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脉覆膜支架系统临床试验审评要点

合集下载

ecmo评价技术审评要点

ecmo评价技术审评要点

ecmo评价技术审评要点以ECMO评价技术审评要点为标题,本文将对ECMO评价技术的审评要点进行详细阐述。

ECMO,即体外膜氧合技术(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是一种通过将血液引出体外进行氧合和二氧化碳排出的治疗方法,广泛应用于心肺功能衰竭等严重疾病的救治中。

ECMO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对于患者的生存和康复至关重要,因此对ECMO评价技术进行审评是非常必要的。

ECMO评价技术的审评要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技术可行性评价:评估ECMO技术在特定疾病或患者群体中的可行性。

这需要考虑ECMO设备的有效性、安全性和患者的适应性等因素。

同时,还需评估ECMO技术在不同年龄、病情严重程度和基础疾病等情况下的适用性。

2. 治疗效果评价:评估ECMO治疗对患者病情的影响和效果。

主要包括生存率、康复情况、症状缓解程度、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

这需要进行临床观察和数据统计分析,对比ECMO治疗前后的差异,评估治疗效果的可靠性和可重复性。

3. 并发症评价:评估ECMO治疗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并发症。

ECMO 治疗涉及到体外循环和抗凝等操作,患者可能出现出血、感染、血栓等并发症。

因此,需要对并发症的发生率、严重程度和影响因素进行评估,以便提前预防和处理。

4. 安全性评价:评估ECMO治疗过程中的安全性。

主要包括ECMO设备的安全性、抗凝剂使用的安全性、体外循环过程中的安全性等方面。

需要对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进行评估,采取相应的措施保障患者的安全。

5. 费用效益评价:评估ECMO治疗的费用效益。

ECMO治疗是一种高技术、高成本的治疗方法,对医疗资源的利用情况和对患者生命质量的改善效果需要进行综合评估,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和决策。

在进行ECMO评价技术的审评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 综合评估:综合考虑不同评价指标的结果,进行综合评估。

不同的指标可能存在一定的冲突,需要权衡各个方面的因素,综合评估ECMO技术的优劣势。

主动脉半周覆膜支架生物相容性及封堵效果的实验研究

主动脉半周覆膜支架生物相容性及封堵效果的实验研究

【 键 词 】 主 动 脉夹 层 ;半周 覆 膜 支 架 ; 入 治 疗 ; 物 相 容 性 关 介 生
中 图分 类 号 : 5 31 文 献标 志 码 : 文 章 编号 :o 87 4 2 1 )1 -8 30 R4 . B 1 o — 9 X( 0 0 一 10 8 —5
B o o p t i t n c l sv f c e c f s l- a e a r i afc ce se tg a : a x e i n a i c m a i l y a d o cu i e e i n y o e f b i i m d o t h l-y l t n - r f n e p rme t l c t
介入放射学杂志 2 1 0 0年 1 1月 第 1 第 1 期 9卷 1
JItre t ail 00, o.9 o1 nevn do 1 V 1 ,N .1 R 2 1
.— 8 -— - . 8 3- — - —

实 验研 究
E pr e t sac ・ xei na r e Nhomakorabeah m le
选用 1 5条 健 康 杂种 犬 , 自制 主 动脉 半 周 覆 膜 支 架规 格 为 1 m ×6 6m 0mm、 人工 血 管 长 度
为 4e 经 股 动脉 置 入 半 周 覆 膜支 架 , 机 封堵 左 或 右 侧 肾 动 脉 , 后 行 主 动脉 造 影 及 增 强 C m。 随 尔 T检 查 明 确 主动 脉 血 流情 况 及 肾脏 供 血 情 况 。术 后 1 4 8 1 , , ,2和 1 6周 , 机选 取 3条 犬 复 查 主 动脉 造 影 及 增 强 C 随 T, 随后 处 死 、 获取 主动 脉 标 本 , 别 对 正 常腹 主 动 脉 、 支 架 处 腹 主 动 脉 、 膜 支 架 处 腹 主动 脉 进 行 光 镜 及 分 裸 覆 电镜 的 观 察 。结 果 1 5条 犬 均成 功 地 置 入 主 动 脉半 周 覆 膜 支 架 ,分 别 封 堵 7条 右 肾动 脉 及 8条 左 肾 动

SFDA对血管内支架申报前临床试验指导原则

SFDA对血管内支架申报前临床试验指导原则

冠脉药物洗脱支架临床试验基本要求一、前言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类新型冠脉药物洗脱支架产品日益增多。

为了进一步规范该类产品上市前的临床试验,并指导该类产品生产企业在申请产品注册时临床试验资料的准备,特制定本临床试验基本要求。

需要强调的是,本临床试验基本要求虽然为该类产品的临床试验及生产企业在申请产品注册时临床试验资料的准备提供了初步指导和建议,但是不会限制医疗器械相关管理部门对该类产品的技术审评、行政审批以及企业对该类产品临床试验资料的准备工作。

它是一个动态的文件。

随着冠脉药物洗脱支架技术的发展、提高和相关法规政策、标准制定等情况的变化,本临床试验基本要求还会不断地完善和修订。

二、临床试验方案(一)、临床试验基本原则1、冠脉药物洗脱支架的临床试验应符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布的《医疗器械临床试验规定》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2、进行上市前临床试验的冠脉药物洗脱支架应已经过相对科学的实验室研究和动物试验验证,研究结果可基本证明产品安全、有效。

(二)、临床试验目的临床试验目的应该清楚地表明产品名称(应注意与注册产品标准一致)、临床治疗的意义以及本次试验产品的评价目标(安全性、有效性)。

如果是新产品,生产者在进行临床试验前应考虑以下问题:1、所评价的治疗问题是否是当前临床上急需解决的治疗问题?2、问题的提出有无充分的实践基础和科学依据?3、其临床意义如何?4、拟进行的试验研究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何改进与创新?5、试验题目是否明确、具体,能否反映试验的主要内容或方法?题目与内容是否相符合?如果已经有功能和原理相同或类似的产品上市,应遵照科学的安全有效的原则,试验产品与已上市产品在对照评价的基础上,明确相同临床治疗意义下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就冠脉药物洗脱支架而言,其临床治疗意义是恢复冠状动脉狭窄患者的动脉血流;其安全性评价指标包括死亡、心肌梗死、支架内血栓形成和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有效性评价指标包括靶病变血运重建(TLR)和靶血管血运重建(TVR)。

覆膜支架在主动脉缩窄归并动脉导管未闭时的应用指征

覆膜支架在主动脉缩窄归并动脉导管未闭时的应用指征

覆膜支架在主动脉缩窄归并动脉导管未闭时的应用指征【关键词】主动脉缩窄动脉导管未闭覆膜支架应用指征先本性主动脉缩窄指自无名动脉至第一对肋间动脉之间的主动脉管腔狭小,多为局限性,也可为长管状[1]。

主动脉缩窄占先本性心血管疾病发病率的1%~3%,本病可单独存在,但常归并其他心血管畸形,如室距离缺损、动脉导管未闭等[2]。

刘芳等报告的96例主动脉缩窄患者中归并室距离缺损与动脉导管未闭患者各占49%,而室距离缺损与动脉导管未闭同时并存者占23%[3]。

1主动脉缩窄外科手术医治存在不足长期以来,主动脉缩窄医治之外科手术为主,但外科手术医治存在以下不足:①患者术中及术后3个月内死亡率高(14%);②术后再缩窄发生率高(9.9%~33%);③动脉瘤形成发生率高(13%);④持续性高血压发生率高,文献报告达8.3%~43%不等[46]。

因此,探讨先本性主动脉缩窄新的有效医治方式始终是先心病介入医治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

20世纪80年代,Mullins等[7]提出血管内支架可用于医治先本性主动脉缩窄等疾病。

1991年,O’Laughlin等[8]利用球囊扩张式血管内支架医治1例主动脉缩窄取得成功,标志着介入医治主动脉缩窄又一新方式的问世。

近十年来,先本性主动脉缩窄介入医治器材取得了不断改良与完善,BIB(balloon in balloon)球囊与CP(cheatham platinum)覆膜支架(covered stent)的问世及推送器材的不断改良,使支架置入医治主动脉缩窄的适应证不断拓宽。

覆膜支架是指支架内面或外脸部份或完全覆盖不透血液的膜性材料的人工血管内移植物[9],其在外周血管动脉瘤及动静脉瘘等的介入医治方面已取得了较好的疗效[10]。

覆膜支架置入医治青青年和成人主动脉缩窄,较球囊扩张术和裸支架置入术等介入医治手腕具有必然的优势。

第一,覆膜支架能够提供足够的支撑力,有效地抗击缩窄主动脉的弹性回缩;第二,覆膜支架置入术能够用来医治主动脉缩窄球囊扩张术或裸支架置入术后动脉瘤和动脉夹层等并发症。

胸主动脉覆膜支架产品手册Zenith胸主动脉瘤

胸主动脉覆膜支架产品手册Zenith胸主动脉瘤

Zenith ?胸主动脉瘤覆膜支架操作手册目录产品描述适应症警告防范措施 (3)潜在副作用 (4)治疗个性化 (4)支架的使用建议................................ . (4)胸主动脉瘤覆膜支架操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 .7产品的提供............................................................. (7)患者随访………………………………………………… ... …… ..8 MR的安全性及兼容性................................. ..8产品描述Zenith?TX2? 胸主动脉瘤覆膜支架设计为两段型支架或单体支架。

近端支架可分为锥形支架和直筒支架。

不锈钢、自膨胀的 COOK-Z ?支架手工缝合与机织聚酯覆膜材料上。

Zenith?TX2?胸主动脉瘤覆膜支架, 提供最佳的支撑力及膨胀力, 确保了支架在释放过程中支架内腔完全的展开。

并且 COOK-Z ?支架提供与血管间最佳的贴壁。

为增强支架的固定性能,胸主动脉瘤覆膜支架标准型近端每间隔 2mm 有交错排列的倒钩。

远端支架远端固定依靠裸支架及倒钩。

利于在荧光屏下清晰的显示支架的位置, 这些标记距离覆膜边缘 1mm 。

适应症Zenith?TX2? 胸主动脉瘤覆膜支架及 H&L-B One- Shot? 输送系统,适用于动脉瘤位于降 主动脉的腔内介入治疗。

对于患者的解剖要求:髂动脉 /股动脉直径能够通过输送系统 主动脉弯曲半径〉35 mm 主动脉瘤颈:长度〉35 mm动脉壁外径在 24-38 mm 之间主动脉弓角度V 45? 警告根据通过的血管内径 (测量内径至内径) 和形态选择合适的血管入路, 以及输送系统的 规格 20Fr 或 22Fr 。

如果血管严重钙化,狭窄,曲折或血栓。

必须排除从股动脉进入输 送系统,否则将会增加栓塞可能。

心血管创新医疗器械技术审评要求解读

心血管创新医疗器械技术审评要求解读
28
设计可行性试验方案时建议注意以下几点:
可行性试验中出现的任何不良事件应如实记录,对于严重不 良事件应按照法规要求及时上报;同时临床试验人员应当及 时做出临床判断,采取措施,保护受试者利益;必要时中止 临床试验
29
可行性试验结束后,申请人决定开展确证性试验或重新开 展可行性试验
30
支架平台由高分子材料/金属制成 生物可吸收支架作为一种“临时性支架”,早期维持有效的
血管支撑
4
预定的时间内降解
▪ 降低持续性机械牵拉,恢复血管对生理刺激的自然反应, 可能有助于血管的晚期扩张性,促进晚期血管良性重构
▪ 降低异物炎性反应等风险,有望减免长期服用双联抗血小 板药
▪ 不妨碍再次进行血运重建(PCI 和CABG) ▪ 与非侵入性影像诊断技术(MR/CT) 兼容,可应用这些技术
试验总样本量应在具有统计学意义基础上不少于1200例 两个临床试验的研究假设均需成立
33
除此之外,在随机对照试验中需预设一亚组
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观察产品的降解情况 该亚组样本量应不少于40对 产品注册时需提交亚组至少24个月的OCT分析数据
34
已在原产国/生产国获准上市情况下申请进入中国市场 若在境外已完成了设计良好的、前瞻性的临床试验,且在
动物实验研究中,建议对任何临床相关的安全性事件进行 观察,如血栓形成、心肌梗死、动脉瘤、穿孔等
动物实验中如发生动物死亡,应详细分析死亡的原因,分 析同器械相关性
动物实验结果能够充分地说明产品的安全性和初步可行性 时,方能开展首次人体试验
20
生物可吸收支架临床试验技术审评要求
21
用于《医疗器械注册管理办法》规定需在中国境内进行上市前 临床试验的生物可吸收冠状动脉药物洗脱支架

主动脉夹层覆膜支架植入术及其存在的问题(下)

主动脉夹层覆膜支架植入术及其存在的问题(下)

主动脉夹层覆膜支架植入术及其存在的问题(下)2. 3 覆膜支架植入操作的方法和步骤手术最好由介入放射科、心血管外科和麻醉科医师共同完成。

具体如下:①患者取仰卧位于全麻或腰部硬膜外麻醉下行覆膜支架植入术。

穿刺左侧桡动脉并置入5F或6F桡动脉鞘。

以超滑导丝引导5F头端带有刻度标记的猪尾导管(金标猪尾导管)自桡动脉鞘经左锁骨下动脉送至升主动脉;②综合盆腔及双下肢血管螺旋CT或MRA 检查及体表血管检查结果,选择未受夹层累及一侧的髂股动脉进行皮肤切开和血管游离,直视下穿刺游离的股动脉并置入6F动脉鞘。

以1mg /kg 静脉推注肝素达到全身肝素化后,自鞘管送入0. 038inchⅹ260 cm超硬导丝并将其头端置于升主动脉内;③以CTA或MRA 上展示夹层破口及真假腔最好的角度行胸主动脉造影,一般为左前斜位,投照角度450~600之间。

造影视野中应包括升主动脉﹑主动脉弓、降主动脉、右无名动脉、左颈总动脉及左锁骨下动脉近端;④行胸主动脉造影,造影剂总量一般为35~ 45m ,l流率为20~ 25m l / s,采用DSA 或电影采集;⑤ 分析胸主动脉造影,首先应证实超硬导丝位于主动脉真腔内,如不明确需换其他投影角度造影。

如超硬导丝位于假腔,应在透视导引下改变路径将导丝送入真腔,并重新进行胸主动脉造影。

明确超硬导丝位于主动脉真腔内后,以金标猪尾导管不透X 线的刻度为标准,测量破口与左锁骨下动脉开口的距离以确定锚定区,测量锚定区主动脉弓部直径和长度,并结合CTA 或MRA 测量结果选定支架型号。

选择的支架应大于锚定区主动脉弓部直径10% ~ 15%内径的支架;⑥送入覆膜支架传输系统:再次证实加强导丝位于真腔后,即撤出股动脉鞘管并压迫止血和固定导丝,穿刺点股动脉切开(切口约5mm),将已选定好的覆膜支架传输系统沿超硬导丝送入真腔,并在透视下将其送到降主动脉近段;⑦麻醉师用硝普钠或其他降压药控制患者血压,一般收缩压控制在70~ 90mmHg 之间。

血管支架系统临床前研究申报资料准备技巧

血管支架系统临床前研究申报资料准备技巧
– 各制造材料的化学名称、化学结构式或分子式、牌号(如有)、 供应商、商品名(如有)、预期与人体接触时间和方式等
– 材料为混合物的应明确比例 – 组成部分为分层分段结构的应分别描述制造材料 – 应与产品结构图示有明确的对应关系 – 明确材料符合的标准(如适用) – 可吸收材料需明确平均分子量/特性粘数、分子量分布、定性鉴别
常见问题
– 申报内容与其他资料不 一致
– 不应体现商品名称
证明性文件
• 境内申请人按照《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批程序审批》申请 注册时,样品委托其他企业生产的,应当提供受托企业生 产许可证和委托协议。生产许可证生产范围应涵盖申报产 品类别
• 境外申请人注册地或生产地址所在国家(地区)医疗器械 主管部门出具的允许产品上市销售的证明文件、企业资格 证明文件
旋光度、降解等 – 药物:定性鉴别、定量分析、药物释放 – 输送系统的化学性能要求
– 其他:无菌、热原/细菌内毒素
注册检验报告和预评价意见
注册检验报告和预评价意见
• 检测样品的典型性
– 如疲劳测试样品
说明书和标签
• 不应有商品名称的表述 • 载明内容符合6号令的规定 • 标签载明内容不应指向原标签 • 说明书中相关信息应与其他资
械的相关性
• DES产品动物实验常见问题
– 载药密度/载药量的确定依据 – 药物释放、药代动力学的相关研究
• BVS产品动物实验相关要求
生产制造信息
生产制造信息
• 明确加工工艺
• 注明关键工艺和特殊工艺,并 说明其过程控制点
• 明确生产过程中各种加工助剂 的使用情况及对杂质(如残留 单体、小分子残留物等)的控 制情况
式(如植入、介入),以及适用范围等 • 相关信息不应指向其他资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动脉覆膜支架系统临床试验审评要点
发布时间:2015-04-27 09:20 发布方:弗锐达医疗器械咨询机构浏览次数: 216
随着血管外科技术的不断发展,血管腔内修复主动脉疾病的各类主动脉覆膜支架日益增多。

为了进一步规范该类产品上市前的临床试验,并指导该类产品申请人在申请产品注册时临床试验资料的准备,特制订本审评要点。

本审评要点适用于直管型和腹主动脉分叉型主动脉覆膜支架,带主动脉弓分支、肾动脉分支的分支型主动脉覆膜支架除外。

主动脉覆膜支架产品在开展临床试验前,应当完成必要的临床前研究,如性能验证、体外试验、生物学评价、动物实验等。

对于在市场上尚未出现的全新设计的主动脉覆膜支架,在开展确证性临床试验前应先进行可行性临床试验研究。

可行性试验应有清晰和明确的研究目标,建议为前瞻性的小样本研究(样本量不少于10例,重点观察围手术期(30天)的主要不良事件,以对产品设计的安全性、有效性进行初步评估),并根据其逐渐积累的结果对后期的确证性试验设计提供相应的信息。

企业在开展确证性试验研究时,在临床试验方案制定中建议考虑以下因素,包括但不限于:
一、临床适用范围
产品的临床适用范围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1)适用疾病(必要时,还应明确病程分期或分型):应明确该产品适用的具体临床适用疾病(如主动脉瘤、主动脉夹层等)。

对于主动脉夹层疾病,还应进一步明确其分型(如DeBakey分型的I/II/IIIa/IIIb型或Stanford分型的A型/B型)。

在考虑纳入多个临床适用疾病时,应充分考虑主动脉覆膜支架植入对自然病程的影响及疗效评价是否一致,能否纳入一并分析。

(2)适用部位:用于血管腔内修复的主动脉覆膜支架在进行临床试验时应考虑适用的主动脉部位,建议根据主动脉受累部位,对腹主动脉疾病和胸主动脉疾病分别开展临床试验验证。

(3)适用人群:由于主动脉覆膜支架植入作为一种血管内动脉疾病修复的技术,对其安全性和有效性还需进一步评估,且患者是否适合应用主动脉覆膜支架植入决定于多个临床和解剖因素,其中解剖因素可直接影响主动脉覆膜支架的技术结局和长期耐久性;临床因素如合并症会影响早期和晚期的并发症和死亡
率,因此在开展临床试验时,对入组患者的选择应基于风险受益评估,建议对以下因素进行充分评估:
是否有合适的血管入路;
主动脉疾病的大小和形态学(例如评估动脉瘤颈的长度、角度、形状以及近端、远端锚定区等);
患者年龄、预期寿命、是否适合外科手术;
该技术的短期和长期受益和风险(包括动脉瘤相关死亡率及手术死亡率的风险)。

二、临床试验中的研究终点
主动脉覆膜支架长期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尚未完全明确,因此在进行临床试验设计的时候,研究假设要同时考虑主要安全性终点和主要有效性终点。

(一)安全性终点
1. 主要安全性终点
对于主动脉瘤或主动脉夹层疾病,主要安全性终点建议至少要考虑术后30天内的主要不良事件(Major Adverse Event, MAE)的发生情况。

2. 次要安全性终点
对于主动脉瘤或主动脉夹层疾病,其他安全性终点还可以考虑全因死亡、主动脉瘤(或主动脉夹层)相关死亡、输送安全性(并发症)等。

(二)有效性终点
1. 主要有效性终点
(1)主动脉瘤疾病:
对于针对主动脉瘤疾病的临床试验,建议主要有效性终点选择复合终点,建议至少应考虑12个月的动脉瘤治疗成功率。

动脉瘤的治疗成功率为至少应当包括主动脉覆膜支架的输送和展开成功、动脉瘤的生长速度、内漏、支架移植物移位发生情况等方面的复合终点。

(2)主动脉夹层疾病
对于针对主动脉夹层疾病的临床试验,主要有效性终点建议为12个月的复合终点,结合考虑临床结果(如即刻技术成功率、内漏、支架移植物移位、主动脉破裂等
发生情况)和主动脉重塑结果(如完全/不完全/无假腔血栓形成,真腔大小、假腔大小以及环主动脉直径的变化等)。

2. 次要有效性终点
对于主动脉瘤或主动脉夹层疾病,其他有效性终点还可以考虑术后即刻技术成功率以及内漏发生率、动脉瘤无继续生长(或主动脉夹层真腔、假腔大小变化)、动脉瘤破裂(或主动脉破裂)、转到手术组等情况。

如果主动脉夹层和主动脉瘤纳入同一研究中,应考虑两者有效性终点和安全性终点的差异,建议两组人群分别分析,均需符合统计学要求。

三、随访
随访时间和随访方式:必须进行长期的影像学随访来评估主动脉覆膜支架的有效性。

建议在术后30天、6个月、12月进行随访,在6个月、12个月时进行一次影像学评估;一年后应进行每年一次的随访,至少连续5年。

完成主要终点评估后可申请上市前注册。

四、试验设计
如条件许可,建议进行有良好设计的前瞻性、对照的多中心临床试验。

对照组建议采用已在中国上市,且国际公认疗效较好的同类器械。

企业应科学地确定试验设计类型,合理地计算样本量并提供样本量计算过程中相关参数的确定依据。

对于非劣效试验设计,一般建议α取双侧0.05,β不大于0.20,按1:1的比例入组,在符合统计学的基础上可评价病例不少于75对(总样本量150例),企业可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考虑脱落率,计算出最终样本量。

如有合适的理由,也可采用单臂试验,但应进行合理设计,目标值的设定应依据当前充分、科学、合理的同类产品循证医学证据,同时需考虑该类产品技术的发展,目标值的设定应有前瞻性。

单臂试验的样本量在符合统计学原则的基础上应不少于120例可评价病例,企业可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考虑脱落率,计算出最终样本量。

对于平行研究或单臂研究,建议连续入选所有符合入选/排除标准的病人,并采用基于互联网(IWRS)/电话(IVRS)/传真等计算机系统分配病例登记号,所有病例登记号不得二次使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