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工科大学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思考

合集下载

新时期高校工科人才培养浅析

新时期高校工科人才培养浅析
在 已经 到 来 的 知 识 经 济 时 代 , 新 活 创 动 对 社 会 经 济 的 发 展 起 着 至 关 重 要 的 作 用 , 新 已成 为 新 时 代 的 主 旋 律 。 开 创 创 离 新 , 难 实 现 经 济 的持 续 快 速 增 长 , 很 很难 占 领 科 技 和 知 识 经 济 的 制 高 点 , 很难 在 国 也 际 竞争 中立 于不 败之 地 。 目前 , 界 各 国 的 世 高 等 教 育 改 革 , 在 向 创 新 教 育 的 目标 趋 都 近 , 合 国教 科 文 组 织 也 主 张 一 个 人 的 开 联 拓 创新 能 力 , 面 向未 来 的 “ 张 教 育 通 行 是 三 证 ” 一 。 我 国的 教 育长 期 以来 过 分 强调 之 而 知 识 的 传授 , 等 教 育 专 业 面 窄 , 理 论 , 高 重 轻实践 , 多 输 少 F 咔讨 . 0嚣 的 丁 科 人才 缺 乏 创 新精 神 , 造 力较 差 。 样 的人 才 , 创 这 【 { 难 适 应 创新 活 动 的 需 要 , 不可 能 有 所作 为 。 因此 , 国 的 教 育 要 想 尽 快 缩小 与 世 界 先 我 进 水 平 之 间 的 差 距 , 必 须 改革 抑 制 学 生 就 创 造 性 发展 的 现 行 教 育 中 的种 种 弊 端 , 把 创 新 能 力 的 培 养 放 在 突 出地 位 , 就 出大 造 批 具 有 创新 精 神 和 实 践 能 力 的高 素 质工 科 人 才 , 也 是 高校 教 育 改 革 向纵 深发 展 的 这 目标 和 模 式 。 第 一 , 校 要 采 取 有 利 于 创 新 人 才 培 高 养 的 教 学 方 法 , 启 发 式 、 论 式 、 究式 如 讨 研 代 和 社 会 的 需 要 不 断 补 充 和 更 新 , 充 实 以 和 完 善 自身的 知 识 结 构 , 则 , 会 被 时 代 否 就 所淘汰 。 因此 , 否 具 备 再 学 习 、 发 展 的 是 再 潜能, 对于 2 世纪 的 工 科 人才 至 关 重 要 。 l 世 界管理大师彼得 ・ 德鲁 克 认 为 , 在 知 识 社 “ 会 里 , 于 任 何 一 个 人 、 织 、 业 和 国 家 对 组 企 获 取 和 应 用 知 识 的 能 力 是 竞 争 成 败 的 关 键 。从这个意义上说 , ” 知识 经 济 时 代 也 是 代 化 建 设 人 才 目标 的 实现 作 用 重 大 。 践 实 是 创 新 的 源 泉 和 动 力 , 们 要 重 视 实 践 活 我 动 , 励 学 生 参 加 社 会 实践 , 鼓 了解 社会 的 需 求 , 增强其创造性。 以 第 二 , 学 研 结 合 , 展 多种 形 式 的工 产 开 程 实 践 训 练 。 学和 科 研 的 渗 透 , 教 充分 利 用 学 科 资 源 优 势 , 学 生 尽 早 进 入 实 验 室和 让 工 程 实 训 中 心 , 与课 外 科 研 和 工 程 训 练 参 计划。 同时 通 过 校 企 合 作 , 使 学 生 在学 校 促 接 受专 业 知 识 和 理 论 教 育 的 基 础 上 , 工 在 厂 、 业 接 受 工 程 实践 能 力 训 练 。 企 综上 所述 , 强高 校 工科 人 才 的培 养 , 加 关 系着 2 世 纪 中 国的 前 途 和 命 运 。 们 相 1 我 信 , 广大 教 育 工 作 者 的努 力下 , 们一 定 在 我 能 够 培 养 和 造 就 出 一 大 批 符 合 21 纪 要 世 求 、 社 会 主 义 现 代 化 建 设 相 适 应 的 高 质 与 量 、 素质 、 能 力的跨世纪工科人才 , 高 强 把 我国推向更加辉煌的未来 。

新工科背景下“11223”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新工科背景下“11223”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新工科背景下“11223”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作者:李成友段朋冯兴无赵海勇李德奎来源:《高教学刊》2023年第28期摘要:为进一步深化工程教育改革,加快推进新工科专业建设,该文以聊城大学计算机类专业为例,分析新工科建设背景下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基于新工科视角,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聊城大学办学定位,结合专业自身优势,重构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重塑人才评价体系,强化教师的工程背景,健全教学质量保障制度体系和评价体系,探索出计算机类专业“11223”人才培养新模式并开展有效实践。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计算机类专业;教学模式;质量评价;持续改进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28-0156-05Abstract: For further deepening the reform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 accelera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engineering specialty, this paper took the computer majors of Liaocheng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analyzed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training of computer professionals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Based on the new engineering view,according to the region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needs and the school-running orientation of Liaocheng University, we combined with the professional advantages, reconstructed the talent training scheme, reformed teaching methods, innovated teaching models, reshaped talent evaluation system, strengthened teachers' engineering background, and improved teaching quality assurance system and evaluation system. Thus, we proposed a new model of "11223" computer major talent training model which has been carried out and achieved effective performance.Keywords: talent training mode; computer science major; teaching mode; quality evaluation; continuous improvement为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支撑服务于创新驱动发展、“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战略,2017年以来,教育部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先后形成了“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和“北京指南”,全面唱响了引领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三部曲”[1-2]。

工科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及评价

工科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及评价

价2023-11-08CATALOGUE目录•引言•工科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现状及问题•工科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科高校创新人才培养评价体系构建•工科高校创新人才培养评价实证分析•结论与建议01引言研究背景与意义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创新已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提升国家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我国政府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工科高校人才培养现状工科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创新型人才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然而,当前我国工科高校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亟待改进和完善。

研究意义本研究旨在探讨工科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及评价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和发展建议,为我国工科高校提升创新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参考和借鉴。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明确工科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任务和要求,分析现有培养模式的优势与不足,探索有效的创新人才培养策略和评价体系,为工科高校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文献综述、案例分析、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等方法,综合运用定性和定量研究手段,对工科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及评价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研究目的与方法02工科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现状及问题国内工科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现状重视程度提高01近年来,我国政府和高校越来越认识到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不断加强创新教育投入,提高创新人才培养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

多样化培养模式02国内工科高校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了积极探索,如实行导师制、设立创新实践基地、开展课外科技竞赛等,力求通过多种方式培养工科创新人才。

存在问题03尽管国内工科高校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培养目标不明确、课程体系陈旧、缺乏个性化教育等,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改进。

国外工科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现状先进的教育理念国外工科高校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强调学科交叉和融合,推崇开放式教育和探究式学习。

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本科专业人才“并行计算”思维与能力培养途径的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本科专业人才“并行计算”思维与能力培养途径的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本科专业人才“并行计算”思维与能力培养途径的探索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本科专业人才的培养逐渐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热点。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展,计算机本科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

传统的计算机专业教育往往难以满足行业的实际需求,尤其是在并行计算领域,学生缺乏相关的思维和能力。

针对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本科专业人才的培养,尤其是在并行计算方面的思维和能力,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只有通过深入探讨并实践相应的培养途径,才能更好地培养出适应行业需求的计算机专业人才。

1.2 问题提出在当前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本科专业人才的培养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展,传统的计算机专业教育已经不能满足行业的需求。

其中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如何培养具有并行计算思维和能力的人才。

.并行计算在当今的科技领域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可以大大提高计算效率和性能。

传统的计算机教育往往忽视了并行计算的重要性,导致学生在毕业后缺乏必要的并行计算思维和能力。

这不仅影响了他们在工作中的表现,也影响了整个行业的发展进步。

我们亟需探索一种适合新工科背景下的计算机本科专业人才“并行计算”思维与能力培养途径。

这不仅是为了满足行业的需求,也是为了培养更加优秀的计算机专业人才,推动整个行业的持续发展。

接下来,我们将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一问题展开讨论,探索最佳的解决方案。

1.3 研究意义在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本科专业人才“并行计算”思维与能力的培养途径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计算机本科专业人才在并行计算方面的需求日益增加。

并行计算已成为处理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领域中不可或缺的技术手段,因此培养具备并行计算思维与能力的人才对于满足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加强对并行计算思维与能力的培养也有助于提升计算机本科专业人才的综合竞争力。

如何破解工科人才培养困局(一)

如何破解工科人才培养困局(一)

如何破解工科人才培养困局(一)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杨洁记者叶雨婷实习生王浩昆编者按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我们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科教兴国,人才支撑。

我们开设“关注高质量人才培养”专栏,围绕人才培养关键问题,从不同的教育学段、不同的教育类型、不同的培养环节等角度,开展全年的系列报道,多维度探讨“强国建设教育何为”这一时代课题,努力为系列强国目标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工科理科化”正成为一个不断引发关注的教育现象。

近期,曹德旺等25名科学家、企业家联署的文章对外刊发,提出“工科理科化”亟待扭转,“重论文轻实践”的评价机制、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严重影响我国从工程大国迈向工程强国的步伐。

他们呼吁更多的工科教师、学生去工程一线解决真问题。

其实,早在10多年前,几乎所有开设工科专业的高校都参与了一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

2023年教育部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1.0版,2023年又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版,明确提出要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

去年,在中共中央宣传部举行的“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相关部门负责人提到,目前,中国工程教育规模居世界第一,培养了数以千万计的工程技术人才,涌现了一大批行业领军人才,支撑了第一制造大国的建设发展。

这项卓有成效,诞生了新工科建设中的“天大方案”“成电方案”“北大规划”等典型模式,但让不少教育界人士担忧的是,前行的路上还有诸多阻碍。

在前不久召开的第58·59届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的有关工程教育主论坛上,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李家俊提道:“一定要认真总结到底还存在什么样的问题,比如说院系设计、学科设计等。

大学人才培养路径的思考

大学人才培养路径的思考

大学人才培养路径的思考一、确立德能知行并重的人才培养实践目标21 世纪是各学科、各产业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相互渗透的世纪。

人们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掌握知识,获取技能,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的知识,实现个体价值,成为德能知行并重的人才。

这是现代大学应当追求的人才培养的实践目标。

提倡培养德能知行和谐发展的人才,就是注重大学生的全面素质,对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应该是包含知识在内的全面发展教育。

1996 年,在21 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学习———内在的财富》中指出,“委员会从它举行的第一次会议开始就坚决地重申了一个基本原则: 教育应当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即身心、智力、敏感性、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精神价值等方面的发展”,“使人们学会做人,实现个人全面发展。

”[1]我国教育学者周南照教授解释说: “学会做人在这里超越了单纯的道德、伦理意义上‘做人’……在这个意义上说,学会做人与我国教育方针强调的‘在德、智、体诸(期刊发表,先,发后付)(企/鹅号:二6②1五④二肆o玖)方面都得到发展’相吻合,正是我们追求的教育目标和终身学习的最终目标。

”[2]高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上世纪末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一项重大改革,对我国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产生了深刻影响。

1994 年底,国家提出了“三注”,即: “注重素质教育,注视创新能力培养,注意个性发展”; 1995 年,国家提出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强调文化素质教育的内容主要是文、史、哲的基本知识,艺术的基本修养; 1998 年,国家提出了深入开展文化素质教育必须注重“三提高”,即: “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提高大学教师的文化素养,提高大学的文化品位与格调”。

1998 年以来,国家印发《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教育部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推进高校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措施: 成立了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在全国53 所普通高等学校建立了32 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组织编写了“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书系”,举行大量的文化素质教育专题研讨会和报告会活动等等。

新工科模式和创新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哈尔滨工业大学“新工科型方案”

新工科模式和创新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哈尔滨工业大学“新工科型方案”

新工科模式和创新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哈尔滨工业大学“新工科型方案”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创新,新工科教育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发展方向。

哈尔滨工业大学作为国家顶尖的工科院校,始终站在教育改革的前沿,积极探索和实践新工科教育模式。

本文旨在阐述哈尔滨工业大学“新工科型方案”的内涵、目标、实施路径以及取得的初步成果,以期为国内外高校新工科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文章首先对新工科教育的背景和意义进行简要介绍,然后详细解析了哈工大新工科型方案的核心内容,包括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

接着,文章通过具体案例和实践经验,展示了哈工大在新工科教育中的创新举措和取得的成效。

文章对新工科教育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对策,以期推动新工科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二、新工科模式的内涵与特点新工科模式是一种适应新时代工程教育发展需求的创新型教育模式,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强调跨学科融合和产教融合,致力于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

新工科模式的内涵与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跨学科融合:新工科模式强调学科交叉融合,打破传统工科专业的界限,推动不同学科之间的深度交叉与融合,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例如,哈尔滨工业大学通过设立跨学科的创新实验班,让学生在掌握本学科基础知识的同时,也能够涉猎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产教融合:新工科模式注重与产业界的深度融合,通过校企合作、产学研一体化等方式,将工程教育的实践环节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接触到真实的工程问题,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哈尔滨工业大学与多家知名企业和研究机构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开展科研项目和人才培养活动,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和职业发展资源。

创新能力培养:新工科模式强调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设置创新课程、开展创新实验、组织创新竞赛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和创造力。

关于工科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思考

关于工科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思考
等学 校通 过教 学过程 不仅 要使 学生 掌握 系统 的专 业 知 识 , 给学 生 最 前 沿 的科 技 发 展趋 势 和 研 究 带
容就是新鲜事物 , 二者 的整合可 以表现出创新思
维 。教师要 在 课 堂传 授 知 识 的同 时 , 学 生 留有 给

定 的空间 , 启发 学 生 将 学 习 的 内容 与 自身 的 想
文献标志码 : A 中 图 分 类 号 : 2 G4 0
高等学 校最 根本 的任务 是培 养和 输送社 会需 要 的创 新人 才 , 培养 高 素 质 的创新 人 才 也 是 工 科 高等 学校 高水 平 的重 要 标 志 , 教 学 过程 是 培 养 而 工科 高等学 校合 格创 新人 才 的主要途 径 。工科 高
文章编号 :0 72 5 ( 0 2 0 . 7 -3 10 -83 2 1 ) 80 80 - 0
关 于 工科 高校 培 养创 新 型 人 才 的思 考
潘 高峰 邹 晏秋 ,
(. 1 吉林化工学院 化工与材料工程学院 , 吉林 吉林 12 2 2 吉林 化工学 院 人文社会科学部 , 3 02;. 吉林 吉林 1 22 ) 30 2
摘要 : 社会发展需要创新 , 创新需要创新型人才 , 高等教育是 培养创新 型人才 的主要 途径 。针对 时代 发
展 所提出的创新 人才培养 的课 题 , 本文从课堂教学 、 实验教学 、 实践教学 、 考核方式 四个方 面对培养学 生 形成创新思维 、 发扬创新精神 、 提高创新 能力 、 成就创新型人才进行 了阐述 。 关 键 词: 创新 ; 教学 ; 人才
热点 , 更要 培养 学生 在学 习过 程 中形 成创 新思 维 , 发扬 创新精 神 和提 高创新 能力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工科大学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思考-人力资源
对工科大学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思考
潘新兴西安邮电大学
项目基金:陕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践行办学理念深化教育教学综合改革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13BZ42);西安邮电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大学生科技竞赛的创新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研究”。

摘要:本文从当前工科大学本科生培养的困境出发,分析了本科人才培养目标设定中存在问题,并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对工科人才的内涵进行了相关思考。

关键词:工科教育应用型人才技能型人才
当前,一般的工科大学在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时,往往对“应用型”这个词很纠结。

因为在大家的感觉中,“应用型”应该是专科高校的人才培养定位,本科院校应该更高一层。

所以在表述培养目标的时候,有的学校有意回避了“应用型”这个词,有的学校则给“应用型”加上一些诸如“高素质”、“复合性”、“创新性”等修饰语,从而显示与专科学校的不同。

其实,“应用型”这个词并没有统一、明确、公认的内涵,纠结于这个词本身也没有很大意义。

而本科工学院与专科高校的人才培养到底有何不同,这个根本性的问题必须想清楚。

关于这个问题,梅贻琦在1943年《工业化的前途与人才问题》一文中提出了很精辟、独到的见解。

他认为,专科学校人才培养是进行“操作技能的训练”。

他说,“专科学校是专门为训练技术而设立的,自应力求切实,于手脑并用之中,要求手的运用
娴熟。

”人才培养不能好高骛远,不着边际。

一方面,要避免空泛的理论,空泛到与实际技术不相干的程度。

另一方面要使学生始终甘于用手,避免“白领”心里,只想指挥别人,自己却不动手。

可见,进行实际操作技能的训练是专科学校的主要任务。

当前,国内很多专科学校的人才培养其实是本科的“压缩版”,这种培养定位有很大问题。

大学工学院与其他程度的学校教育不同,其人才培养的最大目的是培养“通才”。

文、理、法、工、农等学院要培养的是这几个方面的通才,甚至于两个方面以上的综合的通才,不是培养限于一种专门学术的专家或高等匠人。

他说,“工学院毕业的人才,对于此一工程与彼一工程之间,对于工的理论与工的技术之间,对于物的道理与人的道理之间,都应当充分了解。

”这样的人才能成为国家迫切需要的工业建设的领袖,培养这样的人才是大学工学院的任务。

如何培养“通才”?梅贻琦认为,工学院必须增设有关通识课程,减少专攻技术的课程。

这是因为,工业建设不能单靠技术与机器。

没有财力,机器是徒然的,工程人才需要对经济地理、经济地质,以及一般的经济科学要有充分的认识。

没有人事上的适当配备与协调,机器就不会有效运行,所以,“真正工业的组织人才,对于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以至于一切的人文科学、文化背景,都应该有充分的了解”。

从某种程度上讲,“自然科学的认识倒是比较次要的”。

大学工学教育除了交给学生所需的自然科学之外,应该旁及一大部分的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旁及越多,受教育的人愈博洽。

梅贻琦认为,大学工科教育的核心问题是“教育与适度的技术化之外,要取得充分的社会化与人文化”。

看来,大学的工科教育不是专科的“训练”,而是一种贯通自然与人文,技术与理论,此领域与彼领域的“修炼”。

在工业化的过程中,由“训练”而得的操作型人才、由“修炼”而得的组织型人才都是需要的,但两者需求的数量结构完全不同。

梅贻琦认为,工业人才的需求好比一座“金字塔”,越向上越不能太多,越向下便越多越好。

因此,工学院不宜无限制的添设,无限制的扩展。

当前,国内有1000多所高校开设了工科专业,工科教育从规模上已是全球第一,但教育水平与质量不高。

本科高校、专科高校培养的学生很多是既没有接受严格的“训练”,也没有达成充分的“修炼”,高不成,低不就,无法满足社会需要。

从我国工业发展所处的阶段来看,当前及以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并不需要这么多的“工业组织领袖”型人才,而需要更多的“操作技术”型人才。

可是人才培养的供给却正好相反。

当前,大学生就业难其实显示了这样的需求结构性失衡。

在这种形势下,大学的工科教育将会产生分化,一部分培养经过“修炼”的工业组织人才,另一部分则培养经过“训练”的技术操作人才。

当前,很多大学都不愿意将自己的人才培养定位于“操作技术”人才。

这主要是观念问题,从事技术的人被看成“小道”,“德成而上,艺成而下”的文化传统在我们的内心根深蒂固。

但是,当前的大学工科教育不具有可持续性,必将改革与分化。

因此,设立工科教育的大学需要做出选择。

今天,在我们思考工科人才培养如何准确定位,明确目标,如何提高工程教育质量这些问题时,认真领会70年前梅贻琦的见解,会带给我们很多启发。

参考文献
[1]梅贻琦.中国的大学[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