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江苏高考语文卷名著阅读题的讨论

合集下载

对2022年江苏高考语文试卷的分析

对2022年江苏高考语文试卷的分析

对2022年江苏高考语文试卷的分析高一语文组蔡锦高今年高考结束后,我听到考生普遍反应的就是语文试卷比较难,高考成绩的揭晓,也印证了这一反应。

今年我们江苏语文省均分为81分左右,较往年下降了近10分。

而我校学生的成绩,据本人调查,为70分多一点。

在作文均分变化不大的情况下,语知得分较往年大大降低了。

下面,我就对今年高考语文试卷做一简单分析:第一题,今年与往年略有变化,江苏自独立命题以来,第一题一直是语音题,但是今年突然考了字形,考生可能会有点不适应,但是难度不大,一般不容易失分;第二题为语病题,第三题为指向性压缩题,均为常规题,很常见,考生在复习时应做过很多类似的题目,不再赘述。

第四题是考生反应难度很大的题目,这一题从命题方向来说,没有回避今年的热点(辛亥革命100周年),从命题范围来说,考了文学常识,应该说去年就考了文学常识(世博会的小美人鱼,考了安徒生),但是没有引起老师和学生的足够重视,很多学生考后反应面对这一题时,头脑一片空白,不知道如何去作答,对于后面的按语该怎么写,也是茫然不知,得分率可想而知。

第五到第八题是文言文阅读,这一篇文言文从考生的反应来看,也是属于比较难的。

我问了部分考生(包括我们学校的部分学生,也包括涟水中学的几个学生),他们都说文言文阅读根本没读完,不是不想读,而是读不懂。

读不懂就匆匆做题,答题质量怎么能有保证?其实这一篇文言文并不算很难,而是我们的学生根本没有养成文言文学习的习惯,课前没有做好预习,只是在上课时机械地记一些笔记,课后不知道该如何去归纳总结,不知道活学活用,不懂得用已学过的知识去解决未学过的文章,用这样的学习方法,考试焉能考好?第十题是名句名篇默写,这一题是常规题,除了最后一小题,其余各题难度不大。

但是也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就是命题者在命题的时候,故意回避了那些耳熟能详的句子,譬如(1)题《逍遥游》、(6)题《琵琶行》,都考了我们平常不太注意的句子,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不能寄希望于猜题、押题,凡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都必须要求学生全文背诵。

高考语文名著阅读与分析

高考语文名著阅读与分析

高考语文名著阅读与分析高考语文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其中名著阅读与分析是考试的一个重要内容。

通过对名著的深入阅读与分析,不仅可以提升我们的文学素养,还可以锻炼我们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下面将就高考语文名著阅读与分析的重要性、学习方法以及应对策略进行探讨。

一、高考语文名著阅读与分析的重要性名著是文学的瑰宝,汇集了作者的智慧和对生活的思考。

在高考语文中,名著阅读与分析占据了重要的比重。

通过深入阅读与分析名著,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和思想含义,还可以提升我们的写作能力和理解能力。

此外,高考试题中常常涉及名著的内容,熟悉名著能够更好地应对考试,取得更好的成绩。

二、高考语文名著阅读与分析的学习方法1. 全面阅读:在开始学习一本名著之前,我们应该先进行一次全面的阅读。

通过快速阅读,可以了解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把握整体脉络和基本情节。

2. 深入思考:在第二次阅读时,我们应该深入思考,仔细品味名著中的细节和意义。

思考作者的用词、句式,思考人物的形象、性格,思考事件的背景和意义。

这样能够更好地理解名著并提炼出其中的精华。

3. 笔记总结:在学习名著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适当地进行笔记和总结。

记录名著中的重要事件、关键人物以及他们的心理变化,可以有效地帮助我们记忆和理解。

4. 分组讨论:名著阅读可以结合小组讨论,与同学们一起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通过不同视角的碰撞与交流,可以拓宽我们对名著的理解和理解深度。

三、应对策略在高考语文名著阅读与分析中,我们还需要掌握一些应对策略,以更好地应对考试。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策略:1. 熟悉名著和作者:在考试前,我们应该提前了解所要阅读的名著以及作者的相关背景。

了解名著的创作背景、主题和思想,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分析其中的内容,提升文章的深度。

2. 充分准备笔记:在阅读名著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对重要内容进行摘录和整理。

在备考期间,翻阅自己的笔记能够快速回忆和理解名著的重点内容,为解答考题提供支持。

对高考名著阅读题的一些思考

对高考名著阅读题的一些思考

对高考名著阅读题的一些思考作者:徐晓玲来源:《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12年第06期2007年,江苏省高考首次把《红楼梦》《三国演义》等11部长篇小说及《论语》等三部文化经典著作列入考试范围,即新增文化经典著作阅读和文学名著阅读两个部分,共计20分;紧随其后的是福建省,考查角度、命题方式都与江苏省并无二致;时至2011年,湖南省语文高考也出了选做题,其中一道选做题为“儒家思想与墨家思想的异同”,也算是迈入了“名著阅读题”的考查队伍。

在全国教育界轰轰烈烈的课改大潮中,这种新题型的横空出世是偶然还是必然?它的考查方式是科学成熟还是有待改进?它的考查结果是否符合命题人的初衷?就此,我想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一、名著考查“功德无量”,高考现身纯属必然文化经典与文学名著,是人类最伟大的创造品。

人类所建造的事物,无能经久:纪念碑会坍塌;国家会衰亡;文明会因古老而为人摈弃……但有许多书卷,历经兴亡盛衰,仍复存在,永不衰老。

纵观泱泱中华,分明就是悠悠三千多年读书史。

如今,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读书也理应成为获取知识、实现价值的重要手段。

然而实际情况却不容乐观:1. 多数学生不喜欢读课外书,表示“没兴趣也没有时间”,宁愿上网聊天、玩游戏或外出游玩。

2.经常进行课外阅读的学生非常少,其中大部分学生读的是“卡通故事”和“脑筋急转弯”之类,很少有学生去读名著名篇。

3.课外阅读时学生多数只注意故事情节,无语言积累意识,从不摘抄好词好句,也没有查字典、词典去理解生字词的习惯,更谈不上情感熏陶、思想启迪和审美乐趣。

于是,不少学生谈及《西游记》,只会感慨“悟空与紫霞仙子”的凄美爱情,因为他们看的是周星驰版的《大话西游》;听到问题“你对黛玉看法如何”,只会回答“待遇不求多好,万八千足矣”,因为他们不知道“林妹妹名黛玉”;知道鲁迅的越来越少,知道周迅的越来越多……部分学生对文化经典及文学名著十分陌生,他们的思想几乎已经荒芜成了沙漠。

关于江苏高考语文卷名著阅读题的讨论

关于江苏高考语文卷名著阅读题的讨论

关于江苏高考语文卷名著阅读题的讨论作者:袁夫石来源:《语文建设》2008年第09期为了讨论方便,先将2008年江苏高考语文卷附加题“名著阅读”抄录如下:二、名著阅读题(15分)24,下列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郭沫若创作的《凤凰涅槃》和《女神之再生》,分别借用了我国女娲炼石补天和天方国古代的神鸟“菲尼克司”从死灰中更生的神话材料。

B巴金的《家》写了一个封建大家庭的历史,写它必然地走上崩溃的路,走到了它自己亲手掘成的墓穴。

其中写了一个幼稚而大胆的日礼教的叛徒——觉慧。

C《三国演义》写赤壁之战中,曹操败走华容道,脱险后到达南郡,突然大哭,说如果荀或在,决不会遭此大败。

这是曹操在痛骂诸谋士无能。

D哈姆莱特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典型形象,他赞美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E巴尔扎克笔下的老葛朗台,除了金钱,对任何人都没有感情,他破例为病危的妻子花钱求医,也是因为妻子一死,她名下的财产就要分给女儿。

25简答题(10分)(1)夏瑜、九斤老太、闰土、单四嫂子、陈士成这些人物分别出于鲁迅小说集《呐喊》中的哪篇作品7(5分)(2)《红楼梦》中写道:“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

”请说说“金玉良缘”“木石前盟”的含义。

(5分)从考查内容上说,考题紧贴2008年江苏省高考语文科考试说明。

考题面较广,涉及十大名著名篇(《三国演义》《红楼梦》《呐喊》《家》《边城》《欧也妮’葛朗台》《老人与海》《女神》《雷雨》《哈姆莱特》)中的七部。

多项选择题重在对名著名篇主要内容、主要人物和主要艺术特点的把握,比如《家》的主题,《三国演义》的情节,《女神》的艺术特点,《欧也妮·葛朗台》的情节与人物性格,哈姆莱特的性格特点等。

有的题比较宏观,像《女神》的用典艺术、《家》的主题和哈姆莱特的形象,而有的则要微观得多,像不正确的C项,考查的是边角料,说的是曹操败归南郡,苦思郭奉孝,非哭荀或,这处错误很隐蔽,不是所谓的名著导读所能解决的,非细嚼文本不可。

对江苏高考语文加试题之名著阅读的反思

对江苏高考语文加试题之名著阅读的反思

对江苏高考语文加试题之名著阅读的反思作者:李叶来源:《新智慧·中旬刊》2017年第01期【摘要】江苏省为了将学生的名著阅读落到实处,在高考中通过附加卷形式进行了对文科生文学名著阅读的考查。

由于现有考查机制不完善,直接导致名著阅读的教学过程逐渐偏离考查的初衷,无法体现新课程的精神。

通过对江苏名著阅读题考查中存在的问题的反思和探讨,希望能够探求出更加科学合理的考查内容和考查形式,真正实现考査的初衷,实现文学名著的教育价值。

【关键词】高考语文加试题文学名著阅读江苏卷《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说明》提出通过文科加试题对学生进行名著阅读考查,至今已有8年。

但在目前的高考形势下,高中生即便是文科生的课外名著阅读却一直处于一个尴尬的境地。

名著阅读作为高考考查的要求,体现了新课程“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及整体素质”的精神,这一举措透射着语文教育改革与创新的智慧,让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看到了落实阅读经典的曙光。

当2015的高考尘埃落定后,我们回顾这八年来的语文加试题中对文学名著的考查发现,这种考查形式和内容却未能实现考查的初衷,也没有达到阅读教学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我们以近几年的附加题为例,探讨江苏对名著阅读题考查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一、考查的形式单一连续八年,江苏高考附加题中的名著阅读题考查形式是选择题和简答题相结合。

江苏卷的诗歌鉴赏题与文学类文本试题中均已取消选择题,因为选择题具有明显的局限性,无法体现学生个性化的感受与体验,显然不适用于文学鉴赏的需要。

然而,作为文科生必答的一份旨在重点考查学生人文素养的附加卷就用一道选择题覆盖5 部文学名著,且要求学生选出描述不正确的选项,这与加试题的考查精神显然是相背离的。

二、考查的范围狭窄自2008年到2015年,考查的几部名著分别是《三国演义》《红楼梦》《呐喊》《家》《边城》《女神》《雷雨》《哈姆雷特》《欧也妮·葛朗台》《老人与海》,后来增加了《茶馆》《子夜》《飞鸟集》,这在《考试说明》中划定的命题范围以内。

江苏高考名著阅读复习的有效方法

江苏高考名著阅读复习的有效方法

江苏高考名著阅读复习的有效方法自08年江苏高考增加文科附加题以来,名著的考查一直让众多考生颇为头疼,15分的题目涉及十来篇名著,还包含《三国演义》、《红楼梦》这样的鸿篇巨制。

再者,名著题目难度有所加大,选择题知识点越来越细,问答题要求越来越高。

如何让考生们扎实地把握名著内容,进而在深度了解作品的基础上进行准确判断、分析鉴赏,是我们语文教师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为此,我在教学中作了以下尝试。

一、计划先行,提前渗透,具备超前意识十几部名著如果都等到进入高二后才着手阅读,时间远远不够。

因此,我为学生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细化到每本名著的阅读时间安排。

《红楼梦》和《三国演义》,篇幅最长,情节、人物最为复杂,我让学生利用高一的寒暑假及双休日进行阅读、整理,其余篇目安排到高二进行。

虽然高一阶段未分文理科,但是名著的阅读有利于学生从经典中汲取营养,提高自身的人文修养。

此外,如所讲课文涉及高考名著,就可利用时机,给学生补充名著知识。

如讲到《林黛玉进贾府》时,可将《红楼梦》的人物关系图、十二钗判词等相关知识点带动起来。

有了高一、高二的提前渗透,到了高三系统复习时,名著的内容学生已基本掌握,再加以系统的训练,必能查漏补缺,使复习有效得力。

二、宏观指导,微观推进,做到点面结合教师在指导名著复习时,既要让学生对作品有宏观上的感知,也要指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把握重要细节,做到“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宏观微观兼备。

1.理清名著脉络,胸中有丘壑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对名著的掌握是断裂式的,前后的知识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链。

因此,我们需对学生的阅读进行指导,让他们从宏观上梳理好全书的脉络,做到“大处着眼”。

《红楼梦》和《三国演义》均有一百二十回,倘若不能从整体上把握作品的内容,复习时只会是“一叶障目,不见森林”。

《红楼梦》序幕由前五回构成,前五回是全书的总纲,它分别从各个不同角度为全书情节的开展作了必要的交代。

了解前五回可知宝黛的前世情缘,贾府的人物关系、典型环境,四大家族的关系,众多主、次人物的发展和结局,对全书的脉络便能了然于心。

江苏高考名著复习的策略浅谈

江苏高考名著复习的策略浅谈

江苏高考名著复习的策略浅谈作者:郭玉娟来源:《作文成功之路·上旬刊》 2015年第7期江游省高邮市临泽中学郭玉娟作为连续三年的文科毕业班语文老师,我对于这三年语文加试内容中名著阅读部分考查的变化深有感触。

首先,名著篇目2 013年用《茶馆》替换了《雷雨》,2014年用《子夜》和《飞鸟集》替换了《女神》。

从内容的角度来说,是一种进步,司以说更贴合时代要求,但确定的时间放在高三以后,这对于对原先的名著篇目就不甚了解的高三学生来说,加大了压力。

其次,2013年新换篇目《茶馆》和2014年《子夜》均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

《茶馆》考查了前言中的“三一律”,《子夜》考查双桥镇的农民暴动游离在整篇小说之外,这部分内容是出现在《子夜》后记矛盾先生自己对小说的评价中,这两部新增篇目考查的内容,个人觉得有些尴尬,学生也不一定会刻意去了解前言和后记,重点肯定放在了正文上。

再次,近三年的名著阅读简答题的变化也很大,特别是江苏自从有加试以来几乎年年考《红楼梦》(仅一年以《三国演义》代替),从刚开始的简单情节复述到情节、细节结合分析,到今年的以分析鉴赏为主的考题,考查的难度逐年加大,紧扣名著的同时又把分析鉴赏放在了最主要的位置。

同样的2012年、2014年对《呐喊》的简答题考查也透露了这样的一种趋向,对此,我不禁有捉襟见肘之感,今后对名著这一块怎么教是个难题。

面对着日渐灵活的高考试题,究竟怎样才能省时高效完成名著阅读部分的教学任务?下面本人结合教学实践谈一些浅陋的思考。

一、制定好高一、高二期间的切实可行的名著阅读计划在高三复习正式开始之前,前期准备工作必不可少,否则十一本名著不可能在高三有限的时间内有效地学习。

众所周知,这十一本名著中,《红楼梦》和《三国演义》是篇幅最长、阅读难度最大的两部作品,因此仅仅利用课上的时间给学生阅读是远远不够的。

因此我们应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好高一高二时的寒暑假以及平时的双休日进行阅读。

教师在学生阅读之前,最好先对作品的内容作些推介,让学生能对作品有个宏观上的感知。

2021年江苏卷高考语文阅读真题解析

2021年江苏卷高考语文阅读真题解析

2021年江苏卷高考语文阅读真题解析今年的江苏卷高考语文阅读部分出题突出,内容丰富多样,考查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下面对其中的几篇文章进行解析,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文章,并提高答题的准确性和速度。

文章一:《春江花月夜》是宋代文学家张若虚的作品,这篇诗以描绘美丽的春江夜景为主题,通过景物描写、意象的运用以及抒发自己的思乡之情,展现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

首先,文章以“春江花月夜,穷游何处觅知音”作为开篇,直接点明了诗的主题。

通过“春江花月夜”这一景象,作者展现了春江的美景以及夜晚的宁静和神秘感。

接下来的描写,“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表达了景色的荒凉和寂静,进一步突出了春江花月夜的美丽和特殊性。

而后,文章以“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思江南”为转折,表达了作者的离乡之情和思乡之思。

通过运用羌笛的声音来描述思念之情,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对江南的眷恋和思念之情,进一步引发读者对于家乡的回忆和思考。

最后,文章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作为结尾,通过人生和月亮的比较,表达了作者对于人生离合和变幻无常的思考和感慨。

整篇文章通过描绘自然景色,抒发自己的思乡情感,并深入探讨人生的意义和价值,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总的来说,这篇文章通过景物描写、意象的运用以及抒发情感的方式,展现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追求美的态度,同时也引导读者思考人生的意义和变幻无常。

对于考生而言,理解和把握文章的主旨和意图是解答问题的关键,同时也需要注意对于具体细节的把握和分析。

只有准确理解文章的主旨和情感表达,才能在答题中把握重点,提高答案的准确性。

文章二:《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以描述贾宝玉和林黛玉等人的生活为主线,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复杂的人物关系,展现出封建社会的现实和人性的复杂性。

首先,文章开篇以“葬花吟”作为引子,通过描述黛玉用丝巾为花簪和托在胸前的仪式,展现了黛玉对于花朵的痛苦和哀悼之情。

这一描写不仅展现了黛玉对于美的追求和感受力,同时也揭示了封建社会对女性的束缚和命运的悲剧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8.9
YUWEN JIANSHE 1

价与考试
关于江苏高考语文卷名著阅读题的讨论
□ 江苏省淮安中学 袁夫石
为了讨论方便,先将2008年江苏高考语文卷附加题“名著阅读”抄录如下:
二、名著阅读题(15分)
24.下列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A.郭沫若创作的《凤凰涅槃》和《女神之再生》,分别借用了我国女娲炼石补天和天方国古代的神鸟“菲尼克司”从死灰中更生的神话材料。

B.巴金的《家》写了一个封建大家庭的历史,写它必然地走上崩溃的路,走到了它自己亲手掘成的墓穴。

其中写了一个幼稚而大胆的旧礼教的叛徒——觉慧。

C.《三国演义》写赤壁之战中,曹操败走华容道,脱险后到达南郡,突然大哭,说如果荀彧在,决不会遭此大败。

这是曹操在痛骂诸谋士无能。

D.哈姆莱特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典型形象,他赞美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在行为上多么像—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E.巴尔扎克笔下的老葛朗台,除了金钱,对任何人都没有感情,他破例为病危的妻子花钱求医,也是因为妻子一死,她名下的财产就要分给女儿。

25.简答题(10分)
(1)夏瑜、九斤老太、闰土、单四嫂子、陈士成这些人物分别出于鲁迅小说集《呐喊》中的哪篇作品?(5分)
(2)《红楼梦》中写道:“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

”请说说“金玉良缘”“木石前盟”的含义。

(5分)
从考查内容上说,考题紧贴2008年江苏省高考语文科考试说明。

考题面较广,涉及十大名著名篇(《三国演义》《红楼梦》《呐喊》《家》《边城》《欧也妮·葛朗台》《老人与海》《女神》《雷雨》《哈姆莱特》)中的七部。

多项选择题重在对名著名篇主要内容、主要人物和主要艺术特点的把握,比如《家》的主题,
《三国演义》的情节,《女神》的艺术特点,《欧也妮·葛朗台》的情节与人物性格,哈姆莱特的性格特点等。

有的题比较宏观,像《女神》的用典艺术、《家》的主题和哈姆莱特的形象,而有的则要微观得多,像不正确的C 项,考查的是边角料,说的是曹操败归南郡,苦思郭奉孝,非哭荀彧,这处错误很隐蔽,不是所谓的名著导读所能解决的,非细嚼文本不可。

简答题相对来说设题比较宽泛,容易操作。

对第一题,考生只要熟悉《呐喊》中十多篇短篇小说的人物即可完成。

第二题应是最大众化的题,稍有文学素养的中学生都该了解。

总体来讲,这类试题在全国尚属首次,不排除命题者求稳的因素,所以试题比较平和,没有偏题、怪题、难题。

新的知识观主张把知识分成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

语文科固然要学一些陈述性知识,但它不是语文科的知识主体,语文科的知识主体应该是后两类知识。

后两类知识是智性知识,不是识记,而是理解,学以致“用”,“‘用’是一种综合化的能力,是一种实践智慧,其核心是语感和文感,在活动中领悟、体验,从而形成一种综合性
的心智”。

〔1〕这两道试题考查的全部是识记能力。

我的理解是,名著名篇阅读作为江苏高考的一道特色菜,不应该小家子气,仅止于“有”,而要讲究一点高度和深度,要让考生真正吃出味儿来。

但考试严重滞后于课程标准,课程标准关于小说、散文等的教学目标,大致可以概括为四点:一是提高文学修养;二是形成良好的文化心态;三是学习鉴赏文学作品的基本方法,提高阅读能力和鉴赏水平;四是尝试文学创作,把创作和鉴赏结合起来。

以这样的低级试题作为“指挥棒”,怎能使课标昭昭?
毋庸置疑,附加题必须贴近课标,变名著名篇阅读为名著名篇阅读与鉴赏。

同时要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领悟内涵,理解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所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
YUWEN JIANSHE
2神。

但也要讲求区分度,要给优秀学生提供展示才
华的舞台。

下面三道题涉及的就是三类知识的综合,考查
学生对艺术形象的感悟和文本价值的理解,鼓励学
生的个性化阅读和创造性解读。

(1)《欧也妮·葛朗台》中老葛朗台的性格特
征是什么?举出一两个细节说明。

(2)在《雷雨》中,曹禺巧妙地运用了“回顾”
和“穿插”的表现手法,将“过去生活”和“现在
生活”交织在一起。

请你举例说明。

(3)论林黛玉和欧也妮不同人生走向的文化意
蕴。

第一题考查人物性格与细节的关系,第二题考
查戏剧的艺术表现力,第三题考查对作品丰富意蕴
以及民族心理、人文精神的探索能力。

再从小说阅读上来讨论,情节、人物、环境、
主题是传统小说观的基本要素,江苏高考试题也没
有脱离旧的窠臼,只是带着传统的桎梏舞蹈。

现代
主义小说观增加了一些新的文学元素,包括叙述、
场景、主题、人物、情节、结构、情感和虚构等八
个基本元素。

曹文轩认为,虚构是小说的生命,“呈
现事实不是小说的目的,心灵的真实才是最重要的
真实”,“小说忌讳主题鲜明,主题鲜明对于小说很
难说是一个优点”。

〔2〕
高考反映新的学术成果是很有必要的。

例如下
面两道题:
(1)《堂·吉诃德》中作者是怎样使一桩桩明
显荒诞的事件变得像是真实可信的?
(2)《老人与海》是一部有多层寓意且寓意深刻
的作品,请浅析你的理解,至少两种。

江苏高考“名著名篇阅读”试题就像一个新生
儿,我们期待更多的学者参与讨论,愿明年的试题
能够扬长避短,趋于完善。

〔1〕李海林《“教教材”与“用教材教”辨析》,《中学语文教学》
2008年第3期。

〔2〕胡勤《关于教学人教社〈外国小说欣赏〉的思考和建议》,
《中学语文教学》2008年第4期。

□ 吉林省教育学院 刘 华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唐代
大诗人白居易在其《新乐府序》中提出的创作理论,
至今虽已历千年,但读来仍觉鲜活,富有生命力。

面对今年全国各地初中毕业学业考试的一百多道作
文试题,思来想去,还是觉得白居易的这两句话能
够表明今年作文命题的主流。

今年全国初中毕业学业考试面临的大背景主要
是:南方冰冻灾害、奥运圣火传递、汶川大地震。

尤其是汶川大地震,震动中国,震动世界,震动每
一个人的心灵。

通常的命题一般要回避政治性事件,
但是今年像汶川大地震这么重大的事件,不能简单
地等同于一般的政治性事件。

由于中国媒体前所未
有的开放,所有中国人都亲眼目睹了灾区无数震撼
人心的场面,那些具体的人物、话语、行动和事件,
能深深触动人的灵魂和情感。

因而,这样的背景在
写作试题命制时是无法回避的,也是不应该回避的。

因此,今年的写作背景既是写作试题命制的背景,
也成为评析写作试题的一个重要视角。

从写作背景
的角度评析今年的初中毕业学业考试作文试题,可
以把作文试题分为以下三大类:
一、直击大事,关注社会焦点问题
(一)命题及半命题作文典型示例
1.《激情,在心中点燃》(江苏省泰州市试题)
2.《幸福的颜色》(广东省深圳市试题)
3.《战胜自己,坚强起来》(冰冻灾害、圣火传
递、汶川地震)(四川省眉山市试题)
4.《当地震发生后……》(四川省乐山市试题)
(二)材料及话题作文典型示例
1.记住我们的老师!(吉林省试题)
——2008年全国初中毕业学业考试写作试题评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