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土壤类型

合集下载

土壤的种类

土壤的种类


石膏——盐层土 为我国西北干旱地区一些具 有石膏和盐分土壤的通称,主要分布在新疆、 甘肃、青海、内蒙古、宁夏等省区的大部分或 一部分地区,其面积占国土的20%。基本上没 有或很少有草原土壤那样明显的腐殖质层,上 边大多盖有不同数量的砾石,其下为含铁和粘 土稍多的红棕色紧实层,再下则为各式各样的 石膏和盐分聚积层。我国最干旱的沙漠地带, 这些地域干旱少雨,这类土壤主要用来放牧非 常耐旱的骆驼,但利用率很低。

由于土壤的形成过程不同,所以自然界中的土壤 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土壤具有不同的特点。我 国地域辽阔,自然条件复杂,农业生产历史悠久, 土壤类型多种多样。分布面积较广的自然土壤有 东北地区的黑土、华北地区的褐土、南方地区的 红壤、西北内陆地区的荒漠土、青藏高原上的冰 沼土等。其中黑土和褐土的天然肥力较高。黑土 是最肥沃的自然土壤,因为它有深厚的黑色腐殖 质层。这层腐殖质层的厚度一般在70厘米左右, 有的甚至可达1米以上,腐殖质含量居各种土壤之 首。
淋溶土
大多分布在江苏、安徽、山东、 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的丘陵山地, 为我国的主要森林土壤。淋溶土是在 酸性环境条件下进行腐殖质积累的土 壤。淋溶土是我国重要的森林土壤资 源。由于其主要分布在丘陵山地,在 农业利用上应特别重视水土保持。

钙层土 我国北方广大的草原都是钙层 土,它主要分布在内蒙古高原的中东 部及其与宁夏、甘肃、青海、陕西等 省区的交接地段。这类土壤在利用上 以畜牧业为主,力戒毁草开荒,造成 土壤荒漠化。
岩性土 由于某些岩石的性质对于土壤的形 成起了延缓作用,从而使这种土壤更多地保 持着岩石的某些特性,如发育在四川盆地和 云贵高原等地的紫色土,小片和零星分布在 我国南方石灰岩山地丘陵地区的黑色石灰土 及红色石灰土以及遍布北方半干旱地区的风 沙土等。紫色土、黑色石灰土以及红色石灰 土是我国南方丘陵地区比较肥沃的土壤,种 植粮、棉、油料及其他经济作物都能获得好 收成。

中国主要土壤类型

中国主要土壤类型

中国主要土壤类型中国的土壤类型主要有:砂质土壤、粉质土壤、壤质土壤、黏质土壤、壤砂质土壤、淤泥状粉质土壤、钙质土壤等六种。

(1)砂质土壤:又称砂土,是指含砂砾粒,粒度大,呈多孔状的土壤,且砾粒总体来看砂砾有类近统一性;土壤质量低,水分较容易流失,土壤中的有机物质也较少,供氮素有限,生长期受温度、光照等自然条件的影响较大。

(2)粉质土壤:又称沙质土壤,是以砂砾微细粒及黏粉分散在空心结构中的一种土壤类型,含有硅质及黏粒质,颗粒粒度小,具有优良的润湿性,土层较薄;肥力较低而且木根较深,土属酸性,易受环境因素影响,覆盖率较小。

(3)壤质土壤:又称壤状土壤,是一种特殊的壤土类型,是通过火山爆发、断层运动和海侵作用等地质深动过程形成的,是以大量的黏粉成分及碎石组成的;其水分和空气的分布特性有利于植物生长。

(4)黏质土壤:又称膨土或淤土,是以膨胀层状的黏土为主的土壤,含有大量的黏性物质,其空间结构特点除有一定的孔隙性外,通量性、亲水性及团粒结构稳定性也很高,即使在长时间内也能保持一定的物理结构和水分状态。

(5)壤砂质土壤:是以砂和壤混合在一起而成的,其土壤由粗粒和细粒混合而成,且细粒含量较高;水分相对保湿,但可能随季节变化而有较大变化;空气密度较低,有利于植物生长。

优点是通量性好,有利于土壤水分的流动,而且其结构节点与研究能保持一定的坚固状态。

(6)淤泥状粉质土壤:属于泥质土壤,是淤泥状粉质土壤及黏质土壤混合而成,具有黏粒和砂砾混合特征;土壤水分较足,放射率也很高;土壤结构牢固,有利于植物吸收水分和养分的形成。

优点是有较好的空间结构,气孔、水孔较多,有利于水分和叶绿素的交换,结构稳定。

(7)钙质土壤:又称碱土、硫酸盐土,是以钙碳酸盐和硫酸盐为主型的复杂性土壤,通常分布在高尔夫碱重熔融滩及碳酸盐熔融滩带内;土壤质地细,水分较多,有利于植物生长。

缺点是土壤中含有大量的钙盐,在温度变化后水溶性有机物会减少,使植物生长受到限制,而且土壤松质性也差,容易形成土质改性。

常见的土壤类型

常见的土壤类型

常见的土壤类型土壤是地球表面的一种自然资源,是植物生长和人类农业生产的基础。

土壤类型主要由土壤颗粒组成、水分和空气含量、有机质含量等因素决定。

常见的土壤类型包括沙质土、粘性土、砂质黏土、黏性砂等,下面将对这些常见的土壤类型进行详细介绍。

一、沙质土沙质土是由较大颗粒的石英砂组成的,其颗粒大小在0.05-2毫米之间。

这种土壤具有良好的透气性和排水性,但缺乏肥力和保水能力。

沙质土通常分布在干旱地区或海滩附近。

二、粘性土粘性土是由较小颗粒的黏板岩或粘板岩组成,其颗粒大小在0.002-0.05毫米之间。

这种土壤具有很强的保水能力和肥力,但排水能力较差。

粘性土通常分布在湿润地区或山区。

三、砂质黏土砂质黏土是由较大颗粒的石英砂和较小颗粒的黏板岩或粘板岩混合组成,其颗粒大小在0.002-2毫米之间。

这种土壤具有较好的透气性、排水性和保水能力,但肥力较低。

砂质黏土通常分布在中等湿度的地区。

四、黏性砂黏性砂是由较大颗粒的石英砂和少量的黏板岩或粘板岩混合组成,其颗粒大小在0.05-2毫米之间。

这种土壤具有透气性和排水性,但保水能力较差。

黏性砂通常分布在干旱地区或海滩附近。

五、其他类型除了以上四种常见的土壤类型外,还有一些其他类型的土壤,如黑土、红壤、棕壤等。

1.黑土黑土是指富含有机质和养分的深厚肥沃的土壤。

它通常分布在温带地区,在农业生产中非常重要。

2.红壤红壤是指富含铁氧化物和铝氧化物而呈现出红色或棕红色的土壤。

它通常分布在亚热带和热带地区,在农业生产中也很重要。

3.棕壤棕壤是指富含有机质和养分的中等肥力的土壤。

它通常分布在亚热带和温带地区,在农业生产中也有一定的作用。

结论:不同类型的土壤在适宜作物、肥力、水分保持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对于不同类型的土壤,需要采取不同的种植方式和管理措施,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同时,在土地利用和保护方面,也需要根据不同类型的土壤特点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

土壤类型特征

土壤类型特征

土壤类型特征
土壤是植物生长的根本,土壤的种类、贫肥直接决定了作物的成分和生长环境,作物的品质直接影响口感、品相等。

土壤类型及其特点主要有以下四种:1、黏质土;2、砂质土;3、壤土;4、盐碱土。

我国土壤的类型虽然很多,但都有一个相对稳定的组成部分。

土壤可以分为砂质土、黏质土、壤土三种类型。

中国的主要土壤类型有15种。

土壤类型及其特点主要有以下气四种:
1、黏质土
一般来说,黏质土的有机质含量高,保肥性能强,养分不易流失,但通透性能差,施肥后肥效释放慢,作物生根难。

这种土壤性冷,有机质分解速度慢,所以应施用充分腐熟的农家肥料,最好用马粪、羊粪等热性肥料做基肥。

2、砂质土
砂质土质地松散、粗粒多,土壤养分含量少,不保水保肥,宜多施农家肥和商品有机肥,或进行秸秆还田,或种植绿肥适时翻压,以培肥地力,逐年改善土壤的结构。

为了改良砂质土壤,可以采用掺土施肥法,既能够保全养分,还可以改良砂性土壤。

3、壤土
壤土是农艺性状较好的一种土壤,其通透性、保水保肥能力以及潜在养分含量介于沙土和黏土之间,适合各类农作物的生长,一般可以按产量的要求和作物的生长期,适时适量的进行施肥。

4、盐碱土
盐碱土是盐土和碱土的总称,盐土主要指含氯化物或硫酸盐较高的盐渍化土壤,土壤呈碱性,但pH值不一定很高。

碱土是指含碳酸盐或重磷酸盐土壤,pH值呈碱性。

盐碱土的有机质含量少,土壤肥力低,理化性状差,对作物有害的阴、阳离子多,不易促苗。

14种土壤类型及特点

14种土壤类型及特点

14种土壤类型及特点土壤是地壳表面形成的一种自然资源,根据其形成过程、物质组成和特点可以分为多种类型。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为您介绍14种常见的土壤类型及其特点。

1. 红壤:红壤主要分布于亚热带和热带地区,呈红色或棕红色。

其富含铁氧化物,具有良好的透水性和保水性,适合农作物的生长。

2. 黄壤:黄壤呈黄色或棕黄色,常见于亚热带和温带地区。

它富含有机质和矿物质,适合农作物种植,但排水性较差。

3. 赤壤:赤壤呈红褐色,常见于亚热带地区。

它富含铁氧化物和富集的黏粒矿物质,适合种植茶叶、竹子等作物。

4. 黑土:黑土色泽深黑,富含有机质,并富含氮、磷、钾等养分。

黑土蓄水性和保肥性良好,适宜粮食作物的种植。

5. 棕壤:棕壤呈棕色,常见于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

它富含有机质和矿物质,具有良好的保水性和排水性,适宜果树和作物的种植。

6. 硅质土:硅质土主要由含硅骨骼的植物遗骸和硅质矿物质组成。

它贫瘠但保水性好,通常用于盆栽和花卉种植。

7. 盐渍土:盐渍土富含盐分,常见于干旱地区和盐碱地。

它的含盐量高,对大多数作物不适宜,但适合盐生植物的生长。

8. 砂土:砂土颗粒较大,通常粘性较差。

砂土排水性良好,但肥力较低,不适合种植需肥沃土壤的作物。

9. 粘土:粘土颗粒较细,粘性强。

粘土富含养分,但排水性差,容易发生涝灾,需要进行土壤改良后才适宜农作物的种植。

10. 沼泽土:沼泽土主要由腐殖质和残体组成,多见于湿地和沼泽地区。

它富含有机质,但肥力较低,多被用于湿地保护和水生植物的栽培。

11. 塔顶土:塔顶土是在石炭期形成的一种特殊土壤类型。

它通常浅薄且富含矿物质和有机质,适宜苔藓和高山植物的生长。

12. 碱土:碱土富含碱性盐分,多见于盐碱地和干旱地区。

它对大多数作物不适宜,但适合耐盐碱植物的生长。

13. 砾石土:砾石土中含有较多的砾石颗粒,排水性良好但肥力较低,多用于建设和园林绿化。

14. 枯水土:枯水土是在干旱地区形成的一种土壤类型。

《土壤学》第九章 主要土壤类型

《土壤学》第九章 主要土壤类型
–开展水土保持,发展水利灌溉
–加强土壤耕作管理措施
–合理施肥,提高土壤肥力水平
–因土种植,发挥土壤潜力优势
–适当发展畜牧业,走农牧结合的道路
石灰性褐土上的肥城桃
生长在褐土上的小麦
(三) 红壤
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生 物富集和脱硅富铁铝化作用 下形成的地带性铁铝土 。土 壤红色或棕红色,酸性,有 机质含量较高,核块状结构 。
棕钙土 :温带干旱大陆性季 风气候、荒漠草原与草原化 荒漠下,弱腐殖质积累过程 与与弱粘化和铁质(红化) 过程形成的干旱土壤。土壤 呈碱性,有机质积累很少。
第三节 主要荒漠土壤
一、荒漠土壤类型和分布 二、荒漠土壤的共同特征 三、主要荒漠土壤类型简介
一、荒漠土壤类型和分布
中国的荒漠区面积很大,主要分布于内蒙古鄂尔 多斯高原西北部、宁夏西部、青海西北部、甘肃 河西走廊中、西段的祁连山山前平原和赤金盆地 西缘以及新疆全境。
为多。
3.形成过程
• 粘化过程:残积粘化及淋溶粘化同时进 行,有一深厚的粘化层。
• 钙化过程:CaCO3的淋溶,淀积明显, 土壤正处于脱钙阶段,沉积层中有菌丝 体,砂姜。
• 生物积累过程:比棕壤弱,
4.基本性状 • 褐土的典型剖面构型为Ah-Bt(Ca)-C-
R。 • 腐殖质层一般为10-15厘米,有机质含量
较高 • 粘化层明显,有钙积 • 中性-碱性反应 • 盐基饱和度大于80%。




岩 风
黄 土 母


物 发
发 育 的




褐 土
剖 面


5.改良利用
• 光热条件较好,可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可 种植小麦、玉米、甘薯、花生、棉花、烟草、 苹果等。主要问题是降水量偏少和降水量集 中、农业土壤有机质含量偏低。改良:

中国主要土壤类型

中国主要土壤类型

中国主要土壤类型(一)、砖红壤Ⅰ、分布地区→海南岛、雷州半岛、西双版纳和台湾岛南部,大致位于北纬22°以南地区Ⅱ、形成条件→热带季风气候。

年平均气温为23~26℃,年平均降水量为1600~2000毫米。

植被为热带季雨林。

Ⅲ、一般特征→风化淋溶作用强烈,易溶性无机养分大量流失,铁、铝残留在土中,颜色发红。

土层深厚,质地粘重,肥力差,呈酸性至强酸性。

(二)、赤红壤Ⅰ、分布地区→滇南的大部,广西、广东的南部,福建的东南部,以及台湾省的中南部,大致在北纬22°至25°之间。

为砖红壤与红壤之间的过渡类型。

Ⅱ、形成条件→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气温较砖红壤地区略低,年平均气温为21~22℃,年降水量在1200~2000毫米之间,植被为常绿阔叶林。

Ⅲ、一般特征→风化淋溶作用略弱于砖红壤,颜色红。

土层较厚,质地较粘重,肥力较差,呈酸性。

(三)、红壤和黄壤Ⅰ、分布地区→长江以南的大部分地区以及四川盆地周围的山地。

Ⅱ、形成条件→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6~26℃,年降水量1500毫米左右。

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黄壤形成的热量条件比红壤略差,而水湿条件较好。

Ⅲ、一般特征→有机质来源丰富,但分解快,流失多,故土壤中腐殖质少,土性较粘,因淋溶作用较强,故钾、钠、钙、镁积存少,而含铁铝多,土呈均匀的红色。

因黄壤中的氧化铁水化,土层呈黄色。

(四)、黄棕壤Ⅰ、分布地区→北起秦岭、淮河,南到大巴山和长江,西自青藏高原东南边缘,东至长江下游地带。

是黄红壤与棕壤之间过渡型土类。

Ⅱ、形成条件→亚热带季风区北缘。

夏季高温,冬季较冷,年平均气温为15~18℃,年降水量为750~1000毫米。

植被是落叶阔叶林,但杂生有常绿阔叶树种。

Ⅲ、一般特征→既具有黄壤与红壤富铝化作用的特点,又具有棕壤粘化作用的特点。

呈弱酸性反应,自然肥力比较高,(五)、棕壤Ⅰ、分布地区→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

Ⅱ、形成条件→暖温带半湿润气候。

四川主要土壤类型

四川主要土壤类型

褐土景观及土壤剖面 土体构型: A – Bt – BCa – C 或:A – B – BCa – C 或;A – Bt –– C
褐土景观及土壤剖面
土体构型: A – Bt – BCa – C
暗棕壤及其分布
暗棕壤的面积为405.14万公顷,占土壤总面积的8.2%。 暗棕壤是四川省重要的林地土壤资源。植被为针阔混交林,即铁杉、槭树、华树林 主要分布在四川盆地西缘山地迎风坡地形雨区、川西北高山峡谷和山原区、川西南山地区。
黄 壤 分布 、面积及特点
占95.6%
面积仅1.97万公顷,占 黄壤总面积的0.4%,大 部分为非耕地。
漂洗黄壤
成土母质为第四系更新统沉积物,质地粘重滞水,它主要 分布于盆西台地或高阶地。 土壤发生白膳化,铁、锰还原性淋失,形成漂洗层(E)。 大部分白膳泥耕地现已改造培育为水稻土(白膳泥田)。
占65%
占22%
暗棕壤景观及土壤剖面
土体构型: A0 – A – B - C型
暗棕壤、白浆化暗棕壤、暗棕壤性土
暗棕壤亚类
棕色针叶林土及其分布
赤红壤
红壤 是西南山地河谷区的主要地带性土壤,面积为110.99万公顷, 仅占全省土壤面积的2.2%。红壤耕地约10.87万公顷,不及全省耕地的1%。 燥红土(分布海拔700-1300米)和赤红壤(攀枝花) 的面积小。
这3类土壤都具有的脱硅富 铝化特征,以赤红壤和红壤最为 明显,其粘粒硅铝率为1.8~2.2, 粘粒矿物以高岭石和三水铝石为 主。
亚类:63个。
土属:137个。
四川主要土壤类型
在四川省的土地总面积中,除去江河水面、裸岩和冰川雪地等的土壤后,其总面积为4952.08万公顷,占87.3%。
紫色土及其分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普查区域调查点位 • 重点区域调查点位 • 背景调查点位(含剖面点)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布点基本网格要求
土地利用类型 耕 地 基本网格密 度 8km8km 备选网格密度及要求 2km2km、 4km4km、16km16km 10km10km、20km20km。超大面积、受 人类活动影响较少的林地、草地可 扩大到50km 50km或更大,或在四 周距边界5 km区域各布设1个代表点。 区域面积不足一个网格的在距边界5 km区域任意地布1个点 50km50km。区域面积不足一个网格的 在距边界5 km区域任意地布1个点 在四周距边界5 km区域各布设1个代表 点
实验三: 土壤样品采集
主要内容
• 土壤调查点位布设 • 表层土壤样品采集 • 土壤剖面描述和样品采集
• 土壤样品的采集是土壤环境监测工作的重 要环节,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 • 科学的布点、有效的采样方法、采样人员 的专业技术素质及其丰富的野外工作经验 ,是获得科学、合理、有代表性土壤样品 的重要保证。
可行性原则
• 现场采样可行性(现场勘查点位调整、可 实施采样行为、水域范围内点位的调整) • 交通、安全等环境保障(采样安全保障、 人员可到达)
经济性原则
连续性原则
• 背景点位兼顾“七五”全国土壤环境背景 值调查布设的背景点位 • 网格布点未来调查监测的延续性
分级控制原则
• 土壤调查点位网格布设尺度
2.2 资料收集与分析
• 1)调查区域背景资料 –地理、地质和地形地貌特点 –成土母质和土壤类型 –区域气候与气象特征 –地表水和地下水水文特征 –植被及生态系统情况 –人口与健康状况 –农业生产与土地利用状况 –工业污染源和污染物排放情况
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
2.2 资料收集与分析
• 2)普查点位基本资料 (建立点位档案) –点位基本信息:点位经纬度,点位所在地的(主要) 土壤类型、土地利用类型,海拔高度、地形特征、区 域内地貌类型。 –点位周边地表特征性植被类型、分布及覆盖情况,农、 林、牧业等资料(生产情况)。 –点位所在网格内影响土壤环境的主要水资源分布情况, 水文水质情况。 –点位所在网格内重点污染源分布及污染物排放情况, 历史污染源变化情况。 点位资料:简明、有用、便于填报(现场所见和调查收 集)
3.1 普查区域
117° 0'0"E 118° 0'0"E 119° 0'0"E 120° 0'0"E 121° 0'0"E 122° 0'0"E 35° 0'0"N
• 普查区域重点指耕地、 林地(原始林除外)、 草地、未利用土地等区 域 • 调查全区域作为普查区 域 • 调查点位所在区域土壤 类型,通过点位监测结 果反映• • • • • 布点原则 布点前有关准备工作 调查区域类型的划分 布点有关技术及案例分析 地图布点与现场勘查校正 注意事项
布点原则
• • • • • • 全面性原则 可行性原则 经济性原则 连续性原则 分级控制原则 相对一致性原则
全面性原则
• 覆盖所有土壤类型(土壤类型分布图) • 覆盖不同土地利用类型(耕地、林草地、 未利用土地,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图) • 重点区域覆盖各种污染类型的场地(国家 规定的10类典型区域)
• • • • • • • • • • 重污染行业企业及周边地区 工业企业遗留或遗弃场地 工业(园)区及周边地区 固体废物集中填埋、堆放、焚烧处理处置场地及 其周边地区 油田、采矿区及周边地区 污水灌溉区 主要蔬菜基地和畜禽养殖场周边 大型交通干线两侧 社会关注的环境热点地区 其它地区
4、布点有关技术
–国家统一划分的网格 –省(市、县)级调查尺度
• 调查点位实行分级控制、分级管理
–国家级调查 –省级调查 –市、县级调查
相对一致性原则
• 同一采样区域(网格)内的土壤差异性应 尽可能小,在性质上具有相对一致性 –网格内部土壤类型、土地利用类型差异 小 –面积比例法进行归类 • 不同采样区域(网格)内土壤差异性尽可 能大
•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代码(GB/T 22602002)和国家统计局于2006年1月发布的最 新的县及县以上行政区划代码(国家统计 局网站)
• 建议布点编码与土壤类型、土地利用类型 等建立关联关系表,便于数据统计
2.5 现场踏勘
• 重点区域调查要求提前进行现场踏勘
• 调查土壤污染类型、污染程度、分布范围 或点源污染影响状况、特征污染物种类和 来源,指导调查监测选测项目
2、布点有关准备工作
• 2.1硬件设备 –辅助设备 • 全球定位系统(GPS):采样单位备件 • 数码照相机:现场布点场景拍照 • 台式计算机、笔记本电脑 • 绘图仪:地图数字化 • 彩色打印机:简单制图、调查结果展示 • 扫描仪:图件数字化 • GIS软件:ArcGIS软件工具
2.1硬件设备
• 底图(电子地图、纸质图) –以1:25万电子地图 –土种或污染场地采用1:1万~1:5万 –土属或以地级市为单位开展的土壤调查, 采用1:10万~1:20万 –亚类或省级或流域为单位开展的土壤调 查,采用1:25万
• 3)重点调查试点区域基本情况 –重点调查区域类型、面积,生产(污灌) 历史、变化迁移等基本情况 –污染源及其周边类型,收集污染源基本 情况、规模、主要原材料和产品、主要 污染物排放情况 –种植基地基本情况,土地利用生产类型、 产量,农药化肥施用情况
2.3 图件资料
• • • • • • • • 土壤类型图(图例) 地形地貌图 植被图 土地利用图(图例) 污染源分布图 土壤调查历史布点图 大比例尺电子地图(电子和纸质) 采样期内场景照片
35° 0'0"N
34° 0'0"N
34° 0'0"N
33° 0'0"N
33° 0'0"N
32° 0'0"N
32° 0'0"N
122° 0'0"E
31° 0'0"N
31° 0'0"N
117° 0'0"E
118° 0'0"E
119° 0'0"E
120° 0'0"E
121° 0'0"E
3.2 重点区域 (10类)
• 了解重点区域现场及周围环境,确定布点 方法(点源、面源、混合类)
3、调查区域类型划分
——以市、县域为基础调查单位 ——按土壤类型、成土母质、地形地貌、土 地利用、植被类型、灌溉水源等进行调查, 划分土壤调查区域
–普查区域(针对“全国土壤环境质量状况调查”) –重点区域(针对“重点区域土壤污染风险评估”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