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历史的价值与意义二
感受历史的厚重感

感受历史的厚重感历史是人类发展的见证,承载着无数个体的生命、汗水与泪水。
站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一种厚重感,它来自于岁月的积淀、人类智慧的传承,也蕴藏着我们对过去敬仰和思考的态度。
让我们一起深入探索历史的厚重感,感受历史背后的深意。
第一章:历史的厚重感历史是一个看不见的力量,它以独特的方式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站在古老的建筑前,我们仿佛能够听到时光的呼唤;浏览沉甸甸的史书,我们似乎又能够感受到那段历史的挣扎和辉煌。
历史的厚重感来自于它与我们的身份认同有关,我们通过深入了解历史,从中汲取智慧和勇气,塑造了自己的独特个性。
第二章:历史的意义与价值历史不仅仅是被记载下来的事件和人物,更是一种价值观的传承和传递。
历史可以带给我们收敛的智慧、谦卑的姿态、背后的故事和道德的启示。
通过研究历史,我们能够更好地面对当下的挑战,明确自己的方向,并以正确的态度回应现实生活的种种困境。
第三章:历史的生动再现历史并不是死气沉沉的,在历史的舞台上,有无数个体倾注了智慧和努力。
历史的生动再现能够让我们更直观地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感。
比如,在博物馆中观赏真实的历史文物,我们仿佛可以看到那个时期的人们穿越时空与我们对视;在历史剧中,我们可以近距离地观察历史事件的发生以及人物的命运。
这些再现历史的方式让我们更加亲近历史,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感。
第四章:历史的启迪与警示历史是一个永无止境的探索之旅,通过对历史的学习和思考,我们能够从中汲取宝贵的经验教训,为我们的现实生活提供启迪。
历史的警示与各种灾难和战争相关,通过回顾历史,我们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人类的脆弱性和生存的艰辛,进而更好地维护和平与稳定。
第五章:通过历史的厚重感构建未来历史的厚重感并不仅仅存在于过去,它也指引着我们的未来。
通过吸取历史的思想启示和积极因素,我们可以更好地面对现实生活中的挑战,并为未来的人类社会贡献我们的力量。
历史告诉我们,每一个个体都与历史有着紧密的联系,我们的选择和行动会对历史产生影响,也会对未来的世界产生变革。
开明中国历史讲义_笔记

《开明中国历史讲义》读书记录目录1. 内容简述 (2)1.1 历史的价值与魅力 (2)1.2 《开明中国历史讲义》的特点与目的 (3)2. 第一章 (4)2.1 远古时期的历史 (6)2.2 夏朝的诞生与覆灭 (7)3. 第二章 (9)3.1 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 (10)3.2 秦国的统一与秦始皇的功过 (12)4. 第三章 (13)4.1 汉武帝的盛世 (14)4.2 东汉末年的分裂与动荡 (15)5. 第四章 (17)5.1 三国时期的政治与军事斗争 (18)5.2 南北朝的政权更迭 (19)6. 第五章 (20)6.1 隋朝的短命与唐朝的开元盛世 (20)6.2 唐朝的衰落与安史之乱 (22)7. 第六章 (23)7.1 五代十国的政治格局 (24)7.2 宋朝的统一与开明政策 (25)8. 第七章 (26)8.1 元朝的征服与统一 (27)8.2 明朝的兴衰 (28)8.3 清朝的盛世与近代变革 (30)1. 内容简述《开明中国历史讲义》是一套以通俗易懂的语言,系统地讲解中国历史的优秀著作。
本书涵盖了从远古到近代的中国历史发展历程,从人类起源、华夏文明的兴起,到封建王朝的兴衰,再到现代社会的变革,展现了中国历史的宏伟脉络和深刻内涵。
作者精心选取了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人物和思想,并以生动的语言、丰富的案例和独特的视角进行阐述,深入浅出的引导读者了解历史现象的原因、结果及影响,激发读者对历史的兴趣和思考。
本书还注重历史知识的吸收与应用,引导读者以批判的眼光看待历史,思考历史发展规律,并将其应用于现实生活,提升历史思维和国际视野。
《开明中国历史讲义》是一部具有系统性、趣味性和启迪性的中国历史著作,能够为读者提供全面、深入、易懂的中国历史知识,并启迪读者思考历史和人生。
1.1 历史的价值与魅力在本节内容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历史对当今世界以及我们个人的意义,以及为什么历史的研究与理解能够成为一种魅力所在。
中国近代史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摘自:新华社北京2001年5月31日电
地点:今上海兴业路76号 (最后一天转至嘉兴南湖的一画舫上)
主要人物: 李达,李汉俊,张国焘,刘 仁静,毛泽东,何叔衡,董 必武,陈潭秋,王尽美,邓 恩铭,陈公博,周佛海,包 惠僧
中心任务是组织工人阶级, 领导工人运动。
1921年7月23 日 陈上海独秀为书记
它提供了一个将社会主义由理论转化 为实践、由理想转化为现实的可操作的范 式。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 历史唯物主义,就是阶级斗争与无产阶级 专政的理论,就是列宁发展马克思主义的 “一国革命首先胜利”的理论。
三、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2.十月革命是怎样推动中国知识分子转向的呢?
• 第一,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也可以用社会 主义思想指引自己走向解放之路;
陈独秀认为,这是因为“我们中国多数国民 人口中虽然是不反对共和,脑子里是在装满 了帝制时代的旧思想。”“如今要巩固共和, 非先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 一一洗刷干净不可。”
陈独秀(1879-1942) 安徽怀宁人
二、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
1.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真理的路径
魏源
李鸿章
康有为
• 吴玉章回忆说:辛 亥革命给长期黑暗无 际的中国带来了一线 光明,当时人们是多 么欢欣鼓舞啊!但是, 转瞬之间,袁世凯窃 取国柄,把中国重新 投入黑暗的深渊,人 们的痛苦和失望,真 是达到了极点,因此, 有的便走上了自杀的 道路.
一、北洋军阀的统治
2.中国的出路是什么?
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在失望、苦闷和痛苦 中反思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认定要建立 名副其实的共和国,必须根本改造国民性。
2021中国近代史纲要电子版

2021中国近代史纲要电子版
2021年中国近代史纲要电子版许多正式开始了,作为近代史研究的基本教材,它
涵盖了广泛的主题,以更广阔的视角来面对改变着中国进入近代史局势的历史趋势,中国近代史研究有着深远的历史价值和价值意义,下面就这一系列重要话题给大家介绍2021年中国近代史纲要电子版的基本内容:
一、第一章:中国近代史的起源
1、中国古代史和近代史的界定
2、中国近代史的重大活动及其影响
二、第二章:改革开放与社会变迁
1、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行
2、社会变迁及其影响
三、第三章:中国近代史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
1、中国在世界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2、中国西方文明交流
四、第四章:中国新时期历史发展
1、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
2、中国社会发展新阶段
五、第五章:政治实践与历史建设
1、政权构成的变化
2、国家的历史建设
六、第六章:历史认同
1、国家自身历史之认同
2、历史弥合与叠加
总之,2021年中国近代史纲要电子版已经正式开始,它展示了中国近代史的多样性,以新发展时期继续发展中国历史,特别是社会发展各个方面形成一个新的整体,因此,中国近代史研究具有重大的历史价值和价值意义,其结果可能会大大影响我们未来的发展。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四章

13
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v
14
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五四运动的经过
第一阶段: 1919.5.4--1919.6.5 中心: 北京 主体: 知识分子
5月4日 北大等13所大专学校的学生3000余人在天 安门前集会游行,提出“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废除 二十一条”“还我青岛”等口号。下午4时许,涌至曹 宅前痛打章宗祥,火烧赵家楼。32名学生被捕。次日, 北京学生宣布罢课。
9
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十月革命对中国革命的启示和影响
• 启示: 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也可以用社会主义 思想指引自己走向解放之路。 新的革命方法和经验. • 影响: 社会主义俄国号召反对帝国主义,并以 新的平等的态度对待中国,有力地推动 了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总之,十月革命推动了中国先进分子从资产阶级民主 主义转向社会主义。
京汉铁路工人罢工 1923.2 二七惨案发生后,全国工 人运动暂时转入低潮
毛泽东去安源 (油画)
29
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这些罢工斗争,显示了中国工人阶级坚定的
革命性和坚强的战斗力,也提供了一些重要的教
训。
一是中国革命的敌人是异常强大的。要战胜强大的 敌人,仅仅依靠无产阶级孤军奋战是不够的,必须争取
26
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发动工农群众开展革命斗争
一大后,党首先以主要力量从事工人运动。以1922年1月 香港海员罢工为起点,1923年2月京汉铁路工人罢工为终
点,掀起中国工人
运动的第一个高潮 全国罢工180余次, 持续时间13个月, 参加人数达30万以
04第四章 《中国史学史》 马工程

第一节 史官的设立和官修正史的成就
三、实录和国史
• 隋唐皇朝重视修撰起居注、实录和国史,这是时人关 于本朝史的撰述
• 五代时,史家们撰写《唐书》(后世称《旧唐书》) ,唐代实录和国史以及会要等,都是最宝贵的历史资 料。
至德二载十一月二十七日,修史官太常少卿于休烈奏曰: “《国史》一百六卷,《开元实录》四十七卷,《起居注》并 余书三千六百八十二卷,在兴庆宫史馆,并被逆贼焚烧。且国 史、实录,圣朝大典,修撰多时,今并无本。望委御史台推勘 史馆所由,并令府县搜访。有人收得国史、实录,能送官司, 重加购赏。若是官书,并舍其罪,得一部超授官,一卷赏绢十 疋。”数月惟得一两卷。前修史官工部侍郎韦述,贼陷入东京 ,至是,以其家先藏 《国史》一百一十三卷送官。
没有提供更详细的记载。
第四节 历史撰述的多方面成就
七、佛教史籍的发展
隋唐时期,佛教史籍有了进一步发展,而且具有 前后相衔接的特点。依前例, 这里也略举一二,以窥全貌。 • 《历代三宝记》,十五卷,隋费长房撰。 • 《续高僧传》,三十卷,唐道宣撰。 • 《广弘明集》,三十卷,唐道宣撰。 • 《法苑珠林》,一百卷,唐道世撰。 • 《开元释教录》,二十卷,唐智癉撰。
——杜佑《通典》书首
第三节 典制体史书《通典》的旨趣及 其史学价值
三、杜佑史论的特色
• 关于《通典》史论的形式。《通典》的史论,有多样的形 式,包含序、论、说、议、评。
• 从今天的认识来看,序、论、说、议、评的区别和运用, 反映了杜佑治学的严谨和考量的细致,但这种区别又都包 含在议论这个大范畴之中,本无截然划分的界限。
• 《通典》作为中国古代史学上“三通”以至“九通”之首 ,不仅在制度史研究方面,而且在历史理论研究方面,都 有许多新的创造,在中国史学史上占有崇高的地位。
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

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
历史是一面镜子,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过去,也可以为我们的未来提供参考。
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是指历史事件或事物对于当今社会的影响和启示,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首先,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认识历史。
通过了解历史事件、人物和文化,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现代社会的发展和演变。
例如,在学习中国古代历史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
其次,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可以提高我们对现实问题的认识。
历史事件和事物中所包含的智慧和经验可以为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解决问题提供启示和指导。
例如,在学习历史事件时,我们可以借鉴历史上的成功经验和教训,从而更好地面对当今社会中的挑战和问题。
第三,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可以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
历史上的文化、科技和艺术成就都对现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些影响使得我们的文明不断发展。
通过了解历史上的文明成就,我们可以更好地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
总之,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是非常重要的,它们对我们的生活和社会进步有着深远的影响。
我们应该认真学习历史,从中汲取智慧和经验,为我们的未来奠定更加稳固的基础。
第四章 第二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显著特征

第四章第二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显著特征
一、反映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价值理念(先进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超越以往一切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先进性
(一)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进性,集中体现在它是社会主义所坚持和追求的价值理
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清晰的展现了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和根本追求,是我国社会
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之魂
(二)扎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土壤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三)吸纳世界文明有益成果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吸纳了世界文明的有益成果
博采众长、兼收并蓄是中华文明的气质
二、彰显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人民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人民历史主体地位,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反映最广大人民的价值追求,引导最广大人民为实现美好社会理想而奋斗
人民性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特性
(一)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立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立场
(二)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
三、因真实可信而具有强大的道义力量(真实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真正的与社会主义制度相契合,与保障人民的根本利益相一致,而且因其真实可信而具有强大的道义力量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真实可信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以往价值观的一个重要区别在于其真实性(二)认清西方“普世价值”的实质
“普世价值”就是一种极具迷惑性、欺骗性并且带有鲜明政治倾向的价值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二者的联系与区别:
联系:三点 区别:四点
P145 P145-147
视频:杨奎松答提问
三、历史价值的具体表现
1、保存记忆 P148-152 2、强化民族、国家和文化认同
P152-156
3、维护和普及人类最基本的价值准则
P156-159
4、为预测未来提供参考
P159-165
(2)内容:
基础历史学:
概念(规定性);P140 包括两个层次: A、整理事实、记录,主要指史料的搜集与 鉴别; B、揭示诸历史事实之间的内在联系。
应用历史学:
概念(规定性);P142 突出特征: A、实用性; B、现实性; 三个分支: 宏观研究、实际研究、知识普及; 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P143-144
第 四
章
历史的价值与意义
(史学认识论)
第 二 节 求真与致用
一、历史价值的二重性
历史兼容了过去与现在,这种时间上 的二重性导致了价值的二重性: 求真——指向过去;内; 致用——指向现在;外。
1、求真
(1)朴素求真观
特点: 求真具有双重维度,即事实之真与价值 之真; 视频:民间公益广告 求真与致用之间不存在根本性矛盾,它 们不但不相互排斥,反而高度统一。
(2)国族本位的致用:
主要从属于民族主义运动; 旨在基 本特点; 不能满足常态社会的需求。
(3)社会本位的致用
核心理念是为社会服务、为大众服务、 为生活服务; 音频:大学规划
范围宽泛得多,几乎覆盖了社会生活的 各个领域; 是一种弱化了的、间接的致用,主要是 发挥历史学的知识文化功能; 符合历史学本性。
(2)科学求真观
特点:
求真观与科学观联系在一起,为科学 观所支配; 求真与致用的对立、冲突日益强化。
(3)相对求真观
相对求真观吸取了以往两种观念的 合理因素并融入了新的知识成分;
由于意识到求真本身的局限,不再 无限地高扬求真而贬低致用。
2、致用
(1)贵族本位的致用: 传统史学的一部分; 服务对象为当时的统治者; 表现为资治、训诫两方面。
二、历史价值的内在冲突及其解决途径 1、求真与致用的冲突 (1)求真排斥致用:
中国史学历史进程中,求真出现过两 次高潮:清代乾嘉时期、1920年代实验 主义史学兴盛期。 视频:书院与乾嘉汉学
不良后果:
p134
造成历史学与社会、时代、生活 的脱节; 使史学停留在史料整理层面上; 造成选题上的失衡。
(2)致用压倒求真:p135
传统史学的致用常损害历史记载的真实性; 视频:姓氏避讳
近代史学致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影射史学” 和意识形态化两个方面。
课堂讨论:
关于求真和致用的关系: 你认为二者冲突的根本是什么? 为什么?
2、基础历史学和应用历史学的划分
(1)划分依据:
自然科学可做如是划分; 社会科学可做如是划分; 不论文理,基础性质的内容均属于认识 世界的,应用性质的内容均属于改造世 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