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前区解剖
局部解剖胸前区ppt课件

(3)乳房的血管
动脉来源:
胸外侧动脉
胸肩峰动脉、 胸廓内动脉2~6穿支、 肋间后动脉3~7穿支
静脉回流:
胸廓内静脉 腋静脉
(4)乳房的淋巴引流
乳房外侧、中央部淋巴管 尖淋巴结 胸肌淋巴结
乳房上部淋巴管
锁骨上淋巴结 胸骨旁淋巴结
乳房内侧部淋巴管
对侧淋巴管
胸肌间淋巴结
深部淋巴管
乳房内下部淋巴管通过腹壁和膈下淋巴管与肝淋巴管相通。乳腺 癌发生转移时,可侵犯腋淋巴结和胸骨旁淋巴结,如果淋巴回流 受阻,肿瘤可转移至对侧乳房或肝。
(三)、深筋膜 胸部分两层 1.浅层——薄弱,覆盖于胸大肌和前锯肌表面。向上附着于锁骨, 向下接腹外斜肌表面的筋膜,向内附着于胸骨,向后与 胸背区的深筋膜相续。 2.深层——位于胸大肌深面,向上附着于锁骨,向下包绕锁骨下 肌和胸小肌,在胸小肌下缘与浅层汇合,并与腋筋膜相续。
位于喙突、锁骨下肌和胸小肌之间的筋膜称锁胸筋膜 clavipectoral fascia 胸肩峰动脉的分支和胸外侧神经穿出该筋膜,分布于胸大小肌;
二、腋窝的内侧壁 由前锯肌、上4位肋骨及肋间肌构成。
表面有胸长神经及胸外侧动脉走行,并分支分布。
操作过程
(一)、皮肤切口 皮肤切口要浅,切到显露黄色脂肪层即可,避免损伤深层结构。 • • 沿前正中线自胸骨颈静脉切迹向下切至剑突。 沿锁骨上缘自颈静脉切迹向外切至肩峰(勿损伤锁骨上神经)
•
•
沿肋弓自剑突切至腋后线。
局部解剖 胸前区Leabharlann 第二单元•大纲要求
•概述 •表面解剖 •详细内容 •操作过程
胸前区
•实习要点
•自我测试
目的要求:
1. 掌握乳房的局部位置及胸前外侧壁的层次解剖。 2. 了解乳房的淋巴回流、血供及神经来源。
局部解剖胸前区

Department of Anatomy ,Medical College,Qingdao University 2003
胸前区
1.
动脉 胸阔内动脉的穿支 ——距胸骨外侧缘 距胸骨外侧缘1cm处穿出 距胸骨外侧缘 处穿出 肋间后动脉的前、 肋间后动脉的前、外侧穿支 ——与肋间神经伴行 与肋间神经伴行 胸 动脉的 支 支 脉、 脉、胸外侧 脉 脉
Department of Anatomy ,Medical College,Qingdao University 2003
胸前区
(3)乳房的血管 )
动脉来源: 动脉来源: 胸外侧动脉 胸肩峰动脉、 胸肩峰动脉、 胸廓内动脉2~6穿支、 穿支、 胸廓内动脉 穿支 肋间后动脉3~7穿支 穿支 肋间后动脉
Department of Anatomy ,Medical College,Qingdao University 2003
胸前区
二、腋窝的内侧壁 由前锯肌、 位肋骨及肋间肌构成。 由前锯肌、上4位肋骨及肋间肌构成。 位肋骨及肋间肌构成 表面有胸长神经及胸外侧动脉走行,并分支分布。 表面有胸长神经及胸外侧动脉走行,并分支分布。
胸前区
教学内容
胸前区作为腋窝前壁,可以划归为 胸前区作为腋窝前壁, 胸前区作为腋窝前壁 胸部或肩部(腋区)。了实习操作 胸部或肩部(腋区)。了实习操作 )。 方便,我们将其引入腋区讲解和操 方便, 作,固有胸壁将在胸部讲解和操作。 固有胸壁将在胸部讲解和操作。 本次课程主要是解剖腋窝的前壁和 本次课程主要是解剖腋窝的前壁和 内侧壁。 内侧壁。
静脉回流: 静脉回流: 胸廓内静脉 腋静脉
Department of Anatomy ,Medical College,Qingdao University 2003
实习一胸前外侧壁浅层解剖

实习一胸前外侧壁浅层解剖Anterioral lateral thoracic wall一、实验目的1. 了解实地解剖的方法及注意事项2. 掌握常用解剖器械的使用方法3. 了解胸壁的结构与层次4. 掌握胸大肌深面的血管,神经等结构的位置关系5. 掌握女性乳房的位置,淋巴引流二、基本内容(一)体表标志锁骨、锁骨下窝、胸锁关节、颈静脉切迹、胸骨柄、剑突、腋前襞、腋后襞、肩峰、喙突(二)浅层结构浅筋膜、肋间神经前皮支和外侧皮支、肋间臂神经、锁骨上神经、乳房(女性)、胸腹壁静脉(三)深层结构胸大肌、胸小肌、锁骨下肌、锁胸筋膜、胸内侧神经、胸外侧神经、胸外侧血管、胸肩峰动脉分支、胸肌淋巴结、头静脉图一三、解剖方法(一)尸位:尸体仰卧位(二)皮肤切口1. 皮肤切口:如图一。
注意此区皮肤较薄,切皮要浅。
3. 翻皮:自中线向两侧外方各翻开上、下两个皮瓣,显露出胸前外侧区的浅筋膜。
(二)修洁浅筋膜,寻找皮神经1.锁骨上神经supraclavicular nerves的解剖观察:去除锁骨下方的浅筋膜,寻找锁骨上神经的末梢。
2.肋间神经前皮支anteriro braches of intercostol nerves及胸廓内动脉internal thoracic artery前穿支的解剖观察:沿胸骨外侧缘1-2 cm处,切开浅筋膜,逐渐向外剥离并翻开,可见肋间神经的前皮支伴随胸廓内动脉的穿支穿出肋间隙前部。
在女性,由若干动脉的穿支分布到乳房。
(至少要找到2-3组)3. 肋间神经外侧支和肋间臂神经intercostobrachial nerve的解剖观察:沿腋中线附近,胸大肌下缘稍后方,切开浅筋膜并翻向前,可见肋间神经外侧皮支穿出肋间隙外侧部,其中第2肋间神经的外侧皮支还分支走向外侧,经腋窝至臂内侧上份的皮肤,及肋间臂神经(至少要找出2-3组)4. 去除全部胸前外侧壁的浅筋膜(包括女性乳房)显露其下方的深筋膜。
(三)切开深筋膜,观察其下面的结构1. 头静脉cephalic vein的解剖观察:沿三角肌胸大肌间沟切开深筋膜,找到头静脉的末段,向近端修洁至锁骨下窝处。
胸前区解剖

胸前区解剖一、切口1. 沿前正中线,上从胸骨柄上缘的颈静脉切迹,下达胸骨下端(剑突)作一纵行切口。
2. 从第一切口的上端,由颈静脉切迹,沿锁骨至肩峰作一横行切口。
3. 从第一切口的下端,沿肋弓,向外下至腋后线作一斜行切口。
4. 从第一切口的下端,向外上至乳晕部作一斜行切口,达乳晕部时,沿该部作环形切口,然后再向外上斜行至腋前襞。
在切口处分离皮肤,按以下顺序进行操作。
二、层次解剖(一)浅层结构这个区域的皮肤较薄,剥离皮肤时不要太深,太深将会损伤皮神经、浅血管和影响深筋膜。
翻皮时还应注意皮肤与浅筋膜之间的关系(紧密或疏松关系)。
皮肤剥开后,可见浅筋膜,一般女尸皮下脂肪较多,浅筋膜较厚。
在胸大肌和三角肌表面的浅筋膜内,可见到菲薄的肌层,为颈阔肌。
在浅筋膜内寻找下列皮神经和浅血管:1. 锁骨上神经的内支、中支和外支在锁骨下方之内侧、中间部和肩部,寻找由颈部下行的锁骨上神经的内支、中支和外支。
2. 肋间神经前皮支和胸廓内动、静脉的穿支沿胸部前正中线的切口切开浅筋膜,用解剖镊子将切口缘提起向外翻,注意在近胸骨缘的肋间隙处,寻找出肋间神经前皮支。
此神经穿过胸大肌及深筋膜沿肋间方向行走,其形态特点是细并略带珠白色的条束,并有胸廓内动、静脉的穿支伴行,依此可与邻近的结缔组织相区别。
找到皮神经和浅血管后,可沿其行径追踪一段距离,同时观察一下肋间神经前皮支所分布的大致范围。
这些皮神经和浅血管都很细小,一般以第3肋间的分支最大,可解剖1至2条作为代表,不必把所有的肋间神经前皮支和浅血管都找出。
3. 肋间神经外侧皮支和肋间后动、静脉外侧皮支自腋前襞沿胸廓外侧面向下作纵行切口,将皮肤和浅筋膜分别向内翻起,沿肋间隙方向找出肋间神经外侧皮支及与其伴行的肋间后动、静脉的外侧皮支。
肋间神经外侧皮支在胸大肌下缘处穿出深筋膜,分支分别向内、外两侧行走,其中有些分支伸到乳部皮肤。
第2肋间神经外侧皮支较长称肋间壁神经,它跨过腋窝与臂内侧皮神经相交通(待后观察)。
胸前区局部解剖

(三)、观察肺根的组成及其排列 前-后:上肺静脉、肺动脉、主支气管 上-下:左:肺动脉、左主气管、下肺静脉 右:上支气管、肺动脉、肺静脉。 (四)、观察胸膜后返折线及胸后壁
第三节 纵隔
一、层次解剖
(一)观察纵隔整体 位于两侧纵隔胸膜之间,是许多器官以疏 松所包绕的综合体。
(二)、从前面解剖纵隔 1、上纵隔的层次安排:胸腺,上腔静脉及其 属支-左右头臂静脉,主动脉弓及其分支, 气管,食管。
二、表面解剖
前面正中:颈静脉切迹、胸骨角、剑突、 锁骨、肩胛骨喙突,胸大肌 胸骨角平对第二肋软骨。 乳头对第四肋间 左侧第五肋间隙的锁骨中线内侧2-3厘米, 可摸到心尖博动。 背部中线:全部胸椎棘突,肩胛冈基部平 对三胸椎棘突,肩胛骨下角对第七肋。
一、切口
1 沿正中线从颈静脉切迹到剑突作纵行切口。 2 由颈静脉切迹沿锁骨达肩峰作横行切口。 3 从剑突沿肋弓向外下到腋后线作斜形切口。 4 从剑突向外上至乳晕部作斜形切口,达乳晕 部时作环形切口,再向外上斜行到腋前襞,再 转至臂内侧纵行达臂中点,在该切口下端作横 切口。
胸前区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
解剖与组织胚胎学系
李文生
一、胸部的一般概念
位于颈、腹及上肢之间,由胸壁和它所包含的器官 所组成。 上界是胸骨的颈静脉切迹没锁骨到肩锁关节,再从 此关节连一直线到第七颈椎棘突。 下界相当于胸廓的下口,由剑突向左右,没肋弓到 第十肋,再往后没第十一肋及第十二肋到第十二胸 椎棘突。 胸廓由胸骨、肋骨与肋软骨、胸椎它们间的连结组 成。 由胸壁和膈肌围成的腔,称胸腔,含两个胸膜腔和 一个心包腔。
二、层次解剖
浅层结构 1 肋间神经前皮支 2 肋间神经外侧皮支
胸前区、自由上肢浅层、腋窝(ppt)

(优选)胸前区、自由上肢浅 层、腋窝
一、胸前区的解剖
胸部标志线
前正中线 胸骨线 锁骨中线 胸骨旁线 后正中线 肩胛线
腋前线 腋中线 腋后线
胸部标志线
前正中线 锁骨中线 胸骨线 胸骨旁线
后正中线 肩胛线
背部标志线
腋窝标志线
腋前线 腋中线 腋后线
1.皮肤 注意:切口要浅! 2.浅筋膜 (1)皮神经
(1)胸大肌 起止:起于锁骨内侧2/3段, 胸骨前面和第1-6肋软骨以 及腹直肌鞘.止于肱骨大结 节嵴. 作用:使肱骨内收和旋内,当 上肢固定时,可牵引躯体向 上. 神经支配:胸外侧神经和胸 内侧神经. (2)胸小肌 起止:起于第3-5肋,止于肩 胛骨喙突. 神经支配:胸内侧神经.
(3)前锯肌 起止:以肌齿起于上8 个或9个肋骨的外面, 肌束向后绕胸廓侧面, 经肩胛下肌前方,止于 肩胛骨的内侧缘和下 角. 作用:拉肩胛骨向前贴 近胸廓. 神经支配:胸长神经. 该肌瘫痪时,表现为 “翼状肩胛”.
底:皮肤,浅筋膜,腋筋膜.
前壁
由胸大肌、 胸小肌、锁骨 下肌和锁胸筋 膜构成。
后壁: 由肩胛下肌,大圆
肌,背阔肌,肩胛骨 构成。
①三边孔
上界:肩胛下肌、小圆肌 下界:大圆肌 外侧界:肱三头肌长头 通过内容:旋肩胛血管
② 四边孔
上界:肩胛下肌、小圆肌 下界:大圆肌 内侧界:肱三头肌长头 外侧界:肱骨外科颈 通过内容:腋神经、旋肱后血管
内侧壁: 由上4-6个肋,其间的肋间肌以
及覆盖它们的前锯肌构成。
外侧壁: 由肱二头肌,喙肱肌,肱骨构成。
2.腋动脉axillary artery (1)行程
第一肋外侧缘 大圆肌下缘
胸前区与腋窝解剖 ppt课件

ppt课件
1
ppt课件
2
精品资料
• 你怎么称呼老师?
• 如果老师最后没有总结一节课的重点的难点,你 是否会认为老师的教学方法需要改进?
• 你所经历的课堂,是讲座式还是讨论式? • 教师的教鞭
• “不怕太阳晒,也不怕那风雨狂,只怕先生骂我 笨,没有学问无颜见爹娘 ……”
• “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
ppt课件
6
ppt课件
7
ppt课件
8
ppt课件
9
4 52
1
3
ppt课件
10
ppt课件
11
四边孔 三边孔
肩胛骨
大圆肌
肱 骨
上 边:肩胛骨外侧缘, 肩胛下肌,小圆肌
下 边:大圆肌 外侧边:肱骨上端内侧缘 肱三头肌长头插入
ppt课件
12
三边孔与四边孔
ppt课件
13
切口
肘正中静脉
median cubital vein
(4)尺神经
ppt课件
23
(5)正中神经
手区
(一)浅层结构 1 皮肤与前筋膜 2 浅血管 3 肌肉:掌短肌
ppt课件
24
臂部
(一)浅层结构 1 浅静脉:分别注入贵
要静脉和头静脉 2 浅神经: 臂后皮神经 臂外侧上皮神经 臂外侧下皮神经
ppt课件
25
三角肌区 肩胛区 肌腱袖
ppt课件
26
20
肘前区
静脉层 腱膜层 动脉神经层 肌性底 骨性底
ppt课件
21
前臂部
(一)浅层结构 桡侧:前臂外侧皮神经
头静脉及属支 尺侧:前臂内侧皮神经
第一讲-胸前区穴位解剖

3.清除浅筋膜(保留刚才解剖出来的结构,女尸不留乳房,并解剖乳腺组织)。 4.观察深筋膜(观察胸大肌表面的深筋膜),然后清除。
乳头 乳晕 乳晕腺
脂肪 乳腺 乳腺小叶 乳房悬韧带
5.清理胸大肌(用手指或刀柄将胸大肌与深层结构分离开), 切断其起点,并向外翻开。
6.观察胸小肌的起止点以及锁胸筋膜,切断胸小肌起点,向外翻开。
二、中府(Zhongfu,LU1,手太阴肺经)
【体表定位】第一肋间隙,距胸骨正中线旁开 6寸。 【操作方法】向外上方斜刺0.5~1寸 【临床主治】支气管炎,肺炎,哮喘,肺结核 【进针层次】 1.皮肤:由锁骨上中间N分布 2.皮下组织 3.三角肌前缘:受腋N支配 4.针旁有头V 5.胸大肌 6.胸小肌 7.喙肱肌和肱二头肌:由肌皮N支配 【针刺意外与防治】如错误地继续深刺,针尖 可通过肋间外、内肌、肋胸膜、胸膜腔、脏胸 膜而损伤左肺上叶或右肺上叶,而引起气胸, 如深刺再加提插、捻转,气胸更为严重,故此 穴不的层次解剖结构。 2)简述乳房的位置和形态结构。 3)何谓锁胸筋膜?穿过锁胸筋的结构有哪些? 4)胸大、小肌的神经支配和血液供应如何? 5)乳腺癌根除术,容易损伤什么神经?为什么?损伤后有什么症状? 6)中府、膻中、极泉穴的体表定位和进针层次。
本次内容:胸前区
下次内容:腋区、臂前区
胸前区穴位解剖
第一讲 胸前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胸前区解剖
一、切口
1. 沿前正中线,上从胸骨柄上缘的颈静脉切迹,下达胸骨下端(剑突)作一纵行切口。
2. 从第一切口的上端,由颈静脉切迹,沿锁骨至肩峰作一横行切口。
3. 从第一切口的下端,沿肋弓,向外下至腋后线作一斜行切口。
4. 从第一切口的下端,向外上至乳晕部作一斜行切口,达乳晕部时,沿该部作环形切口,然后再向外上斜行至腋前襞。
在切口处分离皮肤,按以下顺序进行操作。
二、层次解剖
(一)浅层结构
这个区域的皮肤较薄,剥离皮肤时不要太深,太深将会损伤皮神经、浅血管和影响深筋膜。
翻皮时还应注意皮肤与浅筋膜之间的关系(紧密或疏松关系)。
皮肤剥开后,可见浅筋膜,一般女尸皮下脂肪较多,浅筋膜较厚。
在胸大肌和三角肌表面的浅筋膜内,可见到菲薄的肌层,为颈阔肌。
在浅筋膜内寻找下列皮神经和浅血管:
1. 锁骨上神经的内支、中支和外支在锁骨下方之内侧、中间部和肩部,寻找由颈部下行的锁骨上神经的内支、中支和外支。
2. 肋间神经前皮支和胸廓内动、静脉的穿支沿胸部前正中线的切口切开浅筋膜,用解剖镊子将切口缘提起向外翻,注意在近胸骨缘的肋间隙处,寻找出肋间神经前皮支。
此神经穿过胸大肌及深筋膜沿肋间方向行走,其形态特点是细并略带珠白色的条束,并有胸廓内动、静脉的穿支伴行,依此可与邻近的结缔组织相区别。
找到皮神经和浅血管后,可沿其行径追踪一段距离,同时观察一下肋间神经前皮支所分布的大致范围。
这些皮神经和浅血管都很细小,一般以第3肋间的分支最大,可解剖1至2条作为代表,不必把所有的肋间神经前皮支和浅血管都找出。
3. 肋间神经外侧皮支和肋间后动、静脉外侧皮支自腋前襞沿胸廓外侧面向下作纵行切口,将皮肤和浅筋膜分别向内翻起,沿肋间隙方向找出肋间神经外侧皮支及与其
伴行的肋间后动、静脉的外侧皮支。
肋间神经外侧皮支在胸大肌下缘处穿出深筋膜,分支分别向内、外两侧行走,其中有些分支伸到乳部皮肤。
第2肋间神经外侧皮支较长称肋间壁神经,它跨过腋窝与臂内侧皮神经相交通(待后观察)。
沿腋前线附近的浅筋膜内还可找到胸腹壁静脉,此静脉只追至其穿深筋膜为止。
4. 如系女尸,在女尸上观察乳房的外形之后,于乳晕处作放射状切口,皮下组织内寻找辨认输乳管、输乳管窦并追踪其至乳房的开口。
注意在乳房部的浅筋膜内有纤维束。
这些纤维束连于皮肤和浅筋膜之间,它构成乳腺的支架,支持位于浅筋膜内的乳腺组织,并将乳腺分为各乳腺小叶。
乳腺内的血管和神经亦循这些纤维束的方向行走。
乳腺实为位于浅筋膜内的腺体。
保留皮神经和浅血管,清除皮下脂肪,如乳房特别发达者,沿乳房周围环切,然后将乳房自胸筋膜表面剥离,同时观察乳房后间隙,可见其深面有较强韧的筋膜即胸筋膜,观察其附着和移行情况。
(二)深层结构
1. 观察胸筋膜除去乳房后,清理残余的浅筋膜,观察深筋膜。
可见覆于胸大肌表面的深筋膜向上连于锁骨,向外下由胸大肌下缘连于构成腋窝底的腋筋膜。
2. 找出头静脉并注意其行径位置切开三角肌与胸大肌之间的筋膜,在三角肌与胸大肌之间的沟内找出头静脉,并查看其附近有无淋巴结(三角胸大肌淋巴结:位于锁骨下方头静脉旁,可1~2个小淋巴结,请予以保留),追踪头静脉至锁骨下窝,它在此处穿过锁胸筋膜而注入腋静脉(此处现在不必细追)。
3. 暴露胸大肌先把胸大肌表面的深筋膜剥离干净,再将胸大肌下缘边界修整清楚,观察胸大肌的起点位置、纤维方向及跨过的关节,试联想它的作用。
紧贴胸大肌锁骨头并沿胸骨及腹部起点的外侧1~2cm处作弧形切口,将该肌缓慢地从起点翻向止点,同时注意观察进入胸大肌的神经和血管,尽量保留这些血管神经不要随便将其拉断。
然后在胸大肌的胸骨旁起点处,试找出1~2支胸廓内动脉的穿支(与肋间神经前皮支伴行),因为临床作乳腺癌根治术切断胸大肌止点时,需注意结扎这些血管,以免血管断端回缩进入胸腔,引起胸腔内出血。
4. 锁胸筋膜的组成和联属先观察胸大肌深面的胸小肌,它起于第3~5肋骨的前端,肌纤维斜向外上,止于肩胛骨喙突,此肌与腋窝内血管神经的安排有较恒定的关系,是一标志性结构。
然后观察包绕胸小肌的筋模是与胸大肌表面的深筋膜相连续的。
包绕胸小肌的深筋膜向上延伸,在胸小肌的上缘与锁骨之间有时为较致密的膜,有时为
略含有脂肪的膜性组织,此膜即锁胸筋膜。
此筋膜的深面与腋动、静脉的第一段相联属。
5. 穿胸小肌上缘的主要结构在切断胸小肌前,观察在胸小肌上缘有哪些结构通过锁胸筋膜。
(1) 胸前外侧神经:用镊子在胸小肌上缘分离并找出穿锁胸筋膜支配胸大肌锁骨部的胸前外侧神经。
(2) 胸肩峰动脉:胸肩峰动脉为腋动脉的分支,它穿出锁胸筋膜之后,其胸肌支与胸前外侧神经伴行供应胸大肌。
把血管神经分离清楚并辨认明确之后,进一步追踪胸肩峰动脉至其起点(腋动脉处)。
(3) 头静脉及锁骨下淋巴结:进一步追踪头静脉,观察它在胸小肌上缘穿过锁胸筋膜汇入腋静脉。
在该处(腋静脉附近)常可见到若干淋巴结,为锁骨下淋巴结。
它主要接受上肢桡侧浅淋巴管、腋淋巴结前群的淋巴液以及乳房深部的一些淋巴液。
6. 观察胸小肌上缘穿过的结构以后,再在胸小肌周围观察下列结构
(1) 胸肌淋巴结(腋淋巴结前群):该群淋巴结位于胸小肌表面下缘附近,第3肋骨的前方,常有1~3个淋巴结。
它收纳胸前外侧壁、乳房中央和外侧部的淋巴液。
乳癌时,该淋巴结群往往较其它淋巴结群更易受累,临床检查可在腋前襞深面摸到。
(2) 胸前内侧神经:在胸小肌表面寻找从胸小肌穿出到胸大肌的胸前内侧神经。
观察完以上结构后,清理胸小肌的上、下缘,并检查其起止点。
而后于胸小肌起点处将胸小肌自骨面剥离,向外上方边翻边观察支配该肌的胸前内侧神经和胸肩峰动脉的胸肌支。
7. 剥除前锯肌表面的筋膜,暴露其肌齿(如上、下部肌齿清理困难可暂缓)观察其与腹外斜肌肌齿的交错形式。
沿胸小肌下缘,前锯肌表面寻找支配该肌的胸外侧动、静脉和胸长神经,观察腋筋膜的形态之后,于第2肋间找出肋间臂神经。
腋区解剖
(一)解剖腋窝各壁
1. 观察并剥离胸筋膜和腋筋膜胸筋膜被覆胸大肌表面,向上附着于锁骨,在胸大肌下缘向后延续为封闭腋腔底的腋筋膜,向外侧与三角肌筋膜相连。
清除胸筋膜和腋
筋膜,暴露胸大肌的境界。
2. 解剖胸大肌、胸小肌:胸大、小肌及其筋膜构成了腋腔前壁,翻开后才能暴露腋窝(见前)。
(二)解剖腋窝内结构
腋窝内含腋动脉及其分支、腋静脉及其属支、臂丛及其分支、腋淋巴结以及其间的脂肪组织。
血管神经被结缔组织膜即腋鞘包绕。
1. 打开腋鞘①用镊子小心摘除腋窝内的脂肪组织,同时注意观察位于腋静脉附近的外侧淋巴结和近腋窝底处的中央淋巴结,观察后清除。
另外注意保留穿行于脂肪组织内的肋间臂神经,该神经由第2肋间隙穿出。
②纵行剖开腋鞘,清除腋鞘的结缔组织,确认腋动脉、腋静脉及臂丛三个束:腋动脉位于腋静脉外侧,臂丛三个束从内、外、后方包绕腋动脉。
③除去腋静脉较小的属支,以便暴露解剖视野。
2. 解剖腋动脉及其分支
(1)确定腋动脉的分段腋动脉在第一肋外侧缘接续锁骨下动脉,至大圆肌下缘延续为肱动脉。
以胸小肌为标志将腋动脉分为三段:①第一段位于第一肋外侧缘与胸小肌上缘之间;②第二段位于胸小肌深面;③第三段位于胸小肌下缘与大圆肌下缘之间。
(2)剖查腋动脉各段的分支腋动脉分支的起点可能有变异,如果标本与讲义不同,应根据其分支的分布来命名。
腋动脉被臂丛的束及其分支包绕,在解剖腋动脉分支时,必须注意不能伤及臂丛的分支。
①腋动脉第一段的分支:为胸肩峰动脉和胸上动脉。
分离胸肩峰动脉起始部,可见胸肩峰动脉干粗而短,随即分出多个分支,分布到三角肌和胸大、小肌等区域。
胸上动脉细小,分布于第1、2肋间隙。
②腋动脉第二段的分支:为胸外侧动脉,沿胸小肌下缘或深面走向胸壁。
确认胸外侧动脉的起始,并追踪至胸壁。
育龄期妇女此血管相对较大,主要营养乳腺外侧部。
胸外侧血管附近有胸肌淋巴结,观察后除去。
③腋动脉第三段的分支:有三条。
1)肩胛下动脉:是腋动脉的最大的分支,沿肩胛下肌外缘下行2~3cm分成胸背动脉和旋肩胛动脉,追踪胸背动脉至背阔肌,追踪旋肩胛动脉至进入三边孔。
用一探针从腋窝穿过三边孔,从背侧面观察验证旋肩胛动脉确实穿过三边孔。
2)旋肱前动脉:较细小,从腋动脉外侧壁发出,绕肱骨外科颈前面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