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文言文断句

合集下载

狼文言文朗读节奏划分

狼文言文朗读节奏划分

狼文言文朗读节奏划分
《狼》朗读节奏如下: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只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占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驰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简介
聊斋志异》的艺术成就很高。

它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艺术典型,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故事情节曲折离奇,结构布局严谨巧妙,文笔简练,描写细腻,堪称中国古典短篇小说之巅峰。

《聊斋志异》中有《狼三则》。

其一被苏教版义务教育语文课本八年级下册收录为“专题《狼》”,其二被选为沪教版义务教育语文课本八年级下册第34课《狼》,鲁教版义务教育语文课本六年级下册30课《狼》,2016年新审订人教版义务教育语文课本七年级上册第20课《狼》和部编义务教育课本七年级上册第20课《狼》。

2019年版定为七年级上册第18课。

文言文断句2016

文言文断句2016

例4、用斜线(/)给下面短文断句。 医扁鹊见秦武王武 / 王示之病扁 鹊请除之左右 /病在耳之 / 曰君之 前目之下 / 除之未 / 必已也将使耳 不 聪 目 不 明 君 以 告 扁/ 鹊 扁 鹊 怒 而 /投 其 石 曰 君 与 知 之 者/ 谋 之 而 与不知者败 / 之 如 此 知 秦 国 之/政 也则君一举而亡国 / 矣。
言 如 过 曰 多 下 信
诸 我 能 臣 益 不 之
将 能 将 多 善 能 所
能 将 十 多 何 将 以
不 几 万 而 为 兵 为
/
上 常 从 容 各 有 差 /上 何/ 信 曰 / 陛 上 曰/ 于 君 益 善 耳 /笑 为 我 禽/信 而 善 将 将 陛 下 禽 也
与 信 言 诸 问 曰 /如 我 下 不 过 能 何 如/ 曰/ 臣 曰/ 多 多 益 曰/ 陛 下 不 此 乃 信 之 。
三、真题回放
(卷1)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素民力以妨农功 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秦 贬蕲州安置 A.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 以妨农功/ 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 州安置/ B.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 以妨农功/ 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 州安罝/ C.宣和末/髙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 妨农功/而 于中田无丝毫之益/ 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 州安置/ D. 宣和末/髙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 宣和末年,高丽人入朝进贡,使者经过的地方,征调民夫整治舟船, 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 骚动混乱,大量耗费。孙傅说,索求民力以至于妨害了农业生产, 安罝/ 这样对于中原地区没有一点好处。宰相认为他说的和苏轼的话相同, 就上奏皇帝把他贬为蕲州安置。

2016高考文言文断句专题训练

2016高考文言文断句专题训练

2016年高考文言文断句专题训练1、根据语法结构断句(1)名词、代词——多作主语和宾语国名、朝代名、人名、地名、官职和事物名作主语,常可在前断开;作宾语,常可在后断开。

(2)动词、形容词——常作谓语,一般前后不断开;若不带宾语,其后常可断开。

用斜线(/)给下面短文断句。

(5分)上闻景州录事参军玄素名,召见,问以政道。

对曰隋主好自专庶务不任群臣群臣恐惧唯知禀受奉行而已莫之敢违以一人之智决天下之务借使得失相半乖谬已多下谀上蔽不亡何待!(选自《资治通鉴》)上闻景州录事参军玄素名/ 召见/ 问以政道/ 对曰/ 隋主好自专庶务/ 不任群臣/ 群臣恐惧/ 唯知禀受奉行而已/ 莫之敢违/ 以一人之智决天下之务/ 借使得失相半/ 乖谬已多/ 下谀上蔽/ 不亡何待2、根据虚词断句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

凡人各贤其所说,而说其所快。

世莫不举贤或以治或以乱非自遁求同乎己者也己未必得贤而求与己同者而欲得贤亦不几矣使尧度舜则可使桀度尧,是犹以升量石也。

(取材于《子·缪称训》)凡人各贤其所说,而说其所快。

世莫不举贤/ 或以治/ 或以乱/ 非自遁/ 求同乎己者也/ 己未必得贤/ 而求与己同者/ 而欲得贤/ 亦不几矣/ 使尧度舜// 则可/ 使桀度尧,是犹以升量石也。

译文:一般而言,人们都欣赏自己所喜欢的人,而所喜欢的又是自己感到愉快的人或物。

世上没有人不举荐自以为贤能的人,但有的能够使国家得到治理,有的却使国家混乱,这并不是举荐的人自己骗自己,而是因为寻求和自己相同的人的缘故。

自己未必是贤人,而寻求与自己相同的人,这样要想得到贤人,不是离得很远吗。

让尧去鉴识度量舜是可以的,让桀去衡量识别尧,就好比用升来度量石一样是没法量的。

3、根据句式特点断句文言文中常用整句,如对偶句、对应句、排比句、顶真句等,关注这些现象,可以帮助我们正确断句。

对偶句: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

对应句: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20161228-语文-王何玛珏-文言句式和断句解读

20161228-语文-王何玛珏-文言句式和断句解读

动词、形容词——常作谓语
一般前后不断开;若不带宾语,其后常可断开。古汉语中多以动词 或形容词谓语为中心,找出了谓语,也就区分出了独立的句子。
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
标志性词语断句
标志词语 领句断句
标志词语句尾断句
者、也、矣、哉、耳、而已、乎、焉、与(欤)、耶(邪)、为
对话标志性词语 文言文中,有一些对话的标志,如曰、云、言、道、对、谓等。在

C 为定语后 置,其他为 宾语前置。
阅读下面句子,找出句式不同的一句是( A.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B.不拘于时,学于余 C.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D.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

D 为宾语前 置,其他为 状语后置
省略句 (一)省略主语
廉颇为赵将,(廉颇)伐齐,大破之。 《廉颇蔺相如列传》 (扁鹊)居十日,扁鹊复见。 《扁鹊见蔡桓公》
(选自《贞观政要》)
特殊句式
断句时还要考虑到文言文的特殊句式和词类活用现象。文言文有不 同于现代汉语语法习惯的4种特殊句式——判断句、倒装句、被动句和省 略句。有的句子中有实词的活用现象。这些不仅是文言文阅读中的障碍 ,更是断句中的易错点。
(赵围于秦)齐人、楚人救赵。赵人乏食,请粟于齐,齐王弗许。周子 曰:夫赵之于齐楚扦蔽也犹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今日亡赵明日患及齐 楚矣且救赵高义也却秦师显名也不务为此而爱粟为国计者过矣。
根据句式结构关系断句
根据总分句、段知识断句:文言文中常用总说分承或分说总承的写法 。掌握了这个写法,对断句定有帮助。
太宗有一骏马,特爱之,恒于宫中养饲,无病而暴死。太宗怒养马 宫人,将杀之。皇后谏曰:“昔 齐 景 公 以 马 死 杀 人 晏 子请 数 其 罪 云尔养马而死尔罪一也使公以马杀人百姓闻之必怨吾君尔 罪 二 也 诸 侯闻 之 必 轻 吾 国 尔 罪 三 也 公 乃 释 罪。陛下尝读书谏此 事,岂忘之邪?”太宗意乃解。

文言文总结学案之断句

文言文总结学案之断句

2016高三语文文言文阶段总结学案题型——断句文言文断句的基本方法:◆一、找出表达对象,理清关系,尝试断句表达对象一般是名词,施动对象在句中一般作主语,其前一般要停顿;受动对象一般在句中作宾语,其后一般要停顿。

例:君子之言寡而实小人之言多而虚君子之学也入于耳藏于心行之以身君子之治也始于不足见终于不可及也找出表达对象“君子”“小人”及受动对象“耳”“心”“身”这几个对象,就豁然开朗了。

答案:君子之言寡而实/小人之言多而虚/君子之学也/入于耳/藏于心/行之以身/君子之治也/始于不足见/终于不可及也1. 以下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善于抚纳士众∕皆为致死闻∕敦有不臣之心∕访恒切齿敦∕虽怀逆谋∕故终访之世未敢为非B.善于抚纳士众∕皆为致死∕闻敦有不臣之心∕访恒切齿∕敦虽怀逆谋∕故终访之世未敢为非C.善于抚纳∕士众皆为致死∕闻敦有不臣之心∕访恒切齿敦∕虽怀逆谋故∕终访之世未敢为非D.善于抚纳士众∕皆为致死闻∕有不臣之心∕访恒切齿∕敦虽怀逆谋故∕终访之世未敢为非解析:先找出名词、代词:“士众、敦”可排除A和C,观察B和D,“故”应放在句首,故选B2.以下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值王师败绩于荡阴/百官及侍卫莫不散溃/唯绍俨然端冕/以身保卫兵/交御辇飞箭雨集/绍遂被害/于帝侧血溅御服/天子深哀叹之B.值王师败绩/于荡阴百官及侍卫莫不散溃/唯绍俨然端冕/以身保卫兵交御辇/飞箭雨集/绍遂被害于帝侧/血溅御服/天子深哀叹之C.值王师败绩/于荡阴百官及侍卫莫不散溃/唯绍俨然端冕/以身保卫兵交御辇/飞箭雨集/绍遂被害于帝侧/血溅御服/天子深哀叹之D.值王师败绩于荡阴/百官及侍卫莫不散溃/唯绍俨然端冕/以身保卫/兵交御辇/飞箭雨集/绍遂被害于帝侧/血溅御服/天子深哀叹之解析:找主语及对应的谓语动词,“值王师败绩于荡阴”“百官及侍卫莫不散溃”“唯绍俨然端冕/以身保卫兵”“兵交御辇”“绍遂被害于帝侧”“天子深哀叹之”,正确选项为D3.以下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今宜分兵守营/深其沟防/即世充欲战/慎勿出兵/彼以疲弊之师/当我堂堂之势/一战必克。

2016高三复习文言文断句方法

2016高三复习文言文断句方法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 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即使有美味佳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 道鲜美;即使有最好的方法,不去学习,就不知 道它的益处。所以学习以后就会知道不足,教学 以后就会知道困难。知道不足,然后就能反过来 要求自己;知道困难,然后就能自强不息。所以 说:教学与学习互相促进。
• (六)句尾语气词:

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 述句末尾; • 耶、与(欤)、邪(耶)、乎 等经常用于疑问句末尾; • 哉、夫等经常用于感叹句末尾。 • 它们的后面一般要断开。
吴人有养猴于笼十年,怜而放 之,信宿而辄归。曰:“未远 乎?”异而舍诸大谷猿久笼而忘 其习遂无所得食鸣而死。(刘基 《郁离子》)
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 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加入鲍 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
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 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加 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 化矣。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 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 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 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 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三、找虚词 (一)常用句首语气词(发语词)前面 可断句。 如“岂(岂独)、其、盖、唯、盍、夫、且、 且夫、若夫、至若、初、唯、斯、今”等。
• (二)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 词前后都可断句。 • 如“嗟夫、嗟乎、呜呼”等。 • (三)常用句首时间词前可断句。 • 如“顷之、俄顷、向之、未几、已 而、斯须、既而、俄而、俄、有间” 等。
女婿:七十老翁产一子∕人曰 非是也∕家业尽付与女婿∕外人不 得干预 后妻:七十老翁产一子∕人 曰非∕是也∕家业尽付与∕女婿外 人∕不得干预

2016届二轮复习文言文断句方法

2016届二轮复习文言文断句方法

用“/”给下列文段断句。(4分)
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 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 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 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 古人所谓社稷臣/于斯见之。
13
2、武帝欲杀乳母乳母告急于 / 东方朔朔曰帝忍而愎旁人言 / / / 之益死之速耳汝临去但屡顾 / / / 我我当设奇以激之乳母如言 / / / 朔在帝侧曰汝宜速去帝今已 / / 大岂念汝乳哺时恩耶帝怆然 / / / 遂舍之
1
1.通读上下文,一定要分清人 名、地名。人名前或后经常要 停顿。
2.注意上下句的对称、排比。
2
1.汉 六 年 正 月/ 封 功 臣/良 未 尝 有 战 斗 功/高 帝 曰/运 筹 策 帷 帐 中/ 决 胜 千 里 外/ 子 房 功 也 /自 择 齐 三 万 户
3
例子.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 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 者,欲有求于我也。
8
3.表示某人说,“曰、云、谓、 言”后面可以断。
9
上(刘邦)尝从容与信(韩信)言
/ / / 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君何如曰 / // / / 如臣多多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 / / / / 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 / / / 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
诸将能各有差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
10匡庐奇秀甲天下山 / / 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 / / / 曰遗爱寺介峰寺间其 / / 境胜绝又甲庐山 /
17
/
/
4.看标志词
句首——夫 其 惟 盖 凡 窃 请 敬 岂…… 句尾——也 矣 耳 乎 哉 焉 耶 欤 ……
11
子 有 不 夫 须 不
曰 /十 室 忠 信 如 如 丘 之 以 孔 子 好 学 /今 勉 乎

2016高考文言文断句【刘希国】

2016高考文言文断句【刘希国】

【解析】
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 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断句,如句中的“ 国子祭 酒 ”“ 休烈 ” 等专有名词。再利用文言虚词、句子 结构等断句,如文中 “ 之 ”“ 以 ” 等虚词,都是断 句的重要参考因素。 D
【答案】
【参考译文】 于休烈,河南人。天性忠诚,机警聪慧。自幼好学,善做 文章,考中进士,授秘书省正字。调任比部员外郎、郎中。杨 国忠任宰相时,排挤不依附自己的人,于休烈被调出京师任中 部郡太守。时值安禄山叛乱,肃宗即位,于休烈调任太常少卿, 掌管朝会礼仪之事,兼管编修国史。肃宗自凤翔回到京,振作 精神,听纳谏议,曾对于休烈说:“君主的一举一动必定记录, 是杰出的史官。 如果朕有过失, 卿是否要记录?”于休烈回答: “大禹、商汤归罪自己,他们能够蓬勃兴起。有道德的君王, 不忘改正过错,我深表庆贺。”
文言文断句
1
考 情 分 析
3
提 分 技 巧
2
考 点 梳 理
4
专 题 训 练
考情分析
新课标《考试大纲》表述为:“理解并翻译文中的
句子。”能力层级为B级。有些试卷要求考生给文言 文断句,可以看作“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另 一种考查形式。分析《考试大纲》及近几年各地高 考试题可以看出:
(1)文言文断句是训练学生语感、培养综合的文言能
鹊 左 未 扁 谋 政
见 右 必 鹊 之 也
秦 曰 已 扁 而 则
武 君 也 鹊 与 君
王 之 将 怒 不 一
武 王 示 之 病 扁 病 在 耳 之 前 目 使 耳 不 聪 目 不 而 投 其 石 曰 君 知 者 败 之 如 此 举 而 亡 国 矣 。
鹊 之 明 与 知
请 下 君 知 秦
(取材于《战国策·秦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温馨提示: 题目做完后,通读一遍,用语法分析 或凭借语感,根据文言文断句的基本要 求,来检验断句是否正确合理。 文言断句的基本要求,即应该做到点断 后的字句都能讲得通,如果有的句子讲 不通,那就可能有断句错误的地方;做 到点断后的每一句话的内容都符合情理、 符合逻辑。如果内容不合情理,就有可 能点错。
2014.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 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 恬然自持/殊不介意/ B.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 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 然/自持殊不介意/ C.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 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 恬然/自持殊不介意/ D.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 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 然自持/殊不介意/
2015.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 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 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 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 B.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 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 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罝/ C.宣和末/髙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 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 宰相谓 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 D.宣和末/髙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 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 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罝/
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 例:或谓郊岛谁贫曰岛为甚也曰何 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 以知之以其诗知之
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 答案:或谓 /郊岛谁贫 /曰/ /岛为甚也/ /王信之乎/王曰 /寡人信之矣
曰/何以知之/以其诗知之/
练一练: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 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 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 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 矣
答案: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 可测也/
所以福转化为祸,祸转化为福,其中造化奥妙没有办法 达到极点,是深奥没有方法来测度的。
①找顶真,定句读
顶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形式。句子 前后相承,前一句作宾语的词,在后一 句中又作了主语。 例如: 1、具告沛公沛公大惊。 2、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 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
⑵ 句末语气词 : “也、矣、欤、耶、哉、乎、
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 ⑶以、于、为、而、则等连词常用在句中。
④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 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 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 已而、于是、岂、岂非,在它们的前面一 般要断开。
⑤常在句首的时间词 : 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 须”“既而”“俄而”还有年号等,也可以 帮助断句。
(2)借助一般动词断句
文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 只留下后面的谓语,因此我们在断句时,也可 找出句中的动词,以动词为中心,瞻前顾后, 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有些句子的动词后 面是不带宾语的,可能是一些不及物动词,如 斗、走,也有可能是被动句。 例:诸葛亮之次渭滨关中震动魏明帝深惧晋宣 王战乃遣辛毗为军司马 例:诸葛亮之次渭滨关中震动魏明帝深惧晋宣 王战乃遣辛毗为军司马
1、借助虚词断句
古人写文章,不用标点符号,他 们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 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 往是该断句的地方。这就要求我们在 复习虚词时要善于归纳它们的规律。
⑴句首的语气词 :“盖、凡、窃、诸、敬、唯、
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 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 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
3、借助名词(代词)断句
古汉语,和现代汉语一样,名词、 代词也常常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 断句时我们可以先找出名词,如:人名、 地名、事名、物名、朝代名、国名、官 职名等,然后考虑:什么人做什么事, 什么事怎么样(即找名词、抓动词或形 容词、明内容),以此为突破口,断句 就比较容易了。
代词
• 第一人称:吾、余、予 • 第二人称:尔、汝(女)、公、卿、君、 若 • 第三人称:之、其、彼 • 近指代词:是、此、斯、兹 • 远指代词:彼、夫、其
标点口诀:
“曰”后冒,“哉”后叹, “夫”“盖”大都在句子前。 “于”“而”一般在句子间, “矣”“耳”后面画圆圈。 “耶”“乎”经常表疑问, “也”“者”作用要停顿。
2、借助句式断句
(1)对称句式பைடு நூலகம்古人写文章,十分讲究对仗 工整,讲究对应,好用对偶、排比、反复、对 比、顶真等常用文言文辞格。
例: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 测也
作业:P41 第一题 P43 第九、十、十三题
高考语文复习专题
文言文断句
考点分析
文言断句,传统上被称为“句读”。 明辨句读,要综合运用古汉语字词句及 古代文史等方面的常识。 全国卷2012-2013年没有考断句, 2014年一、二套都在第五题考了断句, 2015年继续考察,但是位置更换到第4题, 这一变动,说明未来几年文言断句有可 能取代文言实词选择题而成为文言文的 第一大考点。
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 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 名不提姓了。例如《赤壁之战》中,“初, 鲁肃闻刘表卒”,先用全称,以下“肃径 迎之”“肃宣权旨”就不再提姓了。
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主 /曰/宋公威容德器/群臣莫及/帝曰/方且 图之 /图:想办法(促成此事)
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 主曰/宋公威容德器/群臣莫及/帝曰/方且 图之 /图:想办法(促成此事)
4、借助动词断句(对话动词和一般行 为动作的动词)
(1)借助对话动词断句 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 “曰”“云”“言”“谓”为标志,一般 在它们的后面都要断开。两人对话,一般 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 “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可抓 住对话标志先断一部分内容,然后根据上 下文判断对话双方说些什么,来断句。
②据排偶,定句读
排比、对偶是文言文常见的修辞方 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 的一大特点。这一特点,又为我们断句 提供了方便。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 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 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 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③察反复,定句读
反复,特别是间隔反复,在文言文中是相当 常见的修辞方法。 向 为 身 死 而 不 受 今 为 宫 室 之 美 为 之 向 为 身 死 而 不 受 今 为 妻 妾 之 奉 为 之 向 为 身 死 而 不 受 今 为 所 识 穷 乏 者 得 我 而 为 之 是 亦 不 可 以 已 乎 此 之 谓 失 其 本 心
5.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虽曾弹奏而依违/词旨不敢正言/其罪以是托 疾/三上章请老/朝旨不允/除授尚书左仆射 B.虽曾弹奏/而依违词旨/不敢正言其罪/以是 托疾/三上章请老/朝旨不允/除授尚书左仆射 C.虽曾弹奏/而依违词旨/不敢正言其罪/以是 托疾/三上章请老/朝旨不允/除授尚书左仆射 D.虽曾弹奏/而依违词旨/不敢正言其罪/以是 托疾三上章/请老/朝旨不允/除授尚书左仆射 答:B 翻译:虽然曾经弹劾过他,但言词模棱两可, 不敢直言安重诲的罪行,因为这件事李琪推托有病, 三次上书请求退休,朝廷不允许,任命为尚书左仆 射。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高宗以义方毁辱大臣/言词不逊/左迁莱州司户参军 /秩满/家于昌乐/聚徒教授/母卒/遂不复仕进 B.高宗以义方毁辱大臣/言词不逊/左迂莱州司户/ 参军秩满/家予昌乐/聚徒教授/母卒/遂不复仕进 C.高宗以义方毁辱/大臣言词不逊/左迁莱州司户/ 参军秩满/家于昌乐/浆徒教授/母卒/遂不复仕进 D.高宗以义方毁辱/大臣言词不逊/左迁莱州司户参 军/秩满/家于昌乐/聚徒教授/母卒遂不复/仕进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文言阅读与断句的能力,能力 层级为E级(运用)。 【答案和解析】答案:A 解析:准确的标点符号为: “高宗以义方毁辱大臣,言词不逊,左迁莱州司户参军。 秩满,家于昌乐,聚徒教授。母卒,遂不复仕进。”
从前为了(道义)宁死也不肯接受(施舍),现在为了宫室的 华美而接受了;从前为了(道义)宁死也不肯接受(施舍), 现在为了妻妾的侍奉而接受了;从前为了(道义)宁死也不肯 接受(施舍),如今却为了所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而接受了它。 这种行为不可以停止吗?(如果不停止的话,)这就是所说的 丧失了人本来的思想,即羞恶之心。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 是(3分) A.会彭城/贼帅张大彪宗世模等/众至数万 保/悬薄山寇掠徐兖/帝令纯讨之/ B.会彭城贼帅张大彪/宗世模等众至数万/ 保悬薄山/寇掠徐/兖/帝令纯讨之/ C.会彭城贼帅/张大彪宗世模等众/至数万 /保悬薄山/寇掠/徐兖帝令纯讨之/ D.会彭城贼帅张大彪/宗世模等众/至数万 保/悬薄山寇掠徐/兖/帝令纯讨之/ 【答案】B 正逢彭城贼帅张大彪、宗世模等 聚众达数万,占据悬簿山,在徐、兖等地抢掠。 炀帝令董纯领兵征讨。
④借助句式特点及固定结构断句
固定结构,如“……者……也”、“不 亦……乎”、“何……之有”,“孰 与……乎”“为……所……”“受…… 于……”,“无乃……乎”,“得 无……乎”等,根据这些结构也可断句。
“何……之有” (宋何罪之有?); “如……何”(如太行王屋何?); “唯……是……”(唯余马首是瞻); “非唯……抑亦……”(非唯天时,抑亦 人谋。); “不亦……乎”(不亦说乎?); “何……之为”(秦则无礼,何施之 为?); “无乃……乎(无乃不可乎?); “可得……欤”(可得闻欤?); “得无……乎”(得无异乎?)
题型分析
1.题目难度较低,只有两处比较点,所 以我们可以借助选项的断句来初步理解 相应的文句后再做题。 2.重点考语脉的连贯,考对主语的把握; 可见备考时我们要重点理解句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