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硕士的论文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哲学参考论文5000字]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参考论文5000字]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参考论文5000字] 马克思主义哲学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准确把握马克思哲学原理的基本性质和存在方式,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前提。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5000字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5000字篇一对马克思哲学的基本性质和存在方式的准确把握和合理定位,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前提,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中国不断创新的理论起点,是保证马克思主义哲学沿着正确方向和路径发展的前提。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学界从对苏联教科书哲学的反思,到开展“实践本体论”与“物质本体论”的争论,再到“实践唯物主义”、“实践本体论”、“实践诠释学”、“生存实践论”等理论命题的提出或理论体系的建构,围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性质和存在方式问题开展了一系列争论。

但时至今日,讨论很难进一步深入,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

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体系,尽管存在许多缺点和不足,但因其体系的完整性和严密性很难被解构,而以实践唯物主义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构想,尽管突出了人的主体性和实践的地位,但却在哲学体系的完整性和严密性方面存在不足。

上述困境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理论范式问题进一步凸显出来。

事实上,如果不转换理论研究范式,哲学理论很难有较大的突破和创新。

一、马克思哲学变革与哲学理解范式转换马克思哲学的真正价值在于实现了哲学变革,用一种“时代精神的精华”——新哲学代替了“解释世界的万能公式”——旧哲学。

但是,学界对马克思哲学变革的内涵和关节点的理解和认识却不尽相同。

例如,关于马克思的哲学变革,存在很多种解读:唯物辩证法对唯心辩证法的革命,实践的唯物主义对机械的唯物主义和直观的唯物主义的超越,“改变世界”的哲学对“解释世界”的哲学的超越,人本主义对神本主义和物本主义的超越,实践本体论对物质本体论的替代,重建本体论或本体论的转向,等等。

马克思主义哲学参考论文5000字(2)

马克思主义哲学参考论文5000字(2)

马克思主义哲学参考论文5000字(2)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5000字篇二首先给哲学观下一个定义,从字面来说,哲学观就是“对哲学本身的理解”。

它不是哲学理论中的“一个观念”,而是构成这种理论的“核心观念”、“根本观念”、“灵魂观念”,它决定该种理论的生命力,构成该种哲学理论与其他的理论的原则区别。

与其说它是托马斯·库恩的较为复杂意义上的“研究范式”,毋宁说它是伊姆雷·拉卡托斯的较为单纯意义上的“理论硬核” 。

[1]这个硬核包括哲学的定义、性质、研究对象、特征和功能等。

马克思的哲学观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哲学观是不一样的,必须予以区分。

为了真正地理解马克思,我们必须回到马克思的文本,追本溯源。

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对象,从四个方面来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批判哲学,改造世界的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它不仅对社会现实进行批判,而且对各种各样的理论和旧的意识形态进行批判,最后在一定的程度上还进行自我批判。

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从深入人心的真理变成了束缚人的教条。

哲学的目的是要解放人的思想,这种行为与哲学的精神是背道而驰的。

有人断言,只有马克思主义是唯一的科学,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哲学和现代西方哲学都不是科学的。

我想,这种做法表面上看似扩大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权威,实质上则损害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威严。

这样做将会使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越来越封闭,越来越停滞不前。

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是开放的理论系统,必须在批判中萌发创造性,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论文篇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论文篇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点是批判性和实践性。批判性体现在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和对传统哲学的批判上,马克思主义哲学通过批判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和历史局限性,提出了实现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基础;实践性则体现在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上,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验证和完善理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推动社会历史的前进。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基于唯物史观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思想体系,其核心是揭示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和实现社会主义革命的方法论。本文旨在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概念、特点和应用,并分析其在当代中国的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概念包括唯物史观、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人类的思想和意识是在物质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辩证法强调对矛盾的认识和解决,认为事物的发展是通过矛盾的斗争和转化实现的;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阶级斗争的历史进程。
总之,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具有批判性和实践性特点的哲学思想体系,其应用价值广泛,对于推动社会发展、解决实际问题和推动科学进步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是理论和思想的宝库,更是推动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和理论支撑。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应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包括指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解决实际问题、推动科学进步等方面。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出了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指导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和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在解决实际问题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法和实践性理念可以指导我们从事科学实验和生产实践,处理复杂矛盾和问题,推动社会历史的发展。在推动科学进步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推

有关马克思的论文1000字

有关马克思的论文1000字

有关马克思的论文1000字篇一:马原结课论文1000字左右经过了半学期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学习,使我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思想对于我们的国家、社会的发展具有非常大的影响与作用。

通过学习,我不仅掌握了基本的哲学知识,同时,也为构造自己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找到了正确的方向,让我开始运用哲学的两面性的观点去分析生活中的问题和解决问题,找出共性和个性,处理好共性和个性,从而让自己的目光是全面的,促使自己更快更好的成长起来,并迅速成熟。

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门课程我感受到了以下几点:1.老师态度认真,课堂上严格要求学生。

2.课程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由浅入深的领会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奥妙。

3.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思考,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进行探究。

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整体。

“马克思理论指导了人类社会向何处去。

”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部分。

“哲学就像猫头鹰,总是在夜幕降临时沉思、反思。

”“马克思是时代的产物。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客观世界物质存在不可改变,但客观世界的状态发展方式可以改变。

”实现物质极大丰富、人民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无产阶级是哲学的心脏,哲学是无产阶级的头脑。

”在看待各种现象和问题时,学着去理性思考,并通过现象看到本质,让我了解到事物客观真实的一面。

“科学是发动机,哲学就是方向盘。

”因此,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观这些原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我应该遵循的原则。

“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就是因为人是有意识,有思想。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哲学发展史上的伟大变革,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彻底的唯物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范文3篇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范文3篇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范⽂3篇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论⽂马克思主义哲学论⽂:马克思思想整体结构论略摘要:本⽂以“改变世界”统摄马克思的理论研究和社会实践,以“实践思维”作为改变世界的唯⼀有效思路,从实践思维的必然要求推究出改变世界必做的课题,根据课题相应把马克思全部思想分为⼈道主义社会学说、唯物主义历史学说、资本主义经济学说、⽆产阶级⾰命学说。

⼜从思想表述的⾓度将马克思著述分为理论主导和实践主导两⼤系统。

⽂章认为,实践思维不仅是理解马克思,⽽且也是批判和超越马克思唯⼀正确的思路。

哲学家们只是以不同的⽅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笼盖四⼗年的总纲领1845年春,马克思写下了⽂前引录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最后⼀条,表明了“改变世界”这个⽀配了他的思想研究⼯作的总纲领,此时已然确⽴。

三⼗⼋年之后,当他的全部⼯作划上句号时,恩格斯在他的墓前总结道:“以某种⽅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的国家制度的事业,参加赖有他才第⼀次意识到本⾝地位和要求,意识到本⾝解放条件的现代⽆产阶级的解放事业——这实际上就是他毕⽣的使命”[1]。

显然,这毕⽣使命的内容,就是马克思早年所定⽬标即“改变世界”的具体化。

如果只是看到马克思在⼆⼗七岁上⼀语定平⽣,⽽忽视他⼈⽣抉择的理性思考依据,那就把马克思神化了:他⼀个主观动念,居然能够发展成为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

事实上,马克思1843年开始“解决使我苦恼的疑问”[2],通过批判⿊格尔的国家学说,并运⽤经济学解剖市民社会,完成了社会结构分析、现存社会价值批判、⼈⽣及未来社会价值确定,以及历史转化必然性的初步认定,改变世界的整体思路於1844年已初具轮廓。

这就是马克思于1845年做出⼈⽣抉择,1846年便投⾝社会实践运动[3]的理性⼼理基础。

由此看来,“改变世界”这⼀轮太阳在马克思⼼中升起,整整照耀了他四⼗个春秋的⼈⽣⾏程。

⼀个主题愈是历久不衰地被奉⾏,其对奉⾏者的⼈⽣覆盖⾯便愈益宽⼴。

(马克思主义哲学优秀论文)“共生”理论及其当代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优秀论文)“共生”理论及其当代意义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摘要20世纪是对抗、战争、发展的世纪。

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过分的扩张了人类的主体性,人类中心主义所弘扬的主体性是一种片面发展的主体性,这种片面性肢解了人的自我个性的丰富性和完整性,不仅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对抗和战争,而且导致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紧张对峙,人变成了“异化人”,个人在社会发展中只得到片面的、畸形的发展。

随着主体性到主体间性的发展,“共生”是解决人类异化、解决人类发展片面性的途径。

本文通过对“共生”特征、时代背景、理论意义、时代意义的分析,阐明了“共生”理论是新时代的生存哲学。

在人类迈入21世纪之时,我们若要建立一种美好的新世纪,就要求我们全面深刻认识自然、社会和人类主体三者之间的“共生”原理,努力减少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群体之间的对抗,不只向自然索取,而且还要对等地给予与维护,建立人与自然的对称互惠与和谐平衡的共生机制。

也就是说,既然我们承认人与自然是一个“共生”的生态系统,那么我们就应当考虑赋于自然以相应的主体权利,从而把道德的关怀扩大到动物世界以及所有的生物个体,从而使人与自然的生态平衡或人类的可持续性发展得以可能。

而在当今全球化时代,人类世界进入多极共存、强权、不平等与垄断依然存在的格局下,只有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遵循“共生”原理,只有经济合作,主权平等,互惠互利,才能由共同生存到共同发展。

我国所提倡的科学发展观也是“共生”理论的具体体现,必将对我们全面实现小康目标的伟大实践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总之,把握“共生”将有助于我们以积极的姿态去寻找和开拓到更为和谐、更为康健的、更为自由的生活世界,“共生”是当今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当今时代在疾呼“共生”,“共生”的时代正向我们走来,所以,21世纪是“共生”的伟大时代。

关键词:共生人类中心主义异化全球化科学发展观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AbstractThe twentieth century is a century of resistance, war and development. The thinking mode of the division between subject and object exceedingly extends subjectivity of human being. The subjectivity which is approved by anthropocentrism develops unilaterally and dismembers abundance and integrity of human being's ego character, which results in not only resisting and warring between persons, but also causing the nervous conflict between human being and nature as well as society. So the person becomes alienated person who is developed unilaterally and abnormally in society.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ubjectivity to intersubjectivity, symbiosis is the approach to solve human beings’ alienation and unilateral development. This article by analyzing the characteristic, background,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and the modern significance of symbiosis points out that the theory of symbiosis is the existential philosophy of the contemporary era.When human being enter the 21st century, establishing a harmonious century requires deeply understanding of the symbiosis principles between nature, society and human being. We should strive to reduce the conflict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between persons and between person and community, and establish the symbiosis mechanism between human being and nature, which is equal and mutual beneficial, and maintain the natural environments rather than ask for resources from it. That is to say, since human and nature belong to the same ecosystem system of symbiosis, we should consider endowing the nature with homologous subject right, thus extending the concern of the morals to the animal world and all living creature individuals. It can be possible to make ecosystem balance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and make human keep developing. Globalize era, is mixture of coexistence, power, inequality and monopolization. In accordance with the symbiosis principle, either th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or th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hip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can keep on common development through economic cooperation, the equal sovereignty, and mutual benefit. Scientific theory of development that our country advocates is also the concrete body of the theories of symbiosis, and it will have the aggressive leading meaning for us to carry out the great fulfillment of the middle-class family target. In conclusion, symbiosis will make great contribution to establish a more harmonious, healthier, more freely living world. Symbiosis is the inevitable product of the developing age nowadays. 21st century, which is the great age of symbiosis, is walking towards us.Keywords: symbiosis Anthropocentrism alienation globalizationScientific theory of development袁同学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优秀论文)人的存在和人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优秀论文)人的存在和人的本质

内容摘要本文以人的存在和人的本质的关系为切入点,根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人的存在和人的本质的基本观点,以及当前学术界对相关问题的研究现状,指出应该从人的存在出发去把握人的本质。

本文认为,人的本质是一个系统,其中自然本质是实践的物质基础,社会本质是实践的必要形式,而实践本质是人之为人的根据所在,它把人与其他事物区别开来。

文章的主要观点分别体现在以下几个部分中:引言通过对理性主义的简单回顾,强调要克服对人的本质的抽象化的理解,否定从人的抽象本质去评判人的存在和一切社会现象的逻辑,主张要坚持从人的存在出发去把握人的本质的科学路线。

一、人的自然存在和自然本质1.通过对自然主义的回顾,指出人直接是一个自然存在物。

人的自然存在,也是马克思主义的人学研究的出发点。

2。

指出人的自然本质在于人是从自然发展而来的。

无论人类社会如何发展,人的生存状态如何变化,人作为一个血肉之躯,永远无法改变他从自然发展而来的事实。

人的自然本质决定了他与自然之间的这种血肉联系。

3.指出人的自然属性是人作为自然存在物的所有自然规定性,文章主要指出了它所包含的内聚性、不可入性等物理化学特征以及获取食物、生物遗传、人所具有的初级心理反应及对环境刺激的自然反应等本能属性的不可改变性,从而例证了自然属性的丰富性。

并阐明了它与人的自然本质的不同含义。

二、人的社会存在和社会本质1.人的社会存在构成了人的存在的第二个层面,它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一个基本存在方式。

2.认为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是马克思对人的社会本质的概括,文章阐述了马克思这一论断的具体含义,并认为它从社会的角度深刻揭示了人的本质。

3.指出人的社会本质与人的社会性或社会属性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并从社会关系主体的角度例证了人的社会属性的多样性,认为人的社会属性强调的是人对自然的超越性和个人对他人的依赖性;而人的本质则重在揭示人之为人的社会规定性,它强调的是作为人的社会本质的各种社会关系的系统性、整体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我眼中的马克思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我眼中的马克思
后来进入大学上了党课,加上自己以前掌握的一点点最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勉强能够对一些问题阐述一下自己的观点。仅限于此,但是,但我自己阅读到《共产党宣言》时,特别是第一句“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游荡”,诸如此类言简意赅的精辟句子时,心中那份崇敬油然而生,的确,一个能将如此深奥理论叙述得如此易懂的大师一定是一个值得人们尊敬的人。
马克思一生从来没有放弃过自己改造社会,造福人类的伟大理想。当他学业结束回到家乡时受到母亲的不理解(研究“对生计毫无益处”的哲学),一气之下的母亲竟然没有分给马克思的那份他父亲留下的遗产,马克思不得不推迟婚期,这时他前往波恩教学的愿望也因为反动势力的猖獗而搁浅。但是马克思并没有因此退缩,他继续发表思维锐利的文章,作为犀利的武器攻击专制政府,年仅二十四岁的他就接管了《莱茵报》的主编。这段日子他的妻子燕妮一直在默默支持着她。“马克思一生遭到无数次专制政府或者共和政府的无情驱逐,……他对此都毫不在意,只有在万不得已才给予回敬……而我敢大胆的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过一个私敌”。这句出自马克思一生最忠实的朋友恩格斯的中肯评价概括了他这忙碌而充满意义的一生的憎恶观。
——马克思
为了大二的马哲课程,还有我个人的对于这样一位伟人的崇敬,我找来了梅林的马克思传,以及一本上海书店出版社的《马克思画传》。书不长,有很多图片资料,然而,却从马克思小时候娓娓道来,一直到他逝世。全书的语言和黑白的图片资料渗透出一种淡淡的回忆忧伤。在作者的眼中,马克思不仅是一位全人类进步事业的伟大导师,更是一位就在我们身边的朋友,有着我们普通人的快乐与痛苦。
正是他这忙碌的一生,全部精力为人类谋福利的一生,在艰难的环境下,痛苦的处境中,写出了《共产党宣言》《资本论》这样宝贵的著作,留下了马克思主义这样的精神财富。在他最困苦的时候,都始终没有放弃。但是当我读到他的妻子,燕妮去世时马克思的巨大精神上的打击时,禁不住合上了书本,不忍卒读,马克思在燕妮的信中说到“诚然,世界上有许多女人,而且有些非常美丽。但是,哪里还能找到一副容颜,她的每一线索,甚至每一处皱纹,能引起我生命中最强烈最美好的回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其次,有利于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科建设。马克思主义哲学博大精深,除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之外,还包括马克思主义经济哲学、政治哲学、文化哲学、生态哲学等。过去,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的研究还不够重视、不够深入。因此,深入开展马克思的文化哲学思想研究,有助于拓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范围,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科建设。
2、系统梳理了马克思文化哲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通过对马克思经典着作的研读,梳理了马克思文化哲学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脉络。把马克思文化哲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划分为思想萌芽、初步形成、正式形成和丰丰富发展等四个阶段。提出了马克思文化哲学思想是对西方传统文化哲学思想的继承与超越的观点。
3、具体阐述了马克思文化哲学思想在当代中国的应用价值。本文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本原则,紧密结合当代中国文化改革与文化建设的伟大实践,阐述了马克思文化哲学的当代价值。论述了马克思文化哲学思想是实现文化自觉的哲学基础,是增强文化自信的理论法宝,是实现文化自强的行动指南。
七、论文创新点
1、初步建构了马克思文化哲学思想的解读体系。目前,学术界对马克思文化哲学思想的研究还处在起步阶段,虽然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但总体上还不够系统深入。本文以马克思经典着作为依据,参考了学术界的相关研究成果,经过深入研究和思考,初步建构了马克思文化哲学思想的解读体系,形成了以文化本质论为基础、以文化结构论为中介、以文化规律论为核心,以文化动力论为关键的解读体系。
以马克思的经典着作为依据,参考国内外关于马克思文化哲络,系统解读马克思文化哲学思想的基本内容,努力构建马克思文化哲学思想的解读体系,并结合我国当前文化改革和文化建设的实践,阐述马克思文化哲学思想的当代价值,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党的十八大精神,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学理支撑。
八、论文提纲
中文摘要
导论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动态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创新之处
第一章马克思文化哲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第二章马克思文化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文化本质论
二、文化结构论
三、文化规律论
四、文化动力论
第三章马克思文化哲学思想的当代价值
一、培养文化自觉的哲学基础
二、增强文化自信的理论法宝
三、实现文化自强的行动指南
列宁明确指出:“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实践”。
目前,我国人民正在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和党的十八大精神,积极进行文化改革和文化建设。要成功地开展文化改革和文化建设,首先必须加强马克思的文化哲学思想研究。开展马克思的文化哲学思想研究的理论意义在于:
首先,有利于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是唯一科学的文化哲学。现代西方文化哲学虽然包含一些合理因素,但总体上,明显缺乏科学合理性。马克思批判地吸收了人类思想史特别是西方传统文化哲学思想史上的一切优秀成果,正确地揭示了文化的本质和规律,创立了无产阶级的文化哲学。研究马克思的文化哲学思想,有助于夯实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的理论基础,把握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的思想实质,并运用它去批判吸收中外文化哲学中的合理成分,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
五、研究动态
自20世纪20年代起,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范式发生了根本性转换,即由经济领域转向了文化领域,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转向。
20世纪80年代以来,文化已成为世界哲学的研究主题。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转向,是当代世界文化发展潮流的必然产物。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伴随着经济全球化,是文化全球化。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各国之间的文化交往日趋频繁,各种文化之间发生了激烈的碰撞和冲突,出了诸如矛盾和问题。为了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国际哲学界逐步将研究方向转向了文化哲学。在1983年召开的第十七届世界哲学大会上,文化哲学成为会议的主题。这次会议的主题是“哲学、文化和文明”。近三十年来。各国学者对文化哲学包括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形成了一系列研究成果。
古典文学常见论文一词,谓交谈辞章或交流思想。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马克思主义哲学硕士的论文,我们来看看。
一、论文题目
马克思的文化哲学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二、专业名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三、研究方向
马克思主义哲学
四、研究意义
马克思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巨匠,他不仅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实现了哲学史上的深刻变革,而且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深刻分析和研究文化问题,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研究马克思的文化哲学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后记
再次,有利于保证社会主义文化理论发展的正确方向。文化哲学是最高层次的文化理论,它既是对各种具体的文化理论的概括和总结,又反过来指导各种具体文化理论研究。离开了文化哲学的指导,文化理论就会迷失发展方向。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正确揭示了文化的本质和一般规律,为文化理论研究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加强马克思的文化哲学思想研究,有助于抵制西方资产阶级文化理论的影响,保证社会主义文化理论发展的正确方向。
六、研究思路与方法
本文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澄清国内外学术界关于马克思的哲学中不存在文化哲学思想的模糊认识,在梳理马克思文化哲学思想形成与发展过程的基础上,系统阐释马克思文化哲学思想的基本内容,创建马克思文化哲学思想的解读体系,并探讨马克思文化哲学的当代价值,旨在为当代中国的文化改革和文化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