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
部编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材知识点考点梳理

娜成为第一个捧起网球大满贯单打冠军的亚洲选手。
①④⑤⑥是单句;②③是复句。
两种复句 7.递进复句和承接复句。
递进复句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相连,后面分句所表示的意思比 前面分句更进一层。分句之间的顺序固定,不能随意变动。
关联词语 承接复句
• (3)建筑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
• 《乡愁》共4节,每节的结构、形式一样,句式整齐。(结构美)
• 6.单句和复句。
• ★单句,是由短语或单个的词构成的句子,有特定的语调,能独自 表达一定的意思的语言单位,不可再分析出分句的句子。
• ★复句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相关,结构上互不作句子成分的分句 组成。
• 3.象征。
• 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的 感情和深刻的寓意,这种以物征事的艺术表现手法叫象征。
• 象征的表达效果是:寓意深刻,能丰富人们的联想,耐人寻味,使 人获得意境无穷的感觉;能给人以简练、形象的实感,能表达真挚 的感情。
• 4.意象和意境。
• “意象”就是融入了作者情思的客观物象。这个所谓的“象”就是 客观的事物,“意”就是作者的感情。
反复
作用
强调,增强语气或语势。起到反复咏叹,表达强烈情感的作用。同时,反 复的修辞手法还可以使诗文的格式整齐有序,而又回环起伏,充满语言美。
反复与 排比的 区别
反复是为了强调某个意思或突出某种情感而重 复使用某些词语或句子,所要表达的侧重点在于重 复的词语或句子上。
排比则是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 一致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短语或句子排列起来使用, 侧重点不在相同的词语上。
• “意境”指诗歌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
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

综合实践
• 找出文中的主旨句
• “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 “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
1、大地的诗歌是什么意思? 诗人把大自然一切美好动听的声音,比 喻成“大地的诗歌” 2、如何理解“从来”一词的含义? 春秋两季本来就是百鸟千虫欢唱的季节, 夏天,鸟儿不叫了,就出现了蝈蝈的乐音, 冬天,夜晚寂寞了,就出现了蛐蛐的歌儿, 由此,大地的诗歌是四季不歇的,是“从 来不会”死亡的。
3、诗中是怎样体现这一主旨的? 通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 “蛐蛐的歌儿”的描写,赞美“大地的诗 歌从来不会死亡”。
《蝈蝈与蛐蛐》要表达怎样的主题思想?
全诗虽然只勾勒了夏、冬两幅小景,但
它所揭示的却是大自然一年四季歌声不断、
充满生机的规律,歌颂了大自然的无限美好
和生生不息的永恒美,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无
郑愁予
作者简介
郑愁予,原名郑文韬,1933 年出生于山东济南。童年随父辗 转大江南北,1949年随家人去台 湾,1951年开始发表作品,1968 年赴美,在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 班进修,获艺术硕士学位。此后 一直保持沉默、很少发表作品。 1973年左右再度出山,“宝刀未 老”,勤耕不辍,代表作有《错 误》、《水手刀》等,大多以旅 人为抒情主人公,被称为“浪子 诗人”。现旅居美国,为“现代 诗社”成员,任耶鲁大学东亚文 学系教授。
九年级语文(上) 第一单元课件
导航图
综合实践
课题及作者信息
四、外国诗两首
教材及单元信息
三、星星变奏曲
二、雨说
一、沁园春· 雪
教材及单元信息
• 教材信息 人民教育出版社 • 单元信息 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课件 • 课文目录
• • • • •
第一课…沁园春· 雪 第二课…雨说 第三课…星星变奏曲 第四课…外国诗两首 综合练习 写作 与口语交际 :雨的诉说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说课稿:第1单元《你是人间四月天》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说课稿:第1单元《你是人间四月天》一. 教材分析《你是人间四月天》是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是一首现代诗,作者是林徽因。
这首诗以四月天为背景,描绘了春天的美丽景色和生机勃勃的气息,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在教材中,这首诗被安排在第一单元,目的是让学生感受春天的美好,培养他们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这首诗的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富有音乐性和节奏感,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一次很好的审美体验。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他们对于诗歌这种文学体裁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这首诗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等可能还不够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进行相应的介绍。
此外,这首诗的意境优美,语言抒情,对于学生来说可能存在一定的理解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体会诗的音乐性和节奏感。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把握诗的音乐性和节奏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感悟、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春天的美好,培养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把握诗的音乐性和节奏感。
2.教学难点:深入理解诗中的意境,体会诗的音乐性和节奏感。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朗读、感悟、讨论等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同时,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诗中的景色和情感,增强学生的感官体验。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引导学生回忆春天的景色,激发他们对春天的热爱。
2.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诗的音乐性和节奏感。
3.感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体会诗的音乐性和节奏感。
4.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他们对诗的理解和感悟。
5.总结: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总结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6.作业:让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进行鉴赏和分析。
最新九年级语文上册一二三单元知识要点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一二三单元知识要点第一单元自然物语第1课沁园春.雪一、重点字词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沁qìn园春分fèn外妖娆ráo成吉思汗hán 数shǔ风流人物点拨:“分”“汗”“数”是多音字,要注意课文中读音。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 惟余莽莽惟:只。
(2) 须晴日须:等到。
(3) 略输文采输:差、失。
(4) 俱往矣俱:都。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1、用原文填空。
(1)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2) 点明这首词的中心的句子是: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3) “望”字统领的句子是: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4) 全词中起承上启下作用的句子是: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5) 写出采用比喻、对偶、夸张的修辞手法把静物写动的句子是: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2、解释下列句子。
(1) 惟余莽莽。
只剩下白茫茫的一片。
(2)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群山好像(一条条)银蛇在舞动,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许多)白象在奔跑。
(3)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统统都过去了,要说真正的英雄人物,还得看今天。
三、段落背记知识清单。
默写《沁园春雪》下阕词的内容。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四、文学常识背记知识清单《沁园春雪》的作者是毛泽东,“沁园春”是词牌名,“雪”是词的题目。
第2课雨说一、重点字词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田圃pǔ禁锢gù留滞zhì喑yīn哑斗笠lì襁褓qiǎng bǎo点拨:“滞”不要误读为“dài”。
2、用恰当的词语填空。
(1) 当田圃冷冻了一冬禁锢着种子/牧场枯黄失去牛羊的踪迹。
(2) 我来了,我走得很轻,而且温声细语地/我的爱心像丝缕那样把天地织在一起(3) 跟着我去踩田圃的泥土将润如油膏/去看牧场就要抽发忍冬的新苗(4) 第一样事,我要教你们勇敢地笑啊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1、可是,我是幸运的/我是在白云的襁褓中笑着长大的。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故事默写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故事默写
根据教材要求,下面是第一单元的故事默写题目内容:
1. 《山鸡的窝》
山鸡是一种生活在山区的鸟类,它们一般在高山上筑窝。
这个故事讲述了一对山鸡夫妇怀孕之后找到了一个安全的地方筑窝并孵化蛋的故事。
2. 《脑袋》
小明在播放器中放了一张名叫《脑袋》的CD,并且一直听着这首歌。
他渐渐地变得越来越聪明,但他的脑袋也越来越大。
3. 《世界上最后一只苏门答腊猩》
这个故事讲述了在世界上只剩下最后一只苏门答腊猩猩的情况下,人类和它展开了一场非常紧张的对峙。
人类希望将这只猩猩带出来进行研究,而猩猩则坚决不肯离开自己的家园。
4. 《茧子中的生命》
这个故事讲述了一只正在蜕皮的蝉宝宝在茧子中经历的种种困难和磨难,但它通过自己的努力最终成功地破茧而出,变成了一只美丽的蝉。
5. 《又见神笔马良》
这个故事中,小明不小心得到了神笔马良。
他发现,只要他用这支神笔画出任何东西,那些东西就会变成现实。
小明开始运用神笔马良创造了许多奇妙的事物,带给他和周围人无数惊喜和快乐。
以上是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的故事默写的内容。
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记忆,完成默写题目。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复习

济慈诗才横溢,与雪莱、拜伦齐名。死时他年仅25岁,可 是他遗下的诗篇一直誉满人间,被认为完美地体现了西方浪漫 主义诗歌的特色,并被推崇为欧洲浪漫主义运动的杰出代表。
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 死亡。(点明主旨)
大地的诗歌呀,从来 没有停息(再次点明 主旨)
生机勃勃的盛夏 前 (动景) 后 呼 应 宁寂严冬和温馨
家庭(静景)
联 想
夏冬两幅画面叠印在一起
4.外国诗两首(2) 俄·叶赛宁
叶赛宁(1895~1925)被誉为“天才的 乡村歌手”、苏维埃诗歌奠基人之一,1916 年第一本诗集《扫墓日》出版。同年应征入 伍,一年后,时值二月革命、十月革命,诗 人写了《变容节》、《乐土》、《约旦河的 鸽子》等著名诗作,以抒情的方式,抒发个 人对革命的感受。1919年参加意象派并成为 中心人物,写出《四旬祭》、《一个流氓的 自由》。1921年诗人与到莫斯科访问的美国 舞蹈家邓肯相识,热恋成婚,并出游西欧、 美国。两人很快由热恋变为争吵,终于离异。 1923年诗人回国。
以上景物确实很美,作者认为还有那种景色是美丽 的呢?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须”的意思是等到。表明天还没有晴,所以这句话是虚写。
简析词的的下阕
下阕:评论历史上人物,歌颂当代无产阶级革命英雄。也可分三层。 第一层承上启下,由描写转入评论历史人物。
“江山如此多娇”,承接上文,再一次赞美祖国山河。“娇”是 一种女性美,正与“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相照应。“引无数英雄 竞折腰”,引出下文,指出历史上有很多英雄人物,为祖国的壮丽 河山而倾倒。两句过渡使全词浑然一体,成为有机的整体。
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课文

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课文1. 文学常识。
- 作者毛泽东,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
他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
- 沁园春,词牌名,又名“东仙”“寿星明”“洞庭春色”等。
雪,是这首词的题目。
2. 主题思想。
- 这首词分上下两阕。
上阕描写北国雪景,展现祖国山河的壮丽;下阕由祖国山河的壮丽引出英雄人物,纵论历代英雄,抒发诗人的伟大抱负。
全词熔写景、议论和抒情于一炉,意境壮美,气势恢宏,感情奔放,胸襟豪迈,颇能代表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
3. 重点词句赏析。
-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开篇总写北国雪景,“千里”“万里”互文见义,极言范围之广,气魄宏大。
“冰封”“雪飘”一静一动,勾勒出冬季北国的壮丽景象。
-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望”字统领下文,这里既有对长城、黄河等实景的描写,又有诗人的想象。
“惟余莽莽”“顿失滔滔”写出了雪后的雄浑景象,“莽莽”形容原野辽阔,无边无际;“滔滔”形容河水奔腾不息,这里写黄河结冰,失去了往日的汹涌澎湃。
-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把群山比作银蛇在舞动,高原比作白象在奔跑,“欲与天公试比高”赋予山原以生命和顽强的性格,生动地写出了群山高原的生机与活力,表现出一种奋发的态势和竞争的活力。
-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这三句是想象之景,想象雪后初晴,红日与白雪交相辉映的艳丽景象。
“红装素裹”把红日映照下的江山美景比作一个穿着艳丽服饰的少女,“分外妖娆”则强调这种美丽超出平常,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 下阕中“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这几句诗人以“惜”字总领,对历史上的英雄人物进行评价。
“略输”“稍逊”“只识”等词语,在肯定他们的历史功绩的同时,也指出了他们的不足,体现了诗人的豪迈气概和超越前人的伟大抱负。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尝试创作》课件(共47张PPT)

我更喜欢《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你 是四月早天里的木棉,/飘散在黄昏下 的云燕。/清明雨后的春雷声,/繁星 下星星点点,梦后有你的花苑。
没有人来仿写《我看》吗?那就瞧瞧我 的吧:我看悄无声息的春雨/默默滋润 刚刚苏醒的土地,/我看他们领首低语/ 共同播种一片盎然的绿意。我看小草舒 展着嫩芽/轻轻向春风挥手致意,/我看 朝阳渐渐升起/笑看着充满生机的大地。
小灵通的一番话让我想表达一下对母亲的 赞美之情。在我牙牙学语的时候,是母亲 在一旁不厌其烦地重复;在我蹒跚学步的 时候,是母亲在身后任劳任怨地支撑;在 我学海泛舟的时候,是母亲在身旁伴读; 在我遇到挫折的时候,是母亲在不断地鼓 励我勇敢向前。
我仿写的是《我爱这土地》:假如我是一 只鸟,/我也应该用残破的翅膀飞翔:/这被 阳光所沐浴着的大树,/这永远洗涤着我们的 心灵的甘露,/这无声地缠绵着的温暖的风, /和那来自天堂的无比璀璨的光芒……/—— 然后我笑了,/连歌声也回荡在苍穹之间。/ 为什么我的心里常存希望?/因为我对这大树 爱得纯粹……
意象是诗歌的内涵,通过联想和想象,让 意象随着思想感情的流动而变化,才会写出美 妙的诗歌来。你开头仿用的比喻确实精彩,不 妨按这一思路继续驰骋想象,并把“花和蝶” 作为甜蜜的意象,来构造意境。
建议文题 执着永恒
应用示例
假如我是一棵树, 我也会用那近乎凋萎的叶子,
在逆风中婆娑。 这被凛冽的秋风所摧残的身躯。 这被阴寒的秋雨所打击的臂膀。 这被冰冷的秋霜所冻结的双手。
片段示例
不要哭 您快乐就是我最大的奢求 假如生日会上让我许愿的话
那么 祝您和妈妈 幸福天长地久 花儿再艳 也有凋零的时候 草儿再青
片段示例
也有枯萎的时候 可不管怎么样 大自然,家 使他们永久地守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教案课题:1、沁园春雪第 1 课时总序第 1 个教案课型:新授编写时间:年月日执行时间:年月日教学目标:批注1、熟读并背诵这首词,了解词的大意。
2、品味词中凝练、贴切、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发展学生形象思维的能力。
3、.理解词的大气镑礴,旷达豪迈的意境,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教学重点:品味词中凝练、贴切、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发展学生形象思维的能力。
教学难点:理解词的大气镑礴,旷达豪迈的意境,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教学方法:运用示例法和讨论法。
教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课前自学(一)读一读,记住下列字词的读音、写法和意义。
莽莽(mǎng):课文指无边无际。
妖娆(ráo):娇艳美好。
风骚(sāo):课文指广义的文化,包括政治、思想、文化在内。
红装素裹(guǒ):形容雪后天晴,红日与白雪交相辉映。
一代天骄(jiāo):指称雄一世的人物。
(二)作者简介(三)介绍背景这首词写作于1936年2月,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毛泽东率领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以后,领导全党开展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斗争,在陕北清涧县,毛泽东曾在一场大雪以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欣赏“北国风光”,过后写下了这首词。
二、由有关雪的诗句导入新课。
1、问:同学们知道哪些有关雪的诗句吗?(答案可多样)明确: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卢梅坡)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韩愈)2、了解毛泽东及词的知识。
毛泽东(1893-1976年),字润之,笔名子任。
湖南湘潭人。
中国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诗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
词又名长短句,起源于隋唐之际,词的字数、韵律、平仄都有固定的格式,词谱的名称叫词牌。
一首词称为一阕,词若有上下两段,就称为上下阕。
沁园春是词牌名,雪是题目。
(二)整体感知课文。
1、听读这首词(1)听录音,想像本词所描绘的景象,初步体会词所表达的感情。
(2)教师指导朗读:读出激昂豪壮的情调;读准重音、停顿、语速、节奏。
2、朗读全词,思考词的上下两阙分别写了什么内容?明确:上阕:描写北国风光,展现壮丽河山。
下阕:评论历史人物,抒发诗人抱负。
(三)分析上阕,回答问题。
(1)哪几句总写北国风光?明确: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2)问:哪个字统领下文,直至“欲与天公试比高”?明确:“望”字。
(3)作者望到了什么?明确:长城、大河、群山、高原。
(4)品味语言:“惟”、“顿”、“舞”和“驰”明确:“惟”——表达准确,除此以外,其他一切都不见了!“顿”——突出天寒地冻,表达出结冰速度快!“舞”和“驰”,比喻,拟人,化静为动,把原本不动的景物写活了,给人以动态之感。
(5)后三句是实写还是虚写?明确:虚写(四)质疑讨论1、作者为什么要以长城、黄河、山、原,这样的景来写北国的风光,为什么不用别的景物?明确:这些景物能代表北国风光,形象非常雄伟,可以象征我们伟大的祖国。
2、上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明确: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豪迈的胸怀,雄伟的气魄。
教学(后记)反思课时教案课题:1、沁园春雪第 2 课时总序第 2 个教案课型:新授编写时间:年月日执行时间:年月日教学目标:批注1、熟读并背诵这首词,了解词的大意。
2、品味词中凝练、贴切、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发展学生形象思维的能力。
3、.理解词的大气镑礴,旷达豪迈的意境,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教学重点:品味词中凝练、贴切、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发展学生形象思维的能力。
教学难点:理解词的大气镑礴,旷达豪迈的意境,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教学方法:运用示例法和讨论法。
教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背诵全词(二)分析下阕1、词人为引出对历史人物的评价,用了一个过渡句,请问是哪句?有何作用?明确: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承上启下)2、哪个字总领下文,展开对历史英雄人物的评论?明确:“惜”字。
惜:惋惜之意。
(1)含有对历代帝王功绩的肯定,(2)委婉的批评了他们的不足,在政治、思想、文化方面有所欠缺。
3、下阕写到了哪几位历史人物?请你分别说出他们的历史功绩。
秦皇:第一次统一中国。
汉武:建立强盛的西汉。
唐宗:开创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
宋祖:结束五代十国分裂的局面,统一宋朝。
成吉思汗:武功盖世,统一蒙古,立足中原。
4、作者对各位历史英雄人物的评论是否一致?分别体现在哪些词语上?不同。
分别体现在“略”、“稍”、“只”。
对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并不是一概否定,而对成吉思汗的惋惜之情近于嘲讽。
(三)质疑讨论1、如何理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明确:主旨句,“风流人物”指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今朝”指当代无产阶级革命英雄和广大的人民群众。
抒发了作者作为无产阶级革命领袖的壮志和抱负。
(四)总结:这首词由写北国风光很自然的引出历史人物的评论,赞颂当今英雄,赞颂与描写、议论、抒情巧妙结合在一起。
课堂抽测题沁园春长沙毛泽东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1、选文的前三句,点明了观看大自然景色的________、________。
其作用:2、选文的第四句到第十句,描写了湘江大自然的寒秋景色。
一个“________”字,领起了下文景色的描写。
写景层次分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依次写来;远眺、近看、仰视、俯视、上下、高低、动静结合,写出了寒秋中国江山呈现的美丽画面和万物在寒流里争取生存自由的斗争情景。
请仔细体会揣摩。
3、词句“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在结构上起________作用。
(10分)答案:1、季节(时间)、地点;显示了诗人昂扬豪迈的革命风度和坚韧刚毅的英雄气概;为下文抒情作了铺垫,也以“独立”与下文的“百舸”遥相呼应映衬。
2、看、山、江、天、水3、承上启下(过渡)。
教学(后记)反思课时教案课时教案(2)四个时间序词,代表哪四个人生阶段?四个人生阶段又因什么而愁?明确:小时侯(少年)——母子分离、长大后(青年)——夫妻分离、后来(中年)——母子死别、现在(老年)——游子与大陆的分离(3)乡愁是非常抽象,不可捉摸的一种情感,而诗要讲究形象性,诗人是怎样把抽象的乡愁形象化的?明确:运用了独特的比喻,化抽象的、难以捕捉的离愁别绪为具体可感的东西,诗人从亲历的生活中选取了“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物象来寄寓情感,这种取象看似平常,却蕴涵饱满的诗情:邮票——母子深情(浓烈)船票——夫妻恩爱(热烈)坟墓——生死悲痛(巨大)海峡——思乡哀愁(深沉)这是诗歌创作中常用的一种写作技巧:托物寄情。
在许多古典诗歌中,如李清照在《武陵春》一词中有类似的写法,“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煜的《虞美人》中有“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中有“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
(4)这首诗用“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意象来表现乡愁。
将抽象的情绪化物化了,李清照在《武陵春》一词中有类似的写法,是“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李清照说“载不动”,而本诗却说“小小的邮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坟墓”、“浅浅的海峡”,并且用了“一枚、一张、一方、一弯”等量词,是不是说明余光中的乡愁比较淡?明确:这是正语反说,“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数学量词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形容词都以一种看似轻描淡写的方式,把乡愁浓缩于四个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恰恰反衬出诗人内心深处浓烈的思乡情感。
小结:全诗以时间的变化组诗,以空间上的阻隔作为这四个阶段共同的特征,诗情层层推进升华,最后将乡愁上升到民族和国家的角度。
4联想想象,走入诗人创设的优美意境。
(1)指名朗读本诗。
(2)(2)学生分组想象第一、二、三、四小节的画面。
师生共同点评。
(3)给想像的画面取名,并体会这些画面所表达的情感。
明确:画面依次为母子别——夫妻别——生死别--故国别,家人之爱与国家之思很好地在诗中融为一体。
教学(后记)反思课时教案的一部分,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台湾离开了大陆的怀抱,成了漂泊的一悬孤岛,两岸人民饱尝亲人离别的思念之苦,迫切地盼望台湾早日回归祖国,完成统一大业,这符合全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然而陈水扁等一系列台独分子现在却倒行逆施,置广大人民的愿望于不顾,疯狂叫嚣台湾独立,企图分裂祖国,大家答应不答应?(生:不答应!)对,坚决不能答应!全国人民也绝不会答应!在这里我们要正告陈水扁之流,趁早收起台独论调,回到“一国两制”的框架上谈判。
同学们,我们一起祝愿,一起努力让民族分裂局面早日结束,祖国统一大业尽快实现吧。
回过头来,让我们再一次深情的吟唱余光中先生《乡愁》的最后一节,来体会台湾人民缠绵沉痛的故土之思吧!学生再读《乡愁》第四节。
(五)欣赏体验最后让我们欣赏来欣赏由余光中作词、罗大佑作曲演唱的抒情名曲《乡愁四韵》,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六)巩固练习1给席慕蓉的《乡愁》赏析性文章。
2任选一个角度或物象(如:季节、色彩、情绪、校园)写一首诗。
板书设计乡愁余光中小时侯(少年)邮票(小)——母子深情长大后(青年)船票(窄)——夫妻恩爱后来(中年)坟墓(矮)——生死悲痛现在(老年)海峡(浅)——思乡哀愁教学(后记)反思课时教案第三节:爱如四月天里的鲜妍庄严。
第四节:将生命、历史融入到自然风景中,展现青春的激越与豪迈。
第五节:抒发对闲适恬淡的自然生活的追求。
(二)研读分析1.突破重难(1)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作者笔下的意境,以及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示例:这样的四月,该如苏东坡笔下的江南春景。
那鹅黄,是韧放的生命;那绿色,蕴含着无限的生机;那柔嫩的生命,新鲜的景色,在这样的季节里泛着神圣的光。
这神圣和佛前的圣水一样,明净、澄澈,和佛心中的白莲花一样,美丽、带着爱的光辉。
这样的季节里,“你”已超越了这样的季节:“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伴春飞翔的燕子,美丽轻灵,带着爱、温暖和希望。
这首诗是林徽因写给自己的长子梁从戒的,用来表达她对孩子的无比的喜爱之情,以及从儿子身上看到的生命的希望和活力。
(一说是一首情诗,是为已在天国的徐志摩而作)(2)本诗出现了十一个“你”字,有什么作用?答案示例:战时的穆旦写下了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自然抒情诗《我看》,洋溢着青春气息。
让生命与自然融合,“我”看到自然风景“向晚的春风”“丰润的青草”“绿潮”,此外,“我”还看到了飞鸟融入天空,红晕与大地一体,这是一种人与自然对生命的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