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读经典论文
初一作文议论文《读史》500字(共8页PPT)

初一作文议论文《读史》
弹指挥间,纵横几万年。华夏悠
历史 久的
文明都被浓缩在饱含沧
桑的古铜石砖、佛像、书
画卷中。会说话的司母毋鼎,
石刀有青春,冰冷的物品仿佛
有了生命,在无声的诉说着昨天的
故事--那些或喜或悲切、或高亢或
低回的经典场面,那些起伏跌
宕、气吞山河的英雄人物。
关键词:指挥,纵横,几万年,华
夏,悠久,历史,文明,浓缩,饱含,沧 桑,古铜,石砖,佛像,书画,说话,司 母,毋鼎,石刀,青春,冰冷,物品,仿 佛,生命,无声,诉说着,昨天,故事, 那些,悲切,高亢,低回,经典,场面, 那些,起伏跌宕,气吞山河,英雄人 物。
初一作文议论文《读史》
Hale Waihona Puke 安阳人民正以大地为纸,历 史为笔,蘸取三千三百年文明之墨, 描绘着传承文明、沟通未来的 壮美画卷!
关键词:安阳,人民,大地,历史,
三千,三百年,文明,描绘,传承文明, 沟通,未来,壮美,画卷。
初一作文议论文《读史》
因为一无所有这才是拼下去的理由。
再见
初一作文议论文《读史》
河流 我只能站在
遥远的一端,在
时光尽头孤独的眺望。轻轻地抚
肩头 摸醇厚,我隐隐地感到
已有
些疼痛。
历史之河带去古都远去的恢
宏,文明之光却在岁月的涤荡中更加 灿烂。
看今日的古都,殷墟国家
大遗址公园建设方兴未艾,中
国文字博物馆建设如火如荼。
关键词:只能,河流,遥远,一端,
时光,尽头,孤独,眺望,轻轻地,抚摸, 醇厚,隐隐,感到,肩头,有些,疼痛, 历史,之河,带去,古都,远去,恢宏, 文明,岁月,涤荡,更加,灿烂,今日, 古都,殷墟,国家,遗址,公园,建设, 方兴未艾,中国,文字,博物馆,建设, 如火如荼。
读史学经典,悟人生真谛作文

读史学经典,悟人生真谛作文“历史书可真是个神奇的宝藏!”每次翻开那些厚厚的史学经典,我就像走进了一个充满奇妙故事的神秘世界。
记得有一次,我和小伙伴们聚在一起讨论历史。
我兴奋地说:“你们知道吗?秦始皇统一六国,那得多厉害啊!” 小伙伴小李瞪大眼睛:“真的吗?那得有多大的本事啊!” “可不是嘛!”我接着说,“他就像一个超级大英雄,把那些分散的小国家都聚拢在一起。
这就好像我们玩拼图,要把好多小块拼成一个完整的大图。
” 大家都听得入了迷。
读《三国演义》的时候,我被诸葛亮的智慧深深折服。
他的空城计,哇塞,那叫一个绝!就像在黑暗中突然亮起的一盏明灯,照亮了整个战局。
我跟爸爸说起这一段,爸爸笑着问我:“那你从中学到了什么呀?” 我歪着头想了想:“我觉得遇到困难不能慌张,要冷静想办法,就像诸葛亮那样。
” 还有那岳飞,精忠报国,多让人敬佩啊!他带领着士兵们奋勇杀敌,那气势,简直像一阵狂风,把敌人都吹得东倒西歪。
我问妈妈:“岳飞为什么这么勇敢?” 妈妈说:“因为他心中有坚定的信念,有对国家的热爱。
” 读着这些历史故事,我仿佛能看到那些英雄人物站在我面前,给我讲述他们的经历。
比如唐太宗李世民,他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开创了贞观之治。
这就好比我们在学校,要多听老师和同学们的建议,才能变得更优秀,不是吗?还有那勇敢的花木兰,替父从军,多么了不起!她就像一朵在寒风中依然绽放的梅花,坚韧又美丽。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太多太多这样的故事。
读着读着,我渐渐明白了很多道理。
历史不只是一堆过去的故事,它更像是一位智慧的老师,教给我们怎么做人,怎么面对困难,怎么去追求梦想。
它让我知道,成功不是偶然的,需要付出努力和汗水;失败也不可怕,只要能勇敢站起来,就还有机会。
难道我们不应该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吗?所以呀,我想说,读史学经典真的太重要啦!它能让我们变得更聪明,更勇敢,更有信心去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
让我们一起多读历史,领悟人生的真谛吧!。
读史明智议论文800字

读史明智议论文800字英国的哲学家培根曾经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薏,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学使人善辩。
”所以,细细品读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的文化宝库,徜徉在知识的海洋之中,我们会收获到:学会分辨历史上的真善美与假恶丑,学会一些做人的道理,使我们拥有更加开阔的心胸,睿智的头脑,敏锐的目光,高远的志向。
读史,让我明白,历史上有许许多多为之倾倒,为之膜拜的人物:如“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千古智圣——诸葛亮;“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诗圣——李白;“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热血诗人——文天祥.....还有纵横沙场,所向披靡的“常胜将军”韩信的风采;单枪匹马,浴血搏杀,保护刘蝉突出重围的五虎上将赵云;忍辱负重,卧薪尝胆,最终大败昊国的越王勾践;更有深谙兵法谋略,长于纵横之术,将整个春秋战国掌控于股掌之中的著名政治家鬼谷子......阅读他们,就如同与大师携手同游,增长了见识,启迪了智慧,还提高了语文阅读能力和人文素养。
读史,让我明白,做人要诚实,为人要正直。
孔子学生曾子宁可杀掉猪也要妻子履行诺言,以此来保护孩子纯净的心灵,培养从小讲诚信的美德;秦末的季布,性情耿直,为人侠义好助,于是“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的美名万古流传;韩信落魄的时候,漂母给他饭吃,韩信离开她的时候,告诉她以后一定来报答她,后来韩信做了侯王,不忘旧恩,奉黄金千两以漂母;北宋词人晏殊十四岁时,有人把他作为神童举荐给皇帝。
皇帝召见了他,并要他与—千多名进士同时参加考试,结果晏殊发现考试是自己十天前刚练习过的,就如实向真宗报告,并请求改换其他题目。
晏殊当职时,京城的大小官员经常到郊外游玩或在城内的酒楼茶馆举行各种宴会,晏殊只和兄弟们在家读写文章。
真宗提升晏殊为辅佐太子读书的东宫官,晏殊谢恩后说:“我其实也是个喜欢游玩饮宴的人,只是家贫而已。
若我有钱,也早就参与宴游了。
”古往今来,凡是品德高尚的人,都是诚实守信的,只有诚信的人,才能心智清明,择善而从,一言足以兴邦,一诺岂止千金。
对中国古代史的看法论文优秀范文

对中国古代史的看法论文优秀范文21世纪最初13年的中国古代史研究是距离我们最近的一段史学史,这13年的中国古代史研究工作是接续了20世纪末的研究走向,还是发生了某种程度的向更早时期的轮回?它的实践给予我们怎样的经验?这些经验又如何转化为促进中国古代史进步的因素?这无疑都是值得研究者思考的问题。
在有限的篇幅里评述这个时期中国古代史研究现状并提出发展设想是一件困难的事,不仅挂一漏万无法避免,且因个人的专业知识和学养局限,评说不当而获其他领域内行之讥恐亦在所难免。
下面从研究趋势和面临挑战两个方面,以断代史研究为线索,扼要回顾和评述最近13年间的中国古代史研究,并对未来发展的进路提出不成熟的意见。
一、趋势2000年至2021年,中国古代史领域发表的论文数量总计在3.5万篇以上,出版的专著和论文集约在2 800部以上。
尽管不同断代的研究有不同特点,但仍呈现出一些共同的内容,反映出中国古代史研究的内在一致性。
一新资料的刊布促使研究工作呈现持续进步的态势2000年至2021年间公布和整理的新资料中,殷周时期主要有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文和大量殷周青铜器铭文,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有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湖南里耶秦简、岳麓书院藏秦简、湖北张家山汉简、北京大学藏汉简、湖南长沙走马楼吴简和墓志,唐宋时期主要有新获敦煌吐鲁番文书、《俄藏黑水城文献》、天一阁藏明抄本北宋《天圣令》、唐宋墓志,明清时期主要有徽州文书、契约和官府档案。
其中清华大学藏战国简、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和《天圣令》可能是近十余年来最重要的古史新资料,特别是清华简和张家山汉简,为苦于资料不足的战国秦汉史研究者打开了一扇观察历史之窗。
上述新出资料涉及经学、史著、律令和法律制度、政治与经济活动,以及日常生活领域,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兴趣。
在新的历史知识背景下,研究工作得到了全面深化。
在商周史领域中,研究者依据新出甲骨文和殷周青铜器铭文,讨论了殷周时代的方国、官制、历法、家族形态和礼制,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
读史明智作文发言稿范文

大家好!今天我站在这里,很荣幸能与大家分享关于“读史明智”这一主题的思考。
自古以来,我国就有“读史使人明智”的说法。
这句话出自英国哲学家培根之口,至今仍被世人传颂。
的确,历史是一面镜子,它能让我们透过纷繁复杂的现象,洞察事物的本质,从而获得智慧。
首先,读史可以让我们了解国家的发展脉络。
中华民族五千年悠久历史,孕育了灿烂的文化,铸就了伟大的民族精神。
从夏商西周的礼乐文明,到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从秦汉的强盛统一,到唐宋的繁荣昌盛;从明清的封建统治,到近代的苦难与抗争,直至今天的伟大复兴,无不彰显着中华民族的坚韧与智慧。
通过阅读历史,我们能够了解国家的发展历程,汲取先人的智慧,为我们的国家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
其次,读史可以让我们懂得做人做事的道理。
历史中涌现出无数英雄豪杰,他们身上所展现出的品德和智慧,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
如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诚;岳飞“精忠报国”的坚定信念;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豪情壮志;邓小平“改革开放”的伟大战略眼光……这些英雄人物的事迹,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教会我们如何做人、做事。
再次,读史可以让我们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历史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多个领域。
通过学习历史,我们可以拓宽视野,丰富知识储备,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同时,历史研究也是一种严谨的学术活动,它要求我们具备批判性思维、分析能力等,这些能力对我们今后的学习和工作都具有很大的帮助。
最后,读史可以让我们增强民族自信心。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这是我们民族最宝贵的财富。
通过学习历史,我们能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中华民族的伟大,从而增强民族自信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总之,读史使人明智。
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要重视历史学习,从历史中汲取智慧,为我们的国家、民族和个人的发展贡献力量。
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谢谢大家!。
读史札记格式范文

读史札记格式范文一、项羽的神勇与天真。
你看他,力能扛鼎,这是何等的神力啊!就像现在那些电影里能单手举起汽车的超级英雄一样。
在巨鹿之战的时候,那可是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
他面对秦军,破釜沉舟,这一招可太猛了。
一般人哪有这胆量,就好比赌博,把所有的筹码都押上,而且还赢了。
这时候的项羽,简直就是战神下凡,秦军在他面前就像纸糊的一样。
但他又很天真。
鸿门宴上,刘邦都到他眼皮子底下了,他就因为刘邦几句好话,什么“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就觉得刘邦是个忠臣,没有威胁。
范增都急得不行了,又是使眼色,又是举玉佩暗示他杀刘邦,他就跟没看见似的。
这要是换了曹操,估计刘邦早就脑袋搬家了。
项羽啊,他就觉得自己是个光明正大的英雄,不屑于用这种阴谋诡计来对付别人。
他以为大家都像他一样,靠实力说话,真是天真得可爱又可气。
二、项羽的妇人之仁。
项羽这个人,还特别有“妇人之仁”。
这个词用在他身上,再合适不过了。
他在打仗的时候,对敌人可凶狠了,但是面对自己的手下败将,却总是下不了狠手。
比如说,他抓住了刘邦的老爸,本可以用这个来要挟刘邦,让刘邦投降或者让步。
可是刘邦这个老狐狸,对他说“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项羽一听,就犹豫了,觉得这样做不仁义,最后还是没有伤害刘邦的老爸。
这要是放在政治斗争里,项羽就输了一大截。
人家刘邦为了达到目的,连老爸的命都可以不管不顾,项羽却还在纠结仁义道德。
他就像是一个拿着宝剑的书生,空有武力,却被那些仁义的条条框框束缚住了手脚。
还有啊,他对待那些投降的士兵,也是经常不忍心杀害。
他觉得战争就是战争,打完了就好,没有必要赶尽杀绝。
这在某种程度上是他的善良之处,但在那个乱世,这种善良就显得有点不合时宜了。
他的对手可不会这么想,他的这种“妇人之仁”,最终也让他失去了很多机会,给自己埋下了失败的种子。
三、项羽的贵族气质与失败根源。
项羽是个贵族,这一点从他的行事风格就能看出来。
读史使人明智作文200

读史使人明智作文200
历史,那可就像一条长长的大河,波涛汹涌,藏着好多智慧呢。
咱们翻开书页,就好像跟古代的牛人聊天一样,能学到他们留下来
的宝贝经验。
那些古代的故事,就像星星点点,照亮咱们的路。
读读历史,
你就能更明白啥是对的,啥是错的,还能看穿人的心思。
历史上的
那些大英雄,他们的坚持和智慧,都是咱们学习的榜样。
别以为历史就是讲过去的事儿,它其实还能预测未来呢!历史
总是惊人的相似,读读历史,咱们就能避免走弯路,稳稳当当地往
前走。
每段历史都像是一个小故事,有的激动人心,有的深沉有味,
还有的让人忍不住笑出来。
这些故事就像路灯一样,照亮咱们的人
生路,让咱们在旅途中更加明智,更加从容。
历史论文参考

历史论文参考历史论文参考3000字(通用14篇)历史论文参考篇1摘要:诠释学是一个理解和解释文本的哲学理论,是西方哲学、宗教学、历史学、语言学、心理学、社会学以及文艺理论中有关作用、理解和解释等理由的哲学体系、策略论或技术性规则的统称。
而中国的民族文献学研究,是一门正在发展中的新兴学科,其理论体系还处于进一步完善的过程中。
因而,从诠释学的视野去讨论图书馆民族文献研究的作用和作用,是对中华民族文献研究理论体系建设的有益探索。
关键词:诠释学;图书馆;民族文献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且文化形式多样的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在这块富饶、瑰丽的中华大地上生生不息,并共同缔造出璀璨夺目、浩如烟海的中华民族文化宝库,这其中就包括了在时间长河中所凝聚、保存和流传下来的各民族文献。
但是,随着各族人民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的不断进步与增长,虽然中国的学科体系建设与学术研究成果有了较大的发展并逐渐走向成熟与严谨。
但由于学术界学科界定和相关策略论研究不够清晰所造成的认识和其他方面的理由,作为反映中国各民族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的各种民族文献,目前仍就处于一个尚未完全被开发和解读的尴尬状态,这就使得民族文献学的研究还处于一个相对比较弱势的境地,而一些曾经在历史上大放异彩的文献由于没有得到应有的研究推广和保护传承,已沦入濒临散佚消亡的命运。
究其理由,就是没有一套能够较好地正确指导解释和解读民族文献,特别是中华民族古籍文献的策略论。
1、诠释学是一门指导文本理解和解释的规则的学科诠释学(Hermeneutics)一词来源于古希腊神话中一位往返于神界与人界之间,为人与神传递消息的信使赫尔默斯(Hermes),因为奥林匹斯山上诸神的语言与人间的语言不同,作为信使的赫尔默斯就需要将传递的信息进行翻译和解释,从而使得人类能正确理解神的旨意。
正是基于这种最初的含义,古代语文学家都用“翻译”和“解释”来定义诠释学。
由于从赫尔默斯发展而来的诠释学有传达诸神的旨意的含义,而这种旨意带有一种无条件服从的“神授意味”,使得诠释学在某种作用上被看作是一门我们必须把它的要求当做真理和命令一般加以服从的艺术,因为它能理解和解释那种对我们封闭的东西——陌生的话语或他人未曾说出的信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史读经典论文历代异族统领下的中国及美国对中国的态度周余沛2013201700商学院工商管理六班摘要:中国作为一个庞大的国家,在早期各方面都十分先进,不过在进入新时期后,却因滞步不前,被甩在了后面。
在中国发展的几千年来,不止汉人统领过中国,也有异族人统领过中国,不过大多数异族人的统治却不会长久,但是清朝却存活了较长的时间。
不过在清朝后期,中国遭受到了西方列强的入侵,在这期间,美国对中国的态度模糊不定。
最终中国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走向了解放。
关键词:思想、方式、习性、利益引言:近来拜读了费正清先生的著作《美国与中国》,我对于一个美国人对中国有这么深的探究感到深深的震撼和钦佩,费正清先生不仅以一个美国人的视角剖析了中国近2000年的发展历程,而且他的视角十分公正,并没有有意美化自己的国家而故意抹黑中国,我觉得这是难能可贵的。
许多国家对中国持有偏见或误解,因为他们不能公正地来看待中国,没有真正去了解中国。
我这篇不成熟的论文主要想针对费正清先生提出的关于“异族统治与朝代更迭”1的看法做出论述,以及历来美国对华的政策2做出一些探讨。
虽然这本著作诞生于1948年,经过了多次修改,现在中国肯定不能依照当时的目光去看待,不过我认为费正清先生的思想依旧对现在有着很大的影响。
一、异族统领下的中国(1)有哪些民族曾经统领过中国元朝是历史上第一个一统中原的少数民族,之前出现的少民政权有很多。
从周代其就有犬戎;战国的匈奴,颠王,南越王等;汉朝北方的匈奴,西域国家;三国时期的五胡十六国,还有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南北朝时期的北朝国家,前秦、后秦,北魏,北齐,北周;唐朝的时候有吐蕃;南诏五代十国时期北方有契丹;宋朝的时候北方有契丹,金,元,南方有西夏,吐蕃,大理;后有清朝。
不过这些政权大部分都是在边境,很少有异族人大范围地征服了中国。
在以上所列举的国家或者说政权中,最出名的还是元朝和清朝。
我也就这两个朝代进行探讨。
(2)元清的历程元朝由蒙古族建立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帝国。
定都大都(北京市)。
1260年忽必烈即位大汗并建元“中统”,1271年忽必烈取《易经》“大哉乾元”之意改国号为大元,随后又逐步消灭金朝、西夏、大理等国,1276年攻占临安,南宋灭亡。
1279年经崖山海战后消灭南宋残余势力,全面占领中国,结束了自五代以来的分裂局面。
后对外扩张,但在侵略日本、东南亚诸国却屡次失利,其中在元日战争战败。
中期皇位频繁更迭,政治始终没有上轨道。
经济也未恢复到宋朝时期的水平,但是仍有发展。
后期因统治腐败,宰相专权和内乱频发和民族矛盾过深,导致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各地人民纷纷起兵反抗元朝暴政,1368年朱元璋领导的农民军攻占南京,改国号为大明,正式建元称帝,随后1《美国与中国》(第四版)76页,第四章,异族统治与朝代更迭2《美国与中国》(第四版)289页,第十二章,我们历来的对华政策明军北伐,占领元大都。
元朝在中国的统治结束,元政权退居漠北称北元。
1402年元臣鬼力赤篡位建国鞑靼,北元亡。
3元朝是由蒙古人建立的,蒙古人属游牧民族,翘勇善战,元朝曾创下了中国最大的版图,而成吉思汗也称谓了一代天骄的代言人,可是在元朝不到百年即土崩瓦解。
下面再看看清朝清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政权,也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帝制国家,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1616年,建州女真部首领努尔哈赤建立后金。
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清。
1644年明末农民将领李自成攻占北京,明朝灭亡。
清军趁势入关,政治上推行剃发易服,军事上打击农民军和南明诸政权,逐步占领中国。
然后历经康雍乾三朝,发展到鼎峰,有一种说法是“清朝的经济和人口的增加主要归因于美洲作物番薯,甚至称所谓的“康乾盛世”为“番薯盛世”。
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基本上奠定了中国版图,同时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
但是中后期由于政治僵化、文化专制、闭关锁国、思想停滞逐步落后于世界。
1840年爆发了中英鸦片战争,中国从此进入近代,多遭列强入侵,主权严重丧失。
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开始了近代化的探索,地主阶级进行了洋务运动。
甲午战争之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以康梁为首的维新派开始进行戊戌变法,但是变法失败。
1900年夏天八国联军为了镇压义和团运动维护在华利益侵略中国。
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朝统治瓦解,1912年2月12日,清帝被迫退位。
从此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帝制。
清朝从后金建立开始算起,共有十二帝。
4且不论清朝后期究竟如何,至少前期的清朝非常和谐强大,而且清朝存在了近300年,满族是一个渔猎民族,论翘勇善战,我认为肯定比不过蒙古人,但是为何满族人的统治却比蒙古人的统治长久呢?根据费正清先生的作品来看,原因不外乎一下几点“他们未能吸收中国文化,使之成为他们自己的东西:他们是纯游牧民族,不习惯于农耕和定居生活。
他们过去是文盲,寓言不同,日常饮食和衣着都是番式的,他们的道德准则和法治都异于中国传统。
”5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蒙古人的统治衰败的原因除了后期的腐败之外,还有他们的统治方式,也就是他们的思想,由于本来蒙古地区的生活习俗就和中原不一样,当他们以武力征服了中原之后,却没有改变他们的统治方法,而依旧采取以前的措施,如此一来被统治的人们从心里是不服的,只是迫于武力镇压而忍气吞声,而蒙古人也想过方法改进,只是事情往往不是那么如意。
反观清朝,清朝能够长治久安的原因用费正清先生的话说就是“他们能用传统的儒家方法,把政权保持到像任何汉族朝代那样长久”6和“虽然他们按中国方式施政,他们的异族渊源和背景却有助于他们在统治集团内保持政治上的青春活力”7。
满族入主中国时已经掌握了儒家的治国之道,他们是自身掌握,可以自我加以辨别,这就有别于蒙古族自身不了解,只有赖于甄选汉人,而甄选出的往往又不是那么如意。
其次,满族人在统治时期还创立了一些政治制度,而且康熙和乾隆都是励精图治的皇帝,他们还著有《佩文韵府》及《四库全书》。
至此,我们可以看出蒙古族的统治就偏向于武力的镇压,而满族人的统治除了在武力上镇压,还在思想上统治,而孔孟之道是中国自古以来的思想根源,满族人掌握了这一点,统治起来自然更加容易。
(3)异族入主对今天的启发虽然如今社会较为和平,战乱在我国境内发生得也较少,不过以上启发不仅仅只是适用3来自百度百科词条“元朝”4来自百度百科词条“清朝”5《美国与中国》(第四版)82页,第三行6《美国与中国》(第四版)87页,第七行7《美国与中国》(第四版)87页,第九行于战争,同样也适用于个人,我们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只是从粗浅的外表上接受一个事物是远远不够的,我们需要从本质上去理解它,把它内化,这样才算是真正的掌握。
同时这也告诉我们思想的强大,如果仅仅是从外表征服并不能算是真正的征服,如果达成了思想的共鸣一定会事半功倍。
当然我们还可以从元朝中看出,我们不能以旧方式处理新事物,我们要学会灵活变通。
二、美国对中国的态度(1)19世纪至20世纪美国对中国的态度我们都知道美国往往喜欢以救世主的形象出现,这也许正是因为美国人的个人英雄主义所导致,所以他们应该怀有一种英雄的情怀,天生一种对弱者的同情。
而19世纪末的中国就是这样一个弱者。
然而美国并未伸出援手,我想这还是由利益所决定的。
费正清先生自己也在书中写到“我们在为反对英帝国而进行的独立战争后不久进入了中国,其方式是一面仍旧抨击英帝国的坏处,一面要求分享它的好处”8,由于美国也曾经被殖民过,所以它会自觉地反对殖民主义,但是同时那时的中国就如同一大块鲜肉,任人宰割,美国自然也会有想拿一份的想法。
同时根据《美国与中国》一书中所说,在美国地位低下的人到了中国都可以摇身一变成为上等人,我想应该很少有人会拒绝这种唾手可得的优待。
而在八国联军侵华的时候,美国也是因为利益,而成为这其中的一员。
古话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
”美国作为一个资本主义大国,自然是利益至上。
我想若是想让美国作出对中国有利的事,一定要满足以下几点:对美国利益无害,最好是有利;可以体现美国的救世主的地位。
(2)现代美国与中国如今的形式真的不好说,中国发展迅速,再被像以前那样欺负的可能性很小,但是正因为中国的日益强大,导致了美国产生了危机感,美国感到第一强国的地位不保,所以有些针对中国。
虽说美国在与中国的外交方面还好,但是背地里却还是干了不少坏事。
如在2000年左右,美国就贩卖军火给台湾9,间接干涉中国内政;最近美国在就钓鱼岛一事上,态度模糊,甚至偏向日本10。
因此,所谓公正并没有完全的公正,只有绝对的利益,对自己好的就干,对自己无益的,就放任不管,对自己有害的,就千方百计干掉。
虽然此话有点偏激,不过现实就是这样,利字当头,不过我还是希望世界能够和平的。
此外,我还发现很多国家对中国并不是很友好,并且有意无意地鼓励中国,我觉得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误解,它们并没有怎么接触中国,只是道听途说,就由此对中国下了结论,我们因为想办法消除误解,建设和谐世界。
结语:读史可以明鉴,虽然我只是粗读了费正清先生的著作的皮毛,分析得也很粗浅,但是我相信细品之后定有更多的发现,同时我也惊讶于古人的野心,也许是现在的日子过得太幸福,导致我们失去了那么强烈的占有欲,不过就我而言,我还是更喜欢平淡而幸福的生活,希望中美关系可以更好,世界上的人民都更加幸福。
8《美国与中国》(第四版)297页,第十二行9/GB/paper68/1610/259813.html10/news/hqcj/20130126/760759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