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以杜甫诗为主题群文阅读教学设计11111电子教案

合集下载

杜甫群诗阅读——教学设计

杜甫群诗阅读——教学设计

杜甫群诗阅读——教学设计【群文篇目】《春望》《望岳》《登岳阳楼》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读准字音,体会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重点)2.细读品味,结合诗人的人生经历和诗歌创作背景,感受诗人忧国伤己、思亲念家的情感。

(重点)3.通过比较阅读杜甫不同时期的作品,了解人生经历对杜甫诗歌创作的影响,感悟杜甫仁民爱物、忧国忧民的情怀。

(难点)教学方法:朗读法,知人论世,合作探究,对比阅读课时:1课时一、“望”字导入杜甫生于盛唐,亲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的由盛而衰。

他年少时立志“致君尧舜上,再使民风淳”,成年后仕途不顺,生活也日渐贫困。

这样经历,让杜甫不同时期的诗歌作品在风格上和情感上略有差异。

今天,我们先一同来研究杜甫的《春望》,看一看在这首诗中,杜甫望见了何景,抒发了何情。

二、望中所见(1)自在朗读,扫清障碍(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和韵律)烽(fēng)搔(sāo)胜(shēng)簪(zān )[五言诗的朗读节奏:二一二、二二一或二三](2)学生展现,找出望景(诗人望见了哪些风景)国(破)、江山、城春、草木深、花、鸟(3)齐读诗歌,感受诗境(用一个四字词概括景物特点)三、望中所感(1)哪两个词语指明了社会背景?诗人有怎样的命运遭际?学生介绍背景: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杜甫赴奉先探家。

不久,安禄山发动叛乱。

次年五月,贼破潼关,诗人被迫北上避难,安家于鄜州。

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诗人闻讯后前去投奔,不料途中被贼兵所俘,被押至长安;因他官职卑小,未被囚禁。

这首诗写于诗人逃离长安前一个月。

(2)任选一联诗,结合对风景和人的具体描写,分析诗人情感。

首联:满目疮痍——忧国伤时颔联:恨别感时——感时伤世颈联:家书难寄——思念担忧尾联:白头难簪——苍老悲己(3)再读诗歌,融入情感。

语速慢,语调低沉,情感悲痛。

四、所“望”为什么同样写“望景”,抒“望情”的,还有《望岳》和《登岳阳楼》。

学生齐读《望岳》和《登岳阳楼》,根据预习成果和诗歌注释,思考下列问题:1.《望岳》写于何时何地?诗人经历了甚么?所见何景?表达何种情感?背景介绍: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杜甫到洛阳举进士不第。

杜甫诗歌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杜甫诗歌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杜甫诗歌群文阅读教学设计一、引言杜甫是我国唐代伟大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作品广泛传播且深受人们喜爱。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欣赏杜甫的诗歌,本教学设计以群文阅读的形式展开,旨在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

二、目标1.了解杜甫的诗歌背景和创作特点;2.通过群文阅读,提升学生的诗歌欣赏能力;3.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意识;4.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三、教学内容1.杜甫诗歌背景介绍2.杜甫诗歌选读3.杜甫诗歌欣赏与评析4.杜甫诗歌创作任务四、教学步骤第一步:杜甫诗歌背景介绍在这个环节,教师可以简要介绍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包括他的人生经历、作品特点以及对后世文学的影响等。

通过这些背景知识的介绍,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杜甫的诗歌作品。

第二步:杜甫诗歌选读选择几首杜甫的代表作进行选读,如《登高》、《月夜忆舍弟》、《丽人行》等。

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一起朗读、解读这些诗歌,探究其中的意境、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

学生也可以在课前预习并准备一些自己的解读观点,以促进课堂上的积极互动和讨论。

第三步:杜甫诗歌欣赏与评析让学生欣赏一些与杜甫有关的诗歌作品,旨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欣赏能力。

教师可以选择一些与杜甫诗歌主题相近、风格相似的现代诗歌,鼓励学生对比分析两者之间的异同之处,理解不同时代的文学表达方式。

第四步:杜甫诗歌创作任务通过前面的诗歌阅读和欣赏,学生已经对杜甫的诗歌有了一定的理解和感受。

在这一步,教师可以布置一个诗歌创作任务,要求学生以杜甫的作品为蓝本,创作一首自己的诗歌。

学生可以选择与自己生活相联系的主题,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杜甫的诗歌风格为借鉴,写出自己独特的诗作。

五、教学评价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1.课堂观察:观察学生的参与度、课堂表现和互动情况;2.书面作业:要求学生完成与杜甫相关的作业,包括诗歌解读、题目填写等;3.课后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或全班讨论,分享对杜甫诗歌的理解和体验;4.诗歌创作评价:对学生的诗歌创作作品进行评价,关注其表达能力和创新性。

杜甫诗歌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杜甫诗歌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群文阅读教学目标
了解杜甫生平及创作背景
了解杜甫的生 平经历,包括 家庭背景、成 长环境和仕途
历程。
掌握杜甫的创 作背景,包括 时代背景、个 人境遇和社会 环境对其创作
的影响。
理解杜甫诗歌 中反映的历史 事件、文化传 统和社会现实。
探究杜甫的创 作风格和艺术 特色,以及其 在唐代诗歌史 上的地位和影
群文阅读教学设计理念
强调整体性阅读
群文阅读教学设计理念强调整体性阅读,即通过多篇文本的相互关联和整合,引导学生从整 体上理解文本的主题和意义。
整体性阅读注重文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影响,通过多角度、多层次的理解和分析,培养 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
在群文阅读中,教师需要精心选择和组织文本,注重文本之间的内在逻辑和关联,引导学生 发现文本之间的联系和共同点,从而更好地理解文本的主题和意义。
选取与杜甫同时代的诗人作品,如王维、孟浩然等,进行比较阅读,探究其诗歌主题、 风格和技巧的相互影响。
选取不同时期与杜甫风格相近或相对的诗人作品,如唐诗、宋词等,通过比较阅读, 深入理解杜甫诗歌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结合杜甫诗歌创作背景和历史文化背景进行拓展阅读
杜甫诗歌的创作 背景:介绍杜甫 所处的时代背景、 个人经历以及他 对社会现实的深 刻洞察。
整体性阅读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探究,鼓励学生自主发现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学 习和合作学习能力。
注重文本间的联系
群文阅读理念强调文本间的联系和比较 通过多篇文本的相互参照,深入理解文本主题和思想 引导学生发现文本间的内在联系,提高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 群文阅读教学设计应注重文本间的联系和整合,以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深入了解杜甫: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杜甫的 诗歌,了解他的生平和思想,探讨他的人 生观和价值观。

杜甫初中群文阅读一等奖教案

杜甫初中群文阅读一等奖教案

杜甫初中群文阅读一等奖教案教案目标:1. 通过学习杜甫的作品,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理解能力;2. 培养学生对于文学作品情感和审美的体验;3. 提高学生的写作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杜甫的作品,把握其核心意义;2. 通过细节分析,了解杜甫的艺术手法和写作风格;3. 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造性写作。

教学难点:1. 掌握杜甫的作品的内在含义,理解其思想和感情;2. 运用适当的文学术语和技巧分析文学作品;3. 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写作,表达个人情感和观点。

教学准备:1. 杜甫的作品选集;2. PowerPoint或白板;3. 讲义和作业纸。

教学过程:课时一:引入和导入Step 1:引入话题(5分钟)利用图画或视频简要介绍杜甫的生平和作品,引发学生对杜甫的兴趣。

Step 2:导入核心概念(10分钟)以杜甫的名句为例,让学生猜测其含义,并讲解其背后的思想和情感,如:“万物复盛时,我与梦自悲。

”课时二:理解和分析Step 3:带领学生理解杜甫的作品(20分钟)选取一篇杜甫的作品,通过读诵和分析,带领学生理解其核心意义和表达方式。

Step 4:分析杜甫的艺术手法(15分钟)讲述杜甫常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对仗、语言的节奏感等),并结合杜甫的作品,帮助学生分析他的艺术手法。

课时三:创造性写作Step 5:启发学生创作(15分钟)以杜甫的作品为例,给学生展示一些创作启示,并鼓励他们写出自己对于社会、人生的思考和情感表达。

Step 6:学生分享和评价(15分钟)选择一些学生的作品进行朗读和分享,然后进行评价和讨论。

课时四:总结和复习Step 7:总结课堂所学(10分钟)回顾杜甫的作品和创意写作过程,并讨论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的收获和体会。

Step 8:布置作业(5分钟)要求学生在家继续阅读杜甫的作品,并写一篇读后感。

教学延伸:1. 学生可选择不同主题的杜甫作品进行欣赏和分析,并进行小组展示;2. 可选取其他唐代诗人的作品进行比较与研究;3. 引导学生思考杜甫作品的现实意义,结合历史和社会背景进行讨论。

杜甫诗词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杜甫诗词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杜甫诗词群文阅读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了解杜甫的生平事迹和创作背景;2. 熟悉杜甫的代表作品,包括《登高》、《月夜忆舍弟》等;3. 掌握杜甫诗词的基本鉴赏方法,包括韵律、意境等;4.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鉴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杜甫的生平与创作背景;2. 杜甫的代表作品欣赏与解析;3. 杜甫诗词的鉴赏方法讲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杜甫的生平事迹和创作背景,同时提问学生对杜甫的了解程度。

2. 杜甫代表作品欣赏与解析(30分钟)教师展示杜甫的代表作品,如《登高》、《月夜忆舍弟》等,并逐句解读其含义和意境。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句中的修辞手法、意象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杜甫诗词的内涵。

3. 杜甫诗词的鉴赏方法讲解(40分钟)教师介绍杜甫诗词的基本鉴赏方法,包括对诗词的韵律、意境、表达手法等进行分析。

教师可以通过对比不同诗句的特点,让学生体会杜甫诗词的独特之处。

4. 学生自主朗读与鉴赏(30分钟)学生按顺序朗读杜甫的诗词,同时分析诗句的意义和韵律。

学生可以互相交流和讨论自己对诗词的理解,提高对杜甫诗词的鉴赏能力。

5. 总结与评价(15分钟)教师与学生共同总结本次课的内容,回顾学生的学习收获和思考。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同时提供一些学习建议和指导。

四、教学评价方法:1. 学生的书面作业,包括对杜甫生平事迹和创作背景的理解,对某首杜甫诗词的赏析等;2. 学生的课堂表现,包括课堂积极参与、发言等;3. 学生的小组讨论,通过在小组中讨论和交流,学生可以相互学习和思考。

五、教学延伸:1. 学生可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首杜甫诗词进行深入研究,写一篇关于该诗词的评论;2. 学生可通过参观杜甫故居等实地考察,加深对杜甫生平和创作背景的了解;3. 学生可进一步学习杜甫的其他作品,扩展对杜甫诗词的鉴赏范围。

六、教学反思:1. 教学中要注重与学生的互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2. 针对学生的不同兴趣和水平,教师要灵活调整课堂内容和方式,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得到适当的提高和发展;3. 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提高对杜甫诗词的研究和理解程度,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指导和引导。

初中杜甫诗三首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初中杜甫诗三首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创作背景与主题思想
创作背景:杜甫在安史之乱后,流离失所,茅屋为秋风所破,此诗写 于公元761年。
主题思想:此诗表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境界,表达了作者推 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风格。
《登岳阳楼》的创作背景与主题思想
创作背景:杜甫在安史之乱 期间流亡到岳阳,创作此诗 表达对国家前途的担忧和对 个人命运的感慨。
情感目标
理解杜甫在诗歌中表达的思 想感情
感受杜甫诗歌的艺术魅力
体会杜甫诗歌中蕴含的深厚 情感
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 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群文阅读教学 内容
《春望》的创作背景与主题思想
创作背景: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前往投奔肃宗,因叛军攻陷长安,被迫与家人分离
主题思想: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前途和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怀,以及对家人的思念之情
群文阅读教学 反思与改进
教学效果评估
学生参与度:评估学生在群文阅读中的参与程度和积极性。 知识掌握度:通过测试和作业了解学生对杜甫诗歌的掌握情况。 思维能力提升: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反思中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是否有所提高。 情感态度变化:注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杜甫诗歌的情感态度是否发生变化。
教学策略调整
杜甫诗歌:体会杜甫诗歌的思想感 情和艺术特色,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初中阶段:注重学生的阅读兴趣和 阅读习惯的培养
群文阅读教学设计:通过多篇杜甫 诗歌的阅读,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杜 甫的思想和艺术,提高文学素养
杜甫诗歌特点与价值
杜甫诗歌以现实主义为主要特征,关注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表达深厚的人道主义情怀。 杜甫诗歌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其语言精练,意境深远,是中国古典诗歌的杰出代表。 杜甫诗歌的价值不仅在于其艺术成就,更在于其对社会和历史的深刻洞察与反思。 杜甫诗歌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杜甫的诗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杜甫的诗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杜甫的诗群文阅读教学设计杜甫,唐代著名诗人之一,以其感人肺腑的诗篇而闻名于世。

他的诗集中蕴含着深沉的情感和社会的关注,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针对杜甫的诗群文进行阅读教学设计,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古代文化和人文精神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和文学鉴赏能力。

以下是一种适用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 了解杜甫的背景和其诗群文的特点;2.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3. 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培养其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通过深入学习和分析杜甫的诗群文,包括《月夜忆舍弟》、《登高》、《望岳》等,了解其背景、主旨和艺术特点。

三、教学方法1. 教师讲解法:介绍杜甫的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进入杜甫的诗意世界;2. 小组合作法: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阅读一首杜甫的诗群文,然后进行讨论,共同找出诗歌的主题和意境;3. 创作写作法:鼓励学生根据所学的杜甫的诗歌形式和风格,自主创作一首类似的诗歌。

四、教学步骤Step 1: 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杜甫的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对杜甫及其诗群文的兴趣。

Step 2: 阅读诗群文(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阅读一首杜甫的诗群文,引导学生注意诗言志宏、意境深远的特点。

鼓励学生标注重要意象和修辞手法。

Step 3: 小组讨论(20分钟)每个小组选择一位代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探讨所读诗群文的主题、韵律和情感表达等方面。

Step 4: 分享讨论(10分钟)每个小组代表向全班进行诗群文内容的分享,并主动交流和比较各小组的分析结果。

Step 5: 创作写作(30分钟)要求学生以所学的杜甫的诗歌形式和风格,自主创作一首类似的诗歌。

鼓励学生表达个人情感和观点,并注重诗歌的节奏和意境的塑造。

Step 6: 作品展示(15分钟)学生在小组内互相分享并展示自己的创作。

鼓励学生就作品中的表达方式和艺术形式展开交流。

五、教学评价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分享时,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表达能力;2. 关注学生对杜甫诗群文主题和意境的把握程度;3. 针对学生的创作作品,注重评价其诗歌的形式和艺术特点的体现。

初中语文以杜甫诗为主题群文阅读教学案例

初中语文以杜甫诗为主题群文阅读教学案例

初中语文以杜甫诗为主题群文阅读教学案例
在中学教育中,语文课程以杜甫诗歌作为教学主题特别
重要,杜甫的诗歌有许多方面值得研究。

目前,群文阅读教学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被广泛采用。

群阅读的理念是将一组诗歌作为主题,学生们一起共同阅读和分析,分享思想,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以杜甫诗歌为主题的群文阅读教学可以让学生了解和理
解杜甫的诗的核心思想,包括杜甫的精神追求、价值观以及文学特点。

这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应用其知识,提高他们对书面语言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此外,群读诗歌能使学生提高团队协作能力,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通过总结和讨论,使学生们不仅能够学习语言,还能培养关于社会问题和时代背景的思想水平。

比如在本次群文阅读教学案例中,教师可以先针对杜甫
的人生经历和哲学思想作一个解释,然后结合当时的社会环境,喚起学生们对杜甫诗歌的兴趣,然后将教学重点放在反映社会问题和历史事件的诗歌上,引导学生用不同角度解释诗歌。

此外,在群读过程中,可以为学生们提供有关诗歌的背景知识,以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诗句的来源,从而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

最后,还可以就诗歌的主题讨论以及传承价值激发学生的反思,使他们对文化传统贡献自己的思考。

因此,以杜甫诗歌为主题的群文阅读教学可以有效提高
学生的语文素质,良好的群读环境也将为学生提供一种独特的语言学习经历,激发学生对语言学习的热情。

我们希望可以把
群读教学之美带入到中学语文教学之中,把语文教学升华到一个新的水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以杜甫诗为主题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设计模式】
从单篇精读课型模型设计向群文阅读课型转变,用群文阅读的方法尝试教学。

【设计理念】
摒弃单篇精读、摒弃老师阅读、传统按部就班学习,让学生自己读,自己去理解,质疑和发现,让学生自己在阅读中学习阅读。

【文本选择】
人教版语文吧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诗三首《望岳》、《春望》、《石壕吏》,课外古诗词《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议题】
杜甫的诗歌同他的生活道路密切相关,深入认识其作品思想意义、艺术特色和各个时期不同创作风格。

【设计重点】
1、通过阅读古诗词,感受诗歌魅力;
2、认识作者在不同时期创作的思想意义、艺术特点和创作风格;【设计准备】
多媒体课件、背景音乐设计
【设计课时】
两课时
【设计过程】
一、课题引入
1、杜甫的诗是无边落木中的一面琵琶,忧愤、慷慨激昂、急
风、高天、浊酒、涕流、胸怀黎明。

(背景音乐)
2、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汉族,河南
巩县(今河南巩义)人,杜甫曾祖父杜依艺由湖北襄阳赴
任巩县县令,举家迁入巩县。

历祖父杜审言、父亲杜闲,再到杜甫,杜家在巩县已是四代85年。

自号少陵野老,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为了与
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
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3、杜甫的一生可分为四个时期。

第一时期:从35岁以前读书和壮游期。

20岁就开始为时十年的壮游,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

游山玩水、饮酒赋诗,喜结李白、高适挚友。

这一时期的诗歌《望岳》
可为代表“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现诗人不怕困难,
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第二时期:从35岁到44岁困居长安时期。

人入中年,科举失意,功名未遂,过的是“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的屈辱生活。

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有《兵车行》、《丽人行》、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等。

十年困守的结果,使
杜甫关注自身,关注民生,忧国忧民,创作走向了现实主
义道路。

第三时期:从45到48岁陷贼和为官期间。

这是安
史之乱最剧烈的时期,国家岌岌可危,人民灾难深重,诗
人也历尽艰险。

长安城破,诗人陷落贼手,后又只身逃脱,
投奔肃宗,被任为左拾遗,不久因言事触怒肃宗而遭贬斥。

这一时期他写出了《悲陈陶》、《哀江头》、《春望》、《羌村》、
《北征》、《洗兵马》、“三吏”、“三别”等诗,记录了
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

杜甫的诗歌创作达到了现
实主义的高峰。

第四时期:48岁以后是杜甫西南漂泊时期。

这一时期,杜甫弃官到成都,躲避战乱,漂泊西南,居无定所,
直到去世。

这期间,他曾被严武表荐为节度参谋,检校
工部员外郎,曾度过6个月的幕府生活。

这一时期是杜甫
诗歌创作的繁盛期,现存杜甫的大多数诗歌都写于这一时
期,杜甫对各种诗体都进行了尝试和创新,取得了很高
的成就。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秋兴八首》、《戏为六绝句》等,都写于这一时期。

二、学生阅读
阅读杜甫不同时期的诗歌,4人为一个小组,任意选择其中一首进行阅读,可以先自由阅读,然后由会读的同学带领读,
读的过程中注意要读出感情和韵味,并画出节奏并读准节奏。

三、读中感悟
(一)、杜甫第一时期
1、代表作《望岳》
《望岳》
杜甫
岱宗 / 夫如何?齐鲁 / 青未了。

造化 / 钟神秀,阴阳 / 割昏晓。

荡胸 / 生曾云,决眦 / 入归鸟。

会当 / 凌绝顶,一览 / 众/山小。

2、教师展示问题:
①该诗创作于作者生活的那个时期?
②读本诗应该带着什么样的感情基调去读?
③学生查找资料,结合文本注释翻译全文
④找出本诗“诗眼”,并赏析。

⑤学生领会作者该诗的思想意义、艺术特点、创作风格。

3、学生小组讨论,学生代表展示,教师实时点拨。

4、课件展示,赏析。

(PPT课件展示)
(二)作者第二、三时期代表作《春望》、《石壕吏》
(三)作者第四时期代表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四、用学习《望岳》的学习方法去学习《春望》、《石壕吏》、《茅
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五、背诵你最喜欢的其中两首诗。

六、板书设计(PPT课件有、展示)
七、作业布置:
1、自己收集杜甫的其他古诗词,并了解作者的创作初衷。

2、背诵杜甫的古诗词两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