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现代话剧的现实主义及其流变

合集下载

中国现代戏剧的形式与风格分析

中国现代戏剧的形式与风格分析

中国现代戏剧的形式与风格分析中国现代戏剧的形式与风格多种多样,受到了不同文化背景和时代条件的影响。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中国现代戏剧的形式和风格进行深入分析。

一、戏剧形式的多样性中国现代戏剧形式繁多,包括话剧、音乐剧、舞剧等多种形式。

其中,话剧是较为常见和主流的形式。

话剧通常以现实题材为基础,通过对话和动作展现剧情发展,有明显的戏剧冲突和转折点。

音乐剧则结合戏剧和音乐的元素,融合了歌唱和舞蹈等艺术形式,表达深层次的情感和内涵。

舞剧则以舞蹈为主要表现形式,通过舞姿和动作展现剧情。

二、戏剧风格的比较1. 现实主义风格现实主义是中国现代戏剧的主要风格之一。

班固的《陈情表》被认为是中国现代戏剧的开山之作,其写实的风格为后来的现实主义戏剧奠定了基础。

现实主义戏剧强调真实性和现实问题的反映,以人民生活、社会冲突和社会现象为题材,力求展现真实的社会风貌和人物形象。

著名的现实主义戏剧作品包括曹禺的《雷雨》、郭小云的《白毛女》等。

2. 抒情主义风格抒情主义是中国现代戏剧的另一种重要风格。

抒情主义戏剧追求表达人类内心情感和思想的深度,注重对人物心理以及情感变化的描写。

在形式上,抒情主义戏剧常常运用象征手法和意象化的舞台布景来增强戏剧效果。

著名的抒情主义戏剧作品有鲁迅的《药》和陈独秀的《边城》,它们以独特的叙事方式和深沉的情感表达引起了广泛关注。

3. 实验性风格实验性是中国现代戏剧中的另一种特色风格。

实验性戏剧突破传统的戏剧形式和艺术手法,探索新的艺术语言和表现手段。

实验性戏剧常常关注社会问题和个体命运,运用多样化的舞台布景、音乐、服装等元素来呈现剧情。

其中代表性的作品有袁阔成的《北京法源寺》和孟京辉的《活着》。

三、形式与风格的演变中国现代戏剧在形式与风格上经历了演变与发展。

20世纪初期的戏剧大革命推动了中国戏剧形式和风格的变革,促进了现代戏剧的发展。

从传统戏曲到话剧、音乐剧、舞剧,中国戏剧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出丰富多样的形式和风格。

高一语文重要知识归纳现代戏剧的演变与现实主义表现

高一语文重要知识归纳现代戏剧的演变与现实主义表现

高一语文重要知识归纳现代戏剧的演变与现实主义表现现代戏剧是戏剧创作的重要流派之一,它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描绘和批判,表达人们对于社会现象和人性问题的关注。

本文将归纳现代戏剧的演变以及现实主义表现。

一、现代戏剧的起源现代戏剧起源于19世纪末的欧洲,是对传统戏剧形式的一次革新。

在这个时期,社会出现了剧烈的变革,人们对于现实生活的关注也日益增加。

现代戏剧正是基于这一背景应运而生的。

二、自然主义自然主义是现代戏剧的第一个阶段,它强调真实地描绘现实生活和社会问题。

自然主义戏剧以浮夸夸张的手法揭示社会丑恶现象,使观众能够深刻地思考社会的困境和人性的扭曲。

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常常是被社会环境所压抑和扭曲的。

三、现实主义随着社会的进步,现实主义成为现代戏剧的主流流派。

现实主义戏剧以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为出发点,力求表现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问题的多样性。

这种戏剧形式多以日常生活为背景,通过真实的对话和情节展开,让观众能够产生共鸣,并思考当代社会中的各种问题。

四、现代主义进入20世纪后,现代主义成为现代戏剧的新潮流。

现代主义的特点是追求艺术的表现形式的革新,突破传统的戏剧形式,尝试新的表达方式。

现代主义戏剧多以意识流的方式呈现,探索人类内心的迷茫和矛盾。

这种戏剧形式更加强调艺术性和思想性,挑战观众的接受能力。

五、现代戏剧的意义现代戏剧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对于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思考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通过对社会现象和人性问题的刻画,现代戏剧可以引起观众的思考和共鸣,并推动社会进步和人类精神的提升。

六、现代戏剧在语文教育中的应用现代戏剧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在语文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通过阅读、演绎和讨论现代戏剧作品,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批判思维能力。

同时,通过戏剧表演的形式,学生可以感受到艺术的魅力,培养自信心和合作精神。

总结:现代戏剧是戏剧创作中的重要流派,它经历了从自然主义到现实主义再到现代主义的演变。

现代戏剧以其真实的表现生活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引起观众的共鸣和思考。

浅谈现实主义戏剧

浅谈现实主义戏剧

浅谈现实主义戏剧现实主义戏剧是一种以真实生活为题材的戏剧形式,它关注现实世界中的人物、情节和问题。

现实主义戏剧不追求虚构或理想化的情节,而是试图展现真实生活中的人物和事件。

现实主义戏剧在19世纪末叶兴起于欧洲,其影响深远,不仅影响了戏剧表演和创作,也对当时的社会思潮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现实主义戏剧的兴起与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工业革命时期的社会变革密不可分。

在这一时期,农村人口大规模迁往城市,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迅速推进,社会阶层分化明显,人们的生活状况和价值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许多作家和戏剧家开始感到传统的戏剧形式已经无法满足对社会现实的表达和探索了,于是他们开始尝试新的戏剧形式,试图通过戏剧作品来反映社会现实和人的生活状态。

现实主义戏剧的特点之一是强调对社会现实的真实描写。

现实主义戏剧在情节、人物和对话方面都力求真实和自然,避免对生活进行夸张和美化。

现实主义戏剧作品的人物形象通常是普通人,他们的言行举止和生活环境都力求真实可信,这使得观众更容易产生共鸣。

现实主义戏剧通常关注社会问题,如贫困、阶级矛盾、道德沦丧等,试图通过戏剧作品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批判。

另一个特点是注重戏剧的社会批判性。

现实主义戏剧不仅仅是对社会现实的客观描写,更重要的是通过戏剧作品来对社会问题进行批判和反思。

现实主义戏剧家往往借助戏剧作品来勾勒社会阴暗面,揭露社会现实中的丑恶和不公,力求唤起观众的关注和思考。

通过对社会问题的深入分析和批判,现实主义戏剧作品往往能够引起观众的共鸣,激发人们对社会矛盾的关注和探讨。

现实主义戏剧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欧洲戏剧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诺尔康德、奥斯卡·王尔德、马克斯·弗里希等戏剧家的作品中,现实主义戏剧的特点得到了充分展现。

挪威戏剧家诺尔康德的作品《威比》、《人民敌人》等作品,对社会问题的深刻描绘和批判,以及对人性的深刻探索,使其成为现实主义戏剧的杰出代表之一。

近代话剧发展概况

近代话剧发展概况

近代话剧的发展概况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首先,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中国话剧开始萌芽并逐渐发展。

这个时期的话剧主要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一些留洋归来的知识分子和热血青年开始尝试将西方的话剧形式引入中国,并尝试创作和演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话剧。

这个时期的话剧作品主要反映了民族危机和反帝反封建的主题,同时也出现了不少关注社会问题和人民疾苦的作品。

到了20世纪20年代,中国话剧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这个时期的话剧作品更加注重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和批判,同时也开始尝试不同的表现形式和手法。

一些著名的话剧团体和演员开始涌现出来,如“南国社”、“上海戏剧协社”、“国立戏剧专科学校”等,他们通过演出和推广话剧艺术,为话剧在中国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在20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中国话剧逐渐走向成熟和多样化。

这个时期的话剧作品主题更加广泛,形式更加多样,同时也有不少反映民族精神和时代背景的作品出现。

一些著名的话剧作家和演员如曹禺、夏衍、陈白尘、秦怡等,为中国话剧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最后,到了20世纪50年代以后,中国话剧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这个时期的话剧作品更加注重现实主义和人民性,同时也开始尝试各种新的表现手法和形式。

一些新锐的导演和演员开始出现,为中国话剧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总之,近代话剧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从最初的模仿西方形式到逐渐本土化和多样化,不断探索和创新,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
色的话剧艺术。

中国话剧在不同时代特征下的现实主义

中国话剧在不同时代特征下的现实主义

中国话剧在不同时代特征下的现实主义作者:陈棋曾锦圳来源:《戏剧之家》2016年第11期【摘要】话剧自西方传入中国以来,融合了中国的传统戏剧。

现实主义话剧一直在中国不同时代的特征下扮演着重要角色,肩负起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话剧;现实主义;不同时代中图分类号:J8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6-0041-01现实主义又称“写实主义”,是我们对所知所感的事物最真实的接触与反馈。

现实主义往往带有一定的批判性,因为它是公平公正的,它是最真实的还原。

西方现实主义戏剧运动,开始于左拉的自然主义对法国浪漫主义戏剧的挑战。

中国话剧现实主义,是西方现实主义戏剧思潮的一个支流,前者是后者在中国国土上的一种衍生发展的形态。

自话剧传入中国以来,同中国的传统戏剧做了很大的融合。

表演方式、舞台观念、剧作样式等,在不断探索中都发生了改变。

既不同于中国传统戏曲的审美原则,不同于文明戏,也有别于西方现实主义戏剧,是西方戏剧中国化的成果,在不同时代特征下有不同的历史意义和教育意义。

中国的现代现实主义话剧初形成于二十年代的思想文化解放运动,揭露社会的黑暗面,积极推动社会的变革,起到了很大的现实批判和思想宣传作用。

这一时期的经典代表作有《玩偶之家》《幽兰女士》《青春的悲哀》等,主要阐述了五四时期的社会现实问题,体现了反封建,追求民主,追求自由的时代精神。

在三、四十年代,现实主义话剧更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积极参与了民主解放和民族独立的斗争中来,并不断发展壮大,最终形成独特鲜明的历史特色体系,带有强烈的历史性、民族性、斗争性,为现代中国的政治、思想宣传、斗争工作做出巨大贡献。

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有《雷雨》《获虎之夜》《上海屋檐下》等。

再到当代的中国现实主义话剧,1949年前划分为现代,1949年后划分为当代。

1949年后至今,近70年的时间里大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1949年至1978年,在这30年中,中国的现实主义戏剧在曲折中不断地发展,1949年至1956年的八年,我国话剧继承现代话剧传统,坚持现实主义;1957年至1965年的9年里,由于反右斗争扩大化等影响,现实主义受到了一定的冲击,但在剧坛上仍然发挥着决定性作用;直到“四人帮”被粉碎后,1977年至1978年这两年,现实主义话剧才得到恢复。

中国当代话剧的生存与发展刍议

中国当代话剧的生存与发展刍议

中国当代话剧的生存与发展刍议【摘要】中国当代戏剧行业面临着诸多问题,本文试图从我国话剧的形成出发,浅析中国话剧行业萎缩、当代话剧创作和演出质量日趋下降以及观众不愿进入剧院等方面原因,以此探讨中国话剧的生存问题。

建国以来,我国经济迅猛发展,打散了具备共识的社会议题,这对于强调普遍性的话剧来说,具有致命的影响。

而市场经济这把双刃剑,在激活了民间演剧的同时,也限制了演剧的主题和内容走向。

从孟京辉实验话剧的成功来看中国当代话剧的发展,可以看到先锋剧最具创造力和探险精神,且最能发挥青年演员的独创能力和想象力以及各种美学能力、组织能力、社会渗透力,实验性的当代戏剧美学传递着这些功能的发挥。

面对竞争激烈的文化市场 , 从孟京辉的实验戏剧中,吸取有利于话剧发展的资源从而打破中国当代话剧在市场中的窘迫处境。

【关键字】先锋剧;当代话剧;孟京辉20世纪90年代左右,我国话剧院团的体制改革就被提上了日程。

然而,十多年过去了,大多数话剧院团仍然存在严重的生存危机。

在经济建设被摆在重点位置而文化事业发展滞后的时代背景下,国有话剧院团被动地进入市场,经济效益欠佳、演出质量不好、观众不愿看戏都是其面临的问题。

一些国有话剧院团,长期在这种境况下苦苦支撑。

这些院团时常在探讨如何进行改革,却又无法彻底改革。

与此同时,观众对话剧、戏曲、现代戏及新编历史剧在内的多种戏剧作品和演出不满、批评和疏离的问题也日趋严重。

中国话剧行业的萎缩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

那么,为什么当代话剧的创作和演出呈现持续下滑趋势?而观众为什么不愿意进入剧院?从某个角度说,这是一个历史问题,一个关系到话剧文化形态和传统的问题。

一、中国话剧发展历程任何时代、地域的成熟话剧,都是在稳定中变化的文化。

各种物质、非物质的文化元素,通过各种方式与戏剧发生错综复杂的关系,并对它产生不同程度上的影响。

从这个意义上讲,现代话剧的形成与当代文化形态的变化发展,几乎是同步的。

具体地说,从20世纪第一个10年到第6个10年的历史进程中,现代话剧的人文主义传统和批判斗争主题的萌发,可以说是与当下文学作品同步成长的。

中国当代话剧舞台叙事形式的演变

中国当代话剧舞台叙事形式的演变

一、节奏掌控
3.情感节奏:演员要深入理解角色内心的情感变化,通过自身的情感表达将 这种变化展现出来。演员要在剧情发展的高潮部分倾注更多的情感,使观众感同 身受。
二、氛围营造
二、氛围营造
在话剧舞台表演中,氛围营造是掌控节奏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布置场景、 音乐和灯光等元素,演员可以更好地展现角色性格和情感,同时引领观众进入特 定的剧情氛围。
三、人物塑造
3.动作塑造:演员要通过理解角色的行为特点,将角色的动作生动地演绎出 来。例如,一个年迈的角色可能需要更多地表现出步伐蹒跚、动作迟缓的特点; 而一个年轻的角色则可以更多地表现出活泼好动、充满活力的特点。
三、人物塑造
综上所述,话剧舞台表演节奏的总体观涉及到演员的动作、声音、情感表达 以及氛围营造、人物塑造等多个方面。只有当这些方面相互协调、相互映衬,才 能呈现出最佳的表演效果,使观众享受到一场视觉和情感的盛宴。从这种意义上 讲,话剧舞台表演节奏的总体观不仅体现了演员的表演艺术,更是话剧这一艺术 形式独特魅力的源泉。
二、氛围营造
氛围营造的具体策略包括: 1.场景布置:根据剧情需要,舞台布景应体现出相应的时代背景、地点特征 等。通过合理的场景布置,演员可以更快地进入角色,观众也能更容易地被代入 到剧情中。
二、氛围营造
2.音乐配合:音乐能够有效地烘托氛围,激发观众的情感。通过选取与剧情 相宜的音乐,演员可以更好地展现角色的情感世界,引领观众的情感共鸣。
三、人物塑造
人物塑造的具体策略包括: 1.性格塑造:演员要深入分析角色的性格特点,通过自身的演绎将角色的性 格特征展现出来。例如,一个内向的角色在表演中可能需要更多地表现出羞涩、 沉默的特点;而一个外向的角色则可以更多地表现出活泼、开朗的特点。

浅谈中国话剧的发展趋向

浅谈中国话剧的发展趋向

浅谈中国话剧的发展趋向在当今的信息时代,各种艺术之间互相吸收互相借鉴,呈多向交叉的大趋势。

话剧艺术已不单单是“说话的戏剧”,也不单单是以台词和动作(形体动作与心理动作)为主要手段的戏剧,它已经吸收了歌舞、音乐剧、戏曲、曲艺等各种艺术的营养成分,成为新时代的一种全新的话剧。

因此,话剧表演艺术作为整个话剧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也呈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一、话剧表演的民族化趋向中国话剧一直走着民族文化的正确道路,话剧艺术民族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其表演艺术中戏曲艺术的元素不断加大。

早在上个世纪的五六十年代,这种趋势就已十分明显,并取得喜人的成就。

例如著名话剧表演艺术家金山在话剧《红色风暴》中扮演施洋,就成功运用了京剧的蹉步、顿步、撩袍、提襟、抖袖、拉山膀等台步和身段,并借鉴京剧表演艺术家,“麒派”创始人周信芳(艺名“麒麟童”)的念白方法,大受欢迎,被誉为“话剧的‘麒派’”。

另一位话剧表演艺术家童超在话剧《智取威虎山》中扮演的杨子荣,也借鉴了面对观众表现人物的心态和气概的表演方法,也大获成功。

刁光覃、朱琳在话剧《蔡文姬》中分别扮演曹操和蔡文姬,也借鉴了京剧的念白、台步、身段等表演方法,成为经典性表演。

著名电影与话剧表演艺术家崔巍在话剧《红旗谱》扮演朱老忠,也成功地运用了戏曲的出场、亮相、眼神、手式等“手、眼、身、法、步”的“五功”和程式动作,同样取得骄人的业绩。

哈尔滨话剧院演出的话剧《曹植》,刘颖涛(饰曹植)、刘国祥(饰曹操)、陆久栋(饰曹丕)等话剧表演艺术家们,也借鉴了戏曲的念白、台步、身段、亮相等表演方法,同样取得成功。

话剧表演的戏曲化倾向越来越明显,如著名话剧表演艺术家濮存昕在话剧《李白》(饰李白)、《蔡文姬》(饰曹操)的表演中,也成功地运用了戏曲的念白、台步、身段等手法,并且显示出新时代的新特点,倍受观众赞赏。

二、话剧表演的影视化趋向虽然影视艺术是在话剧基础上形成的新兴艺术,其表演艺术也以话剧表演艺术为基础,但是,由于影视艺术已经形成独立的新品种,其表演艺术也相对具有了自身的艺术特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中国现代话剧的现实主义及其流变
作者:杨帆
来源:《戏剧之家》2018年第14期
【摘要】中国现代话剧自20世纪初期肇始以来经历了极为独特发展轨迹,而现实主义则是其发展历程中最具代表性一种形态,本文对中国现代话剧的现实主义发展道路进行了简单介绍,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中国现代话剧现实主义特点探究。

【关键词】中国现代话剧;现实主义;功利性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8)14-0048-01
中国现代话剧在兴起之初经历诸多波折,但最终选择了现实主义,这既是中国现代话剧发展的重要转折,同时也是当时这一特殊历史阶段下的必然趋势。

一、中国现代话剧的现实主义发展道路
话剧在我国近现代虽然有着非常蓬勃发展,但追本溯源,话剧实际上仍是来源西方的一种外来艺术形式,而中国现代话剧现实主义思潮也同样来源于西方。

在西方戏剧史上,现实主义思潮下戏剧运动大体上兴起于十九世纪前叶,但真正发展起来则是在十九世纪中后期,主要是对浪漫主义、新古典主义戏剧反对与批判。

这一时期的西方现实主义已经成为了欧洲艺术主流,现实主义戏剧在此基础上迅速发展、成熟起来,并成为了西方现代话剧的重要流派。

至20世纪初期,以春柳社在日本东京出演《黑奴吁天录》为标准,中国现代话剧才开始出现,起初这一陌生艺术形式虽在报刊杂志上有着一定宣传,但在社会上影响却并不大。

直到五四运动后,易卜生、契诃夫等人作品开始被搬上舞台,并产生了较大影响,这一时期的中国话剧仍以翻译剧、改编剧为主,同时由于当时中国社会正处于旧民主主义酝酿时期,人们对于艺术形式欣赏比较偏向于感情抒发与英雄人物歌颂,因此当时的话剧大多为浪漫主义剧作,如《茶花女》《共和万岁》等[1]。

但在此时,中国话剧应走哪种道路却已经引发话剧界广泛思考,为此,田汉、洪深、欧阳予倩等人逐渐开始了中国本土话剧创作,而在当时社会背景影响下,这些话剧作品主题多为反封建、文化运动、抗日救国、政治革命等,其中也不乏《名优之死》等优秀作品的尝试,而这也为中国现代话剧现实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最终在上世纪30年代左翼戏剧运动兴起后,中国现代话剧坚实踏上了现实主义发展道路。

二、中国现代话剧的现实主义特点
(一)功利性
从中国现代话剧的现实主义发展历程中可以发现,从20世纪初期话剧进入中国开始,整个中国正处于社会动荡黑暗时期,文艺界普遍以文化运动、救亡图存为己任,而在这一时期发展的话剧也必然会此围绕这些思想进行创作与发展。

例如在五四运动时期,当时创作并推出话
剧作品《幽兰女士》《弃妇》《谁害我?》等,无一例外都是以婚姻、爱情、家庭等社会问题为题材,强调人性解放。

而在上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曹禺在目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黑暗后,怀着强烈反抗情绪创作了著名话剧《雷雨》。

这些话剧作品创作与时代背景联系密切,突出了社会矛盾与阶级矛盾,都有着非常明显社会性目的,可以说,从最开始,中国话剧就是作为中国近代思想革命斗争工具而存在,而这也正是中国现代话剧在现实主义功利性方面的最为突出体现。

此外,中国现代话剧现实主义功利性与我国传统戏剧上千年以来传承特点也有着很大关系,无论是先秦歌舞戏剧,还是明清时期戏曲,虽然创作风格与创作内容各异,但却一直都承担着社会责任,而这一责任也在中国话剧发展中传承下来,并促使其向功利性现实主义方向前行。

(二)民族独创性
虽然话剧与现实主义思潮全部来源于西方,但中国现代话剧现实主义发展却并非是全盘接收,相反,在中国现代话剧的早期发展阶段,甚至还受到了我国传统戏曲极大制约。

面对话剧这一外来艺术形式,中国文艺界最初是将其与戏曲作为对比参考进行审视,这样审视角度使得中国现代话剧成为一种与西方现代话剧完全不同艺术形态,如自报家门、间插舞蹈等传统戏曲元素都出现在了这一时期中国现代话剧作品之中,这虽然是由于当时人们对话剧不够了解,但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民族独创性特点[2]。

此外,中国现代话剧现实主义还习惯于将话剧作品诗化,将类似于诗歌意境的氛围融入到话剧情节之中,并以此来表现现实生活中矛盾,这一点在《南风曲》《今宵酒醒何处》等作品中有着充分体现。

(三)开放性
虽然中国现代话剧在20世纪30年代后由现实主义占据主流,但在20世纪初期的十余年的发展时间中,现实主义却并非一家独大,如古典主义、浪漫主义、新古典主义、唯美派、未来派等一大批话剧流派几乎是在同一时间一起涌入了中国。

在这一时期中国现代话剧虽然流派众多,但由于同处于大时代背景与历史环境下,因而大多有着反帝反封建、追求个性思想解放等共同思想追求,对此,中国现代话剧现实主义采取兼收并蓄策略,在与浪漫主义等流派共同发展同时,也对其它流派发展与教训进行吸收,并最终发展壮大起来。

可以说,中国现代话剧现实主义是在浪漫主义、古典主义等流派共同影响下形成,具有着明显开放性特点。

中国现代话剧的现实主义是特殊时代产物,其本身与其它话剧流派并无优劣之分,但从现代话剧发展的角度来看,其在中国近代发展历程却具有着十分宝贵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陈咏芹.中国现代话剧的现实主义特征及其历史生成[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1):88-97.
[2]康久凌.中国现代话剧的现实主义特点[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02):84-8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