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与中国电影精选作文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与中国电影精选作文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与中国电影精选作文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与中国电影精选作文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与中国电影

众所周知,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特征无非就是社会性、真实纪录性、采用实景拍摄、大量运用长镜头、雇用非职业演员、说着地方方言等等。假如单纯去讨论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特征有哪些,其实去百度一下便已了然,因此,今天我更乐于去探讨一下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与我们中国电影的比照。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是在二战结束后大行其道的,意大利电影人极其反感粉饰太平的虚伪,渴望用电影来真实反映出意大利的现实状况,反战意识尤为强烈。而同样,中国三四十年代的电影也更多的是关注生活在水深炽热中的劳苦大众。

《渔光曲》反映了贫困的渔民生活,《马路天使》展现了30年代大上海底层百姓的困苦境况,其注重现实的表达是毋庸置疑的。不过,这个时期的中国电影较为注重明星效应,胡蝶、阮玲玉、周旋等一大批明星家喻户晓,而这恰恰与喜欢雇用非职业演员来拍戏的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作品则相反。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极其遵循后来诞生的“巴赞长镜头理论”,即尽可能不用蒙太奇等拍摄技巧,而是以简单的手法去反映生活。中国三四十年代的电影在镜头的运用上基本仿照国外的,但是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是比注重表现整个社会现实而非个人情感的意大利新现实

主义电影略胜一筹的,而且深入发掘了人物的心理层面。

《马路天使》中,心爱活泼的主人公、正义而幽默的喇叭手,还有那位薄命抑郁的妓女等等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人更能投入到人物的情感世界里,引起强烈共鸣。

比照了中国三四十年代的电影,接下来就来说说中国第六代导演的一些向意大利新现实主义致敬的作品吧。

《十七岁的单车》是中国第六代导演王小帅的代表作,《偷自行车的人》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史的一座丰碑。同样是把情节开展的线索放在“自行车”这个平凡的物体上,两者选取的事件都是贴近日常生活的,以弱势群体为主人公的故事平淡质朴,启用的大都是非职业演员,都有个开放性结局,让人回味无穷。

不过,许是因为“新生代”的关系吧,中国第六代导演更多的纪实并不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社会纪实,而是像北野武那样拥有着专属青春的骄傲,着重关注小我。在《十七岁的单车中》,主人公是一个进城打工的青年农民工和一个家境不好的职高生(都是年轻人),影片展示了人生存的困难、青春的残酷无情以及社会对人的压抑。然而和《偷自行车的人》相比,《十七岁的单车》仅仅局限在个人生存的困难,而轻视了对整个社会的思考,在深度上有一定欠缺。

值得庆幸的是,同样是新生代导演的贾樟柯,在其作品《三峡好人》中懂得突破小我,将视野拓展在对整个中国当下境遇的思考。通过他的“故土三部曲”,我们可以看到,其目光之深远、心胸之广阔是中国第六代导演中较为稀贵的。虽然我其实不喜欢贾樟柯的作品风格

(事实上,我确实不怎么会欣赏中国纪实风格太强烈或乡土味太浓的电影),但我必须承认,他是中国第六代导演中最懂得把握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精华并巧妙地与中国实情联络起来而不失深度的“纪实第一人”。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所形成的美学观念对世界各地的电影工作者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中国电影也不例外。假如说,中国三四十年代的现实主义电影是对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较为成功的学习借鉴,那么第六代导演则是在继承和开展,为世界纪实电影史作出有中国特色的奉献。

也许,比起传达出某些令人感到心情沉重的信息的纪实电影,我们更愿意沉浸在好莱坞虚幻美妙的光影世界中,但纪实电影的存在无疑对电影史乃至人类文明进程的推动是不可或缺的。在这里,我要向持之以恒、不畏艰苦地去拍纪实电影的伟大电影工作者们致敬!

【每天一笑】

一个走进药店,问老板:老板,有没有治打嗝的药?

老板说:有啊。

于是拿出两种药让这个人挑,他正挑着,老板大喝一声,吓得小明一哆嗦,药都掉地上。

顾客怒道:你有病啊!https://t262/xiaohua/

老板笑着说:怎么样?让我这么一吓是不是好了。

顾客更生气了:打嗝的是我妈!

【每日写作指导:中考生写好记叙文要学会观察生活】

每年中考的精选作文习题常常是师生、家长以致社会关注的焦点,然而考后从阅卷部门获得的信息总是不尽如意,甚至很不如意。问习题的原委应当到精选作文教学的过程中去寻找。

虽然精选作文习题把戏如何翻新,要求的文体总是记叙文。这是合理的,符合规律的。所谓记叙文就是记人、叙事、写景的,是人物、事件、景物的书面化,是人物、事件、景物的再现。所以好的记叙文首先必须记人、叙事、写景做到形象、详细、生动。这是一项从预初开始就必须渐渐具备的基础功夫。https://t262/然而我们的精选作文教学在最初阶段常常是忽略甚至是严重忽略了这项基础功夫的培养。没有或者欠缺了这项基础功夫,那么记叙文必然空话连篇瘦骨伶仃,不会给人予真切感,也不会让人感动,自然谈不上好的记叙文了。

那么这项基础功夫从哪里来呢?重点初中的精选作文教学一开始就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培养观察生活的习惯与能力。记叙的形象、详细、生动,是观察的认真与周全的必然反映。所以在这个阶段精选作文教学应当运用多种手段引导学生学会观察自己的生活,这是一个一应俱全的天地:教室里的设施,教学大楼的轮廓与色彩、升旗早操的各个环节,运动会的热闹又剧烈场面,校院里的花草树木等等;渐渐再把他们的眼界扩大开去:车水马龙的街道,匆匆忙忙上下班的人群,新华书店里人们专注于翻阅与购书的神态,旅游景点的自然风光山水美景等等;渐渐地再引导他们观察一桩事情,一个事件,观察它们的起始、过程、结果,这就是引导他们学习叙事;再就是引导他们观察人,观察父母、同学、教师,观察他们的形态、言辞、以

及处事为人的种种细节。这样,父母、同学、教师就都是他们心中活生生的形象,写在精选作文里就能栩栩如生。

在这个基础上,到了重点初中的后阶段就要让学生懂得,一篇真正优秀的记叙文还必须是富于内涵,能给人予启迪的。而这种内涵不是外加的,实质是观察生活的一种感悟。比如花开了又谢了,冠军的道路,无奈的失败等等,任何事物开展变化都有它的固有依据,都有它内含的哲理。观察了,发现了,你的记叙文也就有了丰富的内涵了。

暑假期间,初三学生要想写出一篇好的精选作文,应该重视培养和提高自己认真观察生活的习惯与能力,学习如何把人物、事件记叙得详细、形象、生动。

简述意大利新现实主义

简述意大利新现实主义: 意大利新现实注意 关键词:突出失业问题,将普通群众作为表现中心,跟随人物在实际空间中运动,实现了电影观念上的突破,非戏剧化戏剧结构,景深镜头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是兴起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一个电影创作运动,这一时期的电影人有感于战后社会现实的严峻形势,拍摄了了一系列具有社会进步的影片,这些电影抛弃了好莱坞的电影美学,转而从纪录电影中汲取养料,他们将摄像机搬到大街小巷的实景里。跟随人物在实际空间中运动,实现了电影观念上的突破。他们以失业犯罪贫穷等现实问题为题材,将普通人的生活搬上荧幕,表达了反对法西斯战争、反映战争给人们带来的伤害的主题。 现实主义这一概念最早是被“新现实主义之父”意大利导演维斯康蒂在1942年提出的,而它真正兴起的标志则是在罗西尼里《不设防的城市》。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还有维斯康蒂的《大地在波动》,德桑蒂斯的《罗马十一时》,以及德西卡的《偷自行车的人》。 其中最典型最突出的作品是德西卡的《偷自行车的人》,这部电影集中体现了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美学特征,以及对真实的追求。影片采用非戏剧化的“日常性”叙事结构,通过一位普通的工人失业、得到工作、丢车、找车、偷车的过程,深刻的描绘了彼时意大利被失业问题笼罩的社会现实。导演大量地运用中景、远景,以及冷静而克制的长镜头,以一种旁观者的角度勾勒了一幅罗马城的众生相,值得一提的是影片的高潮部分,即主人公偷自行车的段落,整个过程没有任何的蒙太奇处理,而是以一个大全景贯穿始终,这种难以言表的距离感,反而给观众带来了极大地心灵震撼。影片的结尾引人深思,偷车不成的工人当成儿子面被抓被打,尊严丧尽,最终儿子理解的牵着他的手,二人逐渐消失在人群之中,这时一个没有结尾的结局,故事还在继续,而问题也仍在发生。在这部电影里,苦难是一个轮回,丢自行车的人变成了偷自行车的人,谁又知道那个遍寻不到的小偷会不会就是主人公的另一个翻版,或者他们都是一个人,都是残酷现实的缩影。 作为一次电影运动,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虽然结束了,但无论是它的美学主张还是艺术追求都深深地影响着后世的电影人,特别是在导演创作这块,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给了传统的制片模式一个决定性的打击,它反对千篇一律没有思想的电影,要求导演要富有创造性,切身实地的从实际出发,在作品中注入自己的情感的和思考,这一点在维斯康蒂等导演一直坚持参与编剧工作上就可以充分体现。 场面调度:场面调度也是出自法文,原义是“摆在适当的位置”或“放在场景中”。开始用于舞台剧,指导演对一个场景内演员的行动路线、地位和演员之间的交流等表演活动所进行的艺术处理。正是由于电影和戏剧在艺术处理上有某些共同性,场面调度一词也被引用到电影创作中,指导演对画框内事物的安排。 法国新浪潮 反好莱坞信仰危机散文风格迷茫而孤独

现代主义文学

现代主义文学 现代主义是20世纪上半期欧美诸多具有反传统特征的文学流派的总称,它同时涉及绘画、音乐、戏剧、电影艺术等领域,是20世纪一种具有代表性的文艺思潮。现代主义文学的主要流派有:后期象征主义、表现主义、未来主义、超现实主义和意识流小说。 现代主义思想特征: (一)具有强烈的文化批判性 (二)突出地表现异化主题:a自然与人的关系异化主要是物质世界对人的异化,表现了物质与精神的对立,艾略特《荒原》奥尼尔《毛猿》;b社会与人的关系的异化主要是社会对个体的异化,表现整体的人与个体的人的对立,卡夫卡《变形计》;c人与人关系的异化就是他人对个人的异化,表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对立关系,斯特林堡《鬼魂奏鸣曲》;d人与自我关系的异化主要是指人的个性的异化、自我的消失,表现出现代主义作家对自我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的怀疑,伍尔夫《波浪》艾里森《隐身人》。 现代主义艺术特征: (一)强调表现内心生活和和心理真实,具有主观性和内倾性特征 (二)普遍运用象征隐喻的神话模式,追求艺术的深度模式 (三)提倡“以丑为美”、“反向诗学”,大量描写丑的事物 (四)热衷于艺术技巧的革新与实验,某些作家的创作具有形式主义倾向 ?后期象征主义流派: 以象征暗示的方法表现内心“最高的真实”,反对过多强调主观精神的自由与无限,以至于走向过分抽象化,也反对过多强调客观事物的形象、具体而走向平淡无意蕴,同时反对前期象征主义的隐晦艰涩,主张情与理、主观与客观、有限与无限的统一,跳出个人情感小圈子,努力表现社会的与时代的总体精神。在创作方法上,从简单象征发展到意象象征,从个别意象发展到普遍意象,以揭示普遍的真理,从情感象征发展到情感与理智并举,具有思辨性与哲理性。主要称呼是诗歌。代表人物:艾略特、叶芝。 叶芝,爱尔兰诗人,《丽达与天鹅》《驶向拜占庭》《拜占庭》《基督重临》《茵纳斯弗利岛》。 瓦莱里,法国诗人,“20世纪法国最大的诗人”,诗论著作《纯诗》,长诗《海滨墓园》,诗篇《年轻的命运女神》,短诗集《幻美集》。 里内壳,奥地利诗人。 梅特林克,比利时剧作家,《青鸟》。 庞德,美国意象派诗人,《在一个地铁车站》。 ?表现主义产生于德国。 善于通过事物的表象,展现内在本质,从人的外部行为揭示内在灵魂;善于直接表现人物的心灵体验,展现内在生命冲动。 卡夫卡,奥地利作家,《变形记》《判决》 奥尼尔,美国作家,《人猿》。 斯特林堡,瑞典人,表现主义戏剧的代表,《到大马士革去》(最早的表现主义戏剧),《灵魂鸣奏曲》 恰佩克,捷克科幻小说家和戏剧家,《鲵鱼之乱》《万能机器人》。 ?未来主义产生于意大利 马里奈蒂,意大利人,未来主义创始者和理论家,论文《未来主义宣言》,剧本《他们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电影创作的美学特征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电影创作的美学特征 意大利现实主义电影: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兴起,新现实主义电影也是西方现代电影流派之一,成为西方电影在这一时期最为重要的电影现象。 受19世纪末作家维尔加所编导的"真实主义"文艺运动影响,是批判现实主义在特定条件下的发展。多以真人真事为题材,描绘法西斯统治给意大利普通人民带来的灾难。表现方法上注重平凡景象细节,多用实景和非职业演员,以纪实性手法取代传统的戏剧手法。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是从战后的碎砖瓦砾中站立起来,他们想尽办法筹措资金和胶片来拍摄影片。他们就象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的欧洲电影艺术家们一样,不顾忌传统,富有创造性和探索精神。一批批新现实主义电影作品相继推出,引起了世界电影的关注。他们以极为朴实、真挚和深刻的艺术影片,几乎打动了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二个民族。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鲜明的美学特征,标志着有声电影以来电影趋向于现实主义美学追求的最突出的成就。同时,他们还改变了西方电影与美国电影之间的力量的比较,并向传统的戏剧电影挑战,创造出更为电影化的艺术作品。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是一次从内容到形式的彻底的美学革命,是继先锋主义电影运动之后的,在世界电影史上所

出现的第二次电影美学运动,它于世界电影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主要体现在: 一、纪录性——新现实主义的电影艺术家们,对于现实的密切关注,并在电影作品中忠实于真实事件与人物的再现,使文学故事性消失在如同新闻报道的实际生活的叙事状态之中。 二、实景拍摄——这是新现实主义“纪录性”的一部分体现。这样一种拍摄方法,将真实的社会环境与人物的命运在视象上紧密地结合起来。新现实主义电影工作者的口号是:将摄影机搬到大街小巷上去,在实际空间中进行拍摄。而在此之中,摄影机跟随着人物在实际空间中的运动,正是电影在空间观念上的突破,它自然使得传统的场面调度的观念随之消失,而使更为电影化的真实的空间形式得以表现出来。同时,实景拍摄也避免了隶属于舞台观念的戏剧性用光,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摄影师,更多地采用了自然光。 三、长镜头的运用——在新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品中,长镜头的运用作为表现空间真实的手段,起到了突出影片形式与风格的独特作用。这种没有被分割得很碎的视觉处理,似乎使每一个镜头都成为完整的一段。这既体现了创作者忠实于自然的客观性,又使影片获得了现实真实的透明性,最终消失了自我的主观性。 四、关于非职业演员的运用——在新现实主义的许多代表作品中,的确都运用了非职业演员的表演。 五、结构形式——新现实主义电影制作者,追求一种朴实无华的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与中国电影精选作文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与中国电影精选作文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与中国电影 众所周知,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特征无非就是社会性、真实纪录性、采用实景拍摄、大量运用长镜头、雇用非职业演员、说着地方方言等等。假如单纯去讨论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特征有哪些,其实去百度一下便已了然,因此,今天我更乐于去探讨一下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与我们中国电影的比照。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是在二战结束后大行其道的,意大利电影人极其反感粉饰太平的虚伪,渴望用电影来真实反映出意大利的现实状况,反战意识尤为强烈。而同样,中国三四十年代的电影也更多的是关注生活在水深炽热中的劳苦大众。 《渔光曲》反映了贫困的渔民生活,《马路天使》展现了30年代大上海底层百姓的困苦境况,其注重现实的表达是毋庸置疑的。不过,这个时期的中国电影较为注重明星效应,胡蝶、阮玲玉、周旋等一大批明星家喻户晓,而这恰恰与喜欢雇用非职业演员来拍戏的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作品则相反。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极其遵循后来诞生的“巴赞长镜头理论”,即尽可能不用蒙太奇等拍摄技巧,而是以简单的手法去反映生活。中国三四十年代的电影在镜头的运用上基本仿照国外的,但是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是比注重表现整个社会现实而非个人情感的意大利新现实

主义电影略胜一筹的,而且深入发掘了人物的心理层面。 《马路天使》中,心爱活泼的主人公、正义而幽默的喇叭手,还有那位薄命抑郁的妓女等等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人更能投入到人物的情感世界里,引起强烈共鸣。 比照了中国三四十年代的电影,接下来就来说说中国第六代导演的一些向意大利新现实主义致敬的作品吧。 《十七岁的单车》是中国第六代导演王小帅的代表作,《偷自行车的人》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史的一座丰碑。同样是把情节开展的线索放在“自行车”这个平凡的物体上,两者选取的事件都是贴近日常生活的,以弱势群体为主人公的故事平淡质朴,启用的大都是非职业演员,都有个开放性结局,让人回味无穷。 不过,许是因为“新生代”的关系吧,中国第六代导演更多的纪实并不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社会纪实,而是像北野武那样拥有着专属青春的骄傲,着重关注小我。在《十七岁的单车中》,主人公是一个进城打工的青年农民工和一个家境不好的职高生(都是年轻人),影片展示了人生存的困难、青春的残酷无情以及社会对人的压抑。然而和《偷自行车的人》相比,《十七岁的单车》仅仅局限在个人生存的困难,而轻视了对整个社会的思考,在深度上有一定欠缺。 值得庆幸的是,同样是新生代导演的贾樟柯,在其作品《三峡好人》中懂得突破小我,将视野拓展在对整个中国当下境遇的思考。通过他的“故土三部曲”,我们可以看到,其目光之深远、心胸之广阔是中国第六代导演中较为稀贵的。虽然我其实不喜欢贾樟柯的作品风格

现代主义文学

现代主义文学 现代主义就是20世纪上半期欧美诸多具有反传统特征的文学流派的总称,它同时涉及绘画、音乐、戏剧、电影艺术等领域,就是20世纪一种具有代表性的文艺思潮。现代主义文学的主要流派有:后期象征主义、表现主义、未来主义、超现实主义与意识流小说。 现代主义思想特征: (一)具有强烈的文化批判性 (二)突出地表现异化主题:a自然与人的关系异化主要就是物质世界对人的异化,表现了物质与精神的对立,艾略特《荒原》奥尼尔《毛猿》;b社会与人的关系的异化主要就是社会对个体的异化,表现整体的人与个体的人的对立,卡夫卡《变形计》;c人与人关系的异化就就是她人对个人的异化,表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对立关系,斯特林堡《鬼魂奏鸣曲》;d人与自我关系的异化主要就是指人的个性的异化、自我的消失,表现出现代主义作家对自我的稳定性与可靠性的怀疑,伍尔夫《波浪》艾里森《隐身人》。 现代主义艺术特征: (一)强调表现内心生活与与心理真实,具有主观性与内倾性特征 (二)普遍运用象征隐喻的神话模式,追求艺术的深度模式 (三)提倡“以丑为美”、“反向诗学”,大量描写丑的事物 (四)热衷于艺术技巧的革新与实验,某些作家的创作具有形式主义倾向 ?后期象征主义流派: 以象征暗示的方法表现内心“最高的真实”,反对过多强调主观精神的自由与无限,以至于走向过分抽象化,也反对过多强调客观事物的形象、具体而走向平淡无意蕴,同时反对前期象征主义的隐晦艰涩,主张情与理、主观与客观、有限与无限的统一,跳出个人情感小圈子,努力表现社会的与时代的总体精神。在创作方法上,从简单象征发展到意象象征,从个别意象发展到普遍意象,以揭示普遍的真理,从情感象征发展到情感与理智并举,具有思辨性与哲理性。主要称呼就是诗歌。代表人物:艾略特、叶芝。 叶芝,爱尔兰诗人,《丽达与天鹅》《驶向拜占庭》《拜占庭》《基督重临》《茵纳斯弗利岛》。 瓦莱里,法国诗人,“20世纪法国最大的诗人”,诗论著作《纯诗》,长诗《海滨墓园》,诗篇《年轻的命运女神》,短诗集《幻美集》。 里内壳,奥地利诗人。 梅特林克,比利时剧作家,《青鸟》。 庞德,美国意象派诗人,《在一个地铁车站》。 ?表现主义产生于德国。 善于通过事物的表象,展现内在本质,从人的外部行为揭示内在灵魂;善于直接表现人物的心灵体验,展现内在生命冲动。 卡夫卡,奥地利作家,《变形记》《判决》 奥尼尔,美国作家,《人猿》。 斯特林堡,瑞典人,表现主义戏剧的代表,《到大马士革去》(最早的表现主义戏剧),《灵魂鸣奏曲》 恰佩克,捷克科幻小说家与戏剧家,《鲵鱼之乱》《万能机器人》。 ?未来主义产生于意大利 马里奈蒂,意大利人,未来主义创始者与理论家,论文《未来主义宣言》,剧本《她们来了》。 阿波利奈尔,法国诗人,创立“立体未来主义”,《醇酒集》。 马雅可夫斯基,俄国诗人,《穿裤子的云》。 ?超现实主义从法国开始 自动写作法与梦幻记录法

论“后现代电影”与电影后现代性

论“后现代电影”与电影后现代性 摘要:电影在艺术形态上具有科技性、复制性、综合性、商业性、拟象性、现象学色彩等后现代艺术特性。所以,电影天然地具有后现代特征。在某种程度上说,电影就是后现代艺术。我们在讨论电影与后现代之间的关系时,首先要弄清的不是“后现代电影”问题,而是“电影后现代性”问题,即电影具有怎样的后现代性。所有后现代电影的讨论都必须在解决这一问题的基础上才能进行。 关健词:“后现代电影”电影后现代性拟象 关于“后现代电影”( postmodern film),国内影评界所提已经甚多。在谈论电影问题时,无论是在学院研究还是在大众传播中,“后现代电影”都是一个出现频率极高的语汇。然而相反的是,在众多谈论“后现代电影”的话语中,却很难见到对这一概念有清晰的界定,众说纷纭的解释往往都只是谈及问题的一面,未曾指出后现代电影确切的后现代性(postmodemity )。所以,这一称呼反而成为一个流行却暖昧的词汇。 究其原因,首先,在于“后现代性”这一问题本身的复杂性。学界对此的界定仍在讨论之中,所以要论清电影的后现代性就相当困难。由于对“后现代性”的说法众多,在讨论电影问题时,论者往往就执其一种,而忽略其他,以至于产生偏误认识。其次,很多谈论“后现代电影”的文章,其论说重点多是放于电影的叙述层面之上,无论是谈及叙述结构的碎片化,还是谈论人物语言的无厘头风格,或者分析故事内容的互文性,或者强调主题精神的反英雄主义等,都是把电影当做了文学,往往是从文学后现代性视角人手,去揭示电影的后现代性。电影作为综合艺术,包括了文学性的一面,因此从这样的文学性角度去分析是必要的。但是,太多文章只关注到这一方面,而忽略电影本身的艺术形态特点以及美学风格特征,所谓的“后现代电影”往往只是“后现代文学”的翻版,对电影后现代性的理解上,就有着明显的偏误。 后现代思潮在20世纪初期开始萌芽,在20世纪后期忽然爆发,其影响遍布于所有文化领域。电影艺术产生于19世纪即将终结时,在整个20世纪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它正是伴随着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的发展而发展的。所以电影作为一种新型的艺术,它天然地与后现代文化紧密在一起。它既是后现代文化的推动力,又成为后现代文化的突出表现与重要组成。从而电影天然地具有了后现代性。文化产品的后现代性就是指其所具有的后现代文化个性。电影自诞生之日起,就因为其科技性、复制性、综合性、商业性、拟象性、现象学色彩等特性,

现代派电影

现代派电影 19世纪末,在欧洲国家相继出现了一个有共同原则的文艺派别,主张文艺创作要摆脱理性的?束缚?,表现直觉的、本能的?自我?。比如雕塑、绘画,以紊乱的色彩和错乱的点线配臵,达到违反真实的抽象化;小说、戏剧,以不要人物、情节的奇特的语言、文法,反映非理性的潜意识活动。这个流派统称现代派。把这个创作原则运用到影片创作中,就是所谓现代派电影。现代派电影持续的时间较长,从开始的无声片,到本世纪70年代,长达半个世纪。其间出现过几次高潮。 1.先锋派电影运动 这个运动以法国、德国为中心,20年代进入鼎盛时期,有声电影诞生后趋于低落,前后持续了10年之久,是现代派电影的第一次高潮。 先锋派的主要理论观点是:在影片内容上,主张逃避现实或超现实的抽象化、绝对化,表现?纯粹的现象?或潜意识?内心的幻想?;在表现手法上,搬用超现实主义、形式主义等现代派文艺手法,玩弄?为表现而表现?的觉形式?;在结构形式上,提倡?非情节化??非戏剧化?,通过联想的自由?,纯粹的节奏?,表现?被支解,?的物象或?纯粹的情绪?;在影片的作用上,否定电影的功利目的,鼓吹电影为少数?知识界精华人上?玩赏。 总而言之,先锋派电影走向两个极端:一是表现纯粹的现象,一是表现潜在的意念。前者是只要形式而不要实质,后者则是只要意识而不要现实。巴拉兹曾尖锐地指出?:在先锋派影片里,现实生活的真实、意义和规律,竟是连一丝一毫也都找不到了。一系列东掇西拾、互相毫无联系的视觉形象画面并不反映任何现实。..因为现实的原来面貌在这里被支解成纯粹的现象,并被降低为单纯的视觉印象,表现赤裸裸的事实的影片,最后必然成为最不真实和最抽象的‘绝对’影片。(?《电影美学》) 先锋派电影的理论著作很多,有代表性的主要有德吕克1919年写的《上镜头性》,杜拉克1927年写的《完整电影》,爱浦斯坦1927年写的《从埃特纳山上看电影》等。在他们的理论著作中,许多电影术语创造出来了,诸如:绝对电影、超现实主义电影、抽象电影、纯电影等等。 先锋派影片创作和其理论相比相形见绌,真正好的作品无几。 比如德国华尔特〃罗特曼的影片《柏林》,被列为先锋派的抽象电影一类。影片中不表现真实可见的景象,画面中所出现的电车和乐队,牛奶车和女人腿,来往行人和飞转的车轮等,都是闪烁不定的,模糊不清的,镜头画面失去了明确的现实形态,仿佛转向了人的内心幻象。这部作品试图把抽象性与记录性结合起来,表现所谓?大城市交响乐?,它不是在纪录该片创作者对外部世界的印象,而是传达外部世界在人意识中的幻映。

意大利新现代主义电影的特征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兴起,成为西方电影在这一时期最为重要的电影现象。意大利杰出的电影艺术家,从漫长的法西斯主义的统治下,从战后的碎砖瓦砾中站立起来,他们想尽办法筹措资金和胶片来拍摄影片。他们就象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的欧洲电影艺术家们一样,不顾忌传统,富有创造性和探索精神。一批批新现实主义电影作品相继推出,引起了世界电影的关注。他们以极为朴实、真挚和深刻的艺术影片,几乎打动了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二个民族。事实上,影片中所表现出的战后特定的题材和内容,也几乎是全世界所共有的。然而,意大利电影艺术家们却是最直接、最迅速地在影片中反映出来。他们紧紧地抓住了这个机遇,发展了属于自己本民族的电影文化。同时,它也是属于全世界的电影文化。意大利新现实主义鲜明的美学特征,标志着有声电影以来电影趋向于现实主义美学追求的最突出的成就。同时,他们还改变了西方电影与美国电影之间的力量的比较,并向传统的戏剧电影挑战,创造出更为电影化的艺术作品。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是一次从内容到形式的彻底的美学革命,是继先锋主义电影运动之后的,在世界电影史上所出现的第二次电影美学运动,它对于世界电影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巴赞在《电影是什么?》一书中,曾给予了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以”真实美学”的高度评价。他首先从历史的角度分析了意大利电影中现实主义的产生及其形成。巴赞谈到:解放时期以及这一时期意大利的社会、道德、经济形态对电影起过决定性的作用。而在这之前,虽然有着墨索里尼的法西斯专制的统治,但仍旧有一些电影工作者”已经朝着为世界各国所承认的现实主义方向努力”。巴赞说:”形成年轻的意大利学派的许多因素在解放时期之前便已存在:人才、技术和美学倾向。而历史、社会和经济的条件急剧加速了这些因素的聚合,同时还掺入了一些独特的因素”。 大英百科全书?电影艺术部分》也d曾作了具体的分析,并提出了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主要表现了人类对于生存的四个基本问题的思考:1、反对战争,以及侵入他们国家的那种致命的政治混乱;2、反对饥饿;3、反对贫困和失业所造成的困境;4、反对家庭解体和堕落。由于新现实主义是关于这样一些内容的表现和对于诸方面问题的思考,因而也就决定了它的影片的风格与形态。这便使得新现实主义电影与占据世界银幕的好莱坞电影形成了鲜明的比较:新现实主义强调贫困,而不是好莱坞影片的魅力;强调丑陋的贫民茅棚,而不是洁净的时髦公寓;强调表现普通人、世俗无礼的人,而不是理想、完美的绅士等等。新现实主义因此强调了那个不公正的社会结构,以及被那个社会所扭曲了的人的基本关系。新现实主义赋予影片以深刻的现实意义,并同时在与好莱坞电影市场的抗衡中,以一种艺术影片,赢得了那一时期具有审美能力和具有道德修养的人,以及更为广泛的观赏者们的

现代主义电影与后现代主义电影的异同

姓名:陈碧梅 院系:海峡动漫系 年级: 专业:汉语言文学(媒体创意方向)学号:

摘要: 现代主义选入电影,要比它选入诗歌、绘画、音乐等晚一、二十年。1907至1914年,立体主义流行一时,而电影作为一门艺术则还处在幼年时期:无声的长故事片刚刚出现,蒙太奇技巧还在萌芽阶段。但电影毕竟是一种“二十世纪的艺术”,它对其他艺术的影响有着极强的接受力,所以在不多几年之后,在现代主义艺术革生的欧洲便开始了一场电影先锋运动,这是现代主义在西方电影中的第一次兴起。 现代主义电影是由表现传统的戏剧化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深入到表现人物内心更细微、更隐秘的情绪变化,探索人性中最本原的东西(张扬个人直觉和情绪),横向再现社会生活、任务情绪,注重任务情绪的自然流动(意识流)、使电影由视觉艺术升华为内心感受的艺术影片。 后现代电影并不把原叙事所追求的共时(即通过同一性的中心维系作用实现整体思想的一致,如电影“梦幻般完美的故事”、“逻辑缜密的对白”、“封闭的结构”以及“完满的结局”等)看作是自己的终极目的。后现代作品更倾向于打破求同的稳定模式,而强调差异的不稳定模式,或者说提倡语言游戏的异质多重本质,即多元式的话语异质。具体地说,就是从影片的“文本叙事”、“话语传达”到“受众接受”的各个层面都引入多元化的概念,不再强求故事、结构与电影文本内在表达的至全至美和接受共鸣,转而更宽容地面对影片各层面的断裂、局限、矛盾与不稳定性。 Modernism in the film, than it selected poetry, painting, music, twenty years later. From 1907 to 1914, cubism, popular, and the film as an art is still in its infancy: long story silent just appeared, montage technique in bud stage. But the film is a kind of " Twentieth Century art ", its effect on other art has a strong capacity, so after a few years, in the modern art leather raw Europe began a movie avant-garde movements, this is the first time the rise of modernism in western movies. Modern movie is displayed by the traditional dramatic storyline and characters to depict the inner emotional changes more subtle, more intimate, explore the most primitive nature of things ( publicity personal intuition and emotion), lateral

中西方电影中的后现代主义解读

中西方电影中的后现代主义解读 1995年,鬼才导演昆丁·塔伦蒂诺一部《低俗小说》技惊四座,当之无愧夺得当年金棕榈,并以800万成本换来2亿美元的总票房,可谓是名利双收。“低俗小说”指的是那种内容、装帧简陋通俗的小说。他把所有严肃的东西,暴力、性、政治、国家的战争都变得像快餐一样容易吞咽,赋予了独立电影新的生命力,使之逐渐被主流电影所接受。他凭借《低俗小说》这部电影将自己造就成一个后现代电影英雄。 后现代主义究竟在电影和生活中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或者说,后现代主义的笃信者如何将对现代生活的叛逆融入到电影中的呢? 解读里程碑之作《低俗小说》,不难发现,昆丁的后现代主义作风是彻底地将暴力美化或风格化。它让观众意识到,这一时刻,你看电影是在娱乐,原来杀人越货的勾当也可以如此轻描淡写。塔伦蒂诺化暴力为玩笑,化性为玩笑,化政治为玩笑,化历史为玩笑。通过约翰·屈夫塔和乌玛·瑟曼在夜总会跳摇摆舞的一场戏,塔兰蒂诺轻松地回顾了美国的电影史、音乐史和舞蹈史,加上黑色电影和硬汉小说中对待暴力和罪恶的冷漠态度、强盗片的人物设计格局、香港警匪电影的激烈动作;魔幻现实主义的奇迹与现实的混淆,使得《低俗小说》的后现代大拼接达到了狂欢的程度。说起跳舞,我突然想到了周星驰早期电影《百变星君》中也有一段摇摆舞,同样的发型,同样的服饰,同样的动作,同样的吸毒过量(主角换位了而已),不难看出,是周星驰在向昆丁的经典致敬。作为港产喜剧电影的重量级人物,在我看来,周星驰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黑色幽默和后现代主义大师。他的早期电影多半饰演的都只是一些市井小人物和看似无关痛痒的“跑龙套”,但结局往往是小人物拯救了大家,“跑龙套”才是真正的主角,再次,也是完成了自我价值的实现和社会生存的定位。说他是香港后现代主义电影的大师,不为过。贯穿他电影的小人物拯救危机的思想,不就是一种对当代理性社会的反叛吗?那些电影中衰的不能再衰的小角色,却从来都不是一无是处,总有能招来观众喜爱的一面,从中透出的是一种草根文化无序混乱却真实地特点,与那些衣冠楚楚却内心肮脏的“假正经”相比,观众爱憎立现,这不就是一种形象的后现代主义解读吗? 举一例分析,《大话西游》是周星驰的巅峰之作,很多人认为,这是因为其无厘头风格达到了巅峰:无厘头而搞笑至极的台词,清晰却无序的剧情发展,小角色到英雄的蜕变……并且它也走了一条经典独立电影(虽然它的外壳是主流商业电影的包装)的经典路线,上映时票房惨淡,下映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审美特征》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审美特征 ——以《偷自行车的人》为例摘要:《偷自行车的人》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代表作,被称为世界电影史上十大不朽影片之一,电影运用实景非专业演员进行拍摄,并用普通的故事展现了二战以后意大利的萧条和底层人民贫困的生活状况,引发人们的思考。 关键词:新现实主义电影真实长镜头

前言 在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的意大利,爆发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电影运动——意大利新现实主意电影运动。它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兴起,因为战后意大利各个方面都陷入了困境,广大的人民经受了物质和精神上的极大伤害并随之出现了许多社会问题,如:贫困、失业、犯罪等。意大利电影工作者痛恨法西斯对国家和民族的伤害,所以意大利伟大的电影艺术家,从法西斯主义漫长的统治下和战后的废墟中站起来,想尽办法的筹集资金和设备来拍电影,展现战后人民贫困的生活,引起了世界的关注。 1948年由维托里奥·德·西卡执导的《偷自行车的人》就是这一个阶段诞生的一部具有代表意义的伟大电影。《偷自行车的人》这个故事来自于一个非常普通的新闻报道,在看之前我没有想到以一辆自行车为题材的新闻事件能拍出这么优秀的作品。 这部影片的拍摄,正值二战后的全世界,百业待兴,意大利也一样,经济倒退,社会混乱,各行各业都进入到了重建期,人们的生活水平降到了最低点,无数的人失业在家,无所事事,人们为了找到一个工作,往往头破血流。影片的主人公里奇非常的幸运的,他等了很多天后得到一个——贴海报的工作,但随之而来的却是工作中的要求——必须要有一辆自行车。妻子玛利亚当掉了自己的嫁妆六条床单,给里奇赎回了以前当掉的自行车,如愿以偿的得到了那份工作,生活好像是在朝着美好的方向出发。但不幸的是刚工作的第一天,自行车就被偷走了,他找了几天最后也没有找到,但是丢了自行车就等于丢了工作,最后他为了一家人的生活准备去偷一辆自行车但被当场抓获,造就了一个悲剧的结尾。但这影片通过买车——丢车——找车——偷车——被抓的过程来表现了当时意大利的社会现实问题以及当时人民生活的困难。但这部影片不仅仅表达的是里奇个人的悲剧,它更多的表达的是当时社会的现状,也就是穷人根本没有办法生存。丢自行车在现在看来是一件非常平常的事情,但是放到当时这个特定的环境下就成了战后悲剧的折射。在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罗马大街小巷的破败,施舍午餐的教堂等等一些场景,电影中这些真实的场景也渲染了影片的背景,使整部影片有一种低沉、悲凉的情调。在这部电影中导演用最简单的剧情,最普通的人和镜头,最短的时间,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永远也无法复制,只有那个社会才能拍出来的辛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兴起,成为西方电影在这一时期最为重要的电影现象。意大利杰出的电影艺术家,从漫长的法西斯主义的统治下,从战后的碎砖瓦砾中站立起来,他们想尽办法筹措资金和胶片来拍摄影片。他们就象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的欧洲电影艺术家们一样,不顾忌传统,富有创造性和探索精神。一批批新现实主义电影作品相继推出,引起了世界电影的关注。他们以极为朴实、真挚和深刻的艺术影片,几乎打动了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二个民族。事实上,影片中所表现出的战后特定的题材和内容,也几乎是全世界所共有的。然而,意大利电影艺术家们却是最直接、最迅速地在影片中反映出来。他们紧紧地抓住了这个机遇,发展了属于自己本民族的电影文化。同时,它也是属于全世界的电影文化。意大利新现实主义鲜明的美学特征,标志着有声电影以来电影趋向于现实主义美学追求的最突出的成就。同时,他们还改变了西方电影与美国电影之间的力量的比较,并向传统的戏剧电影挑战,创造出更为电影化的艺术作品。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是一次从内容到形式的彻底的美学革命,是继先锋主义电影运动之后的,在世界电影史上所出现的第二次电影美学运动,它对于世界电影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影片《偷自行车的人》,故事来自于一个极其普通的新闻报道,那里描述了一个人和他的孩子,在罗马街头奔波了24小时,寻找他们那被丢失的自行车,结果却是一场空。这段在报纸上只有两行宇的东西,在德〃西卡的影片中,却形成了一幕极为感动人的悲剧。影片揭示了意大利社会——失业的困扰、道德的堕落及现实的混乱。并像萨杜尔所说的那样:影片几乎成为“对某种生活方式,某一政权与失业现象的控诉”。虽然,影片语调是温和的,但情感冲突却是强烈的;故事虽是简单的,但社会含义又是极其深刻的。影片的结构以现实为依托,以一组组“平民化”的剧情推进,展现了一个普通劳动者日常生活中的一件事。而那种不需要搭制的布景,完全在真实环境中所进行的拍摄;不需要任何演技经验的非职业演员,依靠他们对于自身生活的深切体验,再次的生活在自己所熟悉的实际空间之中;以及摄影机跟随着人物的运动;传统的场面调度的消失等,种种的制作方法,使富有吸引力的严谨的结构和富有感染力的“平民化”的情节得到更充分地展现。德〃西卡既遵循了新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又将其风格提炼得更为完善。影片在揭示主题上的方式也是极其自然的,“事件和人物的描写从未直奔一个社会主题”。而那个关于“穷人们为了生存不得不相互偷窃”的主题含义,则是通过具体的剧情稍带出来的。巴赞曾为此做了精彩的比喻,他说:“德〃西卡没有下赌注,他却……赢得了满贯”。德〃西卡在影片中不想,也从不作说教。甚至,在剧情的处理上,还具有明确的反宗教的色彩。那段在房檀下避雨时令人烦躁的神学院学生们的对话,以及那段人们无心作忏悔不过是为了’两勺汤面去教堂和最终扰乱了教堂秩序等方面的处理,生活而又含有寓意的设计,的确富有效果。 关于影片《偷自行车的人》的制作,德〃西卡曾提到:一个美国制片商曾提供他数百万美元来拍摄《偷自行车的人》,还提出让卡莱,格兰待来扮演男主人公安东尼奥,但他拒绝了那笔资金,也拒绝了那个明星。而是用低成本制作,用一个真正失业的炼钢工人扮演了那个绝望的父亲。德,西卡偏爱新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如麦斯特所说:他“宁肯要现实而不是浪漫故事,要世俗而不是闪闪发光,要普通人而不是偶像”。德〃西卡的《偷自行车的人》无论从哪方面讲,都

西方现代主义电影

西方现代主义电影 一、西方文艺中的现代主义 1、现代主义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美国家陆续出现的以现代派相标榜的各种文艺流派的一个统称。影响较大并同电影密切相关的主要有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等。一般而言,只有主张以非理性原则主宰创作活动的文艺流派,才应归入现代主义的行列。 2、现代主义文艺的基本特点:在拒绝理性的前提下,使造型艺术走向抽象化,即强调艺术家要记录自己对现实事物的内心感受,并且主要反映出在观察事物对象时本人的主观情绪状态;叙事艺术则走向意识化,强调创作者要记录下人物意识的自然流动。文艺作品不再是客观存在事物的如实再现,而成为个人化的情绪反应的原始记录。 3、现代主义技巧上的基本特点:运用歪曲、扭曲、变形、时空错乱等手法来造成震荡性的强烈效果。A、这在造型艺术上表现为紊乱的线和点、位置错乱的空结构、违反真实的色彩配置等,特别是反映所谓精神病患者眼中的世界形象或狂乱的梦境时尤其如此。 B、在叙事艺术中,出现新的语言组织,故意的文法不通,生造的新字,词句颠倒,甚至取消标点符号等等。 4、从艺术角度看现代主义的兴起 原因:1、在艺术上突破窠臼的强烈愿望; 2、是对艺术的模仿人生的能力产生了怀疑。 现代主义非理性倾向的基础:1、科学根据——弗洛伊德学说 2、哲学基础——存在主义 二、西方电影中的现代主义 1、现代主义在西方电影中的兴起: 第一次:20世纪20年代中期以先锋电影运动为代表 第二次: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新浪潮与左岸派电影为代表 2、20-30年代的法国电影 A、法国印象派和先锋派电影 ⑴法国印象派20世纪20年代初期为了重振法国电影,路易?德吕克发起组织电影俱乐部的运动,形成以他为中心的电影流派——印象派。印象派电影从印象主义绘画中获得启示,试图用画面来表现感性印象。 ①诗意的画面、强烈的表现力、以风景或背景作为影片的重要角色; ②不注重影片的故事情节,着重于气氛的创造; ③追求造型美、新奇的视觉形象和新颖的拍摄角度。 印象派的形式特性——主观性的传达:通过摄影技巧和剪辑技巧的实验来传达人物的主观性,包括心理化的影像,如幻想、梦境或记忆等。 B1.欧洲先锋派电影运动概况:欧洲先锋派电影产生于大约1925年前后的德国和法国,后期以法国为中心,晚于绘画和诗歌方面近二十年。不是以营利为目的,而要求摆脱故事情节,摆脱舞台剧影响,创造一种"让画面来主宰一切"的纯视觉电影。 B2.法国先锋派电影运动 1、先锋派电影运动分为三个时期: 早期(20年代中期):受达达主义的影响; 中期(20年代后期):以超现实主义为特色; 后期(20年代末到30年代初):纪录电影 2、超现实主义:主要是将意象做特异的、不合逻辑的安排,以表现人类潜意识的种种状态。那种通过可以识别的变形形象营造出的梦魇般的场景,看起来既精细逼真,又遥远陌生。这种风格被称为自然主义的超现实,代表画家有达利,马格利特等人。 《一条安达鲁狗》是布努埃尔最具代表性的超现实主义杰作。 3、先锋派电影的总体特征(一) ①对现实消极逃避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流派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流派肖璐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创作原则:抵抗运动和意大利解放为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电影创作,提供了最初的主要的题材。因为,解放对于意大利人“并非意味着恢复不久以前的自由,而是意味着政治革命、盟军占领、经济与社会的.动荡。此外,解放的进程是缓慢的,经历着延绵无尽的岁月。它深刻地影响了意大利的经济、社会生活和道德面貌”。同时,也必然影响到文艺创作。意大利电影的创作,正如我们在前面曾经讲到的那样,是所有艺术中最为迅速地作出反映的一种艺术。因此,新现实主义的美学价值便首先表现在他们的题材、容上。对于这一点《大英百科全书·电影艺术部分》也d曾作了具体的分析,并提出了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主要表现了人类对于生存的四个基本问题的思考:1、反对战争,以及侵入他们国家的那种致命的政治混乱;2、反对饥饿;3、反对贫困和失业所造成的困境;4、反对家庭解体和堕落。由于新现实主义是关于这样一些容的表现和对于诸方面问题的思考,因而也就决定了它的影片的风格与形态。这便使得新现实主义电影与占据世界银幕的好莱坞电影形成了鲜明的比较:新现实主义强调贫困,而不是好莱坞影片的魅力;强调丑陋的贫民茅棚,而不是洁净的时髦公寓;强调表现普通人、世俗无礼的人,而不是理想、完美的绅士等等。新现实主义因此强调了那个不公正的社会结构,以及被那个社会所扭曲了的人的基本关系。新现实主义赋予影片以深刻的现实意义,并同时在与好莱坞电影市场的抗衡中,以一种艺术影片,

赢得了那一时期具有审美能力和具有道德修养的人,以及更为广泛的观赏者们的兴趣。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形式特征: 一、纪录性 新现实主义的电影艺术家们,对于现实的密切关注,并在电影作品中忠实于真实事件与人物的再现,使文学故事性消失在如同新闻报道的实际生活的叙事状态之中。《偷自行车的人》和《罗马十一时》都是这方面最为突出的例子。而《罗马十一时》一片由于有了新闻记者在叙事上的参与,而更像是一部新闻工作者的一次报道。 意大利电影工作者的摄影机也如同“新闻片摄影机的人性,它与手和眼密不可分,几乎与人体等同,随时配合摄影师的注意力”。客观的尽可能不侵蚀原有物质的全貌,在观众的脑海中,将银幕现实的表象与真实的现实合二为 一。巴赞称新现实主义的影片的纪录性,具有极为特殊的美学价值。 二、实景拍摄 这是新现实主义“纪录性”的一部分体现。这样一种拍摄方法,将真实的社会环境与人物的命运在视象上紧密地结合起来。新现实主义电影工作者的口号是:将摄影机搬到大街小巷上去,在实际空间中进行拍摄。而在此之中,摄影机跟随着人物在实际空间中的运动,正是电影在空间观念上的突破,它自然使得传统的场面调度的观念随之消失,而使更为电影化的真实的空间形式得以表现出来。同时,实景拍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 通过一学期的影视艺术课程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世界五大电影流派,有苏联电影学派、法国电影与先锋派电影、新浪潮电影、美国电影与好莱坞类型电影、意大利电影与新现实主义电影。 一、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简介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是二战以后世界上兴起的第一个电影潮流,并对以后世界电影的影响非常深远。意大利在二战结束以后,成为欧洲最大的电影生产基地。 早在1942年,新现实主义电影的主张就已经在酝酿形成之中,1942年,由卢奇诺·维斯康蒂拍摄的《沉沦》、德·西卡拍摄的《孩子们注视着我们》和勃拉塞蒂拍摄的《云中四步曲》等,几部影片的出现,使人们看到了意大利电影的悄然变化。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向传统的戏剧电影挑战,创造出更为电影化的艺术作品。这是一次从内容到形式的彻底的美学革命,是继先锋主义电影运动之后的,在世界电影史上所出现的第二次电影美学运动,它对于世界电影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维斯康蒂的《沉沦》被称为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先声。维斯康蒂有意把小贩、妓女和侍者等普通的居民放到墨索里尼统治下的意大利,那种肮脏、混乱的小城镇和贫困的村庄中去展示。影片中对于现实景象的真实描写,以及对于当时意大利人处于“一种内心苦闷,本能的肉欲和暴烈的感情”的表现。 首部影片是1945年的《罗马--不设防的城市》,代表作有1948年的《偷自行车的人》,1952年的《橄榄树下无和平》等。现该派虽然没有过去声势浩大但一直在发展变化之中,亦在当代中国的电影中也时有显示。 这一电影学派在内容、题材方面的明显社会性。众所周知,欧美电影的内容大多数是虚构的,特别是美国好莱坞电影更是严重地脱离现实。但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一开始就十分坦率的毫不掩饰的去集中表现大战结束前后,意大利的社会动向和民族悲剧. 二、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发展 1941-1945年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酝酿阶段,这一时期开始 出现写实主义倾向的电影和文学作品,电影有《云端的四步》、《孩 子们在注视我们》等。 1945-1948年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高峰时期,这一时期涌现 出许多代表作品,如《罗马,不设防的城市》、《游击队》、《偷自行 车的人》等。这一时期的电影多是对二战期间平民百姓的反法西斯 斗争和战后诸多社会问题的真实描述,带有社会批判意向。这一时 期的电影带有典型的新现实主义电影风格。这一时期几位后来成为 世界级电影大师的导演崭露头角,代表性的人物是安东尼奥尼。 三、特征 1、风格特征: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主要表现了人类对于生存的四个基 本问题的思考:1、反对战争,以及侵入他们国家的那种致命的政治混乱; 2、反对饥饿; 3、反对贫困和失业所造成的困境; 4、反对家庭解体和堕 落。所以,新现实主义主要是从人道主义的高度对普通人的生活进行审视,

解读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_评安德烈_巴赞_电影是什么_

大 众 文 艺大 48摘 要:本文从安德烈?巴赞的《电影是什么?》一书入手,分 析安德烈?巴赞关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思想火花,从中解读与感悟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魅力。 关键词:安德烈?巴赞;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 从《电影是什么?》的前言,本书的翻译者崔君衍先生与该书的结缘读起,了解到在译者眼中的安德烈?巴赞的思想,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真实二字,安德烈?巴赞想在现实生活与虚拟场景中找到一个合适的平衡点,那就是他眼中电影应有的模样。他所倡导的电影,应该是能够再现现实意念,具有真实的美感的升华,具有教化精神,能让观影者变得高尚的媒介。他倡导真实,但是具有思辨精神,了解电影不可能完全再现真实原貌,于是追求现实主义;他的现实主义是升华的现实,而不是记录现实,或者新闻理论中的客观真实。而最接近他理想的,莫过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了。 一、关于背景 结合《电影是什么?》与相关的专著材料,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主义电影是在二战结束前后出现的,一出现,就让人们对其独特风格颇为惊叹。然而现实主义并不是意大利电影的独创,安德烈?巴赞在书中提到,这是“复兴”,而人们由于对意大利电影知之甚少,因而误以为是“奇迹”。意大利电影成功的原因不仅是“解放时期以及这一时期意大利的社会、道德、经济形态对电影生产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还有电影中理性的思辨以及影评与导演工作之间的联系,还有意大利法西斯对艺术多元化一定程度上的允许,以及重视电影,甚至举办了威尼斯电影节这样的国际电影节。墨索里尼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还建立了“电影城”,用以与好莱坞抗衡。自1936年到1945年,意大利电影有三种样式。一是狂热地为法西斯黩武主义作宣传的“宣传片”,如《白色的船》是通过一艘医疗船上伤兵的经历颂扬当时侵略阿比让的意大利士兵的“英勇”行为。二是在臆造、虚构的基础上,表现资产阶级爱情纠葛的“白色电话片”,由于这类影片的背景都有象征豪华与富有的白色电话而得名。三是拘泥于形式的“书法派”影片,这类影片对拍摄形式的精细要求就像对待书法一样,如《理想主义者约克》中,作者对待形式的讲究达到了令人吃惊的程度,如对背景的窗帘和妇女的长裙应有多少个褶都有精确的要求。所以当时法西斯意大利的电影是完全脱离现实和社会,其程度甚至超过好莱坞电影。 有识的意大利的导演们,不满于这样荒诞影片的拍摄,于是在拍摄的间隙,巧妙地制作了现实题材的电影,因此,同一个导演的不同作品可能风格迥异。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真正开始是在1945年,即罗西里尼拍出《罗马——不设防的城市》的那一年。从1945年到1950年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全部特点逐渐形成,并体现在一系列优秀影片中,这些影片有罗西里尼的《罗马——不设防的城市》(1945)、《游击队》(1946)、《德意志零年》(1947)、德?西卡的《偷自行车的人》(1949)、《温别尔托?D》(1951)、《米兰的奇迹》(1950)、德?桑蒂斯的《罗马11时》(1951)、《悲惨的追逐》(1947)、《橄榄树下无和平》(1949),维斯康蒂的《大地在波动》(1947)等。 二、关于安德烈?巴赞眼中的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 安德烈?巴赞在书中提到:“请你告诉我,当你看完一部意大利影片走出影院时,你是否感到自己高尚些,你是否强烈希望改变事物的秩序?”“在一个已然经受和现在仍然经受着恐怖和仇恨困扰的世界中,几乎再也看不到对现实本身的热爱之情,现实只是作为政治的象征,或者被否定,或者得到维护,在这个世界中,唯有意大利电影在它所描写的时代中拯救着一种革命人道主义。”巴赞在书中多次强调,“人道主义”是意大利电影中最重要的价值,在上面的两段原文摘录中可见一斑,他认为电影可以通过自身的教化功能、感召力促使人们关注社会现实从而改变世界。这也是他推崇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在他看来,“新现实主义”首先就是一种人道主义,其次才是一种导演风格。在动荡的社会,法西斯恶势力的侵袭下,他希望电影可以成为“高尚”最后的避难所。 除了电影的教化功能,巴赞还注意到很多细节在实践中的运用情况,职业演员与非职业演员的混用就是其中之一。他举了《罗马,不设防城市》、《擦鞋童》、《游击队》和《特鲁埃尔山》等影片为例,说明其中的主要演员,或者配角演员并非都是职业的演员,在专业与非专业间穿插,非专业演员演自己的社会角色,专业演员则利用非专业演员营造的真实气氛,更好地演绎自己的角色。巴赞认为这样选择演员的方式不是新现实主义流派的电影首创,但是他们肯定了这样的规律。不仅如此,巴赞辩证地看待这个规律,他提到:“混合物的化学平衡状态必然是不稳定的,随着时间的推移,通过混用方法暂时解决的美学难题注定会浮现:或依赖明星,或拍摄无演员的纪录片。”混用演员有其缺陷,观众眼中对特定演员角色的定型造成混用演员的障碍。 巴赞强调,现实主义同样具有深刻的审美性,而不是毫无美感可言的,“在艺术创作中,写实和虚构都是艺术家个人独有的权利,在文学或电影的网中,现实的血肉并不比最离奇的幻想更容易把握。”他认为,意大利电影的现实主义与苏联的“现实主义”影片相同,“绝对没有导致美学的倒退,相反它推动着表现手段的进步、电影语言的胜利演进和电影语言风格的拓展。”现实主义电影与剧情片同样需要声音、色彩和立体感等美学元素去构造,现实的也是艺术的,并且比剧情片构造美感更有难度。 值得一提的是,巴赞极为推崇的是电影分镜中景深镜头和段落镜头的使用,认为这两种表现手法能更好地实现电影的现实主义。他书中称赞了奥逊?威尔斯恢复了电影幻景中“现实的连续性”,以景深镜头为出发点,“这不再是替我们选择可看内容和以先验方式确定内容含义的分镜手法,而是观众自己必须开动脑筋,在连续性现实的一种六面透镜中分辨出场景所特有的戏剧性光谱,银幕就是这个六面体的横切面。” 巴赞还从电影的叙述技巧以及与美国小说的写作技巧相比较等方面对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进行了解读,他从字里行间称赞意大利电影的朴实自然的叙述技巧,“近似口述,而非写作,近似素描,而非工笔画”。 三、关于我的感悟 我曾在课堂上观看过《偷自行车的人》这部影片,当时的感触很深,同情社会底层的人民,同情整个时代的悲哀,看电影时感觉是非常沉重的,与安德烈?巴赞描述的相同,感觉自己得到了升华,思想变得高尚了些,强烈希望能改变旧秩序对人类的伤害,让这样穷人与穷人之间的互相陷害不要再发生。因此我觉得这部影片很成功,将“现实主义”诚恳地在影片中表达出来。想起最近在网络上流行的一句话:“无互爱,不人类。”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人道主义精神早在上个世纪就用纪实的笔触,抨击当时社会的黑暗,在连基本生存都无法保证的情况下,“高尚”又如何能幸存,电影这个虚拟的世界倒不失为一个避难所。 阅读了《电影是什么?》中关于巴赞对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解读后,感觉思路清晰了不少,对当时二战背景的了解,法西斯的镇压与扶持中矛盾成长的意大利电影,开始怀着崇敬的心情去看待。诚然,“人道主义”不是意大利电影的首创,中国古代的作品中不乏警世之作,但是通过电影的叙述手法,立体的表现形式,以及真实的背景,拍摄的故事情节不一定是真实的,但 解读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 ——评安德烈?巴赞《电影是什么?》陈 琪 (福建省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361000) 文艺评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