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合作学生品德形成论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家校合作学生品德形成论文

摘要:优良的品德是人立足于社会的基础,而学生品德的建构是在先天素质的基础上,由环境和教育决定的。家庭教育是人类教育体系中的基础性体系,家庭是儿童生活的第一环境又是接受教育的第一场所,父母的文化素质、习惯爱好、道德修养无不对儿童产生重要的影响。但是人在家庭环境下形成的品质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这就需要学校进行再教育。相对于家庭教育而言,学校教育是人类教育体系中的主要性体系,对家庭教育起着支撑和导向作用。在应对学生素质低、校园暴力以及青少年犯罪等问题上,光靠家庭或者学校单方面努力是不够的,这就需要家庭和学校形成合力,达到教育最佳效果。

关键词:家校合作;学生;品德

一、学生品德的形成品德又称道德品质,指个体依据道德规范在一系列行为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心理倾向,品德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然而,影响学生品德形成和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因素就是道德环境。品德是道德的个体化,是社会道德在个体身上的表现。一个人的道德认识水平和道德发展很大程度上受制于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影响。荀子说:“蓬生麻中,不扶而直,沙落泥中,不染而黑”以及俗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等,这些都表明道德环境对一个人的品德发展具有重要的教育作用。少年儿童处于发展的关键期,其道德认识主要受成年人道德行为的影响。在校内,受教师、同学及班风校风的的影响,风气好的

集体能让人积极进取,努力拼搏,反之,风气败坏的集体让人意志消沉,萎靡不振。在校外,受父母、亲戚朋友及家教家风的影响。许多事实都证明,在具有良好道德教育的家庭成长起来的学生具有正确的道德观,道德行为更符合社会的要求。

二、学生品德形成中的教育误区(一)教育目标定位狭窄《教育法》的规定,我国现阶段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中全面发展的核心要求就是道德发展,道德是做人的根本,高尚的道德品质是立足于社会的基石,如果没有道德,即便有再高深的学问,对社会发展来说也是有害的。然而,在现实生活当中,许多学校的教育目标仅仅是为了提高升学率,偏重学生的智力的发展,成绩的提高,忽视品德教育,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只能停留于表面工作上。受其影响,很多家庭对子女的教育也只偏重学习方面的内容,忽略孩子做人做事及良好生活习惯的教育,导致许多孩子不懂礼貌、道德品质败坏、功利心强以及生活自理能力差等问题。(二)教育影响不一致目前有一种流行的教育理论——“5+2=0”,这里的“5”指五天的学校教育,“2”指周末两天的家庭教育。这个式子的意思是学生在学校接受五天的良好的教育与在家庭接受两天的

不良教育抵消了。受“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思想观念及独生子女家庭增多影响,孩子成了一个家庭的中心,家长把所有的爱和希望都倾注在孩子身上,溺爱过度,对除学习以外的事情都要进行包办。

因此,尽管学校给予了良好的品德教育,最后孩子还是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任性自私、脾气怪癖、唯我独尊的不良品行。

三、家校合作:学生品德形成的有效途径我国《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学校应当把德育放在首位,寓德育于教育教学之中,开展与学生年龄相适应的社会实践活动,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相互配合的思想道德体系,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由此可见,学生的品德形成紧靠学校或者家庭单方面的努力是远不足的,还需要家庭和学校相互支持和配合。(一)转变观念,确定共育目标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最完备的社会教育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结合”。很多家长认为只要给孩子吃饱穿暖就够了,并没有意识到家庭教育对一个孩子成长的重要性,把“教”的责任完全抛给了学校。从学校方面来看,学校也仅仅关注升学率,认为跟家长沟通是一件繁琐的事情,特别是跟文化素质低的家长沟通更需要心思和时间,老师们并不愿意去浪费时间做这些看起来没有实效的差事。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是两大重要的教育体系,对孩子的品德展都有重要的作用,二者只有确立共育目标,就学生的教育和培养问题开展讨论和合作,用学校教育指导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这样才能使二者作用发挥到最佳点,利于学生各方面发展。(二)完善法律法规,建立制度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制定家校合作方面的政策或法律,没有明确规定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合法权益,家长监督学校教学和管理的权利没有保障。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很多学校也没有将家校合作纳入学校工

作计划中,家长对学校活动也不了解,更别说参与。有无健全的法律法规对家校合作制度的构建有很大的影响。美国从1965年开始就颁布一系列的法律条文来促进家庭介入学校教育,使家校之间实现合作。这是值得我国学习和借鉴的。(三)加强监督,建立家校合作评估体系虽然在教育部颁布的《普通中小学校评估工作指导纲要(修订稿)》中有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结合的要求,但在具体的评估实践中,并没有对家校合作组织的运行状况进行监督和检查,没有起到真正的监督作用。家校合作一方面需要法律给予保障,另一方面还需要加大对其工作进行监督检查的力度,并结合实际制定具体的评价指标。(四)开展多种方式,进行沟通合作目前,家校合作中才采用的方式单一,家长了解孩子在校教育情况主要是通过家长会,其内容也只是围绕学习成绩,并没有涉及学生的道德问题。面访和信访比较随意,家长开放日就更少了。实际上,每一种合作方式都有独特的作用,理想的家校合作,应根据不同问题需要采取不同合作方式,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实现家校合作。

四、结语优良的品德是人立足于社会的基础,而学生品德的建构是在先天素质的基础上,由环境和教育决定的。家庭教育是人类教育体系中的基础性体系,家庭是儿童生活的第一环境又是接受教育的第一场所,父母的文化素质、习惯爱好、道德修养无不对儿童产生重要的影响。但是人在家庭环境下形成的品质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这就需要学校进行再教育。相对于家庭教育而言,学校教育是人类教育体系中的主要性体系,对家庭教育起着支撑和导向作

用。在应对学生素质低、校园暴力以及青少年犯罪等问题上,光靠家庭或者学校单方面努力是不够的,这就需要家庭和学校形成合力,达到教育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① 黄河清. 家校合作导论. 上海市: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09.② 马忠虎编著. 家校合作. 北京市: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