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知觉的理论

合集下载

环境知觉和环境认知

环境知觉和环境认知

环境知觉和环境认知当我们身处这个世界,周围的环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的感受和行为。

从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照进房间,到夜晚的星光闪烁在天空,从繁华的城市街道到人烟稀少的乡村小径,我们对环境的感知和认识塑造了我们的生活体验和决策。

环境知觉,简单来说,就是我们通过感官直接接收到的关于环境的信息。

视觉让我们看到周围的色彩、形状和物体;听觉使我们能听见各种声音,如鸟鸣、车鸣;嗅觉帮助我们分辨不同的气味,花香或者饭菜的香气;触觉让我们感受到物体的质地、温度和压力。

这些感官信息瞬间涌入我们的大脑,形成了对环境的初步印象。

比如,当我们走进一个房间,首先可能会注意到房间的大小、布置和光线的明暗。

如果房间宽敞明亮,摆放着舒适的家具,我们会感到放松和愉悦;而如果房间狭小昏暗,堆满杂物,我们可能会感到压抑和不适。

这就是环境知觉在起作用,它是一种本能的、快速的反应,不需要我们过多的思考和分析。

然而,环境知觉只是一个起点,它只是我们对环境的表面感知。

环境认知则是在环境知觉的基础上,通过大脑的加工和思考,对环境形成更深入、更全面的理解和认识。

环境认知包含了我们对环境的意义、功能和价值的判断。

以城市公园为例,我们不仅仅看到了绿色的草地、盛开的花朵和蜿蜒的小径(这是环境知觉),还会意识到公园是人们休闲娱乐、放松身心的场所,它能够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增加居民的生活质量(这是环境认知)。

再比如,我们对于自己居住的社区,不仅知道它的地理位置、建筑风格和周边设施(环境知觉),还会了解社区的文化氛围、邻里关系以及它在城市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环境认知)。

环境认知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个人的经历、知识、文化背景和价值观都会塑造我们对环境的认知。

一个从小在农村长大的人,对于田野和山川可能有着深厚的情感和独特的认知;而一个在城市中长大的人,可能对高楼大厦和现代化的设施更为熟悉和重视。

教育水平也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可能更具备分析和理解环境问题的能力,能够从更宏观的角度看待环境的变化和发展。

第二章环境知觉和环境认知

第二章环境知觉和环境认知
w 林奇 研究美国城市的视觉质量问题, 认为城市最重要的特征之一是他的识别 性,即城市的道路、景观、商店怎样为 人们所认识,城市的各部分又是样自然 地结合成整体。他认为组成城市表象的 关键向度(或人们利用的标志类型)有 五种:边线、道路、联结、街区、地标。 人们对城市的表象可从三方面分析:差 异性、结构性、价值性。
第二章环境知觉和环境认知
人格测量常用方法
w明尼苏达多项人格量表(MMPH) w加州人格量表(CPI) w环境反应量表(ERI) w儿童环境反应量表(CERI)
环境心理学家最关心的是如何测量个 人对环境刺激的反应,及人与环境互动时 的性质,这些性质的核心是定向反应。
第二章环境知觉和环境认知
定向反应
第二章环境知觉和环境认知
(一)气候与高度
w有人认为气候是塑造文化价值和性格的主要因 素。
如:凉爽和温和的气候是技术和发明的必 要条件;长期生活在干燥热风地区的居民可能 会出现更多的疼痛、易怒、暴躁和攻击行为。
w高度也会产生某些效应。 如:生活在气压较低、空气稀薄的草原上,
对居民产生的短期效应,心脏可能扩大、红细 胞增加、血红素浓度增加等。
第二章环境知觉和环境认知
三、环境信息的获取
w 人类通过所有的感官(眼、耳、鼻、舌、 身)感知环境获取环境信息。
w 此外,味觉、痛觉、振动觉、平衡觉和 机体觉均是人类获取信息的有效工具。 在多种情况下,环境信息的获得是 通过多种器官共同作用的结果。
第二章环境知觉和环境认知
四、影响环境知觉的因素
w 1.年龄性别因素
第二章环境知觉和环境认知
绘制认知地图的基本方式 w 一类以道路这种连续性要素作为主要的
定向手段; w 另一类以标志物、街区、联结等空间要

[整理版]环境心理学目录

[整理版]环境心理学目录

目录绪言第一章感觉、知觉与认知第一节感觉一、感觉的特点二、感觉刺激的重要性三、引起感觉的主客观因素四、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第二节知觉与认知一、感觉与知觉的关系二、知觉定势三、习惯化——适应四、对变化的知觉五、认知第三节多种感觉与环境设计一、视觉研究的深化二、其他感觉与环境体验三、不同感觉的相互影响第二章环境知觉的理论第一节格式塔知觉理论一、格式塔心理学简介二、基本观点三、格式塔的组织原则第二节生态知觉理论--一、基本观点二、生态知觉与情感反应三、生态知觉与环境设计四、生态知觉与道德约束第三节概率知觉理论--一、基本观点和理论模型二、概率性的世界三、概率知觉与个人经验四、概率知觉与环境问题第三章认知地图和评价地图.第一节认知地图研究概述一、认知地图的研究方法二、认知地图的组成要素三、认知地图的性质四、认知地图的特点五、认知地图的功能六、个人认知成图能力的发展七、易识别环境的特征第二节城市公共意象研究实例——武汉市的公共意象一、城市公共意象图二、问卷资料的归纳和讨论三、城市环境总体评价第三节风景区认知地图研究实例一、被试者个人背景二、公共意象和认知结构三、风景质量评价四、讨论和建议第四节校园认知地图研究实例一、研究对象概述二、比较:范围、结构、同一性和意象元素三、讨论:识别、使用和理解第五节校园评价地图一、新的H校园认知地图二、情感评价地图三、审美评价地图四、校园环境总体评价第四章环境一行为关系的理论第一节唤醒理论一、唤醒与情绪二、环境刺激与情感评价三、唤醒与绩效第二节环境应激一、应激反应二、应激物的种类三、适应环境应激的意义和代价第三节环境负荷、适应水平和行为约束一、环境负荷理论二、适应水平理论三、行为约束理论四、各种理论观点的综合第四节行为场景理论一、场所的环境特征二、行为场景的人员配备·三、场所的生命四、研究行为场景的现实意义第五章噪声、拥挤和空气污染第一节噪声一、噪声的定义二、影响噪声评价的因素三、噪声对行为的影响四、减少噪声危害的措施第二节拥挤一、高密度对人类的影响二、影响拥挤感的其他因素三、对拥挤的理论解释四、减少拥挤感的措施第三节空气污染一、空气污染的来源二、空气污染对健康的危害三、对空气污染的知觉及其对行为的影响四、空气污染对绩效的影响第六章个人空间、私密性和领域性第一节个人空间与人际距离一、个人空间二、人际距离三、人际空问定位第二节私密性一、私密性的定义二、私密性的功能三、私密性与环境设计第三节领域性一、领域性和领域二、领域的类型三、领域的功能第七章城市环境的认知第一节城市意象的后续研究一、城市意象研究范围的扩大二、研究方法的改进三、研究内容的深化第二节空间定向一、满足基本需要的导航系统二、定向系统的文化差异三、自然环境特征对定向系统的影响四、环境具体因素对空间定向的影响五、环境改变对空间定向的影响第三节认知距离一、认知距离的概念二、影响认知距离的环境因素三、影响认知距离的文化和群体因素第八章城市环境的体验第一节城市环境体验的原理和特点一、环境信息的特点二、对“复杂性”的偏爱三、城市环境体验的特点第二节显著差异与城市环境体验一、显著差异的含义二、从环境知觉理论看显著差异三、可利用和开发的元素第三节与城市环境体验有关的若干问题一、形成显著差异元素二、城市设计美学——审美情感反应的理论模型三、综合性模拟研究四、寻求易识别性和复杂性的平衡第九章城市外部公共空间活动研究第一节外部空间活动研究综述一、早期国外的研究二、近年的外部空间研究三、分析城市外部空间活动的通常方法第二节外部空间中的行为习性一、动作性行为习性二、体验性行为习性三、行为习性的差异第三节城市外部空间研究实例一、洪山广场二、红楼广场三、滨江公园四、四美塘公园五、讨论和建议第四节基于行为的外部空间设计建议一、加强外部空间的生气感二、兼顾私密性活动三、形成私密性一公共性层次四、合理满足人的行为习性五、预防和减少破坏行为第十章城市环境的影响及其对策第一节城市环境影响的理论假设一、超载假设二、城市环境应激三、行为约束和人员过剩四、城市多场所分析概述第二节城市环境影响的研究例证一、应激与应对行为二、亲和与亲社会行为三、犯罪、犯罪率与恐惧感四、绩效和健康五、城市环境的积极影响六、大城市与小城市的比较第三节基于行为的城市环境问题对策一、重视社会因素二、旧城更新:研究例证与设计建议三、城市区域安全防卫研究第十一章建筑学中的一般应用第一节基于行为的设计原理和方法一、反映建筑与行为关系的理论二、“适用”的现代术语三、基于行为的建筑设计过程第二节环境一行为信息概述一、不同尺度的场所和场景二、使用者群体三、环境~行为现象第三节基于行为的“功能”研究一、功能研究的扩大二、功能研究的深入:外显功能与潜在功能三、功能研究的细化:特定功能与行为第十二章特定建筑环境与行为第一节建筑意象与室内认知距离一、建筑的意象二、使用者的建筑综合意象三、建筑室内的认知距离第二节室内空间定向一、建筑易识别性研究概述二、建筑平面拓扑复杂性的影响三、加强室内空间定向的建议第三节建筑体验概述一、知觉理论与建筑体验二、建筑体验的研究方法和影响因素三、室内空间的体验第四节特定建筑类型与行为一、居住场所二、老年人福利设施三、其他建筑类型结语:走向更朴实和更开明的环境一行为研究主要参考文献后记。

环境知觉原理的应用

环境知觉原理的应用

环境知觉原理的应用什么是环境知觉原理环境知觉原理是指人类通过感知和理解周围环境的方法和过程。

它是人类对环境进行感知和交互的基础,包括了人类对声音、图像、触觉、味觉和嗅觉等外部刺激的感知能力。

环境知觉原理的应用广泛,涵盖了各个领域,包括医疗、工业、交通、娱乐等。

医疗领域的应用1.病人监护系统:环境知觉原理在医疗领域的应用之一是通过监测病人的生理参数,如心率、血压、氧气饱和度等,实时监护病人的身体状况。

这些监护系统能够提醒医护人员发生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措施,从而提高病人的安全性和医疗质量。

2.药物分发系统:利用环境知觉原理,医疗机构可以实现自动化药物分发系统。

这些系统可以根据医嘱和患者的信息,准确地分发药物,并提醒患者按时服用药物。

这样可以避免人为错误和药物误用,提高药物治疗的效果。

3.远程医疗:环境知觉原理也可以应用于远程医疗领域。

通过传感器和监测设备,医生可以远程监护患者的身体状况,并进行诊断和治疗。

这对于无法就医或居住在偏远地区的患者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解决方案。

工业领域的应用1.智能制造:环境知觉原理在智能制造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感知和理解环境,智能制造系统可以自动调整生产流程和参数,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例如,利用环境知觉原理,机器人可以自动检测产品的质量,并实时调整生产过程。

2.自动化仓储系统:环境知觉原理也可以应用于自动化仓储系统中。

通过感知仓储环境和货物的位置,系统可以自动调度机器人和传送带,实现自动化的货物搬运和储存。

这极大地提高了仓储系统的效率和准确性。

3.设备监测和维护:环境知觉原理可以用于设备的监测和维护。

通过感知设备的运行状态和振动、温度等环境参数,系统可以及时检测设备的故障和异常,并提醒维修人员进行维护。

这可以避免设备损坏和生产中断,提高工业生产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交通领域的应用1.智能交通系统:环境知觉原理在智能交通系统中起到关键作用。

通过感知交通环境和车辆的位置,系统可以实时监控交通流量和道路状况,提供交通信息和导航服务,帮助驾驶员选择最佳路线和避免拥堵。

第2章生态知觉理论 - 世界大学城

第2章生态知觉理论 - 世界大学城
广场上的喷泉、活动雕塑、飘动的彩旗等
(8)整体性强的形态易成图形
(9)奇异的或与众不同的另类形态易成为图形
(10)有意义的形态更容易成为图形
有些图形有明确的意 义,观察者一眼就能 看出它是什么;
而有些图形意义模糊, 不同观察者可能对其 作出不同的解释。
格式塔的组织原则——群化原则
•邻近原则——刺激在空间和时间彼此接近时,
图a表示在一定范围内同种元素 均匀分布的平衡态,面对这些 均布同质的散点人们一般没有 多大兴趣去多看多想;
图b出现了数目不等的元素相聚 的非平衡态,聚合成群的元素 易被感知为整体,犹如宇空中 的星云、草原上的蒙古包群或 田野上的村落。
邻近法则
邻近原则
• 当我们看一系列类似物 体时,我们倾向于以彼 此距离很近的一些组或 者集来感知它们。
格式塔心理学诞生于1912年,是现代西方心理学主要流 派之一,兴起于德国,后来在美国广泛传播和发展。 格式塔学派的代表人物
韦特海默
(MaxWertheimer)
(1880 ~ 1943) 苛勒(Wolfgang Kohler)
(1 88 7 ~ 1 9 6 7)
勒温Kurt Lewin
(1890 ~1947)
• 理论核心:人的心理 发展(或认识发展) 从婴儿开始直到成人
都是他与外部物质世 界相互作用的结果。
• 提出一般发展原则是 组织、平衡和适应。
格式塔(gestalt)知觉理论
• 基本观点: 知觉的整体性 同型论 场作用力
格式塔(gestalt)知觉理论
1.知觉的整体性
• 认为人的知觉经验是完整的格式塔,不能人 为区分为元素。
• 群化原则——当我 们自然而然的进行 观察时,知觉具有 控制多个刺激,使 他们形成有机整体 的倾向。这种使多 个刺激被感知为统 一整体的控制规律 通常称为群化原则。

心理学基本概念系列文库:环境知觉理论

心理学基本概念系列文库:环境知觉理论

心理学基本概念系列——
环境知觉理论形而上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文明之一,
情志,即现在所说的心理学,
在人类医学有重要地位。

本文提供对心理学基本概念
“环境知觉理论”
的解读,以供大家了解。

环境知觉理论
关于个体加工环境信息的理论。

主要有布伦斯威克的透镜模型和E.J.吉布森的环境生态知觉理论。

前一种理论认为,个体感觉到的信息不能准确反映现实世界,只能用来对环境作可能性判断。

个体对环境的知觉就像透镜把散乱的光线聚合成一点,首先接受环境中各种散乱的刺激,然后将其过滤,重新组合成有序、整合的知觉。

通过不断地感觉经验,个体逐渐知道哪种感觉信息能更精确地反映真实环境,该种刺激在以后的知觉过程中就会占更大比重。

这种理论把环境知觉看作是过去经验与当前感觉的相互作用,强调整体环境知觉的心理学模型。

后一种理论认为环境中的客观因素对物种的适应极为重要,生物体从一个地方迁移到另一个地方,逃避受伤和死亡以及寻找生活资源和性伙伴,都与环境条件息息相关。

这就要求生物体的感知系统能精确反映、记录外部世界。

因此,感知是适应环境的结果,能如实反映现实世界,感知到的信息不应是“看起来怎么样”,而应是“看到了什么”。

这个过程就是环境向知觉者揭示其自身信息是正确的。

个体通过探究,调整感觉输入的强度以及有选择地注意,使这些信息成为一种有效的刺激,从而实现对环境中物体功能的利用。

虽然多数环境心理学家认为布伦斯威克的透镜模型对环境知觉的影响较大,但吉布森的模型也引发了人们对演化观点的新兴趣,即强调了有机体在环境中的适应与功能。

布伦斯威克透镜模型。

人文地理中环境知觉得概念

人文地理中环境知觉得概念

人文地理中环境知觉得概念环境知觉,汉语词语,指个体加工环境信息的过程。

环境知觉(environmental perception),指个体加工环境信息的过程。

个体对环境中的各种刺激产生感觉,并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将其组织成高一级的心理模式的过程。

环境知觉与环境认知1.感觉是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把过去的经验与各种感觉结合而形成的。

感觉主要以生理机能为基础。

而知觉是纯心理性的,具有较大的个体差异。

知觉的几个主要心理特性包括知觉的相对性、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完整性、知觉的恒常性和知觉的组织性。

2.环境知觉是从对环境中个别刺激的加工开始的。

通常会经过刺激的觉察、刺激的辨别、刺激的丙认和刺激的评定这些过程。

汉尔森提出环境知觉包括认知的(思维的),情感的(情绪的),解释和评价的成分。

我们对周围环境事物距离和立体的知觉在视觉中的加工,有单眼和双眼的线索。

运动知觉是个体对周围环境特体在空间发生位置移动的反应,它是通过视觉、动觉、平衡觉等多种感觉器官的协同活动实现的。

3.随着接触时间的延长,个体对环境的知觉敏感性会发生变化。

如果刺激恒定,反应越来越弱称为习惯化。

这种习惯化对嗅觉刺激、味觉刺激、噪音、光、压力、温度等都可发生,与对环境的适应有关。

而对变化的知觉则与环境刺激变化的快慢、可觉察性有关,即环境变化的快慢影响我们对环境变化的知觉。

4.简述环境知觉理论。

环境知觉可以通过两个过程完成,一是自上而下的过程,即概念驱动;另一个是自下而上的过程,即数据驱动。

格式塔理论认为,我们的脑以一种主动的方式对刺激进行建构,提出整体大于局部之和的原则。

功能主义理论强调有机体对环境的适应,即生物个体要寻找能使它们有最大程度生存的机会。

它比较强调知觉反应的先天性,认为人类天生具有知觉环境中对他们有功能价值的方面。

学习理论认为,我们的知觉不是先天决定的,而是必须学会知觉环境中的关键方面。

概率功能主义,即布伦斯维克的透镜模型,它是布伦斯维克用数学来描述个体知觉过程的一个模型。

环境行为心理学复习大纲

环境行为心理学复习大纲

环境心理及行为学复习提纲第一章感觉、知觉与认知1.注意的概念、注意的类型、如何营造引人注意的景观(1)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2)①无意注意(指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做意志努力。

)②有意注意(有一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

)③有意后注意(事先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

)(3)一方面取决于刺激物的特点, 另一方面还取决于人自身的状态。

①刺散物的对比强度。

②刺激物的状态。

运动和变化的对象比静止的对象更引人注意。

如夜空中的流星。

③刺激的新异性。

与众不同的和新异的事物很容易成为注意的对象,千篇一律的,刻板重复的事物很难吸引和维持人的注意。

2.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的类型(1)相互加强或削弱。

(2)联觉。

(3)不同感觉的补偿3.感觉与知觉的概念(1)感觉:感觉是意识和心理活动的重要依据,也是人脑与外部世界的直接联系。

(2)知觉:当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时候,人不仅能反映该事物的个别属性,而且能够通过各种感觉器官的协同活动,在大脑中根据事物的各种属性按其相互间的联系或关系整合成事物的整体,从而形成该事物的完整映像。

这种信息整合的过程就是知觉。

4.知觉定势的概念个人的知识、经验、兴趣、别人的言语指导或环境的暗示,会促使知觉判断的心理活动处于一定的准备状态而具有某种倾向性心理学中称这种倾向性为知觉定势。

5.认知的概念及其特点(1)认知值得是获得知识的过程,它包括感知、表象、记忆、思维等等,而思维是它的核心。

(2)认知是主客体相互之间作用的产物。

6.人眼的构造及观看对象的规律(1)视网膜由中央凹、黄斑和周围视觉组成。

(2)中央凹是位于视网膜中央的小凹,含有最微细的视锥细胞,中央凹形成的视野成圆锥状,水平和垂直视角均为2°左右;当头部保持垂直或者略微前倾的时候,中央凹视觉通常看着视平线以下10°左右的地方。

见pdf。

7.不同感觉的相互影响(1)相互削弱和破坏。

(2)相互加强或协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因为它们发现了环境客体对自己有用的功能特性, 便本能地利用这些特性满足自己的生存需要。
人类不仅有原始的生态知觉,而且随着双手的解 放、手脑的协调发展,智力得到进一步开发,对 客观刺激的判断和利用水平,远远超出生物本 能。人类对生活环境的选择与改善、对材料的 利用和工具的创造,就是这种更高级的生态知 觉的体现。
环境心理学与数字环境
城市设计学院 尚涛
教材:环境心理学与心理环境学 马铁丁
国防工业出版社
参考书:环境心理学 林玉莲,胡正凡 编著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目录
第一章 基础知识 第二章 环境知觉的理论 第三章 听觉心理学 第四章 视觉心理学 第五章 交际空间心理学 第六章 行为环境心理学 第七章 数字环境 第八章 校园客观评价体系
第二节 生态知觉理论
一、基本观点
这一理论是由吉布森(J.Gibson,)提出的。他的研 究之所以被称为生态知觉理论,是因为强调人类的 生存适应, 该理论包括以下两个基本观点:
(一)环境的提供
生态知觉理论认为,知觉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过程, 人感知到的是环境中有意义的刺激模式,并不是一 个个分开的孤立的刺激。环境知觉是环境刺激生 态特性的直接产物。
—对始祖生活的伊甸园环境的深深眷恋。
(二)恐惧
动物界对某些刺激表现出天生的厌恶甚至 恐惧。观察发现,猩猩玩耍时总是躲避着带有眼 睛的玩具。因为动物世界中充满了捕食和逃生 的竞争与对抗,被一双眼睛紧紧盯着,往往意味 着被捕杀的威胁。
(三)艺术欣赏
人类对视觉艺术的反应,与其说是基于美学, 不如说是基于动物的本能—恐惧和愉悦的情感反应 也决定了我们的审美倾向。艺术的源泉就是动物的 天性,更准确地说,是来自于远祖的生存策略和对栖 息环境的选择。(玛瑙石、河田玉、奇石)
即便一事物确实由若干元素组成,也只能看到这 些元素自然组合而形成的整体,而不是人为抽象 得出的感觉元素的叠加。这类知觉经验是通体 相关的有组织整体:整体先于部分,并非部分之 心理场的概念
格式塔派的另一特点是援引现代物理科学的概 念来说明心理现象和心理机制,提出了“心理 场”、“行为场”、“生理场”、“环境场” 等概念,认为心理也是一个应力和应变的系统。
例如,河湖可供人捕鱼、行船、取水;一块石头可供人坐下休息;一个空间大于人体、 坚固不漏的山洞可供人藏身和躲避风雨。
人在观察客体时,看见不等于发现,善于发现和利 用环境客体的功能特性满足自己的需要,对个体 具有重要的生存意义。
例如一根树枝,可以把它当柴烧,也可以作手杖,还 可以作防身武器。从生态观点来说,知觉就成为某 一环境向感知者呈现自身功能特性的过程。(合并)
当有关的环境信息构成对个人的有效刺激时,必然 会引起个人的探索、判断、选择性注意等活动,这 些活动对于个人利用环境客体的有用功能。(目标选
择)
(二)知觉反应的先天本能
感知觉是机体在环境中进化适应的结果。人类 生存环境的基本特征如重力、天地、四季变换、 昼夜循环等,相对于人类进化史而言是恒定的,这 一恒定的天地大环境提供了孕育生命的条件。
二、生态知觉与情感反应
本能的行为习性,缘自本能的情感反应。孕育生 命的天地大环境也孕育了我们基本的情感反应
—愉悦和恐惧。这是物种对祖先经验的集体记 忆, 成为一种生物自卫本能(biophilia)。
(一)愉悦
自然风光对病人具有康复作用。例如给紧张 的病人观看一段风景录像,5分钟内,他们的肌肉紧 张程度和脉搏显著下降.暴露于自然风光可以减少 手术后的紧张和焦虑。对自然风光的偏爱,反映了 我们对物质环境的需要,也反映了我们精神的回归
因此,机体的很多知觉反应技能是遗传进化的结果。 凭本能的直觉就能发现与生存密切相关的“提 供”,应该不需要学习就能学会。动物的许多重要 知觉能力很早就已形成(从会移动开始)。
小海龟刚刚孵化出来立刻就会向大海爬去;小鱼一出生就会觅食,就知道钻入死 亡软体动物的壳内躲避凶猛动物的捕杀。爬虫、走兽、飞禽会利用天然洞穴, 或选择恰当位置利用可获得的材料造窝、建巢以满足栖身和育儿的需要。
因为在这样的环境中,一般人可以通过最重要的感觉渠道视觉迅速获得丰富的 信息,同时又免得过于暴露自己的信息而在感觉监视最差的背后遭受袭击。
三、生态知觉与环境设计
城市是高度人工化的环境,满足市民日常生活需 要所提供的是现成和有限的选择。一种环境特性 一旦形成,其中将发生的行为现象远比设计者的 想象丰富。环境的物质特征与社会特征一旦向周 围需要它的人们展示了它的功能意义(包括潜在 功能),人们便会发现和利用它以满足自己的需要。
第二章 环境知觉的理论
第一节 格式塔心理学 一、定义
格式塔心理学又称为“完形心理学”,1912年发 端于德国而后成为西方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派别之 一,创始人是德国心理学家维台默(M.Werthemer,)、 考夫卡(K.Koffka)和苛勒(W.Kohler)。
"格式塔"是德文"Gestalt"的译音,意为"形态、 形象",后引申为"定形、结构、组织"。苛勒说:" 在格式塔的学说里,Gestalt一词的含义乃是指不 单是指图形和式样,而更重要的是指组织的整体。
华盛顿大学的戈顿·奥吕斯等人曾观察了35幅描绘日落的风景名画,发现其中2/3 都涉及一个避难所,或是教堂,或是房屋,常常还伴随着窗内透出的灯光。他认为, 这可能反映了人类对即将来临的黑暗的恐惧,以及寻找归宿和理想栖息地的情 感需要。
(四)信息控制
无论攫取食物还是躲避危险,都离不开对信息的 控制—提高自己对外界信息的控制,预防被控制, 是提高自身在环境中的主动性,减少恐惧感的有 效办法之一。因此,人们最喜欢正面视野开阔,背 后有安全庇护和坚实依靠的环境。
格式塔具有两种含义:
一指事物的一般属性,即形式;
一指事物的个别实体,即分离的整体,形式 仅为其属性之一。
在格式塔心理学知觉理论的应用中,差不多 把格式塔视为“有组织整体”的同义词, 即认为所有知觉现象都是有组织的整体, 都具有格式塔的性质。
二、基本观点
1.知觉的整体性
认为人的知觉经验是完整的格式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