真 话。
素材这样运用
表达当守正,修辞立其诚
石羚 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一些个性十足的表达方式在网络上 层出不穷,折射出年轻网民活跃多样的思想观念,与他们求新求变的 特点互为表里。但近来,所谓“跪求体”“哭晕体”在一些网络媒体 的标题、正文中频频出现,其浮夸荒诞的文风,却令不少读者感到不 适。
“跪求”“哭晕”本是形容急切心态和忧伤情绪的网言网语,却成 为少数网站、微信公众号制作标题的“口头禅”。一款“炫酷”的国 产LED电风扇发售,“老外纷纷跪求购买链接”;央行公示百行征信 的个人征信业务申请,“有人却哭晕在厕所”……如果说这样的标题 只是夸大其词,那么,某国遭遇金融风暴而“跪求中国伸出援手”等 内容则纯属子虚乌有。有网友说:“跪求体”“哭晕体”横空出世, 配合“惊天一响”“全球震惊”等词语,感觉假得不能再假了。
爱智
张岱年 阅读提示 这篇文章,张岱年先生通过西方哲学和中国传统哲学的对比,提出 “爱智”是一切哲学的根本性质。真正的哲学家,无论什么流派,莫 不真切地爱智。同时作者对“爱智”的内涵进行了深层次的探讨,并 在此基础上提出学子治学的态度和方法。
原文
爱智即对智慧发生爱慕之情,追求不已,以之为生命,即为之牺牲, 亦在所不惜。
3.(观点争鸣)古人曾言:“为人要直,为文要曲。”而《修辞立其 诚》强调作文、为人都要说真话、讲实话。两者在“为文”的要求方 面是否矛盾?你怎么看?

论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知行统一

论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知行统一
《 教2 0日
论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知行统一
⑧武汉理 工大学思想政 治理论课教 学研 究部 肖 萍 罗 磊
“ 知行统 一” 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的重要命 题 ,1 指 出: “ 实践 、 认识 、 再实践 、 再认识 , 这种形式 , 循 环往


履。 知行并举 的概念 , 早在先秦就已出现 , 如《 左传 ・ 昭1 系而得来的” I 3 1 。他认 为 , 学校本 身必须是一种社会生
公十年》 的“ 非知之实难, 将在行之” 和《 古文尚书・ 说 l 活, 学校不能与社会隔离。 只要有 了社会 的环境 , 学习 命中》 的“ 知之非艰, 行之惟艰” 。 1 就是一种需要 , 而如果学校与社会 隔离 , “ 学校里的知
下, 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难题 。 了“ 教育 即生活” 、 “ 学校 即社会” 、 “ 从做 中学” 等思想 , “ 知行统一” 的教学理念 I 他说 : “ 道德 教育集 中在把学校作 为一种社 会生活 的 知行观是 中国哲学史上的重要命题 。“ 知”有知 方式这个 概念上 , 最好 的和最深刻 的道德训 练 , 恰 恰 识、 认识的意思 , “ 行” 的本意是道路 , 引申为行动 和践 l 是人们在工作 和思想的统一 中跟别人 发生适 当的关
游列 国, 希望把 自己的“ 仁政 ” 、 “ 德治” 的美 政理想实 要学会运用知识 分析 问题 、 解 决问题 , 为社会做贡献 ,
践于天下。 荀子则进一步发展了孔子的思想, 他指出: l 只有这样 , 才能成为对社会有用 的人才 。 死读 书 , 死啃 “ 不闻不若闻之, 闻之不若见之, 见之不若知之 , 知之 I 书本 的人 , 能不能很好 地适应社会都成 问题 , 更 别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史学理论
※ 历史的第二层涵义 对既往事情的记载和研究,主要体现为 历史学。
※ 史学理论是关于历史研究、撰述的性 质与方法的理论,并探讨作为主体的史学 家与研究客体间的关系。
二、中国古代的历史理论
1.中国古代的历史理论,主要表达在“史 论”中,“史论”的发端甚早,大约有下列 三种存在形式:
※在叙事中出现的零星议论 这种形式出现得最早,如《左传》中的 “君子曰……”、“孔子曰……”,《史记》 中的“太史公曰……”之类,往往有对客观历 史进行理论总结的内容。
吾于史学,盖有天授,自信发凡起例,多 为后世开山,而人乃拟吾于刘知幾,不知刘 言史法,吾言史意;刘议馆局纂修,吾议一 家著述,截然两途,不相入也。
※史意 章学诚的史法,“内得诸心,上通于道,
古人精微由我而阐,后学津逮自我而开”, 成一家之言和别识心裁。
史法则与“馆局纂修” 相应,书成众 手,不得不制定规矩章程以便共同遵循, 故馆局纂修必须有史法以约束。
以上四点参考后面的《史学工作者的基本素养》
(1738-1801)
章学诚,字实斋,中国古代杰出的史学理论 家、方志学家,著有《文史通义》、《校雠通 义》、《方志略例》等。《文史通义》与《史通》 齐名。
※史法
章学诚:郑樵有史识而未有史学,曾巩 具史学而不具史法,刘知幾得史法而不得史 意,此予《文史通义》所为作也。
中国史论的这一传统,只要同西方中 世纪的《上帝之城》一类的书,以及思辨 的历史哲学进行比较,就一目了然了。
※未尝离事而言理
一般而言,中国古代史家讲历史理论 都不脱离历史事实,或先说事,后发议论, 或夹叙夹议,事理交融。
也有一些史论,思辨色彩较浓,如司 马谈的《六家指要》对社会思潮的阐述、 柳宗元的《天论》、《天说》、《天对》 对天人关系和社会历史的分析等,黄宗羲 的《明夷待访录》则用简短的篇幅,勾勒 了自己心中的“理想国”。
※历史评论专书 历史评论专书更集中地反映了历史理论 的面貌及其发展趋势。著名者有宋人范祖禹 《唐鉴》、孙甫《唐史论断》、清人王夫之 《读通鉴论》和《宋论》等。
可参考瞿林东《中国史学的理论遗产》,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 中国古代历史理论的特点
※零零星星,较欠缺系统性
第一类形式自不必论,第二类形式也往 往只是评论单个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或 历史现象,其中所体现的较有理论色彩的 结论,有时甚至需要我们去从中“挖掘” 出来。第三类形式,大体相当于把第二类 中的若干文章汇集在一起,并未因为是专 书,篇幅大,而对整个中国历史的客观规 律做出总结,更不用说人类历史了。
四、史家的职业角色与史家的社会责任是相 联系的,史学的求真要求与经世目的也是相 联系的。
中国传统的历史理论与史学理论
一、历史理论与史学理论 1.历史理论 ※ 历史的第一层涵义 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过去 ※历史理论是与第一层涵义相关的理论, 指导我们理解过去,解释过去,提出历史演 变的规律。
如《史记·天官书》:太史公曰,夫天 运,三十岁一小变,百年中变,五百载大变;三 大变一纪,三纪而大备:此其大数也。为国者 必贵三五。上下各千岁,然后天人之际续备。
这段话其实表达了一种循环史观,在 《孟子》的那句“五百年必有王者兴”中, 已可见到循环史观。
※独立的历史评论专篇
多存在于各种文集、总集、文选、 奏议、书信之中,有的也散见于各种 史书的征引之中。著名者有贾谊《过 秦论》、柳宗元《封建论》、欧阳修 《正统论》,等等。
刘知幾(661—721) ,字子玄,中国古代著名史 学理论家,所著《史通》是中国史学史上最早的从 理论上和方法上着重阐述史书编纂体裁体例的专书 ﹐是对中国唐初以前的史学编纂的概括和总结﹐是 中国史学家从撰述历史发展到评论史家﹑史书和史 学工作的开创性著作。
4.古代史学理论的基本范畴 ※史才 ※史学 ※史识 ※史德
如果同西方思辨的历史哲学相比较, 则可发现中国史论的逻辑思辨色彩相对较 弱。
三、中国古代史家对史学理论的偏重
中国古代的史学理论的成果无论就规模、 系统性还是深度等方面,都是历史理论成 果无法比拟的。
中国古代史学理论的成就可以从以下几 个方面来阐述:
1.历史意识与史学意识 参见前面所介绍的中国修史的传统 2.书法与信史 参见前面的介绍 3.历史编撰考前面所讲的经世致用。
求真与经世的辩证统一
一、从理论上看 史学的经世以求真为前提。 北宋·吴缜《新唐书纠缪》:若乃事实未明,
而徒以褒贬、文采为事,则是既不成书,而又失 为史之意矣。 二、从实践上看
史学的求真,是史学家在学术追求上的实 践。
三、从全局上和本质上看
中国史学上确有曲笔作史现象的存在, 但直书总是为人们所称道,而曲笔历来受到 人们的揭露和批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