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中医大中医诊断学重点整理
中医大中医诊断学考试重点整理.doc

望诊指医生对病人神、色、形态、五官、舌象等进行有目的地观察痫病突然昏倒,口叶涎沫,两目上视,四肢抽搐,醒后如常者痿瘤颈前颌下喉结处结块肿大,或一侧或两侧,或大或小,随吞咽移动。
多由肝气郁结,气结痰凝所致,或与地方水土有关瘪癖颈侧颌下有肿块如豆,累累如串珠。
多山肺肾阴虚,虚火灼津为痰,或感受风热时毒,气血壅滞,结于颈项所致失神神气衰败之象假神垂危病人出现精神暂吋好转的假象斑形如锦纹,点大成片,散见于皮肤下,模Z不碍手,压Z不退色,色红或紫黯。
多因邪热亢盛,内迫营血而发,或气虚不摄,血溢肌肤所致。
疹形小如粟粒,高出肌肤,抚之碍手,压之褪色,色红或淡红。
疹有麻疹,风疹,隐疹等不同。
多因外感风邪,或麻毒时邪所致痰色白而清稀,或有灰黑点者为寒痰痰色黄而粘稠为热痰痰色白,清稀而多泡沫为风痰痰色白,滑,量多而易咳者为湿痰痰少而黏,难咳出者为燥痰昂塞流清涕,为外感风寒;员流黄涕或浊涕,为外感风热咽喉红肿疼痛者为喉痹,属外感风热或肺胃有热乳蛾:咽喉一或两侧喉核红肿疼痛,状如乳突甚则溃烂出现黄色脓样膜状物或脓点,刮Z易去闻诊是通过听声咅和嗅气味以诊察疾病的方法金实不鸣新病咅哑或失咅者,多属实证,多因外感风寒或风热袭肺,或痰湿壅肺,肺失清肃,邪闭清窍所致金破不鸣久病音嘶或失音者,多属虚证,多因各种原因导致阴虚火旺,肺肾精气内伤所致郑声神志不淸,语言重复,时断时续,声音低弱者请语神志不清,语无伦次,声高有力者。
呃逆指胃气上逆,从咽喉发出的不由自主的冲击声,为声短而频,呃呃作响的症状,古称“啰” 暧气指胃中气体上岀咽喉,所发出的一•种声长而缓的症状,古称“噫”自汗不因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经常日间汗出不止,活动后尤甚,常见于气虚,阳虚证。
因气虚或阳虚,肌表失固,津液外泄所致盗汗指不因外界环境囚素的影响,入睡时汗出,醒则汗止,多见于阴虚证泄泻:指便次增多,便质稀薄,甚至粪如水样者五更泄:黎明前腹痛泄泻,泻后痛减,伴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者完谷不化:指大便中含有较多未消化的食物残渣,多见于脾冃虚寒,或肾阳虚衰里急后重:指腹痛窘迫,时时欲便,肛门重坠,便出不爽癮闭:小便不畅,点滴而出为癮,小便不通,点滴不出为闭浮取:轻指力触及皮肤者为举沉取:重指力按在肌肉与筋骨之间者为按中取:手指用力适中,按至肌肉者寻:指力从轻到重,从重到轻,左右前后推寻,以寻找脉动最明显的特征单按:仅一指用力,重点辨某部脉斜飞脉:脉不见于寸口而从尺部斜向手背反关脉:脉出现在寸口背部真脏脉:指存疾病危重期出现的无胃,无神,无根的脉象八纲:即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个辨证的纲领常色特征:明润含蓄黄种人正常人的面色为黄红隐隐,明润含蒂病色特征:晦暗显需五色主病1青色:山经脉瘀滞、血行不畅而致。
中医诊断学复习要点.doc

中医诊断学学习精要绪论【学习要点】1、中医“诊断”、“诊法”、“诊病”、“辨证”、“病案”、“证”、“病”、“症”等概念。
2、中医诊断的基木原理: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衡变的含义及应用。
3、中医诊断的基木原则:整体审察、诊法合参、病证结合的含义及应用。
4、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包括诊法、诊病、辨证、病案。
5、小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
明确小医诊断学发展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医家的论著及对中医诊断学的重要贡献。
【复习思考题】1、何谓诊断?何谓中医诊断学?2、简述病、证、症三者的含义以及关系。
3、简述症状、体征和证候的含义以及关系。
4、简述中医诊断三大原理和三大原则的内容。
5、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舌诊专著各是哪儿部?作者是谁?第一章问诊【学习要点】一、问寒热1、明确寒热产生的类型有四类:恶寒发热、但寒不热、但热不寒、寒热往來。
2、恶寒发热的临床意义。
3、但寒不热的临床意义。
4、但热不寒(壮热、潮热、微热)的临床意义;潮热三种类型邙H明潮热、湿温潮热、阴虚潮热)的特点及临床意义;阴虚发热的机理。
5、寒热往來的临床意义。
二、问汗1、特殊汗出(自汗、盗汗、绝汗、战汗)的临床表现及意义;盗汗与自汗机理及临床意义的辨别。
2、局部汗岀(头汗、半身汗、手足心汗)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三、问疼痛1、疼痛的性质及临床意义。
2、头痛、胸痛、胁痛、胃皖痛、腹痛、腰痛的要点及临床意义。
四、问头身胸腹头晕、胸闷、心悸的要点及临床意义。
五、问耳目耳鸣、耳聋、目眩、目昏、雀目的概念及临床意义。
六、问睡眠失眠、嗜睡的概念及临床意义七、问饮食与口味1、口渴与饮水:口渴多饮、渴不多饮的概念及临床意义;渴不多饮的形成机理及临床意义。
2、食饮与食量:食欲减退、厌食、消谷善饥、饥不欲食的概念及临床意义。
八、问二便1、大便异常(便次、便质、排便感)的概念及临床意义。
2、小便异常(乐次、尿量、排乐感)的概念及临床意义。
九、问经带1、经期、经量异常的临床临床意义。
中医诊断学专业知识点总结

中医诊断学专业知识点总结一、中医诊断学的理论基础1.中医诊断学的基本概念中医诊断学是指利用中医理论和方法,通过观察、问诊、望诊和切诊等手段,对患者的疾病进行判断、区分和诊断的学科。
中医诊断学主要包括病因诊断、病机诊断、病位诊断和病证诊断等内容。
2.中医诊断学的理论基础中医诊断学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中医的整体观念、阴阳五行学说、经络学说、藏象学说和辨证论治等内容。
其中,中医的整体观念是中医诊断学的根本,包括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是中医诊断学的基础,经络学说和藏象学说是中医诊断学的重要理论基础,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断学的核心内容。
二、中医诊断的原则1.辩证分型的原则中医诊断的原则是辨证论治,辨证分型是首要的诊断步骤。
辩证要根据患者的症状、脉象、舌象和眼底等进行综合分析,把患者的病证分类为阴证、阳证、表证、里证、寒证、热证、虚证、实证、气血津液证等种类,以便进一步明确病候特点。
2.四诊合参的原则中医诊断的原则是四诊合参,四诊是指望、闻、问、切,要全面准确地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望色、望舌、望脉、望形态、望精神等望诊资料,通过听声、听气味等闻诊资料,通过询问病史、病情等问诊资料,通过切脉、切腰胁、切部位等切诊资料,全面地掌握患者的临床资料,以便分析评估患者的病证特点。
3.辨证施治的原则中医诊断的原则是辨证施治,即根据患者的辨证分型及四诊资料,选择适宜的治疗方法和方剂,遵循辨证论治的基本理念,综合运用治则、药食、针灸、推拿等治疗方法。
三、中医诊断的方法1.望诊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的体形、胸腹、面色、目睛、舌苔等外部特征,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
望诊的主要内容包括望色、望舌、望眼睛、望鼻、望声音等。
2.闻诊闻诊是通过听取患者的声音、呼吸、腹音等来判断患者的病情。
闻诊的主要内容包括闻声、闻味、闻气味等。
3.问诊问诊是通过询问患者的病史、病情、生活、饮食等方面的信息,获取患者的诊断资料。
问诊的主要内容包括询问病史、病情、身体状况、饮食习惯、睡眠情况等。
不得不看的中医诊断学重点总结

不得不看的中医诊断学重点总结
距离医师考试还有一个月的时间了,中公医考网小编根据考试大纲,为大家整理了中医诊断学的考试重点,掌握这些知识点,相信大家诊断学的内容就十拿九稳啦!大家一定要跟着小编的步伐一起备战2017年医师笔试考试,快来学习起来吧,错过了岂不是辜负了小编的一番心意。
一、中医诊断学概述主要内容:
四诊:望、闻、问、切诊; 八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
辨证:八纲辨证、病因辨证、气血津液辨证、脏腑辨证、经络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
诊断:常见疾病诊断及证侯诊断;症状鉴别;病案书写
二中医四诊
望诊
问诊
切脉:并脉与主病
三、中医辨证
八纲辨证
(一)表证、里证的临床表现、相互关系及辨证鉴别要点
表里辨证是辨别病变部位和病势趋向的一种辨证方法。
一般地说,病在皮毛、肌腠,部位浅在者属表证,病在脏腑、血脉、骨髓,部位深在者属里证。
(二)寒证、热证的临床表现、相互关系及辨证鉴别要点
(三)虚证、实证的临床表现、相互关系及辨证鉴别要点
(四)阴证、阳证的形成、临床表现和辨证鉴别要点
脏腑辩证
气血津液辩证。
中医诊断学复习要点

中医诊断学学习精要绪论【学习要点】1、中医“诊断”、“诊法”、“诊病”、“辨证”、“病案”、“证”、“病”、“症”等概念。
2、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衡变的含义及应用。
3、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整体审察、诊法合参、病证结合的含义及应用。
4、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包括诊法、诊病、辨证、病案。
5、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
明确中医诊断学发展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医家的论著及对中医诊断学的重要贡献。
【复习思考题】1、何谓诊断何谓中医诊断学2、简述病、证、症三者的含义以及关系。
3、简述症状、体征和证候的含义以及关系。
4、简述中医诊断三大原理和三大原则的内容。
5、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舌诊专著各是哪几部作者是谁第一章问诊【学习要点】一、问寒热1、明确寒热产生的类型有四类:恶寒发热、但寒不热、但热不寒、寒热往来。
2、恶寒发热的临床意义。
3、但寒不热的临床意义。
4、但热不寒(壮热、潮热、微热)的临床意义;潮热三种类型(阳明潮热、湿温潮热、阴虚潮热)的特点及临床意义;阴虚发热的机理。
5、寒热往来的临床意义。
二、问汗1、特殊汗出(自汗、盗汗、绝汗、战汗)的临床表现及意义;盗汗与自汗机理及临床意义的辨别。
2、局部汗出(头汗、半身汗、手足心汗)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三、问疼痛1、疼痛的性质及临床意义。
2、头痛、胸痛、胁痛、胃脘痛、腹痛、腰痛的要点及临床意义。
四、问头身胸腹头晕、胸闷、心悸的要点及临床意义。
五、问耳目耳鸣、耳聋、目眩、目昏、雀目的概念及临床意义。
六、问睡眠失眠、嗜睡的概念及临床意义七、问饮食与口味1、口渴与饮水:口渴多饮、渴不多饮的概念及临床意义;渴不多饮的形成机理及临床意义。
2、食饮与食量:食欲减退、厌食、消谷善饥、饥不欲食的概念及临床意义。
八、问二便1、大便异常(便次、便质、排便感)的概念及临床意义。
2、小便异常(尿次、尿量、排尿感)的概念及临床意义。
九、问经带1、经期、经量异常的临床临床意义。
中医诊断学重点考点总结重点笔记知识点总结脏腑辨证心血虚心阴虚心气

中医诊断学重点考点总结重点笔记知识点总结脏腑辨证心血虚心阴虚心气摘要:1.中医诊断学概述2.脏腑辨证的重要性3.心血虚与心阴虚的临床表现及区别4.心气虚的病理特点与治疗方法5.心得与总结正文: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中医诊断学在临床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其中,脏腑辨证作为一种基本的诊断方法,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本文将对中医诊断学中的重点考点进行总结,以期为大家在学习和应用中提供有益的参考。
脏腑辨证是中医诊断学中的核心内容,它通过对脏腑功能的分析,判断病因、病机和病位,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在脏腑辨证中,心血虚、心阴虚和心气虚是心脏疾病的三种常见类型,了解它们的临床表现及区别,对于心脏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心血虚主要表现为心悸、失眠、多梦、面色苍白、舌质淡嫩、脉细无力等。
心阴虚则见心悸、失眠、五心烦热、口干咽燥、舌质红绛、脉细数等。
心血虚与心阴虚的共同点在于都有心悸、失眠等症状,但心血虚以阳气不足为主,表现为面色苍白、舌质淡嫩、脉细无力;而心阴虚以阴液亏损为主,表现为五心烦热、口干咽燥、舌质红绛、脉细数。
心气虚的病理特点主要表现为心悸、气短、乏力、面色咣白、舌质淡、脉弱。
心气虚的治疗方法主要是补益心气,方剂可选用四君子汤、六味地黄丸等。
此外,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还可适当选用中成药、针灸、拔罐等治疗手段。
在学习脏腑辨证的过程中,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熟练掌握各种证候的临床表现、病理特点和治疗方法。
此外,还需不断提高自己的中医基本功,如脉诊、舌诊等,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总之,中医诊断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掌握脏腑辨证是关键。
通过对心血虚、心阴虚、心气虚等病证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应用于临床实践,为患者的健康保驾护航。
中医诊断学知识点重点章节总结

中医诊断学知识点重点章节总结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中的重要基础学科,是中医临床实践的核心和基础。
它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苔、脉搏和问诊等方法,了解病人的症状、体征和病因,从而确定病人的病证。
以下是中医诊断学的重点章节总结。
一、中医诊断学的基本理论中医诊断学的基本理论包括辨证论治、病因病机、病因分类等。
辨证论治是中医诊疗的核心内容,它强调从整体上观察病人的病情,辩证分型,并根据辨证结果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病因病机是中医诊断学的重要内容,它研究病因和发病机制,以及病因与病机之间的关系。
病因分类是中医诊断学的基础,它将疾病按病因不同分为外感病、内伤病、中毒病、杂病等。
二、中医诊断学的基本方法中医诊断学的基本方法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切诊等。
望诊是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苔、目色等来了解病情的一种方法。
闻诊是通过听病人的语音、呼吸声、咳嗽声等来了解病情的一种方法。
问诊是通过与病人交谈来了解病情的一种方法。
切诊是通过触摸病人的脉搏来了解病情的一种方法。
这些方法相互补充,综合运用可以得到更准确的诊断结果。
三、中医诊断学的常见病症中医诊断学的常见病症包括感冒、咳嗽、发热、腹痛、头痛等。
感冒是由外邪侵袭而引起的疾病,其症状包括发热、流鼻涕、咳嗽等。
咳嗽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呼吸道疾病,其症状包括咳嗽、咳痰等。
发热是由于机体受到感染或其他原因引起的体温升高,其症状包括发热、头痛、全身不适等。
腹痛是腹部出现疼痛的症状,其病因多种多样,中医诊断学通过观察病人的症状、体征和病因,可以确定病人的病证,从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四、中医诊断学的疾病辨析中医诊断学的疾病辨析包括内科疾病辨析、外科疾病辨析、妇科疾病辨析等。
内科疾病辨析主要是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苔、脉搏和问诊等方法,辨析病人的病证,从而确定病因和病机。
外科疾病辨析主要是通过观察病人的外伤部位、疼痛程度、红肿情况等方法,辨析病人的病证,从而确定病因和病机。
妇科疾病辨析主要是通过观察病人的月经情况、白带情况、腹痛情况等方法,辨析病人的病证,从而确定病因和病机。
中医诊断学重点_2

中医诊断学重点_2中医诊断学重点《中医诊断学》复习提纲绪论1.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则: 审查内外、辩证求因、四诊合参2.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理、内容:1)司外揣内:外指疾病表现于外的症状、体征;内指脏腑等内在的病理本质。
通过诊查其反应外部的现象,便有可能测知内在的变动情况2)见微知著:微指微小,局部的变化;著指明显的、整体的情况。
机体的某些局部,常包含整体的生理、病理信息,通过微小的变化,可以测知整体的情况3)知常达变:常指正常的、生理的状态;变指异常的、病理的状态。
在认识正常的基础上,发现太过、不及的异常变化第二章四诊第一节望诊细目一:望神1.望神的主要内容:目光(重点)、神志、面色、形态等2.神的分类及判断:意义:1) 得神:正气未伤,脏腑功能未衰,病轻预后好2) 少神:正气不足,轻度损伤,脏腑功能减弱。
常见于虚证患者或病后恢复期病人3) 失神:脏腑精气亏虚已极,正气大伤,功能活动衰弱。
多见于慢性久病重病之人,预后不良4) 假神:丈夫精气耗竭殆尽,正气将绝,阴不敛阳,虚阳外越,阴阳即降离决,属病危。
常见于临终之前,为死亡征兆。
故古人比喻为回光返照、残灯复明。
3神乱的常见临床表现:1) 焦虑不安:病人时时恐惧、焦虑不安,心悸气促,不能独处的症状。
多由心胆气虚,心神失养所致,常见于卑惵、脏燥等病人2) 狂躁不安:患者毫无理智,狂躁不安、胡言乱语、少寐多梦,甚者打人毁物,不避亲疏的症状。
多有痰火扰乱心神所致,多见于狂病3) 淡漠痴呆:病人表情淡漠,神识痴呆,喃喃自语,哭笑无常,悲观失望的症状。
多由痰浊蒙蔽心神,或先天禀赋不足所致,常见于癫病、痴呆等4) 猝然昏倒:病人突然昏倒,口吐白沫,目睛上视,四肢抽搐,移后苏醒,醒后如常的症状。
多有脏气失调,肝风夹痰上逆,蒙蔽心窍所致,属痫病细目二:望面色4常色的概念和特点1常色:正常人面部的色泽:红黄隐隐,明润含蓄??有胃气,有神气所谓有神气即光明润泽;所谓有胃气即为隐约微黄,含蓄不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绪论1.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诊法、诊病、辨证、诊断综合运用、病历书写。
2..认清几个概念: 1.症(症状、体征) 2.证(证候、证型)3.病4.辨证3. 中医诊断学基本原理 : (1)司外揣内(2)见微知着(3)以常衡变4. 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则:(1)整体审察(2)诊法合参 (3)病证结合5. 西汉·淳于意: 创立“诊籍”,作为诊断的原始资料6. 西晋·王叔和《脉经》为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着,分述三部九侯、寸口、二十四脉脉法。
7. 元·敖氏着《点点金》及《金镜录》为论舌第一部专著,后经清·杜清碧增补为《敖氏伤寒金镜录》为现存最早舌诊专著8. 清·汪宏《望诊遵经》为全面论述望诊的专着9. 明·李时珍《濒湖脉学》详述二十七脉.10.近代曹炳章《彩图辨舌指南》二.问诊1.恶寒:无风自冷,得温不解。
(外邪袭表,卫阳被遏,肌表失煦)2.畏寒:自觉怕冷,体温偏低,得温可缓。
(阳气内虚,机体失煦)3.恶寒发热:(1) 恶寒重,发热轻—表寒证(2) 恶寒轻,发热重-表热证(3) 发热轻,恶风-伤风表证4.但热不寒中,潮热(定时发热或定时加重):(1)日晡(申时,午后3~5时)潮热-腹胀便秘,阳明腑实(2)湿温潮热-身热不扬,湿温热伏(3)阴虚潮热-骨蒸颧红,阴虚阳亢(4)身热夜甚-斑疹舌绛,热入营血5.但热不寒中,微热(轻度发热, T 37°~38°之间)(1)阴虚内热(病程长,午夜发作)-长期低热,五心烦热(2)气虚发热(持续,劳累加重)-烦劳则甚,中气下陷(3)气郁发热(时发时止,情志不畅)-情志不舒,气郁而化火(4)血虚发热-面白,舌淡(5)温病后期-余热未尽,湿温粘滞6.寒热往来(1)少阳病:寒热往来,发无定时。
(2)疟疾病:寒热往来,大汗,发有定时。
7.问汗: (1)自汗-阳虚、气虚、表卫不固(2)盗汗-阴虚内热(3)战汗-正邪相争邪盛正衰-身热脉躁,正盛邪衰-身凉脉静(4)绝汗: 亡阳-汗清稀、冷、味淡,亡阴-汗粘手、热、味咸8.问疼痛: 1 胀痛:气滞疼痛2 刺痛:瘀血疼痛3 冷痛:寒证疼痛4 灼痛:热证疼痛5 重痛:湿邪困阻所致,亦可见于肝阳上亢,气血上壅之时。
6 酸痛:痛而有酸软,多因湿邪侵袭肌肉关节,气血运行不畅所致,而腰膝酸痛多属肾虚。
7 绞痛:实证疼痛的特点之一8 空痛:虚证疼痛的特点之一9 隐痛:痛势较缓,尚可忍耐,绵绵不休,是虚证疼痛的特点10 窜痛:气滞11 固定痛:瘀血疼痛的特点之一,也见于着痹12 掣痛:抽掣牵引疼痛。
又称引痛、彻痛,多因经脉失养或经脉阻滞所致,既可见于实证,也可见于虚证。
9.问头痛:(1)巅顶头痛,痛连目系为厥阴经头痛(藁本)(2)后脑头痛连项为太阳经头痛(羌活、葛根)(3)两侧头痛,痛连太阳穴者属少阳经头痛(柴胡)(4)前额头痛,痛连眉棱骨者属阳明经头痛(白芷)(5)头痛连齿者属少阴经头痛(细辛)10.失眠机理: 失眠是阳不入阴,神不守舍的病理表现。
失眠临床表现:A.不易入睡-心肾不交(阴虚火旺)B.睡后易醒⑴时睡时醒-心脾两虚(营血不足)⑵时易惊醒-心胆气虚,胆郁痰扰C.彻夜不眠-食滞内停(胃不和则卧不安)11.渴不欲饮:(1)渴喜热饮-痰饮内停(2)渴不多饮-湿热或热入营血(3)饮入即吐-水饮停胃(4)但欲漱口不欲咽-瘀血(5)咽干口燥-伤燥或阴虚12.消谷善饥:即病人食欲过于亢盛,进食量多,食后不久即感饥饿,反见形体消瘦,又称“多食易饥”。
临床常见有以下2种:⑴胃火亢盛:多食易饥,多饮多尿,形体消瘦,兼见口渴心烦,舌红苔黄,口臭便秘。
多见于消渴,胃火炽盛,腐熟太过所致。
⑵胃强脾弱:多食易饥,兼见腹胀、大便溏泻等。
胃强则腐熟功能亢进,而多食易饥,脾弱则运化无力而腹胀、大便溏泻。
13.饥不欲食:即病人虽感饥饿,但不欲食或进食不多,多见于胃阴不足。
症见饥不欲食,胃中嘈杂,有灼热感,舌红少苔,脉细数。
病机:胃阴不足,虚热内扰14. 问大便(1)完谷不化:大便中经常含有较多未消化的食物,称为完谷不化。
多见于脾胃虚寒,或肾虚命门火衰所致的泄泻。
(2)溏结不调:即大便时干时稀,多因肝郁脾虚,肝脾不调而致;若大便先干后稀,多属脾胃虚弱。
(3)里急后重:腹痛窘迫,时时欲便,肛门重坠,便出不爽,称为里急后重。
多因湿热内阻,肠道气滞所致。
15.问小便(1)余沥不尽:指小便后点滴不尽,又称尿后余沥。
多因肾气不固,膀胱失约所致,常见于老年或久病体衰者。
(2)癃闭 :虚证-肾阳不足,气化无力。
实证-湿热、瘀血、结石三.望诊1.得神、少神、失神、假神鉴别观察项目得神少神失神假神神志语言神志清楚,语言清晰精神不振,懒言表情淡漠,语言错乱,或神昏谵语突然神识清醒,言语不休,想见亲人两目精彩乏神晦暗突然目光转亮,浮光外露呼吸平稳少气气微或喘促面色形体面色荣润,肌肉不削面色少华,倦怠乏力,肌肉松软面色无华,形体羸瘦面色无华,两颧泛红如妆动作反应动作自如,反应灵敏动作迟缓动作艰难,反应迟钝饮食饮食正常饮食减少饮食减少突然食饮增进2.神乱鉴别表(1)焦虑恐惧:时时恐惧,焦虑不安,心悸气促,不敢独居。
卑惵、脏躁。
心胆气虚,心神失养。
虚证。
(2)狂躁不安:狂躁妄动,胡言乱语,少寐多梦,打人骂詈,不避亲疏。
狂病、外感热病。
痰火扰心。
阳证。
(3)淡漠痴呆:表情淡漠,神识痴呆,喃喃自语,哭笑无常,悲观失望。
癫病、痴呆。
痰蒙心神,或先天禀赋不足。
阴证。
(4)卒然昏倒:突然昏倒,口吐涎沫,两目上视,四肢抽搐醒后如常。
痫病。
肝风夹痰上逆,阻闭清窍。
风证。
3.常色生理变异:(1)主色-因遗传或地理等因素导致的,终生基本不变的面色差异。
(2)客色-因季节气候等因素导致的面色差异。
4.赤色-主热证,亦见于戴阳证(久病晦暗,突然红光—虚阳外越,下真寒上假热,虚寒证)5.白色-主虚、寒、夺气、夺血。
晄白—面白而虚浮、光亮(阳虚水泛)6.黄色-主脾虚气血不足、水湿。
(1)萎黄:淡黄无光—脾胃气虚、气血不足(2)黄胖:黄而虚浮—脾虚水湿(3)黄疸:面目身俱黄。
阳黄—黄而鲜明如橘色(湿热)。
阴黄—晦暗如烟熏(寒湿)。
7.青色-寒证痛证气滞血瘀惊风8.黑色-肾虚寒证水饮瘀血痛证(1) 肾阳虚(水饮内停,阴寒内盛,寒凝血瘀) : 淡黑或黧黑(黑暗而无光)(2) 肾阴虚(虚火灼精):黑而干焦(3) 眼眶周围发黑:肾虚(多为阳虚),水湿泛滥,寒湿带下(4) 肌肤甲错:只皮肤干枯燥,状若鱼鳞的症状。
多属血瘀日久,肌肤失养所致。
9.望头颅(1)囟填:即囟门突起。
在小儿哭泣时囟门暂时突起为正常。
实证。
温病火邪上攻;脑髓有病;颅内水液停聚。
(2)囟陷:即囟门凹陷。
6个月以内的婴儿囟门微陷属正常。
虚证。
吐泻伤津,气血不足;或先天精气亏虚,脑髓失充。
(3)解颅:即囟门迟闭。
虚证。
先天肾气不足,或脾胃虚弱、营养不良,后天失养导致颅骨发育不良引起,多见于佝偻病患儿,常兼有:“五软”——头、项、手足、肌肉、口软;“五迟”——立、行、发、齿、语迟10.望面部(1)面肿:阳水:起病急,面、睑先肿,且肿甚,皮色光亮,多实证。
(外感风邪,肺失宣降)阴水:起病缓,下肢先肿,波及头面,多虚证(脾肾阳虚,水湿泛滥)(2)腮肿:A.痄腮:一侧或两侧腮部以耳垂为中心肿起,边缘不清,按之有柔韧感或压痛。
外感温毒,属传染病B.发颐:颧下颌上耳前发红肿起,易于化脓,按之较硬。
阳明热毒上攻,无传染性11.五轮学说: 瞳仁属肾,称为水轮;黑晶属肝,称为风轮;两ㄘ血络属心,称为血轮;白睛属肺,称为气轮;眼睑属脾,称为肉轮。
12.耳之色泽:正常人耳廓色泽红润,是气血充足的表现。
(病理参考P50)耳之形态:正常人耳廓厚大,是肾气充足的表现。
(病理参考P50)13.牙龈色泽:正常人牙龈淡红而润泽,是胃气充足,气血调匀的表现。
(病理参考P52)14.望咽喉(1)色泽:正常的咽喉,色泽淡红润滑,不肿不痛,呼吸、发声、吞咽皆通畅无阻。
(2)形态:A.红肿:咽部一侧或两侧喉核红肿高起,甚则溃烂或有黄白色脓点,脓汁易拭去,此为乳蛾,多因肺胃热毒壅盛所致。
B.成脓:C.溃烂:D.伪膜:咽部溃烂处上覆黄白色或灰白色膜,称为伪膜(或假膜)。
15望皮肤(1)斑:色红或紫,呈点状或片状,平摊于皮肤下,压之不褪色,摸之不碍手,称为“斑”。
(2)疹:色红而高起,疹形如粟粒,压之褪色,摸之碍手,称为“疹”。
16.痈、疽、疖、疔等鉴别老师未提,自行参考。
17.望小儿指纹—色偏红:外感表证、寒证四.闻诊1.语声嘶哑者,称为音哑;语而无声者,称为失音,或称瘖(喑)。
2.A.金实不鸣:新病音哑或失音者,多属实证,多因外感风寒或风热袭肺,或痰湿壅肺,即所谓“金实不鸣”。
B.金破不鸣:久病音哑或失音者,多属虚证,常因各种原因导致阴虚火旺,肺肾精气内伤所致,即所谓“金破不鸣”。
3.A.谵语:神识不清,语无伦次,声高有力,多属热扰心神之实证。
B.郑声:神识不清,语言重复,时断时续,声音低弱,属心气大伤,精神散乱之虚证。
C.夺气:语言低微,气短不续,欲言不能复言的症状。
是宗气大虚之象。
4.咳声短促,呈阵发性、痉挛性,连续不断,咳后有鸡鸣样回声,并反复发作者,称为顿咳(百日咳) ,多因风邪与痰热博结所致,常见于小儿。
5.咳声如犬吠,伴有声音嘶哑,吸气困难,是肺肾阴虚,疫毒攻喉所致,多见于白喉。
6.胃反:朝食暮吐,暮食朝吐。
多属脾胃阳虚,腐熟无能,胃气不降所致。
水逆:口干欲饮,饮后则呕,为水逆。
多属饮邪停胃,胃气上逆所致。
7.病室气味的常见病证:(1)臭气触人——瘟疫病(2)病室血腥味——失血病(3)病室腐臭气——溃腐疮疡(脱疽)(4)病室尸臭——脏腑衰败(5)病室尿臊气——水肿晚期(尿毒症)(6)病室有烂苹果气味——消渴病五.按诊症瘕积聚:症瘕和积聚都是结块、或胀或痛的一种病症。
病变在中焦为积聚,病变在下焦及妇科疾患为症瘕。
症和积是有形的,而且固定不移,痛有定处,病在脏,属血分;瘕和聚是无形的,聚散无常,痛无定处,病在腑,属气分。
症瘕积聚的发生,多因情志抑郁、饮食内伤等致使肝脾受伤,脏腑失和,气机阻滞,瘀血内停,日久渐聚而成。
而正气不足,更是本病发生的主要原因。
~第三章舌诊(整章都是重点)~1.舌面脏腑部位分属图:2.正常舌象:淡红舌、薄白苔3.舌质:(1)红舌:【舌象特征】较正常舌色红,呈鲜红色者,舌红有时只局限于舌尖、舌两边或舌边尖部。
【临床意义】主热证(实热或阴虚)。
舌色愈红,热势愈甚。
主热证舌热苔黄燥→实热证舌红少苔或无苔→虚热证(2)绛舌:【舌象特征】较红舌更深,或略带暗红色,称绛舌。
绛舌为红舌进一步发展所致。
【临床意义】主里热亢盛、阴虚火旺。
主病有外感与内伤之分。
1.若舌绛有苔(黄苔或焦黑苔),多属外感热病热甚期热入营血,或内伤杂病脏腑内热炽盛,属实热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