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新现实主义

合集下载

4.50年代意大利新现实主义运动主题和形式

4.50年代意大利新现实主义运动主题和形式

50年代意大利新现实主义运动主题和形式意大利新现实主义运动是20世纪40年代初在意大利兴起的一种文学运动,其主题主要围绕着战争、贫困和社会问题展开,形式上注重真实、生动和精确的描写。

下面将按步骤来展开这篇文章。

第一步:介绍意大利新现实主义运动的背景和起源意大利新现实主义运动起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意大利社会。

战争的摧毁和贫困的加剧导致了社会的动荡和不满情绪的高涨。

作为对战时现实的强烈反应,新现实主义运动旨在通过文学揭示社会现实,探索人性的边界,并为社会问题发声。

第二步:探讨意大利新现实主义运动的主题意大利新现实主义运动的主题主要围绕战争、贫困和社会问题展开。

作家们通过详细而真实的描写,展现了战争的残酷、人性的扭曲以及社会中底层人民的苦难。

他们试图唤起读者对战争的警觉,并呼吁社会对贫困和不公正现象进行反思和改变。

第三步:分析意大利新现实主义运动的形式特点意大利新现实主义运动在形式上注重真实、生动和精确的描写。

作家们通过细致入微的描绘和精确的人物塑造,让读者感受到作品中所揭示的社会现实的真实性。

他们采用了大量的对话和场景描写,以增强作品的生动性和可读性。

第四步:举例说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运动的作品在意大利新现实主义运动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是卡洛·列维的《地下井》。

该小说以真实的事件为背景,描绘了一群在战争中被困在地下井中的人们的生活。

小说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入刻画,展现了战争对人性的摧毁和社会底层人民的悲惨处境。

第五步:总结意大利新现实主义运动的意义和影响意大利新现实主义运动为意大利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它通过露骨地揭示社会问题和人性的扭曲,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和思考。

同时,新现实主义运动也为后来的文学流派提供了借鉴和灵感,对现代意大利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之,意大利新现实主义运动以其对战争、贫困和社会问题的真实揭示和生动表达,成为20世纪意大利文学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流派。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新现实主义是反法西斯运动的产物,它反映了进步的电影工作者致力于民主改革的要求。

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历史,一般从1945年R.罗西里尼拍出《罗马,不设防的城市》算起,然而它的孕育期却早在战争时期便已开始,并且渊源还可追溯到19世纪末的意大利真实主义文学。

新现实主义追求的是生活真实,要求表现意大利人民饱经战争的痛苦和生活中的苦难,谴责社会中的不公。

一、基本介绍1939~1942年期间,后来成为新现实主义著名导演的德·西卡、L.维斯康蒂、C.利萨尼、M.安东尼奥尼、A.彼特朗吉里、德·桑蒂斯及电影理论家G.阿里斯泰戈等人在电影杂志《白与黑》和《电影》上经常发表有关电影理论和美学方面的文章,他们的论述为新现实主义电影的美学原则奠定了理论基础。

当时罗马的电影实验中心领导人U.巴巴罗、L.契阿里尼也通过教学、评论和编辑出版等活动给予了支持。

同时,40年代出现的《沉沦》(1942,导演维斯康蒂)、《云中四步曲》(1942,导演A.勃拉塞蒂)、《孩子们在注视我们》(1943,导演德·西卡)等反社会习俗影片都为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诞生做了准备。

而新现实主义的美学原则则由C.柴伐蒂尼在他的文章中做了阐述。

1945年,罗西里尼的《罗马,不设防的城市》的问世,成为新现实主义的宣言书。

这部作品反映了意大利人民在与法西斯进行斗争中的团结精神。

翌年,他又拍摄了《游击队》,A.维加诺执导了《太阳还将升起》,勃拉塞蒂拍摄了《生活中的一天》,A.拉都达导演了《匪徒》(1946),德·西卡《偷自行车的人》,德·桑蒂斯《罗马十一时》,维斯康蒂《大地在波动》。

二、主要题材这些影片的主人公或是抵抗运动的反法西斯战士,或是游击队员。

影片描述了他们的生活和斗争,同情他们的艰难和困苦,揭示他们的优秀品质。

当抵抗运动成为过去,人民所渴望和争取的自由民主、进步社会化为泡影时,新现实主义的电影工作者把视线集中新现实主义到普通老百姓的辛酸生活,揭露社会的不平等,描述人民的贫穷、饥饿。

《2024年浅析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艺术特征》范文

《2024年浅析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艺术特征》范文

《浅析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艺术特征》篇一一、引言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是电影史上一次重要的艺术运动,它在战后的意大利社会中应运而生,并对全球电影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浅析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艺术特征,从其主题选择、叙事手法、镜头语言、演员表演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二、主题选择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主题往往关注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尤其是战争和战后社会问题。

电影创作者们以真实的社会事件为背景,关注普通人的命运,揭示社会矛盾。

这种主题选择使得新现实主义电影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同时也为观众提供了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

三、叙事手法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在叙事手法上强调真实性和自然性。

创作者们往往采用线性叙事结构,以时间顺序呈现故事情节,使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

同时,他们注重细节的描绘,通过细节展现人物性格和情感变化。

此外,新现实主义电影还常常采用多线索叙事手法,通过不同线索的交织来展现复杂的社会现象。

四、镜头语言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在镜头语言上具有鲜明的特点。

创作者们善于运用自然光和实景拍摄,以展现真实的画面效果。

同时,他们注重运用长镜头和跟镜头等手法,使观众能够更加真实地感受到人物的情感变化和故事的发展。

此外,新现实主义电影还常常运用手持摄影等拍摄方式,使画面更加生动活泼。

五、演员表演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演员表演具有自然、真实的风格。

演员们往往以真实的生活状态呈现角色,不追求夸张的表演方式。

这种表演风格使得观众能够更好地投入到故事情节中,感受到角色的真实情感。

同时,新现实主义电影也注重演员与角色的融合,使演员成为角色的一部分,而不是简单地扮演角色。

六、总结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艺术特征主要体现在其主题选择、叙事手法、镜头语言和演员表演等方面。

这种艺术形式关注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以真实的社会事件为背景,通过线性和多线索的叙事手法展现故事情节。

在镜头语言上,新现实主义电影注重运用自然光和实景拍摄,以及长镜头和跟镜头等手法。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

德•西卡
他是一个诗人、评论家。他在这一时期的电影创 作中,特别是与柴伐梯尼的成功合作,使他们的 影片成为新现实主义电影创作中最为充分、最为 动人和最为重要的一部分作品。他们那一部部真 实感人的影片,组成了战后意大利社会生活的一 幅画卷。
德•西卡从不认为影片即等于现实,他深信新现实 主义意味着将现实变成诗。而将现实变成诗的过 程,正是创作者不断调整现实与虚构的关系,努 力“介入现实本质”的具体化过程。他的摄影机 完成的决不仅仅是对事实和人物的平面式描摹, 其间蕴涵了个人的创造性发现与独特的感悟。
巴赞指出:“意大利电影的突出特点就是 对当前现实的密切关注。”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形式特征
1、纪录性
对于现实密切关注,并在电影作品中忠实 于真实事件与人物的再现,使文学故事形 消失在如同新闻报道的实际生活的叙事状 态之中。《偷自行车的人》和《罗马十一 时》都是这方面最为突出的例子。而《罗 马十一时》由于有了新闻记者在叙事上的 参与,更像是一部新闻工作者的一次报道。 巴赞称新现实主义的影片的纪录性,具有 极为特殊的美学价值。
巴赞在分析《大地在波动》时,特别将这 部影片的拍摄方法与蒙太奇形式作了比较 后认为,维斯康蒂首先不使用镜头并列的 方法来创造诗意的效果,而是在单镜头内 部包含和表现出全部的含义。其次,他不 使用具有象征含义的镜头,而是将镜头的 美学始终严格地限于实际真实的造型本身。 维斯康蒂以异常朴实的风格,创造出影片 的审美性的现实主义。《大地在波动》是 一部在美学上极为有价值的新现实主义的 优秀作品。
柴伐梯尼曾在1942年就参与了波拉塞尼的 影片《云中四步曲》和德·西卡的《孩子们 在注视我们》的编剧。以后又在创作的高 峰期与德·西卡合作,编写了由德·西卡拍摄 的《擦鞋童》(1946年)、《偷自行车的 人》、《米兰奇迹》(1951年)和《温别尔 托·D》等所有重要影片的剧本。另外还为 德·桑蒂斯的《罗马十一时》,维斯康蒂的 《小美人》等等,许多的这一时期的重要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产生于19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产生于19 世纪40年代中期,前后持续了6 世纪40年代中期,前后持续了6年时间, 50年代初期走向衰落。 50年代初期走向衰落。 1945年,意大利导演罗西里尼的《 1945年,意大利导演罗西里尼的《罗 马,不设防的城市》 马,不设防的城市》,标志着新现实主义 电影运动的开始。 它继承了电影史上的写实主义传统, 把纪实电影美学观推向了高峰。
新现实主义的特征
局限/ 局限/弊端: 对生活集中概括不够,有少量非情节化和 非性格化现象; 贬低编剧和演员。
代表作品: 代表作品: 《罗马,不设防的城市》、《擦鞋童》、 罗马,不设防的城市》 擦鞋童》 《偷自行车的人》、《温别尔托·D》、 偷自行车的人》 温别尔托· 《罗马11时》等。 罗马11时
新现实主义的特征
主张通过普通生活反映社会问题; 以日常生活代替虚构的故事; 不给观众提供答案; 反对职业演员; 反对编导分家。
பைடு நூலகம் 新现实主义的特征
形式:重新确立了纪实性美学原则 实景拍摄; 自然光; 长镜头; 深焦距。 大量运用中、远景,摇镜头和长焦距 镜头,没有精心设计的场面调度和镜头处 理,不主张在镜头角度和蒙太奇手法上多 下功夫. 下功夫.

《2024年浅析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艺术特征》范文

《2024年浅析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艺术特征》范文

《浅析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艺术特征》篇一一、引言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作为电影史上一个重要的艺术流派,以其独特的艺术特征和深刻的社会内涵,为全球电影艺术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浅析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艺术特征,包括其题材选择、叙事风格、画面表现和声音处理等方面。

二、题材选择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题材选择主要围绕社会现实,以普通人的生活为创作基础。

电影创作者们深入到社会底层,关注普通人的生活状态和生存环境,以真实的生活为蓝本,呈现出社会现实的真实面貌。

这种题材选择使得新现实主义电影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能够引起观众的共鸣。

三、叙事风格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叙事风格以自然、真实为主,强调对现实生活的还原。

电影创作者们摒弃了传统电影的戏剧化叙事手法,采用更为自然的叙事方式,让观众感受到生活的真实。

同时,新现实主义电影在叙事上注重细节的描绘,通过对人物行为、环境背景等细节的刻画,使观众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四、画面表现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画面表现以自然、朴实为主,强调对现实生活的真实再现。

电影创作者们注重现场拍摄,追求自然的光线效果和现场的质感,使画面更加真实、生动。

同时,他们善于运用长镜头和近景等手法,让观众感受到故事情节的连贯性和人物形象的生动性。

此外,新现实主义电影还注重运用象征性的画面来表现人物内心世界和社会背景。

五、声音处理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声音处理也是其艺术特征之一。

创作者们注重环境音效的真实再现,让观众在观影过程中能够感受到环境的气氛和人物的互动。

同时,他们善于运用配乐来表现情节的发展和人物情感的变,化通过与画面相结合,形成强烈的艺术效果。

六、总结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以其独特的艺术特征和深刻的社会内涵,为全球电影艺术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其以社会现实为题材选择、以自然真实的叙事风格、朴实自然的画面表现以及真实的环境音效和配乐等艺术手法,使得电影作品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和深刻的社会意义。

这种艺术特征不仅使得新现实主义电影在创作上具有独特性,也使得其成为了电影史上一个重要的艺术流派。

对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美学风格的理解

对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美学风格的理解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美学是20世纪后期在意大利兴起的一种电影创作风格,它突破了传统电影叙事方式,呈现出了独特的审美特色。

本文将对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美学进行深入剖析,探讨其风格特点及对电影艺术的影响。

一、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美学的起源与发展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美学的兴起与1940年代末期,20世纪50年代初期的意大利社会政治环境和电影市场状况密切相关。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意大利国内政治动荡,社会变革,这种特殊的社会历史背景为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发展提供了土壤。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意大利电影工业也经历了一段繁荣期,吸引了一批优秀的电影制作人与导演,为新现实主义电影美学的崛起打下了基础。

二、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美学的风格特点1. 纪实主义的表现手法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以其纪实主义的表现手法闻名于世。

它善于以细腻的观察和描绘来展现人物的生活状态和内心世界,通过小人物的日常生活和情感经历来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性的诸多问题。

作品《自行车骗子》通过描述一个贫穷的工人寻找丢失自行车的故事,深刻揭示了战后意大利社会阶级分化与生存困境。

2. 真实而清晰的画面语言在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中,拍摄手法强调真实而清晰的画面语言。

导演常常通过长镜头来表现社会生活中的日常细节,以及人物之间的情感冲突和矛盾。

这种清晰而真实的画面语言,使观众深刻认识到作品中所传递的信息和情感。

3. 突破传统叙事结构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崇尚突破传统叙事结构,拒绝传统的虚构故事和完美结局,更注重表现生活本身的真实面貌和复杂性。

这种突破传统叙事结构的风格,让观众对作品中所呈现的人物命运和社会现实产生更深层次的思考和共鸣。

三、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美学对电影艺术的影响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美学以其独特的视角和表现手法,对世界电影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1. 启发了世界各国的新现实主义电影创作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美学的兴起,启发了世界各国的电影创作,许多电影人纷纷受到其影响,积极探索表现现实生活的新方式。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观看《偷自行车的人》著名的电影理论家巴赞说:“就电影生产的重要地位和影片的质量水准而言,今天对电影的理解最为深刻的国家恐怕就是意大利。

”(《电影是什么》) 二战后兴起的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是这一时期欧洲最为重要的、也是对后来的世界电影影响最为深远的电影现象。

可以说,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在意大利出现的这一电影运动是继先锋主义之后,在世界电影史上所出现的第二次电影美学的革命。

从这个意义上说,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是属于世界的文化。

意大利杰出的电影艺术家,从漫长的法西斯主义的统治下、从战后的碎砖瓦砾中站立起来,他们想尽办法筹措资金和胶片来拍摄影片。

他们就象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的欧洲电影艺术家们一样,不顾忌传统,富有创造性和探索精神。

一批批新现实主义电影作品相继推出,引起了世界电影的关注。

《偷自行车的人》、《罗马11点》、《大地在波动》等影片,以极为朴实、真挚、深刻的人文关怀,几乎打动了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民族。

事实上,影片中所表现的战后特定的题材和内容,几乎是全世界所共有的。

然而,意大利电影艺术家们却是最直接、最迅速地在影片中反映出来。

他们紧紧地抓住了这个机遇,发展了属于自己本民族的电影文化,也使其成为属于全世界的电影文化。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鲜明的美学特征,标志着有声电影以来电影趋向于现实主义美学追求的最突出的成就。

同时,他们还改变了欧洲电影与美国电影之间的力量的比较,并向传统电影挑战,创造出更为电影化的艺术作品。

新现实主义是二战以后一批有良知的意大利电影人作为对法西斯时代逃避现实的情节剧的反应而兴起的一次电影运动,是一次从内容到形式的彻底的美学革命,是继先锋主义电影运动之后的,在世界电影史上所出现的第二次电影美学运动,它对于世界电影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第—节新现实主义电影产生的背景20世纪前10年,意大利已经成为了一个电影大国,电影年产量仅次于美国,而且也出现了一些具有世界声誉的优秀影片(如帕斯特隆纳导演的《卡比利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兴起,成为西方电影在这一时期最为重要的电影现象。

意大利杰出的电影艺术家,从漫长的法西斯主义的统治下,从战后的碎砖瓦砾中站立起来,他们想尽办法筹措资金和胶片来拍摄影片。

他们就象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的欧洲电影艺术家们一样,不顾忌传统,富有创造性和探索精神。

一批批新现实主义电影作品相继推出,引起了世界电影的关注。

他们以极为朴实、真挚和深刻的艺术影片,几乎打动了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二个民族。

事实上,影片中所表现出的战后特定的题材和内容,也几乎是全世界所共有的。

然而,意大利电影艺术家们却是最直接、最迅速地在影片中反映出来。

他们紧紧地抓住了这个机遇,发展了属于自己本民族的电影文化。

同时,它也是属于全世界的电影文化。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鲜明的美学特征,标志着有声电影以来电影趋向于现实主义美学追求的最突出的成就。

同时,他们还改变了西方电影与美国电影之间的力量的比较,并向传统的戏剧电影挑战,创造出更为电影化的艺术作品。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是一次从内容到形式的彻底的美学革命,是继先锋主义电影运动之后的,在世界电影史上所出现的第二次电影美学运动,它对于世界电影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影片《偷自行车的人》,故事来自于一个极其普通的新闻报道,那里描述了一个人和他的孩子,在罗马街头奔波了24小时,寻找他们那被丢失的自行车,结果却是一场空。

这段在报纸上只有两行宇的东西,在德〃西卡的影片中,却形成了一幕极为感动人的悲剧。

影片揭示了意大利社会——失业的困扰、道德的堕落及现实的混乱。

并像萨杜尔所说的那样:影片几乎成为“对某种生活方式,某一政权与失业现象的控诉”。

虽然,影片语调是温和的,但情感冲突却是强烈的;故事虽是简单的,但社会含义又是极其深刻的。

影片的结构以现实为依托,以一组组“平民化”的剧情推进,展现了一个普通劳动者日常生活中的一件事。

而那种不需要搭制的布景,完全在真实环境中所进行的拍摄;不需要任何演技经验的非职业演员,依靠他们对于自身生活的深切体验,再次的生活在自己所熟悉的实际空间之中;以及摄影机跟随着人物的运动;传统的场面调度的消失等,种种的制作方法,使富有吸引力的严谨的结构和富有感染力的“平民化”的情节得到更充分地展现。

德〃西卡既遵循了新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又将其风格提炼得更为完善。

影片在揭示主题上的方式也是极其自然的,“事件和人物的描写从未直奔一个社会主题”。

而那个关于“穷人们为了生存不得不相互偷窃”的主题含义,则是通过具体的剧情稍带出来的。

巴赞曾为此做了精彩的比喻,他说:“德〃西卡没有下赌注,他却……赢得了满贯”。

德〃西卡在影片中不想,也从不作说教。

甚至,在剧情的处理上,还具有明确的反宗教的色彩。

那段在房檀下避雨时令人烦躁的神学院学生们的对话,以及那段人们无心作忏悔不过是为了’两勺汤面去教堂和最终扰乱了教堂秩序等方面的处理,生活而又含有寓意的设计,的确富有效果。

关于影片《偷自行车的人》的制作,德〃西卡曾提到:一个美国制片商曾提供他数百万美元来拍摄《偷自行车的人》,还提出让卡莱,格兰待来扮演男主人公安东尼奥,但他拒绝了那笔资金,也拒绝了那个明星。

而是用低成本制作,用一个真正失业的炼钢工人扮演了那个绝望的父亲。

德,西卡偏爱新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如麦斯特所说:他“宁肯要现实而不是浪漫故事,要世俗而不是闪闪发光,要普通人而不是偶像”。

德〃西卡的《偷自行车的人》无论从哪方面讲,都是新现实主义电影创作最典型和最突出的代表作品。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形式特征:一、纪录性新现实主义的电影艺术家们,对于现实的密切关注,并在电影作品中忠实于真实事件与人物的再现,使文学故事性消失在如同新闻报道的实际生活的叙事状态之中。

《偷自行车的人》和《罗马十一时》都是这方面最为突出的例子。

而《罗马十一时》一片由于有了新闻记者在叙事上的参与,而更像是一部新闻工作者的一次报道。

意大利电影工作者的摄影机也如同“新闻片摄影机的人性,它与手和眼密不可分,几乎与人体等同,随时配合摄影师的注意力”。

客观的尽可能不侵蚀原有物质的全貌,在观众的脑海中,将银幕现实的表象与真实的现实合二为一。

巴赞称新现实主义的影片的纪录性,具有极为特殊的美学价值。

二、实景拍摄这是新现实主义“纪录性”的一部分体现。

这样一种拍摄方法,将真实的社会环境与人物的命运在视象上紧密地结合起来。

新现实主义电影工作者的口号是:将摄影机搬到大街小巷上去,在实际空间中进行拍摄。

而在此之中,摄影机跟随着人物在实际空间中的运动,正是电影在空间观念上的突破,它自然使得传统的场面调度的观念随之消失,而使更为电影化的真实的空间形式得以表现出来。

同时,实景拍摄也避免了隶属于舞台观念的戏剧性用光,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摄影师fl、]更多地采用了自然光。

三、长镜头的运用在新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品中,长镜头的运用作为表现空间真实的手段,起到了突出影片形式与风格的独特作用。

这种没有被分割得很碎的视觉处理,似乎使每一个镜头都成为完整的一段。

这既体现了创作者忠实于自然的客观性,又使影片获得了现实真实的透明性,最终消失了自我的主观性。

巴赞曾提出。

:“电影的特性,暂就其纯粹状态而言,仅仅在于摄影上严守空间的统一”。

从这个意义上讲,新现实主义对于长镜头的运用,在空间观念上是符合巴赞所下的定义,是符合电影特性的。

四、关于非职业演员的运用在新现实主义的许多代表作品中,的确都运用了非职业演员的表演。

然而,巴赞在进行深入的分析中提出,非职业演员的运用,并非是新现实主义的贡献,早在《战舰波将金号》中,群众演员就代替了大明星。

同时,巴赞还谈到:“从电影史上看,不用职业演员这种作法不能说明社会现实主义电影的特征,也不能说明当代意大利流派的特征;对明星原则的否定,一视同仁地使用职业演员和临时演员,这才确实是他们的特点。

这里重要的是避免职业演员的角色类型固定化:他与人物之间的关系不应当为观众造成先入为主的概念”。

而新现实主义将职业演员与非职业演员的混用,使演员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这种结果才“必然能够获得意大利电影的绝妙的真实性”。

五、结构形式劳逊曾谈到2“由于新现实主义的基本概念是简单的,因此最优秀的新现实主义的影片的结构也是简单和动人的”。

新现实主义电影制作者,追求一种朴实无华的结构形式。

他们不使用什么倒叙、闪回等,那样一些令人费解的结构形式,而是选择了一种最为简单、最为鲜明、最为直观的结构形式,其结果也是一种最为清晰、最为自然、最为充实的结构形式。

这同样是影片的纪录风格所决定时,正如柴伐梯尼所倡导的那样:新现实主义的影片要从素材本身产生结构。

六、地方方言的运用这一点在我们译制出来的影片当中是听不出来的。

但这却是新现实主义追求纪录和写实主义的一部分,是受到了爱德华多〃德〃菲利浦的方言戏剧和维尔加的影响。

同时,也是民族电影追求声音效果表现的极为突出的一种手段。

在这种方言的处理上,新现实主义制作者是很注重分寸的,他们既保持地方方言的特点,又尽可能地使人们听得懂。

’巴赞从电影的照相本性出发,强调电影不能离开真实。

他说:“电影的完整性在于它是真实的艺术。

”巴赞所指的真实,是一种可见钩空间真实。

从“空间真实”的观念看蒙太奇学派的理论及观念。

巴赞认为,那是一种反电影性的观念。

因此,他推祟长镜头。

同时,也是从这一观念出发,他给予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影片以很高的评价。

他认为:新现实主义通过对于事物的整体性的认识,而对于现实作了整体性的描述,“绝没有导致美学的倒退,相反,它推动了表现手段的进步,促进了电影语言的发展,扩大了电影风格的范围”。

特别是通过我们上面总结概括的那几点中可以看出,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确与其他的形形色色的现实主义相比较,对于现实真实的透明度更强,也更具有说服力。

同时,也对于世界电影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是在二战后掀起的一场电影审美革命。

这场革命始于1945年,至1950年结束(然而一般意义上把朱塞佩〃德〃桑蒂斯(Giuseppe De Santis)创作于1951年的作品《罗马11时》(Roma ore 11)也作为新现实主义电影代表作)。

在这期间,电影导演们纷纷走出摄影棚,“扛着摄影机上街”,将镜头对准平民大众,对准小镇、农村、阴暗的角落甚至还冒着烟火的废墟。

意大利的新现实主义电影一改以往电影特别是好莱坞电影的宏大、奢华、刻意,以一种更贴近生活的现实的真实的视角来反映人民特别是低层人民的真实的生活状态,以及人民生活中最迫切的现实问题,给人带来更深的触动。

维托里奥〃德〃西卡(Vittorio De Sica)拍摄于1948年的电影《偷自行车的人》(Ladri di biciclette)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最经典的影片。

影片讲述了一个失业两年的工人,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份张贴广告的工作,但做这个工作必须要有一辆自行车。

于是他把妻子陪嫁的被单送进当铺,赎回了早先当出去的自行车,但第一天工作自行车就被人偷了。

他同儿子找了整整一天也一无所获。

情急之下,他决定也去偷一辆自行车,结果被人抓住,遭了一顿打。

在1950年第22届奥斯卡金像奖颁奖典礼上,影片《偷自行车的人》获得特别奖(相当于现在的最佳外语片)。

作为新现实主义影片的代表作,《偷自行车的人》在很多方面都表现出新现实主义电影的一些特质。

影片在叙事上没有刻意设臵悬念,没有十分激烈的矛盾冲突,而是以一种温和的语调来表现,在不动声色的叙事中蕴涵强烈的情感,在简单的故事里包含深刻的社会含义。

真实是新现实主义电影的一大创作特色,它从当前现实出发,直接面向严峻的社会形势。

《偷自行车的人》一片所表现的正是二战之后城市秩序混乱以及城市工人的失业问题,镜头直击社会,获得了一种很好的效果。

影片《偷自行车的人》在拍摄风格上不用搭制的布景,而是完全在真实环境中进行拍摄。

同时,影片选择了街头的一位失业工人担当主角,而非职业演员。

这种“宁肯要现实而不是浪漫故事,要世俗而不是闪闪发光,要普通人而不是偶像”的做法在学术上称为“整体审美”,即将现实看作一个不可分割的审美的整体,通过镜头来实现对现实的各个方面深入的观察和细致的分析。

巴赞(Andre Bazin)认为“新现实主义是通过对事物的整体性认识对现实做整体性描述”。

因此,在新现实主义电影中,除去所反映的事件的真实,还需要在布景、演员、情节甚至镜头运用上都尽力追求真实。

因此,在《偷自行车的人》中,德〃西卡运用了很多长镜头,摄影机随着人物而运动,并没有进行传统的场面调度。

影片既遵循了新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又将其风格提炼得更为完善,从而使影片的思想深度和艺术造诣更上一层楼。

上面讲到的真实与整体审美,正是新现实主义影片创作中的两大特色。

当然,相比于罗塞里尼(Roberto Rossellini)电影的纯粹真实,德〃西卡的电影在创作时会相对重视影片的艺术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