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全册学案第12章

合集下载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12章学案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12章学案

12.1 运动的描述要点梳理一、知道机械运动与参照物.1.机械运动:在物理学中,把物体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参照物:在描述运动和静止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

二.能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1.要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要注意以下两点:①首先要确定所选的参照物。

②相对于参照物,物体的位置改变,就是运动;物体的位置没变,就是静止。

2.所选参照物不同,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结论就会不同,所以说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趣味资料究竟是运动还是静止?当你坐在教室里专心听课时,你会认为自己是静止的。

但是,你可曾想到过,你所在的教室和地球一起,正在太空里遨游。

地球在自转,24小时自转一周。

因为地球赤道的全长为40076千米,所以当你坐在赤道附近的教室里专心听课时,你正以的速度飞驰着。

这个速度超过了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以这样的速度运动,每天可行4万千米。

这就是诗句中“坐地日行八万里”所指的意思。

地球还绕太阳公转。

公转一周的时间是一年,地球的公转速度等于30千米/秒,这个速度比地球自转的速度大得多。

坐在教室里的你,除了随地球自转和公转外,还参与太阳系绕银河中心的运动。

我们知道银河系的形状好像一个铁饼,中间的厚度为2~3万光年,直径约10万光年(光年是长度单位,等于光在1年里传播的距离),太阳系离银河系中心约2.3万光年,整个太阳系以300千米/秒的速度绕银河系中心运动,这个速度是地球公转速度的10倍。

银河系也不是静止不动的。

由此可见,当你坐在教室里专心听课时,如果有人问你究竟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正确的回答是:相对于地球是静止的,相对于太阳和银河系中心是运动的。

轻松演练1.机械运动是指物体位置发生,一切物体都在做。

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如果被判断物体相对于所选参照物没有发生位置变化,则是的;果被判断物体相对于参照物发生了位置变化,则是的。

2.2012年6月18日,载着景海鹏、刘旺、刘洋三名航天员的神舟九号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实现自动交会对接。

九年级物理全册《第十二章 运动和力》复习学案 新人教版

九年级物理全册《第十二章 运动和力》复习学案 新人教版

1、长度测量中,刻度尺的正确使用应注意六个字:选(量程、分度值)、放(刻度尺贴近被测长度)、看(视线与尺面垂直)、读(用分度值作单位估计到下一位)、记(数字、单位)、算(多次测量取平均值、求平均值时所保留的位数应与测量值的位数一致)。

使用停表测量时间,读数时,应先读分针的读数才读秒针的读数。

2、对于微小长度或极短而具有周期性的时间的测量常用“累积法”进行。

如测一本书的厚度,可以计算出一张纸的厚度。

3、牛顿第一定律是在《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实验结论的基础上,经过科学推理而得到,这种方法叫“理想实验法”。

《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实验原理是:让同一辆小车每次以相同的初速度分别在不同阻力的物体(毛巾、木板、玻璃)表面上运动,比较小车在不同物体表面上滑动距离的长短。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控制变量法”。

要保证小车每次初速度相等,小车每次都必须自同一斜面上的同一位置从静止开始滑下。

实验的结论为:平面越光滑,小车运动距离越长,说明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速度减小得越慢。

进一步推理可以得到:如果物体不受力,它将一直保持匀速直线运动。

【典型例题点评】例一:某学习小组对一辆在平直公路上做直线运动的小车进行观测研究。

他们记录了小车在某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与所用的时间,并根据记录的数据绘制了如图所示的路程与时间图象。

你从该图象中可获得哪些信息(只写3条)?⑴、⑵、⑶、分析与解:从小车运动路程与时间的关系图线可以知道:小车在0~7秒的时间内,经历了三段不同的运动状态,0~2秒为匀速运动(因为S与t是一次函数的关系,)2~5秒为静止状态,5~7秒也是匀速运动。

从这一图象可以获得的信息有:⑴小车前2s内的速度为1m/s;⑵2s、3s、4s、或5s时刻小车距离出发点2m;⑶小车后2s内的速度为2m/s;⑷小车在0~7s做变速直线运动;⑸小车在7s内通过的路程是6 m;⑹小车在第2s到5s内处于静止状态。

⑺小车在运动过程中停止运动3s;(8)小车后2s内的速度大于前2s内的速度;⑼小车在7s内的平均速度为0.87m/s;小车后2s内的速度是前2s内的速度的2倍(小车前2s内的速度是后2s内的速度的一半)。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12章5节 牛顿第一定律 学案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12章5节 牛顿第一定律  学案

课题:5、牛顿第一定律主备教师: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时间:周次:第3周年级:九年级学习目标:1、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物体的惯性,并能解释与惯性相关的现象;2、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正确认识力和运动的关系;重点:牛顿第一定律、惯性难点:力和运动的关系[教学地点][教学手段]教学过程:一、自主学习阶段:(一)主要知识点:1、维持运动不需要力:在平地上骑自行车的时候,即使不踩踏板,车也会一段距离,但因为没有继续用,它最终还是要。

为什么?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对类似的现象进行了思考,他认为:如果要使一个物体持续,就必须对它施加力的作用。

如果这个力被撤销,物体就会停止。

而意大利科学家通过实验表明:物体的运动并不需要来维持,运动之所以会停下来,是因为受到摩擦。

伽利略的观点是正确的。

2、探究实验:阻力对运动的影响⑴实验目的:研究同一物体在阻力大小的平面上运动的距离,探究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⑵实验器材:、斜面、毛巾、、、刻度尺⑶实验步骤:①让小车自斜面顶端从静止开始滑下,观察小车在毛巾表面上运动的距离,用刻度尺测出距S1=18.30cm ,此时小车受到的阻力最大;②让同一小车从斜面的同一高度由滑下,观察小车在表面上运动的距离,用测出距离为S2=20.83cm,此时小车受到的阻力较大;③让小车从斜面的高度由静止滑下,观察小车在表面上运动的距离,用刻度尺测出距离为S3=63.20cm,此时小车受到的阻力。

⑷分析和论证:平面越光滑小车受到的阻力,通过的距离越长,速度减小得越慢。

进一步推理:如果表面绝对光滑,物体受到的阻力为,速度不会减慢,将以恒定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即物体做运动。

⑸注意:实验中让小车从斜面的同一高度由静止滑下的目的是:使小车在三种平面上开始运动的相同。

3、牛顿第一定律:⑴产生:英国科学家总结了伽利略等人的研究成果,概括出一条重要的物理规律。

总之,它是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得到的。

⑵内容:。

⑶理解:①一切说明该定律对于所有物体都普遍适用;②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是该定律成立的。

人教课标版九年级物理全册第十二章 四、力教案

人教课标版九年级物理全册第十二章 四、力教案

第一节什么是力(l课时)(-)教学目的1.初步理解力的概念。

2.知道力所产生的效果。

3.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二)教具弹簧、钢锯条、气球、磁铁、磁针、大头针、铁块。

(三)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教师:我们在这一章中要学习一个新的物理概念——力。

力是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常用的一个概念。

也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

这一章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力的一些知识。

二、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教师:我们常常提到“力”这个字,但是在物理学中所说的力的含义要比生活中所说的力的含义狭窄、确切得多。

人推车需要力;人把水桶提起来需要力;马拉车需要用力。

这些有力出现的实例中都伴随有肌肉紧张。

所以力的概念最初是由肌肉紧张而来的。

但是在大量的情况下,虽然没有出现肌肉紧张的情况,仍然有力存在。

因为产生了和肌肉紧张相同的效果。

大家看,用吸铁石吸引这些大头针,尽管没有肌肉紧张,不是也有力存在吗?请大家举出有力存在的实例。

(学生举例,教师选择适当的例子写在黑板上。

教师也可补充具有启发性的实例)教师:火车头拉着车箱前进,运动员踢足球,吸铁石吸引铁钉,举重运动员举起杠铃,等等。

以上实例中都有力存在。

请大家考虑,当有力存在(或出现)时有几个物体?教师;有力存在时,一定有两个物体发生了某种作用。

吸引、拉、举等等是对这些作用的具体描绘。

吸铁石吸引铁钉,吸引就是吸铁石对铁钉的吸引力。

运动员举杠铃,举就是运动员对杠铃的力。

火车头拉车箱,拉就是火车头对车箱的力……上述的例子说明,有力存在时,总有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发生了作用。

所以,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教师:现在我把上述有力存在的实例中的物体分为两组,请大家分析这两组物体有什么区别。

(引导学生答:二组物体是施力的,另一组物体是受力的)教师:对一个力来说,有施力物也有受力物。

现在请大家指出下列各力的施力物和受力物教师出示小黑板。

汽车对拖车的拉力推土机对土的推力起重机向上吊起集装箱的力(学生回答)教师: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九年级物理全册 第十二章 四、《力》教案 新人教版

九年级物理全册 第十二章 四、《力》教案 新人教版

备课时间
推、拉、提、压、排斥、吸引等现象(这些现象叫力的作用)
12.4-1回答下列问题:
,速
的作用效果二:
④用力压弹簧,弹簧会
轻轻用力压充气的气球,气球会由圆变
图甲力的作用效果。

体验
探究:力作用的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用效果跟推门实验:用的力推门,每次手的位置距离门轴远近不同。

体会手在不同位置时施力
()(
有关。

、开门时,用手推在
20 N
(施力物体同时也是
“以卵击石”记用鸡蛋碰石头,结果鸡蛋破了石头无恙,是不是石头对鸡蛋的力比鸡蛋对石、用绳子拴住水桶,手拿绳子从井中提水,此时手受到向下的拉力的作用,这个力的施力物
、坐船时,划浆使船前进,使船前进的力是哪个物体给的?()
A.
、下图中,在跳板跳水这项运动中,运动员对跳板施力的同时
但这两个力的作用效果却不同,前者主要是改变了跳板的,后者主要是改变了运动员的
、右上图中,游乐场里的碰碰车是孩子们喜欢玩的,当两辆车对碰时,都会向后运动,这既说明力的作用是,又说明力的作用可以。

九年级物理全册第十二章四、《力》教案新人教版

九年级物理全册第十二章四、《力》教案新人教版
③滑的水平面上做直线运动小钢珠被与运动方向垂直的位置放的磁铁吸引,运动改变,偏向磁铁方向运动。
由此得出结论:。(动状态包括两方面:速度的;速度的。。
⑤用力拉橡皮筋,橡皮及会。轻轻用力压充气的气球,气球会由圆变
由此得出结论:。
练习:学生看课文图12.4-2甲、乙、丙,交流图中在运动员力的作用下所发生的现象: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特点:
练习:
1、分析课文第43页图12.4-4,12.4-5现象。
2.“一个巴掌拍不响”的含义
3.“以卵击石”记用鸡蛋碰石头,结果鸡蛋破了石头无恙,是不是石头对鸡蛋的力比鸡蛋对石头的力大呢?
4、用绳子拴住水桶,手拿绳子从井中提水,此时手受到向下的拉力的作用,这个力的施力物体是()
A、水;B、水和水桶;C、绳子;D、地球。
例举生活中用到力的例子
1、下面是四幅表现力的图片,找出它们的共同点,找出有力存在的条件
(a)运动员举杠铃
(b)大象压跷跷板
(c)渔翁拉渔网
(d)推土机推土
↑↑
物体1作用物体2
力存在的条件:
有两个物体(即施力物体,受力物体),单个物体不存在力而言(如一个手掌拍不响)。
物体之间必有推、拉、提、压、排斥、吸引等现象(这些现象叫力的作用)
物理学中常用来表示力;箭头的方向代表,线段的起点或终点代表,线段的长短表示,在同一副图中力越大,线段越,若题目已知某力的大小,必须在力的示意图旁边用和标出力的大小。这样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就把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都表示出来了。
练习:画出下列力的示意图
①沿水平方向向右拉物体A的拉力。
②沿竖直方向向下压物体B的压力。
结论:力是对物体的。力的存在有个物体,分别是物体和物体

【初中教育】最新九年级物理全册 第12章 运动和力基础复习教学案新人教版word版

【初中教育】最新九年级物理全册 第12章 运动和力基础复习教学案新人教版word版

——教学资料参考参考范本——【初中教育】最新九年级物理全册第12章运动和力基础复习教学案新人教版word版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____________________部门复习目标1.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能判断选择参照物。

2.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并能用速度公式进行计算。

3.知道影响力作用效果的力的三要素能用示意图表示力。

4.会应用惯性定律解释惯性现象,应用二力平衡的条件。

学习感想复习重点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力的概念.物理的学习贵在坚持,坚持下去你就会成功!【自主学习】1、叫机械运动。

运动是相对参照物而言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参照物。

2、速度是表示物体_____的物理量,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____内通过的____。

公式表示:____,速度的主单位是__。

3、测量长度的基本工具是,测量时间的工具是____,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主单位是,还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时间的主单位是___。

换算关系是:1km=m、1dm=__m、1cm=m、1mm=m、1μm=m、1nm=m。

4、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

5、力的三要素是:、、。

6、力的单位是,简称为,字母表示。

7、力的示意图:用表示力的三要素的方法。

8、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作用时,总________________状态。

又叫惯性定律。

9、叫做惯性。

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固有属性,一切物体在任何时候都具有惯性。

10、物体受到力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就说这几个力相互______。

11、二力平衡的条件:①前提: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②、③、④。

12、物体不受外力或受平衡力作用时,将保持状态。

【合作交流】1、一个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1min内通过的路程是120m,则它的速度为m/s,其物理意义为。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第十二章《运动和力》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第十二章《运动和力》教案

第十二章运动和力简化关键词,找准研究对象在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时,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物体的运动状态可能是不同的;反过来,如果物体的运动状态确定了,它一定是针对于某一参照物而言的。

在古诗词中,由于语言叙述方式不同,情景不同,所以给参照物的选择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针对某一句诗词,我们一定要注重简化关键词,明确研究的对象是谁,然后看该对象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是相对于哪个物体运动或静止;了解了这些内容,判断就比较容易了。

例1“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这句诗中,“两岸青山相对出”是以_________为参照物;“孤帆一片日边来”是以_______为参照物。

[分析] 这是李白《望天门山》中的诗句,其中“两岸青山相对出”可简化为“青山出”,运动的物体是青山,这是以小船作为参照物而言的;“孤帆一片日边来”可简化为“帆来”,帆是运动的,这是相对于青山或岸边而言的。

[答案] 小船;山或岸边。

例2 小明假期乘火车去旅游。

“火车开动”前后他一直在座位上“一动不动”地看着火车窗外的景物,他发现火车外的“树木正在飞快地后退”。

这段话中有三处加了引号,这三处加引号的说法中各是以什么为参照物的?[分析]“火车开动”的意思是“火车动”,火车与车站的位置在发生变化,故选车站上的物体做参照物可以判断火车是否开动,如选择房子、树木、站台等都可以;“一动不动”的意思是指小明在车厢里是静止的,这时他与车厢内物体间的位置没有改变,故选择车厢内的物体做参照物都可以,如车窗、车内座椅、小桌等;“树木正在飞快地后退”可简化为“树木退”,树是运动的,树木与列车的位置在改变,故选择车窗为参照物较好。

[答案]“火车开动”是以房子(或树木、站台)等为参照物;“一动不动”是以车窗(或车内座椅、小桌)等为参照物;“树木正在飞快地后退”是以火车为参照物。

例3 (2005年益阳)“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己过万重山。

”这是唐代诗人李白《早发白帝城》中的诗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泰实验中学2011—2012学年上学期初三物理第12章学案第十二章运动和力第1节运动的描述教师寄语:求知是向上的阶梯学习目标:1.知道参照物的概念;2.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3.能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

学习重点:机械运动和参照物的概念。

学习难点:物体运动的相对性。

学习过程:一、思维启动,提出问题看教材图—1所示,看能得出什么结论二、进行新课,科学探究1. 自学“机械运动”,回答下列问题:(1)举出生活中物体运动的实例(比一比那个小组举例多)(2)小组内对所举实例进行分类,找出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3)在物理学中,把叫做机械运动2.自学阅读“参照物”回答下列问题:(1)什么叫参照物(2)对某一运动状态的判断所选的参照物只有一个吗?请举例说明(3)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物体运动状态一定相同吗?请举例说明3.举例说明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三、达标检测1. 描述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首先要选择 .选择不同的判断同一物体的运动,得到的结果不尽相同,所以说,运动和静止具有性.2. 甲、乙两个同学并排骑车,如果选择甲同学为参照物,乙同学是的,如果选择楼房为参照物,甲、乙两同学都是的.3. 坐在运动着的直升飞机中的人,看到楼房顶部竖直向上运动,此时这人是以为参照物来描述运动的.若以地面为参照物,飞机做的是的运动(填“向上”或“向下”)4、我国研制并自行发射的同步通信卫星,是无线电波传播的中继站,这类卫星虽然绕地心转动,但是我们却觉得它在空中静止不动,这是因为观察者所选的参照物是()A.太阳 B.月亮 C.地球 D.宇宙飞船5、小骑自行车在沱江河堤上沿河岸向下游行驶,感觉无风,但堤上柳树的枝叶却在随风飘动,此时的风向是()A.向下游B.向上游C.向河对岸D.从对岸吹过来6.中国是掌握空中加油技术的少数国家之一.如图所示,加油过程中加油机、受油机沿同一方向以相同的速度水平飞行.这时候以下面的哪一物体为参照物,认为加油机是运动的()A.受油机B.大地C.加油机里的飞行员D.受油机里的飞行员7.在平直的公路上,有甲、乙、丙三辆汽车,先后离开车站向东行驶,甲车速度最大,乙、丙两车速度相等,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以甲车为参照物,乙车向东,丙车向西行驶B.以甲车为参照物,乙、丙两车都向西行驶C.以乙车为参照物,甲车向东,丙车向西行驶D.以丙车为参照物,乙车静止,甲车向东行驶8.甲、乙两车并排停在车站.后来,坐在甲车内的小张看到窗外的树木向西移动;坐在乙车内的小李看到小张不动,那么由此可知()A.甲车向东开动,乙车不动B.甲、乙两车同时以相同的速度向西开动C.甲、乙两车以相同的速度向东开动,且小李观察小张时是以大地为参照物的D.甲、乙两车以相同的速度向东开动,且小李观察小张时是以他自己为参照物的四、课堂小结:我的收获我还存在的疑惑五、课下作业:第2节运动的快慢编写教师:杜玲羊流中学教师寄语:自信心是一切力量的源泉学习目标: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学习重点:速度的概念及公式学习难点:速度概念的建立;速度公式的应用学习过程:一、思维启动,提出问题根据上节学习的机械运动,知道了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平时所学的物体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某一个物体而言的,即相对参照物而言。

提问:同是物体的运动,它们的快慢一样吗?你认为哪些物体快?哪些物体慢呢?(小组内讨论)二、进入新课,科学探究1.小组讨论,日常生活中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2.学生阅读教材P31第1、2、3段回答问题(1)在物理学中表示物体运动快慢采用什么样的方法(2)物理学中用表示物体运动快慢,它等于(3)公式单位换算:1m/s= km/h3.自学“闪光摄影”讨论教材图比较两种运动的差异。

4.自学教材P33“匀速直线运动”回答一下问题:(1)举例说明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

(2)举例说明什么是变速直线运动。

三、达标检测1、一汽车作匀速直线运动,在2min内通过的路程是,那么汽车在通过300m处的速度是m/s2、甲、已两辆汽车都向北行驶,甲车速度为10m/s,乙车速度为15m/s,若以甲车为参照物,乙车的速度是,运动的方向是,若以乙车为参照物,甲车的速度是,运动方向是。

3、某飞机在5s内匀速飞行了1000m,它飞行的速度为 m/s,合 Km/h,人步行的速度约为 m/s。

4、两个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甲比乙的速度大,说明()A、运动时甲比乙用的时间短B、运动时甲比乙通过的路程长C、通过相同的路程甲比乙所用的时间短D、在相同的时间内甲比乙通过的路程长5、小丁的家距学校600m,某天他上学时,以1m/s的速度走完前一半路程,为了不迟到,他改为s的速度走完后一半路程,他上学的平均速度为()A、sB、sC、2m/sD、s6、如果一个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4s内通过20m的路程,那它前2内的速度是()A、20m/sB、10m/sC、5m/sD、无法确定7、关于速度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速度是表示物体通过路程长短的物理量B、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的物理量C、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D、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速度不一定相等8、一列180m长的队伍做匀速直线运动,整列队伍通过长的大桥所用的时间是30min,求这列队伍的速度是多少?四、自我小结:1、这节课我学到了2、我还有的疑问五、课下作业44第3节长度时间测量编写教师:杜玲羊流中学教师寄语: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

学习目标:1、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正确测量长度和时间。

2、知道长度和时间的测量结果由数值和单位组成,知道测量有误差,取多次测量的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

3、知道误差与错误的区别。

4、通过测量过程,激发操作兴趣,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素质及良好的实验习惯。

学习重点:长度的测量学习难点:刻度尺的正确使用方法,误差学习过程:一、思维启动,提出问题根据速度公式,求速度应知道和。

结合生活中的实际情况思考一下对这两个物理量应如何测量呢?二、进行新课,科学探究(一)长度的测量:1、常用的长度测量工具(生举例说明)2、长度的单位及换算(1)复习小学学过的长度单位及单位间进率。

了解长度单位还有微米、纳米等。

(2)单位及换算1Km= m1m= dm1m= cm1m= mm1m= um1m= nm3、实验探究:刻度尺的使用总结刻度尺的使用注意事项:4、分组实验:测量物理课本宽度和长度。

(1)测量物理课本的宽度(2)测量物理课本的长度5.、特殊测量方法(1)如何测硬币直径。

(2)测量一页纸的厚度(3)测量细铜丝的直径(二)时间的测量:1、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符号时间单位还有、1h= min 1min= S2、秒表的使用(三)误差:1. 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误差产生的原因:由于仪器本身不可能做的非常精确,实验者对实验的观察总会有偏差,因此误差总是存在的,不能消灭,但尽量减小误差。

3. 误差与错误的区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怎样减小误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随堂检测1、给下列各物体的长度填上合适的单位:(1)中学生的身高1700 ; (2)一个墨水瓶的高为;(3)一课桌的高为; (4)物理课本的宽为。

2、使用刻度尺测长度时,下面做法不正确的是( )A.放置刻度尺时,刻度尺应沿所测长度放置,并必须从0刻度线量起B. 看刻度尺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并要正对刻度线C.读数时,根据所测长度末端靠近的刻度线来读取数据D.记录时,要记下测量的数字和单位3、下列关于误差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认真细致的测量可以避免误差B、测量时未遵守操作规则会引起误差C、测量时的错误就是误差太大D、测量中错误是可避免的,而误差是不可避免的5、怎么测量一个乒乓球的直径?写出你需要的辅助器材,画出你的测量方法。

6、要比较准确地测出京珠高速公路的里程,比较科学而简单的办法是( )A、做一根分度值为1m,长为100m的长度的刻度尺进行测量B、打开地图,根据图上给出的比例尺,然后用毫米刻度尺量出北京到珠海的距离C、利用汽车行驶中里程表计数的变化D、将公路等分成n段,测出每段的长度s,再由ns算出三、课堂小结我的收获:我还存在的疑惑:四、课下作业第4节力编写教师:杜玲羊流中学教师寄语:有一份辛劳就有一分收获学习目标:1. 知道力的概念2. 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3. 知道力的作用效果:4. 会画出物体在某一方向受力的示意图学习重点:1. 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2. 力的三要素,用示意图表示力。

学习难点:1.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二、新知学习与探究力的作用效果:物理学中所说的力是什么呢?我们可以通过力的作用效果来感受它。

1、感受力作用的效果(1)用图12-4-1所示的器材做实验。

问题:小钢珠在光滑的水平桌面上运动,当磁铁靠近小钢珠时,会发生什么现象?实验结束后,交流所观察到的现象:(3)学生看课文图乙、丙,交流图中在运动员力的作用下所发生的现象:①。

②。

(4)点拨: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静止是一种特殊的运动状态。

无论物体是从静止到运动,还是运动速度或者方向发生变化,都可以认为是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

分析:在磁铁吸引下小钢珠运动状态改变情况和手球、足球在运动员力的作用下运动状态改变的情况。

由此得出结论:。

(4)演示用力拉和压弹簧,看看弹簧的形状(长度)发生了什么变化。

(在拉力的作用下,弹簧的长度伸长;在压力的作用下,弹簧的长度缩短。

)(6) 看课本图甲,交流图中在射箭运动员力的作用下所发生的现象。

结论:。

力的单位:为了描述力的大小,在物理学中对力的单位作了规定: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简称,符号是。

体验1N的大小:用手托起一个苹果,手对苹果施加的力大约是1N。

补充例子: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为1N;成年男子右手的握力大约是700N;一个质量是40kg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是400N等等。

力的三要素:1、提出问题:力作用的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2、提出猜想3、探究:(1)拉弹簧时,所用的力越大,弹簧被拉得越长;也就是力越大,力作用的效果越明显。

(2)我们要把螺母拧紧,一般来说应该向顺时针方向用力,如果沿着逆时针方向用力只能将螺母拧松。

这些事例说明了力作用的效果与。

(3)关于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作用位置是否有关用实验探究:①推门实验:用的力推门,每次手的位置距离门轴远近不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