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来《三国演义》中曹操形象研究的回顾与思考(一)
浅论《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塑造

浅论《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塑造《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不朽的史诗巨篇,其中一个重要的人物形象就是曹操。
曹操是《三国演义》中的一位枭雄,他既有着优秀的政治才能,又有着过人的武功。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来分析《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塑造。
首先,曹操在《三国演义》中的形象塑造是一个人物转变的过程。
在小说开始,曹操被描绘为一个字正腔圆、风度翩翩、英俊潇洒的大英雄。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曹操的形象逐渐地从一个雄奇的英雄变成了一个政治家,他的笔触也从个人英雄情况下调整到度量和视野的阐述上来。
小说中曹操的性格也是慢慢地被透彻地披露出来的,他的权力欲望逐渐地变得明显,他的政治主张和手段也在不断地改变。
这个人物的转变使得他的形象和性格更加的立体和丰富,留给读者更多的想象空间。
其次,曹操在《三国演义》中的形象塑造是一个突出其人性的过程。
曹操并不是一个完美的英雄形象,他和其他人一样有着人性的弱点和缺憾。
他在面对马超进攻时曾经表现得慌乱不堪,对于自己权势快要失去的局面感到惊慌失措。
他的儿子曹丕对他有所诉求时,他也曾经表现得软弱无力,心有余而力不足。
小说中曹操的弱点和缺憾并没有被掩盖和美化,相反地,它们被排列得更加地凸显和强烈。
第三,曹操在《三国演义》中的形象也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过程。
曹操生活在一个极其混乱动荡的时期,他的政治主张和手段都是在不断地变化和更新。
因此,小说中的曹操总是与时俱进的,他总是能学习到新的知识和技能并将其转化为自己的利器。
他在和刘备对峙时为了保持自己的统治,做出了许多的改变和创新,他不仅仅是个残酷的独裁者,也是个具有深思熟虑和冷静判断的政治家。
综上所述,曹操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形象,他在《三国演义》中的形象塑造也是一个多维度的过程。
他的形象不仅仅是一个英雄或者一个政治家,更是一个人性中好与坏的体现,他的形象也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过程。
这正是小说中“忠奸不分,只因乱世”的精神内涵所在。
试析三国志演义中曹操的形象

试析三国志演义中曹操的形象
《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是一个极具权谋智勇的历史人物。
以下是对他形象的一些分析:
1.雄才大略:曹操被描绘为一个杰出的军事统帅和政治家。
他具有卓越的战略眼光和领导才能,善于制定计谋和应对复杂的局势。
他在战场上的胜利以及在政治斗争中的智慧表明了他的雄才大略。
2.谋略多变:曹操以其出色的谋略而闻名,他善于运用各种策略和手段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他经常使用诈降、离间、分化等手段来瓦解敌对势力,同时也能够灵活地调整自己的政治立场以谋求最大利益。
3.勇武果决:曹操是一个勇猛果断的将领,他在战场上展现出了无与伦比的勇气和决断力。
无论是在官渡之战、赤壁之战还是汉中之战等重要战役中,曹操都表现出了冷静果断的指挥风格。
4.文治武功:尽管曹操以其军事才能而闻名,但他也是一个重视文化和教育的统治者。
他支持文化事业的发展,提倡儒家思想,重视人才选拔和培养,力图通过文治来巩固自己的统治。
5.多面性格:曹操的形象也展示了他复杂的个性特点。
他既有统治者的威严和权威,又有人情味和幽默感。
他在与刘备、孙权等其他角色的互动中展现了他的智慧、机智和幽默感,使他的形象更加丰满和立体。
总的来说,曹操在《三国演义》中被塑造成了一个矛盾而多面的历史人物,他的形象深受读者喜爱,并成为中国文化中的重要人物之一。
《三国演义》中曹操人物形象分析

《三国演义》中曹操人物形象分析曹操作为小说中的主要角色之一,其形象相当复杂多面。
一方面,曹操被描绘为一个聪明能干、谋略过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他才智过人,善于用兵,拥有很高的智慧和决策能力。
他在军事方面做出了许多重要的贡献,如攻打黎阳、宛城和徐州,平定了一片混乱的战乱。
他还领导了多次成功的北伐战争,统一北方。
在政治方面,曹操善于利用各种手段来稳定统一及巩固政权。
他宽纵得体,反对贪污腐败,并提倡节俭从事。
此外,曹操还鼓励文化发展,打造了一支文人团队,并亲自创作了一大批优秀的文学作品。
然而,曹操形象中也有诸多负面的一面。
首先,他是一个野心勃勃的人物,不满足于统一北方,试图进一步统一全国,称霸天下。
他以权力和个人利益为导向,不择手段地追求扩张,滥用暴力,杀人无数。
他尤其对待政治敌对人士残酷无情,常常以政治手段解决问题。
其次,曹操性格傲慢自大,有时缺乏谦逊和谦虚之心。
他总是以自己的利益为重,对待部下和手下完全不考虑别人的感受。
他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欺骗和迫使别人服从自己的意志。
此外,曹操也不是一个诚信的人,常常背叛诺言,并使用诡计和奸细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尽管曹操的形象存在这样的负面因素,但他依然是一个受众多人敬佩的人物。
首先,曹操在他的时代被尊为忠诚和正直,并被认为是一个与众不同的政治家。
他担任冀州牧和中央团体的领袖时,他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稳定了政权并统一了领土。
他对待人民温和公平,不搜刮民财,尽力减轻人民的负担。
此外,曹操在文化方面也有很大的贡献。
他对文化振兴的重视,使得魏国成为文化兴盛的时代。
他亲自写诗、作文,鼓励文人创作,激励了许多人追求学问和艺术。
总结起来,曹操是一个极具争议的角色。
他的出众才智和军事统帅能力使他成为当时最伟大的政治家之一,但他的野心和残暴也使他成为了一个令人敬畏的人物。
尽管如此,曹操对文化发展的奉献和对人民的关心以及对统一国家的努力,也使得他在其中一种程度上成为了一个值得敬佩的人物。
浅论《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塑造

浅论《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塑造《三国演义》是一部中国古典小说,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它塑造了许多历史人物的形象,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曹操。
曹操是三国时期的重要人物,他在小说中的形象也是复杂而丰富的。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塑造。
曹操在小说中的塑造主要体现了他的智谋和才华。
曹操是一位非常聪明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的智谋和决断在小说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在赤壁之战中,曹操明知东风助火,但仍然被周瑜利用,最终导致惨败。
这一事件展现了曹操在军事上的失误,但也凸显了他在智谋上的不凡才能。
曹操不仅善于用兵,还擅长用计,他频繁利用奸细和间谍,掌握敌军情报,并在战争中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这种对曹操的聪明才智的描绘,使得他在小说中成为了一个备受人们景仰的军事和政治家。
曹操在《三国演义》中的形象也充满了复杂的矛盾性。
他既有着高超的智谋和才华,又有着残忍和狡诈的一面。
在小说中,曹操表面上是一个有道德风范的贤明君主,但实际上他心狠手辣,对待敌人和部下都非常冷酷。
比如在官渡之战中,曹操在对待袁绍的诸多部下时,采取了残酷的屠杀政策,给袁绍军队造成了极大的伤害。
这种残忍和狡诈的形象与曹操表面上的儒雅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也使得他的形象相当丰满。
曹操在小说中的形象也有着令人敬畏的权力和统治力。
他手握大权,掌控政治、军事和经济,是当时的权倾一时的霸主。
无论是对待敌人还是部下,曹操都表现出统治者的威严和威力,能够井然有序地管理着他的领地。
他善于用人,能够善用贤才,使得他的地位更加稳固。
这种权威和统治力无疑是曹操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他在小说中被视为一位伟大领袖的原因之一。
除了这些正面的形象塑造之外,曹操在《三国演义》中也有着一些负面的描写,比如他对待手下谋士的暴戾态度。
在小说中,曹操对待身边的谋士虽然尊重他们的才智,但在一些关键问题上,他也常常显露出独断和孤行的一面。
在对付诸葛亮时,曹操始终无法认识到诸葛亮的真正威胁,始终低估了对手的才智。
对《三国演义》中人物曹操的分析1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在罗贯中所著《三国演义》中,刘备、曹操、孙权、诸葛亮、周瑜、司马懿、关羽、赵云、姜维……等等,都可以称得上是英雄。
纵观这些英雄人物,性格最为复杂,并且能够集政治家、军事家于一身者,唯有曹操一人而已。
《三国演义》极力宣扬了刘、关、张的忠义,表现出强烈的“拥刘反曹”倾向,将曹操刻画成为一个残暴不仁、玩弄权术、奸诈狡猾的“乱世之奸雄”。
作者罗贯中通过汝南许劭、南阳何颙之口,对曹操的一生作了总的定性。
尽管如此,他们也不能不承认曹操是“治世之能臣”,“安天下者,必此人也”。
用聂绀弩先生的话说,“曹操是实干家”、“大军事家”、“杰出的诗人、文学家”,“于所谓‘炎刘’实有大功”;“曹操站的地位高,形象大,方面广,脑子复杂,非封建史家、世俗说话人及一般听众所能理解”。
近年来,随着《三国演义》、《曹操与杨修》、《曹操与蔡文姬》等影视剧的播出,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较大的“三国热”。
这些影视作品和随之产生的影评、剧评,对曹操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分析研究,多受罗贯中所著《三国演义》中强烈的“拥刘反曹”倾向的影响,重在突出其欺君罔上、窃国谋逆、玩弄权术、残暴不仁、虚假伪善、奸诈狡猾的“乱世奸雄”这一负面,而忽略了他作为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这一正面。
为此,笔者在反复阅读《三国演义》原著,并结合晋代陈寿所撰的《三国志》和部分学者对《三国演义》中曹操的评述后认为:“乱世奸雄”曹操,性格最为复杂;前雄后奸、前智后愚、前可爱后可恨,一生功大于过;他仍不失为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
下面,笔者就从曹操性格的多元化、前后两期曹操的对比和一生的是非功过、政治家和军事家曹操三个方面,对罗贯中所著《三国演义》中的曹操这一人物形象进行分析研究,以抛砖引玉、求教于名家指点。
一.曹操性格的多元化。
在《三国演义》众多的人物中,曹操的性格是最为复杂的,很难用一句话两句话给他作结论。
“奸诈”,可以说是曹操比较突出的性格特征,但正如“多愁善感”说明不了林黛玉一样,“奸诈”也远远不能把曹操这一形象的丰厚意蕴囊括无余。
百年来《三国演义》中曹操形象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小说中的一部经典之作,书中塑造了许多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
其中,曹操是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他既是历史上的名将,也被描绘成一个狡诈狠辣的反面角色。
百年来,《三国演义》中对曹操形象的研究与思考也产生了不少争议与讨论。
曹操是一位为了统一中国而不懈努力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他是东汉末年乱世之中的一位重要人物。
《三国演义》中,曹操被塑造成一个英明果断的统治者,他具备了统一中国的雄心壮志,有着不屈不挠的意志和过人的智慧。
他充满军事才能,善于制定战略和战术,成功地平定了各方势力的叛乱并统一了北方。
他的思想理论对后世影响深远,被后人誉为“曹操一代天骄”。
这种形象使得曹操在历史上具有了积极的评价,被认为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巨人。
然而,曹操在《三国演义》中也被塑造成了一个阴险狡诈的反派角色。
他常常以权谋手段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从而导致了很多的非议。
曹操在小说中的行为以及对其他角色的手段可能会使人感到不快,并对他的形象产生质疑。
然而,曹操并不仅仅是一个坏人,他也是一个善于政治斗争的聪明人。
他有别于其他角色,被塑造成了一个既有理想,又有意志力的人物。
这种形象给后人留下了很多的思考空间。
在百年来对曹操形象的研究与思考中,学者们对曹操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解读。
有的学者认为曹操是一个开明的政治家,他有着远见卓识的决策,对国家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手腕被广泛认可,被誉为“奇才”。
有的学者则认为曹操是一个狡诈阴险的人物,他的行为残忍无情,对手及手下没有留情。
他的手段虽然能够帮助他达到自己的目的,但是也给别人带来了极大的伤害。
然而,更多的学者认为对曹操的评价应该是中庸之道。
曹操不仅是一个善于斗争的政治家,也是一个对国家和百姓负责的人。
他在平定乱世、统一北方的过程中表现出色,从而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人物。
《三国演义》中对曹操的描写虽然有一定的夸张和偏颇,但是这并不影响我们从中看到他作为一个历史人物的真实形象。
浅论《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塑造

浅论《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塑造【摘要】《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文学巅峰之作,曹操是其中一个备受关注的角色。
本文将从曹操的政治才能、军事才能、人格特点、与其他人物的关系以及形象的多面性等方面来分析他在小说中的形象。
曹操被塑造成一个政治智慧过人、善于运筹帷幄的统治者,同时也是一位勇猛善战的军事家。
他的权谋手段、足智多谋的形象深深地印刻在读者心中。
曹操的形象也展现出了复杂性,既有睿智冷静的一面,也有残暴强势的一面。
他与刘备、孙权等其他重要人物之间的关系也体现了他的多面性。
曹操的形象对整部小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的复杂性和多面性为小说增添了许多戏剧性和张力。
笔者个人认为,曹操形象的丰富性和矛盾性为《三国演义》的魅力增添了许多色彩,让读者更加容易被吸引和投入其中。
【关键词】三国演义, 曹操, 形象塑造, 政治才能, 军事才能, 人格特点, 多面性, 关系, 影响, 复杂性, 个人看法1. 引言1.1 《三国演义》的背景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是明代小说家罗贯中所著,描写了中国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的历史,堪称中国古代长篇章回小说的巅峰之作。
这部小说以历史为背景,融合了大量虚构的情节和人物,展现了那个时代英雄豪杰的形象,塑造了许多经典人物形象。
《三国演义》所描绘的历史背景是中国汉朝末年到三国时期的乱世时代。
在汉灵帝时期,政府腐败,宦官专权,地方割据,各种内乱和外患接连不断。
曹操以汉室名义征讨四方,一统北方,从而确立魏国的基业。
与此孙权和刘备在南方割据一方,形成鼎立之势。
这一段乱世时期的历史背景,为《三国演义》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素材,也为各类英雄人物的出现和事件的发展铺就了基础。
在这个动荡不安的年代,各路豪杰蜂起,谋略家、武将、政治家纷纷登场,其中曹操作为其中一位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其才能和形象在小说中被塑造得栩栩如生。
1.2 曹操在小说中的形象曹操在《三国演义》中被塑造成一个充满政治智慧和雄心壮志的形象。
《三国演义》人物曹操之形象分析报告

《三国演义》人物曹操之形象分析报告
一、曹操之形象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是一位具有崇高理想和宏伟野心,拥有高超智
慧和军事才能的“英雄”。
他具有出色的忠贞精神和丰富的人文素养,具
有勤勉、慎言、宽容的美德,具有坚韧不拔的作风。
他本着为帝国恢复昔
日荣光的奋斗精神,号令天下,收复失地,称霸中原,并统一天下的热血
梦想,把中国演变成一个强有力的中央集权政权,使统一的中原再次繁荣
昌盛。
曹操一生中因耿介、勤俭、坚定不移的态度而受到尊重,他有着不屈
的硬汉抗争精神,让他与世无争,主导大局。
曹操具有高超的军事能力,
出色的政治手段,精明的策略,穷追猛打的防御态度,对战略的高度洞察,博大的胸怀,无微不至的注意力。
在先天上他有着极为强大的自信,他凭
借天赋的智慧和无私的奉献,成就了一代伟大的英雄,一代独具匠心的长
久传奇。
二、曹操的伟大
曹操在文学上的伟大指的是他拥有伟大的理想主义,信仰完美的梦想。
曹操深信,他能够重整中国,使中国强大,实现梦想。
他拒绝被称降服,
他把一切都当做实现梦想的工作。
曹操的思想源自古代的思潮,他追求完
美的梦想,具有很强的意志力,决心实现它。
曹操的军事伟大在于他善于使用army,善于指挥,善于运用战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百年来《三国演义》中曹操形象研究的回顾与思考(一)【内容提要】20世纪以来,关于《三国演义》中曹操形象的研究,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其研究内容,主要涉及曹操形象的审美认识价值、“为曹操翻案”,以及《三国演义》的不同版本中曹操形象的差异等;近20年来,研究者则主要运用新的理论视角来透视、解读曹操形象,这有效地拓展了曹操形象研究的审美空间。
不过,回顾百年来的曹操形象研究,虽然取得了不俗的成就,但也由此引发了一些耐人深思的问题。
【关键词】《三国演义》/曹操形象/研究回顾/存在问题曹操形象是《三国演义》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关于这一课题的研究,如从上个世纪初算起,迄今已历百年。
百年来,研究者曾就曹操形象的审美认识价值、“为曹操翻案”,以及《三国演义》的不同版本中曹操形象的差异等问题,展开过比较热烈的讨论,发表了许多颇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今天,重新梳理这些研究成果,不仅有助于加深对《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与历史人物曹操的理解和认识,有助于推动《三国演义》研究的进一步开展,而且对于如何正确地研究、评价历史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等,也是不乏启迪意义的。
一、20世纪初至新中国成立前的曹操形象研究这一时期的《三国演义》研究逐渐经历了从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转型,这种转型涉及了文学观念、思维方式、研究方法,以及表述方式等诸多方面;表现在对曹操形象的研究上,学者们虽承传统批评之余绪,尚不脱比经附史式的道德评点模式,但已开始尝试运用西方的美学理论来分析、评价曹操等人物形象。
例如,冥飞的《古今小说评林》即以现实主义的美学原则为依据,指出《三国演义》“极力尊崇关云长,然写来不免有刚愎自用之失;写孔明亦是极力推崇,然借风、乞寿、袖占八卦、羽扇一挥回风返火等事,适成为踏罡步斗之道士,殊与贤相身份不合矣。
……综观全书,倒是曹操写的最好。
盖奸雄之为物,实在是旷世而不一见者。
刘先主奸而不雄,孙伯符雄而不奸,兼之者独一曹操耳。
……书中写曹操,有使人爱慕处,如刺董卓、赎文姬等事是也;有使人痛恨处,如杀董妃、弑伏后等事是也;有使人佩服处,如哭郭嘉、祭典韦,以愧励众谋士及众将,借督粮官之头,以止军人之谤等事是也。
又曹操之机警处、狠毒处、变诈处,均有过人者;即其豪迈处、风雅处,亦非常人所能及者。
盖煮酒论英雄及横槊赋诗等事,皆其独有千古者也”。
1](P132)这段评论就通过关云长、孔明与曹操形象塑造的得失比较,较为具体地揭示了曹操形象的真实性、典型性和复杂性,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受。
胡适也指出《三国演义》并没有将曹操简单化:“平心而论,《三国演义》之褒刘而贬曹,不过是承习凿齿、朱熹的议论,替他推波助澜,并非独抒己见。
况此书于曹孟德,亦非一味丑诋。
如白门楼杀吕布一段,写曹操人品实高于刘备百倍。
此外写曹操用人之明,御将之能,皆远过于刘备、诸葛亮”。
2]鲁迅则指出《三国演义》的缺点之一是将人物简单化、绝对化了,它“写好的人,简直一点坏处都没有;而写不好的人,又是一点好处都没有。
其实这在事实上是不对的,因为一个人不能事事全好,也不能事事全坏。
譬如曹操他在政治上也有他的好处;而刘备、关羽等,也不能说毫无可议,但是作者并不管它,只是任主观方面写去,往往成为出乎情理之外的人。
”不过,鲁迅又指出,从客观效果上讲,“作者所表现的和作者所想象的,不能一致。
如他要写曹操的奸,而结果倒好象是豪爽多智”。
3]显然,鲁迅也是基于现实主义的美学思想,以真实性、典型性等审美标准来评论曹操等人物形象,才作出这些精辟的论断的。
而李辰东则针对胡适《三国演义序》对《三国演义》所作的否定性评价,围绕着人物塑造,以曹操等为例,通过《三国演义》与《三国志》的比较,指出作者在塑造人物时采用了歪曲、改正、选择、增加、夸张、捏造、附会史实等多种手法,并没有“拘守历史的故事太严”,“想象力太少,创造力薄弱”,当然也不是“搜罗一切竹头木屑,破烂铜铁,不肯遗漏一点”。
此外,李氏还探讨了罗贯中改塑历史人物性格的动因,指出作者是站在平民的立场上来写作的,“他的同情心当然也放在平民身上,于是平民建立的帝国自然成了正统,而贵族出身的曹操孙权必然成了奸贼”。
4]这些评论无疑是切合实际的,也较富有启发性。
二、新中国成立后至70年代的曹操形象研究建国以后,《三国演义》的研究,则比较侧重于探讨作品的思想内涵。
学者们多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指导,致力于探讨作品中对人民有认识和教育意义的东西,而分析和评价曹操形象,也是旨在发掘其所包含的思想意蕴和认识价值。
例如,顾学颉即认为,《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是一个“有权谋,多机变的“奸雄”,他多疑善忌,口是心非,奸诈凶残,损人利己,集中地表现了反动统治阶级欺诈残暴的特性。
5]陈涌亦认为,曹操在《三国演义》中被成功地表现为一个有着无穷的贪欲和权势欲的封建阶级的阴谋家和野心家,他是一个在文学上不朽的否定典型,可以归入世界文学中最成功的典型人物的行列。
6]周立波则进一步指出,虽然“曹操在罗贯中眼里是个否定的典型。
他在许多篇章里,把曹操写成了一个偏狭、自私、凶狠和毒辣的暴君”,但是“曹操的才略,在小说里,还是特别鲜亮地显露出来了”。
7]顾肇仓(即顾学颉)还特别强调了曹操形象具有的认识价值:“作者把这些统治阶级的罪恶,形象地、概括地集中在曹操这个人物身上,把他塑造成为一个统治阶级的化身,以便更明显更有力地揭露和鞭笞他们;以便人民更清楚地认识和憎恨他们。
人民在曹操这个典型人物的身上,认识了统治者的重要方面”。
8]这样的分析、评论,可以说代表了当时学术界对于曹操形象研究的主要思路和价值取向;尽管在今天看来这一研究思路和取向未免狭隘了,研究模式也较为单一(主要是社会政治批评模式),但是它们对于正确地把握曹操形象的精神实质,还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富有成效的。
到了1959年春天,学术界就如何评价曹操,还展开了热烈的争鸣。
争鸣是由郭沫若借新编历史剧《蔡文姬》和新编京剧《赤壁之战》为曹操翻案引起的。
1959年1月25日,郭沫若在《光明日报》发表了《谈蔡文姬的胡茄十八拍》,称曹操是民族英雄,但是“自《三国演义》风行以后,差不多连三岁的小孩子都把曹操当成坏人,当成一个粉脸的奸臣,实在是历史上的一大歪曲。
”1959年2月19日,翦伯赞也在《光明日报》发表了《应该替曹操恢复名誉》一文,认为《三国演义》作者在否定曹操的过程中可以说尽了文学的能事,“他知道曹操并不如他所说的那样坏,那样愚蠢无能,但是为了宣传封建正统主义的历史观,他就肆意地歪曲历史,贬斥曹操。
他不仅把三国的历史写成了滑稽剧,而且还让后来的人把他写的滑稽剧当作三国的历史”。
1959年3月23日,郭沫若又在《人民日报》发表了《替曹操翻案》,承认《三国演义》是一部好书,但认为“它所反映的是封建意识,我们更没有办法来否认。
艺术真实性和历史真实性是不能够判然分开的,我们所要求的艺术真实性是要在历史真实性的基础上而加以发扬。
罗贯中写《三国演义》时,他是根据封建意识来评价三国人物,在他并不是存心歪曲,而是根据他所见到的历史真实性来加以形象化的。
但在今天,我们的意识不同了,真是‘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了!罗贯中所见到的历史真实性成了问题,因而《三国演义》的艺术真实性也就失掉了基础”。
引人注意的是,郭文之中引用的“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的诗句,乃本自于毛泽东《浪淘沙·北戴河》词的下片:“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该词对曹操的文治武功显然是肯定的。
实际上,早在郭沫若、翦伯赞为曹操翻案之前,毛泽东于1954年就已说过:“曹操是个了不起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个了不起的诗人”,“说曹操是白脸奸臣,那是封建正统观念所制造的冤案,还有那些反动士族,他们是封建文化的垄断者,他们写东西就是维护封建正统。
这个案要翻。
”9]1958年11月,毛泽东在武汉召开的座谈会上还指出《三国演义》与《三国志》对曹操的评价不同,前者是把曹操当作奸臣来描写的,而后者则把曹操当作正面的历史人物来记述,说曹操是“非常之人”和“超世之杰”。
可是因为前者通俗、生动,加上旧有的三国戏多是以《三国演义》为蓝本编造的,所以曹操在旧戏舞台上就是一个白脸奸臣。
“说曹操是奸臣,那是封建正统观念制造的冤案”,“现在我们要给曹操翻案,我们党是讲真理的党,凡是错案,十年、二十年要翻,一千年、二千年也要翻”。
10](P145)由此可见,郭、翦为曹操翻案,与毛泽东欣赏曹操并要求为曹操翻案是有着直接关系的。
不过,对于郭、翦二老的意见,当即就有不少学者表示异议。
刘知渐即认为罗氏并未完全歪曲历史上的曹操,“历史人物的曹操,本来就是一个残暴的、自私自利的极端利己主义者,陈寿《三国志》没有替他掩饰;裴松之《三国志注》所引用的材料,也没有替他掩饰;魏晋以至北宋的‘帝魏寇蜀’派论者都没有替他掩饰”。
因之,民间艺人在平话和戏曲中就根据一些历史事实,按照“抚我则后,虐我则仇”的观点把曹操的残暴、阴险、狡诈加以夸张,以表达人民对暴君的憎恶,而罗贯中则“吸取了平话和戏曲的艺术养料,参考了更多的历史素材,写出了曹操的军事才能,写出了这位极端利己主义者心灵深处的丑恶本质,更典型更集中地暴露了统治阶级中所谓‘雄才大略’的英雄的真实面貌”。
11]李希凡也指出:“对于替历史人物曹操翻案,我没有什么意见,作为一名杰出的封建统治者,曹操在三国时代确实起了历史上的进步作用,应该使人们认清曹操在历史上的真面目。
但是,对于把作为文学形象的曹操和历史人物的曹操径直地等同起来,以至扩展到全盘否定《三国演义》……我是不能同意的。
”因为,文学作品的历史真实,“并非指的是历史事实的内容,它是更为广泛地包括著作者本人生活时代的历史内容”,《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固然与历史人物曹操不大一致,“却并不违背他所处环境的真实,在这一形象里,作者进行了广泛的概括,集中了封建阶级政治家的多方面的品质特点……。
为曹操翻案的同志,尽可以为历史人物的曹操翻案,却不可能为《三国演义》里这个反映了、概括了封建政治家多方面品质特点的作为艺术形象的曹操翻案。
因为他已经不是那个真实的历史人物,而是一个具有广泛代表性、概括性的艺术典型了。
”12]袁世硕也认为替曹操翻案,“这就把作为历史人物的曹操的评价问题和作为艺术形象的曹操的评价问题,完全混为一谈了”,“对于三国时代的曹操,应该还他以完整的本来的面目。
但是,《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却有着另外的意义和价值。
它是曹操那一类的人物——封建时代的统治者、政治家的品质和精神面貌的特定侧面的更概括、更集中、更本质、更典型的艺术反映”。
因此,肯定历史人物曹操在历史上的进步作用,就不一定非打倒《三国演义》不可。
13]另外,苏兴也指出:“历史真实不等于史实,站在史学家立场指责艺术作品违反史实,这本身就不科学”,“《三国志通俗演义》中的曹操是封建社会政治家的一种典型,典型化程度之所以高,是罗贯中艺术的笔锋创造的,一方面这曹操不是历史上的曹操,一方面正因为他不是历史上的曹操,才使得他成为封建社会政治家即剥削阶级阴谋家、野心家(奸雄)中具有最大代表性的艺术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