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上语文版第一单元

合集下载

九上语文第一单元

九上语文第一单元

九上语文第一单元
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包括三篇课文,分别是《沁园春·雪》、《我爱这土地》和《乡愁》。

这个单元主要学习现代诗歌,通过阅读、欣赏和创作现代诗歌,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同时,这个单元也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思考人生,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感和人文精神。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掌握诗歌的基本知识,如节奏、韵律、意象、象征等,同时也要通过朗读、背诵、仿写等方式提高自己的诗歌创作能力。

部编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材知识点考点梳理

部编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材知识点考点梳理
发奖杯。 ⑥备受国人关注的本年度法国网球公开赛的女单决赛中,中国金花李
娜成为第一个捧起网球大满贯单打冠军的亚洲选手。
①④⑤⑥是单句;②③是复句。
两种复句 7.递进复句和承接复句。
递进复句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相连,后面分句所表示的意思比 前面分句更进一层。分句之间的顺序固定,不能随意变动。
关联词语 承接复句
• (3)建筑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
• 《乡愁》共4节,每节的结构、形式一样,句式整齐。(结构美)
• 6.单句和复句。
• ★单句,是由短语或单个的词构成的句子,有特定的语调,能独自 表达一定的意思的语言单位,不可再分析出分句的句子。
• ★复句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相关,结构上互不作句子成分的分句 组成。
• 3.象征。
• 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的 感情和深刻的寓意,这种以物征事的艺术表现手法叫象征。
• 象征的表达效果是:寓意深刻,能丰富人们的联想,耐人寻味,使 人获得意境无穷的感觉;能给人以简练、形象的实感,能表达真挚 的感情。
• 4.意象和意境。
• “意象”就是融入了作者情思的客观物象。这个所谓的“象”就是 客观的事物,“意”就是作者的感情。
反复
作用
强调,增强语气或语势。起到反复咏叹,表达强烈情感的作用。同时,反 复的修辞手法还可以使诗文的格式整齐有序,而又回环起伏,充满语言美。
反复与 排比的 区别
反复是为了强调某个意思或突出某种情感而重 复使用某些词语或句子,所要表达的侧重点在于重 复的词语或句子上。
排比则是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 一致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短语或句子排列起来使用, 侧重点不在相同的词语上。
• “意境”指诗歌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

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

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

综合实践
• 找出文中的主旨句
• “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 “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
1、大地的诗歌是什么意思? 诗人把大自然一切美好动听的声音,比 喻成“大地的诗歌” 2、如何理解“从来”一词的含义? 春秋两季本来就是百鸟千虫欢唱的季节, 夏天,鸟儿不叫了,就出现了蝈蝈的乐音, 冬天,夜晚寂寞了,就出现了蛐蛐的歌儿, 由此,大地的诗歌是四季不歇的,是“从 来不会”死亡的。
3、诗中是怎样体现这一主旨的? 通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 “蛐蛐的歌儿”的描写,赞美“大地的诗 歌从来不会死亡”。
《蝈蝈与蛐蛐》要表达怎样的主题思想?
全诗虽然只勾勒了夏、冬两幅小景,但
它所揭示的却是大自然一年四季歌声不断、
充满生机的规律,歌颂了大自然的无限美好
和生生不息的永恒美,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无
郑愁予
作者简介
郑愁予,原名郑文韬,1933 年出生于山东济南。童年随父辗 转大江南北,1949年随家人去台 湾,1951年开始发表作品,1968 年赴美,在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 班进修,获艺术硕士学位。此后 一直保持沉默、很少发表作品。 1973年左右再度出山,“宝刀未 老”,勤耕不辍,代表作有《错 误》、《水手刀》等,大多以旅 人为抒情主人公,被称为“浪子 诗人”。现旅居美国,为“现代 诗社”成员,任耶鲁大学东亚文 学系教授。
九年级语文(上) 第一单元课件
导航图
综合实践
课题及作者信息
四、外国诗两首
教材及单元信息
三、星星变奏曲
二、雨说
一、沁园春· 雪
教材及单元信息
• 教材信息 人民教育出版社 • 单元信息 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课件 • 课文目录
• • • • •
第一课…沁园春· 雪 第二课…雨说 第三课…星星变奏曲 第四课…外国诗两首 综合练习 写作 与口语交际 :雨的诉说

最新九年级语文上册一二三单元知识要点

最新九年级语文上册一二三单元知识要点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一二三单元知识要点第一单元自然物语第1课沁园春.雪一、重点字词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沁qìn园春分fèn外妖娆ráo成吉思汗hán 数shǔ风流人物点拨:“分”“汗”“数”是多音字,要注意课文中读音。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 惟余莽莽惟:只。

(2) 须晴日须:等到。

(3) 略输文采输:差、失。

(4) 俱往矣俱:都。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1、用原文填空。

(1)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2) 点明这首词的中心的句子是: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3) “望”字统领的句子是: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4) 全词中起承上启下作用的句子是: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5) 写出采用比喻、对偶、夸张的修辞手法把静物写动的句子是: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2、解释下列句子。

(1) 惟余莽莽。

只剩下白茫茫的一片。

(2)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群山好像(一条条)银蛇在舞动,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许多)白象在奔跑。

(3)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统统都过去了,要说真正的英雄人物,还得看今天。

三、段落背记知识清单。

默写《沁园春雪》下阕词的内容。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四、文学常识背记知识清单《沁园春雪》的作者是毛泽东,“沁园春”是词牌名,“雪”是词的题目。

第2课雨说一、重点字词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田圃pǔ禁锢gù留滞zhì喑yīn哑斗笠lì襁褓qiǎng bǎo点拨:“滞”不要误读为“dài”。

2、用恰当的词语填空。

(1) 当田圃冷冻了一冬禁锢着种子/牧场枯黄失去牛羊的踪迹。

(2) 我来了,我走得很轻,而且温声细语地/我的爱心像丝缕那样把天地织在一起(3) 跟着我去踩田圃的泥土将润如油膏/去看牧场就要抽发忍冬的新苗(4) 第一样事,我要教你们勇敢地笑啊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1、可是,我是幸运的/我是在白云的襁褓中笑着长大的。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第一课时)课件 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第一课时)课件 新人教版
第十四页,共27页。
9.“山”“原”都是静物,却写它们“舞”“驰”“欲与天 公试比高”,诗人运用比喻、拟人(nǐrén)、对偶等修 辞手法,使原本静止的事物显得生机勃勃。这种“化 静为动”的景物描写方法值得同学们学习和借鉴。请 你仿照课文,运用多种修辞手法,以化静为动的手法 写一段文字。(7分)
示例:蝴蝶花开了,真漂亮!它共有五个花瓣,红 的、黄 的、紫的交织在一起,就像一只美丽的蝴蝶。 一阵微风吹来,花瓣轻轻摇摆,就像蝴蝶抖动自己艳 丽的翅膀,快乐地飞 舞……过了几天,又开了两朵, 满身都是漂亮的花纹。远远看去,真像三只花蝴蝶在 追逐、玩耍,有趣极了。
材料三:普希金在描述成吉思汗入侵俄罗斯时说: “蒙古人征服俄罗斯以后(yǐhòu),除了肆无忌惮地攫取 和破坏,既没有给予我们代数,也没有给予我们亚里士 多德。”
历史上的成吉思汗野蛮、凶残,肆意掠夺破坏人类文 明,电视剧美化了成吉思汗的形象,把他视作英雄。
第十九页,共27页。
美文悦读 沁园春 长沙 毛泽东
第二十页,共27页。
【注释】①橘子洲:长沙附近湘江中的一个(yī ɡè) 狭长的小岛。②舸:大船。③浅底:这里指水清澈 见底。④万类霜天竞自由:万物都在秋光中争过自 由自在的生活。⑤寥廓:广远空阔。这里用来描写 宇宙之大。⑥谁主沉浮:谁主宰着世间万物的盛衰。 这句问话在这里可以理解为:在这军阀统治下的中 国,到底应该由谁来主宰国家兴衰和人民祸福的命 运呢?⑦挥斥方遒(qiú):是说热情奔放,劲头正 足。⑧遏(è):阻止。
娆(ráo)妖娆 饶(ráo)饶恕 侥(jiǎo)侥幸
第二页,共27页。
❸词语积累。 ①惟余莽莽:只剩下白茫茫的一片。惟余,只剩。莽 莽,文中是无边无际的意思。 ②顿失滔滔:指黄河因结冰而立刻(lìkè)失去了波涛滚 滚的气势。 ③红装素裹:形容雪后天晴,红日和白雪交相辉映的 壮丽景色。 ④折腰:鞠躬,倾倒。 ⑤风骚:原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 《离骚》,文中用来概括广义的文化,包括政治、思想、 文化在内。 ⑥风流人物:文中指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故事默写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故事默写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故事默写
根据教材要求,下面是第一单元的故事默写题目内容:
1. 《山鸡的窝》
山鸡是一种生活在山区的鸟类,它们一般在高山上筑窝。

这个故事讲述了一对山鸡夫妇怀孕之后找到了一个安全的地方筑窝并孵化蛋的故事。

2. 《脑袋》
小明在播放器中放了一张名叫《脑袋》的CD,并且一直听着这首歌。

他渐渐地变得越来越聪明,但他的脑袋也越来越大。

3. 《世界上最后一只苏门答腊猩》
这个故事讲述了在世界上只剩下最后一只苏门答腊猩猩的情况下,人类和它展开了一场非常紧张的对峙。

人类希望将这只猩猩带出来进行研究,而猩猩则坚决不肯离开自己的家园。

4. 《茧子中的生命》
这个故事讲述了一只正在蜕皮的蝉宝宝在茧子中经历的种种困难和磨难,但它通过自己的努力最终成功地破茧而出,变成了一只美丽的蝉。

5. 《又见神笔马良》
这个故事中,小明不小心得到了神笔马良。

他发现,只要他用这支神笔画出任何东西,那些东西就会变成现实。

小明开始运用神笔马良创造了许多奇妙的事物,带给他和周围人无数惊喜和快乐。

以上是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的故事默写的内容。

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记忆,完成默写题目。

部编版语文九上第1单元字词带拼音注解

部编版语文九上第1单元字词带拼音注解

1 沁园春·雪滔滔tāo tāo:形容大水奔流的样子,或比喻言行或其它事物连续不断。

妖娆yāo ráo:娇艳美好。

折腰zhé yāo:弯腰行礼,通常是指失去自尊。

风骚fēng sāo:指妇女举止轻佻放荡,也借指文采、才情。

天骄tiān jiāo:汉朝称匈奴单于为天之骄子,后称历史上某些北方少数民族君主为天骄。

风流fēng liú:有功绩而又有文采的,英俊杰出的。

2 我爱这土地嘶哑 sī yǎ:嗓音沙哑不圆润,甚至发不出声来。

汹涌 xiōnɡ yǒnɡ:水势翻腾上涌,形容波浪又大又急。

黎明lí míng:天快要亮或刚亮的时候。

腐烂 fǔ làn:烂掉,朽坏,指有机体由于微生物的滋生而破坏。

4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轻灵qīng líng:指动作轻巧灵活,引申为一种轻松、飘逸的心境。

娉婷pīng tíng:形容女子姿态美好的样子。

鲜妍 xiān yán:鲜艳,形容光彩美艳的样子。

冠冕 guān miǎn:古代皇冠或官员的帽子,比喻受人拥戴或出人头地。

呢喃nínán:形容小声说话,轻声细语5 我看丰润fēng rùn:形容(肌肤等)丰满滋润。

沉醉chén zuì:比喻深深地迷恋某种事物,沉浸在某种境界里。

忧戚yōu qī:忧愁悲伤。

勃发bó fā:焕发,蓬勃生发。

飘逸piāo yì:飘浮,轻疾高飞或形容人气质好,动作自然好看。

漫游màn yóu:随意地不受拘束地游览。

流盼liú pàn:左右转动目光看。

摇曳yáo yè:摇荡。

九上语文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九上语文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九上语文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第1课《沁园春·雪》一、文体知识词,兴于隋唐,盛行于宋,配乐歌唱,句式不齐,也称“长短句”。

词最初是配乐歌唱的,称为“曲子词”。

后来词也跟乐府诗一样,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

词按字数多少可以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字—90字)、长调(91字以上)。

结构上一般由词牌、标题、上阕(片)、下阕(片)组成。

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它规定了词的字数、句数、平仄等。

题目一般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概括了词的主要内容。

二、理解词义1.惟余莽莽:只剩下白茫茫的一片。

惟余,只剩。

莽莽,词中是无边无际的意思。

2.须:等到。

3.红妆素裹:形容雪后天晴,红日和白雪交相辉映的壮丽景色。

红装,原指妇女的艳装,词中指红日照耀着大地。

素裹,原指妇女的淡装,词中指白雪覆盖着大地。

4.妖娆:娇艳美好。

5.折腰:鞠躬,倾倒。

6.文采:本指辞藻。

词中用来概括广义的文化,包括政治、思想、文化在内。

7.风骚:原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

词中用来概括广义的文化,包括政治、思想、文化在内。

8.俱往矣:都已经过去了。

俱,都。

9.风流人物:词中指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

三、课文层次上阕:描写北国雪景,借景抒情,热情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

下阕:纵论历代英雄,抒发词人的凌云壮志及豪迈情怀。

四、问题归纳1.上阕描写北国雪景,哪几句是总写?哪几句是分写?描写了怎样的北国风光?“北国风光——万里雪飘”是总写,“望长城内外——分外妖娆”是分写“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注意“封”和“飘”;互文)首句创造了一个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境界,写法上动静结合。

2.上阕中“望”字统领到哪一句?“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脉怎会像银蛇在舞动,高原怎会像白象在奔跑?“望”字统领到“欲与天公试比高”。

“望”字以下是雄伟的景观。

“长城”、“黄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最能反映北国风貌,而且与“千里”、“万里”相照应,续写地域的辽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散文阅读第一节单元领读课教学目标:1、了解散文知识,把握命题方向。

2、规范答题格式,形成知识网络。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常言道“散文是无韵的诗”,她形散而神不散,最便于表情达意。

那么散文该怎么去读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武林秘笈吧。

二、了解散文的特点及考点内容。

㈠散文知识储备:1.散文含义:何为散文?散文,是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摹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景、物,深入挖掘其中的内涵、哲理,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的一种文体。

2.散文特点: “形散神聚”形散:① 取材自由:写人,记事,绘景,状物;②表现手法灵活多样:象征、衬托、对比;③表达方式不拘一格:往往以抒情为主,把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融为一炉。

神聚:主题集中鲜明。

3.散文的类别:记叙散文:以记人、叙事、状物、写景为主的散文。

这类散文,还有的侧重是记写一定的风物、场景。

抒情散文:以抒发感情为主的散文,它主要是抒发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激情和意愿。

议论散文:以议论为主的散文。

它说理,往往借助于事例的简述,形象的描绘和感情的抒发来进行,文学色彩很浓。

常见的文学性很强的随笔、杂感等短小精悍的文章,皆属此类;作者常常借助于对古今故事、花鸟草虫等具体事物的描叙来说理,显得妙趣横生并富于感情。

4.散文表现手法:主要有象征、衬托、对比、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咏物寄情、寓理于事、融情于事、先抑后扬以小见大。

5.散文的线索:散文构思的线索,一般常见的有:以情为线索;以理为线索;以物为线索;以空间为线索;以行为为线索;以文眼为线索。

有的文章不但有明线,还有暗线。

线索的特征有:在结构上贯穿全文。

时隐时现,有明显的标志(或是标题本身,或在文中反复出现)。

6.散文的主题:散文的主题归根结底就是作者对自然、社会或人生的感悟,把握住了作者融会在文章内容中的主观感受,就能挖掘出文章的深刻意义。

7.散文的语言:质朴、自然:生动、形象:深刻、隽永。

㈡散文考点:1.整体感知2.辨析句子所运用的修辞及作用3.理解词语的语境义及作用4.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5.理解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6.仿写句子7.根据语境,补写心理活动三、规范答题技巧1.整体感知把握散文主题的方法:①找到文中的中心句和暗示主题的提示语、关键词语,从中概括文章主题。

②从所选材料中概括,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观点、态度、感情,做到言简意赅而又不漏点答题。

2.辨析句子所运用的修辞及作用①比喻:使句子生动、形象②拟人:人格化、生动化、形象化③排比:增强语气④ 反问:加强语气⑤反复:强调⑥对比:突出其中一个。

⑦对偶:句式整齐,结构统一⑧夸张:极力的表现。

3.理解词语的语境义及作用:注意: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原则,切忌“断章取义”。

联系上下文,推知其语境义。

答题要点: ①解释词语的含义. ②结合上下文和散文的主题来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或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性格③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或生动性。

4.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注意:有深层含义的句子往往使用了某种修辞或写作手法,故意将句子的真实含义隐藏,就好像为它遮上了一层面纱。

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就应先看清它所借用的“隐身”术,有的放矢地去分析。

答题要点: 抓关键词,联系主旨,体会深层含义和双关意义。

5.理解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答题要点:从内容与结构两个方面答。

①内容上,应从句子表现的句意和与主题的关系上分析考虑。

②结构上,应从总领全文、承上启下、前后照应、为下文作铺垫、推动情节发展、点题、总结上文等作用的角度去分析。

6.仿写句子答题指导:①读懂题旨要求,注意仿句式结构。

②例句的关键词语是什么,要抓住关键词语思考作答③在没有答题思路的情况下,要考虑和例句相对、相近的词语打开思路④仿语意应表达出与上下文和谐的句意。

7、根据语境,补写心理活动方法:①必须用第一人称。

②须在整体感知基础上,仔细研读具体语境。

四、考点运用:速读本单元四篇课文中的一篇,回答:①说说文章的内容写了什么。

②请试着背背在文中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说它好在哪里。

1.白杨礼赞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理清文章思路。

2.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领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导入。

.本世纪30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大举入侵中国,1937年,伟大的抗日战争开始。

作家茅盾曾在革命圣地延安生活了半年左右,对根据地有着深刻的了解,在回重庆后不久,饱含激情写了《白杨礼赞》这篇文章,借白杨作象征,纵情讴歌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根据地广大抗日军民。

二、揭示学习目标三、新授(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快乐自学:1.朗读课文,标好自然段序号。

2.划记生字新词,利用注释和工具书解决。

3.感知文章内容。

自学检测:1.给加点的字注音:主宰虬枝秀颀婆娑2.根据拼音写汉字,并解释划线的词语:旁yì( )斜出qián( )滋暗长纵横jué( )荡yānyān( )欲睡妙手ǒu( )得无边无yín( ) 坦荡如dǐ( )3.“礼”,崇敬,题意为怀着崇敬的心情赞美白杨树。

这种极普通的白杨树为何会被人赞美?用下面的句式说一说自己读后的感受。

句式:我赞美白杨树,是因为它。

(二)、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快乐自学:跳读课文。

自学检测:完成下面的学习内容。

1. 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找出文中直接赞美白杨树的句子,并思考:本文的抒情线索是什么?作者又是如何紧扣这条线索来行文的?然后完善下面的结构图示:抒情线索:(回忆单元领读课中找散文线索的知识点)直抒赞美之情之景景美不平凡白杨树白杨树形美不平凡不平凡白杨树神美不平凡象征的意义人美再抒赞美之情教师点拨:全文由“形”写到“神”,最后揭示象征意义。

象征,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于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

它的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种类似,使被象征物的某一特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

象征手法是“托义于物”、“ 借此言彼” 。

(三)、精读课文,领悟象征意义。

(1)朗读第5段,找出本段中写白杨树外形特征和性格特征的关键词语.外形特征:性格特征:干:枝:叶:皮:白杨树形象:它的内在气质概括:(2) 这篇文章仅仅是赞美白杨树吗?请找出有关语句,大声读读.将四个反问句改为陈述句,看看表达效果.四个反问句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3)作者明赞白杨,实赞什么?(4)为什么不明写?(结合写作背景理解)请一学生介绍写作背景:本文写于1941年3月,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

茅盾于1938年底赴新疆,1940年三月赴延安讲学,后又离延安到重庆。

这期间,作者从抗日根据地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写下了这篇文章。

由于作者当时在重庆,无言论自由,因此采用象征手法书写自己的情感。

(5) 小结: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三)讨论交流。

四、小结板书: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体会衬托和欲扬先抑手法的妙处。

2.品味课文生动贴切的语言。

3.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1、复习:同学们,《白杨礼赞》赞什么?他运用什么写作手法?2、导入:作者如此赞美,你能说出其中的美妙吗?二、揭示学习目标三、新授(一)研读课文,感悟写作特色。

快乐自学:研读第2、7、9段。

自学检测:思考并自主解答下列问题:1. 高原之景有何特点,请用第2段中的三个词语概括其特点,并想一想为什么要写高原景色?特点:目的:2. 第7段先说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然后再用“”等词语,揭示白杨树的内在气质,盛赞“它是树中的伟丈夫”,这是采用“”的写作手法,使行文曲折有致。

3. 结尾为何还要写楠木?楠木又象征什么?4.我在阅读中还发现哪些问题?(二)、品味语言快乐自学:划出文中自己喜欢的语句,读一读,并仿照示例在书上作批注。

提示:基本的赏析切入点有词语、修辞、句式、表达方式、思想内涵。

赏析示例:“和风吹送,翻起了一轮一轮的绿波。

”(一个“翻”字富于动感,充满生机,让人赏心悦目。

——词语)2.囚绿记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流利朗读,理清思路。

2.理解绿囚的象征义。

3.体会作者向往光明和自由的感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1.同学们,关于颜色,人们有过许多讨论,赋予了许多象征意义,今天我们就来讨论一下绿色。

你们认为绿色一般象征着什么?你们爱绿吗?2.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囚绿记》是一篇关于爱绿的散文,作者陆蠡,一位很有才华的青年散文作家和翻译家。

陆蠡(lǐ)是一位真诚的作家,是一位文如其人的作家。

1942年,他才34岁,坚贞不屈死于日寇酷刑之下。

本文写于抗战爆发一年后,当时,抗战正处于艰难困苦的相持阶段,民族危机深重,后来,作者称这段时间是“祖国蒙受极大耻辱的时候”,《囚绿记》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写成的。

三、新授(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快乐自学:朗读课文 1.朗读课文,标好自然段序号。

2.划记生字新词,利用注释和工具书解决。

3.感知文章内容。

自学检测:1. 给加点的字注音:涸辙移徙淅沥猗郁蕈菌2. 根据拼音写汉字,并解释词语:急不xiá( )择:yà( )苗助长:3、课文整体感知:① 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② 题为“囚绿记”,题中的“绿”即常春藤,找出文中写囚禁常春藤的段落,思考:囚绿之前、囚绿之后写了哪些跟绿相关的内容?仿“囚绿”的概括方式,用动词填好下面的文章结构图。

绿——囚绿——绿——绿讨论交流。

(二)、精读课文,理解象征意义快乐自学:精读课文第10、11、13段。

自学检测:自主解答下列问题。

1. 找出描写绿囚的语句,读一读,然后概括绿囚这一形象的性格特点。

2. 在文中划出表现作者情感变化的词语。

思考作者的情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作者借绿囚表达了怎样的情感?3.“卢沟桥事件发生了”一语有何作用?作者称“绿囚”为“囚人”,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会想到什么?4. 文中的“绿(绿囚)”具有怎样的象征意义?5. 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同学们还发现了哪些问题?讨论交流。

四、小结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品味本文含蓄优美的语言2.培养散文阅读能力教学过程一、导入你读了《囚绿记》,知道作者的行文线索吗?文章表达了一种什么思想?(生答)下面我们一起学习文章的美妙之处。

二、研读课文,品味语言快乐自学:1.划出文中自己喜欢的语句,读一读,并仿照示例在书上作批注。

2.朗读5、7、8、10段,感受散文的语言美提示:基本的赏析切入点有词语、修辞、句式、表达方式、思想内涵。

赏析示例:“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

”(用排比和比喻,直抒胸臆,表达了对绿的不同寻常的理解和喜爱。

-----修辞)自学检测::做好课后练习二讨论交流。

3.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融情于事的手法2.感受邓颖超对周总理的深情思念和崇敬之情教学过程一、导入1988年4月中南海西花厅海棠花盛开,睹物思人,84岁高龄的邓大姐观赏西花厅海棠花时,情难自已,口述本文,后由身边工作人员整理而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