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名大学校长简介

合集下载

梅贻琦——清华大学的“终身校长”

梅贻琦——清华大学的“终身校长”
华 大学 前 校 长梅 贻 琦先 生 就是 其 中之 一 。如 果说 10 9 9年 l 0月 . 贻 琦 赴 美 留学 . 吴斯 特 丁 梅 人
北 京 大学 成 为 国 内一流 、 际知 名 的高 等学 府 , 国 应 业 学 院 ( ret o t h i Is tt) 习 电 机 Wocs rP l e nc ntue 学 e y c i
长和 主 持西 南 联 大工 作期 间 .十分 重 视 教 师在 提 12 9 2年秋 .遍游 欧 洲大 陆后 返 国 .继续 在 清华 服 高办 学 水 平 中的 作 用 . 出 “ 谓 大 学者 . 谓 有 务 。 12 提 所 非 9 5年 , 清华 增 设大 学部 . 梅贻 琦担 任 物理 系 大楼之 谓也 . 大师之 谓 也 ” 有 的著名 论断 。从 “ 师 首 席 教授 。翌 年 春 . 务 长张 彭 春 ( 大 教 仲述 ) 职 , 辞 师
学 品 皆优 。
的综 合性 高 等学府 特别是 梅 贻琦 任校 长 以来 . 清
南 开毕 业后 .梅 贻琦 被 保 送 至 保定 直 隶 高 等 华更 得 以全 面提升 . 功至 伟 . 厥 功不可 泯 。
收稿 日期 : 0 6 0 — 0 2 0 —3 2
作者 简 介 : 洪 成 (9 3 )男 , 吴 16 一 , 浙江 金 华人 , 北 大学 教 授 , 士研 究 生 导 师 。 河 博
从 而 实现 了他 终 身服 务 清 华 的 夙 愿 。
关键 词 : 贻 琦 ; 华 大 学 ; 梅 清 高等 教 育 中 图分 类 号 : K8 5 6 1. 4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 0 96 5 ( 0 6 0 .0 60 1 0 -0 l 2 0 1 2 0 2 .4

中山大学历任校长简介

中山大学历任校长简介

中山大学历任校长简介中山大学历任校长简介:1.谭振宗:中山大学的第一任校长,曾任义利高级中学校长,1925年10月1日受调任至中山大学,1926年3月31日正式成立中山大学。

2.徐期立:1928年9月1日出任中山大学的第二任校长,历任中山大学与同济大学联席校长,中外合作大学主任。

3.谭崇德:1937年7月被任命为中山大学第三任校长,历任中国科学研究院院长,中华全国工商联副主席等职。

4.侯宝林:1945年10月任中山大学第四任校长,曾任中国工艺美术研究所研究员。

5.彭韶华:1949年11月被任命为中山大学第五任校长,兼任中南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院长和广东省教育厅党组书记。

6.张金芳:1956年7月任中山大学第六任校长,曾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副所长和华南理工大学教授。

7.薛之谦:1963年4月被任命为中山大学第七任校长,历任兰州大学董事长,中央民族学院研究员等职。

8.杨英崴:1979年12月任中山大学第八任校长,历任中国人民大学理事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

9.邓俊良:1986年11月被任命为中山大学第九任校长,历任中国药典委员会委员,中国微生物学会理事长等职。

10.何良辉:1993年3月任中山大学第十任校长,曾任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副理事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顾问,国家教育局高等教育司副司长等职。

11.邹锡民:2002年8月被任命为中山大学第十一任校长,曾担任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所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副主任等职。

12.杨希:2008年9月任中山大学第十二任校长,曾任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科技部教育科学一级专家等职务。

13.温国兵:2014年4月被任命为中山大学第十三任校长,历任南开大学院士、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等职。

14.蔡正钢:2019年12月任中山大学第十四任校长,历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广东省委常委,中国军事科。

竺可桢——精选推荐

竺可桢——精选推荐

近现代中国大学校长群体课程论文题目:浙大保姆——竺可桢学生姓名:张**学号:**********专业班级:2011级地科1班学院: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指导老师:章*论文评分:浙大保姆——竺可桢摘要:教育界达成了一个共识:一个好校长,必定有一个学校。

浙大之所以发展壮大,蜚声海内外,与竺可桢在浙大执校的13年是密切相关的。

浙大之所以可以获得“东方剑桥”的美誉,主要得益于竺可桢对浙大的建设与贡献。

竺可桢的治校理念和教育思想,对浙大的发展和强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的浙大成为了一所世界知名的国际学府。

竺可桢的教授“灵魂说”、学术自由、导师制、通识教育、求是精神等,铸就了浙大的筋骨和灵魂,使其一直生机盎然、蓬勃向上!关键词:竺可桢、浙江大学、大学理念、治校理念、教育思想一、引言大凡世界一流大学, 都与一流的校长紧密联系。

大学校长拥有一流的大学理念, 才可能打造一流的大学。

浙江大学虽然是中国近代创办最早的新式高等学校之一, 但由于民国初年有过中断的历史, 恢复办学后又一直维持原有的规模, 起初的声誉和影响并不大, 直至1936 年4月竺可桢执掌学校后才得以迅速发展, 跻身于国内一流大学的行列。

浙江大学的崛起, 是和竺可桢校长密不可分的。

在办学实践中, 他不仅躬耕力行, 身先表率, 更立足本国, 关注世界, 对大学的理想、目标、使命、精神等问题不断地进行理性思考, 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一流的大学理念,他的大学理念包括治校理念和教育思想,这使得浙大迅速的崛起发展并强大,蜚声中外。

二、竺可桢简介竺可桢( 1890-1974) , 字藕舫, 浙江绍兴人。

他不仅是我国现代著名的科学家, 还是一位成绩卓著的气象学家、地理学家。

1909 年, 他考入唐山路矿学堂, 学习土木工程, 决心献身于旨在振兴中国的科学事业。

1910 年, 竺可桢考取庚款生赴美留学。

考虑到国家科学事业的落后, 他先在伊利诺大学农学院学习农业科学, 后转入哈佛大学研究院地学系攻读气象学, 希望归国后能尽个人微薄之力, 以现代科学振兴中华。

张伯苓(中国著名教育家)

张伯苓(中国著名教育家)

张伯苓(中国著名教育家)张伯苓(1876年(丙子年)~1951年),生于天津,是中国著名教育家、西方戏剧以及奥运会在东方的最早倡导者,被誉为“中国奥运第一人”。

他一生致力于教育救国,创立天津南开大学,为中华民族的振兴作出了巨大贡献。

1948年6月曾出任中华民国的南京国民政府考试院院长,1949年11月底重庆解放前夕,张伯苓婉拒蒋介石赴台要求而留守大陆。

●人物简介张伯苓(1876~1951),现代教育家,原名寿春,字伯苓。

1876年4月5日(清光绪二年三月十一)出生于天津一个秀才家庭。

早年入北洋水师学堂习驾驶,1897年毕业后服务于海军,不久离职回天津执教于家馆。

1904年,张伯苓赴日考察教育,回国后将家馆改建为私立中学,定名敬业学堂。

1907年,在天津城区南部的开洼地,即民间所称“南开”,建成新校舍,遂改称南开中学堂,从此声名渐著,天津市南开区也由此得名。

1917年秋赴美国,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教育,次年回国,着手筹办南开大学。

1919年秋正式开学。

1923年,创办南开女子中学。

1928年创办实验小学。

1937年以前,南开已形成了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的完整体系,他先后担任校长四十余年,培养出不少人才。

张伯苓提倡教育救国,办学方针注重理工科教育。

他反对学生介入社会政治活动,但也曾保护过进步师生。

●生平大事杰出的教育家1892年入天津北洋水师学堂学习驾驶,他是航海驾驶班最好的学生,每次考试都是名列前茅。

严复的思想对他影响很大。

1894年,张伯苓等十八名同学完成堂课,被派往北洋水师舰队实习。

1897年,承甲午败绩,帝国主义强盗的协议既成,清廷派大员去山东办理接收和转让手续,张伯苓随舰前往。

船到威海卫的头一天,降下日本的太阳旗,升起中国的黄龙旗。

第二天,又降下中国的黄龙旗,升起英国的米字旗。

张伯苓目睹这场“国帜三易”的接收和转让仪式,亲自尝受了这一丧权辱国的场面,气愤填膺。

从威海卫归来之后,他认为海军报国无望,决定退役。

北京大学简介

北京大学简介
北京大学党委书记、校务委员会主任,兼任教育学院院长、教育经济研究所所长。全面主持党委工作,主管统战工作,主管党办校办,兼管基金会工作。
1968年至1973年北京门头沟煤矿井下采掘工、矿团委干部。1973年至1978年北京团市委干部。1978年至1982年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学习。1982年至1983年教育部出国预备研究生班学习,并任党支部书记。1983年至1987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学习,先后获高等教育学硕士学位、组织社会学第二硕士学位和哲学博士学位(教育经济与管理)。1987年至1988年在美国德克萨斯大学从事高等教育管理与教育财政博士后研究,兼任校长助理。1988年至今北京大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教授、教授(1991年)、博士生导师(1994年),副所长(1990年至1993年)、所长。1991年至1992年借调世界银行总部教育投资高级专家。1994年至2000年北京大学党委常委、校长助理(1994年至1995年)、副校长(1995年至1996年)、常务副校长。2000年至2002年北京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常务副校长、教育学院院长。2002年至2004年北京大学党委书记、校务委员会主任、常务副校长、教育学院院长。2004年12月至今北京大学党委书记、校务委员会主任、教育学院院长。本文由整理发布
北京大学现有普通本科学生14465人、硕士生10031人、博士生5088人,共有5个学部、41个院系、271个研究所(中心)、1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45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院、所、中心)、18.5个国家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10个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8个附属医院;101个本科专业、1个第二学士学位专业、244个硕士点、201个博士点;81个全国重点学科、3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597名正高级教职人员(其中博士生导师1227名),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52名、中国工程院院士7名、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3名、长江学者95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08人。北京大学的中科院院士、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以及国家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的数目,均居全国高等院校之首。北京大学图书馆为亚洲最大的大学图书馆,北大图书馆现有藏书已逾600万册。

复旦大学校长:金力人物简介

复旦大学校长:金力人物简介

• 努力推进复旦大学的教育改革
出了重要贡献
懈努力
• 为复旦大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
• 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和业绩

02
金力校长的学术成就与研究领域
金力校长的学术成就及荣誉
金力校长在人才培养方面也有着丰富的经验
• 培养了多名优秀的博士和硕士研究生
• 为中国生物学领域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
金力校长在遗传学研究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
金力校长提倡创新教育理念
• 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 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
金力校长重视人才培养
• 认为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任务
• 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优秀人

金力校长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 强调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 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成长和发展机会
金力校长对复旦大学教育改革的影响

金力校长上任后,大力推进复旦大学的教育改革
• 提出了一系列教育改革措施和方案
• 为复旦大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金力校长关注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 对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改革
• 为提高复旦大学的人才培养质量做出了重要贡献
⌛️
金力校长推动复旦大学的国际化进程
• 对遗传学的基本理论和技术有深入的了解
• 在遗传学研究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 为遗传学领域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金力校长在生物科学领域也有着广泛的研究
• 对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和技术有深入的了解
• 在生物科学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 为生物学领域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金力校长还在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等领域进行研究

严复个人简介

严复个人简介

(2)育思想
“鼓民力”、“开民智” “兴民德”的 “三育 严复在国家危亡的严重关头,希望通过 改革教育来全面提高国民素质,以实现救 亡图存,进而走上独立富强的道路、他提 出的德、智、体三育兼备的教育目标体系, 确立了了中国国教育目标体系的近代代模 式。
批判八股考试,比较中西学风
(1)八股式教育的三大弊端: 其一是“锢智慧” 其二是“坏心术” 其三是“滋游手” (2)中西学风对比 首先,西学提倡独立思考的精神,不因循古 人的见解,不盲从别人的结论。 其次,西学贵于创新,不拘于陈旧思想的束 缚
7、《群学肄言》
《群学肄言》为通俗的 社会学入门著作。其内 容是用庸俗进化论探讨 社会演变。1897年严复 着手翻译。陆续刊于 《国闻报》,1903年全 书由上海文明编译书局 刊印,为社会学进入中 国的拓荒之作。严复翻 译此书,一是为了借物 竞天择思想以警世,与 翻译《天演论》统一宗 旨,二是为了宣传社会 改良思想。
毛泽东同志一段史诗般的语言: “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失败那时起,先进的 中国人,经过千辛万苦,向西方寻找真理。洪 秀全、康有为、严复和孙中山,代表了在中国 共产党出世以前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一派人物。”
1、洪秀全学习了西方的基督教,发动和领导 了反封建反侵略的太平天国运动,具有鲜明资 本主义色彩的施政纲领《资政新篇》
1、翻译事业:
(1)《天演论》:赫胥黎 (2)《原富》:亚当.斯密 (3)《群学肄言》:斯宾塞 (4)《群己权界论》:约翰.穆勒 (5)《法意》:孟德.斯鸠 (6)《社会通诠》:甄克思 (7)《穆勒名学》:约翰.穆勒 (8)《名学浅说》:耶方斯
英国 生物学家 英国 经济学家 英国 社会学家 英国 思想家 法国 思想家 英国 学者 英国 思想家 英国 逻辑学家

朱清时 校长 名师 简介

朱清时  校长  名师 简介

朱清时(1946~),男,汉族,化学家,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

曾在美国加州大学圣塔巴巴拉分校和麻省理工学院做访问学者,美国布鲁克海文实验室和加拿大国家研究院的客座科学家,法国格林罗布尔、帝戎和巴黎大学的客座教授,并作为英国皇家学会客座研究员在剑桥、牛津和诺丁汉大学工作。

曾获1994年海外华人物理学会亚洲成就奖和1994年国际著名学术杂志《光谱化学学报》(Spectrochemica Acta)设立的汤普逊纪念奖。

1946年2月出生,四川省成都市人。

1968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物理系。

1968年12月,毕业分配到青海西宁山川机床铸造厂工作,先后当过工人和计划员。

1974年12月,调入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从此开始研究工作。

1979年,朱清时成为改革开放后第一批出国留学人员中的一员,1982年回国。

1984年08月,调到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先后担任课题组长、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员、研究员。

1987年至1993年任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994年07月,开始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从事教学科研工作,主持创建中国科学院选键化学重点实验室。

1999年05月,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

1998年6月-2008年9月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第七任校长,任职期间致力于规划和组织学校面向21世纪建设一流大学,卓有成效地推进了学校教学、科研、管理和后勤服务等各项事业的改革与发展。

自2009年9月10日起,任南方科技大学校长。

二、南方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科研成就从实验和理论两方面研究分子的高振动态,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重要成果,主要有:1)20年来光谱学家为寻找分子的局域模振动态进行了大量实验,但无一例可确认是长寿命的。

他首次在实验中观察到硅烷和锗烷等球陀螺分子的局域模振动使对称性降低,造成振转能级结构的显著变化,令人信服地证明它们是长寿命的局域模振动;2)在理论上证明局域模振动是Xyn型分子的伸缩振动在高振动能区中的普遍趋势,而且分子作局域模振动时Coriolis和Fermi相互作用将消失或减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大学,蔡元培——“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教授治校,可以说,全中国的高等教育不能没有蔡元培,正如中国不能没有西藏。

因为蔡元培的存在,才出现了民国时代中国的学术井喷,出现了那些让我们至今久久回味的名师大家。

陈时,私立武昌中华大学——以一人之力缔造私立大学,而使之卓然学术,开前无古人之先例,这便是陈时。

陈时毁家兴学的时候,全中国只有国立的北大和省立的山西大学、北洋大学。

陈时一手打造的,却是一个综合性的私立大学。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需要多大的勇气呀!复旦大学,陈望道——他是中国新闻学教育的集大成者,复旦新闻系“好学力行”的系训便出自他口,他的伟大,绝不是一句“翻译《共产党宣言》的人”可以概括得。

中山大学、暨南大学,陈序经——他自称“只是一个教书的”,然而如果没有他,就没有陈寅恪晚年那光耀万世的成就,也没有广东的学术文化。

这份无量的功德,让它成为岭南,耀眼的明珠。

金陵大学、南京大学,陈裕光——“金陵大学师生以覆我之青天为誓,以照我之白日为誓,以祖国山河为誓,以祖宗丘坟为誓,誓以热血,誓以至诚,终我一生,永不使用日货。

如有悔心,或生二志,人天共戮!此誓。

”济南惨案后,这个校长带领学生发下这个誓言,至死不渝。

辅仁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陈垣——北平沦陷,所有大学把日语列为必修,校门悬挂日本国旗,惟有辅仁大学能够独树一帜,人称“学术抗日”。

他对学生启功说:“一个民族的消亡,从民族文化开始…...在这个关键时刻,保住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把这个继承下去!”四川大学,程天放——“程天放,这个人的资料可能找不到多少吧”,四川大学一位老师告诉笔者。

他的评价在海峡两岸截然相反,确实他是国民党党化教育的推广者,但另一面,他也为川大招来了不少大师。

历史的迷雾仍在眼前,也许未来一天我们才会发现,真的往事并不如烟。

台湾大学,傅斯年——1919年5月4日,他是游行总指挥,第一个冲进赵家楼。

他是“史料学派”创建者,让今天的史学界呐喊:“回到傅斯年!”台大钟每节课都响21下,因为这位校长说:“一天只有21个小时,剩下3小时是用来沉思的”“多么哲学而又科学的方法呀!”一位同学感慨道。

东南大学,郭秉文——国民党“教育部长”张其昀离开大陆后回忆说:“民国10年左右,‘南高’与‘北大’并称,隐隐然后成为中国高等教育上两大支柱。

”“南高”,便是易名东南大学的南京高等师范学校。

郭秉文,是它的缔造者,在清华之前可与北大并肩者,可能只有这个时代的东南大学。

暨南大学,何炳松——上海沦陷期间,在被称为“孤岛”的租界中,居然屹立着一所中国的国立大学,那便是国立暨南大学。

1940年汪精卫就任伪职,上海各大学放假一天以示庆祝,惟有暨南大学书声依旧。

校长何炳松的理由掷地有声:“曹汉不两立,忠奸不并存!”湖南大学,胡庶华——三次出任湖南大学校长的他,由冶金专业出身,却以人文思想治校,号召“承朱张之绪,取欧美之长”。

据说建国后,我们邀请德国建钢铁厂,他们婉言谢绝:“中国不是有个胡庶华么?”“为什么不能为胡庶华先生立一座雕像?”一位湖南大学网友如是说。

北京大学,蒋梦麟——他自称是北大“功狗”,解放后,我们很少再听到这个名字,然而他确是迄今为止北大任职时间最长的校长。

在他任上,北大完成了从学运中心向学术中心的转变。

有人说“蔡元培的意义被无限夸大,以至压抑了同样功不可没的校长……最明显的莫过于蒋梦麟。

”这话不无道理。

清华大学,蒋南翔——“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安静的书桌了!”,这句话便出自当时还是清华学生的蒋南翔之口,他是主政清华时间第二长的校长。

在他主持清华的15年中,喊出了“又红又专”的教育口号。

这一切,让他成为清华乃至全中国最具争议的大学校长。

复旦大学,李登辉——“台湾那个李登辉纯粹是侮辱这个名字。

”一位同学说。

李登辉妻子早逝,他终生未再娶,每年夏天,他会把妻子的皮衣拿出晒晒,她生前衣物,无不完好。

有朝一日,一定要去复旦“相辉堂”,这个以马相伯和李登辉命名的地方,可以勾起对历史的斑斑回忆。

安徽大学,刘文典——他可能是西南联大时期最受欢迎的老师,他的狂傲是庄周的遗风,他的潇洒让人感觉是诗仙复生。

蒋介石来到安徽大学遭到冷遇,因为校长刘文典说了一句:“大学不是衙门。

”“今天的大学还能如此么?”燕京大学,陆志韦——据说他在燕大做校长,有一年春节,一帮学生到他家拜年,见陆校长出来,领头的一声令下“拜年!跪!”十多个学生齐刷刷跪倒在地,陆志韦也一起跪下,大家哈哈大笑。

“拜年是出自真情实感,强求不来的。

”清华大学、中央大学,罗家伦——他是清华的第一任校长,招来了蒋廷黻、冯友兰、萧公权等多位大师,使得清华成为和北大比肩的全国一流高校,然而他最终在“驱罗”运动中黯然离去。

清华赶校长的传统,应该就从他开始吧。

复旦大学,马相伯——(1840-1939),从一场战争走到另一场战争,有的人碌碌无为,有的人留下无数丰碑,马相伯,便是后者,然而其中最为壮丽者,当属他变卖祖产,一手创建的复旦大学。

马相伯去世前说:“我只是一只狗,只会叫,叫了一百年,还没有把中国叫醒。

”这是一个时代的悲哀。

北京大学,马寅初——马寅初曾经说翦伯赞不爱运动,文革时,翦伯赞夫妇留下一句“实在交代不出来”服下过量的安眠药,而马寅初则坚持“绝不检讨”,直到文革后听到了平反的消息。

这位每每自称“兄弟我”的老人,是如此硬朗的文人。

董桥曾经建议我们:“学学马寅初的硬朗。

”清华大学,梅贻琦——有人评价说,梅贻琦一生只做了一件事:出长清华并奠定了清华的校格。

他第一个指出“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他本人可能算不上“学术”的大师,但他给清华缔造的,是世世代代、千千万万的“大师”。

厦门大学,萨本栋——抗日战争爆发后,厦大迁往长汀山区。

没有电,一到夜晚学生老师只能靠油灯照明。

电机工程出身的萨本栋把学校分给自己的汽车拆了,发动机改成发电机,亲自安装电路。

复明一刻,全校欢呼,震天动地。

在厦门大学的四种精神中,以他为代表的自强精神,赫然在目。

燕京大学,司徒雷登——北平学生为抗议政府对日不抵抗,组织赴南京请愿,燕大宣布罢课。

他在上海下船时,先问燕大学生是否来请愿了,得到“是”的答复才放心。

“如果此次燕京学生没有参加情愿,那说明我这些年来的教育就完全失败了。

”他的遗愿是骨灰可以葬在燕大,可至今没有实现。

商务部高等实业学堂(即上海交大前身),唐文治——光绪进士,官至农工商部的代理部长,却急流勇退,弃官办学,创立了中国最早的工科大学。

1937年后,双目失明的他,带领无锡国专千里内迁,此时他已年过七旬。

1954年,唐文治病逝,历经三朝半个世纪,他始终是那个时代上海教育的象征。

武汉大学,王星拱——从樱顶往下看,武大这个全国最美大学尽收眼底。

王星拱的铜像就立在这里,俯瞰他的武大。

他继承蔡元培“学术自由”的理念,使得战火下的武大一跃成为与西南联大并肩的名校。

王星拱死后,陈毅手书挽联,上写“一代完人”。

金陵女子大学,吴贻芳——谁是《联合国宪章》第一个签字的女性?她叫吴贻芳。

解放后,她出任江苏教育厅厅长,从小缠了三寸金莲的她走遍江苏一千多所学校调查研究。

据说她主持的金陵女大监考老师只负责发卷,随后便可离去,考生全凭自觉,几十年中从没有人作弊。

中央大学,吴有训——原子弹爆炸成功后,周总理请时任原子能所所长的吴有训讲话,他看到讲台下一张张熟悉的面孔,许多都是自己的学生,开口说道:“同学们!”随即意识到不对,马上改口,“同志们”。

“可他并没能直接参与原子弹研发,至于原因,不好说呀。

”物理系的老先生如是说。

云南大学,熊庆来——杨振宁说过,他仅凭一人之力创建了国立东南大学、清华大学、西北大学、云南大学4所中国大学的数学系,堪称中国数学教育之父。

1949年,一次会议期间,因为脑溢血导致右半身瘫痪,他毅然决然地改用左手写字,终生研究数学,至死不辍。

中山大学,许崇清——当时有人引用马克思的话“教育者必先受教育”来“整”教授,许崇清从家中取出德文的马克思原著,一字一句的翻译说这句话原意是“教育者同时被教育着”。

“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为真理而不是政治服务的。

”一位哲学系同学感叹道。

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杨荫榆——如果你听说过这个人,那应该是在阅读《纪念刘和珍君》的文章的时候。

因为“大师”的作品,这个赶走刘和珍的校长就此被定性。

1938年,因为阻止日军掳掠女学生,两个日本兵向她开枪,并将她抛入河中,见她还在摇手,又补上两枪,见河水泛红,才扬长而去。

南开大学,张伯苓——那年笔者到南开,伯苓楼附近没找到他的雕像,问了好些同学,终在一处小花园见到老人的半身铜像。

有人说,南开什么都没有,但有一张校长,他用最少的钱,办最多的事。

1951年,张伯苓病逝,身上只有几块钱用来乘车。

他至死一贫如洗,但桃李天下,他也是最富有的人。

岭南大学,钟荣光——因对清政府不满,他中举后流连风月,30岁仍在吃喝嫖赌。

可在投入岭南大学建设后,他走遍半个地球,为岭大募款。

据说第二次募款时,旅居南美的华人一边招手,“钟先生,你又来了!”,一边解囊相助。

今天中山大学康乐园那美丽的红砖老楼,仍在默默诉说当年的艰辛。

武汉大学,周鲠生——武汉临近解放之时,白崇禧要求武大迁往桂林。

周鲠生公开表态“在任何情况下,绝不迁校”,这才留下武大的一片江山。

可以说,周鲠生对于武大的意义,正如梅贻琦之于清华,带来了富有个性的校格和大师,而这些恰恰是成就大学的关键。

清华大学,周诒春——笔者采访了两个清华的同学,对周诒春这名字,他们异口同声地回答:“不知道。

”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由他确立,清华早期“四大建筑”也由他主持兴建。

清华温源宁教授说:“他离职那天,对他领导下的教职员、他学生、他自己,全是悲哀的一天。

”对他的遗忘,值得我们深思。

浙江大学,竺可桢——1974年2月6日,一个老人躺在病床上,颤抖地写到:“气温最高零下一度,最低零下七度,东风一至二级,晴转多云。

”第二天,老人逝世,他留下了800多万字的小册子,从1936年到1974年,没一天中断,共计38年37天。

“求是”,是他和他的大学,最美的追求。

中山大学,邹鲁——他是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

西山会议的领袖让他成为反共的始作俑者;而执掌中山大学的9年间,他使中山大学从中等规模的普通高校变成国际知名的重点大学。

也许他自己所作的一首诗最能反映他的艰辛:蓝缕荜路启山林,寸寸山村尽化金;树木树人兼树谷,规模远托百年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