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拓展知识:端午节来源+相关诗句,给孩子收藏!

合集下载

一年级端午必背古诗词

一年级端午必背古诗词

一年级端午必背古诗词端午节,又称端阳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多样的民俗活动。

在这一天,人们会赛龙舟、吃粽子、挂艾草等,以纪念古代诗人屈原。

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学习一些与端午节相关的古诗词,不仅可以了解传统文化,还能培养对古诗词的兴趣。

以下是几首适合一年级学生背诵的古诗词:1. 《端午》- 作者:文天祥- 内容: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2. 《端午日赐衣》- 作者:杜甫- 内容: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

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

自天题处湿,当暑著来清。

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

3. 《渔家傲·端午》- 作者:欧阳修- 内容: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

可怜此地无车马,独倚阑干笑春风。

端午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4. 《浣溪沙·端午》- 作者:苏轼- 内容:端午临中夏,时清人复长。

粽叶香飘十里,艾草绿映千家。

龙舟竞渡,鼓声动地来。

笑语盈盈处,谁家儿共女,相携游。

5. 《端午即事》- 作者:文天祥- 内容: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

故人不可见,新知万里外。

丹心照汗青,此意无人会。

独立小桥风满袖,平生一片心。

这些古诗词不仅描绘了端午节的风俗习惯,也表达了诗人对友人、家乡的思念之情。

通过背诵这些诗词,一年级的孩子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端午节的文化意义,同时也能够感受到古诗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端午节的来历诗句

端午节的来历诗句

1、端午
(唐)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2、七律·端午
唐·殷尧藩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3、竞渡歌
(唐)张建封
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鹰;
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
使君出时皆有准,马前已被红旗引;
两岸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
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
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
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
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
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挠。

4、竞渡曲
(唐)刘禹锡
沅江五月平堤流,邑人相将浮彩舟。

灵均何年歌已矣,哀谣振楫从此起。

扬桴击节雷阗阗,乱流齐进声轰然。

蛟龙得雨耆鬣动,螮蝀饮河形影联。

刺史临流褰翠帏,揭竿命爵分雄雌。

先鸣余勇争鼓舞,未至衔枚颜色沮。

百胜本自有前期,一飞由来无定所。

风俗如狂重此时,纵观云委江之湄。

彩旗夹岸照蛟室,罗袜凌波呈水嬉,曲终人散空愁暮,招屈亭前水车注。

关于端午节的诗 古诗幼儿版

关于端午节的诗 古诗幼儿版

关于端午节的诗古诗幼儿版
关于端午节的诗古诗幼儿版
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又叫“重阳节”、“端阳节”、“五月节”等,一年一度的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古代伟大的诗人屈原而设立的。

在这个节日里,我学会了许多民俗文化,如吃粽子、赛龙舟、系五彩丝等等。

作为一名小学生,在这个节日里,我还学会了一些关于端午节的诗,今天我就为大家介绍几篇古诗幼儿版的端午节诗歌。

诗一:《龙舟赛》
古诗版:
风高浪急鼓声催,
龙舟竞渡几人裁?
谁能摘得高举楫,
万众欢呼看奇材。

幼儿版:
风儿吹得很用力,
大家鼓儿齐声跳。

龙船比赛现场亮,
看谁最快能够赶路。

诗二:《端午节》古诗版:
糯香五色叶裹甜,香得入口满嘴香。

端午时节欢声笑,身体健康多吉祥。

幼儿版:
五彩丝线系住,
糯米香滑口中吞。

端午节,开心玩,身体健康吉祥存。

诗三:《爱屈原》古诗版:
爱屈原学李白,
文思飞扬作诗歌。

纵横中原讲忠贞,魂归故里赢美誉。

幼儿版:
屈原语文大家,
诗歌高遒文思佳。

他讲忠诚真正,
赢得人们的尊敬。

三首古诗幼儿版相信大家都喜欢吧。

端午节,我们不仅可以吃到美味的粽子,还可以玩龙舟比赛,系五色丝,学习文化知识。

让我们一起祝愿屈原诗魂长存,祝愿祖国繁荣昌盛,端午节快乐!。

端午节的相关诗词或儿歌

端午节的相关诗词或儿歌

端午节的相关诗词或儿歌
端午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我国民间非常重要的节日。

端午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楚国时期,当时的人们为了纪念伟大的诗人屈原,便在每年的农历五月五日这一天举行龙舟竞渡和食用粽子等各种庆祝活动。

现在,端午节已发展成为一种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包括吃粽子、戴艾草、香包,挂五色丝线,观赏龙舟比赛等等,还有很多与端午节相关的诗词和儿歌,以下就为大家介绍一些。

一、端午节的诗词
1、《大雅•节南山》:
二月春风伯劳啼,五月榴花烟雨濛。

江上龙舟六十架,每条巨艦载绿杨。

2、《唐诗三百首•端午》:
汨罗江上渔舟绿,湘水阴阴滟滟波。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3、《舒州府志•端午节诗》:
端午荷香孤馆,柳凉运锤声断。

熏肆新流脑,挂梁稚嫩妆。

荷月照船影,天河钓野鸥。

腾骧赛艇岸,观战欲逃中。

二、端午节的儿歌
1、“粽子粽子”:
粽子粽子我要吃,鲜香可口好滋味。

香叶裹着糯米,色香味好真美。

荷叶包起翻着飞,开下细香是极品。

粽子粽子我要吃,端午节里香飘飞。

2、“五色缠绵”:
河边赛龙舟,浪花打在面。

五色缠绵线,系住船头帆。

老友长相似,心灵永不渝。

端午节到来,快乐似神仙。

三、结语
以上是关于端午节的相关诗词和儿歌的介绍,这些诗词和儿歌不仅传达了节日的习俗和意义,也是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之一。

我们在传承和弘扬这些文化的同时,也要珍惜和保护好我们的传统节日和文化。

祝大家端午节快乐!。

端午节古诗小学

端午节古诗小学

端午节古诗小学端午节是一个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举行。

这一天,人们会吃粽子、赛龙舟、挂艾叶等传统习俗。

端午节的历史悠久,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在这几千年的历史中,有许多古人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句,描绘了端午节的美好与神秘。

在小学阶段,学生们也会学习到一些描绘端午节的古诗词。

一、《天净沙·秋思》《天净沙·秋思》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所作,这首诗以贬谪之后的落魄生活为背景,描绘了作者在端午节思念家乡的情景。

诗中作者写道:“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赋诗一篇海边雨,秋歌献父谷神庙。

下车看榜题名处,已是惊魂落魄。

”这首诗情感真挚,描写细腻,表达了作者对家乡和亲情的思念之情。

这首诗也是小学生端午节学习中常读的一篇诗歌,通过它可以感受到端午节的文化内涵和爱国情感。

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的一首长诗,它以“重阳”之俗为背景,描绘了作者思念亲友的情景。

其中有一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这句话表达了人们在异乡游子的思乡之情和想念亲人的心情。

小学生在学习端午节的时候,也可以通过阅读这首诗歌,感受到亲情和温馨的人际关系。

三、《清明上河图》《清明上河图》是北宋画家张择端所创作的作品,它以图像的方式描述了当时京城汴京清明节的繁华景象。

这幅画画面非常丰富,详细地描绘了人们的生活场景和民俗习惯,从它的画面中,可以感受到端午节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四、《江雪》《江雪》是唐代诗人柳宗元所作的一首诗歌,它以武昌横江的美景为背景,描绘了江南冬日的冷清和凄美情景。

诗中深邃的情感和优美的用词让这首诗成为了小学生喜爱的经典之作。

五、《伊州歌》《伊州歌》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的一首描写端午节的诗歌,它以描绘端午节的民俗习惯为主题,通过描述军士们赏艾叶、端五色旗、跃马戏龙舟的情景,展现了端午节的热烈氛围和人们的欢乐心情。

综上所述,端午节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节日之一,也是小学生学习诗歌的一个很好的时机。

小学二年级端午节古诗

小学二年级端午节古诗

小学二年级端午节古诗端午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之一,同样也是文化传承的一种形式。

端午节源于中国古代战国时期,最初起源于江西洪泽湖一带的田螺山。

随着时间的推移,端午节也逐渐从单纯的赛龙舟演变为一个具有浓郁民间色彩的重要节日,而我们小学二年级的孩子们也应当学会欣赏和传承端午节中的古诗。

端午节古诗是表达民俗风情的重要载体,小学二年级的孩子们可以通过学习古诗,了解端午节的文化内涵。

下面就为大家介绍几首适合小学二年级学生欣赏的端午节古诗。

1、《九日登高》九日登高耸碧峰,极目中原皆拱迎。

集灵勾峯峰欲合,洞洞冥蒙玄径垂。

三江奔注万古流,十洲归海一家属。

风飘万里云千重,云峰头顶两归空。

这是唐代李白所作的端午节古诗,描述了登高远眺,俯瞰大地、江河和群山的壮美景色。

诗人通过展现自然景观的神秘和壮丽,表现了抒发自己幽情的渴望。

小学二年级的孩子可以通过学习此诗,培养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2、《客中行》青山外马行何处,白云深处人来住。

乡里长忆身为客,嘶鸣谢客一时无。

绿水东流春去也,新妆上娘颜半脱。

问他娶妇家何在,牧童无主自归来。

这是唐朝诗人王之涣所作的题为“客中行”的诗,此诗写的是游子思乡的感慨,表达了中国传统节日的民俗风情。

小学二年级的孩子们学习这首诗,可以更好地理解端午节的文化内涵,更好地传承和发扬端午节的精神。

3、《端午山川记》五南风起迎佳节,百忙何事没空闲。

鹤髻娅荷听雨声,丹楼走马泛湖面。

青梅竹马新知己,绿茵红花映眼前。

叶底黄鹂三两语,芳草应盈客满园。

这是唐代柳宗元所作的端午节古诗,描述了接待宾客、观看龙舟比赛、食用粽子和欣赏端午诗歌等传统节日活动。

诗人通过比喻,描绘出了端午的盛景和快乐氛围。

小学二年级的孩子们可以通过学习此诗,加深对端午节的印象和了解。

总之,小学二年级的孩子们学习端午节的古诗,不仅有利于激发他们对传统节日文化的热爱,也有助于了解我国的历史和文化。

同时,通过学习端午节的古诗,二年级的孩子们还可以学习诗歌的构成和审美情趣,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语文能力。

端午节起源及诗词

端午节起源及诗词

端午节起源及诗词
【时间】五月初五
【别称】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龙节、正阳节、天中节等【起源】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为古代百越地区(长江中下游及以南一带)崇拜龙图腾的部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百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

后因战国时期的楚国(今湖北)诗人屈原在该日抱石跳汨罗江自尽,统治者为树立忠君爱国标签将端午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部分地区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等说法。

【习俗】赛龙舟,吃粽子,挂艾草,栓五色丝线等
【相关诗句】
《乙卯重五诗》
宋·陆游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端午》
唐·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端午日赐衣》
唐·杜甫
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

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

自天题处湿,当暑著来清。

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

《浣溪沙》
宋·苏轼
轻汗微微透碧纨。

明朝端午浴芳兰。

流香涨腻满晴川。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

佳人相见一千年。

《午日处州禁竞渡》
明·汤显祖
独写菖蒲竹叶杯,蓬城芳草踏初回。

情知不向瓯江死,舟楫何劳吊屈来。

端午节的古诗10首小学

端午节的古诗10首小学

端午节的古诗10首小学生
一、《端午节》节到端午,粽叶飘香。

青龙舞秋水,白鹤唱晚空。

祭典大集会,小朋友笑开颜。

红旗无数,彩灯绕树间。

二、《端阳日》万里从此,春去夏来秋收冬发。

年年中秋,端午端阳日。

桂花酿酒,艾叶烟火,五谷丰登,万家乐翩翩。

三、《对联》上楼望春色,满园芳草新。

端午同庆贺,祝福满人间。

四、《端午歌》端午佳节到,粽叶飘香味。

五谷丰登当,万家乐翩翩。

竹竿拨清波,青鱼撒精彩。

节日喜宴席,乐声笑语响。

五、《端午祝福》端午节到,祝福来到。

万家欢腾,喜气洋洋。

福荫覆盖,健康如意。

祝端午节,好运天天笑。

六、《端午》端午节到,粽叶飘香。

五谷丰登,万家乐翩翩。

竹竿拨清波,青鱼撒精彩。

祭典大集会,小朋友笑开颜。

七、《端午》端午节到,祝福来到。

五谷丰登,万家乐翩翩。

红灯绕树间,青龙舞秋水。

桂花酿酒,艾叶烟火,满城春色,喜气洋洋。

八、《端午节》端午节到,粽叶飘香味。

桂花酿酒,艾叶烟火。

拜龙舞凤,比翼双飞。

祭典大集会,小朋友笑开颜。

九、《端午歌》端午节到,粽叶飘香。

五谷丰登,万家乐翩翩。

祝福满人间,桂花酿酒甜。

竹竿拨清波,青鱼撒精彩。

十、《端午歌》端午节到,祝福穿人间。

五谷丰登,万家乐翩翩。

竹竿拨清波,青鱼撒精彩。

祝端午节,快乐幸福无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端午节拓展知识:端午节来源+相关诗句,给孩子收藏!
端午节的来源
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

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很多,这里仅介绍以下四种:
源于纪念屈原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

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谗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

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

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

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

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

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

人们见后纷纷仿效。

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

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源于纪念伍子胥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

伍子胥,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

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

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

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

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
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源于纪念孝女曹娥
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

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

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

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

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源于古越民族图腾祭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证实: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有一种几何印纹陶为特征的文化遗存。

该遗存的族属,据专家推断是一个崇拜龙的图腾的部族----史称百越族。

出土陶器上的纹饰和历史传说示明,他们有断发纹身的习俗,生活于水乡,自比是龙的子孙。

其生产工具,大量的还是石器,也有铲、凿等小件的青铜器。

作为生活用品的坛坛罐罐中,烧煮食物的印纹陶鼎是他们所特有的,是他们族群的标志之一。

直到秦汉时代尚有百越人,端午节就是他们创立用于祭祖的节日。

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经融合到汉族中去了,其余部分则演变为南方许多少数民族,因此,端午节成了全中华民族的节日。

端午节的诗句
唐代篇
《端午日赐衣》唐/杜甫
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

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

自天题处湿,当暑著来清。

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

《岳州端午日送人游郴连》唐/徐夤
五月巴陵值积阴,送君千里客于郴。

北风吹雨黄梅落,西日过湖青草深。

竞渡岸傍人挂锦,采芳城上女遗簪。

九嶷云阔苍梧暗,与说重华旧德音。

《端午日礼部宿斋有衣服彩结之贶以诗还答》唐/权德舆
良辰当五日,偕老祝千年。

彩缕同心丽,轻裾映体鲜。

寂寥斋画省,款曲擘香笺。

更想传觞处,孙孩遍目前。

《相和歌辞.江南曲》唐/张籍
江南人家多橘树,吴姬舟上织白纻。

土地卑湿饶虫蛇,连木为牌入江住。

江村亥日常为市,落帆渡桥来浦里。

青莎覆城竹为屋,无井家家饮潮水。

长江午日沽春酒,高高酒旗悬江口。

倡楼两岸悬水栅,夜唱竹枝留北客。

江南风土欢乐多,悠悠处处尽经过。

宋代篇
《浣溪沙》宋/苏轼
轻汗微微透碧纨。

明朝端午浴芳兰。

流香涨腻满晴川。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

佳人相见一千年。

《谢张仲谋端午送巧作》北宋/黄庭坚
君家玉女从小见,闻道如今画不成。

翦裁似借天女手,萱草石榴偏眼明。

《端午》南宋/文天祥
五月五日午,薰风自南至。

试为问大钧,举杯三酹地。

田文当日生,屈原当日死。

生为薛城君,死作汨罗鬼。

高堂狐兔游,雍门发悲涕。

人命草头露,荣华风过耳。

唯有烈士心,不随水俱逝。

至今荆楚人,江上年年祭。

不知生者荣,但知死者贵。

勿谓死可憎,勿谓生可喜。

万物皆有尽,不灭唯天理。

百年如一日,一日或千岁。

秋风汾水辞,春暮兰亭记。

莫作留连悲,高歌舞槐翠。

元代篇
《上京次李学士韵五首》元/王士熙
芍药阑前春信迟,燕京端午石榴时。

双双紫燕自寻垒,小小白翎能念诗。

《端午词》元/张宪
榴花照鬟云髻热,蝉翼轻绡香迭雪。

一丈戎葵倚绣窗,雨足江南好时节。

五色灵钱傍午烧,彩胜金花贴鼓腰。

段家桥下水如潮,东船夺得西船标。

棹歌声静晚山绿,万镒黄金一日销。

《五月芍药》元/马祖常
红芍花开端午时,江南游客苦相疑。

上京不是春光晚,自是天家日景迟。

《端午节饮客与赵伯高》元/虞集
龙沙冰井夏初融,簪笔长随避暑宫。

蜡烛烟轻留贾谊,铜盘露冷赐扬雄。

南村久病思求艾,北客多情问转蓬。

忽听满船歌《白苎》,翻疑昔梦倚春鸿。

清代篇
《端午念阿卯》清/郑珍
入户桃阴夕照移,久看蒲糉今娇儿。

鲁论半部应成诵,渠母前朝早任嬉。

嫩绿胡孙高蹋臂,雄黄王字大通眉。

凤仙篱侧瓜棚畔,料尔行吟新寄诗。

《端午先忌》清/王曜升
馀生十载恨蹉跎,令节闲门掩薜萝。

剩有蛟龙蟠大泽,空闻箫鼓发层波。

三闾怨在馀香草,九地恩深废《蓼莪》。

惭愧王修能罢社,葛衣检点泪痕多。

《秦淮竹枝词》清/周在浚
端阳节近说青溪,芳草门前踏作泥。

到得秋来人寂寞,月明衰柳夜乌啼。

《雪中桦.端午》清/史谨
鹤髪埀肩尺许长,离家三十五端阳。

儿童见说浑惊讶,却问何方是故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