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中国式解读论文

合集下载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与中国电影精选作文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与中国电影精选作文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与中国电影精选作文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与中国电影众所周知,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特征无非就是社会性、真实纪录性、采用实景拍摄、大量运用长镜头、雇用非职业演员、说着地方方言等等。

假如单纯去讨论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特征有哪些,其实去百度一下便已了然,因此,今天我更乐于去探讨一下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与我们中国电影的比照。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是在二战结束后大行其道的,意大利电影人极其反感粉饰太平的虚伪,渴望用电影来真实反映出意大利的现实状况,反战意识尤为强烈。

而同样,中国三四十年代的电影也更多的是关注生活在水深炽热中的劳苦大众。

《渔光曲》反映了贫困的渔民生活,《马路天使》展现了30年代大上海底层百姓的困苦境况,其注重现实的表达是毋庸置疑的。

不过,这个时期的中国电影较为注重明星效应,胡蝶、阮玲玉、周旋等一大批明星家喻户晓,而这恰恰与喜欢雇用非职业演员来拍戏的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作品则相反。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极其遵循后来诞生的“巴赞长镜头理论”,即尽可能不用蒙太奇等拍摄技巧,而是以简单的手法去反映生活。

中国三四十年代的电影在镜头的运用上基本仿照国外的,但是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是比注重表现整个社会现实而非个人情感的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略胜一筹的,而且深入发掘了人物的心理层面。

《马路天使》中,心爱活泼的主人公、正义而幽默的喇叭手,还有那位薄命抑郁的妓女等等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人更能投入到人物的情感世界里,引起强烈共鸣。

比照了中国三四十年代的电影,接下来就来说说中国第六代导演的一些向意大利新现实主义致敬的作品吧。

《十七岁的单车》是中国第六代导演王小帅的代表作,《偷自行车的人》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史的一座丰碑。

同样是把情节开展的线索放在“自行车”这个平凡的物体上,两者选取的事件都是贴近日常生活的,以弱势群体为主人公的故事平淡质朴,启用的大都是非职业演员,都有个开放性结局,让人回味无穷。

对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美学风格的理解

对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美学风格的理解

对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美学风格的理解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是20世纪40年代末到50年代初在意大利兴起的一种电影运动。

它以真实生活为基础,关注普通人的生活和社会问题,强调纪实性和真实感,追求真实而不加修饰的表达方式。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美学风格独特而真实,对于当时的电影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美学风格强调真实性和纪实性。

这种电影风格通过真实的拍摄手法、真实的场景和真实的角色,力图将电影还原为真实生活的一面镜子。

对于当时的意大利电影来说,这是一种全新的尝试,它与传统的商业电影不同,更注重真实感和纪实性。

通过真实的表达方式,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呈现了普通人的生活和社会问题,真实地描绘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美学风格追求真实而不加修饰的表达方式。

在电影中,导演通常采用真实的拍摄手法,如手持摄影机、长镜头等,以增强观众的代入感。

同时,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也强调自然光线的运用,避免使用过多的灯光和特效,以保持电影的真实感。

这种真实而不加修饰的表达方式,使观众更容易与电影中的角色和故事产生共鸣。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美学风格注重对细节的关注。

在电影中,导演经常通过对细节的描绘来传达情感和故事的深层含义。

这种对细节的关注使得电影更加细腻和真实,同时也增强了观众的参与感。

通过对细节的描绘,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成功地将观众带入到故事中,使他们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体验电影所传达的主题和情感。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美学风格强调人性的关怀和社会的批判。

这种电影风格通常关注普通人的生活和社会问题,以批判的眼光探讨社会现实。

通过对普通人生活的真实描绘,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呈现出普通人的困境和挣扎,同时也揭示了社会问题的根源和原因。

这种对人性的关怀和社会的批判,使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美学风格以真实性、纪实性、真实而不加修饰的表达方式、对细节的关注以及人性的关怀和社会的批判为特点。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与中国现实主义电影美学原则比较分析论文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与中国现实主义电影美学原则比较分析论文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与中国现实主义电影美学原则的比较分析摘要: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纪实美学”风格为当代中国电影人提供了观照世界、审视人生的视角。

在中国电影史上, 现实主义电影一度留下了灿烂的轨迹,本文就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和贾樟柯为代表的一些新生代导演的“纪实美学”风格的影片进行美学角度去比较分析,试着分析出两者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关键词: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中国现实主义;新生代导演新现实主义美学原则由新现实主义这一电影流派的理论创作者西柴列·柴伐梯尼总结提出:(1)不虚构,不要典型化,不塑造英雄人物。

(2)重视日常,重视细节,反对离奇曲折的故事。

(3)走出摄影棚,到街道上去拍摄。

(4)编导合一,不要职业演员。

这些美学原则对中国新生代导演来说并不陌生,作为中国新生代导演的代表人物,贾樟柯的电影风格俗称‘纪实美学’的中国实践派。

一、记录性作为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最具代表性的成熟之作《偷自行车的人》,有着鲜明的纪实风格,以一件小事反映当时意大利深刻的社会问题,描写一个普通失业工人的故事,表现了关注普通人生活的情怀。

这部影片完美的体现了新现实主义的美学原则与精神实质。

贾樟柯的《盲井》也是在深入接触社会底层的劳动群众后创作出来的,作品流露着浓重的人道主义情感。

从美学角度看,这部影片隐喻着浓厚的悲剧格调,用鲜明的戏剧手法与之融合,反映严肃深刻的社会性主题。

影片观众反映现实和表现生活本真形态的现实主义美学的要求。

二、关注普通人的生活比较《偷自行车的人》和《小武》二者的主题内容,都是在真实反应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被忽略、不受关注的另类群体的生活及其情感状态。

德西卡和贾樟柯在不同时期和不同空间,用电影这样一种相同的表述方式,向世人传达了同样一种不容被忽略的社会事实。

《小武》的整个故事很简单,它讲述了一个落后的小县城中,一个小偷作为这个社会底层人物的爱情、友情、亲情的故事,片子结尾给我们留下了巨大的思考空间,小偷也有自己的爱恨情仇,这样一个被常人唾弃的社会身份背后,还有很多鲜为人知的东西。

《2024年浅析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艺术特征》范文

《2024年浅析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艺术特征》范文

《浅析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艺术特征》篇一一、引言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作为电影史上一个重要的艺术流派,以其独特的艺术特征和深刻的社会内涵,为全球电影艺术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浅析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艺术特征,包括其题材选择、叙事风格、画面表现和声音处理等方面。

二、题材选择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题材选择主要围绕社会现实,以普通人的生活为创作基础。

电影创作者们深入到社会底层,关注普通人的生活状态和生存环境,以真实的生活为蓝本,呈现出社会现实的真实面貌。

这种题材选择使得新现实主义电影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能够引起观众的共鸣。

三、叙事风格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叙事风格以自然、真实为主,强调对现实生活的还原。

电影创作者们摒弃了传统电影的戏剧化叙事手法,采用更为自然的叙事方式,让观众感受到生活的真实。

同时,新现实主义电影在叙事上注重细节的描绘,通过对人物行为、环境背景等细节的刻画,使观众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四、画面表现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画面表现以自然、朴实为主,强调对现实生活的真实再现。

电影创作者们注重现场拍摄,追求自然的光线效果和现场的质感,使画面更加真实、生动。

同时,他们善于运用长镜头和近景等手法,让观众感受到故事情节的连贯性和人物形象的生动性。

此外,新现实主义电影还注重运用象征性的画面来表现人物内心世界和社会背景。

五、声音处理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声音处理也是其艺术特征之一。

创作者们注重环境音效的真实再现,让观众在观影过程中能够感受到环境的气氛和人物的互动。

同时,他们善于运用配乐来表现情节的发展和人物情感的变,化通过与画面相结合,形成强烈的艺术效果。

六、总结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以其独特的艺术特征和深刻的社会内涵,为全球电影艺术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其以社会现实为题材选择、以自然真实的叙事风格、朴实自然的画面表现以及真实的环境音效和配乐等艺术手法,使得电影作品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和深刻的社会意义。

这种艺术特征不仅使得新现实主义电影在创作上具有独特性,也使得其成为了电影史上一个重要的艺术流派。

《2024年浅析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艺术特征》范文

《2024年浅析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艺术特征》范文

《浅析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艺术特征》篇一一、引言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作为电影史上一个重要的流派,以其独特的艺术特征和深刻的社会内涵,在影坛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新现实主义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问题,也体现了电影艺术的新方向。

本文旨在浅析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艺术特征,以期对这一电影流派有更深入的理解。

二、现实主义题材选择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在题材选择上,强调真实性和社会性。

影片往往以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人为主要角色,以真实事件为背景,反映当时社会的现实问题和人民的生活状态。

这种现实主义题材的选择,使得新现实主义电影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

三、自然主义的表现手法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在表现手法上,强调自然主义。

影片中的画面、音效、剪辑等元素都力求真实,尽可能地还原现实生活的原貌。

同时,新现实主义电影也注重细节的刻画,通过细节的描绘来展现人物的性格和情感。

这种自然主义的表现手法,使得新现实主义电影具有强烈的真实感和感染力。

四、社会问题的深刻揭示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在揭示社会问题上,具有深刻的洞察力。

影片往往通过描绘普通人的生活状态和遭遇,揭示当时社会的矛盾和问题。

这些社会问题包括贫富差距、战争创伤、社会不公等,都通过新现实主义电影得到了深刻的揭示和反思。

五、多样化的叙事结构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在叙事结构上,具有多样化的特点。

影片往往采用多线索、多角度的叙事方式,通过不同的人物视角来展现事件的全貌。

同时,新现实主义电影也注重情节的紧凑性和节奏感,使得影片在讲述故事的同时,也能保持观众的观影兴趣。

六、情感的真实表达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在情感表达上,强调真实。

影片中的角色往往具有鲜明的个性和情感,通过角色的情感表达来传递影片的情感内涵。

同时,新现实主义电影也注重情感的细腻处理,使得观众能够深刻感受到角色的情感变化和内心世界。

七、结论综上所述,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艺术特征主要体现在现实主义题材选择、自然主义的表现手法、社会问题的深刻揭示、多样化的叙事结构以及情感的真实表达等方面。

中国第六代电影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艺术特征比较研究探略

中国第六代电影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艺术特征比较研究探略
人文夭下 /文化视界
意大利新现实主 义的兴起是 第二次
利 新 现 实主 义 艺 术 风 格 的相 似 性
纪 实性是中国第 六代电影 与意大 利 新现实主义作品之间最为显要 的共性特
征 。意大 利新现 实主义作 品的纪 实性源 于创作群 体要揭示战后 国家破败落 后的
世界大战后西方 电影 史上最 为重 要的现
的粉 饰和对观众 的精 神麻痹 ;中国第六
实 主义
术创作者 对世界认知的 客观性 、真 实性 与严肃性 ,意大利新现 实主义对 欧洲现
代 电影产生 了深远影 响。 中国第六代 电影作 品 自上世 纪九十
代电影导演群体 则在 创作初 期恰逢社会
转 型期 , 社 会群 体 日益分化 , 第 六代创作 群 体 宣称 “ 我 的摄影 机不 说谎 ” , 他 们 以 “ 纪实” 的方式记 录下社会转型 中新 旧文
象。 从根本 上来 说 , 以“ 真实美学” 为特征
的意大利新现 实主 义 , 更 加接近 电影 “ 物
质复原现 实” 的本 体特征 ; 从 艺术创作 主
中 国第
题角度来说 ,意大利新现实 主义 电影 反 对作 品对 世界的刻意粉饰 ,强调 电影 艺
悲 惨现 状 , 以对 抗“ 白色 电话 片” 对现 实
的奇妙组合 , 音乐的极美效果 。魏尔兰在《 诗 的艺术》 中说 : 诗
歌应该首 先具有 音乐性 , 那是 流动 的 、 朦胧的、 清灵 的 ; 选词
识, 这也是中国早期象征诗派诗歌的美学追求 。
穆木天认为 : “ 诗要 有强大的暗 示功 能 , 诗的世 界固在平 上要求模 糊和精 确相 结合 ; 要色晕 而不 要色彩 ; 不要格 言 警 常的生活 中 , 但在平常生活 的深处 , 诗 是要暗示 的 , 是最 忌说 句 、 插科打诨类的东西 。《 弃妇》 中“ 夕阳之 火不能把时 间之 烦

《2024年浅析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艺术特征》范文

《2024年浅析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艺术特征》范文

《浅析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艺术特征》篇一一、引言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作为一种重要的电影艺术流派,在20世纪中叶的欧洲电影史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它以其独特的艺术特征和人文关怀,成为了一种代表时代精神的电影文化现象。

本文旨在浅析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艺术特征,探究其电影艺术中的深刻内涵。

二、新现实主义的定义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是继古典好莱坞时期后的电影流派,是对电影传统现实主义的发展与变革。

这一电影风格将视线投向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尤其是贫困与劳动人民的生活状况。

它的创作重点是对现实的客观描绘和纪实风格的探索。

三、新现实主义的艺术特征1. 题材选择:新现实主义电影以社会底层人物为主要描绘对象,强调对真实生活的再现。

这些作品往往以真实事件为背景,展现了当时社会的各种问题,如贫困、失业、家庭矛盾等。

2. 叙事方式: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叙事方式更加贴近生活,注重情节的真实性和自然性。

在叙事结构上,往往采用非线性叙事方式,通过多角度、多线索的叙述方式,展现事件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3. 纪实风格:新现实主义电影强调对现实的客观描绘,注重现场感和真实感。

在拍摄手法上,采用实景拍摄、长镜头、跟镜头等手法,使观众感受到电影的纪实性和现场感。

4. 人物塑造:新现实主义电影中的人物形象更加真实、立体。

通过对人物性格、心理的深入挖掘,使观众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人物,进而理解其所处的社会环境。

5. 视觉美学:新现实主义电影在视觉美学上追求简洁、自然。

在画面构图、色彩运用等方面,追求真实、朴素的风格,使观众能够更加专注于影片的内容。

四、新现实主义的影响与价值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以其独特的艺术特征和人文关怀,对当时的欧洲电影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为后来的电影艺术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还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了解当时社会现实的窗口。

同时,新现实主义电影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宝贵的艺术经验:即以真实的视角关注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通过艺术的方式反映社会的现实问题。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解释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解释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解释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是西方现代电影流派之一。

受19世纪末作家维尔加所编导的“真实主义”文艺运动影响,是批判现实主义在特定条件下的发展。

多以真人真事为题材,描绘法西斯统治给意大利普通人民带来的灾难。

表现方法上注重平凡景象细节,多用实景和非职业演员,以纪实性手法取代传统的戏剧手法。

新现实主义是反法西斯抵抗运动的产物,它反映了进步的电影工作者致力于民主改革的要求。

新现实主义电影的新现实主义历史,一般从1945年罗西里尼拍出《罗马,不设防的城市》算起,然而它的孕育期却早在战争时期便已开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中国式解读中图分类号:j9文献标识:a文章编号:1009-4202(2012)01-287-02
摘要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是战后发生在电影界的具有强烈社会进步和民主倾向的运动,它在电影美学上倡导的纪实美学对全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若干年后深刻地影响了法国新浪潮电影运动。

作为欧洲艺术的发源地之一,意大利艺术热烈和奔放的气质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无论是巴罗克艺术的巅峰还是文艺复兴的辉煌,意大利一直在创造着属于自己的艺术。

今天,新现实主义的灵魂同样游荡在世界影坛的各个角落,只是有了不同的国家、民族的特色。

在我国当今的影坛上,我们会发现一个有着明显新现实主义特色的影子---贾樟柯。

关键词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实景拍摄非戏剧化模式贾樟柯
在欧洲电影中,意大利电影一直独树一帜。

新现实主义电影流派的产生,则要归功于那本著名的《电影》杂志,它的编辑们在法西斯统治的恐怖中勇敢地站出来,抨击昔日的意大利电影而将希望寄托于明日的新现实主义。

新现实主义张扬的纪实美学,通过巴赞和克拉考尔的理论研究,从实践升华到理论的高度。

在这一背景下,被认为是第一部新现实主义电影的《沉沦》诞生了。

上世纪40年代中期在意大利出现的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继承了电影史上的写实主义传统,把纪实电影美学推向了高峰。

中国的导演也受到这一流派的影响,如贾樟柯的《小武》、张艺谋
的《一个都不能少》、李扬的《盲山》、《盲井》等等,都使用了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遵循了其美学法则,而今来我们来讲贾樟柯电影的美学特征应该是对意大利新现实主义进行中国式解读。

一、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美学追求
新现实主义电影作为电影艺术史上的一个重要流派,有着独居一新的美学审美。

情节的淡化、在原生态的生活展现过程中阐释着普通人的生存本性,这是这一电影流派的一个共同的美学诉求。

新现实主义电影并不追求格里菲斯的最后一分钟后大营救似的情节的紧
张起伏。

新现实主义电影淡化情节的叙事模式几乎达到了一种极致。

当然,并不是说新现实主义电影没有一丁点情节的影子。

因为任何一种叙述故事的过程都必然有着因果关系的主宰,因此也必然有着情节的影子伴随。

淡化情节,纯粹对生活作原生态的银幕展现,在许多电影艺术家看来是一种电影艺术的倒退。

实质上正是新现实主义电影大师们的高明之处。

新现实主义电影大师们追求的就是这样的信条:生活本身就是这样,我们为什么要在电影艺术中虚构它对在戏剧和其它电影中作为命脉的情节的抛弃,成为新现实主义电影的一大特色,与以往的现实主义电影也有了大大的不同。

在对戏剧模式的电影手法的扬弃的背后,是新现实主义电影对普通人纯现实生活本性的关注。

新现实主义电影中的人物都不是某种类型人物的代表,人物没有先入为主的模式(即人物不是首先就是某种思想的代替物)。

“其实,在影片中,每个人物的存在都具有感人
的真实性。

任何人都没有被归结为一种物态,或一种象征。

这就使你在恨一些人的时候,心情也是坦然的,不必事先超越他们复杂的人性。

”人物的形象在生活的画卷中自然流露出来。

巴赞对新现实主义的评论一针见血:“就内容而言,我愿意把当代意大利影片中的人道主义看作是影片最主要的价值。


非戏剧化模式和对普通人现实生存本性的关注结合,使新现实主义电影的意蕴犹如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意蕴,只有在不断的品味中才能咀嚼出其中的滋味。

二、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中国式解读
邵牧君在《西方电影史概论》中说,“新现实主义在意大利产生有两个因素,一个是战后经济萧条,一个长镜头、深焦距理论的兴起。

前者使导演无法找到大的投资,从而对技术主义却步;而后者又恰恰给当时电影导演提供了一个理论支柱。


如果把这两个因素放到中国也是成立的,只不过因素存在的原因不同而已。

“第五代”中的张艺谋、陈凯歌等一直占据着中国电影的话语权,使“第六代”的冒头显得异常艰难。

”第六代”的很多导演都是从“地下”开始的,贾樟柯也不例外。

对于“地下”导演来说,最大的难处也就是重点就在于没有投资,或者是地下投资,或者是独立制片,或者是小投资纸片,这正和意大利战后的经济萧条所造成的意大利的导演资金极度的紧张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并且造成的效果也是相似的。

但这些并不是构成“意大利新现实主义风格”中国化的根本因素。

贾樟柯也承认自己受“意大利新现实主义风格”的影响很大,他列举了十部自己喜欢的电影,对其中之一的《偷自行车的人》有着极高的评价,他说“我觉得,关于《偷自行车的人》,我们存在着很大的误读”。

同样他对中国早期的现实主义作品有极大的兴趣,比如《马路天使》《新不了情》等。

这些无疑都构成了他电影纪实美学特征的理论基础。

纪实性是贾樟柯电影极明显的一个特征,从《世界》和《三峡好人》可以很明显地看到他对长镜头的偏爱。

《世界》开始的运动长镜头极好地展示主人公的生存环境;而《三峡好人》开篇的长镜头让我感动,那一张张脸让我觉得如此真实,特别是在看到一个人在给另外一个人开手相的时候。

贾樟柯认为新现实主义“把电影从摄影棚里解放出来,进入到了一个真实的空间里面进行拍摄”。

这也是“长镜头”理论者的观点,巴赞以为电影画框是通往画框以外世界的窗口,这观点正好和爱森斯坦的“银幕是使影像成型的画框”观点相反。

贾樟柯秉承了前者的观点,使他的电影表现出了极强的纪实性。

非专业演员的运用也是贾樟柯的一个明显特征,这同样是对新现实主义的一脉相承。

他的首部长片《小武》全部由非专业演员出演,其他诸如《站台》《任逍遥》也都是如此。

再者是地方方言的运用。

《小武》中的山西方言,《三峡好人》中原滋原味的四川方言。

地方方言有利于增强影片的纪实性和观众的认同感。

不只是贾樟柯,整个“第六代”甚至其他很多电影都表现出
这样的特征,第六代中比如王小帅的《青红》、王超的《江城夏日》;再比如徐克的《七剑》、宁浩的《疯狂的石头》。

乡土情节或者叫乡愁是贾樟柯和很多艺术家甚至全人类的一个共性。

很明显,乡愁可以为艺术家提供创作灵感和素材,可以给人以安全感、归宿感。

《小武》的整个故事都发生在汾阳,《世界》的故事虽然发生在北京,人物却全部拥有汾阳背景,除了那个温州女人。

不妨说《世界》是一部发生在北京的汾阳电影。

同样北京是他上学和现在生活的地方,算得第二故乡。

平行视角和对底层的关注是贾樟柯以及整个“第六代”的一种情节。

《青红》、《江城夏日》、《澜溪江》、《巫山云雨》无不如此。

这其实可以看作是对中国传统的“文以载道”思想的反叛或者颠覆。

“第五代”——以陈凯歌为代表——有着很强的“文以载道”意识,他们把艺术的教育性质放到了首位,认为艺术就该表现真理。

当然,我也不赞同把艺术的“服务性”放在首位。

艺术仅仅是艺术,它无法载道、也载不动,载到是哲学的事情;同样服务性是娱乐的性质,而不是艺术的性质。

艺术仅仅就是表现,是高度浓缩生活真实然后在还原于艺术真实的过程。

三、结论
在其他国家的影视艺术中,新现实主义的灵魂同样清晰的存在。

亚洲电影的佼佼者之一的伊朗,我们可以看到两部有着新现实主义电影影子经典电影:《小鞋子》、《天堂的颜色》。

现在备受国人青睐的韩国电视剧《澡堂老板家的男人们》、《孪生兄妹》等,都有着新现
实主义的精神。

实质上,新现实主义的精神在我国的第六代导演中烙印相当深刻,贾樟柯只能说是一个典型的佼佼者。

第六代导演中楼烨、王小帅的影片都以自己的视角阐释周围的现实。

新现实主义电影的精神没有枯萎,而且在当今的世界影坛上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

参考文献:
[1]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电影的本性.中国电影出版社.1993.
[2]安德烈·巴赞.电影是什么.江苏教育出版社.
[3]洛朗斯·斯基法诺.1945年以来的意大利电影.江苏教育出版社.
[4]电影艺术研究部.电影研究.中国电影出版社.
[5]乔治·萨杜尔.世界电影史.中国电影出版社.
[6]谭春发.“十大名片”展现中国现实主义电影之路.中外文化交流.1995(5).
[7]少舟.论中国四十年代电影的现实主义品格.电影艺术.1995(6).
[8]李道新.当代中国电影现实主义50年(上、下).电影艺
术.1999(5、6).
[9]邵牧君.西方电影史概论.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3年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