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室外引流管术的护理

合集下载

脑室外引流术护理

脑室外引流术护理

脑室外引流术护理【观察要点】1、观察引流管连接是否正确,引流是否通畅,引流管不可受压、扭曲、折叠。

适当限制病人头部活动,翻身时避免牵拉引流管。

2、观察并记录脑脊液的颜色、量及性状记录24小时引流量,每日引流量不宜超过500毫升,正常脑脊液无色透明,无沉淀,术后1~2日脑脊液可略呈血性,以后转为橙黄色,若脑脊液中有大量血液,或血性脑脊液的颜色逐渐加深,提示有脑室内出血。

脑脊液分泌增多可能有颅内感染。

3、病人有无颅内感染的全身及局部症状,如头痛、呕吐,颈项强直,高热甚至抽搐。

4、拔管后重点观察钻孔和头皮插管处有否脑脊液漏,有无局部炎症反应,是否再度出现颅内压增高。

【护理措施】1、术前按常规准备,备头皮。

2、引流管的位置:病人回病室后,立即在无菌条件下连接引流瓶(脑室外引流装置或引流袋)引流管开口需高于侧脑室额角(眼睛外角)10~15cm(100~150毫米水柱),固定好引流瓶,使脑脊液缓慢流出。

术后早期应该严格控制引流速度,装置太低会造成脑脊液短时间内大量流失,颅内压骤然降低引起脑室出血或脑组织移位,装置太高不利于引流。

3、脑室引流不畅应报告医生及时处理。

(1)引流管放入脑室过深过长,在脑室内盘曲。

(2)引流管太浅。

(3)引流管吸附于脑室壁,可旋转引流管,使管离开脑室壁;(4)若疑引流管被小凝血块或脑组织碎块、脓栓阻塞,可轻轻向外挤压引流管或在无菌操作下用注射器轻轻抽吸,不可注入生理盐水冲洗,以免管内阻塞物被冲至导水管引起日后梗阻性脑积水。

必要时重新置管。

4、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每日定时更换引流瓶,先夹闭引流管以免管内脑脊液逆流入脑室,必要时做脑脊液常规或细菌培养。

勿使引流瓶内液体过满,保持引流管周围敷料干燥。

5、搬动病人时应夹闭引流管,防止引流瓶内的脑脊液或空气逆流入脑室内及引起颅内压急剧变动。

6、烦躁不安的病人应严防引流管脱出、折断及自行拔除。

脑外科常见引流管护理

脑外科常见引流管护理

脑外科常见引流管护理脑外科手术是一种高风险的手术,需要进行密切的护理。

其中,脑外科引流管的管理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脑外科引流管的作用是排除脑部手术后产生的血肿、脑脓肿、脓肿液、脑脊液等,在保护脑组织免受损害的同时,也有助于术后恢复。

下面将详细介绍脑外科引流管的常见护理措施。

1.护理前准备在患者进行脑外科手术前,护士应根据医嘱准备好引流器械,并对其进行检查,确保引流管畅通,并确认引流胶囊的储液量。

护士还应核对医嘱的内容,如引流液量、引流胶囊更换时间等。

2.引流器械的固定和保护手术用引流管通常由医生放置在手术中,护士需要保证引流管的固定和保护,以防止其意外移动或受到撞击。

可以使用透明敷料覆盖引流器械,以便日常观察引流情况,并防止引流管受到外界污染。

引流松紧带应固定在患者的头部,以便保持引流管的位置稳定。

3.引流胶囊的更换引流胶囊根据引流程度来判断是否需要更换。

一般情况下,当引流胶囊内容物达到胶囊容积的70%以上时需要更换。

更换引流胶囊的时间一般在早晨患者起床、过午不食前后。

更换引流胶囊的步骤如下:(1)戴上洗手盆和手套;(2)用温生理盐水清洗患者的引流胶囊处;(3)拧松固定在患者头上的引流松紧带;(4)小心地取下引流胶囊,注射生理盐水清洗一次;(5)取出新的引流胶囊,将其连接到引流管上,并用固定带固定;(6)检查引流管畅通并进行标记,记录引流量、引流液的性状和颜色。

4.引流管的护理引流管是连接引流器械和引流胶囊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定期护理:(1)每日更换引流器械连接管,避免管道堵塞;(2)在换引流器械连接管时,应注意不要使引流管脱出或移位,以免引起感染或引流阻塞;(3)定期检查引流管是否松脱或过长,若有需要及时更换或修整;(4)避免用力牵拉引流管;(5)记录引流管的引流量、颜色和性状等。

5.引流液的观察和记录护士应每日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状和量,并及时记录。

正常的引流液一般为鲜红色,易凝固,少许水样液体,不宜过于稀薄和浑浊。

脑室外引流管护理要点

脑室外引流管护理要点

脑室外引流管护理要点
1、标记:病人回病房后,医生应根据患者的情况将引流袋悬挂于床头并妥善固定管道,护士应注明引流管名称、留置日期贴于引流管上。

2、引流袋的高度:引流管开口需高出侧脑室平面10-15cm(即外耳道水平)侧卧位:以正中矢状面为基线,高出15~18cm0
头痛者注意观察高度以及引流量,以判断颅内压高或低引起的头痛。

(如为血性脑脊液引流袋可适当放低)
3、妥善固定:
①引流管不可受压、扭曲、成角、折叠。

②术后病人头部的活动应适当限制,翻身及护理操作时,避免牵拉引流管。

③搬运病人时应暂时夹闭引流管。

4、观察引流的量、颜色、性状、通杨度:
①术后早期:控制引流速度,若引流过快过多,易出现低颅压性头痛、恶心、呕吐,此时抬高或暂夹闭引流管。

引流液<500m1∕d°(颅内感染:引流量可适当增多,注意电解质补充。


②色:术后1-2天可略呈血性,渐变橙黄色,最后澄清。

③性状:异常时呈毛玻璃状或絮状物示颅内感染。

④观察引流管是否通畅:随病人呼吸、脉搏等上下波动示通常,反之不畅。

5、每日定时更换引流袋,记录引流量,更换时严格无菌操作,必要时作脑脊液检查或细菌培养。

6、拔管:拔管后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及局部有无脑脊液漏。

脑室引流管的护理7个要点

脑室引流管的护理7个要点

脑室引流管的护理7个要点脑室引流管是一种常见的医疗设备,用于治疗脑积水、脑出血等疾病,是神经外科患者必不可少的辅助设备之一。

然而,由于脑室引流管使用范围广泛,且需要长期留置,因此在护理过程中需要注意许多细节。

下面介绍脑室引流管的护理7个要点,希望对护理人员有所帮助。

一、保持引流管通畅引流管在使用过程中,容易被脑组织、血块、脑脓等物质堵塞,导致引流不畅,甚至引起感染。

因此,护理人员需要每天检查引流管是否通畅,如发现引流不畅及时处理,并定期更换引流管。

二、定期更换引流袋引流袋是收集脑脊液的器具,定期更换引流袋可以避免细菌感染的产生。

一般情况下,引流袋需每天更换一次,如引流量大可增加更换次数。

三、保持引流管口干燥引流管口的湿度容易滋生细菌,因此需要保持引流管口干燥。

护理人员在更换引流袋时,应将引流管口处擦干净,并用干纱布包裹引流管口,以保持其干燥。

四、定期检查引流管位置引流管的位置不正确,容易引起脑组织损伤、脑脊液渗漏等并发症。

因此,护理人员需定期检查引流管位置是否正确,并及时调整。

五、注意感染预防脑室引流管的留置时间较长,容易引起感染。

因此,护理人员需要注意感染预防,定期更换引流袋、保持管口干燥、勤洗手等都是预防感染的措施。

六、注意患者体位患者体位的改变会影响脑脊液引流的畅通情况,因此护理人员需要注意患者体位的调整。

患者体位的改变应逐渐进行,以避免引起头痛、恶心等不适症状。

七、注意患者情绪患者在使用脑室引流管时,可能会出现精神抑郁、焦虑等情绪问题。

因此,护理人员需要关注患者的情绪变化,及时进行心理疏导,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

综上所述,脑室引流管的护理是一项细致、繁琐的工作。

护理人员需要严格按照护理要点进行操作,保持引流管通畅、干燥,定期更换引流袋,注意感染预防等,以确保患者安全、舒适。

同时,护理人员还需注意患者体位、情绪等方面的护理,以全面保障患者的康复。

护理技术操作规范-脑室外引流管的护理(附考核评分标准)

护理技术操作规范-脑室外引流管的护理(附考核评分标准)

技术四十脑室外引流管的护理(一)目的1.保持引流通畅。

2.防止逆行感染。

3.便于观察脑室引流液性状、颜色、量。

(二)评估和观察要点1.了解患者意识、瞳孔、病情、生命体征及头痛呕吐。

2.观察引流管内液面有无波动,引流液的颜色、性状、量。

3.观察伤口敷料有无渗出。

4.询问患者有无头痛等主观感受。

(三)操作要点1.进行核对,做好准备。

2.观察患者意识、瞳孔、生命体征的变化。

3.保持引流管通畅,标识清楚,防止引流装置受压、打折、扭曲。

4.脑室引流瓶入口处应高于外耳道10-15cm。

5.留置脑室引流管期间,保持患者平卧位,如要要高床头,需遵医嘱对应调整引流管高度。

6.适当限制患者头部活动范围,患者躁动时,可酌情予以约束。

7.记录24h引流量。

8.定时更换引流装置。

9.保持引流通畅,穿刺部位干燥,引流系统的密闭性。

10.保证患者体位舒适。

(四)患者指导1.告知患者及家属置脑室引流管的意义。

2.告知患者及家属留置脑室引流管期间安全防范措施,如:不能随意移动引流袋的位置,保持伤口敷料整洁,不可抓挠伤口。

(五)注意事项1.脑室引流管拔管前遵医嘱先夹闭引流管24-48小时,观察患者有无头痛、呕吐等颅内高压症状2.引流早期(1-2小时)特别注意引流速度,切忌引流过快、过多。

3.观察脑室引流管波动情况,注意检查管路是否阻塞。

4.翻身时,避免引流管牵拉、滑脱、扭曲、受压;搬运患者时将引流管夹闭、妥善固定。

5.患者出现精神症状、意识障碍时,应当适当约束。

6.患者发生引流不畅时,告知医师。

(40)脑室外引流管的护理考核评分标准(100分)。

《脑室外引流管的护》课件

《脑室外引流管的护》课件

患者不适感
头痛:引流管压迫脑组织,导致头痛 恶心、呕吐:引流管刺激脑组织,导致恶心、呕吐 意识障碍:引流管压迫脑组织,导致意识障碍 癫痫发作:引流管刺激脑组织,导致癫痫发作
其他并发症及处理方法
感染:保持引流管清洁,定期更换引流管,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出血:密切观察引流液的颜色和量,及时报告医生,必要时进行手术止血 脑脊液漏:保持引流管固定,避免引流管移位,必要时进行手术修补 脑积水:定期复查脑室造影,调整引流管的位置和压力,必要时进行手术治疗
引流管异常的处理
引流管堵塞:及时清理堵塞物,保 持引流通畅
引流管漏液:检查漏液原因,及时 处理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引流管脱出:立即固定引流管,防 止脱出
引流管感染:加强引流管消毒,预 防感染
脑室外引流管的 并发症及处理
颅内感染
症状:头痛、发热、恶心、呕 吐等
原因:引流管污染、脑脊液漏 出等
保持引流管清洁,定期更换敷料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避免剧烈运动,防止引流管移位或 脱落
观察引流管情况,如有异常及时就 医
患者康复锻炼建议
保持适当的运 动量,如散步、
慢跑等
避免剧烈运动, 如跳跃、举重

保持良好的饮 食习惯,多吃 蔬菜水果,少
吃油腻食物
保持良好的心 态,避免过度
紧张和焦虑
患者家属的注意事项
脑室外引流管的护 理
汇报人:
目录
01 单击此处添加目录标题内容 03 脑室外引流管的护理措施 05 脑室外引流管患者的日常护理建议
02 脑室外引流管的概述
04 脑室外引流管的并发症及处理

脑室引流管的护理

脑室引流管的护理

脑室引流管的护理1.术后引流监测:术后的成人患者需每小时测量引流液的量,并注意观察引流液的性状:颜色、浑浊度和血液的有无。

婴幼儿或小儿患者每4-8小时测量引流液,并注意观察引流液的性状。

记录引流液的量和性状的变化。

2.引流装置的维护:保持引流装置的干燥和清洁是非常重要的。

每日更换引流装置,使用无菌技术进行更换。

在更换之前,用无菌盐水清洁引流管皮肤穿刺口周围,然后用无菌消毒剂擦拭穿刺口周围的皮肤。

更换引流装置时,一定要注意保持引流管的固定,防止其被拉扯或移动。

3.引流管的悬挂和固定:引流管一般通过帽子或脚手架固定在患者头部。

引流管应该保持无扭曲或拉力,确保引流管畅通。

悬挂的高度应使引流液能顺利流入收集器。

4.皮肤的护理:引流管穿刺口周围的皮肤需要保持清洁和干燥。

每天用无菌盐水擦拭穿刺口周围的皮肤,然后用无菌棉球涂抹透明创可贴或防水敷料保护创口,防止感染。

定期检查穿刺口和引流管周围的皮肤有无红肿、渗液或其他异常。

5.防止感染:严格遵循无菌技术操作,每次更换引流装置或进行护理时都要洗手并戴上无菌手套。

在引流管的穿刺口周围使用无菌消毒剂进行清洁,防止感染发生。

6.患者的观察:定期观察患者的神经状态、意识水平和精神状态的变化。

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如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等。

注意观察患者是否出现感染的迹象,如发热、头痛、呕吐、颈部僵硬等。

7.引流液的管理:将引流液放入透明收集器中,每天记录引流液的总量和性状的变化。

注意观察引流液中是否有血液或其他异常成分的出现。

定期检查引流液的颜色、浑浊度和气味,以便及时判断是否发生感染或出血等并采取相应措施。

8.患者教育:向患者及家属详细解释脑室引流管的护理意义、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教育患者及家属如何正确记录引流液的量和性状的变化,并告知他们需要及时报告任何异常情况。

总之,脑室引流管的护理是一项细致复杂的工作,需要专业的护理人员进行。

护理人员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保持引流装置的清洁与干燥,定期观察患者的神经状态和生命体征,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并向患者及家属提供详细的护理教育。

脑室外引流的护理1

脑室外引流的护理1

脑室外引流的护理1脑室外引流的护理脑室外引流是指经颅骨钻孔放置引流管,将脑脊液引流至体外,以降低脑室扩大引起的颅内压增高。

可通过脑室外引流采取脑脊液标本进行化验,必要时向脑室内注药治疗。

开颅手术后脑脊液持续外引流,目的是暂时接触颅内压增高及监测颅内压变化。

其护理要点是:1)妥善固定:将引流管及引流瓶(袋)妥善固定在床头,是引流管开口高于侧脑室平面10,15cm压以维持正常的颅内压。

2)控制引流速度和量:引流量以每日不超过500ml为宜,避免颅内压骤降造成的危害。

3)保持引流通畅:观察引流管内不断有脑脊液流出,管内的液面随病人呼吸、脉搏上下波动表明引流通畅。

若引流管无脑脊液流出,其常见的原因有:?颅内压低于10,15cmHO,此时将2引流瓶降低能观察到有脑脊液流出;?引流管放入脑室过长而盘曲成角,提请医师对照X线片,将引流管缓慢向外抽出至有脑脊液流出,再重新固定;?管口吸附于脑室壁,可将引流管轻轻旋转,使管口离开脑室壁;?引流管被小血块阻塞,可挤压引流管或在严格无菌操作下用注射器抽吸,切不可用盐水冲洗,以免管内阻塞物被冲入脑室系统,造成脑脊液循环受阻。

4)注意观察引流量和性质:若引流出大量血性脑脊液提示闹室内出血,脑脊液混浊提示有感染。

5)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预防逆行感染,每天更换引流袋时先夹住引流管,防止空气进入和脑脊液逆流颅内。

6)拔管指征:引流时间一般为1,2周,开颅手术后脑室引流不超过3,4天;拔管前应行头颅CT检查,并夹住引流管1,2天,夹管期间应注意病人神志、瞳孔及生命体征变化,以了解脑脊液循环是否通畅,是否有颅内压升高的表现。

若观察无颅内压增高症状可以拔管,拔管时先夹闭引流管,以免管内液体逆流入颅内引起感染。

拔管后要注意观察有无脑脊液漏出。

佛学经典励志语录,一、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

二、与其说是别人让你痛苦,不如说自己的修养不够。

三、如果你不给自己烦恼,别人也永远不可能给你烦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脑室外引流管术的护理
心理护理:对清醒患者解释手术放置引流管的重要性、目的及可能出现的问题,对患者提出的疑问耐心地解释,消除患者的恐惧心理。

对昏迷患者应向家属介绍病情及治疗方案,随时观察患者的情绪变化,多与患者交流,给予发问的机会和心理上的支持,以减轻焦虑、恐惧情绪和对手术的担心。

经常给患者鼓励和支持,帮助患者树立信心,保持战胜疾病的信心。

饮食护理:急诊行手术者应立即禁食水,胃肠饱满的患者应行胃肠减压,防止麻醉后食物反流引起窒息,以确保手术安全。

体位:对颅内压增高者采取头高位,以降低颅内压,有脑脊液漏时取平卧位或头高卧位,头偏向患侧以利引流及漏口粘连封闭。

昏迷患者取平卧位且头偏向一侧或侧卧位,以利于口腔与呼吸道分泌物引流,保持呼吸道通畅。

休克时取平卧位或头低仰卧位,以保证脑部血氧供应,但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增加颅内淤血。

术前准备:术区备皮(剃头),不要损伤头部皮肤,以免引起头皮感染,给手术造成感染机会。

遵医嘱做好各项常规化验和各种检查,同时给予留置导尿,持续低流量吸氧,配血并做好药敏试验。

同时准备好一次性无菌专用脑室外引流管。

术后的护理
严格做好安全护理,防止引流管脱出:术后患者应安置在监护室内,在监护室床边置管者密切配合安置好患者体位。

脑室外流管应置于脑室平面10~15cm,对患儿不合作者可适当加以约束,必要时加
床档。

对烦躁不安者应给予镇静剂,对较大的患儿及清醒者告知置管的重要性和目的及行动时引流管的摆放位置,以取得合作。

脑室外引流管应妥善固定,防止脱落,做好床头交接班,转移患者时先将引流管打折后用纱布包裹,妥善固定后再行转移。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注意患者意识状态、瞳孔大小及对光反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颅内压、24h出入量以及时否伴有恶心、呕吐等情况,并准确及时地记录。

去骨瓣减压注意骨窗压力情况,注意脑脊液量、颜色及性质,正常脑脊液为无色透明、无沉淀。

术后应注意准确记录脑脊液流出量,控制引流量每日不超过500ml,若术后脑脊液引流量明显增多,颜色鲜红,可提示脑室内有新的出血,应立即报告医生复查头部CT确诊。

若脑脊液混浊呈絮状,提示有颅内感染,应遵医嘱立即送检脑脊液进行检验。

保持引流通畅:仔细检查引流管有无受压、扭曲、折叠或成角,保持引流有效,以免造成脑脊液流通受阻出现急性颅内增高。

患者头部活动应适当限制,翻身和操作时避免牵拉引流管。

如引流管内液平面无波动,考虑管腔是否阻塞,立即报告医生,调整引流管的位置,适当挤压引流管,以保证引流通畅,必要时医生重新置管。

每日分次向引流管腔内注水尿激酶进行冲洗,防止脑压过高引起脑疝危及患者生命。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防止颅内感染:注意无菌操作,不可上提或抬高引流袋,防止逆行感染。

脑室外引流装置的引流袋容量为 1 000ml,一般可容纳3~5d的引流液量。

当脑室显著扩大,如短期内
引流出大量脑脊液,颅内压突然下降,可使脑皮质塌陷,以致使皮质通向矢状窦的桥静脉撕裂,引起硬膜下血肿,有时也可出现由于硬膜塌陷而形成硬膜外血肿。

因此在行脑脊液引流时要做到控制性引流,以保持脑室内压力在正常范围。

创口敷料被血液,渗出液污染时应及时更换无菌纱布,每日遵医嘱应用抗生素。

拔管后的护理:脑室外引流置管一般不超过7d,拔管前先夹闭引流管,并密切观察是否颅内高压情况,如患者无头痛、恶心、喷射性呕吐,视乳头水肿、意识障碍等,说明无颅内压增高情况。

若颅内压控制稳定,无颅内高压症状,病情好转,可考虑拔除引流管。

一旦考虑置管引起颅内感染,应立即拔管。

拔管后注意观察穿刺点有无脑脊液渗漏,脑脊液渗漏主要是由于拔管后脑组织未能很快闭合,多见于引流管放置较久的患者,可能与个别患者体质营养较差有关,所以术后应注意患者的全身营养状况,如有脑脊液渗漏及时报告医生做好处理并注意保持敷料整洁干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