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第一节 饱和烃生物标志物组合类型及地化特征(1)

合集下载

饱和烃课件

饱和烃课件
许多芳香烃是染料和颜料的成分,用于给纺织品 、纸张和油漆上色。
药物合成
芳香烃在药物合成中扮演重要角色,许多药物都 含有芳香烃。
化学反应介质
芳香烃常被用作化学反应的介质,帮助控制反应 速度和选择性。
05
CATALOGUE
饱和烃的未来发展
新材料开发
新型高分子材料
利用饱和烃的化学性质,开发出性能优异的新型高分子材料,用于制造医疗器械 、航空航天器等高科技领域。
芳香烃通常是高熔点、高 沸点的无色或淡黄色晶体 ,具有特殊的气味和较高 的密度。
芳香烃的化学性质
芳香烃的化学性质较为活 泼,可以发生取代反应、 加成反应和氧化反应等。
03
CATALOGUE
饱和烃的合成与转化
烷烃的合成与转化
烷烃的合成
主要通过石油分馏和裂化反应获 得,也可通过生物发酵法合成。
烷烃的转化
烷烃常作为工业溶剂,用于溶解和 提取其他物质。
塑料生产
烷烃在塑料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许多塑料是由烷烃制成的。
环烷烃的应用
润滑油
环烷烃是润滑油的重要成分,它 们有助于减少机械摩擦。
橡胶
环烷烃也是橡胶的成分之一,用 于制造各种橡胶产品。
热塑性塑料
某些环烷烃可以用于生产热塑性 塑料。
芳香烃的应用
染料和颜料
烷烃在催化剂作用下可进行裂化 、异构化、烷基化和脱烷基化等 反应,生成更小的烷烃或更复杂 的烃类。
环烷烃的合成与转化
环烷烃的合成
主要通过重整和芳烃的烷基化反应获得,也可通过烯烃的环化反应合成。
环烷烃的转化
环烷烃在催化剂作用下可进行脱烷基化、加氢、氧化等反应,生成更小的环烷 烃或更复杂的烃类。
芳香烃的合成与转化

生物标志化合物-油田讲课

生物标志化合物-油田讲课

②碳 数 分 布

在原始有机质中,正构烷烃液态烃碳数分布非常宽,可达C6- C70,由于采用的抽提方法及分析仪器的限制,正构烷烃的碳数 分布的差异较大。以索氏抽提法和GC/MS仪器分析为例: 索氏抽提法一般使用的溶剂为氯仿(也有加入部分强极性溶剂) 或石油醚,其回流温度在80℃左右,在抽提过程和溶剂挥发定 量过程中,轻组分损失较大。一般可从n C10检测出。
①生物标志化合物是生物自身合成的 ②这些化合物具有稳定的基本碳骨架
③这些化合物能够提供一些重要信息
第一节 基本概念
生物标志化合物是生物自身合成的
这些化合物具有明显的生物母源可追溯:他们来源 于高等动物、陆生植物、水生植物、浮游动物以及 细菌微生物的机体;或者是这些机体中的生物先驱 物在热力、压力及其各种催化作用或微生物作用下, 经过复杂的化学、物理变化转化而来的。
第一节 基本概念

姥鲛烷(pristane)、植烷(phtane)、降姥鲛烷(norpristane)和法呢烷(farnesane)等系列类异戊二稀烷
烃(isoprenoids)等的前身物是叶绿素的α侧链植醇;

高碳数的藿烷来源于四羟基细菌烷脱羟基后经加氢还原的 产物;

桉叶油烷(eudesmane)来自高等植物β-桉叶油醇; 8β(H)补身烷(drimane)。是由锥满醇合成的,主要
0
柴达木盆地咸水湖相烃源岩(E)饱和烃GC-MS总离子流图
A b u n d a n c e T IC : M 5 .5 e + 0 7 5 e + 0 7 4 .5 e + 0 7 4 e + 0 7 3 .5 e + 0 7 3 e + 0 7 2 .5 e + 0 7 2 e + 0 7 1 .5 e + 0 7 1 e + 0 7 5 0 0 0 0 0 0 1 0 .0 0 T i e --> m 2 0 .0 0 3 0 .0 0 4 0 .0 0 5 0 .0 0 6 0 .0 0 C 3 9 7 0 .0 0 C 1 1 P r P h C 1 8 C 1 7 S 1 0 0 6 9 .D

有机化学 饱和烃

有机化学 饱和烃

二、热裂解反应
1. 热裂:在高温及无氧条件下发生键断裂的分解反应。
CH3 CH CH2 H H CH3 CH2 CH2 H
交叉式
重叠式
①画一个圆圈表示离眼睛较远的碳原子,圆圈上三 等份圆周的短线表示这个碳原子上的三根σ键; ②圆心表示离眼睛较近的碳原子,由圆心到圆周三 等份的延长线表示这个碳上的 三根σ键。
4. 烷烃的构象(Conformation)
• 构象:由单键旋转所产生的分子中原子或基团在空 间的特定排列形式。 • 构象异构体(Conformers):由单键旋转而产生的异 构体。 • 单键旋转会产生无数个构象,它们互为构象异构 体。
R
R
2 1
2
H
C H
1
2
H H
C C
2
H H
2
H
2
H
所以乙基和甲基相比,乙基为“较优”基 团,因此乙基应排在甲基之后
CH2CH3
<
CHCH3
1
2
3
CH3
CH2
CH CH2 CH3
4 CH CH3
5 CH2
6 CH2
7 CH3
4-甲基-3-乙基庚烷 ( ) 3-乙基-4-甲基庚烷(× )
课堂练习 1.
一、氧化反应
1. 燃烧
用途:用作燃料(重要能源之一) 当体积比CH4∶O2(空气)= 1∶2(10)瓦斯爆炸 低级烷烃的蒸气和空气混合至一定比例时,遇到火花 会发生爆炸,这是煤矿中瓦斯爆炸。甲烷的爆炸极限 是5.53%—14%。
2.部分氧化(控制氧化)
R:C20~C30 代替动植物油脂制造肥皂
生产各种含氧衍生物:醇、醛、酸等
CH 次甲基 C CH3 次乙基

有机化学——饱和烃

有机化学——饱和烃
中环(8~11个C)
普通环(5~7个C) 大环(12个C及以上)
依碳环数目分:单环、二环*或多环脂环烃 (螺环烃和桥环烃)
两环共用一个碳原子
两环共用两个或以上碳原子
单环烷烃通式:CnH2n,
异构现象:与C原子数相同的链单烯烃 互为同分异构体。见p36 当环上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取代基连在不
CH2CH3
2 3 4 5 6 1 CH3CHCHCH2CH2CH3
CH3
3、 2,6-二甲基-3,6-二乙基辛烷
CH2CH3
1 2 3 4 5
CH3
6 7 8
CH3CHCHCH2CH2-C-CH2CH3 CH3 CH2CH3
*烷烃的结构
甲烷的结构模型 乙烷的结构模型
*烷烃的同分异构:分子式相同结构不同。
2 饱和烃
命名(重要)
烷烃
同分异构、构象 物理性质及其变化规律
化学性质及其反应历程
命名(单环)
环烷烃
化学性质
环己烷的一元、二元取代物的优势构象
*概 述
烃:分子中只含有碳和氢两种元素的有机物。
烷烃或环烷烃: 分子中C原子间都以单
键相连,其余价键都与H原子相连的有机物。
烷烃
通式:CnH2n+2
同系列:在组成上相差一个或多个CH2,且结构 和性质上相似的一系列化合物称同系列。
{
3)卤代反应
主要指氯代与溴代,不讨论氟与碘。
甲烷的氯代(反应机理、历程)
光或热
Cl-Cl
CH3-H +
· CH3 +
2Cl·
Cl·
Cl— Cl
①链引发 (均裂反应)
· 3 + HCl CH

高二化学饱和烃知识点总结

高二化学饱和烃知识点总结

高二化学饱和烃知识点总结饱和烃是有机化合物的一种,其中所有碳碳键都是单键,并且碳原子与氢原子饱和连接。

在化学中,饱和烃的理解对于学习有机化学以及石油化工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高二化学中的饱和烃进行知识点总结,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该概念。

一、饱和烃的命名法饱和烃的命名法主要有以下几种:直链烷烃、支链烷烃、环烷烃等。

1. 直链烷烃是指所有碳原子按照一条直链排列的烷烃。

例如,甲烷(CH4)、乙烷(C2H6)等。

2. 支链烷烃是指其中存在一些支链的烷烃。

支链通常由取代基(alkyl group)表示,例如,异丙基(isopropyl)、叔丁基(tert-butyl)等。

支链烷烃的命名需要确定主链、编号、选择取代基位置等。

3. 环烷烃是指具有环状结构的烷烃,环烷烃也可以存在支链。

例如,环己烷(C6H12)。

二、饱和烃的物理性质1. 饱和烃的密度较小,大多数饱和烃是气体或液体,少数是固体,例如甲烷是无色无臭的气体,蜡烷是白色固体。

2. 饱和烃的沸点随着碳原子数的增加而增加,烷烃的沸点比相应的烯烃和炔烃高。

3. 饱和烃通常不溶于水,但可以溶于非极性溶剂,如非极性有机溶剂和石油醚。

三、饱和烃的化学性质1. 碳碳单键的特性使得饱和烃相对稳定,不容易发生化学反应。

饱和烃通常只参与燃烧反应,燃烧反应是指饱和烃与氧气反应,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大量能量。

2. 饱和烃可以通过加氢反应与氢气反应,例如,烯烃可以加氢生成相应的饱和烃。

3. 饱和烃在适当条件下可发生取代反应,取代反应是指饱和烃中的一个氢原子被其他原子或基团取代的反应。

例如,甲烷可以与氯气发生取代反应,生成氯代甲烷(CH3Cl)。

四、应用与实际意义1. 饱和烃是石油和天然气的主要成分之一,研究饱和烃有助于研究石油和天然气的产生、提取和利用。

2. 饱和烃是化学工业中的重要原料,广泛应用于制造塑料、合成纤维、燃料等领域。

3. 饱和烃的燃烧反应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炉灶、汽车等燃烧设备的基础,研究饱和烃的燃烧有助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环境保护。

饱和烃

饱和烃
前面五个例题的名称如下: 前面五个例题的名称如下 C H C H3 C H C H2 CH 3
C H2 C H3 C H3 母体
2,4-二甲基己烷 二甲基己烷
例2
例3
CH3
CH2
CH CH2 CH CH3 CH3
CH3
① 6
② 5
③ 4
④ 3
⑤ 2
⑥ 1
母体
CH3 CH CH2 CH CH CH3 CH3 CH3 CH3
有机化合物的分子组成相同而结构不同的现象——同分 同分 有机化合物的分子组成相同而结构不同的现象 异构现象,彼此互为异构体( 异构现象,彼此互为异构体(isomer)。 异构体 )。
1. 碳链异构(carbon chain isomerism) 碳链异构( )
如:戊烷有三种碳链异构
CH3 CH3CH2CH2CH2CH3 CH3CHCH2CH3 CH3 CH3 C CH3 CH3
他们的分子式和构造式如下: 他们的分子式和构造式如下:
名称 甲烷 分子式 CH 4 构造式 H H C H H H H 构造简式 CH 4
乙烷
C 2H 6
H C
C
H
CH3CH3
H H H H H 丙烷 C 3H 8 H C C C H CH3CH2CH3 H H H H H H H 丁烷 C4H10 H C C C C H CH3CH2CH2CH3 H H H H
普通命名法: 普通命名法: CH4 甲烷 methane, , C3H8 丙烷 propane, , C5H12 戊烷 pentane, , C7H16 庚烷 heptane, , C2H6 乙烷 ethane, , C4H10 丁烷 butane, , C6H14 己烷 hexane, , C8H18 辛烷 octane。 。

第三章 生物标志化合物地球化学

第三章 生物标志化合物地球化学

第五节 萜类和甾类化合物
一、萜类化合物
现已从石油和岩石中检出多种类型的三环
二萜和五环三萜化合物。目前应用较广的主要 是五环三萜中的霍烷系列的化合物。 近代沉积物中,生物藿烷(ββ型)占优 势。在成岩作用中,ββ型生物藿烷逐渐变为 βα型莫烷,最终变为更稳定的αβ型藿烷。
藿烷系列,各种不同类型沉积有机质五环三萜 中已检出150种多种(细分),非藿烷系列,
二氢植醇经过脱水,加氢形成植烷。
K、E彼得斯等认为:对热成熟度低的样品,建
议不用Pr/Ph来描述古环境对生油窗内的样品,
高Pr/Ph比(>3.0)指示着氧化条件下陆源有机 质输入,低比值(<0.6 )代表缺氧的通常是超
盐度环境。对Pr/Ph比在0.8~2.5范围内,建议如
无确切的资料不要把Pr/Ph作为古环境的标志。
(2)叶绿素植醇侧链是异戊二烯烃的主要来源
①叶绿素、藻菌素在微生物作用下分解、游离 出植醇; ②在成岩过程中植醇进一步转化形成植烷和姥 鲛烷; A.强还原条件下形成植烷为主(Pr/Ph<1) B.弱氧化条件下形成姥鲛烷为主(Pr/Ph>1) (3)来源于细菌隔膜 指来源于古细菌的细胞膜。
三、姥鲛烷和植烷形成的机理
达到异构化终点。
五环三萜化合物,以酸、烯、醇出现。
由五个六元环或四个六元环和一个五 元环组成,一般含有30个碳原子,除分布 于植物中外,在动物中也有分布,其中藿 烷最为典型,属五环三萜系列化合物。
通常稳定性序列:
17α21β;
17β21β<17β21α<
通常稳定性序列是:
17β21β<17β21α<17α21β;
( 据 Tissot 等 )
(据Tissot等)
第三节 异构和反异构支链烷烃

饱和烃

饱和烃

随着分子中碳原子数目的增加,异构体 的数目明显增加。
碳原子数
异构体数
碳原子数
异构体数
4 5 7 10
2 3 9 75
11 13 15 20
159 802 4347 366319
1° CH3
2° CH2
CH 3° 4° 3 CH C CH3
1° 1°
CH3 CH3
伯碳原子(一级碳原子) 与一个碳原子相连 仲碳原子(二级碳原子) 与二个碳原子相连 叔碳原子(三级碳原子) 与三个碳原子相连 季碳原子(四级碳原子) 与四个碳原子相连
热或过氧化物引起的。
在链传递阶段,每一步都是消耗一个活泼的 自由基,同时又生成了一个新的自由基。为下 一步反应产生一个新的活泼质点。 在链终止阶段,活泼质点被消耗,连锁反应 终止。
第二节
环烷烃
分子中具有碳环结构的烷烃称为环烷烃, 单环烷烃的通式为CnH2n
一、环烷烃的分类和命名
环烷烃按分子中碳环的数目可分为单环烷烃 和多环烷烃两大类型。 1.单环烷烃 只有一个碳环的烷烃属于单环烷烃。 单环烷烃分类: 小环(三、四元环),普通环(五-七元环), 中环(八-十二元环),大环(十二元环以上)。
1,1–二甲基环丙烷
1–甲基–2–乙基环戊烷
为书写方便,上述结构式可以分别简化为:
CH3 CH3 CH3 CH3 CH2CH3
2.多环烷烃 含有两个或多个碳环的环烷烃属于多环烷烃。 多环烷烃分为桥环、螺环等。
(1)螺环 脂环烃分子中两个碳环共用一个碳原 子的称为螺环烃。
螺环烃的命名 命名时根据成环的碳原子总数称为螺某烷, 在螺、字后面的方括号中,用阿拉伯数字分别 标出两个碳环除了螺原子以外的碳原子数目, 将小的数字写在前面,大的数字写在后面,数 字间用下角圆点隔开。编号从小环中与螺原子 相邻的一个碳开始,经过螺原子编至大环。有 取代基时要使其编号较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烃源岩可溶有机质生物标志物组成特征第一节饱和烃生物标志物组合类型及地球化学特征饱和烃生物标志物组成比较复杂,在原油和烃源岩中分布比较广的主要有正构烷烃、类异戊(间)二烯烷烃、环烷烃(甾、萜类化合物)等。

这些化合物的相对组成及分布特征取决于烃源岩有机组分的生源母质、沉积环境和成熟度等多种地质和地球化学因素。

因此,烃源岩中饱和烃生物标志物组合特征可以反映烃源岩中有机质的原始母质、沉积环境及演化程度。

不同层位或同一层位的泥岩,由于沉积环境的差别,地球化学特征也存在一定的差别,为了便于讨论不同层位或同一层位不同岩性组合的烃源岩的油源贡献,根据烃源岩的生物标志物组合特征,可将其划分为三大类型(MA、MB、MC)。

一、烃源岩生物标志物组合类型1.MA类MA类烃源岩正构烷烃碳数分布特征呈单峰态前峰型(或正态型,个别为双峰态前峰型),植烷(Ph)相对含量大于姥鲛烷(Pr)的相对含量,β-胡萝卜烷和伽马蜡烷相对含量中等~很高;ααα20RC27、C28、C29甾烷呈“V”型分布,部分样品中ααα20RC27甾烷含量接近于甚至大于ααα20RC29甾烷的含量。

表明烃源岩形成于湖水盐度较高的还原环境,有机质生源以低等水生藻类为主,有高等陆源植物生源贡献。

这类烃源岩中代表来源于藻类生物的规则甾烷与来源于原核生物细菌的藿烷系列化合物相比,具有一定的优势,这也反映了藻类生物生源的有机质占优势。

根据β-胡萝卜烷和伽马蜡烷的相对含量,MA类烃源岩可进一步划分为MA-I和MA-II 两亚类。

MA-I烃源岩中β-胡萝卜烷含量较高,伽马蜡烷含量中等~很高,主要分布在阜二段中部、阜四段上部和泰州组,以黑色、灰黑色和深灰色泥岩为主。

不同层段MA-I类烃源岩的主要差别在于,阜二段、泰州组烃源岩样品的C20、C21、C23三环萜烷含量较高,β-胡萝卜烷含量较高,而阜四段烃源岩样品的C20、C21、C23三环萜烷含量较低,β-胡萝卜烷含量相对较低。

MA-II类烃源岩中β-胡萝卜烷和伽马蜡烷含量中等,主要分布在阜四段,阜二段也有分布。

2.MB类MB类烃源岩正构烷烃碳数分布特征为单峰态后峰型或双峰态后峰型,低碳数正构烷烃中不可分辨化合物含量较高,鼓包比较明显。

低碳数部分与低等水生生物母质有关,高碳数部分主要来源于高等植物蜡,C27、C28、C29ααα20R甾烷呈上升型或“V”型分布,且ααα20RC27甾烷<ααα20RC29甾烷,表明这类烃源岩中沉积有机质来源以陆源高等植物为主,这类烃源岩中来源于原核生物细菌的藿烷系列化合物与代表来源于藻类生物的规则甾烷相比,具有一定的优势,这也反映了细菌类生物生源的有机质占优势;不含β-胡萝卜烷或含量很低,伽马蜡烷含量中等,说明烃源岩沉积环境为弱氧化-弱还原环境。

根据β-胡萝卜烷和伽马蜡烷的相对含量,MB类可再划分为MB-I和MB-II两亚类。

MB-I亚类烃源岩正构烷烃碳数分布特征呈单峰态或双峰态后峰型,高碳数部分具奇偶优势,Ph>Pr;β-胡萝卜烷含量很低;三环萜烷含量一般较低,伽马蜡烷含量中等,Ts明显低于Tm,C3122S升藿烷>C3122R升藿烷;孕甾烷、升孕甾烷含量一般很低,C27、C28、C29ααα20R 甾烷呈V型分布,ααα20RC27甾烷、ααα20RC29甾烷含量接近。

主要分布在阜二段中上部、阜三段和阜四段下部,泥岩呈灰色、灰绿色或褐色。

不同层段之间的差别主要在于C20、C21、C23三环萜烷分布型式的不同。

MB-II亚类烃源岩正构烷烃碳数分布特征为单峰态或双峰态后峰型,高碳数部分具奇偶优势,Ph与Pr含量接近,不含β-胡萝卜烷;C20、C21、C23三环萜烷呈山峰型分布,伽马蜡烷含量较低,Ts明显低于Tm,C3122S升藿烷>C3122R升藿烷;孕甾烷、升孕甾烷含量较高,C27、C28、C29ααα20R甾烷呈“V”型分布,ααα20RC27甾烷、ααα20RC29甾烷含量接近或ααα20RC27甾烷<ααα20RC29甾烷。

主要分布在阜二段上部和阜三段,泥岩呈灰黑色或褐色。

3.MC类MC类烃源岩正构烷烃碳数分布特征以单峰态前峰型为主,Pr>Ph,β-胡萝卜烷含量中等或很低,伽马蜡烷含量中等或很低,C27、C28、C29ααα20R甾烷呈上升型或“V”型分布。

主要根据β-胡萝卜烷和伽马蜡烷的相对含量,MC类可进一步划分为MC-I和MC-II两亚类,MC-I亚类烃源岩正构烷烃碳数分布形式为正态型、单峰态前峰型或双峰态前峰型,奇偶优势不明显,Pr>Ph;β-胡萝卜烷含量较低~较高;含三环萜烷(含量低),C20、C21、C23三环萜烷呈山峰型(为主)、下降型、“V”型(个别)或上升型(个别),伽马蜡烷含量中等,Ts<Tm,C3122S升藿烷>C3122R升藿烷;C27、C28、C29ααα20R甾烷呈“V”型分布,ααα20R C27甾烷与ααα20R C29甾烷接近或ααα20R C27甾烷<ααα20R C29甾烷。

这类烃源岩中代表来源于藻类生物的规则甾烷与来源于原核生物细菌的藿烷系列化合物相比,具有一定的优势,这也反映了藻类生物生源的有机质占优势,说明沉积有机质形成于以低等水生生物输入为主的相对咸化的弱还原—氧化环境。

主要分布在阜二段(中部和下部)、阜三段、阜四段上部及泰州组。

不同层段MC-I烃源岩的主要差别在于:阜二段的正构烷烃低碳数基线之下的鼓包隆起不明显,C20、C21、C23三环萜烷含量较高,孕甾烷、升孕甾烷含量则较低;阜三段、阜四段的正构烷烃低碳数基线之下存在明显的鼓包隆起,C20、C21、C23三环萜烷以及孕甾烷、升孕甾烷含量均较高,17α(H)-30-降藿烷、17β(H)-30-降莫烷均较高;泰州组烃源岩中正构烷烃基线之下不存在明显的鼓包隆起,C20、C21、C23三环萜烷以及孕甾烷、升孕甾烷含量均较低,升藿烷含量较高。

MC-II亚类烃源岩正构烷烃碳数分布特征呈双峰态前峰型或单峰态前峰型,具奇偶优势,Pr明显高于Ph;不含β-胡萝卜烷或含量很低;含三环萜烷,C20、C21、C23三环萜烷呈下降型(为主)或山峰型、“V”型、上升型分布(个别),伽马蜡烷含量较低,Tm含量很高,Ts明显低于Tm,C3122S升藿烷>C3122R升藿烷;C27、C28、C29ααα20R甾烷呈“V”型分布,ααα20RC27甾烷<ααα20RC29甾烷。

沉积有机质以高等植物输入为主,相对淡化的弱还原—氧化环境。

主要分布在阜一段、阜二段、阜三段、泰州组。

不同层段之间MC-II类烃源岩的主要差别在于:阜二段的C20、C21、C23三环萜烷以及孕甾烷、升孕甾烷含量一般均很低;阜三段的正构烷烃低碳数基线之下存在较为明显的鼓包隆起,C20、C21、C23三环萜烷以及孕甾烷、升孕甾烷含量均相对较高,升藿烷含量也较高;泰州组的C20、C21、C23三环萜烷以及孕甾烷、升孕甾烷含量均很低,升藿烷含量则较高。

上述分析表明,MA型烃源岩形成于还原环境,盐度较高,其生源输入主要以低等水生生物为主,有高等陆源植物生源贡献。

MB型烃源岩的沉积环境则为弱氧化-弱还原环境,盐度较低,有机质来源以陆源高等植物为主。

MC-I型烃源岩形成于相对咸化的弱还原—氧化环境,以低等水生生物输入为主;MC-II烃源岩形成于相对淡化的弱还原—氧化环境,沉积有机质以高等植物输入为主(表3-1-1)。

表3-1-1 不同类型烃源岩形成环境与生源输入二、不同层位烃源岩饱和烃生物标志物组合特征及类型划分(一)泰州组烃源岩生物标志物组合特征主要分布有MA和MC类烃源岩。

1.MA-I类烃源岩生物标志物组合特征正构烷烃碳数分布特征为单峰态前峰型(图3-1-1、3-1-2)或正态型(图3-1-3),奇偶优势不明显,部分样品高碳数部分具奇偶优势(图3-1-3),Ph相对含量很高,Pr<Ph;β-胡萝卜烷含量较高;含三环萜烷,C20、C21、C23三环萜烷呈上升型(图3-1-1、3-1-2)或山峰型(图3-1-3)分布,伽马蜡烷含量较高,Ts<Tm,C3122S升藿烷含量与C3122R升藿烷含量比较接近,升藿烷含量较高;C 27、C 28、C 29ααα20R 甾烷相对组成呈“V”型分布,ααα20R C 27甾烷含量略低于ααα20RC 29甾烷。

不同层位、不同类型烃源岩样品分布特征见表3-1-2。

2.MC-I 烃源岩生物标志物组合特征正构烷烃碳数分布特征呈单峰态前峰型,奇偶优势不明显,Pr>Ph ;β-胡萝卜烷含量较低;含三环萜烷,C 20、C 21、C 23三环萜烷呈山峰型分布或上升型分布,伽马蜡烷含量较高,Ts<Tm ,C 3122S 升藿烷>C 3122R 升藿烷,升藿烷含量较高;ααα20RC 27、C 28、C 29甾烷呈“V ”型分布,ααα20RC 27甾烷<ααα20RC 29甾烷,ββ构型甾烷含量较高(高于αα构型的)(图3-1-4)。

E+081.7365001000150020002500300050100RICPhPr C 20C 25C 30C 35苏,,255Et 3250-32541E+057.91150100m/z:125苏,,255Et 3250-32541Β-胡萝卜烷E+063.76050100m/z:217苏,,255Et 3250-32541C 29C 28C 27E+063.65250m/z:191苏,,255Et 3250-3254117(H)-30-α藿烷降藿烷伽马蜡烷TmTsC 20C 21C 23图3-1-2 泰州组MA-I 类烃源岩部分生物标志物组成特征(2)(X29,S255,灰褐色泥岩,3250 m-3254m )表3-1-2 不同类型烃源岩样品分布特征3.MC-II烃源岩生物标志物组合特征正构烷烃碳数分布特征呈单峰态前峰型,奇偶优势不明显,Pr>Ph;β-胡萝卜烷含量较低;含三环萜烷,C20、C21、C23三环萜烷呈山峰型,伽马蜡烷含量很低,Ts<Tm,C3122S 升藿烷>C3122R升藿烷,升藿烷含量较高;孕甾烷、升孕甾烷含量很低,ααα20R C27、C28、C29甾烷呈“V”型分布,ααα20R C27甾烷<ααα20R C29甾烷(图3-1-5)。

(二)阜一段烃源岩生物标志物组合特征主要分布有MB和MC型烃源岩。

正构烷烃碳数分布特征呈双峰态后峰型,具奇偶优势,Pr<Ph(图3-1-6a)或植烷与姥鲛烷含量接近(图3-1-7a);β-胡萝卜烷含量很低;三环萜烷含量变化很大(图3-1-6d、图3-1-7d),C20、C21、C23三环萜烷呈“V”型或下降型分布,伽马蜡烷含量很低~中等;17α(H)-30-降藿烷、Tm含量均特别高,17α(H)-30-降藿烷含量甚至超过了17α(H)-30-藿烷,Ts含量明显低于Tm;C3122S升藿烷含量>C3122R升藿烷含量;孕甾烷和升孕甾烷均很高,C27、C28、C29ααα20R甾烷呈“V”型分布,ααα20R C27甾烷<ααα20R C29甾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