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和原子2

合集下载

课题1 分子和原子 第2课时(课件)九年级化学上册(人教版2024)

课题1 分子和原子 第2课时(课件)九年级化学上册(人教版2024)
许多铜原子 聚集成金属铜
由分子和原子构成的物质
归纳总结
结合 分裂
聚集 聚集
微粒间隔不 同,物质的 状态不同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___水__、__氧__气__、__二__氧__化__碳__等_________________ 由原子构成的物质:___金__属__、__稀__有__气__体__、__部__分__固__态__非__金__属__等_____
3.下列有关道尔顿和阿伏加德罗等科学家的研究结论的叙述中,不正确 的是
A.分子的破裂和原子的重新组合是化学变化的基础 B.在化学变化中,分子会破裂,原子也会破裂 C.原子论和分子学说的创立,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 D.原子论和分子学说的创立,使人类对化学的认识由表象转化为内部 本质
【答案】B
4.下列微观结构示意图中表示混合物的是
区别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变化前
变化中
变化后
思考:分子和原子 相比,谁大谁小呢?
分子不一定比原子大,但分子一定比构成它的原子大
氢原子
氢分子
氯原子
分子可以分为原子
分子和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粒子
分子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 概念 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原子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区别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由分子和原子构成的物质
分子和原子的关系
分子由原子构成
由分子和原子构成的物质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
1个氧分子是由 1个氢分子是由 2个氧原子构成的 2个氢原子构成的
氧分子 O2
由同种原子构的分子
氢分子 H2
由分子和原子构成的物质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
1个氨分子是由1个氮原 子和2个氢原子构成的

最新人教版化学九上《分子和原子》课件(第二课时)

最新人教版化学九上《分子和原子》课件(第二课时)
第1节 分子和原子 第二课时
分子都是由原子构成的.
一、分子的构成
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例:O
水分子 1个水分子由1个氧原子和2
H H (H2O) 个氢原子构成
OO
氧分子 1个氧分子由2个氧原子构成 (O2)
HH
氢分子 (H2)
1个氢分子由2个氢原子构成
几种说法:
1.氧分子是由 氧原子构成的。 一个氧分子由 两个氧原子构成的。
氧化汞分子 ( HgO )
破裂成这由汞种原原物子质构是成汞原子 子和氧原子的 (Hg)
氧分子 (O2)
有些物质由分子构成,有些物质由原子直接构 成,所以分子、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粒子。
结合以上例子理解: 在化学变化中,发生变化的是分子,由原来 的分子变成了新分子,原子没有发生变化。
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成更小的粒子。 因此,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2.二氧化碳分子是由碳原子 和 氧原子 构 成的。
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是由_一__个__碳__原_子___ 和 两个氧原子 构成的。
从分子的角度看,水的蒸发与过氧化氢的分解两种 变化有什么不同?
水蒸发
物理变化
水蒸发时,只是分子间 的间隔变大,水分子本 身不变
水分子本身没有变化 变化的只是分子间的间隔
水分子 (H2O)
破裂成氢原 子和氧原子
(H2)
氧分子
(O2)
化学变化的实质:分子破裂成原子,原子 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区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或离子构成的 一般规律是什么?
分子:一般的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 如氧气、氮气、水、二氧化碳等
物质 原子:金属、稀有气体、C、S、P、Si
等 离子:NaCl(氯化钠)

第三单元课题2分子和原子第1课时

第三单元课题2分子和原子第1课时
情感态度:
1.通过物质具有可分性,进而认识分子和原子可分与不可分,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教育和辩证看问题的思维方法教育,
2.通过实验和模拟微观粒子运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认识分子、原子是客观存在的,是构成物质的两种微粒,形成分子和原子的概念。知道微粒的特征。培养对自然现象、实验现象的猜测、观察,分析、交流、总结等探究能力。
【追问】若改变温度对分子运动有什么影响?你能设计实验证明吗?
【教师提供】红墨水、同等质量的冷水和热水
【板书】2、分子总在不断运动,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度率加快。
1、解释新课开始品红为什么会消失?为什么闻到手绢上的香水味?
2、湿衣服放在太阳底下容易干,还是阴雨天易干?为什么?
你学到了什么?
观察后回答:酚酞遇氨水变成了红色。


从微观的角度认识物质的变化
课前准备
多媒体实验器材
总体要求:1.“统一”设计“分段”教学;2.围绕“三维”落实“三问”;3.充实“心案”活化“形案”。
教学流程
分课时
环节
与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课时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8min
活动探究探求新知
22min
【设问】世界是由形形色色的物质构成的,但物质本身又是由什么构成的呢?
△通过多媒体摸拟展示微观世界,引导学生形成表象。引出课题。
△通过学生观看图片让学生感知到微观粒子的真实存在,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微观想象力。
△培养学生阅读能力,通过具体数据和对比让学生理解“分子很小”,学生由于惊奇展开议论引发学生兴趣,活跃气氛。
总体要求:1.“统一”设计“分段”教学;2.围绕“三维”落实“三问”;3.充实“心案”活化“形案”。

分子和原子第2课时

分子和原子第2课时

下列变化能证明分子在化学反应中可分的是 D A.碘受热升华 C.铁矿石磨成粉末 D.加热氧化汞生成汞和氧气 B.加热水有水蒸气生成
从分子和原子的角度看物质的分类
混合物是由:不同种分子构成(或不同种分 子和原子共同构成;或不同种原子直接构成) 纯净物是由:同种分子构成(同种原子直接 构成)
为什么分子不能保持物质的物理 性质?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比较: 物理变化 宏观 微观
没有生成其他物质 分子没有改变,分 子间的间隔改变
化学变化
生成了其他物质 分子本身改变,变成 其他分子或原子
四、分子的定义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注意点: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但分子保持的是物质的化学性质,不一定 保持物理性质 辨析: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最小粒子 性质 ×
1个氢分子由2个氢原子构成
几种分子的模型
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1个氧分子由2个氧原子构成。1个氢分子由2个氢原子构成; 1个二氧化碳分子由1个碳原子和2个氧原子构成; 1个氨气分子由1个氮原子和3个氢原子构成; 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再分。
2、物质的构成和组成
(1)、物质由元素组成 (2)、物质由分子、原子、离子构成 例子: 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水由水分子构成
区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或离子构成的 一般规律是什么?
(3)物质的构成 分子:一般的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
物质
原子:金属、稀有气体、金刚石、 石墨、晶体硅等 离子:金属元素和非金元素组成
金属单质、稀有气体、碳、硅、 磷、硫是由原子直接构成
氦原子 构成; 1、氦由________
氮气分子 构成; 2、氮气由________
课题1 分子和原子
第二课时

《分子和原子》第二课时名师教案

《分子和原子》第二课时名师教案

课题1 分子和原子(第二课时)【核心素养】通过对分子和原子概念的探究,使学生从微观视角认识物质的变化,并进一步构建学生的微粒观。

【教材分析】本节课属于第三单元课题1 分子和原子的第二课时。

该节课主要涉及的内容是分子、原子的概念及分子的构成。

首先分析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时的不同情况从而揭示出分子的概念,并从中指出分子的构成以及得出原子的概念。

该节课使我们对宏观世界的认识延伸到对微观世界的认识,也是我们研究微观世界的基础,对后面学习原子和离子打下基础,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情分析】该节课是在学生初步了解物质的变化、物质的微观构成、构成物质的微粒的基本性质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探究分子、原子的概念以及分子的构成。

虽然学生已经了解了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也能利用微观粒子去解释一些宏观世界的现象,但学生对于微观世界的认识以及学生的抽象思维属于刚起步阶段,因此学生对于这节课的学习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再加上刚接触到看不到、摸不着的微观世界时从心理上就会产生畏难情绪,所以对于分子、原子的概念、分子构成的理解上还是模糊不清、理解不能够到位;同时对于初学者来说构建微观粒子模型和微观粒子的规范表达上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教学目标】1.通过创设宏观实验使学生知道分子的概念。

2.通过交互式电子白板、flash动画、投影图片、拖动原子模型等方法使学生知道原子的概念以及了解分子的构成。

3.通过分析、讨论、类比、推理、模型等方法,培养学生将宏观思维与微观思维相结合的方法。

4.体会到人们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是不断深入的、艰难曲折的,并体会宏观世界与微观世界的统一性。

【教学重点】1.分子、原子的概念;2.分子的构成。

【教学难点】分子的概念。

【课前准备】1.课前作业准备学生完成教师发布的课前预习任务,教师通过预习反馈,了解学生的薄弱点(详细任务请登录“优教-同步学习网”,浏览“名师预习”)。

2.实验准备①药品:碘、水、新鲜的馒头片。

分子和原子课时2

分子和原子课时2

4.保持氧气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 ( C) A.氧原子 B.氧气 C.氧分子 D.氧元素 5. 关于分子、原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A )
A.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 B.原子是最小的粒子 C.分子大、原子小 D.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也可分
6.厨房里煤气泄露,造成卧室人员中毒, 主要说明 (A ) A.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B.分子间有间隔 C.分子很小 D.分子比原子大 7.分子与原子的相似点是( A ) ①质量甚微;②体积甚小; ③处于永恒的 运动之中;④在化学变化中可分; ⑤粒 子间有间隔;⑥都能直接构成物质
水分解时,水分子变成了氢气分子 和氧气分子。 说明:化学变化中,分子种类一定发生 了改变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化学变化中,原子是否发生变化?
O
H
O
H
通电
H
H
H
O
O
H H H
重新 组合 H H
HH
水分子
(H2O)
分为氢 原子和 氧原子
氢分子 氧分子
(H2) (O2)
电解水微观动画
讨论?
想一想、做一做
下图是表示气体微粒示意图,图中●和○分别表示两 种不同的原子,请根据条件填写答案。
A
B
C
(1)表示纯净物的是
A、 C B

(2)表示混合物的是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B )
练习
A.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说明水中含有氢 分子和氧分子 B.在水电解的反应中,氢原子和氧原子都没 有发生变化 C.水的蒸发和水的电解都生成气体,它们都 是化学变化 D.一个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
水蒸发时,水分子本身没有变化,变化 的只是分子间的间隔。 水电解时,水分子变成了氢气分子和氧 气分子

《分子和原子》名师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分子和原子》名师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第二课时)一、知识层次分析【学习目标】1.能说出分子和原子概念。

2.能找出原子和分子的关系以及化学反应的实质。

3.会用微观粒子的观点来解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纯净物和混合物两组概念。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探究分子和原子的概念;会用微观粒子的观点来解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纯净物和混合物两组概念。

【教学难点】真正理解分子和原子概念。

二、学生认知层次分析由于分子、原子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所以,要真正建立分子、原子的概念是比较困难。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我感知我明确:【实验探究】A组:固态碘使土豆变蓝。

B组:碘溶液使土豆变蓝。

C组:碘蒸气使土豆变蓝同种物质状态改变,但化学性质不变引入新课。

环节二:我学习我探究:(一)自主学习请阅读课本P50-P51,完成以下填空。

1.分子和原子分子和原子:(1)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的最小粒子。

(2)原子是__________中的最小粒子。

关系:分子是由________构成。

如一个氧分子是由____________构成的;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构成的。

化学反应的实质:在化学变化中,_____可以分为_____,原子又可以结合成新的_____。

2.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的变化和分类从微观角度解释: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本身_____发生变化,只是分子的_____发生了变化。

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_____,生成了______________。

物质的分类: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纯净物是由__________构成的,混合物是由_______________构成的。

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二)合作学习探究一:分子和原子的概念1.探究分子的概念播放电解水的动态变化,让学生从中感知分子的变化情况,继而得出分子的概念。

第2课时 分子和原子 教案

第2课时  分子和原子  教案

第3章物质构成的奥秘第1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第2课时分子和原子教案【教材分析】分子和原子是初中学生初次接触到的微小粒子,本节课,学生将从认识分子、原子的真实存在,开始认识微观世界,是化学学习由形象到抽象,从宏观转向微观的开始。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对学生了解微观世界,形成微观想象能力至关重要,是继续探索物质结构奥秘,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一切化学反应实质的基础。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分子、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分子、原子各自保持它们构成的物质的化学性质。

2.知道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3.知道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能再分,原子的种类,数目都没有发生改变;认识化学变化的实质就是——原子的重新组合。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水分子的分解过程的观察,认识到化学变化的实质,知道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2.通过对分子和原子的比较,学会运用比较法研究事物间的异同。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通过运用比较法研究事物间的异同,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使学生感受到学习化学的魅力。

【教学重点】1.知道分子、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2.知道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3.知道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能再分。

【教学难点】知道分子、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学情分析】实验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好方法。

因此,在本节课中,我设计了几个小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再与同学进行交流讨论,在教师的引导下,归纳总结出分子、原子的知识,并通过演示水分子的分解过程,使学生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

【教学方法】本节课教学采用实验探究、交流讨论与分析归纳相结合,并以多媒体辅助教学。

新课标要求,初中化学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结合本节课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我确定了以实验引入,结合交流讨论、分析归纳等方法,目的是培养学生善于动手、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能力,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比较分析实验结果,了解分子、原子的有关知识,再以多媒体辅助教学,帮助学生形成微观想像能力,突破难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课题2: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
坑口中心学校江小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3)通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学生熟悉的日常现象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来探索微观世界,认识分子和原子
(2)充分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3)学习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实验所得信息进行加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学生对微观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的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3)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树立为民族振兴、努力学习化学的志向。

重点:从宏观现象微观粒子的运动,形成分子和原子的概念
难点:抽象思维的培养
教学准备
1、准备品红和氨的扩散实验的仪器
2、准备酒精和水的混合实验
3、各小组发放一个针筒
课时安排:2 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分子的特点:①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

②分子在不断的运动着。

③分子之间有间隔。

一、分子的存在
分子是真实存在的。

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等微粒构成的。

二、分子的特点
1、体积很小,质量很轻
2、分子处于永恒运动之中
3、分子之间有间隔
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