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意大利新现实主义
(完整版)世界电影史

一、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兴起,成为西方电影在这一时期最为重要的电影现象。
(1)不顾忌传统,富有创造性和探索精神。
(2)具有鲜明的美学特征,标志着有声电影以来电影趋向于现实主义美学追求的最突出的成就.(3)改变了西方电影与美国电影之间的力量的比较,并向传统的戏剧电影挑战,创造出更为电影化的艺术作品。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是一次从内容到形式的美学革命,继先锋主义电影运动之后,在世界电影史上所出现的第二次电影美学运动,它对于世界电影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1、新现实主义电影的产生背景(1)从政治背景讲,战争的结束,对意大利人而言,不仅意味着战争的结束,而且更突出的意味着长达20年的法西斯统治时期的终结。
(2)从经济上讲,美国人的援助和政府的津贴维持了影片的创作。
(3)从文化角度讲,新现实主义的源泉:“1910年一1920年间的少数几部现实主义的影片,如吉奥内的《大盗扎·拉莫》或马尔托里奥的《迷失在黑暗中》;爱德华。
德。
菲利浦的方言戏剧和维尔加的小说。
以及那种在左拉的自然主义基础之上的,以“真实主义为模式”的文学创作的传统,这便是“形成新现实主义生活观的一个有力因素”.(4)从电影艺术发展的自身规律角度讲,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与现实主义美学追求的各种风格、流派之间存在某种必然的联系.新现实主义的制作者,特别是一些进步的电影工作者们,他们推崇苏联电影,同时,又受到了诗意现实主义的影响。
他们的电影创作紧密地贴近当时的社会现实,突出普通人的银幕形象的表现,并以最为朴实无华的风格、形式,将电影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推向了这一时期的最高峰。
维斯康蒂的剪辑师马里奥·赛朗德在为《沉沦》进行剪辑的过程中,给维斯康蒂写信说:我是第一次看到了这样的影片,我称它为新现实主义的.这便是“新现实主义"这一术语的第一次出现.理论先声:巴巴罗教授1943年发表在《电影》杂志上的“新现实主义”宣言中提出了四点纲领:1.清除“在意大利影片中占有很大比重的那些幼稚和公式化的老调”;2.取消“不谈人类问题和人道观点的那些荒诞可笑的和生编硬造的东西";3。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新现实主义是反法西斯运动的产物,它反映了进步的电影工作者致力于民主改革的要求。
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历史,一般从1945年R.罗西里尼拍出《罗马,不设防的城市》算起,然而它的孕育期却早在战争时期便已开始,并且渊源还可追溯到19世纪末的意大利真实主义文学。
新现实主义追求的是生活真实,要求表现意大利人民饱经战争的痛苦和生活中的苦难,谴责社会中的不公。
一、基本介绍1939~1942年期间,后来成为新现实主义著名导演的德·西卡、L.维斯康蒂、C.利萨尼、M.安东尼奥尼、A.彼特朗吉里、德·桑蒂斯及电影理论家G.阿里斯泰戈等人在电影杂志《白与黑》和《电影》上经常发表有关电影理论和美学方面的文章,他们的论述为新现实主义电影的美学原则奠定了理论基础。
当时罗马的电影实验中心领导人U.巴巴罗、L.契阿里尼也通过教学、评论和编辑出版等活动给予了支持。
同时,40年代出现的《沉沦》(1942,导演维斯康蒂)、《云中四步曲》(1942,导演A.勃拉塞蒂)、《孩子们在注视我们》(1943,导演德·西卡)等反社会习俗影片都为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诞生做了准备。
而新现实主义的美学原则则由C.柴伐蒂尼在他的文章中做了阐述。
1945年,罗西里尼的《罗马,不设防的城市》的问世,成为新现实主义的宣言书。
这部作品反映了意大利人民在与法西斯进行斗争中的团结精神。
翌年,他又拍摄了《游击队》,A.维加诺执导了《太阳还将升起》,勃拉塞蒂拍摄了《生活中的一天》,A.拉都达导演了《匪徒》(1946),德·西卡《偷自行车的人》,德·桑蒂斯《罗马十一时》,维斯康蒂《大地在波动》。
二、主要题材这些影片的主人公或是抵抗运动的反法西斯战士,或是游击队员。
影片描述了他们的生活和斗争,同情他们的艰难和困苦,揭示他们的优秀品质。
当抵抗运动成为过去,人民所渴望和争取的自由民主、进步社会化为泡影时,新现实主义的电影工作者把视线集中新现实主义到普通老百姓的辛酸生活,揭露社会的不平等,描述人民的贫穷、饥饿。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

德•西卡
他是一个诗人、评论家。他在这一时期的电影创 作中,特别是与柴伐梯尼的成功合作,使他们的 影片成为新现实主义电影创作中最为充分、最为 动人和最为重要的一部分作品。他们那一部部真 实感人的影片,组成了战后意大利社会生活的一 幅画卷。
德•西卡从不认为影片即等于现实,他深信新现实 主义意味着将现实变成诗。而将现实变成诗的过 程,正是创作者不断调整现实与虚构的关系,努 力“介入现实本质”的具体化过程。他的摄影机 完成的决不仅仅是对事实和人物的平面式描摹, 其间蕴涵了个人的创造性发现与独特的感悟。
巴赞指出:“意大利电影的突出特点就是 对当前现实的密切关注。”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形式特征
1、纪录性
对于现实密切关注,并在电影作品中忠实 于真实事件与人物的再现,使文学故事形 消失在如同新闻报道的实际生活的叙事状 态之中。《偷自行车的人》和《罗马十一 时》都是这方面最为突出的例子。而《罗 马十一时》由于有了新闻记者在叙事上的 参与,更像是一部新闻工作者的一次报道。 巴赞称新现实主义的影片的纪录性,具有 极为特殊的美学价值。
巴赞在分析《大地在波动》时,特别将这 部影片的拍摄方法与蒙太奇形式作了比较 后认为,维斯康蒂首先不使用镜头并列的 方法来创造诗意的效果,而是在单镜头内 部包含和表现出全部的含义。其次,他不 使用具有象征含义的镜头,而是将镜头的 美学始终严格地限于实际真实的造型本身。 维斯康蒂以异常朴实的风格,创造出影片 的审美性的现实主义。《大地在波动》是 一部在美学上极为有价值的新现实主义的 优秀作品。
柴伐梯尼曾在1942年就参与了波拉塞尼的 影片《云中四步曲》和德·西卡的《孩子们 在注视我们》的编剧。以后又在创作的高 峰期与德·西卡合作,编写了由德·西卡拍摄 的《擦鞋童》(1946年)、《偷自行车的 人》、《米兰奇迹》(1951年)和《温别尔 托·D》等所有重要影片的剧本。另外还为 德·桑蒂斯的《罗马十一时》,维斯康蒂的 《小美人》等等,许多的这一时期的重要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通过一学期的影视艺术课程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世界五大电影流派,有苏联电影学派、法国电影与先锋派电影、新浪潮电影、美国电影与好莱坞类型电影、意大利电影与新现实主义电影。
一、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简介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是二战以后世界上兴起的第一个电影潮流,并对以后世界电影的影响非常深远。
意大利在二战结束以后,成为欧洲最大的电影生产基地。
早在1942年,新现实主义电影的主张就已经在酝酿形成之中,1942年,由卢奇诺·维斯康蒂拍摄的《沉沦》、德·西卡拍摄的《孩子们注视着我们》和勃拉塞蒂拍摄的《云中四步曲》等,几部影片的出现,使人们看到了意大利电影的悄然变化。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向传统的戏剧电影挑战,创造出更为电影化的艺术作品。
这是一次从内容到形式的彻底的美学革命,是继先锋主义电影运动之后的,在世界电影史上所出现的第二次电影美学运动,它对于世界电影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维斯康蒂的《沉沦》被称为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先声。
维斯康蒂有意把小贩、妓女和侍者等普通的居民放到墨索里尼统治下的意大利,那种肮脏、混乱的小城镇和贫困的村庄中去展示。
影片中对于现实景象的真实描写,以及对于当时意大利人处于“一种内心苦闷,本能的肉欲和暴烈的感情”的表现。
首部影片是1945年的《罗马--不设防的城市》,代表作有1948年的《偷自行车的人》,1952年的《橄榄树下无和平》等。
现该派虽然没有过去声势浩大但一直在发展变化之中,亦在当代中国的电影中也时有显示。
这一电影学派在内容、题材方面的明显社会性。
众所周知,欧美电影的内容大多数是虚构的,特别是美国好莱坞电影更是严重地脱离现实。
但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一开始就十分坦率的毫不掩饰的去集中表现大战结束前后,意大利的社会动向和民族悲剧.二、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发展1941-1945年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酝酿阶段,这一时期开始出现写实主义倾向的电影和文学作品,电影有《云端的四步》、《孩子们在注视我们》等。
第八部分意大利新现实主义

(二)形式特征
(1)纪录性 文学故事性消失在如同新闻报道的实际生活的叙事状态之中 ; (2)实景拍摄 (3)长镜头的运用 在新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品中,长镜头的运用作为表现空间真 实的手段,起到了突出影片形式与风格的独特作用; (4)非职业演员的应用 (5)结构形式 新现实主义电影制作者,追求一种朴实无华的结构形式。他 们不使用什么倒叙、闪回等,那样一些令人费解的结构形式, 而是选择了一种最为简单、最为鲜明、最为直观的结构形式, 其结果也是一种最为清晰、最为自然、最为充实的结构形式。 (6)地方方言的应用
一、产生的背景
1、历史与社会现实背景
二战的结束; 长达20年的法西斯统治时期的结束; 社会问题突出,社会底层民众生活的痛苦与艰难。
“我们常常谈到艺术家对待现实的态度,谈到观众对待影片的态度, 但是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衡量艺术力量的标准,这就是观众对艺术家 所描绘的现实生活的态度。当银幕的情节与人民固有的现实主义思想 方法相吻合时,作品就能取得人民的信任。这种信任实际上意味着影 片在观众中获得了成功。”(格拉西莫夫)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综述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废墟上兴起是一次从内容到形式的彻底的电影美学革命继承了电影史上的写实主义传统把纪实性电影美学观推向了高峰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
综述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废 墟上兴起,是一次从内容到形式的彻底的电影美学 革命,继承了电影史上的写实主义传统,把纪实性 电影美学观推向了高峰。 它反映反法西斯斗争以及战后意大利社会普遍的贫 困和失业问题,描写的人物是普通的中、下层阶级, 具有强烈的纪实风格,它在真实、正义和道德的原 则基础上发展了它的整体审美原则。
对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美学风格的理解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美学是20世纪后期在意大利兴起的一种电影创作风格,它突破了传统电影叙事方式,呈现出了独特的审美特色。
本文将对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美学进行深入剖析,探讨其风格特点及对电影艺术的影响。
一、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美学的起源与发展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美学的兴起与1940年代末期,20世纪50年代初期的意大利社会政治环境和电影市场状况密切相关。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意大利国内政治动荡,社会变革,这种特殊的社会历史背景为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发展提供了土壤。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意大利电影工业也经历了一段繁荣期,吸引了一批优秀的电影制作人与导演,为新现实主义电影美学的崛起打下了基础。
二、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美学的风格特点1. 纪实主义的表现手法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以其纪实主义的表现手法闻名于世。
它善于以细腻的观察和描绘来展现人物的生活状态和内心世界,通过小人物的日常生活和情感经历来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性的诸多问题。
作品《自行车骗子》通过描述一个贫穷的工人寻找丢失自行车的故事,深刻揭示了战后意大利社会阶级分化与生存困境。
2. 真实而清晰的画面语言在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中,拍摄手法强调真实而清晰的画面语言。
导演常常通过长镜头来表现社会生活中的日常细节,以及人物之间的情感冲突和矛盾。
这种清晰而真实的画面语言,使观众深刻认识到作品中所传递的信息和情感。
3. 突破传统叙事结构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崇尚突破传统叙事结构,拒绝传统的虚构故事和完美结局,更注重表现生活本身的真实面貌和复杂性。
这种突破传统叙事结构的风格,让观众对作品中所呈现的人物命运和社会现实产生更深层次的思考和共鸣。
三、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美学对电影艺术的影响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美学以其独特的视角和表现手法,对世界电影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1. 启发了世界各国的新现实主义电影创作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美学的兴起,启发了世界各国的电影创作,许多电影人纷纷受到其影响,积极探索表现现实生活的新方式。
最新版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与纪实美学

•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突破了以好莱坞 为代表旳老式戏剧化电影美学观,作为一次从 内容到形式旳彻底美学革命,响亮地提出了 “把摄影机扛到大街上”旳标语,不再局限于 用电影来讲述故事,而是致力于按照生活旳原 貌去真实地再现生活,注意体现反法西斯斗争, 反应二战后旳社会问题,把镜头对准了生活在 社会底层旳一般人旳痛苦和不幸。
• 空间和时间旳真实问题,一直是巴赞纪实美学关注 旳焦点。
• 巴赞旳电影理论还涉及心理主义,主张电影应 该发明现实旳幻境,体现人旳内心生活旳真实。
• 巴赞旳电影理论不但在60年代后来影响了法国 “新浪潮”旳一批导演,乃至意大利旳安东尼 奥尼和费里尼等人;与此同步,巴赞旳电影理 论更与克拉考尔旳理论一道,掀起了纪实美学 旳高潮,对那一时代旳电影创作与电影研究产 生了巨大而深远旳影响。
• 轻视电影剧作和表演技巧,只能给电影艺术旳 发展带来阻力,而且失去对观众旳吸引力。
(三)巴赞与纪实美学
• 法国电影理论家安德烈·巴赞(1918—1958), 被西方电影研究者普遍看做是继以爱森斯坦为 代表旳苏联蒙太奇学派之后,在世界电影理论 史上旳第二个里程碑。
• 巴赞一生写过大量旳电影评论文章,并与友人 合办了著名旳《电影手册》月刊。
• 为了更接近生活,新现实主义电影还大量起用 非职业演员,如《偷自行车旳人》中旳男主角 就由一位失业工人扮演。
• 在电影手法上,新现实主义大量采用中、远景, 摇镜头和长焦距镜头,用纪录片旳方式来拍摄 故事片,没有精心设计旳场面调度和镜头处理, 拒绝玩弄技巧,强调影片旳朴实、自然和浓郁 旳生活气氛,不主张在镜头角度和蒙太奇手法 上多下功夫。
• 电影应该关注锋利旳社会问题,反应和体 现人民切身感受到旳多种迫切问题。
• “把影片旳结局问题留给观众去考虑”。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新在何处?自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欧洲的艺术电影走向了世界的最前端,走进了战后人们的视线,成为西方电影在这一时期最为重要的电影现象。
自此欧洲各国都相继出现了各具特色的电影运动,戛纳、柏林、威尼斯三大欧洲电影节都在这个时候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而在其中,意大利新现实主义起到了开路先锋的作用,它对于后世的影响是极其深远和广泛的。
他让人们不在把电影当做一种日常娱乐的方式,而这种影响已经在某种程度上超出了简单的电影艺术范畴,使其在当时世界艺术使上的历史!说起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不得不提的有:维托里奥•德•西卡Vittorio De Sica (1902-1974)、卢奇诺•维斯康蒂 Luchino Visconti (1906-1976)、罗伯特•罗西里尼 Roberto Rossellini (1906-1977)、朱塞佩•德•桑蒂斯Giuseppe De Santis(1917-1997)。
意大利的新现实主义的新从《罗马,不设防的城市》到《偷自行车的人》。
而说起它的新却要从二战的开始谈起了,我认为的新有两个方面。
拍摄内容和主题的革新:意大利电影,在格里菲斯时代,就已经有了非常好的发展,那时的意大利已经成为了一个电影大国,年产量仅次于美国。
而由帕斯特隆纳导演的《卡比利亚》等影片,至今都是电影史上的极为重要的作品。
但在以后的墨索里尼的法西斯主义的统治下,电影却听命于教条、宣传,为法西斯主义歌功颂德,或者拍摄一些讲述资产阶级生活的庸俗喜剧、艳情电影,使电影艺术停滞不前。
在墨索里尼的统治时期,电影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创作:一是,为法西斯主义唱颂歌的宣传片;二是,庞大历史史诗和伤感的上层社会的情节剧“白色电话片”;三是,重形式不重内容,追求纯美学的“书法派”的实验片。
而在二战结束之后,电影艺术的重新崛起,在这个特定的环境之下,意大利人民渴望和平,反对饥饿,反对贫困失业造成的困境,反对家庭解体的堕落,从而产生了向《偷自行车的人》等这种描绘社会底层小人物的影片,这也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与之前拍摄主题,对象,阶级方面的革新!逐步走上了写实主义,确立了比较完成的写实主义电影美学理论体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述意大利新现实主义:
意大利新现实注意
关键词:突出失业问题,将普通群众作为表现中心,跟随人物在实际空间中运动,实现了电影观念上的突破,非戏剧化戏剧结构,景深镜头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是兴起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一个电影创作运动,这一时期的电影人有感于战后社会现实的严峻形势,拍摄了了一系列具有社会进步的影片,这些电影抛弃了好莱坞的电影美学,转而从纪录电影中汲取养料,他们将摄像机搬到大街小巷的实景里。
跟随人物在实际空间中运动,实现了电影观念上的突破。
他们以失业犯罪贫穷等现实问题为题材,将普通人的生活搬上荧幕,表达了反对法西斯战争、反映战争给人们带来的伤害的主题。
现实主义这一概念最早是被“新现实主义之父”意大利导演维斯康蒂在1942年提出的,而它真正兴起的标志则是在罗西尼里《不设防的城市》。
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还有维斯康蒂的《大地在波动》,德桑蒂斯的《罗马十一时》,以及德西卡的《偷自行车的人》。
其中最典型最突出的作品是德西卡的《偷自行车的人》,这部电影集中体现了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美学特征,以及对真实的追求。
影片采用非戏剧化的“日常性”叙事结构,通过一位普通的工人失业、得到工作、丢车、找车、偷车的过程,深刻的描绘了彼时意大利被失业问题笼罩的社会现实。
导演大量地运用中景、远景,以及冷静而克制的长镜头,以一种旁观者的角度勾勒了一幅罗马城的众生相,值得一提的是影片的高潮部分,即主人公偷自行车的段落,整个过程没有任何的蒙太奇处理,而是以一个大全景贯穿始终,这种难以言表的距离感,反而给观众带来了极大地心灵震撼。
影片的结尾引人深思,偷车不成的工人当成儿子面被抓被打,尊严丧尽,最终儿子理解的牵着他的手,二人逐渐消失在人群之中,这时一个没有结尾的结局,故事还在继续,而问题也仍在发生。
在这部电影里,苦难是一个轮回,丢自行车的人变成了偷自行车的人,谁又知道那个遍寻不到的小偷会不会就是主人公的另一个翻版,或者他们都是一个人,都是残酷现实的缩影。
作为一次电影运动,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虽然结束了,但无论是它的美学主张还是艺术追求都深深地影响着后世的电影人,特别是在导演创作这块,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给了传统的制片模式一个决定性的打击,它反对千篇一律没有思想的电影,要求导演要富有创造性,切身实地的从实际出发,在作品中注入自己的情感的和思考,这一点在维斯康蒂等导演一直坚持参与编剧工作上就可以充分体现。
场面调度:场面调度也是出自法文,原义是“摆在适当的位置”或“放在场景中”。
开始用于舞台剧,指导演对一个场景内演员的行动路线、地位和演员之间的交流等表演活动所进行的艺术处理。
正是由于电影和戏剧在艺术处理上有某些共同性,场面调度一词也被引用到电影创作中,指导演对画框内事物的安排。
法国新浪潮
反好莱坞信仰危机散文风格迷茫而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