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话剧历史

合集下载

808话剧史论

808话剧史论

808话剧史论摘要:一、话剧史概述二、话剧发展的关键时期三、中国话剧的流派与特点四、话剧创作与表演技巧五、当代话剧的挑战与机遇六、展望未来话剧的发展正文:一、话剧史概述从古至今,话剧作为一种重要的表演艺术,在全球范围内拥有悠久的历史。

它起源于古希腊,经过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繁荣,逐渐发展为现代话剧。

在我国,话剧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那时的文艺青年们将这一艺术形式引入中国,并与本土文化相结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话剧。

二、话剧发展的关键时期在中国话剧史上,有几个关键时期对话剧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世纪初,话剧作为一种新兴的艺术形式,与新文化运动紧密结合,起到了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

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现实主义话剧达到高峰,以“样板戏”为代表,成为政治宣传的重要手段。

改革开放以来,话剧开始多元化发展,各种实验话剧、小剧场话剧纷纷涌现,呈现出繁荣景象。

三、中国话剧的流派与特点在中国话剧的发展过程中,涌现出多个具有代表性的流派。

现实主义话剧关注社会现象,以真实反映生活为特点;浪漫主义话剧强调情感表达,具有浓厚的诗意;荒诞派话剧则以荒诞、非理性的表现手法,探讨人生意义。

此外,话剧还表现出浓厚的地方特色,如北京话剧、上海话剧等。

四、话剧创作与表演技巧话剧创作涉及剧本、导演、表演、舞美、灯光等多个方面。

一个成功的话剧作品,需要具备紧凑的情节、深刻的主题、鲜明的个性。

在表演方面,演员需注重角色性格的刻画,同时把握好语言、动作、表情等表现手法。

此外,舞美、灯光等舞台效果的运用,对于营造氛围、展现剧情也至关重要。

五、当代话剧的挑战与机遇随着社会的发展,当代话剧面临着诸多挑战,如商业竞争加剧、观众审美疲劳、演出场地受限等。

但与此同时,话剧也迎来了新的机遇。

互联网的普及为话剧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来源,同时也为话剧传播提供了新的途径。

此外,国家政策对文化产业的扶持,也为话剧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六、展望未来话剧的发展在未来,话剧的发展将更加注重创新与传承。

中国话剧发展简史

中国话剧发展简史

一、中国话剧的起源话剧是泊来的西方戏剧品种,较之源远流长的中国戏曲艺术,它则是后起之秀,伴随着中国社会走向现代的历史进程,被中国人引进的西方艺术形式,这种艺术形式被中国人不断地吸纳和改造,从而实现了创造性的转化。

中国话剧有别于中国传统戏曲,它不以歌舞演故事,而是以对话、形体动作和舞台布景创造真实的舞台视觉。

但在艺术精神上,同中国的传统戏曲乃至中国的文学艺术建立了内在而深厚的联系。

它已经把一种外来的艺术形式转化具有现代性和民族特色的中国戏剧样式,成为中华民族文学艺术的组成部分。

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西方戏剧是涌入中国之时,中国传统的戏曲也经历着变革思潮的冲击,掀起一股戏曲改良的热潮,遂有了“时事新戏”,已溶入了话剧的形式。

1899年,上海圣约翰书院的中国学生编演了一出名为《官场丑史》的新戏,演出方式同传统经曲迥然不同,其中一些情节是从传统戏曲中化用过来,为后来以文人演剧活动奠定了基础。

所以,人们把学生演时事新剧作为中国早期话剧的先驱。

二、中国话剧的萌芽改良的中国戏曲,虽对西方戏剧有所借鉴,但还不是真正的话剧。

学生演剧,虽有些接近话剧,也只能看作是中国话剧的准备,一般戏剧史学家把1907年春柳社在东京上演的《茶花女》和《黑奴吁天录》作为中国话剧史开端的标志。

李叔同、欧阳予倩诸人创办的春柳社于1907年春,在东京演出了法国小仲马的名剧《茶花女》的第三幕,获得了在东京的中外人士的称赞。

他们的演出“全部用的是口语对话,没有朗诵,没有加唱,还设有独白、旁白”。

这种演出形态,可以说已是话剧。

不久,又演出了根据斯托夫人的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改编的话剧《黑奴吁天录》。

此剧在内容上很有现实性,采用分幕方法,以及对话的动作演绎故事的特点,有接近生活真实的舞台形象,确立了中国前所未有的新剧形态,即后来才定名的话剧艺术形态。

三、文明戏的脚印文明戏是当时中西文化的激烈碰撞中的产物,是中国话剧的一种“不中不西,亦中亦西,不新不旧,亦新亦旧,杂糅混合的过渡形态”。

中国话剧

中国话剧

人艺话剧 《骆驼祥子》 (1980年版)
人艺话剧《骆驼祥子》1989年版
人艺话剧《骆驼祥子》(2007年版)
中国当代小剧场戏剧潮流全面兴起
戏剧界的许多人都认为小剧场戏剧是“振 兴话剧的一条出路” ,是“戏剧家探索戏 剧出路、克服戏剧危机、探索戏剧与观众 建立新的关系,进行种种实验的重要途径 和场所。”著名戏剧家黄佐临更进一步提 出“小剧场完全可以形成一个运动,一个 振兴话剧的运动。”从80年代后期开始, 小剧场戏剧就在中国戏剧界广泛地开展起 来并在以后的二十年里成为当代中国话剧 的一种突出现象,一个不断涌动的潮流。
4.剧场戏剧时期
“剧场戏剧”(即“大剧场”演出)以职 业化和营业性为特点,是中国话剧从业余 走向专业的标志,也是中国话剧从幼稚期 走向成熟期的标志。 “剧场戏剧”出现的必备条件有二,一是 必须是一种艺术,二是必须有票房号召力。 而成功的关键在于剧本的创作。 曹禺《雷雨》的成功,不仅改变了现代 话剧的落后面貌,达到了文学性与舞台性、 艺术性与欣赏性的高度统一,而且标志着 话剧这种“舶来品”在中国的成熟。
2、充满幽默风格的语言
含泪的幽默 唐铁嘴夸耀自己抽白面的对话,看似可笑,却 激起人们对帝国主义侵略的仇恨。 王利发问报童“有不打仗的新闻没有”,像句 玩笑话,表现的却是人民对动荡时局的不满 。 松二爷看见宋恩子和吴祥子仍穿着灰色大衫, 外罩青布马褂说:“我看见您二位的灰大褂呀,就 想起了前清的事儿!”。既表现出松二爷的怀旧情 绪, 也讽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 作者把对黑暗社会的讽刺、批判与强烈的爱国 热情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联系起来,在微笑中蕴藏 着严肃和悲哀,寓庄于谐的幽默风格,给读者留下 了深长的回味和思考。
陈神色忧郁,她在等待方达生营救小东西的消 息。方的到来,营救的失败使陈的内心矛盾加 剧。在与方的一番推心置腹的谈话中,她发现 方要走诗人的道路,要和金八拼一拼,要为小 东西跑一跑。然而,自己却没有勇气跟方走这 条艰难斗争 的道路。她终于发现了自己唯一能 走的路。“太阳升起来了,黑暗留在后面,但 是太阳不是我们的,我们要睡了”。她自杀的 念头此时已盘旋在脑际。

中国早期话剧发展历程

中国早期话剧发展历程

中国早期话剧发展历程中国早期话剧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

在此之前,中国的戏剧艺术主要以戏曲形式为主,而话剧是一种西方引进的新兴艺术形式。

首次引进国内的话剧演出可追溯到1896年的上海。

当时,一些西方传教士将欧洲的话剧作品引入中国,并在中国演出。

这种形式的创作和表演方式受到了一些知识分子和年轻人的青睐,开始在中国流行。

早期的话剧演出主要以外国文化为基础,内容多为外国原作的翻译或改编。

最早的中国话剧作品《雷雨》诞生于1919年,由郭小亭创作,该剧以中国社会现实为题材,开创了中国话剧本土化的先河。

到了20世纪20年代,中国的话剧表演和创作开始蓬勃发展。

上海、北京、天津等大城市成为话剧的中心,各地的剧团开始纷纷成立。

上海话剧团成立于1925年,是中国第一支具有稳定演出规模的话剧团体。

在1920年代和1930年代,中国的话剧进入了繁荣时期,创作和演出水平大幅提高。

许多知名作家、导演和演员加入话剧创作队伍,为中国话剧的艺术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到了1949年以后,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话剧受到了政治的影响。

在此期间,话剧主题多为宣传党和政府的理念,内容偏向于政治和社会问题的讨论,对创作和表演形式也有一定限制。

尽管如此,中国的话剧在这一时期仍然有所发展。

上海话剧团、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等大型剧团继续在相对自由的创作环境下推出了一批优秀的作品,其中一些成为中国话剧历史上的经典之作。

总体而言,中国早期话剧的发展经历了从引进到本土化的过程,起初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后来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表演形式和创作理念。

这一时期的话剧为后来中国话剧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中国话剧概述

中国话剧概述

中国话剧概述中国的戏曲艺术有着800年以上的历史,由南宋戏文、金元杂剧、明清传奇、近代地方小戏直到现代新戏曲,不断地发展蔓延。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一批有进步思想的戏曲艺术家,对京剧的内容和演出形式进行改革,使之适应先时代的要求。

曾经流行一时的时装新戏,乃是对中国戏曲进行改革的尝试。

在旧剧改革和西方戏剧的双重影响下,20世纪初出现了学校演剧活动。

1907年在东京由中国留日学生组织的春柳社、同年在上海成立的春阳社、1909年天津南开学校剧团等所演的“新剧”,被认为是中国话剧发端的标志。

春阳社于1908年上演的《迦茵小传》,被认为是中国第一次成型的话剧演出。

1910年以后新剧被称为“文明戏”,多是用幕表的形式,只有剧情大纲,由演员即兴编演。

在这前后,这种戏剧形式还有“爱美剧”、“白话剧”等名称。

1928年,戏剧家洪深提议把它定名为“话剧”,意在使之与中国戏曲、歌剧、舞剧、哑剧等相区别。

中国话剧只有约八、九十年的历史,它形成于20世纪初,在“五四”运动前后已臻成熟。

此后,一般以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标志,分为现代当代两个时期。

中国现代戏剧以广泛吸收西方现代戏剧的众多流派为起点,在社会运动和革命斗争的浪潮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传统。

“五四”作为中华民族一次强大的思想文化运动,使广泛介绍西方文化(包括文学、戏剧)成为历史的要求。

由于社会改革的需要,中国文化界首先推崇、介绍的是易卜生的社会问题剧。

以翻译出版易卜生的剧作为前导,在20年代曾创作一批社会问题剧,从婚姻、家庭的角度揭示现实的社会问题。

在20年代,西方现代派戏剧也被介绍到中国,并对不少作家产生深重的影响,出现多种流派广泛探索的局面。

宋春舫曾介绍过象征主义、表现主义和未来主义的剧作和理论。

田汉曾倾心于西方的新浪漫主义,他的早期作品有浓重的象征主义色彩。

郭沫若曾特别推崇德国的表现主义剧作,他早期取材于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的剧作,也具有表现主义的特点。

话剧发展

话剧发展

简述中国话剧的发展史1120110589 宗姝03111101班简述中国话剧的发展史中国话剧已有百年历史,而在这漫长的百年中,中国话剧也如同近代的中国一样走过了多个不同的时期,有着自己独特的发展历史,到如今,中国话剧已经逐渐走向成熟,拥有了更多元化的形式。

也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种大众艺术形式。

话剧的起源并不是中国戏曲,而是一门由西方舶来的艺术,它是在中国的历史发展进程中,被中国人引进的西方艺术表现形式。

简单划分一下,中国话剧的发展经过了以下四个时期,文明戏时期,爱美剧时期,左翼戏剧时期,抗日战争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1.文明戏时期:1907年李叔同组织的春柳社被看作是最早的话剧团体。

他们演出的这种不同于传统戏曲戏剧形式,被称为文明戏。

1910年由任天知发起的进化社是我国第一个职业性的新剧团体,他们以"知天派新剧"为号,创造了中国现代话剧早期的创作与演出模式,但是这种具有"街头剧"特点的"广场戏剧"随着辛亥革命的失败而衰落。

也正是由于文明新戏的商业化倾向,艺术上的粗糙和演员的堕落,终于失去了观众。

2.爱美剧时期:1915年新文化运动开始后,人们一面批判旧戏,一面提倡西洋新戏。

1920年秋,汪仲贤在上海主持演出的萧伯纳的名剧《华伦夫人之职业》失败后,与沈雁冰等成立了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话剧团体“民众戏剧社”,出版了第一个专门的戏剧刊物《戏剧》月刊。

为避免重蹈文明新戏职业化与商业化的覆辙,他们大力提倡非营业性质的爱美剧(爱美,即Amateur的译音,意为“业余的”、“非职业的”)。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以南开、清华为代表的学生业余演剧活动形成了一个高潮。

3.左翼戏剧运动时期:1927年“大革命”的失败,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兴起。

1929年秋,上海艺术剧社成立,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无产阶级戏剧”的口号,1930年8月,又联合辛酉、南国等剧社成立了上海剧团联合会,后改为中国左翼剧团联盟、中国左翼剧作家联盟,成为30年代最为有名的"左联"的重要力量,他们掀起的左翼戏剧运动,也成为30年代最有声势的左翼文艺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2 中国话剧

2   中国话剧


总政部话剧团的《战斗里的成长》, 《万水千山》,中国青年艺术剧院的《钦 差大臣》,中央戏剧学院和上海人民艺术 剧院演出了《哈姆莱特》,《罗密欧与朱 丽业》《吝啬鬼》等,都为中国话剧的繁 荣作出了贡献。

1955年,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建立了以 焦菊隐为首的总导演制度, • 上海人民艺术剧院建立了以黄佐临为 首的总导演制度, • 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建立了以孙维世为 首的总导演制度。 • 1985年,高行建创作的《野人》,2000 年获得诺贝尔文献奖。

郭沫若,原名叫开贞,四川人,有不 到十天时间完成五幕话剧《屈原》,之后 又创作了《武则天》,《虎符》等。 • 夏衍(1900——1995),原名沈乃熙, 浙江人。创作了许多作品,如:《上海屋 檐下》,《法西斯细菌》等。将平凡的现 实的生活戏剧化。
• •
【建国17年以来的话剧】 1949年4月,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在北平 成立 • 1950年1月,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在北京 成立 • 1950年4月,中央戏剧学院成立 • 1950年8月,上海人民艺术剧院成立
• • •
【中国话剧的成熟】 1 曹禺的戏剧创作 曹禺(1910——1996),原名万家宝,湖北 人,中国现代杰出的戏剧家。1933年,年仅23岁 就完成了处女作品《雷雨》。1936年创作《日 出》,1937年创作《原野》,1937年又创作《北 京人》等,确立了在中国戏剧史乃至中国文学史 中的地位。二Fra bibliotek• •
中国话剧艺术
【中国话剧的形成】 1906年,留学日本的中国留学生成立 了“春柳社”,1907年演出“茶花女”第 三幕,开启了中国话剧的先河。传入中国 后,叫“文明戏”,“新剧”,1928年洪 深先生提议叫“话剧”,并约定俗成,沿 用至今。

中国话剧史[整理]

中国话剧史[整理]

中国话剧史中国话剧已有百年的历史。

百年来,它已成为中国封建王朝走向衰亡的见证,成为近代中国深重苦难的见证,成为中国的志士仁人为追求民族独立和自由奋起抗争的见证,也成为今日繁荣和发展的见证。

百年来沧桑巨变,百年来名作如林,百年来已完成从舶来品向中国特色的传衍渐变。

话剧,已成为中国人的一种主动的挚爱的文化选择。

一、话剧的起源二、萌芽期的话剧三、文明戏的脚印四、“五四”运动与话剧的形成五、话剧的确立六、田汉及南国社七、渐渐走向成熟八、曹禺三部曲及其他名家名作九、职业剧团的出现十、抗战初期的演剧活动十一、郭沫若的历史剧《屈原》及其他名作十二、新中国初期的话剧十三、新时期话剧十四、开放的戏剧世界十五、享誉世界的剧院十六、话剧的奖项十七、中国话剧的风貌注:本篇是“十至十七”十、抗战初期的演剧活动1937年7月,中国现代史上著名的“七七事变”燃起了抗日怒火,中国话剧界人士以戏剧为武器,投入全民抗敌的历史洪流。

在整个抗日战争时期,话剧成为中国诸多艺术种类中,最活跃,最繁荣,最具现实性、战斗性和民众性的艺术。

其发展特点是:现实主义的深化,历史剧的兴盛,讽刺喜剧的崛起,并形成了浓郁的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

“七七事变“后,在上海上百人参与演出了大型话剧《保卫卢沟桥》,场面宏大,气势昂扬,传达了人民誓死抗敌的心声,显示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意志。

上海沦陷后,戏剧界人士迅速组成了13个抗日救亡演剧队,除少数几个留沪坚持对敌斗争外,多数都奔赴祖名地,宣传抗日。

创造了许多短小而通俗的演剧形式,如街头剧、茶馆剧、游行剧、活报剧、灯剧和傀儡剧等,使得戏剧同广大民众结合在一起。

著名的《放下你的鞭子》等,揭露了侵略战争的罪行。

重庆成为陪都,绝大多数的表演团体和演艺人士来到这里,1938年10月,举行了第一届戏剧节,组织了25个演剧队到街头、镇上演出,连续7个晚上公演抗敌戏剧,被誉为中国话剧史上的空前盛举。

中国话剧的足迹不仅走遍全中国,而且涉及到东南亚、香港一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课程主要讲授20世纪以来中国现代和当代话剧的发展历史。

通过本课学习,要求学生做到:
1、了解中国话剧发展的概貌,掌握每一历史阶段话剧艺术的特点和代表性的剧作家、艺术家的情况;
2、熟悉中国话剧的传统特色及其戏剧观念的变化和发展,为今后从事戏剧创作和理论研究打下一定的基础。

二、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
1、本课以教师授课为主,辅以适当的讨论。

学生应预先认真阅读指定的教材和剧本,并根据讨论题做好发言的准备。

2、本课的考核包括课堂讨论(30%)和期末考试(70%)两部分,合计总成绩。

三、授课提纲、讨论题和必读剧本目录:
(一)清末民初:戏曲改良与早期话剧运动(19世纪末——1916)
1、晚清的戏曲改良
(1)梁启超等人的改革理论和新编杂剧、传奇
(2)汪笑侬等人的京剧改良(“时事新戏”)
2、早期话剧的诞生
(1)上海的学生演剧
(2)春柳社和《黑奴吁天录》
(3)国内早期话剧(文明戏)的正式形成
3、早期话剧的兴盛与没落
(1)辛亥革命与早期话剧的高潮
(2)兴盛期早期话剧的两大主要流派
(3)早期话剧的没落及历史教训
(二)“五四”及二十年代:现代话剧的兴起(1917——1929)
1、“五四”新文化运动关于戏剧改革的理论倡导
(1)《新青年》关于“旧剧”存废的论争
(2)西方戏剧的引进
(3)现代话剧选择现实主义道路的历史原因
2、探索中的演剧形式
(1)“爱美的戏剧”运动(上海的民众戏剧社和北京的学生演剧)
(2)现代话剧现实主义演剧体制的建立(上海的戏剧协社、北京的艺专戏剧系、天津的南开话剧运动)(3)南国社和以上海为中心的话剧高潮
3、开拓中的话剧文学
(1)第一代话剧作家的三个群体及其特色
(2)田汉、丁西林代表作分析
必读剧本:田汉:《获虎之夜》;丁西林:《一只马蜂》、《压迫》、《三块钱国币》
讨论题:
1、中国现代话剧兴起之初,为什么选择了现实主义道路?
2、田汉早期剧作在思想和艺术上有哪些特点?试以他的代表作加以分析。

3、丁西林的独幕戏剧有何主要风格特色?结合剧本加以分析。

(三)三十年代:现代话剧的成熟(1930——1937)
1、话剧运动的普遍开展
(1)从“左翼戏剧”运动到“国防戏剧”运动
(2)“左翼”以外的戏剧活动(广东戏剧研究所、定县戏剧大众化实验、中国旅行剧团、南京国立戏剧专科学校)
2、现代话剧的成熟
(1)现实主义剧本创作模式的形成
(2)职业化演剧和舞台艺术水平的提高
(3)戏剧理论的丰富和活跃
3、三十年代的话剧创作
(1)第二代剧作家的涌现和三十年代话剧创作的特色
(2)曹禺和抗战前“三部曲”——《雷雨》、《日出》、《原野》
(3)夏衍和《上海屋檐下》
必读剧本:曹禺:《雷雨》、《日出》、《原野》夏衍:《上海屋檐下》
讨论题:
4、三十年代的“左翼戏剧”运动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兴起的?如何对它作正确的历史评价?
5、中国现代话剧成熟于什么时期?其标志是什么?
6、曹禺抗战前“三部曲”体现了作家怎样的艺术风格?以一部作品为例谈谈你的感受。

7、夏衍的《上海屋檐下》在写实风格上与《雷雨》有何不同?它体现了作家怎样的艺术个性?
(四)四十年代:现代话剧的繁荣(1937——1949)
1、上海的话剧
(1)抗战初期的中心转移(上海——武汉——重庆)
(2)从“孤岛”到沦陷时期的上海话剧
2、西南大后方的话剧
(1)重庆的“雾季公演”
(2)桂林的“西南剧展”
3、解放区的戏剧
(1)从苏区“红色戏剧”到解放区话剧的概况
(2)延安整风前后的解放区话剧
4、四十年代话剧创作的新发展
(1)三代作家和两个群体
(2)多样化的题材内容与民族化的表现形式
(3)夏衍、曹禺、陈白尘、吴祖光等人的话剧创作
(4)郭沫若等人的历史剧创作
必读剧本:夏衍:《法西斯细菌》;曹禺:《北京人》、《家》;陈白尘:《升官图》;吴祖光:《风雪夜归人》;郭沫若:《屈原》、《虎符》
讨论题:
8、抗战期间上海和西南大后方的戏剧各有什么特点?
9、解放区戏剧取得了哪些成就与突破?存在哪些局限与不足?
10、夏衍、曹禺、陈白尘、吴祖光等人的话剧创作各有哪些艺术特色?试举例加以说明。

11、四十年代话剧创作中历史剧繁荣的原因是什么?试以《屈原》为例分析郭沫若的史剧观和史剧创作的艺术特色。

(五)五十至七十年代:当代戏剧的曲折发展(1949——1976)
1、建国后十七年戏剧的发展特点(话剧创作的两次高潮)
2、五十年代的话剧
(1)第一届全国话剧会演
(2)“第四种剧本”的出现
(3)老舍的不朽之作《茶馆》
(4)历史剧的再度兴盛(《关汉卿》、《蔡文姬》等)
3、六、七十年代的话剧
(1)社会主义教育剧的繁盛
(2)“文革”十年中的戏剧
必读剧本:老舍:《茶馆》;田汉:《关汉卿》
讨论题:
12、试析老舍《茶馆》的艺术成就。

13、为什么说《关汉卿》是田汉话剧创作的顶峰之作?
(六)八、九十年代:当代戏剧的创新与发展(1977——?)
1、新时期(80年代)的话剧概况
(1)复兴与反思
(2)危机与探索
2、“戏剧观”讨论的理论成果
3、“探索戏剧”的实践及其历史意义
4、后新时期(90年代)话剧的新格局、新特点
5、“小剧场”戏剧的发展及其前景
必读剧本:高行健:《绝对信号》;锦云:《狗儿爷涅槃》
讨论题:
14、八十年代的“戏剧观”大讨论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出现的?为什么“写意戏剧观”引起众多戏剧家的兴趣?你的看法如何?
15、试以《狗儿爷涅槃》为例,说明“探索戏剧”在思想和艺术上对传统话剧有哪些主要突破。

16、你如何看待中国小剧场戏剧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四、教学方法:
五、考核方法:
六、本课程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七、参考书目:
1、二十年代中国戏剧整体观(丁罗男)文汇出版社1999年版
2、中国当代戏剧史纲(王新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
3、中国话剧名著选读(丁罗男主编)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