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思考()
'双一流”大学建设中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思考

'双⼀流”⼤学建设中⼈才培养⽬标定位的思考李延保 “双⼀流”⼤学建设中⼈才培养⽬标定位的思考发布时间: 2017-02-16点击数:25摘要关键词:“双⼀流”⼤学⾼⽔平⼤学研究性教学 “创新型”⼈才到2020年,我国要全⾯建成⼩康社会,⾼等教育也将进⼊普及化历史阶段。
届时,将会有若⼲所⼤学和⼀批学科进⼊世界⼀流⾏列,同时涌现⼀批⾼⽔平应⽤型⼤学和⾼⽔平职业学院,使我国⾼等教育教学⽔平和创新能⼒全⾯提升。
在这重要的历史节点,许多学校结合《⼗三五建设规划》和《双⼀流建设规划》重新审视学校的办学⽬标和⼈才培养⽬标的定位,试图提出新的更⾼的战略⽬标定位。
总的趋势是,“985⼯程”学校,都以“双⼀流”建设世界⼀流⼤学或世界知名⾼⽔平⼤学为⽬标;“211⼯程”学校和省部共建类学校多数以定位⾼⽔平研究型⼤学为⽬标;⼀些有实⼒的省属本科院校或单科、多科性⼤学也以建设有特⾊的⾼⽔平⼤学为努⼒⽬标。
其中,学科建设思路⽐较清晰,但涉及本科教学和⼈才培养有些问题、有些提法值得商榷和研究。
如:如何理解研究型⼤学和现代⼤学的研究功能,处理好教学和科研的关系;如何理解研究性教学和教学过程的研究性,处理好在教学过程中让学⽣能体验真实的科研和实践,实现学校学科优势、科研优势向本科教学和⼈才培养转移;如何理解培养创新型⼈才和构建创新型⼈才培养体系的问题,处理好建设研究型⼤学或⾼⽔平⼤学⼈才培养⽬标的准确定位。
1 ⾼⽔平⼤学、研究型⼤学的本质特征改⾰开放初期,我国的⼤学基本上属于教学型⼤学。
我国⾼校对研究型⼤学的提法,源⾃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实施的“211⼯程”,⼀批重点⼤学向研究型⼤学转型。
⽽“985⼯程”⼜推动了⼀批学校在新世纪以建设世界⼀流⼤学或世界知名、⾼⽔平⼤学为发展的战略⽬标。
近年来,国家提出建设“双⼀流”⼤学战略,各省市和⾼校结合“⼗三五规划”的制定,在加⼤投⼊的同时,扩⼤了建设⾼⽔平⼤学的学校范畴。
⾼⽔平⼤学和研究型⼤学不是同⼀范畴的概念,⼀般意义下不是相互包含的。
对地方普通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思考_申天恩

为无可置疑的唯一标准。无论是《钦定学堂章程》还 是《奏定大学章程》,均以培养通才为主要目标。前 者制定于 1903 年,致力于培养发明新理、著有成 绩、制造新器、足资利用之人才;后者颁布于 1904 年,第一节就开门见山的指出大学堂以谨遵谕旨、 端正趋向、造就通才为宗旨。
(二)1912~1948 年北洋政府与中华民国时期的 通专别类、各校分置培养
本阶段人才培养的典型特点是通才与专才分 门别类,由不同学校分置培养。北洋政府 1912 年颁 布的《大学令》、1917 年颁布的《修正大学令》、1924 年颁布的《国立大学校条例》均确立了大学以培养 硕学闳材为主要目标。其中,通才培养模式可以 1914 年《北京清华学校近章》为佐证,其第三条规定 该校以培植全才为宗旨。同年,政府又颁布了《专门 学校令》,规定专门学校以教授高等学术、养成专门 人才为宗旨。在这种知识政策的牵引下,各个专门 学校以行业类型为区分标准制定人才培养目标。例 如,1923 年《国立北京农业大学组织大纲》确立以培 养各种农业专门人才为目标,1924 年 《北京师范大 学组织大纲》明确以培养师范大学教师及教育行政 人员为宗旨。
认为应以知识线性生产过程为依据将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细化为技术应用型和工程应用型两种。
[关键词]地方普通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办学定位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06X(2014)02-0013-05
Analysis of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Talent Training Goal
general education, specialty education to liberal-based expertise education.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be positioned as application-oriented in a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In order to balanc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social demands tool man as well as the needs of students whole man,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construct a idea of learning people. By selecting samples to analyze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talent training goal set, the production process should be reset as technical application oriented type and engineering application-oriented type.
面向未来:对高校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

面向未来:对高校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高校人才培养一直是中国教育体制的重要任务之一。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对高校人才培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对高校人才培养的未来进行思考:高校人才培养应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过去的高校课程主要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但在实际工作中,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才能胜任。
高校应该加强实践教学,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让学生能够亲身参与实际工作并解决实际问题。
只有通过实践,学生才能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
高校人才培养应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现代社会中,创新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保持竞争力。
高校应该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实践,开设创新课程,组织创新竞赛等,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
高校也应加强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校人才培养应贴近社会需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才需求也在不断变化。
高校应该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使其与社会需求相匹配。
高校应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了解其需求并调整培养方案。
只有与时俱进,将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要求的人才。
高校人才培养应全面发展个体潜能。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潜能和特长,高校应该通过课程设置和教育方式的多样化,充分发展学生的个体潜能。
可以开设选修课程或俱乐部活动,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兴趣和特长。
只有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向,才能培养出多样化的人才。
面向未来的高校人才培养应注重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需求,同时充分发展学生的个体潜能。
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面向未来:对高校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

面向未来:对高校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高校人才培养是中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未来社会所需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高速进步,高校人才培养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变革。
在这个背景下,本文通过对高校人才培养的现状和问题进行思考,提出了若干针对未来的思考和建议。
高校人才培养需要更加注重质量而非数量。
当前,由于社会对高学历的普遍追求,一些高校为了应付需求,过分追求招生规模的扩大,导致了人才培养的量大质次的问题。
为了培养出更加优秀的人才,高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
要培养出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高校应该注重实践教学以及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高校人才培养应该与社会需求保持一致。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
高校应该及时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根据需求变化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
高校应该与企业、行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加强与社会的交流与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和就业保障。
高校人才培养需要注重跨学科综合能力的培养。
在当前复杂多变的社会背景下,人才需要具备跨学科综合能力,能够在不同领域进行交叉应用和创新。
高校应该鼓励学生进行跨学科的学习和研究,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
跨学科的教育模式和课程设置应该得到重视,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科交叉和合作的机会。
第四,高校人才培养需要注重国际化教育。
随着全球化的趋势,国际合作和交流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趋势。
高校应该鼓励学生参与国际交流项目,培养他们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高校也应该引进国际一流的教育资源和人才,提升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高校人才培养需要注重个性化培养。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具有自己的特点和潜力。
高校应该注重对学生个性的培养和发展,并为其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服务。
通过个性化的培养,可以使每个学生发挥自己的优势和潜力,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
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新思考

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新思考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新思考引言在当前社会发展中,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显得尤为重要。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高职教育需要不断调整目标定位,以培养适应新时代需求的高质量人才。
本文将探讨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新思考,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关注行业需求,培养应用型人才高职教育的主要特点是实用性强,学生毕业后能够快速适应职业岗位需求。
因此,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应该紧密关注各个行业的需求,重视培养应用型人才。
高职院校应与相关企业进行紧密合作,了解行业发展动态,根据行业需求进行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调整,确保学生能够具备实际工作所需的专业技能和实践经验。
二、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高职人才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实用技能,还需要具备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未来的职业环境将更加复杂多变,需要人才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的精神。
因此,高职院校在培养目标的定位上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可以通过开设创新创业课程、组织实践项目和实习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创新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三、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高职人才的培养不能仅仅关注专业技能,还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个优秀的高职人才应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等综合素质。
因此,高职院校应该在培养目标的定位上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可以通过开展各类综合素质培训和活动,加强学生的组织能力、领导能力和社交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综合素质。
四、促进高职人才的职业发展高职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不仅仅关注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知识,还应该关注学生的职业发展。
高职院校应该帮助学生了解各个行业的就业前景和发展趋势,引导他们合理规划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
可以通过开设职业规划课程、组织实践活动和提供实用就业指导等方式,帮助学生提升职业素养和就业能力,为他们的职业发展提供支持。
五、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实现需要有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
人才培养目标几点思考

对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几点思考(王悦惠)2010年学生工作的总体思路为:认真贯彻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全面落实2010年我院学生工作要点,紧紧围绕我系人才培养目标,从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出发,实现思想教育有实效;常规管理有秩序;文化活动有特色;努力培养“外语强,技能硬,综合素质高”的专业技术人才。
对于人才培养目标,我有以下思考:我认为常规工作以及专业思想教育是保证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也是必要保证。
一、实现思想教育有实效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把加强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工作作为主题。
学院明确了办学思路,明晰人才培养目标,学生工作要紧紧围绕教学工作,为教学工作服务,专业思想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事业心,形成对未来职业理想的强烈追求。
1、每学期组织一次专题教育。
2、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主要讲授专业技术,提高学生专业素养。
3、开展学生工作室、学生骨干带动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4、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组织一些与教学相关的活动二、实现常规管理有秩序规范化的常规工作与专业思想教育相辅相成,是一个系统工程。
有效的专业思想教育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事业心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科学的、有效地常规教育和管理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保障。
因此,常规工作是学生工作的重要基础工程。
我的工作原则是把常规性教育、常态化管理、主题活动、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紧密结合,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
强调学生自我发展,对专业有浓厚兴趣,更好的实现09人才培养目标。
因此,我们打破常规说教式的教育方式,把教育寓于专业性活动、把主题活动与专业课学习结合到一起。
把人才培养方案和主题活动相结合,和我院的十个常规教育结合起来,以学生学习的作品展,作品大赛途径培养学生热爱学校,热爱生活、热爱学习、热爱生命,为成为综合素质高的技术性人才做准备。
三、把人才培养目标和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
(1)巩固学风建设的阶段性成果,大力宣传“外语强、技能硬”的人才培养,营造职业能力培养的学习氛围。
针对学生在学习方面的现实表现,定期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确立学习目标。
面向未来:对高校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

面向未来:对高校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高校人才培养一直是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高等教育的核心使命。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高校人才培养也需要不断调整和改进。
面向未来,我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以下几点思考。
高校人才培养应注重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未来社会越来越需要具备创新能力的人才,高校应该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创新能力培养。
在课堂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引导学生实践和创新。
需要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让他们在实际问题中学到真知。
高校人才培养应与社会需求相结合。
高校人才培养不能脱离社会的需求,需要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紧密结合。
高校应该密切关注社会的发展和变化,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使之与社会需求相匹配。
要加强与社会企业和机构的合作,通过实习、实训等方式,提供给学生更多实践机会和工作经验,提升他们就业竞争力。
高校人才培养应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
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仅仅是专业知识,更强调综合素质。
高校培养的人才应该具备广泛的知识和技能,具备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高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语言表达能力、沟通能力、领导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提升他们的综合竞争力。
高校人才培养应注重个性发展和人格塑造。
高校人才培养不能只满足于专业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更需要注重个性发展和人格塑造。
高校应该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个性发展空间,鼓励学生发现自己的兴趣和潜能,并为之提供相应的支持和指导。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加强学生的社会伦理和道德教育,塑造学生健康完整的人格。
面向未来,高校人才培养需要注重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与社会需求相结合,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以及注重个性发展和人格塑造。
只有这样,高校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培养出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优秀人才。
关于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思考

关于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思考作者:杨虹贾月梅来源:《课程教育研究·中》2013年第10期【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0-0013-01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
进入21世纪,我国人才结构由高素质劳动者、专门技术人才和拔尖创新型人才组成,特别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人才提出多规格、多样化的需求,为此,高等院校必须顺应教育大众化、人才多样化的发展趋势,认真思考“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和“怎样培养人才”等问题,这是高等院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一、当前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存在的问题1.育人理念趋向功利从高等教育的发展史看,大学教育的目标,始终存在着“成才”与“成人”的观念差异。
“成才”的教育观即培养掌握某门专业知识、技能的专门人才。
专门技术训练的目的是将人制造成最有用的工具;“成人”的教育观认为大学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更重要的是精神的培养、人性的完善、人格的健全,即造就“全面的人”。
在就业压力日益增大的今天,大学的功利主义育人理念益发严重,各高校的教育目标普遍是追求“成才”而非“成人”。
2.培养目标趋同空泛从某些院校的发展规划中,折射出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盲目与空泛。
我们看到普遍使用的词语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建设“一流大学”、“国际知名院校”、“综合大学”、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等等,仿佛都要建成中国的北大、清华。
这样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忽视了社会需要,不切实际且难以实现。
3.培养模式如出一辙与“成才”的教育观相呼应,各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大同小异,不同院校、不同层次、不同规格、不同类型的人才培养,在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培养过程、教育评价标准等方面人云亦云,人才培养路径被简化为“课程+实践”的模式,课程传授专业知识,实践培养专业能力,这种培养模式隐伏着把人工具化、片面发展的危险,并导致培养的人才过于雷同。
4.服务面向模糊不清服务面向指一所高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为社会服务等方面的空间及层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思考
作者:荆炜
作者单位:兰州商学院,甘肃,兰州,730020
刊名:
社科纵横
英文刊名:SOCIAL SCIENCES REVIEW
年,卷(期):2008,23(8)
被引用次数:1次
1.刘涛基于教育质量提升的大学课程实践性建设思考[期刊论文]-成人高教学刊 2007(05)
2.李巧针三年来独立学院研究综述[期刊论文]-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7(10)
3.韩伏彬新建本科院校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的思考[期刊论文]-衡水学院学报 2007(02)
4.王晓玲关于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及实现机制的思考[期刊论文]-文教资料 2007(09) 1.忻红价格专业人才培养问题研究[期刊论文]-价格月刊 2010(10)
本文链接:/Periodical_skzh200808065.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