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与人文地理学阅读笔记

合集下载

哲学与人文地理学读后感

哲学与人文地理学读后感

哲学与人文地理学读后感以前我觉得地理学嘛,就是讲讲哪里有山,哪里有水,哪个地方的人有啥特别习俗之类的。

但这本书一上来就给我来了个“下马威”,告诉我地理学和哲学还能搞在一起,就像把油和水硬是搅成了一团超级酷炫的混合物。

书里提到的那些哲学思想在地理学里的体现,一开始真的让我有点懵圈。

比如说实证主义在人文地理学里的应用,就像是给地理学戴上了一副超级严谨的科学眼镜。

地理学家们像侦探一样,去寻找各种规律,用数据和事实说话,试图把人文地理现象解释得清清楚楚。

这让我想到那些研究城市发展的学者,他们统计人口流动、建筑增长的数据,就像在解一道超级复杂的数学题,只不过这道题的答案是关于城市这个大谜题的。

然后是人文主义地理学的部分,这可就像一阵温暖的春风吹进了地理学的世界。

它强调人的主观感受和体验,让我觉得地理学不再是干巴巴的数字和地图。

就好比我们去一个地方旅游,不是只看那里有多少名胜古迹,而是去感受当地的氛围,和当地人聊天,体会那种独特的“地方感”。

这就像是从冰冷的科学殿堂走进了充满烟火气的人间小巷。

再说说结构主义地理学,这部分就像是在玩一个巨大的拼图游戏。

它把社会结构、经济结构和地理空间结构联系起来,让我看到了一幅宏大的画卷。

比如说,一个地区的贫富分布,不仅仅是个人努力的结果,还和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结构在地理空间上的布局有关。

这就好比是在一个大棋盘上,每个棋子(人或者社区)的位置和命运,是受到整个棋局规则(社会结构)的影响的。

不过读这本书也不是一帆风顺的。

有些哲学概念真的像绕口令一样,让我舌头都快打结了。

而且有时候感觉自己就像在一个迷宫里,刚觉得理解了一个观点,结果下一个章节又把我绕晕了。

但是这种晕乎乎的感觉也很奇妙,就像是在探索一个神秘的宝藏,虽然过程中会迷失方向,但每一次找到新的线索都会兴奋不已。

读完这本书,我对地理学的看法完全改变了。

它不再是一门孤立的学科,而是像一个四通八达的交通枢纽,连接着哲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各个领域。

人文地理类书籍读书笔记心得体会

人文地理类书籍读书笔记心得体会

人文地理类书籍读书笔记心得体会人文地理类书籍读书笔记心得体会人文地理是地理学分支学科之一,相信阅读这类的书籍你一定会有很多感想。

一起看看为大家推荐了人文地理的个人读书笔记,欢迎收藏哦。

在阅读《地理学与地理学家》过程中,了解到1945年以来英美人文地理学界的关于人文地理学学科性质的三种概念:经验科学、人文主义科学、批判科学。

唐晓峰在随笔中一直贯穿着一种深受西方人文地理影响的学术风气,他强调西方人文地理学“人味儿”十足,老觉得不能简单地说地理学是“地学”,人文地理学正经应该说是“人学”。

作者坦然入门于《地理学与地理学家》,所以在骨子里应该有一种关于人文地理的研究范式。

关于人文主义思潮、后现代思潮,及其阵营中的现象学、观念论、存在主义、心理学等等都是重视人类心智活动与文化现象的思想流派。

王恩涌先生在《值得一读的人文地理学佳作——唐晓峰著的,》中解释该书将人的思想与物的环境表达出来。

对于其中的某些文章加以论述补充,大力推荐该书设计内容广泛,时间跨度长。

其中介绍到作者唐晓峰的童年在老北京胡同中个人成长环境造就了他对北京、对中国人文地理的情有独钟。

《北京城的光荣与梦想》中写道北京城蕴含着不同时代的人文精神、不同时代的品味与追求,文化景观异常丰富。

《老北京》中提到所谓“老北京”是特指一个有特殊生活传统的社会群体。

它强调一种全面的人文属性,包括:品行、趣味、道德、礼俗、亲朋之道、饮食举止、世家风范甚至保罗毛病、陋习。

作者信手捏来,就地理事项说事,就身边文化阐发地理思想。

这是一种中国心的体现,也是人文关怀的体现。

关于“人文主义地理学”这里尤其想要展开论说。

通过阅读叶超的《作为中国人文地理学鉴镜的段义孚思想》,再结合唐晓峰的“还地理学一份人情”随笔一文。

对于段义孚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于纠结在脑海的“人文主义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段义孚作为华裔社会人文学者,能够在西方社会获得广泛认可的声誉,这与他涉足各个学科领域,从更大的学术视角解读人文地理。

赵荣《人文地理学》笔记

赵荣《人文地理学》笔记

赵荣《人文地理学》笔记
赵荣的《人文地理学》笔记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首先,人文地理学是研究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主要关注人类社会、文化、经济和政治现象在空间上的分布、变化和发展趋势。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人口、城市与乡村、经济活动等方面。

其次,人文地理学研究具有其特定的内核,即地理学的传统研究范式,具体包括三大主题:人地关系的传统、区域研究的传统以及地理学的传统研究范式。

此外,人文地理学还涉及人文现象空间特征与人类活动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揭示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活动、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作用的变化和规律,以及探讨如何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以协调人地关系。

最后,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传统的实地调查和文献研究方法,以及现代的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手段。

通过这些方法,可以获取人文现象的分布特征和变化趋势,分析其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为协调人地关系、制定区域发展政策和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具体笔记内容可能因教材版本和作者观点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如需获取更详细的信息,建议查阅相关资料或咨询专业人士。

读《哲学与人文地理学》有感

读《哲学与人文地理学》有感

读《哲学与人文地理学》有感作者约翰斯顿(R.J.Johnston)是英国布里斯托尔(Bristol)大学地理科学院教授,曾任英国皇家地理学会主席,是国际著名的人文地理学者,他极其丰富的著作在国际地理学界有很大影响。

《哲学与人文地理学》介绍了当代西方哲学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文地理学的影响,以及人文地理学为当代西方哲学提供的解释。

作者把人文地理学看作是社会科学,主要研究社会生活中与空间和地方有关的方面。

译者是蔡运龙、江涛。

蔡运龙,北京大学教授,我国地理学界的泰斗。

本书是作者的另一部著作《地理学与地理学家——1945年以来的英美人文地理学》的姊妹篇,共同探讨了人文地理学中关于哲学和方法论之争,本书更侧重介绍各种哲学的性质、考察人文地理学的多元性。

哲学一词出自希腊文,意为“热爱智慧”。

作为一门学科或者一系列学科的者须,涉及研究学科界线内工作用以进行的方法途径,这样一种哲学的核心基础就是其认识论或者说是其关于知识的理论,提供诸如“我们能知道什么?”和“我们怎样才能知道它?”这类问题的答案。

对人文地理学而言,这样的哲学有四类:经验主义思潮、实证主义思潮、人本主义思潮和结构主义思潮。

因为实证主义是建立在经验主义之上的,所以作者把影响当代英美人文地理学发展的哲学患潮归纳为实证主义、人本主义和结构主义三种,逐一介绍了它们各自所包含的多种哲学和方法论观点,讨论了它们的基本原理及其与人文地理学的关联。

“面对由空间而生的许多可能的世界,我们变得不知所措。

于是我们开始试图将所有的世界强行塞入一个非常有限的模式中,在这样做时,我们轻视、忽视或遗忘了其他的可能性。

”实证主义,现象学,存在主义,结构-功能主义……这些早有耳闻的名词在书里轮番登场。

但这次和以往的听闻却又不一样,因为作者已经举重若轻地把这一干思想组织成为影响人文地理学的三种方法论,从而提供了这些思想与地理学研究的接入点。

读完有豁然开朗之感,如果不是因为自己太浅薄,那就一定要把功劳归于约翰斯顿和蔡云龙两位先生了。

人文地理学笔记

人文地理学笔记

1.人文地理学概念:以人文现象为研究主体,侧重于揭示人类活动的空间结构及其地域分布的规律性。

2.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包括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思想意识)和空间组织以及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补:地理学者对人文地理学研究对象的认识各有侧重,但实际上,地理学的传统研究范式(人地关系、区域研究和空间分析)在人文地理学中的应用才综合形成上述的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3.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人文地理学是地理科学中的社会科学,它既有社会科学的特性,又有地理学的特点。

所以其主要特性是: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4.人文地理学发展(了解):以拉采尔为代表的环境学派;以白兰士、白吕纳为代表的人地相关学派,以赫特纳、哈特向为代表的区域学派,以施吕特尔、索尔为代表的景观学派。

近代地理学的发源地:德国5.研究任务(了解):●人文地理学对科学认知的贡献及其学科建设任务;●积极参与社会经济实践,提高其应用价值;●文化教育功能——为普及人文地理知识服务。

6.人文地理学的研究的基本主题:文化区(人文事象的空间表征)、文化扩散(文化的时间现象)、文化生态学(文化与环境的关系)、文化整合(文化各特质之间的协调)和文化景观(文化现象综合体)。

7.文化区——空间表征(概念、分类)A.概念:文化区是指某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文化特征的人的群体在空间上的分布B.分类:形式文化区、功能文化区、乡土文化区C.形式文化区:概念:指某种文化现象,或某些相互联系的文化现象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集中的核心区与模糊的边界的文化区。

构成:中心区、外围区、边缘区(过渡区)特征:具有一个文化特征表现典型的核心区、文化特征相对一致而又逐渐弱化的外围区即边界较为模糊的过渡带;是该文化现象在自然状态下,不受外部的某种作用形成的。

D.功能文化区:概念(内涵):是该文化特征受政治、经济或社会某种功能影响,其内部彼此之间有一种相互联系从而确定其分布范围的文化区。

哲学与人文地理学阅读笔记

哲学与人文地理学阅读笔记

《哲学与人文地理学》——当代人文地理学的多元性汇报提纲:1、书目简介2、影响当代人文地理学的哲学思潮3、冲突与融合:人文地理学的多元性4、反思与探索一、书目简介作者约翰斯顿(R.J.Johnston)是英国布里斯托尔(Bristol)大学地理科学院教授,曾任英国皇家地理学会主席,是国际著名的人文地理学者,他极其丰富的著作在国际地理学界有很大影响。

《哲学与人文地理学》介绍了当代西方哲学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文地理学的影响,以及人文地理学为当代西方哲学提供的解释。

作者把人文地理学看作是社会科学,主要研究社会生活中与空间和地方有关的方面。

本书是作者的另一部著作《地理学与地理学家——1945年以来的英美人文地理学》的姊妹篇,共同探讨了人文地理学中关于哲学和方法论之争,本书更侧重介绍各种哲学的性质、考察人文地理学的多元性。

二、影响人文地理学的哲学思潮哲学一词出自希腊文,意为“热爱智慧”。

作为一门学科或者一系列学科的者须,涉及研究学科界线内工作用以进行的方法途径,这样一种哲学的核心基础就是其认识论或者说是其关于知识的理论,提供诸如“我们能知道什么?”和“我们怎样才能知道它?”这类问题的答案。

对人文地理学而言,这样的哲学有四类:经验主义思潮、实证主义思潮、人本主义思潮和结构主义思潮。

因为实证主义是建立在经验主义之上的,所以作者把影响当代英美人文地理学发展的哲学患潮归纳为实证主义、人本主义和结构主义三种,逐一介绍了它们各自所包含的多种哲学和方法论观点,讨论了它们的基本原理及其与人文地理学的关联。

认为不具有实在的本体论(一)实证主义人文地理学:人文地理学是最后广泛采纳实证主义思潮的社会科学之一。

20世纪50年代晚期,美国很多学术机构广泛地介绍了实证主义,实证主义开始迅速传播,到60年代末期,实证主义已支配着整个北美和大多数英语国家的人文地理学。

实证主义者相信科学方法的统一性。

因此,既然所有学科都使用同样的方法论,那么学科之间的区别就不在于如何进行其特定研究,而在于它们研究什么。

哲学与人文地理学读后感

哲学与人文地理学读后感

哲学与人文地理学读后感刚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我心里想:“哲学和地理学?这俩怎么凑一块儿的呢?”就好像是把一个爱思考宇宙奥秘的老学究和一个满世界跑着看山看水的冒险家拉到了一个房间里聊天。

但越读越发现,它们俩凑在一起那可是相当有看头。

书里提到的那些哲学思想对人文地理学的影响,就像是给地理学这个大拼图补上了很多隐藏的小块块。

比如说,不同的哲学观点就像不同的滤镜,让我们看待地理现象的时候有了各种各样新奇的角度。

以前看一个地方,可能就只是看到它的山川河流、城市乡村这些表面的东西。

但现在呢,感觉像是能透过现象看到背后更深层次的东西,就像突然有了透视眼一样。

其中关于空间的论述特别让我印象深刻。

空间在我们日常生活里好像就是个很普通的概念,不就是这儿到那儿的距离嘛。

但书里一讲,空间就像是一个充满魔法的盒子。

在哲学的关照下,空间不再仅仅是物理上的距离和范围,它还包含着社会关系、文化意义这些看不见摸不着但又实实在在影响着我们生活的东西。

比如说,一个城市里的不同街区,从空间上看可能只是地理位置不同,但实际上可能代表着不同的社会阶层、文化氛围。

富人和穷人住的地方,那空间里蕴含的意义可差太多了。

富人区可能到处是精致的花园、高档的商店,而穷人区可能更多的是简陋的住房和小杂货店。

这空间就像是一个无声的讲述者,在跟我们诉说着社会的故事。

还有时间这个概念在人文地理学中的体现也很有趣。

我们总觉得时间就是一分一秒地流逝,白天黑夜地交替。

但在书里,时间和地理的结合让我看到了历史的层层叠加在地理空间上留下的痕迹。

一个古老的小镇,那些古老的建筑、传统的习俗,都是时间在这个地理空间里沉淀下来的宝贝。

就像我去一些古镇旅游的时候,走在石板路上,看着那些古旧的门窗,就仿佛能看到几百年前的人在这里生活的场景。

时间和空间就这么巧妙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丰富多彩的人文地理画卷。

这本书也不是那么好读的。

有些地方就像走在一团迷雾里,那些哲学概念和地理学的术语搅和在一起,让人感觉有点晕头转向。

人文地理学笔记

人文地理学笔记

1、地理学研究对象是地理环境(自然环境、经济环境、人文环境)2、人文地理学以人文现象为研究主体,侧重于揭示人类活动的空间结构及其地域分布的规律性。

研究对象是人文环境、人文现象和文化景观。

其内核是注重区域和空间,注重人地关系3、人地关系内涵:人指社会属性的人,具体说是指在一定区域空间和一定生产方式下从各种社会活动和生产活动的具有群体行为的人;地指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具体指与人类活动有密切联系的空间上存在地域差异的自然、人文、经济复合体系。

4、人文地理的学科特征: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

5、近代人文地理学:(德国)洪堡:使地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李特尔: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开山大师,致力于探究自然环境对人类历史的因果关系。

拉采尔:地理环境决定论。

赫特纳:区域学派的代表。

施吕特尔:景观学派的代表。

(法国)白兰士、白吕纳:人地相关论。

(英国)麦金德:大陆腹地说。

罗士培:适应论。

(美国)森普尔:环境决定论。

苏尔:文化景观学派。

(俄国)巴朗斯基、萨乌什金:区域学派,费根、康斯坦丁:经济学派。

6、现代人文地理学:美国谢佛使作数学统计培养计量地学者,苏联自然地理学与经济地理学相分离的二元论观点。

总体特征:(1)科学理论与方法论的建立:人地关系协调论和可持续发展观;(2)新的研究方法:计量方法、数学模型、心理学的分析方法、技术分析法;(3)新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向:在人地关系研究方面,既注重生态观点,同时社会化和人文化的倾向得到强化,面向解决实际问题。

7、中国:近代张相文、竺可桢,、胡焕庸、张其昀。

现代李旭旦、吴传钧、鲍觉民。

8、方法论:(1)经验主义:观察是其重点,强调综合和归纳的作用;(2)实证主义:对任何事物合乎科学的理解必须有意义并且同实际相符,演绎由一般到特殊;(3)人本主义:以人为主体,重视人类行为的丰富意义和社会价值观念体系中的非经济成分;(4)结构主义:可观察的事物,只有当把它用一个潜在结构或秩序联系在一起时,才有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哲学与人文地理学》
——当代人文地理学的多元性
汇报提纲:
1、书目简介
2、影响当代人文地理学的哲学思潮
3、冲突与融合:人文地理学的多元性
4、反思与探索
一、书目简介
作者约翰斯顿(R.J.Johnston)是英国布里斯托尔(Bristol)大学地理科学院教授,曾任英国皇家地理学会主席,是国际著名的人文地理学者,他极其丰富的著作在国际地理学界有很大影响。

《哲学与人文地理学》介绍了当代西方哲学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文地理学的影响,以及人文地理学为当代西方哲学提供的解释。

作者把人文地理学看作是社会科学,主要研究社会生活中与空间和地方有关的方面。

本书是作者的另一部著作《地理学与地理学家——1945年以来的英美人文地理学》的姊妹篇,共同探讨了人文地理学中关于哲学和方法论之争,本书更侧重介绍各种哲学的性质、考察人文地理学的多元性。

二、影响人文地理学的哲学思潮
哲学一词出自希腊文,意为“热爱智慧”。

作为一门学科或者一系列学科的者须,涉及研究学科界线内工作用以进行的方法途径,这样一种哲学的核心基础
就是其认识论或者说是其关于知识的理论,提供诸如“我们能知道什么?”和“我们怎样才能知道它?”这类问题的答案。

对人文地理学而言,这样的哲学有四类:经验主义思潮、实证主义思潮、人本主义思潮和结构主义思潮。

因为实证主义是建立在经验主义之上的,所以作者把影响当代英美人文地理学发展的哲学患潮归纳为实证主义、人本主义和结构主义三种,逐一介绍了它们各自所包含的多种哲学和方法论观点,讨论了它们的基本原理及其与人文地理学的关联。

认为不具有实在的本体论
(一)实证主义人文地理学:
人文地理学是最后广泛采纳实证主义思潮的社会科学之一。

20世纪50年代晚期,美国很多学术机构广泛地介绍了实证主义,实证主义开始迅速传播,到60年代末期,实证主义已支配着整个北美和大多数英语国家的人文地理学。

实证主义者相信科学方法的统一性。

因此,既然所有学科都使用同样的方法论,那么学科之间的区别就不在于如何进行其特定研究,而在于它们研究什么。

因此实证主义地理学的发展有赖于特定兴趣中心的发展。

这个兴趣中心使人文地
理学在各门社会科学中具独特性。

所选择的兴趣中心建立在早期传统的基础上,即“地方和空间”。

正如哈维指出的,
地理学的全部实践和哲学,都依赖于用以研究各种客体和事件空间分布的概念框架的发展。

典型代表理论:德国经济地理学家沃尔特·克里斯泰勒(Walter Christaller)的中心地理论、德国经济学家冯·杜能(J.H.von Thunen)的土地利用理论、德国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韦伯的工业区位论、空间相互作用论(重力模型)。

对于自然科学的有效性是显然的,对于社会科学的诱惑力在于它能推进解释,提供社会知识而不是积累事实。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人文地理学中采纳实证主义的科学概念,导致了对地理研究重要的重新认识。

实证主义方法在某些方面得到重视,如度量、数据采集、假设的统计检验;而另一方面却被相对地忽视了。

其结果就是力图建立空间关系、显示各种分布之间的相关并用这些相关的眼光来说明特定地方之特征的大量工作。

这种工作的价值受到质疑。

在技术方面,工作在短时间内已开展得更为精致;在实质方面也探讨了大量论题。

描述精确起来,但认识推进了更远吗?
问题:实证主义的科学概念是通向知识的唯一途径吗?
实证主义对社会问题提供了合理的解决办法吗?
经验是获取知识的唯一手段吗?
数学模型对人的研究是有效的吗?
(二)人本主义人文地理学:
人本主义地理学认为人文地理学就是研究人作为有思想的生灵所创造的那个世界中的人的地理学。

其目标在于理解,在于在人的环境中理解人。

人本主义地理学兴起于1960年以后。

段义孚认为人本主义地理学:
通过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研究人们的地理行为和他们的感情,研究关于空间和地方的观念,从而达到了对人类世界的理解。

研究人的经验长河中的空间感情和空间观念。

人本主义地理学的主要论题集中在人与环境的关系,以及人与人在其特定空间关联域内的相互关系。

典型应用代表:
历史地理学、
地方感的研究(认为地方确实是世界上大多数存在的一个基本方面……对个人和对人的群体来说,地方都是安全感和身份认同的源泉。

地方感是“理所当然”世界中一个基本要素)
时间地理学(发端于哈格斯特朗1970年的一篇论文,哈氏认为在区域科学与规划中:必须把时间和空间放在一起考虑……当时间把人和事配合在一起,从而在社会——经济系统中发挥作用时,它具有极端重要的意义)
对人本主义地理学的批判主要来自两方面:
1、实证主义者:认为人本主义是主观的因而是不科学的;它也可能具有一般意义,但是与在后期资本主义世界中创造更好的客观条件没有多大关系。

2、结构主义者:认为人本主义工作中对个人的原子论专注看成是对现实的歪曲;它给个人行动自由,而事实上个人会受其控制不了的外部环境的强制甚至压抑。

(三)结构主义人文地理学:
结构主义包括“作为构成物的结构”和“作为过程的结构”。

本书重点介绍了“作为过程的结构”,特别是近年来引入人文地理学的马克思住一起的不同形式和引申产物。

马克思主义的结构主义将一个社会的下层结构(经济决定要素)从上层建筑(宗教、文化、政策等等)中分离出来,并且坚持认为:构成任一特定社会形式的不同结构都有某种程度的自主,虽然必须将经济结构(生产方式)看做是最终的决定因素,但是构建和再生某一特定社会形式时,其他结构却可能成为主导因子。

大卫·哈维是马克思主义在地理学中发展的始作俑者之一,在《社会公正与城市》一书的导言中,他勾画了自己关于问题及其解决方案的概念,如何从起初的“自由改革”立场(实证主义的)转变到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的立场,哈维认为马克思主义有总体的把握,强调经济和社会问题(生产、消费和分配)的相互依赖。

在此基础上,哈维认为地理学:
关注地理学思想和事件的整个重建,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大伞之下,最终将地理学研究……和其他主题融为一体(Harvey,1981)。

结构主义工作在人文地理学中的主要影响,在相当程度上就像人本主义的情况一样,基本上是批评性的。

批判的焦点是主要关注社会过程之结果(工业特定区域)的那些工作,以及认为个人决策(行为主义)的影响不能鉴别支撑地理学产生和再产生之真实过程的那些工作。

结构主义理论的主要影响:
经济地理学:不平衡的发展
社会地理学:居住地的分离
政治地理学的复苏
批判:
1、强调内部地理要素研究,忽视或否定外部因素的研究
2、完全否定人在社会、历史中的影响作用
3、为了达到马克思主义的目标,特别是通过批判理论来达到其目标,这些理论就必须提出一种可接受的的实践路线,而短期而言,这方面的理论应该是容易被其他人所理解的。

但是结构主义此类工作的开展并不充分。

三、冲突与融合:人文地理学的多元性
多元论?OR 不可能融合?
多元论代表:
戈列奇(Colledge,1972):获得知识的途径并不唯一。

反对教条主义,提倡每个人都强调各自的个性和差别,强调各自的气质、观念、知识层次、兴趣和观点。

库克勒里斯(Couclelis,1982):研究的分散状态本身不一定有害:这个世界归根结底是由非常不同的地方构成的,我们需要所能获得的所有不同观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