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化学大纲

分析化学大纲
分析化学大纲

《分析化学BⅠ》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5064211

课程性质:学科通选课开课单位:化学化工学院

总学时:32 学分:2.5

适用专业:生命科学学院各本科专业开课学期:2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是研究化学分析中的基本原理和培养基本操作技能的一门学科,是动物科技学院、农学院和生命科学学院各普通本科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更是一门以实践为主的工具课程。

其理论和技术对专业课的学习及科研工作都十分重要。

教学目的:

1.掌握常量组分定量分析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分析方法。

2.掌握分析测定中误差的来源,误差的表征,以及实验数据的统计处理方法与表达。

3.掌握吸光光度法和电势分析法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4.初步了解分析化学在动物科学、农业科学以及生物学等领域中的应用。

5.使学生建立起严格的“量”的概念,培养学生从事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的能力以及严谨的科学作风。

6.学习并掌握分析化学实验的基本知识,基本操作技术和典型的分析测定方法,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作风和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基本要求;

本课程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讲清分析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而且要让学生懂得建立这些概念和理论的处理方法和思维方式,加强素质教育,注重能力培养,提倡创新精神。本课程的特点是理论的系统性和方法的实用性的有机结合;理论课和实验课紧密配合,相辅相承;在阐明经典分析化学理论和方法的同时,注意向学生介绍分析化学的新进展,以拓宽学生思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和实验基本技能的训练,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所学知识,培养学生严格、认真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

第一章绪论(1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分析化学的发展、现状和展望,理解分析化学的定义、任务和作用,掌握分析化学的分类。

2.本章重点分析化学任务、作用及分类。

3.本章教学方法讲授为主与案例式相结合

教学内容

一、分析化学的定义、任务和作用(略讲)

二、分析化学的发展、现状和展望(自学)

三、分析化学的分类;定量分析的程序(重点讲解)

第二章定量分析的误差和数据处理(4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误差误差的来源及分类,理解准确度与精密度的表示方法及关系,掌握分析结果的数据处理,系统误差的检验方法、有效数字及运算规则。

2.本章重点误差及分析结果的处理,难点有效数字。

3.本章教学方法以讲授为主,讨论式、互动式为辅

教学内容

第一节准确度和精密度(重点讲解)

一、准确度及其表示——误差

二、精密度及其表示——偏差

三、准确度与精密度的关系

第二节误差的来源和分类(略讲)

一、系统误差

二、随机误差

第三节随机误差分布规律和有限数据的统计处理(重点讲解)

一、随机误差的分布规律

二、有限数据的统计处理

三、可疑值的取舍

第四节系统误差的检验(重点讲解)

一、t值检验法

二、两组数据平均值的比较

第五节提高测定准确度的措施(略讲)

一、减少测量误差

二、减少随机误差

三、减少系统误差

第六节有效数字及运算规则(重点讲解)

一、有效数字

二、有效数字的运算和修约规则

第三章滴定分析法概述(2 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滴定分析法中滴定、化学计量点、滴定终点、滴定误差等术语及滴定分析法分类掌握标准溶液的配置、浓度的表示方法和滴定分析结果的计算。

2.本章重点基本概念、滴定分析对化学反应的要求,难点标准溶液浓度表示及分析结果的计算。

3.本章教学方法以讲授式为主,讨论式、案例式为辅。

教学内容

第一节滴定分析法对滴定反应的要求和滴定方式(略讲)

一、滴定分析法对反应的要求

二、滴定方式

第二节滴定分析的标准溶液(略讲)

一、标准溶液的浓度

二、标准溶液的配置和标定

第三节滴定分析法的计算(重点讲解)

一、有关标准溶液的配置与标定的计算

二、分析结果的计算

第四章酸碱滴定法(7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酸碱平衡的理论基础,理解指示剂的变色原理,掌握酸碱溶液pH计算,一元酸碱滴定过程中H+变化规律及指示剂的选择,多元弱酸碱能否分布滴定,能滴定到第几步,酸碱滴定结果计算。

2.本章重点难点是酸碱指示剂,一元酸碱滴定,酸碱结果计算。

3.本章教学方法以讲授式为主,讨论式、互动式为辅

教学内容

第一节酸碱平衡定量处理方法(重点讲解)

一、酸度对水溶液中弱酸碱型体分布的影响

二、质子条件及弱酸碱水溶液酸度的计算

第二节酸碱指示剂(重点讲解)

一、酸碱指示剂的作用原理

二、酸碱指示剂的变色范围

三、混合酸碱指示剂

第三节酸碱滴定法原理(重点讲解)

一、强酸强碱的滴定

二、一元弱酸碱的滴定

三、酸碱滴定法中的返滴定和强酸弱碱混合溶液滴定简介

四、多元弱酸碱的滴定

第四节酸碱滴定法的应用(略讲)

一、酸碱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

二、酸碱滴定法应用实例

第五章沉淀滴定法(1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沉淀滴定法原理,掌握三种确定终点的方法。

2.本章重点难点是三种确定终点方法。

3.本章教学方法以讲授式为主,讨论式、互动式为辅

教学内容

第一节银量法的滴定曲线(略讲)

第二节莫尔法(重点讲解)

第三节佛尔哈德法(重点讲解)

一、直接滴定法测定Ag+

二、返滴定法测定卤素离子

第四节法扬司法(重点讲解)

第五节沉淀滴定法的应用(自学)

一、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二、银量法测定示例

第六章配位滴定法(5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EDTA与金属离子络合物及稳定性,滴定曲线的变化规律,理解副反应对EDTA配合物稳定性的影响,条件稳定常数的计算,掌握金属指示剂的选择,提高络合滴定的选择性。

2.本章重点酸度对EDTA与金属络合物稳定性的影响,混合离子的分别滴定,难点定量计算。

3.本章教学方法以讲授式为主,讨论式、互动式为辅

教学内容

第一节概述(自学)

第二节EDTA的分析特性(略讲)

一、EDTA的一般物理化学性质

二、EDTA与金属离子形成配合物的特点

第三节副反应对EDTA配合物稳定性的影响(重点讲解)

一、EDTA配合物的稳定性

二、配位反应的副反应及副反应系数

三、条件稳定常数

第四节配位滴定法基本原理(重点讲解)

一、配位滴定曲线

二、影响配位滴定突跃范围大小的因素

三、配位滴定的条件

四、单一离子滴定的适宜酸度范围

第五节金属指示剂(重点讲解)

一、金属指示剂的性质和作用原理

二、金属指示剂必须具备的条件

三、指示剂的封闭、僵化及变质现象

四、常用指示剂

五、金属指示剂的变色点和选择

第六节混合离子滴定简介(重点讲解)

第七节配位滴定法的应用(自学)

第七章氧化还原滴定法(3 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氧化还原的平衡,理解引入条件电极电位和氧化还原反应的条件对条件平衡常数的意义,影响氧化还原速度的因素和滴定曲线的变化规律,掌握高锰酸钾法、碘量法,氧化还原滴定结果的计算。

2.本章重点难点高锰酸钾法、碘量法,氧化还原滴定结果的计算。

3.本章教学方法以讲授式为主,讨论式、互动式为辅。

教学内容

第一节氧化还原基本知识(略讲)

一、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程度及条件平衡常数K’

二、条件电极电势

三、副反应对φΘ'及氧化还原方向的影响

四、氧化还原反应的速率

第二节氧化还原滴定基本原理(重点讲解)

一、氧化还原滴定曲线

二、氧化还原滴定中的指示剂

三、氧化还原滴定的计算

第三节重要的氧化还原滴定法及应用(重点讲解)

一、高锰酸钾法

二、重铬酸钾法

三、碘量法

第八章吸光光度法(2 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光的本质与颜色、光吸收曲线、显色反应和显色剂的选择,掌握光吸收定律,掌握吸光光度法用于微量组分测定的原理和方法,掌握吸收光谱曲线和标准工作曲线的绘制、最大吸收波长的选择。

2.本章重点是光吸收定律,光的本质与颜色,吸光光度法的应用;难点是吸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

3.本章教学方法以讲授式为主,互动式和讨论式为辅的教学方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吸光光度分析法的基本原理(重点讲解)

一、溶液的颜色和对光的选择性吸收

二、光吸收定律

第二节吸光光度分析方法及仪器(重点讲解)

一、目视比色法

二、光电比色法

三、分光光度法

四、仪器

第三节显色反应与显色条件的选择(略讲)

一、显色反应显色剂

二、显色反应条件的选择

三、测定中的干扰及消除方法

四、光度分析误差及测量条件的选择(略讲)

一、光度分析误差

二、测量条件的选择

五、吸光光度分析的应用(自学)

一、示差分光光度法

二、多组分分析

三、双波长分光光度法

四、弱酸和弱碱离解常数的测定

五、配合物的组成测定

六、应用实例

第九章电势分析法(1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直接电势法,掌握电势分析法基本原理

2.本章重点难点电势分析法原理

3.本章教学方法以讲授式为主,讨论式、互动式为辅

教学内容

第一节电势分析分析法基本原理(重点讲解)

一、指示电极

二、参比电极

三、复合电极

第二节直接电势法(重点讲解)

一、pH玻璃膜电极及其膜电势

二、溶液pH的电势测定法

三、其他离子选择性电极

四、直接电势法的误差

第三节电势滴定法(自学)

一、基本原理

二、终点的确定

三、电势滴定法的应用

第四节线性滴定法简介(自学)

一、线性滴定原理

二、线性滴定法的应用

四、课程考核及成绩评定

1.考核方式:考试

2.成绩构成比例:平时(20%,可分为考勤和平时讨论成绩)、阶段测验(10%)、期中考试(10%)、阶段测验(10%)、期末考试(50%)

五、推荐教材和参考书

1.《定量分析简明教程》赵士铎主编,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8第二版

2.《定量分析简明教程》,第二版,彭崇慧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

3.《定量分析》第三版,朱寿珩主编,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94年

4.《分析化学》第一版,武汉大学等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78年

《分析化学BⅡ》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5064212

课程性质:学科通选课开课单位:化学化工学院

总学时: 32 学分:2

适用专业:农学院、动物科技学院各本科专业开课学期:2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是研究化学分析中的基本原理和培养基本操作技能的一门学科,是动物科技学院、农学院和生命科学学院各普通本科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更是一门以实践为主的工具课程。

其理论和技术对专业课的学习及科研工作都十分重要。

教学目的:

1.掌握常量组分定量分析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分析方法。

2.掌握分析测定中误差的来源,误差的表征,以及实验数据的统计处理方法与表达。

3.掌握吸光光度法和电势分析法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4.初步了解分析化学在动物科学、农业科学以及生物学等领域中的应用。

5.使学生建立起严格的“量”的概念,培养学生从事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的能力以及严谨的科学作风。

6.学习并掌握分析化学实验的基本知识,基本操作技术和典型的分析测定方法,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作风和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基本要求;

本课程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讲清分析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而且要让学生懂得建立这些概念和理论的处理方法和思维方式,加强素质教育,注重能力培养,提倡创新精神。本课程的特点是理论的系统性和方法的实用性的有机结合;理论课和实验课紧密配合,相辅相承;在阐明经典分析化学理论和方法的同时,注意向学生介绍分析化学的新进展,以拓宽学生思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和实验基本技能的训练,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所学知识,培养学生严格、认真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

第一章绪论(1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分析化学的发展、现状和展望,理解分析化学的定义、任务和作用,掌握分析化学的分类。

2.本章重点分析化学任务、作用及分类。

3.本章教学方法讲授为主与案例式相结合

教学内容

一、分析化学的定义、任务和作用(略讲)

二、分析化学的发展、现状和展望(自学)

三、分析化学的分类;定量分析的程序(重点讲解)

第二章定量分析的误差和数据处理(5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误差误差的来源及分类,理解准确度与精密度的表示方法及关系,掌握分析结果的数据处理,系统误差的检验方法、有效数字及运算规则。

2.本章重点误差及分析结果的处理,难点有效数字。

3.本章教学方法以讲授为主,讨论式、互动式为辅

教学内容

第一节准确度和精密度(重点讲解)

一、准确度及其表示——误差

二、精密度及其表示——偏差

三、准确度与精密度的关系

第二节误差的来源和分类(略讲)

一、系统误差

二、随机误差

第三节随机误差分布规律和有限数据的统计处理(重点讲解)

一、随机误差的分布规律

二、有限数据的统计处理

三、可疑值的取舍

第四节系统误差的检验(重点讲解)

三、t值检验法

四、两组数据平均值的比较

第五节提高测定准确度的措施(略讲)

四、减少测量误差

五、减少随机误差

六、减少系统误差

第六节有效数字及运算规则(重点讲解)

三、有效数字

四、有效数字的运算和修约规则

第三章滴定分析法概述(2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滴定分析法中滴定、化学计量点、滴定终点、滴定误差等术语及滴定分析法分类掌握标准溶液的配置、浓度的表示方法和滴定分析结果的计算。

2.本章重点基本概念、滴定分析对化学反应的要求,难点标准溶液浓度表示及分析结果的计算。

3.本章教学方法以讲授式为主,讨论式、案例式为辅。

教学内容

第一节滴定分析法对滴定反应的要求和滴定方式(略讲)

一、滴定分析法对反应的要求

二、滴定方式

第二节滴定分析的标准溶液(略讲)

一、标准溶液的浓度

二、标准溶液的配置和标定

第三节滴定分析法的计算(重点讲解)

一、有关标准溶液的配置与标定的计算

二、分析结果的计算

第四章酸碱滴定法(8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酸碱平衡的理论基础,理解指示剂的变色原理,掌握酸碱溶液pH计算,一元酸碱滴定过程中H+变化规律及指示剂的选择,多元弱酸碱能否分布滴定,能滴定到第几步,酸碱滴定结果计算。

2.本章重点难点是酸碱指示剂,一元酸碱滴定,酸碱结果计算。

3.本章教学方法以讲授式为主,讨论式、互动式为辅

教学内容

第一节酸碱平衡定量处理方法(重点讲解)

一、酸度对水溶液中弱酸碱型体分布的影响

二、质子条件及弱酸碱水溶液酸度的计算

第二节酸碱指示剂(重点讲解)

一、酸碱指示剂的作用原理

二、酸碱指示剂的变色范围

三、混合酸碱指示剂

第三节酸碱滴定法原理(重点讲解)

五、强酸强碱的滴定

六、一元弱酸碱的滴定

七、酸碱滴定法中的返滴定和强酸弱碱混合溶液滴定简介

八、多元弱酸碱的滴定

第四节酸碱滴定法的应用(略讲)

三、酸碱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

四、酸碱滴定法应用实例

第五章沉淀滴定法(2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沉淀滴定法原理,掌握三种确定终点的方法。

2.本章重点难点是三种确定终点方法。

3.本章教学方法以讲授式为主,讨论式、互动式为辅

教学内容

第一节银量法的滴定曲线(略讲)

第二节莫尔法(重点讲解)

第三节佛尔哈德法(重点讲解)

一、直接滴定法测定Ag+

二、返滴定法测定卤素离子

第四节法扬司法(重点讲解)

第五节沉淀滴定法的应用(自学)

三、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四、银量法测定示例

第六章配位滴定法(6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EDTA与金属离子络合物及稳定性,滴定曲线的变化规律,理解副反应对EDTA配合物稳定性的影响,条件稳定常数的计算,掌握金属指示剂的选择,提高络合滴定的选择性。

2.本章重点酸度对EDTA与金属络合物稳定性的影响,混合离子的分别滴定,难点定量计算。

3.本章教学方法以讲授式为主,讨论式、互动式为辅

教学内容

第一节概述(自学)

第二节EDTA的分析特性(略讲)

三、EDTA的一般物理化学性质

四、EDTA与金属离子形成配合物的特点

第三节副反应对EDTA配合物稳定性的影响(重点讲解)

四、EDTA配合物的稳定性

五、配位反应的副反应及副反应系数

六、条件稳定常数

第四节配位滴定法基本原理(重点讲解)

五、配位滴定曲线

六、影响配位滴定突跃范围大小的因素

七、配位滴定的条件

八、单一离子滴定的适宜酸度范围

第五节金属指示剂(重点讲解)

六、金属指示剂的性质和作用原理

七、金属指示剂必须具备的条件

八、指示剂的封闭、僵化及变质现象

九、常用指示剂

十、金属指示剂的变色点和选择

第六节混合离子滴定简介(重点讲解)

第七节配位滴定法的应用(自学)

第七章氧化还原滴定法(5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氧化还原的平衡,理解引入条件电极电位和氧化还原反应的条件对条件平衡常数的意义,影响氧化还原速度的因素和滴定曲线的变化规律,掌握高锰酸钾法、碘量法,氧化还原滴定结果的计算。

2.本章重点难点高锰酸钾法、碘量法,氧化还原滴定结果的计算。

3.本章教学方法以讲授式为主,讨论式、互动式为辅。

教学内容

第一节氧化还原基本知识(略讲)

一、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程度及条件平衡常数K’

二、条件电极电势

三、副反应对φΘ'及氧化还原方向的影响

四、氧化还原反应的速率

第二节氧化还原滴定基本原理(重点讲解)

一、氧化还原滴定曲线

二、氧化还原滴定中的指示剂

三、氧化还原滴定的计算

第三节重要的氧化还原滴定法及应用(重点讲解)

一、高锰酸钾法

二、重铬酸钾法

三、碘量法

第八章吸光光度法(2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光度计的结构,掌握分光光度计的基本原理。

2.本章重点难点吸光光度法基本原理,定量计算。

3.本章教学方法以讲授式为主,讨论式、互动式为辅

教学内容

第一节吸光光度分析法的基本原理(重点讲解)

一、溶液的颜色和对光的选择性吸收

二、光吸收定律

第二节吸光光度分析方法及仪器(重点讲解)

一、目视比色法

二、光电比色法

三、分光光度法

四、仪器

第九章电势分析法(1 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直接电势法,掌握电势分析法基本原理

2.本章重点难点电势分析法原理

3.本章教学方法以讲授式为主,讨论式、互动式为辅

教学内容

第三节电势分析分析法基本原理(重点讲解)

四、指示电极

五、参比电极

六、复合电极

第四节直接电势法(重点讲解)

一、pH玻璃膜电极及其膜电势

二、溶液pH的电势测定法

三、其他离子选择性电极

四、直接电势法的误差

四、课程考核及成绩评定

1.考核方式:考试

2.成绩构成比例:平时(20%,可分为考勤和平时讨论成绩)、阶段测验(10%)、期中考试(10%)、阶段测验(10%)、期末考试(50%)

五、推荐教材和参考书

1.《定量分析简明教程》赵士铎主编,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8第二版

2.《定量分析简明教程》,第二版,彭崇慧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

3.《定量分析》第三版,朱寿珩主编,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94年

4.《分析化学》第一版,武汉大学等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78年

化学分析

一、分类 1、分析化学按照分析原理的不同:化学分析方法(依赖化学反应进行分析的分析方法) 重量分析法、滴定分析法 仪器分析方法(除化学分析法外的一些分析方法,以物质的物理和物理化学性质为基础,测定时往往需要借助于一些比较特殊的仪器设备,习惯上把这类分析方法称为仪器分析法) 光学分析法、电化学分析法、色谱分析法 2、按照分析对象不同,分析化学可分为无机分析和有机分析;按照分析时所取的试样量的不同或被测组分在试样中的含量的不同,分析化学又可分为常量分析、半微量分析、微量分析、痕量分析等。 二、分析过程及分析结果的表示 1 分析的一般过程 1.取样(sampling) 合理的取样是分析结果是否准确可靠的基础。 2.预处理(pertreatmnt) 预处理包括试样的分解和预分离富集。 定量分析一般采用湿法分析,即将试样分解后制成溶液,然后进行测定。正确的分解方法应使试样分解完全;分解过程中待测组分不应损失;应尽量避免引入干扰组分。分解试样的方法很多,主要有溶解法和熔融法,操作时可根据试样的性质和分析的要求选用适当的分解方法。 在定量分析中,当试样组成比较简单时,将它处理成溶液后,便可直接进行测定。但在实际工作中,常遇到组成比较复杂的试样,测定时各组分之间往往发生相互干扰,这不仅影响分析结果的准确性,有时甚至无法进行测定。因此,必须选择适当的方法来消除其干扰。控制分析条件或采用适当的掩蔽剂是消除干扰简单而有效的方法,但并非任何干扰都能消除。在许多情况下,需要选用适当的分离方法使待测组分与其他干扰组分分离。 有时,试样中待测组分含量极微,而测定方法的灵敏度不够,这时必须先将待测组分进行富集,然后进行测定。 在分析化学中,常用的分离(separation)和富集(preconcentration)方法有沉淀分离、液-液萃取分离、离子交换分离、色谱分离、蒸馏和挥发分离、超滤、浮选吸附等。 如何选用分离方法?有一定的经验性和灵活性。要在工作经验积累和宽厚的知识基础上,综合考虑以下因素:①测定的目的是定性还是定量?是成分分析还是结构分析?是全分析还是主成分分析?②样品的数量、来源难易及某些组分的大致含量。大批样品中痕量成分的分离,首先要进行萃取、吸附等富集方法,再行分离。③分离后得到产品的数量、纯化是

2019年《分析化学与检验专业基础与实务(中级)》考试大纲

《分析化学与检验专业基础与实务(中级)》考试大纲 1前言 根据原北京市人事局《北京市人事局关于工程技术等系列中、初级职称试行专业技术资格制度有关问题的通知》(京人发[2005]26号)及《关于北京市中、初级专业技术资格考试、评审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京人发[2005]34号)文件的要求,从2005年起,我市工程技术系列中级专业技术资格试行考评结合的评价方式,为了做好考试工作,我们编写了本大纲。本大纲既是申报人参加考试的复习备考依据,也是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命题的依据。 在考试知识体系及知识点的知晓程度上,本大纲从对分析化学与检验专业中级专业技术资格人员应具备的学识和技能要求出发,在考试要求中提出了“掌握”、“熟悉”和“了解”共3个层次的要求,这3个层次的具体涵义为:掌握系指在理解准确、透彻的基础上,能熟练自如地运用并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熟悉系指能说明其要点,并解决实际问题;了解系指概略知道其原理及应用范畴。 在考试内容的安排上,本大纲从对分析化学与检验专业中级专业技术资格人员的工作需要和综合素质要求出发,主要考核申报人的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理论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考试命题在本大纲所规定的范围内。考试采取笔试、闭卷的方式。 《分析化学与检验专业基础与实务(中级)》 考试大纲编写组 二○一六年四月

2 基本要求 2.1 专业基础知识 基础化学是化工专业的主要应用基本理论,它包括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和分析化学等学科内容。要求申报人员具备运用基础化学知识、掌握化学分析专业技术、分析和解决化学分析专业问题的能力。 2.1.1 无机化学 熟悉原子结构和元素知识;掌握分子结构及相关知识;熟悉物质的聚集状态及相关知识;掌握化学反应、反应平衡及相关知识。 2.1.2 有机化学 熟悉常见有机物的分类、命名及分子结构知识;掌握常见有机物的化学性质和化学鉴别方法。 2.1.3 分析化学 熟悉数据处理知识;了解常见无机、有机物化学定性分析知识;掌握称量分析法;掌握滴定分析法;了解常用物性测试方法;了解常见仪器分析方法分类及应用知识;掌握直接电位法、电位滴定法;熟悉库仑分析法、极谱分析法、伏安分析法、电导滴定法、电质量分析法;掌握原子吸收光谱法(分光光度法-下同);了解火焰发射及原子荧光光谱法;掌握紫外及可见光吸收光谱法;了解红外吸收光谱法;了解质谱分析法;了解核磁共振波谱分析法;掌握气相色谱法;掌握液相色谱法。 2.2 实务及相关知识 通过考试认定申报人员能够掌握分析化学与检验专业的常用标准与方法;熟悉本专业国内外现状和现代管理的发展趋势;了解分析化学与检验专业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具有解决本专业领域内技术问题的能力,并能指导一般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和学习。 2.2.1 分析化学与检验专业基本技术 掌握常用分析化学专业术语与词汇;熟悉试样的采取与制备技术;掌握分析结果的数据处理技术;掌握与化学分析专业工作相关的安全与环保技术;熟悉标准编制及标准化知识;熟悉实验室常用分析检验设备的性能评定与维护方法;熟悉化学分析实验室相关技术工作内容;具备从事分析实验室专业技术工作的能力。 2.2.2 分析化学与检验专业定性分析技术 了解常见阴、阳离子的定性鉴定方法;了解常见有机物及官能团的定性分析方法和应用;具有在化学分析专业工作中正确使用上述方法的能力。

《高考化学考试大纲》(2019年)

2019年高考化学考试大纲 Ⅰ. 考核目标与要求 化学科考试,为了有利于选拔具有学习潜能和创新精神的考生,以能力测试为主导,将在测试考生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和方法的基础上,全面检测考生的化学科学素养。 化学科命题注重测量自主学习的能力,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科学技术、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以促进学生在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一、对化学学习能力的要求 1. 接受、吸收、整合化学信息的能力 (1)对中学化学基础知识能正确复述、再现、辨认,并能融会贯通。 (2)通过对自然界、生产和生活中的化学现象的观察,以及实验现象、实物、模型的观察,对图形、图表的阅读,获取有关的感性知识和印象,并进行初步加工、吸收、有序存储。 (3)从提供的新信息中,准确地提取实质性内容,并与已有知识整合,重组为新知识块。 2. 分析和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 (1)将实际问题分解,通过运用相关知识,采用分析、综合的方法,解决简单化学问题。

(2)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及成果,能正确地运用化学术语及文字、图表、模型、图形等进行表达,并做出合理解释。 3. 化学实验与探究的能力 (1)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并初步实践化学实验的一般过程。 (2)在解决化学问题的过程中,运用化学原理和科学方法,能设计合理方案,初步实践科学探究。 二、对知识内容的要求层次 高考化学命题对知识内容的要求分为了解、理解(掌握)、综合应用三个层次,高层次的要求包含低层次的要求。其含义分别为:了解:对所学化学知识有初步认识,能够正确复述、再现、辨认或直接使用。 理解(掌握):领会所学化学知识的含义及其适用条件,能够正确判断、解释和说明有关化学现象和问题。能“知其然”,还能“知其所以然”。 综合应用:在理解所学各部分化学知识之间的本质区别与内在联系的基础上,运用所掌握的知识进行必要的分析、类推或计算,解释、论证一些具体的化学问题。 Ⅱ. 考试范围与要求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科学素养的要求,按照既保证与全国普通高校招生统一考试的要求基本一致,又有利于实验省(自治区、直辖市)实施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原则,参照

分析化学教学大纲

《分析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分析化学 英文名称:Analytical chemistry 课程性质:必修课 总学时:64 学分:4 理论学时:64 实验学时:0 实践学时:0 指导自学学时:0 适用专业:药学 先修课程:无机化学,有机化学 承担院部:科技学院药学系学科组:药物分析学科组二、课程介绍 (一)课程目标及地位 分析化学课程在中药学、药物制剂、制药工程等专业中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分析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含量、结构等化学信息的学科,主要包括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两部分,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严密和系统的理论性,是理论与实际密切结合的学科。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建立起准确的“量”的概念并掌握与此相关的基本原理及基本操作,能运用所学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设计分析方案,初步具有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鼓励探索和创新,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应用创新能力。分析化学学科的基本内容和方法为后续学习药物分析、药剂学、药物化学、天然药物化学、生物化学等专业课程及从事药学科学研究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和扎实的实验技术基础,也为将来从事化学、化工、生物、医药、环境等行业工作的奠定重要专业知识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 分析化学课程主要内容分为两大部分:化学分析法和仪器分析法。化学分析主要由滴定分析和重量分析组成。通过本部分内容的学习使学生牢固掌握其基本的原理和测定方法,让学生能够运用化学平衡的理论和知识,处理和解决各种滴定分析法的基本问题,包括滴定曲线、滴定误差、滴定突跃和滴定可行性判据,掌握重量分析法及吸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和应用、分析化学中的数据处理与质量保证。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严谨的科学态度,正确掌握有关的科学实验技能,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仪器分析内容主要由电化学分析法、色谱分析法、光学分析法三部分组成,是分析化学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分析化学的发展方向。本部分内容涉及的分析方法是根据物质的光、电、声、磁、热等物理和化学特性对物质的组成、结构、信息进行表征和测量,是学生必须掌握的现代分析技术。它对于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占有非

分析化学基础知识试题库完整

分析化学基础知识题库 一、填空题 1.?铬酸洗液的主要成分是(重铬酸钾)(浓硫酸)和(水),用于去除器壁残留(油污),洗液可重复使用. 2.洗液用到出现(绿色)时就失去了去污能力,不能继续使用. 3.比色皿等光学仪器不能使用(去污粉),以免损伤光学表面. 4.电烘箱烘干玻璃仪器的适宜温度为(105~120℃),时间为(1小时) 5.干燥器底部最常用的是(变色硅胶)和无水(氯化钙)硅胶可以烘干重复使用. 6.对于因结晶或碱金属盐沉积及强碱粘住的瓶塞,可把瓶口泡在(水)或(稀盐酸)中,经过一段时间可能打开. 7.安装精度要求较高的电子天平理想的室温条件是20±2℃,相对湿度为45~60%;理化室的温度应保持在(18~26℃)内,湿度应保持在(55~75%) 。 8.化验室内有危险性的试剂可分为(易燃易爆危险品)、(毒品)和(强腐蚀剂)三类. 9.在分析实验过程中,如找不出可疑值出现原因,不应随意(弃去)或(保留),而应经过数据处理来决定(取舍) 。 10.准确度的大小用(误差)来表示,精密度的大小用(偏差)来表示. 11.化验室大量使用玻璃仪器,是因为玻璃具有很高的(化学稳定性)?(热稳定性)、有很好的(透明度)、一定的(机械强度)和良好绝缘性能. 12.带磨口的玻璃仪器,长期不用时磨口应(用纸垫上)以防止时间久后,

塞子打不开. 13.滤纸分为(定性)滤纸和(定量)滤纸两种,重量分析中常用(定量). 14.放出有毒,有味气体的瓶子,在取完试剂后要(盖紧塞子),还应该用(蜡)封口 15.滴定管使用前准备工作应进行(洗涤)(涂油)(试漏)(装溶液)和(赶气泡)五步. 16.玻璃仪器的干燥方式有(晾干)(烘干)(热或冷风吹干)三种. 17.石英玻璃的化学成份是(二氧化硅),耐(酸)性能好,能透过(紫外线),在分析仪器中常用来作紫外范围应用的光学元件. 18. 不同试样的分解要采用不同的方法,常用的分解方法大致可分为(溶解)和(熔融)两种. 19. 溶解试样时就是将试样溶解于(水)(酸)(碱)或其它溶剂中. 20. 熔融试样就是将试样与(固体熔剂)混合,在高温下加热,使欲测组分转变为可溶于(水)或(酸)的化合物. 21. 用氢氟酸分解试样应在(铂)或(聚四氟乙烯塑料)器皿中进行.. 22. 重量分析的基本操作包括样品(溶解)、(沉淀)、过滤、(洗涤)、(干燥)和灼烧等步骤. 23. 重量分析中使用的滤纸分(定性)滤纸和(定量)滤纸两种,重量分析中常用(定量)滤纸进行过滤,又称为(无灰)滤纸. 24. 玻璃砂芯漏斗在使用前,先用(强酸)处理,然后再用(水)洗净,洗涤时,通常采用(抽滤)法,该漏斗耐(酸),不耐(碱). 25. 干燥器底部放干燥剂,最常用的干燥剂是(变色硅胶)和(无水氯

《分析化学》考研大纲和参考书目

《分析化学》考研大纲和参考书目 分析化学试题由两部分构成: 第一部分, 化学分析, 占60% 参考书:《分析化学》(上册),武汉大学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五版 第二部分, 仪器分析, 占40% 参考书: 《仪器分析》,刘志广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 第一部分, 化学分析 第1章定量分析化学概述 主要内容: 分析化学的任务、作用及分析方法分类 滴定分析法概述 分析试样的采集与制备 要求: 理解滴定分析对化学反应的要求 初步掌握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浓度的标定,基准物质的条件 了解种试样的采集、制备及分解方法 第2章误差与数据处理 主要内容: 误差及其来源 有效数字及其运算规则 分析化学中的数据处理 显著性检验及可疑值取舍 回归分析法 要求: 掌握误差的表示方法、系统误差与偶然误差的特点 掌握有效数字的概念、运算规则及数字修约规则 初步掌握数据取舍方法,显著性检验的含义和方法 了解随机误差的分布特征,正态分布与t分布的区别与联系 初步掌握回归分析法 第3章酸碱滴定法 主要内容: 酸碱定义、共轭酸碱对Ka与Kb的换算;离子强度、活度系数和离子活度的计算 分析浓度和平衡浓度;物料等衡式、电荷等衡式和质子等衡式;分布系数的计算及其应用 强酸(碱)、一元(多元)强酸(碱)、强酸和弱酸的混合酸及两性物质的PH计算 缓冲溶液的PH计算;缓冲容量、缓冲范围;缓冲溶液的选择与配制 酸碱指示剂的变色原理、变色范围和理论变色点;指示剂的选择原则、常用的酸碱指示剂;影响指示剂变色范围的因素 滴定曲线、滴定突跃、指示剂的选择;强碱滴定一元弱酸、强碱滴定一元弱碱;多元酸和多元碱的滴定 滴定强酸及弱酸的终点误差计算 酸碱滴定法的应用 要求:

2021 年高考化学考试大纲解析

2021 年高考化学考试大纲解析 结合《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及最新发布的《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帮助考生明确考查范围、能力 要求、测量标准、命题趋势等,从而助力考生的冲刺复习,请留意阅读。 2020年的高考考什么?怎么考?这是现在高三考生最为关心的问题。2021 年《考试大纲》将不再修订,但仍是高考命题的规范性文件和标准,考生需要参考2020年版《考试大纲》和《考试大纲的说明》,通过分析近年《考试大纲》和高考试题的变化来把握高考方向,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同时,教育部考试中心发布了《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从2020年开始,全国卷和各省命制卷将全面对标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因此,《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将成为高考命题和高考实践的重要指南,也是考生复习备考的重要参考。 高考化学《考试大纲》2017~2018年连续两年没有变化,2019年化学科的《考试大纲》同2018年相比,只在“第Ⅰ部分考核目标与要求”中略有变化,强调了对考生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要求,并指出“化学高考以能力测试为主导,将在测试考生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和思维方法的基础上,全面检测考生的化学科学素养”。 这是第一次把“思维方法”写进《考试大纲》《考试说明》,高考更加注重化学学科的特质,认识问题 的视角及化学学科所独有的思想与方法。体现在考题中,会增加题目的思考容量,更能体现考生的学习潜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学科素养。这样的变化也是为即将到来的2020年高考做好衔 接与铺垫。 2019年高考试题较2018年新增两个考点: 1.钡元素的焰色反应。全国卷Ⅱ第26题对其进行了考查,该考点是复习备考的盲点,来源于教材实验,暗示要关注教材,但是选项中提到的焰色反应为绿色不够准确,黄绿色更为贴切。 2.手性碳原子。全国卷Ⅰ第36题通过结合手性碳的定义,要求用星号(*)标出中的手性碳。 2020高考化学试卷肯定会继续坚持把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创新思维、和对学习能力考查渗透到命题中去,向考生提供新发现、新研究,并且通过原有知识的延伸拓展,从而考查考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结合《考试大纲》,重温教材,夯实基础 对于热点知识,必须反复强化训练。常考知识一定要在第二轮复习中继续强化,但是也要更多关注教材中的科学探究、思考与交流、科学视野、课后习题、脚注等等,2019年考查钡元素的焰色反应实验就源自于教材中的图片。 注重概念和原理的复习,强化实验探究 高考命题专家多是从学科体系、自身学术研究和命题技术层面命题、化学学科五大核心素养是高考考查的方向。

分析化学课程大纲

322.112.1分析化学A(Ⅰ) 学分2 学时2 总学时34 322.112.2 分析化学A(Ⅱ) Analytical Chemistry A 学分2 学时2 总学时34 课程性质:化学类各专业基础课程 预修课程: 普通化学、高等数学和普通物理 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学习,掌握获取物质化学组成、含量、状态信息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及测量原理,建立起认识物质的严格的“量”的概念。 基本内容: 本课程包括经典的定量分析及仪器分析两部分,在选材上以无机物分析为主兼顾有机物分析,并以成份分析为重点。本课程由分析化学的基本知识及理论、化学分析法、电分析法、色谱分析法、光学光谱法等五部分组成。 基本要求:学生应按本大纲具体要求,掌握课程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掌握各类分析仪器的测量原理;了解仪器的结构及各类分析方法的特点、应用范围及局限性,初步具有根据实际问题选择合适分析手段的能力。 教学方式: 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必要时可另安排适当学时讨论。课程共计36+36学时,按一学期完成或两学期完成两种安排。 考核方式: 以笔试方式考试为主,期终综合评分,并以课程(Ⅰ)(Ⅱ)分别记分。教学用书: 吴性良,朱万森,马林编, 《分析化学原理》 参考书: [1] 《定量分析》,陶增宁等编,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 [2] 《分析化学》(第三版),武汉大学主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3] 《分析化学》邹明珠,许宏鼎,于桂荣编著,长春: 吉林大学出版社,1996 [4] 《化学分析原理》,张锡瑜等编著,北京: 科学出版社,2000 [5] 《定量分析化学简明教程》,彭崇慧等编,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6] 《仪器分析》,朱世盛编,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年。 [7] 《仪器分析原理》,方惠群,史坚,倪君蒂,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 [8] 《仪器分析》趙藻藩,周性尧,张悟铭,趙文宽,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9] 《仪器分析教程》北京大学化学系,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10] 《仪器分析》(第三版),朱明华,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020高考化学大纲解析:强化实验与探究能力

2020高考化学大纲解析:强化实验与探究能力 出国留学高考网为大家提供2018高考化学大纲解析:强化实验 与探究能力,更多高考资讯请关注我们网站的更新! 2018高考化学大纲解析:强化实验与探究能力 一、加强《考试大纲》的研究,把握复习方向 《考试大纲》所规定的多项内容是一个紧密相关的整体,而试题是《考试大纲》中命题指导思想、考查内容要求与试题呈现方式三 个方面的深度诠释、外在表现。研究《考试大纲》应建立起“考试 指导思想”“考查内容要求”“试卷形式结构”等关系的研究思路,准确把握命题立意、考查目标与考查形式的内在一致性,在剖析考 试内容时,注意比较《考试大纲》与《考试说明》的异同点,着眼 于差异的本质,做到“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从而为复习教 学的决策与实施提供良好导向。在对高考试题研究中,也不能仅仅 关注试题的考点,应从试题的呈现方式入手认识考查的知识内容、 能力要求、命题依据和命题原则,从而达成不仅知道“考什 么”“怎么考”,还清晰认识到“为何这样考”的研究目标。这是 指导并培养学生“答什么、怎么答、为何这样答”的解题方略的前 提与基础。 二、重视知识内容的整体性,完善高中化学知识结构 目前,我省修习不同选考模块的学生比例失衡。许多学校未能站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来设置高中化学课程,只选择《物质结 构与性质》或《有机化学基础》其一模块开设课程,即“考什么” 就“学什么”。其中,大多数学校选择修习《物质结构与性质》模块,在高考中选考《有机化学基础》模块的考生不足10%,这样的 课程设置使学生的有机化学素养普遍偏低。复习教学应立足于培育 学生化学学科认知素养,认识不同模块知识的教育功能和价值,完 善学生的化学知识结构。

分析化学大纲

《分析化学BⅠ》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5064211 课程性质:学科通选课开课单位:化学化工学院 总学时:32 学分: 适用专业:生命科学学院各本科专业开课学期:2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是研究化学分析中的基本原理和培养基本操作技能的一门学科,是动物科技学院、农学院和生命科学学院各普通本科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更是一门以实践为主的工具课程。 其理论和技术对专业课的学习及科研工作都十分重要。 教学目的: - 1.掌握常量组分定量分析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分析方法。 2.掌握分析测定中误差的来源,误差的表征,以及实验数据的统计处理方法与表达。 3.掌握吸光光度法和电势分析法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4.初步了解分析化学在动物科学、农业科学以及生物学等领域中的应用。 5.使学生建立起严格的“量”的概念,培养学生从事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的能力以及严谨的科学作风。 6.学习并掌握分析化学实验的基本知识,基本操作技术和典型的分析测定方法,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作风和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基本要求; 本课程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讲清分析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而且要让学生懂得建立这些概念和理论的处理方法和思维方式,加强素质教育,注重能力培养,提倡创新精神。本课程的特点是理论的系统性和方法的实用性的有机结合;理论课和实验课紧密配合,相辅相承;在阐明经典分析化学理论和方法的同时,注意向学生介绍分析化学的新进展,以拓宽学生思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和实验基本技能的训练,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所学知识,培养学生严格、认真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 三、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 第一章绪论(1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分析化学的发展、现状和展望,理解分析化学的定义、任务和作用,掌握分析化学的分类。 2.本章重点分析化学任务、作用及分类。 3.本章教学方法讲授为主与案例式相结合 教学内容 一、分析化学的定义、任务和作用(略讲) 二、分析化学的发展、现状和展望(自学) 三、分析化学的分类;定量分析的程序(重点讲解) ! 第二章定量分析的误差和数据处理(4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误差误差的来源及分类,理解准确度与精密度的表示方法及关系,掌握分析结果的数据处理,系统误差的检验方法、有效数字及运算规则。 2.本章重点误差及分析结果的处理,难点有效数字。 3.本章教学方法以讲授为主,讨论式、互动式为辅 教学内容 第一节准确度和精密度(重点讲解) 一、准确度及其表示——误差 二、精密度及其表示——偏差 三、准确度与精密度的关系 @ 第二节误差的来源和分类(略讲)

(完整word版)2019年全国新课标高考化学考试大纲

2019年全国新课标高考化学考试大纲 Ⅰ.考试性质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高等学校根据考生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因此,高考应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Ⅱ.考试内容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19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确定高考理工类化学科考核目标与要求。 2019年高考化学大纲考核目标与要求 化学科考试,为了有利于选拔具有学习潜能和创新精神的考生,以能力测试为主导,将在测试考生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和方法的基础上,全面检测考生的化学科学素养。 化学科命题注重测量自主学习的能力,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科学技术、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以促进学生在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一)对化学学习能力的要求 1.接受、吸收、整合化学信息的能力 (1)能够对中学化学基础知识融会贯通,有正确复述、再现、辨认的能力。(2)能够通过对实际事物、实验现象、实物、模型、图形、图表的观察,以及对自然界、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化学现象的观察,获取有关的感性知识和印象,并进行初步加工、吸收、有序存储的能力。 (3)能够从试题提供的新信息中,准确地提取实质性内容,并经与已有知识块整合,重组为新知识块的能力。 2.分析问题和解决(解答)化学问题的能力 (1)能够将实际问题分解,通过运用相关知识,采用分析、综合的方法,解决简单化学问题的能力。 (2)能够将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成果,用正确的化学术语及文字、图表、模型、图形等表达并做出解释的能力。 3.化学实验与探究能力 (1)了解并初步实践化学实验研究的一般过程,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2)在解决简单化学问题的过程中,运用科学的方法,初步了解化学变化规律,并对化学现象提出科学合理的解释。 (二)对知识内容的要求层次 为了便于考查,将高考化学命题对各部分知识内容要求的程度,由低到高分为了解、理解(掌握)、综合应用三个层次,高层次的要求包含低层次的要求。其含义分别为: 了解:对所学化学知识有初步认识,能够正确复述、再现、辨认或直接使用。 理解(掌握):领会所学化学知识的含义及其适用条件,能够正确判断、解释和说明有关化学现象和问题,即不仅“知其然”,还能“知其所以然” 综合应用:在理解所学各部分化学知识的本质区别与内在联系的基础上,运用所

21413101 《分析化学》教学计划、大纲

材料一 成果编号:21413101《分析化学》教学计划、大纲 一、《分析化学》教学计划 海南省技师学院 2012 至 2013 学年第 1 学期授课进度计划 制定教师:王小丽、吴宣科目:《分析化学》 课程类别:一体化教材版本:自主开发工作页 适用班级: 11预备技师班 授课周数: 19周周课时: 8 节授课总时数(节): 152节理论:68 节实习:70节复习考试: 6节机动:8节

海南省技师学院 2012 至 2013 学年第 2 学期授课进度计划 制定教师:王小丽、吴宣科目:《分析化学》 课程类别:一体化教材版本:自主开发工作页 适用班级: 11预备技师班 授课周数: 20周周课时: 10 授课总时数(节): 200 理论: 88 实习: 92 复习考试: 12 机动: 8

二、《分析化学》教学大纲 (一)前言 1、课程性质与定位: 本课程是生物化工专业核心课程,以培养中职学生职业素质为核心,以无机化学为基础,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分析实践技能及分析化学的基础知识,培养观察、综合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本课程具有很强实用性,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思维能力及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在化学分析岗位,在规定的工作时间内,依据相关检测标准完成测试样品的组成检出和主成分含量测定,得出准确的检出结果,能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处理一些在分析检测中出现相关事务和突发事件,中职学生在学习本课程时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分析化学程序为框架的整体为指导,认真努力的进行分析化学的操作技能,为日后为一专多能型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2、设计思路 本课程按照职业技能型课程的相关设计要求与规程进行设计,将课程开发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典型任务提炼:通过细化的岗位需求调研,全面细化了解相关岗位对本专业中职毕业生的职业能力要求,并完成典型工作任务提炼 第二阶段,确立课程框架:课程框架按照中职学生的培养要求来设定,内容包括人才培养目标、典型工作任务、职业能力要求、专业技术学习内容、基准学时、实训学时、学习任务名称等构成要素第三阶段,制定课程方案:通过课程方案,全面描述课程基本信息、培养目标,当前所规划的学习任务的目标、内容及教学建议,可考虑采用的教学方法与手段,设置课程进度及学时分配,设计学生考核方案、课程评价方案等,并为课程资源的建设和课程的实施提供依据。 第四阶段,建设课程资源: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师资队伍建设、学材建设、学习环境、实训环境建设等,这些内容是课程实施的必备条件和支撑。其中,学材指用于直接帮助学生学习的学习材料,包括学习指导书、工具书及企业技术资料等。 在课程及配套教学资源体系建设完毕之后,依然依据职业教育课程建设基本要求,保持对课程教学体系与内容的持续性完善与建设。

分析化学“化学分析”部分考试大纲.doc

-中国地质大学研究生院 2016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分析化学》考试大纲 (学术型与专业学位型通用) 试卷结构 (一)内容及比例 分析化学部分约75% 仪器分析部分约25% (二)题型及比例 填空题或选择题约25% 问答题约40% 计算题约35% 一、分析化学概论 考试内容: 分析化学的任务和作用,分析方法的分类与分析化学方法的选择,分析化学的发展简史与发展趋势;分析测试的全过程及分析结果的表示;滴定分析的特点,滴定分析对化学反应的要求,滴定分析的方式;基准物质、标准溶液的配制,浓度的表示形式及相互的换算,滴定分析中待测组分含量的计算。 考试要求: 1. 了解分析化学的任务、作用及分析化学的发展趋势,认识分析测试的全过程及分析结果的表示。掌握分析结果的表达方式及正确计算分析结果。 2. 了解基准物质、标准溶液等概念,掌握标准溶液配制方法、浓度的表示形式及相互的换算,掌握滴定分析中滴定剂与被滴定物的计量关系及有关计算。 二、分析试样的采集与制备 考试内容: 分析试样采集的作用与方法,固体试样的制备过程及缩分公式的应用;试样的分解方法及要求。 考试要求: 1. 了解试样的采集在分析测试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掌握试样采集的方法与工作原则。 2. 掌握固体试样的制备过程及缩分公式的应用。 3. 掌握分解试样的基本方法及工作原则。 三、分析化学中的误差与数据处理

考试内容: 误差的种类及特点、误差来源及减小误差的方法,准确度及精密度的基本概念,各种误差及偏差的计算;有效数字的概念及有效数字的修约规则和运算规则;总体和样本的统计学概念,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的特点及区间概率的计算;t分布的特点、总体平均值的估计;t检验法和F 检验法及其运用;可疑值的取舍方法;系统误差、随机误差及极值误差的传递。 考试要求: 1. 了解误差与偏差的概念,了解准确度及精密度的概念,掌握各种误差及偏差的计算。 2. 判断误差的种类及分析误差的来源,掌握提高分析结果准确度及精密度的方法及措施。 3. 了解有效数字的修约与运算规则,正确表达实验数据。 4. 了解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特点,掌握区间概率的相关计算;了解t分布的特点,掌握总体平均值的存在区间与置信度的相关计算。 5. 掌握分析化学中常用的显著性检验方法(t检验法和F检验法)。 6. 掌握4d法、Grubbs法和Q检验法进行可疑值的取舍。 7. 掌握系统误差、随机误差及极值误差的传递规律,并正确估算分析结果的误差。 8. 初步学会用误差理论指导和设计实验方案。 四、酸碱滴定法 考试内容: 活度和活度系数的概念,酸碱质子理论与酸碱的离解平衡,质子方程式;分布分数的概念及计算,PH值对溶液中各存在形式的影响;溶液中H+浓度的有关计算;缓冲溶液的性质、组成以及PH值的计算,缓冲容量的概念及影响缓冲容量的因素;酸碱指示剂的变色原理、变色范围及指示剂的选择原则;酸碱滴定过程中pH值的计算,滴定曲线的绘制、滴定突跃及影响滴定突跃的因素。终点误差的概念及计算,酸碱滴定的方式及酸碱滴定法的应用。 考试要求: 1. 了解活度和活度系数的概念,掌握相关的计算。 2. 正确写出溶液的质子平衡式。 3. 了解分布分数的概念、作用并掌握相关计算。 4. 掌握一元弱酸(碱)溶液、多元弱酸(碱)溶液、弱酸(碱)混合溶液、两性物质溶液的pH值的计算。 5. 了解缓冲溶液的作用、特性、组成以及pH值的计算。 6. 掌握酸碱滴定原理、酸碱滴定过程中pH值的计算,分析影响滴定突跃的因素,正确选择指示剂,掌握酸碱滴定终点误差的计算,了解酸碱滴定法的具体应用。 7. 能设计常见酸、碱的滴定分析方案。 五、络合滴定法 考试内容: 分析化学中常用的络合剂的类型,氨羧络合剂的特点及EDTA与金属离子络合物的特点;

新课标2020年高考化学考试说明

2020年高考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化学 根据教育部考试中心《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理科?课程标准实验版)》(以下简称《大纲》),结合基础教育的实际情况,制定《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理科?课程标准实验版)》(以下简称《说明》)的化学科部分。 制定《说明》既要有利于化学新课程的改革,又要发挥化学作为基础学科的作用;既要重视考查考生对中学化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又要注意考查考生进入高等学校继续学习的潜能;既要符合《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的要求,符合教育部考试中心《大纲》的要求,符合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的实际情况,又要利用高考命题的导向功能,推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改革。 一、考核目标与要求 化学科考试,为了有利于选拔具有学习潜能和创新精神的考生,以能力测试为主导,将在测试考生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和方法的基础上,全面检测考生的化学科学素养。 化学科命题注重测量自主学习的能力,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科学技术、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以促进学生在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一)对化学学习能力的要求 1.接受、吸收、整合化学信息的能力 (1)对中学化学基础知识融会贯通,有正确复述、再现、辨认的能力。 (2)能够通过对实际事物、实验现象、实物、模型、图形、图表的观察,以及对自然界、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化学现象的观察,获取有关的感性知识和印象,并进行初步加工、吸收、有序存储的能力。 (3)从试题提供的新信息中,准确地提取实质性内容,并经与已有知识块整合,重组为新知识块的能力。 2.分析问题和解决(解答)化学问题的能力

最新分析化学教学大纲本科

分析化学教学大纲本 科

《分析化学》教学大纲(本科) 使用范围: 前言 《分析化学》是中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本课程内容包括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两大部分。根据中药专业的特点,涉及的分析对象以有机化合物为主,内容包括定量分析的基本概念,以及重量分析、滴定分析(酸碱滴定法、沉淀滴定法,配位滴定法和氧化还原滴定法),吸收光度分析(可见、紫外及红外吸收光谱法)、色谱分析(经典液相色谱法、气相色谱法及高效液相色谱法)、核磁共振波谱法、质谱法。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掌握近代各种测试分析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树立正确的量的概念,了解分析测定成分的一般方法。在实验技能方面,应掌握天平的称量、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各类滴定分析的基本操作技能,掌握可见、紫外分光光度计的使用与测试;柱层和薄层色谱的分析方法。有条件的学员应进行实验的操作练习,通过学习注意培养学员严肃认真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使其具备初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习中药化学、炮制学、中药鉴定学和中药药剂学等专业课打下良好的基础。 上册学习要求和内容 第一章绪论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21

【要求】 1.了解分析化学的任务和作用。 2.了解分析化学的分类及发展趋向。 【内容】 一、分析化学的任务和作用:分析化学是研究测定物质化学组成及其分析方法的一门学科,包括定性和定量及其结构解析等部分。在中医药领域中,如中药的采集、鉴定、炮制、制剂特别是质量控制等方面,均有其重要作用。 二、分析化学的分类与发展趋向:按试样中被测组分的含量可分为:常量分析、半微量分析和超微量分析法。 根据测定原理,可分为化学分析法——以物质化学反应为基础的分析法;仪器分析法——以物质的物理和物理化学性质为基础的分析法。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以及生产的需要,分析化学正向着快速、灵敏、自动化以及各种方法的联用等方向发展。 第二章误差和分析数据处理 【要求】 1.掌握有效数字的计算规则及其应用。 2.熟悉误差产生的原因,种类及其表示法。 3.掌握逸出值的取舍方法、分析结果的比较方法。 4.掌握定量分析结果的处理。 【内容】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21

第五章 分析化学概述

第五章分析化学概述 第一节分析化学的任务和分类 一、分析化学的任务 分析化学是研究物质化学组成的分析方法及有关理论的一门科学。它是化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分析化学的任务是鉴定物质的化学组成、测定有关组分的相对含量,以及确定物质的分子结构。 在医药卫生事业中,分析化学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药品检验、新药研究、病因调查、临床检验、环境分析及三废处理等,都需要应用分析化学的理论、知识和技术。随着药学科学事业的发展,我国的药品质量和药品标准工作也在不断的提高,分析化学对提高药品质量,保证人们用药安全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药学教育中,分析化学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许多专业课都要应用分析化学 的理论、方法及技术来解决各门学科中的某些问题。例如,药物化学中的原料、中间体及成品分析,以及药物的理化性质和结构关系的探索等;药物分析中的方法选择、药品标准制定、药物主要成分的含量分析及杂质检测等;药剂学中制剂稳定性、生物有效性的测定等;天然药物化学中天然药物有效成分的分离、定性鉴定和化学结构测定等;药理学中药物分子的理化性质和药理作用的关系及药物代谢动力学等,都与分析化学有着密切的 关系。 二、分析方法的分类 分析化学的内容十分丰富,从不同的角度可将其分为以下几类: 按照不同的分类方法,可将分析化学方法归属于不同的类别。现将根据分析化学任务、分析对象、分析原理、操作方法等分类方法简要说明如下: (一)定性、定量、结构分析 根据分析任务的不同分为: 1.定性分析其任务是鉴定物质是由哪些元素、离子或原子团所组成的。 2.定量分析其任务是测定试样中各组分的相对含量。 3.结构分析其任务是确定物质的分子结构。 在实际工作中,首先必须了解物质的组成,然后根据测定的要求,选择恰当的定量分析方法确定该组分的相对含量。对于新发现的化合物,还需要进行结构分析,确定物质的分子结构。在药物分析中,样品的组分是已知的,则不需要经过定性分析就可直接进行定量分析。 (二) 无机分析与有机分析 根据分析对象不同可分为无机分析与有机分析。无机分析的对象是无机物,由于组成无机物的元素多种多样,因此在无机分析中要求鉴定试样是由哪些元素、离子、原子团或化合物组成,以及各组分的相对含量。这些内容分属于无机定性分析和无机定量分析。 有机分析的对象是有机物,虽然组成有机物的元素并不多(主要为碳、氢、氧、氮、硫等),但化学结构却很复杂,不仅需要鉴定组成元素,更重要的是进行官能团、空间结构等的分析。 (三) 化学分析与仪器分析 根据分析原理不同可分为化学分析与仪器分析。 化学分析:以物质的化学反应为基础的分析方法,它历史悠久,是分析化学的基础,故

分析化学基础测试题

《分析化学基础》测试试卷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 1、减小偶然误差的方法:() A、用标准样作对照实验; B、用标准方法作对照实验; C、增加平行测定次数,舍去可疑值后,取其余数据平均值; D、校准仪器。 2、PM= 3.240 的有效数字位数() A、四位 B、三位 C、二位 D、一位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精密度是衡量系统误差大小的尺度; B、精密度好,则准确度高; C、精密度好是准确度高的前提; D、精密度与准确度没有实质性区别。 4、有五位学生测定同一试样,报告测定结果的相对平均偏差如下,其中正确的是:() A、0.1285% B、0.128% C、0.13% D、0.12850% 5、为了防止天平受潮湿的影响,所以天平箱内必须放干燥剂,目前最常用的干燥剂为() A、浓硫酸 B、无水CaCl2 C、变色硅胶 D、P2O5 6. 分析工作中实际能够测量到的数字称为() (A)精密数字(B)准确数字(C)可靠数字(D)有效数字 7. 可用下列何种方法减免分析测试中的系统误差() (A)进行仪器校正(B)增加测定次数 (C)认真细心操作(D)测定时保证环境的湿度一致 8. 在进行样品称量时,由于汽车经过天平室附近引起天平震动是属于() (A)系统误差(B)偶然误差 (C)过失误差(D)操作误差 9. 下列()情况不属于系统误差 (A)滴定管未经校正(B)所用试剂中含有干扰离子 (C)天平两臂不等长(D)砝码读错

10. 在不加样品的情况下,用测定样品同样的方法、步骤,对空白样品进行定量分析,称之为( ) (A)对照试验(B)空白试验(C)平行试验(D)预试验 11、下列说法中违背了晶形沉淀条件的是() A. 沉淀应在热溶液中进行 B. 沉淀应在浓的溶液中进行 C. 应在不断搅拌下慢慢滴加沉淀剂 D. 沉淀应放置过夜使沉淀陈化 12、药品检验工作程序() A、取样、检验、记录与计算、报告 B、鉴别、检查、含量测定、原始记录 C、性状、鉴别、含量测定、报告 D、性状、检查、含量测定、检验报告 13、恒重是指相邻两次称量之差() A、≤0.5mg B、>0.3mg C、≤0.3mg D、<0.3mg 14、沉淀形式与称量形式() A、相同 B、不相同 C、不一定相同 D、以上都不是 15、用25ml移液管移出的溶液体积应记录为()ml。 A、25.0 B、25 C、25.00 D、25.000 16、用电子分析天平准确称取0.2g试样,正确的记录应是() A、0.2g B、0.20g C、0.200g D、0.2000g 17.下列属于沉淀重量法对沉淀形式要求的是() A.沉淀的溶解度小 B.沉淀纯净 C.沉淀颗粒易于过滤和洗涤 D.沉淀的摩尔质量大 18、氯化银在1mol/L的HCl中比在水中较易溶解是因为() (A)酸效应(B)盐效应(C)同离子效应(D)络合效应 19、用滤纸过滤时,玻璃棒下端(),并尽可能接近滤纸. A: 对着一层滤纸的一边 B: 对着滤纸的锥顶 C: 对着三层滤纸的一边 D: 对着滤纸的边缘 20、重量分析法中所用到的最重要的仪器是() A、滴定管 B、量瓶 C、分析天平 D、移液管

629分析化学考试大纲.doc

科目代码:629 科目名称:分析化学 一、考试性质与范围 《分析化学》是化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专业科目之一。《分析化学》考试力求反应分析化学课程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注重“量”的特点,并能科学、准确、规范地测评考生的基本素质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选拔具有发展潜力的优秀化学人才入学,培养具有较强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层次化学专业人才。试题涵盖基本的分析化学原理和分析方法、分析化学实验、仪器分析等内容。 二、考试基本要求: 测试考生对于分析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掌握、溶液中有关平衡的计算、分析化学实验基础知识和基本实验的掌握、综合运用能力;掌握现代仪器分析原理及仪器的各重要组成部分,掌握基本的仪器分析方法;了解各仪器分析方法的应用对象及分析过程。 三、考试形式与分值 闭卷考试,满分150分,其中仪器分析占20分。 四、考试内容 1.定量分析概论 1.1分析化学的定义、分类、任务和作用 1.2分析化学的发展、现状和展望 1.3定量分析过程和分析方法 1.4滴定分析概述:滴定分析对化学反应的要求和滴定方式;基准物质和标准溶液;基本计算 2. 误差与分析数据处理 2.1 测量误差的表征:准确度和精密度 2.2 误差的来源和分类: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 2.3 随机误差的分布规律:正态分布、随机误差的区间概率 2.4 有限数据的统计处理; 2.5 减小分析误差的方法:减小测量误差,消除系统误差,增加平行测定次数 2.6 有效数字:有效数字的定义;有效数字的修约及运算规则; 3.酸碱平衡与酸碱滴定 3.1 酸碱反应及其平衡常数 3.2 弱酸碱各型体分布系数的计算 3.3 酸碱溶液的H+浓度计算 3.4 酸碱缓冲溶液和酸碱指示剂 3.5 酸碱滴定曲线 3.6 终点误差 3.7 酸碱滴定的应用 4.络合滴定 4.1 概述:无机络合剂与有机络合剂简介;EDTA的性质及在滴定分析中的应用 4.2 络合平衡:络合物的稳定常数;络合物各种形式的分布;主反应和副反应;络合反应的副反应系数(αM、αY和αMY);络合物的条件稳定常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