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

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
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障碍治疗的研究进展

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障碍治疗的研究进展 目前临床无阻塞性冠状动脉病变的心绞痛患者并不少见,冠脉血管功能性病变尤其是冠脉微血管功能障碍(CMD)在此类病例中占有很大比例。冠脉造影中通过侵入性手段检测冠脉微循环功能是目前CMD诊断的金标准。由于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CMD患者(尤其是女性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风险显著增加,并预后不良,因此对于CMD患者的治疗非常重要,此文对近年来CMD治疗新进展进行综述。 标签: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障碍;治疗进展 在冠脉造影中发现没有冠心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CAD)的胸痛患者至少占到了10~30%[1],被认为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障碍(coronary microvascular dysfunction,CMD),亦称微血管心绞痛,这首次被Cannon等人被提出来[2]。CMD通常被定义为小动脉的血管扩张受损,导致从舒张到收缩时血流不足。CMD患者预后不良,在无CAD胸痛患者随访1个月后其死亡或心肌梗死风险为2%,这些患者是有多种不同病理生理过程引起的[3-4],其中突出的是冠状动脉微血管内皮功能障碍[5]。 传统的侵入性血管造影不能直视微循环,但其侵入性测量冠状动脉血流储备(coronary flow reserve,CFR)以及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或心脏磁共振成像(cardiac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CMR)分析心肌灌注储备(myocardial perfusion reserve,MPR)能够直接准确地评估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CMD患者普遍见于女性并预后较差[6]。 目前治疗CMD患者的药物包括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的治疗,心绞痛和心肌缺血治疗以及包括催眠和脊髓電刺激等其他治疗[7-8]。 1 治疗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等药物 1.1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 血管紧张素II抑制剂可能改善内皮功能,但持续治疗可能发生“醛固酮逃逸”。但Bavry等人研究表明在血管紧张素II抑制剂治疗CMD患者加入醛固酮受体阻滞剂并不能改善冠状动脉内皮或微血管功能及症状[9]。Iino K等人对27名患者进行研究,在坎地沙坦治疗后心血管事件存活率明显高于安慰剂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有(P<0.05),可以表明血管紧张素II受体阻断剂(ARB)改善外周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可以预防心血管事件,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对于微血管疾病有一定疗效[10]。 1.2 他汀类药物 Eshtehardi等人,他们用80 mg的阿托伐他汀治疗20个CMD患者,持续6

线粒体功能障碍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线粒体功能障碍 Mitochondrial dysfunction in 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的发病机理目前还不明确,其机制也有待阐明。线粒体功能障碍在不同程度上参与NASH的发病,因为它损伤脂肪肝的内环境稳定,并且诱导自由基的过多产生,进而触发脂质过氧化反应和细胞死亡。在本文中,我们讨论了线粒体在脂肪代谢、能量平衡、活性氧产生中的作用,集中研究线粒体损伤和解偶联蛋白在NASH形成的病理生理学过程中的作用。并且讨论了一些定向线粒体的分子的潜在作用。 关键词:ATP平衡;脂肪酸氧化作用;人嗜中性细胞弹性蛋白酶(HNE);线粒体;NASH;活性氧;解偶联 肝脏线粒体:结构和功能肝细胞在糖类、脂质和蛋白质代谢过程中起关键作用。来源于脂类和糖类代谢的酶解物通过线粒体的作用产生ATP(1)。每一个肝细胞包含大约800个线粒体(占整个细胞容积的18%),这些线粒体在脂肪酸的氧化和氧化磷酸化过程中其关键作用(2)。线粒体有两层膜—内膜和外膜—这两层膜围成一个密集的细胞基质(3)。线粒体膜由一个磷脂双层和蛋白质组成。线粒体外膜包含许多名为孔道蛋白的膜内在蛋白质。这种蛋白质含有一种通道可以渗透小于5000Da的分子,而大分子主要通过线粒体膜转运蛋白来转运(4)。另一方面,线粒体内膜是不可渗透的,因为他们不包含孔道蛋白,但是含有可以调整代谢产物进出细胞基质通道的特殊运输蛋白。此外,蛋白质负责呼吸链的氧化反应并且ATP合酶也位于线粒体膜的内部(5)。

当前线粒体内膜的模型表明它是连续的并且形成被称作嵴的内转,它的数量和形态反映线粒体对细胞的能量需要的反应(3)。线粒体基质是一种含水层包含一种高密度蛋白,包括丙酮酸和脂肪酸氧化作用以及柠檬酸循环所需的酶类。已经经过鉴定的大约700多种线粒体蛋白质中,有200多种只存在肝脏线粒体中(7)。大多数线粒体蛋白质由核DNA编码,但是还有一些由线粒体DNA(mtDNA)编码。mtDNA是一种位于线粒体基质的圆形的、双链的分子。由于它靠近内膜,缺乏保护性组蛋白以及不完善的DNA修复机制使它对氧化损伤极端敏感(8)。 脂肪酸氧化作用 肝脏游离脂肪酸(FFAs)可能有不同的来源: 脂肪组织 乳糜微粒水解 重新合成 假如能量需要很低,肝脏的游离脂肪酸就被酯化为甘油三酯储存在细胞液中或者分泌到血浆中作为极低密度脂蛋白。另一方面,在能量不足的情况下,游离脂肪酸被用于以下方面: 通过线粒体和过氧化物酶参与 β氧化; 通过内质网参与 ω氧化。 线粒体催化大量短、中和长链游离脂肪酸的β氧化,这一途径构成了脂肪酸氧化供能的主要过程。过氧化物酶优先参与缩短长链脂肪酸的β氧化(9)。但是过氧化物酶途径在数量上是很少的(10)。

聚焦冠脉微循环

聚焦冠脉微循环 2015-01-20 10:50来源:丁香园作者:裴崇哲 字体大小 -|+ 近期Nature Review. Cardiology 发表综述,详细分析了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障碍机制和功能评估。200 年前认为心外膜冠脉冠脉阻塞病变是心绞痛的发病机制,100 年前认为血栓急性阻塞心外膜冠脉是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机制,近20 年冠脉微循环功能障碍对于心肌缺血的影响越来越受到各方重视。 直径小于300um 的冠脉微血管,不能通过影像学检查评估。现今一系列侵入性和非侵入性的检查通过一系列的参数来评价冠脉微血管的功能,各有优劣。这些方法包括多普勒衍生冠脉血流速度测量、心肌血流量和血流储备的评估和计算、通过冠状动脉导管测量微循环阻力指数等。这些方法的出现标志着临床医生对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障碍造成心肌缺血的机制了解越来清楚。 一、冠状动脉血管解剖基础 冠状动脉按照功能分类可以分成三部分(图1)。

图 1 直径500um-5mm 的传导性动脉主要是容积性功能,血管阻力很小。心脏收缩期时,心外膜冠脉扩张,血管弹性可以增加25% 的血液容量。这些弹性势能在心脏舒张期时将冠脉内的血液注入心肌间开放的血管腔内。直径在 100–500μm 的称前微动脉。前微动脉随着流量和压力变化舒缩的能力最强,主要功能是控制到达微动脉的血流和血压。微动脉特征性功能为代谢产物依赖的血管舒张,以保证血流量与心肌的耗氧量相匹配,微动脉前后血压差值最大。 1950 年以后逐渐研究清楚微动脉对于心肌灌注的重要性,有研究证据表明疑诊为冠心病的患者中,51% 的男性和54% 的女性存在冠脉微循环障碍,和多种不良结局都有关联。 二、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障碍有多种发病机理: (1)没有心肌病和冠状动脉微循环阻塞:①微血管重构②内皮功能障碍③平滑肌功能障碍。(2)有心肌病,没有冠脉微循环阻塞:①微血管重构②平滑肌功能障碍③外部压迫④舒张期的灌注事件减少(肌间压力上升或者组织水肿加重)⑤血管壁渗透⑥血管稀疏⑦血管周围纤维化。(3)冠脉微循环阻塞:①内皮功能障碍②平滑肌功能障碍③管腔阻塞(微栓塞)。

微循环与微循环障碍

微循环与微循环障碍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微循环与微循环障碍的现代概念微循环是生命的基本特征之一,是机体与周围环境不断地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传递活动,是直接参与组织、细胞的物质、能量、信息传递的血液、淋巴液和组织液的流动。由于血红蛋白呈红色,镜下可以直接观察到细动脉、毛细血管、细静脉内的血液流动,而淋巴液和组织液的流动不做特殊处理是看不清的。因此,在临床上所说的微循环通常是指血液微循环,即微动脉与微静脉之间的微血管血液循环。血液微循环是人们研究较多,认识较为清楚的领域。 微循环的血管,肉眼不易看清,口径小于1001μm。各个不同的组织器官有各自不同的微血管构形,由此组成各自的微循环单位,它是各组织、器官内最小的功能·形态联系单位,也就是说,在一般情况下,一个微循环单位组成了体内器官(组织)的最小功能单位。由于各处微循环单位的构形随脏器、组织不同而异,而它们起的作用却类似。 微循环单位是循环系统中最基层的结构,它的基本功能是向全身各个脏器、组织运送氧气及营养物质,排泄代谢产物,并且调节组织内液与血管内液。因此,微循环是关系到气体营养的转运以及代谢废物排泄的管道系统,从这个观点来看,又可将其认为是一个“交换系统”。健全的微循环功能是保证体内重要脏器执行正常功能的首要前提。为此,各脏器必须具有一个正常的微血流循环,并且保持一种正常的灌注状态。进一步的研究指出,灌注分为组织灌注与细胞灌注。灌注量的正常主要取决于微血管功能状态、微血流与血液成分。 微循环可以作为很多病理过程和疾病的原发或继发的应答器官,从而出现微循环障碍。微循环障碍主要指微血管与微血流水平发生的功能或器质性紊乱,从而造成微循环血液灌注的障碍。此时微循环血液灌注障碍既可有组织、器官灌注障碍,也可有细胞灌注障碍,并导致相应病变。

血管MRI在冠状动脉微血管疾病(CMD)中的应用

血管MRI在冠状动脉微血管疾病(CMD)中的应用 冠状动脉微血管疾病(CMD)常与心血管不良事件相联系,但缺乏直接的在体成像技术。心血管磁共振(CMR)结合对比剂增强以及负荷状态下心肌灌注成像在其诊断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作用。CMR通常采用腺苷或双嘧达莫等扩血管药物,评价静息和负荷状态的心肌灌注。在无梗阻性冠脉的患者中,由负荷引发的心肌灌注减少是CMR诊断CMD的主要方法。 不合并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的CMD患者多达50%,CMR的静息-负荷心肌灌注检查为这些患者的诊断和复查提供了很好的选择。CMR检查在心肌疾病的CMD上体现出独树一帜的诊断优势,被推荐为该类CMD的首要检查方式。糖尿病患者在负荷状态下的的心肌灌注减少、MPRI值减低,揭示微循环障碍是导致此类患者运动时能量缺乏加剧的原因,并且通过静息-负荷心肌灌注检测到可逆性缺血的糖尿病患者,其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较高。 对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定量评估静息-负荷状态下的心肌灌注情况,发现MBF减低可提示有CMD,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因血管结构和内皮功能异常、毛细血管密度减低也会出现微循环缺血。而CMD是MACE的独立预测因子,利用MPRI可有效识别这些患者的CMD。 无冠状动脉阻塞的主动脉狭窄患者,MPRI的降低提示其心绞痛症状与CMD有关。负荷-静息心肌灌注结合其他常规序列,不仅仅在这些原发病本身的诊断上起到关键的作用,还能检测出微循环障碍的存在,明确疾病的进展并提供预后信息。 急性心肌梗死(AMI),有时可发生微循环阻塞,LGE时可以在高亮的梗死区域中出现低信号,即为MVO。对于此类患者,结合钆的首过灌注和LGE的表现,以其明显的视觉对比可检测出梗死心肌中的MVO。 近年来,参数定量成像的快速发展使其在CMD方面的应用也越来越多,该技术能将心肌组织中不同的T1、T2、T2*的弛豫时间量化,比如T2* mapping可直观地识别出AMI中的心肌出血,这些新技术有望作为常规对比剂增强扫描的替代和补充。 总之,磁共振能够通过心肌灌注成像间接反映冠状动脉微循环变化,但目前针对CMD的扫描序列、测量方法及后处理技术还缺少标准化的指南。尤其是CMR定量评估微血管的方法,各种参数的界值有待进一步优化。 然而,与其他检查手段相比,虽然CMR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其“一站式”的检查特点结合无辐射灌注技术在CMD的诊断上体现出独树一帜的优势,相信未来CMR能发挥出更大的价值。

线粒体功能障碍与人体疾病地研究的进展(20201221054219)

兰州交通大学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 综合能力训练I 文献综述 题目:线粒体疾病的最新研究进展 作者:朱刚刚

学号:201207730 指导教师:谢放 完成日期:2014-7-16 线粒体疾病的最新研究进展 摘要:本文为了对线粒体疾病研究的最新进展进行论述,分别从线粒体功能障碍、线粒体疾病、以及相关线粒体疾病的治疗与干预策略三个方面进行了综述。重点从线粒体的功能障碍进行了介绍。 关键词:线粒体、线粒体tDNA、线粒体疾病。 引言:线粒体疾病主要是指由于线粒体DNA突变所导致的一类疾病。 有许多人类疾病的发生与线粒体功能缺陷相关,如线粒体肌病和脑肌病、线粒体眼病,老年性痴呆、帕金森病、O型糖尿病、心肌病及衰老等,有人统称为线粒体疾病。线粒体疾病的发生被认为与氧化磷酸化过程相关基因的突变有关。 一、线粒体功能障碍 1线粒体结构、基因组特征及主要功能 1.1 线粒体结构及基因组特征电镜下的线粒体是由两层单位膜套叠而 成的封闭囊状结构,从外向内依次分为外膜、膜间隙、内膜、基质。不同于经典的“隔舱板”理论,最新提出的三维重构模型认为:(1)外膜与内质网或细胞骨架连接形成网络;⑵内外膜间随机分布横跨两端,宽20nm的接触点;(3)内膜通过界面与嵴膜接口部分相连,并不直接向内延伸形成嵴膜;(4)嵴膜非“隔舱板”式而是管状或扁平状,相互间可连接或融合,呈现不同的形式。执行线粒体功能的生物大分子分布在不同的空间:外膜上有Bcl-2家族蛋白、膜孔蛋白以及离子 通道蛋白;内膜中有电子传递链(呼吸链)复合物l~IV和复合物V(ATP合成酶); 膜间隙和嵴膜腔分布着细胞色素C、凋亡诱导因子(apoptosis in-dueing factor,AIF)和Procaspase 2、3、9及其他酶蛋白;电压依赖性阴离子通道(VDAC)、ADP/ATP 转换蛋白(ANT)和线粒体膜转运孔

心脏康复治疗心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

Advances in Clinical Medicine 临床医学进展, 2019, 9(4), 423-427 Published Online April 2019 in Hans. https://www.360docs.net/doc/279249374.html,/journal/acm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279249374.html,/10.12677/acm.2019.94065 Advances in Cardiac Rehabilitation for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Xiaoya Zhang, Xiaolan Wang* Rehabilitation Medicine Department, The Sixth Affiliated Hospital of Sun Yat-sen 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dong Received: Mar. 21st, 2019; accepted: Apr. 4th, 2019; published: Apr. 11th, 2019 Abstract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s one of the most common causes of death threatening human life. With the aging of China’s population structure, the number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s increasing. In addition, China also has about 2 million patients with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 Cardiac rehabilita- tion can shorten hospital stay, reduce economic expenditure and improve patients’ daily living ability, which has become one of the research hotspots in the field of cardiovascular medicine.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recent progress of cardiac rehabilit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cardiovascu- lar diseases. Keywords Cardiac Rehabilitation, Cardiovascular Disease, Treatment 心脏康复治疗心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 张晓雅,王晓兰*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康复医学科,广东广州 收稿日期:2019年3月21日;录用日期:2019年4月4日;发布日期:2019年4月11日 摘要 心血管疾病是威胁人类生命的最常见死因之一,随着我国人口结构老龄化,心血管疾病人数日渐增多,此外,我国还拥有约200万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对疾病的治疗和控制消化大量的财政、医疗资源。心脏*通讯作者。

线粒体功能障碍和人体疾病的研究进展

兰州交通大学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综合能力训练Ⅰ——文献综述 题目:线粒体疾病的最新研究进展 作者:朱刚刚 学号:201207730 指导教师:谢放 完成日期:2014-7-16

线粒体疾病的最新研究进展 摘要:本文为了对线粒体疾病研究的最新进展进行论述,分别从线粒体功能障碍、线粒体疾病、以及相关线粒体疾病的治疗与干预策略三个方面进行了综述。重点从线粒体的功能障碍进行了介绍。 关键词:线粒体、线粒体tDNA、线粒体疾病。 引言:线粒体疾病主要是指由于线粒体DNA突变所导致的一类疾病。 有许多人类疾病的发生与线粒体功能缺陷相关,如线粒体肌病和脑肌病、线粒体眼病,老年性痴呆、帕金森病、O型糖尿病、心肌病及衰老等,有人统称为线粒体疾病。线粒体疾病的发生被认为与氧化磷酸化过程相关基因的突变有关。一、线粒体功能障碍 1线粒体结构、基因组特征及主要功能 1.1线粒体结构及基因组特征电镜下的线粒体是由两层单位膜套叠而成的封闭囊状结构,从外向内依次分为外膜、膜间隙、内膜、基质。不同于经典的“隔舱板”理论,最新提出的三维重构模型认为: (1)外膜与内质网或细胞骨架连接形成网络;(2)内外膜间随机分布横跨两端,宽20nm 的接触点;(3)内膜通过界面与嵴膜接口部分相连,并不直接向内延伸形成嵴膜;(4)嵴膜非“隔舱板”式而是管状或扁平状,相互间可连接或融合,呈现不同的形式。执行线粒体功能的生物大分子分布在不同的空间:外膜上有Bcl-2家族蛋白、膜孔蛋白以及离子通道蛋白;内膜中有电子传递链(呼吸链)复合物I~IV和复合物V(ATP合成酶); 膜间隙和嵴膜腔分布着细胞色素C、凋亡诱导因子(apoptosis in-ducing factor,AIF)和Procaspase 2、3、9及其他酶蛋白;电压依赖性阴离子通道(VDAC)、ADP/ATP转换蛋白(ANT)和线粒体膜转运孔(mitochondrialper-meabletransition pore,MPTP)存在于接触点;三羧酸循环(TCA cycle)酶系、存储钙离子的致密颗粒及线粒体基因组则包含于基质中。【1】与核基因组(nDNA)不同,mtDNA 结构简单,仅含16 569 个碱基,编码2 种rRNA、22 种tRNA和13种参与呼吸链形成的多肽。通常裸露且不含内含子,既缺乏组蛋白保护和完善的自我修复系统,又靠近内膜呼吸链,极易受环境影响,突变频率比nDNA 高10~20 倍。 1.2线粒体功能作为糖、脂肪、氨基酸最终氧化释能的场所,线粒体的主要功能是进行氧化磷酸化、合成ATP,为生命活动提供直接能量。除此以外,它还扮演着多种角色,其中之一是充当“钙库”,参与细胞内钙离子的信号传导。

线粒体功能障碍在胰岛素调控中的重要作用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是一种由于胰岛素分泌绝对不足或者相对不足而引起的代谢紊乱性常见疾病。在我国其发病率逐年迅速增高,且年龄趋于年轻化,长此以往将影响到我国公民的健康发展。因此,探讨糖尿病的发病机制在当今医学和药学领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线粒体功能障碍与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1]。基于线粒体在细胞供能中的重要作用以及胰岛素在糖尿病中的重要地位,本文就线粒体功能障碍在胰岛素调控中的重要作用进行综述,为阐明糖尿病的发病机制及其临床防治及药物研发提供新的启示。 1线粒体概述 线粒体分布于所有真核生物细胞质内,不仅与细胞生存有关,还参与细胞能量产生、氧化还原反应、Ca2+稳态、细胞的某些代谢和生物合成途径的调控以及细胞凋亡等,其数量在不同生物体或者同一生物体的不同组织内具有很大的差异。一般代谢活动越旺盛的细胞(如肝脏、心脏及骨骼肌等)含有的线粒体数量越多。它都由内外两层膜环绕而成,外膜平滑,通透性高,小分子可以自由通过;内膜则向内折叠形成许多嵴,通透性小,含有线粒体电子传递链的绝大多数重要酶类。两层膜之间有腔,称为膜间隙,线粒体中央为基质(matrix)。线粒体的这些结构决定了线粒体在细胞内具有独特而重要的功能。 2线粒体功能以及引起线粒体功能障碍的因素 线粒体的最主要功能是产生ATP,为细胞提供90%以上的能量。其主要通过以下2条途径产生ATP:(1)三羧酸循环途径,机体内的三大营养物质糖、脂类及蛋白质的代谢产物丙酮酸进入线粒体,在线粒体基质中经三羧酸循环最终彻底氧化分解,产生小部分ATP,为机体提供部分能量。(2)电子传递链途径,上述三羧酸循环途径同时还会产生大量还原型烟酰胺嘌呤二核苷酸(NADH)和还原型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FADH2),它们在线粒体基质内结合电子传递到达线粒体内膜,分别与线粒体内膜上的复合物Ⅰ(NADH-辅酶Q还原酶)和复合物Ⅱ(琥珀酸-辅酶Q还原酶)结合,将电子均传递给复合物Ⅲ(辅酶Q-细胞色素C还原酶),继而到达复合物Ⅳ(细胞色素C氧化酶),在复合物Ⅳ处与分子氧结合生成水,终止电子传递,在此电子传递过程中,线粒体内膜内侧即基质内伴随有质子的产生,这些质子经线粒体内膜上具有质子泵功能的复合物Ⅰ、Ⅲ、Ⅳ逆浓度差从基质泵入到线粒体膜间隙,由于线粒体内膜通透性有限,此时则线粒体膜间隙的H+浓度大于线粒体基质内H+浓度,即膜间隙产生大量的正电荷,而线粒体基质产生大量的负电荷,使线粒体内膜两侧形成跨膜电位差m及质子浓度差pH,二者构成跨膜电化学梯度,驱使H+通过线粒体内膜上的复合物Ⅴ(ATP合成酶)返回线粒体基质,此过程释放的自由能驱使腺苷二磷酸(ADP)在复合物Ⅴ的作用下与Pi 耦联生成大量的ATP,继而为机体提供能量。 线粒体功能障碍主要是指线粒体产能异常,因此,在线粒体氧化磷酸化产生ATP的过程中影响ATP生成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故障,则可能表现为线粒体功能异常。此外,线粒体的平均寿命一般约为10d,剩余存在的线粒体可增长或者出芽分裂以补充衰亡的线粒体。因此线粒体数量及线粒体组成成分的变化即线粒体生物合成也在线粒体功能维持中占重要作用[2]。线粒体中具有独立于细胞核的基因组,能进行线粒体基因的自我复制、转录和编码,且呈母系遗传方式,但线粒体基因组的基因数量有限,它只参与22个tRNA和2个rRNA以及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约100个多肽中的13个多肽的编码,其余组分由细胞核中的基因编码。因此细胞内线粒体的生物合成受细胞核和线粒体基因的共同调节。大量研究表明过氧化物酶体增殖受体γ辅助激活因子1α(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 gamma coacti vator1α,PGC1α)是调节线粒体生物合成中的关键因子[3],它通过调控下游核呼吸因子(nuclear respiratory factors,NRFs)、线粒体转录因子以及雌激素相关受体等调节线粒体的生物合成,影响线粒体的功能。此外,线粒体内膜上存在一种阴离子载体蛋白—— —解耦联蛋白(uncoupling protein,UCPs),具有质子通道作用,在外界因素刺激下开放,使电子传递链过程中膜间隙的质子不通过ATP合酶合成ATP进入线粒体,而直接通过线粒体内膜上的UCPs回到线粒体基质,形成“质子漏”,消除线粒体部分跨膜质子浓度梯度,从而使氧化磷酸化脱耦联,减少ATP生成。目前已知的解偶联蛋白 线粒体功能障碍在胰岛素调控中的重要作用徐文娟(中南大学药学院,湖南长沙410000) 【关键词】线粒体;胰岛素;胰岛素抵抗;糖尿病 文章编号:1009-5519(2012)08-1207-03中图法分类号:R587.3文献标识码:A

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障碍新概念、新进展与展望

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障碍新概念、新进展与展望 心外膜冠状动脉阻塞性疾病被公认为心绞痛的病因已有两个多世纪,急性血栓形成引起心外膜冠状动脉闭塞确认为急性心肌梗死的主要原因也有一百多年。因此,长期以来多集中于对心外膜冠状动脉的诊断和防治的研究。1958年Sones首次开展冠状动脉造影术,这为心外膜冠状动脉树的直视提供了可能。紧接着在1970年Favaoloro a n d Effler 开展了第一台冠状动脉搭桥术,1977年Gruntzig完成首例经皮冠状动脉球囊成形术。这三项技术已经逐步完善,目前已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世界著名心脏病学家Eugene Braunwald指出冠状动脉微循环一直未受到足够的重视,但是晚近该领域已经受到国内外学者广泛的关注,并开始进行深入的探讨。 1.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障碍研究沿革与新概念 心外膜下冠状动脉仅是冠状动脉循环的一部分,心肌血供直接源于冠状动脉微循环,半个世纪以来国内外学者一直在冠状动脉微循环的探索研究中。早在40多年前文献上提出了冠状动脉微血管疾病(coronary microvascular disease,CMVD)这一概念,Likoff等首次报道冠状动脉造影未发现冠脉狭窄但仍有典型心绞痛这一临床现象。当时对其具体的发病机制仍不清楚,1973年Kemp将其称为X综合征。1988年Cannon

等认为可能是微血管病变所致,建议将其称为微血管性心绞痛(MVA)。由于是冠状动脉对收缩刺激高度敏感,导致微血管对扩张张力受限,肌壁间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障碍可能是该综合症的发病原因。20年来大量的侵入性和非侵入性冠状动脉生理评估使我们更好的了解到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coronary microvascular dysfunction,CMD)与微血管功能密切相关。1997年心脏X综合征”被列入ESC稳定性冠状动脉疾病诊疗指南,2013年ESC稳定性冠状动脉疾病诊疗指南全面的提出了心肌缺血发生机制包括:心外膜冠状动脉狭窄,局灶性或弥漫性心外膜冠脉痉挛和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障碍,以上三个机制可能重叠,导致了由运动或应激引起的胸痛症状。2015年《自然综述—心脏病学》连续发表两篇综述性文献,阐述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障碍机制、功能评价、诊断与治疗,强调了对冠心病心肌缺血机制的新认识和未来的探讨方向。 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障碍发病机制复杂多样,任何导致冠状动脉微血管的功能改变和/或结构异常最终都可以导致CMD。这些机制在不同临床条件下有所不同,但在同一情况下它们可能并存,造成CMD,最终导致冠状动脉血流储备(coronary flow reserve,CFR)下降。鉴于多种功能异常造成的CMD有的是可逆的,随着相应的危险因素或者疾病的纠正CFR可以恢复正常。无论功能性的或者结构改变造成的CMD临床上均是通过微血管功能来检测,但微血管结构性改变在临床上很难进行检测。由于对CMD发病机制的深入认识,目前文献上不再沿用冠状动脉微血管疾病这一术语,而称之为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更为准确,并以CMD作

冠心病冠脉微循环障碍检查手段的研究进展(2020完整版)

冠心病冠脉微循环障碍检查手段的研究进展(2020完整版) 近年来,随着对冠状动脉(冠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发病机制及诊疗手段认识的深化,人们发现仅解决心外膜冠脉血管的病变并不能完全解决所有CHD患者的症状及预后。随之冠脉微循环障碍(CMD) 便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1],但CMD目前尚缺乏完全可靠的检查手段以有效指导临床治疗及预后,因而对其检查方法的重视与完善便显得尤为紧迫。下面笔者便就CMD现有的检查手段作一综述。 1 CMD 的定义、分类及评价指标 CMD是指冠状前小动脉、微小动脉等共同组成的冠脉微循环系统受到一种或多种致病因素影响后,结构和(或)功能异常而导致心肌血液供需失衡,最终出现心肌缺血、心力衰竭及心律失常等表现的一种临床综合征[2]。前小动脉直径为100~500 μm,微小动脉直径<100 μm,其在冠脉造影时均不能显示。按其发生的临床基础可分为四种类型:无心肌疾病和阻塞性冠脉疾病的CMD;阻塞性冠脉疾病的CMD;心肌疾病的CMD;医源性CMD,包括PCI术后、冠脉旁路移植术后及心脏移植术后等[1]。2017年我国学者在CMD专家共识中将之分为三种类型:不合并阻塞性冠脉疾病的CMD、合并阻塞性冠脉疾病的CMD 及其他类型CMD[3]。

目前,虽然心内膜心肌活检可观察小冠脉,但因其有高度侵入性,且对微循环不能进行功能评估而难以在临床应用,所以现多以测量冠脉血流量( CBF) 和冠脉血流储备(CFR)来评估冠脉微循环。 对于CHD患者,心外膜动脉阻塞性疾病常常与CMD共存[4]。而CFR 降低在没有心外膜阻塞性狭窄的情况下,作为CMD的标志才比较可靠。这是因为CFR是通过静脉注射半衰期短的腺苷、双嘧达莫、乙酰胆碱等内皮依赖性血管扩张剂[5],对心外膜大动脉和冠脉微循环实现最大血管舒张时,对其流量进行综合测量而获得的CBF 或心肌血流量(MBF)与基线时相应指标的比值。但临床中,很难区别这两种情况对心肌灌注的影响。对CFR 的临界值,有学者建议为2.0,< 2.0即为CMD [6]。另有学者认为CFR>2.6即可排除CMD,临界CMD为1. 5 -2.6,< 1. 5 可诊断为CMD[7]。 2 冠脉微循环功能评估方法 因尚不能对微血管成像的影像学技术的局限性,目前临床开展的CMD检查方法主要聚焦于评估冠脉微循环系统的功能状态,其包括CMD 的有创检查与无创检查。 2.1 CMD的有创检查

冠状动脉微血管疾病诊断和治疗的中国专家共识(2020完整版)

冠状动脉微血管疾病诊断和治疗的中国专家共识 (2020完整版)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基础研究学组,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介入心脏病学组,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女性心脏健康学组,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学组 1.背景 近年来,随着循证医学和介入性心脏病学的迅速发展,冠状动脉微血管疾病(coronary microvascular disease,CMVD)的临床意义日益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虽然在医学文献中出现CMVD 的报道已有43 年的历史,但有关此病的诊断和治疗建议一直未写入国际心血管病指南。2013 年,欧洲心脏病学会稳定性冠状动脉疾病治疗指南中正式将此病列入冠心病的临床类型,并提出了初步的诊断和治疗建议[1]。但迄今为止,国际上尚无专门针对CMVD 的指南或共识,我国临床医师对于此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分型、诊断、治疗和预后等诸方面的认识仍有很多误区。鉴于此,2015 年3 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组织基础研究学组、介入心脏病学组、女性心脏健康学组以及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学组的专家,着手编写本共识。专家组在广泛搜集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经过分工撰写、集体讨论、反复修改并认真征求10 余位在CMVD 领域具有较深造诣的资深专家的意见,最终完成了本文的定稿。尽管如此,专家

组认为,CMVD 是一个较新的研究领域,相关临床证据明显不足,本共识的内容仍然是粗略和初步的,希望本共识和建议对于该领域更加深入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能够起到引领和推动作用。 2.CMVD 的定义和流行病学 CMVD 是指在多种致病因素的作用下,冠状前小动脉和小动脉的结构和(或)功能异常所致的劳力性心绞痛或心肌缺血客观证据的临床综合征。1973 年,Kemp HG 首次将此病命名为X 综合征(syndrome X),1985 年,Cannon RO 将此病命名为微血管性心绞痛(microvascular angina),2007 年,Camici PG 将此病命名为微血管功能异常(microvascular dysfunction),2013 年欧洲心脏病学会稳定性冠状动脉疾病治疗指南中正式将此病命名为微血管功能异常[1]。本专家组认为,微血管功能异常一词未能涵盖本病的微血管结构异常,因此建议命名为CMVD。 目前尚无大样本人群的CMVD 的流行病学资料。以往小样本的临床研究显示,在具有心肌缺血症状但冠状动脉造影显示非阻塞性病变的患者中,CMVD 的发生率约为45%~60%。2012 年欧洲一项包括11 223 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7.5 年随访研究显示,入院时近1/3 的男性和 2/3 的女性患者冠状动脉造影未发现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但无论在男性或女性,冠状动脉造影显示正常和非阻塞性冠状动脉病变患者的主要心血

血栓性微血管病(TMA)

血栓性微血管病(TMA)

TMA的主要发病机制涉及微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和遗传易感因素,致病因素包括细菌、内毒素、外毒素、自身抗体、免疫复合物、病毒、药物等,且病因不同其发病机制也不尽相同。 血栓性微血管病(TMA)是一组具有共同病理特征的急性临床病理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内皮细胞肿胀脱落、内皮下绒毛状物质沉积和血管腔内血小板聚集形成微血栓、血管腔内栓塞及红细胞碎裂等微血管系统异常。 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血小板减少、溶血性贫血和微循环中血小板血栓造成的器官受累,其临床表现与TMA 的病变范围和累及不同器官造成的功能障碍有关。 TMA主要包括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HUS)、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恶性高血压、硬皮病肾危象、妊娠相关的肾脏损害、移植相关的肾脏损害、人类获得性免疫缺陷病毒(HIV)相关肾脏损害、肿瘤/化疗相关肾脏损害等,涉及的临床科室非常广泛,且目前临床误漏诊严重,亟需国内外广大临床医师关注。 下面由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肾内科于峰副教授为大家全面介绍TMA 的病因、临床表现、肾脏病理特点、治疗及预后等内容。 血栓性微血管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细菌感染

大肠杆菌(产志贺毒素) 腹泻相关HUS(D+HUS)由产志贺毒素(STx)的细菌引起(主要是大肠杆菌O157:H7,占60%)。细菌通过粪-口途径引起肠道感染,临床表现为腹泻。 细菌黏附在肠道黏膜表面,分泌志贺毒素,后者一旦通过损伤黏膜进入血循环,可迅速与循环中的中性粒细胞结合,到达损伤的靶器官。由于肾小球内皮细胞上志贺毒素受体表达较高,故此类患者肾脏受累较突出,同时,患者具显著的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及血小板减少,因此临床将其命名为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由于这类患者常伴腹泻,又被称为腹泻相关性HUS或典型HUS,其约占全部HUS的90%。 侵袭性肺炎链球菌 侵袭性肺炎链球菌相关的HUS发病机制主要为TF 抗原的暴露。 在正常生理状态下,TF抗原存在于人体红细胞、血小板及肾小球内皮细胞的表面,并被N-乙酰神经氨酸覆盖。如患者感染了产神经氨酸酶的肺炎链球菌,其分泌的神经氨酸酶可以分解细胞表面的N-乙酰神经氨酸,使TF抗原暴露。TF抗原暴露后,机体会产生针对TF 抗原的自身抗体,引发免疫反应,造成红细胞、血小板及肾小球内皮细胞的损伤,最终导致HUS的发生。 补体调节分子异常

冠脉微血管病变进展

[12]闫秀婧.青岛市森林与湿地负离子的空间分布特征[J]. 林业科学,2010,46(6):65-70. [13]闫秀婧.青岛市森林与湿地负离子水平时空分布研究 [D].北京林业大学林业装备工程2009级博士毕业学 位论文,2009:33-35. [14]崔立船.浅析海滨城市空气中负离子与人体健康的关 系[J].中国疗养医学,2010,19(7):595-596. [15]青岛市市南区绿化委员会办公室.绿染青岛市南区[J]. 国土绿化,2012(2):26-27. [16]赵小宇,马轶,孙克南.浅谈森林浴与森林浴场设计 [J].河北林业科技,2014(3):47-49. [17]李博,聂欣.疗养期间森林浴对军事飞行员睡眠质量 影响的调查分析[J].中国疗养医学,2014,23(1):75-76. [18]李卿,贺媛.森林浴对健康的影响[J].中华健康管理 学杂志,2011,5(4):229-231. [19]Sandra C Blass,Hans Goost,Christof Burger,et al.Extra- cellular micronutrient levels and pro-/antioxidant status in trauma patients with wound healing disorders:results of a cross-sectional study[J].Nutrition Journal,2013(12):157. [20]廖忠友,李学威,韩振宇,等.峨眉山疗养地环境质量 分析及疗养因子研究现状[J].西南国防医药,2014,24 (4):453-454. (收稿日期:2015-01-16) 冠脉微血管病变的研究进展 何勤武常芬 【摘要】本文就冠状动脉微血管病变常见的表现类型心脏X综合征、冠脉慢血流现象和无复流现象的临床特点、病理机制、治疗以及微血管病变诊断技术的进展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冠状动脉;微血管;心脏X综合征;慢血流现象;无复流现象 近几年随着冠状动脉造影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技术日益成熟,冠脉微血管病变(coro-nary microvascular disease,CMD)引起广泛关注,它的发生机制、诊断、治疗、预后等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冠状动脉微循环是指由微动脉(<300μm)、心肌组织毛细血管(平均8μm)和微静脉(<500μm)构成的微循环系统[1]。其中微动脉属于肌性动脉,在心外膜下的冠状动脉无固定狭窄时,可显著影响心肌血流灌注,是冠状动脉主要的阻力血管床和心肌代谢场所。其病理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很多研究提示是多因素共同参与的结果,包括动脉粥样硬化、内皮功能失调、炎性反应、微血管舒缩功能障碍、冠状动脉微血管重构等等。目前最引人关注的表现类型有心脏X综合征(Cardiac syndrome X)、冠脉慢血流现象(coronary slow flow phenominon,CSFP)(亦称Y心脏综合征)和无复流现象。各个表型的发病机制和治疗可能有不同的侧重,但目前均无明确的预防和治疗方法。 1心脏X综合征(Cardiac syndrome X) 1.1临床特点心脏X综合征[2]也称微血管性心绞痛。是指有典型或不典型的劳力性心绞痛症状,心电图运动试验阳性或心肌核素扫描显示心肌缺血证据而冠状动脉造影正常,冠脉血流储备降低的一组症候群。容易在压力下发生,多见于年轻或中年女性患者,特别是绝经后妇女。心脏X综合征占心绞痛总数的10%~15%。 1.2病理机制多通过微血管功能不良、内皮功能障碍、炎症反应等机制引起[3]。冠脉血流储备降低是其发生机制的特点之一。研究发现,虽然该类患者心外膜冠状动脉无狭窄,但给予硝酸甘油等血管扩张剂后,冠状动脉血流量无相应增加,提示其冠状动脉最大的血流量与基础血流量之比下降。冠脉前小动脉收缩异常、绝经后女性雌激素受体α的表达、破坏血管内皮功能、交感神经反应性增强以及心理和精神因素均是其重要机制。 1.3治疗β受体阻滞剂被认为是治疗的一线药物,因其可降低交感神经张力,降低心肌耗氧量,从而控制症状[4]。他汀类药物能改善该类患者的内皮功能[5]。雌激素治疗可使绝经后的患者减少发作频率,可能与雌激素减弱乙酰胆碱的作用,增加内皮相关的血管扩张作用有关[6]。硝酸酯类药物和钙拮抗剂疗效均不肯定。 2慢血流现象 随着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普及,冠脉慢血流现象(coronary slow flow phenomenon,CSFP)[7]逐渐引起了人们注意。CSFP是指除外严重的冠脉狭窄、痉挛、气体栓塞、溶栓治疗后、冠状动脉成形术后、心功能不全、心脏瓣膜疾病以及某些涉及冠脉微血管的结缔组织疾病等因素,在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心外膜下冠状动脉无狭窄或狭窄小于50%,而冠脉内前向血流缓慢,远端血流灌注延迟的现象[8]。其诊断标准为TIMI血流2级,即冠脉造影时,造影 文章编号:1005-619X(2015)07-0692-04 DOI编码:10.13517/https://www.360docs.net/doc/279249374.html,m.2015.07.008 作者单位:266071济南军区青岛第二疗养院门诊部通迅作者:武常芬

线粒体功能异常引起的疾病研究进展(一)

线粒体功能异常引起的疾病研究进展(一) 【摘要】线粒体在能量代谢、自由基产生、衰老、细胞凋亡中起重要作用。线粒体的基因突变,呼吸链缺陷,线粒体膜的改变等因素均会影响整个细胞的正常功能,从而导致病变。许多研究表明,线粒体功能异常与帕金森氏症,阿尔兹海默病,糖尿病,肿瘤,等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密切相关,既是疾病病因之一,亦是疾病发病的早期征兆。本文就有关线粒体功能异常所引起的疾病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线粒体;功能异常;帕金森氏症;阿尔茨海默病;线粒体糖尿病;肿瘤 Abstract:Mitochondriaplayanimportantroleinenergymetabolism,freeradicalproduction,agingandcellapoptosis.Mitochondrialmutations,respiratorychaindefectandthemitochondrialmembranechangesmayaffectthenormalfunctionsofth ewholecell,leadingtodiseases.Manystudiesindicatethat,mitochondrialdysfunctioniscloselyrelatedtothecauseanddevelopmentprocessofdiseases,suchasParkinsonk’sdisease,Alzheimer’sdisease,maternallyinheriteddiabetesandcancer,anditisalsotheearlysignsofthediseases.Thisstudyoverviewstheresearchesaboutthediseasescaused bythemitochondrialdysfunction. Keywords:mitochondria;dysfunction;Parkinson’sdisease;Alzheimer’sdisease;maternallyinheriteddiabetes;ca ncer 引言 1.1线粒体的功能 线粒体的主要功能是进行氧化磷酸化,合成ATP,为细胞生命活动提供能量。线粒体是糖类、脂肪和氨基酸等物质最终氧化释能的场所。糖类和脂肪等营养物质在细胞质中经过降解作用产生丙酮酸和脂肪酸,这些物质进入线粒体基质中,再经过一系列分解代谢形成乙酰辅酶A,即可进一步参加三羧酸循环。三羧酸循环中脱下的氢,经线粒体内膜上的电子传递链(呼吸链),最终传递给氧,生成水。在此过程中释放的能量,通过ADP的磷酸化,生成高能化合物ATP,供机体各种活动的需要。 此外,线粒体在细胞凋亡的过程中也起着枢纽作用。主要途径是通过线粒体膜通透性改变,导致细胞色素C、调亡诱导因子(AIF)、多种降解酶前体的释放和膜电位下降、活性氧产生及线粒体基质肿胀,最终导致细胞裂解。线粒体跨膜电位DYmt的下降,被认为是细胞凋亡级联反应过程中最早发生的事件。 1.2线粒体功能异常 线粒体功能异常多指由于线粒体膜受到破坏、呼吸链受到抑制、酶活性降低、线粒体DNA(mtDNA)的损伤等引起的能量代谢障碍,进而导致一系列相互作用的损伤过程。 2线粒体功能异常引起的疾病研究进展 线粒体与人的疾病、衰老和细胞凋亡有关。线粒体异常会影响整个细胞的正常功能,从而导致病变。许多研究表明,帕金森氏症,阿尔兹海默病,糖尿病,肿瘤,等疾病的发生发展均与线粒体功能的异常有关。 2.1线粒体与帕金森氏症(Parkinson’sdisease,PD) 帕金森病是一种慢性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是由中脑黑质致密部多巴胺神经元选择性变性死亡、纹状体多巴胺减少所致,其发病机制目前并不很清楚。在提出的各种假说中,人们越来越重视线粒体功能异常在帕金森病发病中的作用2,3]。 线粒体呼吸链是体内氧自由基产生的主要部位,呼吸链中任何部位受到抑制都会使自由基产生增多。PD患者黑质中线粒体酶复合体Ⅰ缺陷会导致自由基产生增多,ATP合成减少。能量的减少会造成细胞内外离子失衡,膜电位下降,导致一些电压依赖的Ca2+通道的持续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