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第一单元单元主题阅读
2022年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上《第一单元 主题阅读》公开课一等奖课件

写作实践
关于论据的搜集
议论文的论据,需要平时多积累。要做自己的“书记官”,关注生活,关心 时事,多读书看报,勤动笔,多积累。比如,在自己的练笔本中开辟一个素 材库”专栏,把平时生活或阅读中发现的典型事例、统计数据、名言警句、 精辟见解等,及时摘录下来,并按内容进行分类。
写作实践
1.要确保素材准确。应从书刊或者名家的作品中摘抄资料,不要道听途 说;引用网络上的资料时要注意分辨真伪。如有可能,还可以根据素材 的线索查找出处,看看原文是怎么说的。 分享各自积累的素材,看看谁积累得多,谁积累的素材比较新颖。如果 发现不准确的素材,也要帮助指出。
例文评析
先忧天下而后幸福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所 写的《岳阳楼记》中的一句名言,它向我们揭示了 这样一个道理:先忧天下,才得幸福。①
①解读文题,引出观点:先忧 天下,才得幸福。
例文评析
俗话说:“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无水小河干 。”②一个人的个人利益与国家、大众的利益是 分不开的。如果国家衰败,生灵涂炭,那么个 人利益又从何谈起呢?只有国家兴旺发达,人 民安居乐业,个人才有幸福可言。因此,一个 人应该有为国家、为人民谋利的理想。
《秋浦歌》
李白
5.对偶:整齐和谐、表意凝练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登高》
杜甫
6.对比:突出事物、强化感情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杜甫
3
诗歌常用的修辞手法及其效果
7.设问:启发思考、加强印象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浣溪沙》
8.反复:舒缓和谐、强调突出
(选自«读者»)
5
动词
关键词
情感词
13
中考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生活咏叹群文阅读单元主题群文阅读(部编版原卷版)

第一单元生活咏叹群文阅读一、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鹰之歌高尔基①蛇高高地爬到山里去,躺在潮湿的山谷里,盘成一团,望着大海。
②太阳高高地在天空中照耀着,群山向天空中喷出热气,波浪在下面冲击石头……③忽然,在蛇所待着的那个山谷里,天空中坠下一只苍鹰。
它胸口受了伤,羽毛上染着血迹……④它短促地叫一声,坠在地上,怀着无可奈何的愤怒,胸膛撞在坚硬的石头上……⑤蛇大吃一惊,连忙逃开了,但是它马上看出,这只鹰的生命只能维持两三分钟了……⑥它爬到那受伤的鹰跟前,对着鹰的眼睛发出咝咝的声音:⑦“你要死了吗?”⑧“是的,我要死了!”鹰深深地叹了口气,回答说:“我美好地生活过了!……我懂得什么是幸福!……我也英勇地战斗过!我见过天空!……你绝不会那么近地看到天空的!唉,你这可怜虫!”⑨“那有什么了不起!天吗?空空洞洞的,我怎么能在天上爬呢?我在这里很好,又温暖,又滋润!”蛇对那自由的鹰这样回答,可是它却在心里暗笑鹰的这些梦话。
而且,它这样想着:“飞也好,爬也好,结果还不是一样,大家都要埋入黄土,都要化为灰尘……”⑩但是那勇敢的鹰忽然抖擞精神,微微挺起身来,向山谷里看了一眼。
⑪阴暗的山谷气闷不堪,散发出腐臭的气味。
⑫鹰使出全身的精力喊叫起来:“啊,要是能够再飞到天上去一次,那可多么好啊!战斗是多么幸福啊!……”1.高尔基《鹰之歌》中的“鹰”和“蛇”分别象征什么?选文还运用了哪些与《海燕》相同的写作手法?2.第⑨段表现了蛇怎样的特点?3.“阴暗的山谷气闷不堪,散发出腐臭的气味。
”这句景物描写对刻画“那勇敢的鹰”的形象有什么作用?4.文章结尾鹰是在什么情况下“使出全身的精力喊叫起来”的?这表现了“鹰”怎样的英雄品格?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
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
一会儿翅膀碰着波浪,一会儿箭一般地直冲向乌云,它叫喊着,——就在这鸟儿勇敢的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欢乐。
2024年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学第一单元 第1单元主题

术特点
单元备课说明
一、单元课标要求
基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阐述,此单元是“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这一发展型学习任务群的“文学阅读”单元,所选课文都是诗歌。
2022年版课标的理念是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使得学生在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方面得到充分的发展。
具体到诗歌这种文学样式的学习,要求:在主题情境中开展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活动,感受诗歌语言、形象、情感等方面的独特魅力和思想内涵,提升审美能力;鼓励学生用多种形式呈现作品,培养创造性思维;抓住意象、情感、语言这三个要素,掌握鉴赏诗歌的一般方法,借鉴写作手法尝试创作。
二、单元教材分析
此单元编选的六首诗歌内容丰富,手法多样,语言精美,是诗人用心灵弹奏出的自然之音。
教学诗歌,不宜多讲,更不宜偏重理性分析,要重在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和联想,感受诗歌的形象和意象,理解诗歌;要让学生熟读诗歌,最好能背诵;在朗读中体会诗歌的语言美、情感美、意境美和韵律美。
在朗诵、鉴赏的基础上,让学生尝试诗歌创作。
三、单元学情分析
2022年版课标中要求学生能“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能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九年级的学生对节奏、韵律有所掌握,但系统学习朗诵、鉴赏、创作诗歌,还需教师引导。
四、单元学习目标
1.反复阅读,积累名句。
注意重音、停连、节奏,把握感情基调,读出感情韵律。
2.自主研读,了解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的意境,理解诗人的情感,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
3.借助多种形式阅读和演绎诗歌内容,学习这几首诗歌借景或借物表达情志的写法,尝试小诗创作。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名著导读《艾青诗选》练习题(含答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名著导读《艾青诗选》练习题(含答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名著导读《艾青诗选》练习题1.下面这段节选出自于艾青的哪首长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怀念?大堰河,深爱着她的乳儿/在年节里,为了他,忙着切那冬米的糖/为了他,常悄悄地走到村边的她的家里去/为了他,走到她的身边叫一声“妈"/大堰河,把他的画的大红大绿的关云长贴在灶边的墙上/大堰河,会对他的邻居夸口赞美她的乳儿/大堰河曾做了一个不能对人说的梦/在梦里,她吃着她的乳儿的婚酒,坐在辉煌的结彩的堂上/而她的娇美的媳妇亲切的叫她“婆婆”……2.《大堰河——我的保姆》是艾青的成名之作,这首诗感情真挚深切。
请结合这首诗的内容说说这首诗给你带来哪些情感体验。
3.阅读《艾青诗选》节选片断,回答问题:(甲)你住在哪里?/我住在万年的深山里/我住在万年的岩石里/你的年纪——/我的年纪比山的更大/比岩石的更大/你从什么时候沉默的?/从恐龙统治了森林的年代/从地壳第一次震动的年代/你已死在过深的怨愤里了么?/死?不,不,我还活着——/请给我以火,给我以火!(乙)我带着金黄的花束,我带着林间的香气,我带着亮光和温暖,我带着满身的露水快起来,快起来快从枕头里抬起头来,睁开你的被睫毛盖着的眼,让你的眼看见我的到来。
(1)(乙)段中的“我"是指代什么?(2)这两首诗分别作于1937年和1942年,正是中华民族处于危急存亡的关头。
请结合时代背景谈谈诗人歌咏了什么精神?4.作家聂华苓说:“艾青的诗,好在那雄浑的力量,直截了当的语言,强烈鲜明的意象。
”请结合艾青诗作,任选一个角度,谈谈你对艾青诗歌特色的理解。
5.《艾青诗选》中的《吹号者》写于1939年,请结合《吹号者》节选内容,说说《吹号者》一诗中“号声"的意蕴。
在震撼天地的冲杀声里,/在决不回头的一致的步伐里,/在狂流般奔涌着的人群里,/在紧密的连续的爆炸声里,/我们的吹号者/以生命所给与他的鼓舞,/一面奔跑,一面吹出了那短促的,急迫的,激昂的,/在死亡之前决不中止的冲锋号,/那声音高过了一切,/又比一切都美丽,……/他被一颗旋转过他的心胸的子弹打中了!/他寂然地倒下去/没有一个人曾看见他倒下去,/他倒在那直到最后一刻/都深深地爱着的土地上,/然而,他的手却依然紧紧地握着那号角;/听啊,/那号角好像依然在响……6.请根据阅读积累,在下面表格的横线处填写相应人物姓名。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名著导读《艾青诗选》考点自测6(含答案)

《艾青诗选》》考点自测6(《马头琴》至《光的赞歌》)一、填空题1.“群星已经退隐/你依然站在那儿/期待着太阳上升/被最初的晨光照射……”这些诗句出自艾青的诗《》。
2.“但你是沉默的,/连叹息也没有,/鳞和鳍都完整,/却不能动弹;/你绝对的静止,/对外界毫无反应,/看不见天和水,/听不见浪花的声音。
”这一小节诗节选自《艾青诗选》中的《》一诗。
3.鱼化石失去了,不得已才沉默;失去了,不得已才静止不动,其内心极为。
二、简答题1.简要概括《启明星》这首诗的主题思想。
2.诗歌《帐篷》中的“我们”指的是谁?你是从哪些诗句中知道的?3.在诗歌《帐篷》中,“带走的是荒凉,/留下的是繁华”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4.《鱼化石》中,诗人通过对鱼化石的记叙和描写,主要想告诉我们什么道理5 在诗歌《鱼化石》中的“活着就要斗争,/在斗争中前进,/即使死亡,/能量也要发挥干净”,诗人借助鱼化石的什么特点表达了自己怎样的情感?6.结合写作背景,我们知道《光的赞歌》这首诗是艾青沉冤二十年之后写的,艾青自称“归来的人”,他选择以“光”的形象来展示自己的新生,请你说说本诗是如何描写“光”的。
三、阅读题阅读诗歌《下雪的早晨》,回答问题。
下雪的早晨雪下着,下着,没有声音,雪下着,下着,一刻不停,洁白的雪,盖满了院子,洁白的雪,盖满了屋顶,整个世界多么静,多么静。
看着雪花在飘飞,我想得很远,很远,想起夏天的树林,树林里的早晨,到处都是露水,太阳刚刚上升,一个小孩,赤着脚,从晨光里走来,他的脸像一朵鲜花,…………他的另一只小手,提了一串绿色的东西,——一根很长的狗尾草,结了蚂蚱、金甲虫和蜻蜓,这一切啊,我都记得很清。
我们很久没有到树林里去了,那儿早已铺满了落叶,也不会有什么人影;但我一直都记着那个小孩,和他的很轻很轻的歌声,此刻,他不知在哪间小屋里。
看着不停地飘飞着的雪花,或许想到树林里去抛雪球,或许想到湖上去滑冰,他决不会知道有一个人想着他,就在这个下雪的早晨。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同步上课说课稿《第一单元主题阅读》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同步上课说课稿《第一单元主题阅读》一. 教材分析《第一单元主题阅读》是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同步上课的重要内容。
本单元的主题是“科学精神与人文关怀”,旨在通过阅读一系列文学作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和人文关怀。
本单元选取了五篇文章,分别是《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咬文嚼字》。
这些文章既有古代经典文献,也有现当代优秀作品,既有议论文,也有说明文,内容丰富,风格各异。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拓宽视野,增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也在逐步提高。
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自主思考,提出问题,并积极探索答案。
然而,由于年龄和经历的限制,他们对一些社会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可能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文本,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从而提高他们的科学精神和人文关怀。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本单元的重点文言文;能够理解并欣赏本单元的现代文学作品;能够运用本单元所学的阅读方法,独立阅读并理解类似的文学作品。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通过对比阅读、深入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关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和人文关怀。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文言文的翻译和背诵。
2.现代文学作品的鉴赏。
3.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关怀。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独立阅读文本,自主提出问题,自主寻找答案。
2.合作学习: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3.探究学习:引导学生深入文本,独立思考,提出问题,探索答案。
4.对比阅读:学生进行对比阅读,分析不同文本的特点和风格。
5.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疑问和难点,进行讲解和解答。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 名著导读(一)《艾青诗选》:如何读诗 课件

“太阳”与火把、黎明等有象征意义的事物,则表现了艾青对旧社会的黑暗和恐 怖的痛恨,以及对黎明、光明、希望的向往与追求。又如他的长诗《火把》《向 太阳》,借索求火把、歌颂太阳,表达了驱逐黑暗、坚持斗争、争取胜利的美好 愿望,诗人也因此被称为“太阳与火把”的歌手。
专题二:分析诗歌的艺术手法
艾青诗歌创作常从感觉出发,把握瞬间的印象或感受,用来营造能暗示或者象征 某种强烈情思的意象。他还提倡散文化的自由体诗,在奔放与约束之间取得协调, 参差里呈现出某种统一。 选择你喜欢的一首艾青诗作,说说它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好在哪里。既可以就 诗作总体的写法发表议论,也可以就某一局部或某句诗谈谈你的观点。
专题三:举办诗歌朗诵会
艾青的诗歌没有华丽的辞藻,也较少生硬的欧化句子,其语言朴素生动,富有生 命力。他擅长使用散文化的诗句,不拘泥于诗歌形式,很少注意韵脚的限制和字 数的整齐,却具有内在的旋律与和谐的节奏,非常适合朗诵。每位同学准备好自 己选择的艾青诗作,预先做好朗诵准备,揣摩技巧方法,读出感情和节奏,在小 组内朗诵,也可以每组录制一两段朗诵录音,上传到班级群中分享。
基本沿袭延安时期的创作风格,既 它的脸上和身上/像刀砍
有歌颂新时代和主旋律的作品,也 过的一样/但它依然站在 《新的年代冒着风雪来了》
五十年代 有具有象征和哲理意味的咏物诗, 那里/含着微笑,看着海 《礁石》
同时国际题材的诗作也逐渐增多。 洋......——《礁石》
《写在彩色纸条上的诗》
依旧以歌颂人民、礼赞光明、思考 认识没有地平线/地平线
但你是沉默的, 连叹息也没有, 鳞和鳍都完整, 却不能动弹; 你绝对的静止, 对外界毫无反应, 看不见天和水, 听不见浪花的声音。 凝视着一片化石, 傻瓜也得到教训:
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单元教材教学分析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欣赏诗歌,唤起学生的想象和情感,并学以致用尝试创作一首诗歌。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诗歌的自然美景,体味诗歌情意,感悟人生真善美。
重点、难点与关键
通过朗读欣赏诗歌,唤起学生的想象和情感,并学以致用尝试创作一首诗歌。
第二课时:《我爱这土地》这是一首用象征手法写的抒情诗,诗人假设自己是一只鸟,通过对大地的歌唱来表达他对处于苦难之中的祖国刻骨铭心、至死不渝的热爱之情以及为祖国献出生命的强烈愿望。教学建议:背景、范读、意象的分析。
第三课时:《乡愁》是一首抒情诗,对于学生们并不是很不是陌生。本诗中诗人借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意象,表达了渴望与亲人团聚、渴望祖国早日统一的强烈愿望。教学建议:拓展乡愁诗句;仿写;配乐朗诵。
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单元教材教学分析
学段及学科
初中语文
教材版本
部编版
单元名称
《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单元教材主题内容与价值作用
“诗海徜佯”---感受诗歌的温度。这是一个“活动探究”单元,以任务为轴心,以阅读为抓手,整合阅读、写作、口语交际,以及资料搜集、活动策划、实地考察等项目,形成一个综合实践系统,读写互动,听说融合,由课内到课外,培养学生的综合语文运用能力。
说明
语文学科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而在诗歌教学中注意把握“温度”就能很好的兼顾语文教学的这两个特点。文字的神奇之处在于它是有温度的,多半是情感的温度。
第五课时:《我看》描写了“我”眼中的大自然的美好温馨的画面,抒发了诗人对生命的热爱,对自由的憧憬之情,也含蓄地表达了诗人愿以热血青春报效祖国的深情。教学建议:本诗内容不难理解,可分为“我看”和“我思”两个部分。结合背景的介绍让学生自主探究自己喜欢的小节并加以诵读的方式,说说喜欢的原因教师加以点拨引导就能完成全诗的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阅读诗句,回答问题。 (7分) 诗句一: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
头(选自余光中《乡愁》)诗句二: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是绯红的黎明/正在喷
薄;/——祖国啊!(选自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1. 仿照诗句一的示例,分析加点词语的内涵,体会作者抒发
的情感。 (3分)
斗浸透着无数泪水,说明成功背后蕴含着艰苦的奋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5分)
雨伞 苏叔阳
你的命运就是陪伴乌云, 注定了要一生经受风雨。 你撑开整个身躯, 为他人创造一片干净天地, 却湿透了, 你自己。
2. “明艳”本义是指色彩鲜明、艳丽。而诗中“明艳”一词, 形象生动地说明、突出了花的“_____成__功_______”。(2分)
3. 能不能将诗中的“泪泉”改为“泪水”?请说明理由。(3 分) __不__能__。__“__泪__泉__”__写__出__了__泪__水__之__多__,__如__泉__水__一__般__,__这__样__更__突__出__奋_
诗句
赏析
诗句一 作者借助“船票”这一意象,写出了与爱人的分 隔与离别,抒发了作者无限的思乡愁绪。
诗句二 _作__者__借__助__“__起__跑__线__”__这__一__意__象__,__写__出__了__祖__国__开__始__
发展,充满了生机与希望,抒发了作者欣喜(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动、赞美等)之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诗中的“雨伞”具有怎样的精神?(2分)
__无__私__无__畏__、__甘__于__奉__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为了刻画雨伞的形象,诗人采用了拟人、象征、烘托等表 现手法。请你任选一种,联系诗句简要分析。(3分)
_示__例__一__:__拟__人__。__全__诗__采__用__第__二__人__称__,__将__雨__伞__人__格__化__,__运__用_____
2. 诗人常常借助具体的形象表达抽象的情感,请借鉴诗句一或 诗句二写几句话,表达对母校的“依依不舍”之情。(4分)
_略__(__要__求__:__选__取__的__形__象__要__恰__当__,__要__表__达__“__依__依__不__舍__”__之__情__,__语__ 言表达要流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陪__伴__”__“__撑__开__”__“__创__造__”__等__词__语__,__赋__予__雨__伞__以__生__命__,__生__动___
传神。示例二:象征。诗人笔下的“雨伞”象征了不畏艰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甘于奉献的人,而“乌云”“风雨”象征了“雨伞”所处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恶劣环境。示例三:烘托。诗人借“乌云”“风雨”来营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雨伞所处的恶劣环境,烘托出雨伞形象的高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诗歌选段,回答问题。(7分) 成功的花,/人们只惊慕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
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选自冰心《繁星·春水)
1. 这是一首哲理诗,表达的意思是:漂亮的花,人们都只是惊 叹、羡慕她开花时的美丽,并没有意识到它还是芽儿的时候,
_经__历__了__多__少__艰__苦__的__奋__斗__和__巨__大__的__牺__牲_______花的成功如此,人 的事业的成功、人的成长发展,亦是如此。(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