鞘磷脂沉积病的鉴别与处理

合集下载

一例尼曼匹克病的护理体会

一例尼曼匹克病的护理体会

2 护 理
的变化并及 时记录 。注 意患者主诉 ,观察 出血部 位 、出血量 ,
差 .多数患者呈进行性加重 ,思想顾虑多 ,护士应做好 与患者 鼓励 患者以 良好状 态配合治疗。同时 ,护士须具备 良好 的心理
21 病情观察 严 密观察 患者意识 、体 温 、脉搏 、血压 、呼 吸 沟通 .重视 患者 的感受 及需求 ,向患者解释疾病 的相关知识 , . 注意有无 皮肤 黏膜瘀点瘀 斑 、齿龈 出血 、鼻衄 ,呕血 、便 血 、 素质 ,熟练的护理技能 ,严 密的观察和精 心的护理 ,及早发现 血尿 .特别要警惕患者有无头痛 、呕吐 、视力模糊 、意识障碍 病情变化 ,采 取积极抢救措施 ,减少并发症 的发生和发展 ,保 等颅 内出血症状 ,监测血象分析 、网织红细胞计数 、肝肾功能 障患者安全 ,延长患者生命 ,提高其生活质量。
现全血细胞减少 I 天”收治人 院。入院查体 :T 7℃.P 8 23 心理 护理 尼曼匹克病是 一种罕见 的遗传疾病 ,目前 尚无 :3 :7 . 次/ ,R 8次/ ,B :1 08 H ,神志 清 ,贫血 貌 , 特 效 治 疗 方 法 ,且 病 情 重 、发 展 快 ,患 者 极 易 产 生 恐惧 、绝 望 分 :1 分 P 2 / 0mm g 发育正常 ,营养 中等 ,皮肤黏膜 未见黄染 ,双下肢散在瘀 斑 ,

11 8・
足。饮食 应给予高热量 、高营养 、高维生素易消化 的流质或半 流质饮食 ,注 意温度不 宜过 高 ,有 消化道 出血 者禁食。大便时 不要过度用力 ,要养成按 时排便 的习惯 ,保 持大便 通畅 ,防止
1 临床 资料
患 者 ,女 ,2 岁 ,于 2 1 1 0 0年 0 7月 0 2日因 “ 经 2 ,发 便 秘 致 肛 裂 出血 。 闭 月

你闻所未闻的尼曼匹克氏病,关注罕见病系列之尼曼匹克氏病

你闻所未闻的尼曼匹克氏病,关注罕见病系列之尼曼匹克氏病

你闻所未闻的尼曼匹克⽒病,关注罕见病系列之尼曼匹克⽒病你闻所未闻的尼曼匹克⽒病,关注罕见病系列之尼曼匹克⽒病泽桥医⽣2021-03-03 17:30:08由国家卫⽣健康委员会等5部门,于2018年5⽉11⽇,联合制定的《第⼀批罕见病⽬录》中,尼曼-匹克病被收录其中。

这个从名字听上去,似乎在我们⽇常⽣活中出现频率不⼤。

那么真的是如此吗?尼曼匹克病是⼀种什么样的病症?接下来我们将会⼀起探寻,这种罕见病的⽅⽅⾯⾯。

什么是NPD?尼曼-匹克病(NPD)⼜称鞘磷脂沉积病,属先天性糖脂代谢性疾病。

由尼曼和匹克两位学者分别于 1914 年和 1922年报告,是⼀种少见的常染⾊体隐性遗传病。

其特点是全单核巨噬细胞和神经系统有⼤量的含有神经鞘磷脂的泡沫细胞。

NPD的发病率为0.10/万~ 0.105/万,亚洲⼈的发病率最低,以A型,也就是急性神经型,最常见,约占85%;其余类型好发于中东、西欧、北美等地区。

本病为神经鞘磷脂酶缺乏所致神经鞘磷脂代谢障碍,导致后者蓄积在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出现肝脾⼤、中枢神经系统退⾏性变。

因其这样的特点,可想⽽知,如果研究并没有深⼊到分⼦层⾯,那么治疗的进展将会异常难以进⾏下去。

NPD产⽣的原因是什么样的?NPD是由于神经鞘磷脂酶的先天缺乏致使神经鞘磷脂代谢障碍,神经磷脂沉积于肝脾等⽹状内⽪系统器官和神经组织细胞中,组织病理学特征为尼曼匹克细胞,也就是神经磷脂细胞,的增殖,以⽹状内⽪系统及神经组织的改变为主,亦可侵犯其它脏器。

可分为A、B、C、D四型,其中A、B 型均由编码鞘磷脂磷酸⼆酯酶-1(sphingomyelin phosphodiesterase-1,SMPD1)的SMPD1 基因突变导致,C、D型则因NPC1(MIM257220)或 NPC2(MIM601015)基因突变导致。

那么在AB型中,是由什么样的机理导致了相关病症呢?这就会涉及到SMPD1 基因。

它编码鞘磷脂磷酸⼆酯酶-1,属于酸性鞘磷脂酶(acidsphingomyelinase,ASM)的⼀种。

脂质沉积症诊断详述

脂质沉积症诊断详述

脂质沉积症诊断详述
*导读:脂质沉积症症状的临床表现和初步诊断?如何缓解和预防?
1.病史注意发病年龄,家族遗传病史,隐袭性发病,缓慢逐渐进展的起病方式,有无发育迟滞,病后精神状态异常,智力减退,表情淡漠,运动笨或肢体瘫痪,视力障碍,听力障碍,抽搐或去脑强直发作,尿便失控等。

2.一般体检注意有无肝、脾及淋巴结肿大,皮肤鱼鳞癣,黄色瘤或丘疹样皮损,有无白内障。

检查:
1.神经检查
应检查视力、视野和眼底,黄斑区有无樱桃红斑点,眼球运动受限,智力障碍或智能反应迟滞,双耳听力下降,言语减少或言语不能,智力减退,白痴或痴呆,共济及构音障碍,肢体瘫痪,肌张力增高或肌强直,双Babinski征(+),周围型感觉障碍。

2.辅助检查
周围血常规,血小板,骨骼、颅骨、脊柱X线片,尿17-羟、17酮皮质类固醇含量检查,血浆中植烷酸检查,脑电图、脑CT或MRI、骨髓检查,脑脊液检查,心电图检查。

必要时考虑脑活检。

脂质沉积症的鉴别诊断:
在临床上,脂质沉积症大多有肝肿大和脾肿大,但其胃肠道症状
及肝功能损害程度轻重不一。

它们所引起的肝脂质沉积症是全身性疾患在肝脏的一种病理过程,过多的脂质主要沉积在单核巨噬细胞而非肝细胞,并且肝脏内沉积的脂质并非以甘油三酯为主。

因此,脂质沉积症需要与脂肪肝相互鉴别。

本病目前缺乏特殊的治疗方法,临床中根据不同类型采取不同的方法:饮食要有节制,低盐,低脂饮食;补充维生素E,维生素C,
还可以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芳基硫脂酶等药物治疗,要多运动,保持良好的心态.
*结语:以上就是对于脂质沉积症的诊断,脂质沉积症怎么处理的相关内容介绍,更多有关脂质沉积症方面的知识,请继续关注或者站内搜索了解更多。

可治性罕见病—尼曼匹克病(Niemann-Pick disease, NPD)

可治性罕见病—尼曼匹克病(Niemann-Pick disease, NPD)

可治性罕见病—尼曼匹克病一、疾病溉述尼曼匹克病(Niemann-Pick disease, NPD),是一组罕见的脂质代谢异常的溶酶体贮积症。

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即男女患病概率相同,在父母双方都携带缺陷基因的情况下,子女有25%的机会患病。

过量脂类累积于病人的肝脏、肾脏、脾脏、骨髓甚至脑部等,造成这些器官出现相应轻重不同的症状。

根据引起疾病的遗传机制和症状严重程度不同,尼曼匹克病在临床上主要分为4种类型:A型、B型、C1型和C2型。

传统上,尼曼匹克病A型和B型又称为酸性神经鞘磷脂酶缺乏症,以是否出现神经退行性病变区分为A型和B型。

两者的致病基因均为SMPD1基因。

尼曼匹克病A型和B型的估计发病率为1/25万。

尼曼匹克病A型在阿肯纳西犹太人的发病率高于普通人群,大约为1/4万。

尼曼匹克病C1型和C2型在临床症状和特征上非常类似,引起疾病的致病基因却不同,分别为NPC1和NPC2基因。

尼曼匹克病Cl型和C2型的估计发病率为1/15万,其中尼曼匹克病C1型更为常见,约占95%。

尼曼匹克病在中国人群的发病率尚缺乏统计数据。

该病的确诊以基因检测和实验窒检查结果为主。

有报道,造血干细胞移植在少量尼曼匹克病B型患者中有部分疗效[1]。

二、临床特征尼曼匹克病A型为最严重型。

患儿多在生后无特殊异常表现,部分患儿可能会出现黄疸。

数月大时,患儿腹部渐渐隆起,查体或检查可发现肝大脾大。

常合并有持续性的呕吐、便秘等。

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如肌张力低、肌无力、倦怠等,伴随体重增加缓慢或不增加,呈逐渐加重。

血液检查可发现有贫血、血小板降低等。

肺部x线检查可发现有广泛的肺间质浸润性病变,常伴发有肺部感染,导致肺功能衰竭。

骨髓检查常发现有典型尼曼匹克细胞、视网膜出现樱桃红斑点等。

患儿通常于3~4岁死亡[1,2]。

尼曼匹克病B型的临床症状类似于A型,但较轻微,发病较晚。

神经系统轻微受损或完全正常,病程进展缓慢,腹部逐渐膨大,查体发现以肝大脾大为主。

脂质沉积病病因病理、临床表现及诊断要点

脂质沉积病病因病理、临床表现及诊断要点

脂质沉积病病因病理、临床表现及诊断要点脂质沉积病是一种脂质代谢异常的遗传性疾病,病种繁多,在组织中有不同脂质的沉积。

由于基因突变所引起酶的缺陷,使类脂水解受到障碍,并沉积于单核巨噬细胞系的组织细胞内,致使细胞逐渐膨大。

本症主要包括戈谢病(Gauch-ers disease),亦称葡萄糖脑苷脂病、尼曼-匹克病(Niemann-pick disease),亦称神经鞘磷脂病、海蓝色组织细胞综合征(Sea-blue histiocyte syndrome)。

戈谢病多见于犹太人,但在其他民族如非犹太人的白人、印度人、中国人、日本人和黑人中均曾发现有少数病例。

在同一家族中往往有几个人同患此病。

家族调查显示本病由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尼曼-匹克病在临床上少见,我国亦曾发现过少数病例,在犹太人中发病率较高,在新生儿的发病率约为1/25000。

本病常由染色体隐性遗传。

海蓝色组织细胞综合征多数病例是散发的,少数出现于同一家族中。

发病率很低,但在世界各地各民族中均有病例发现。

本病隶属于中医学“积聚”范畴。

【病因病理】一、西医1.病因 戈谢病因遗传上的缺陷缺乏或缺少葡萄糖脑苷脂酶(β-葡萄糖苷酶),阻碍了糖脂分中糖的脱离。

含有Gaucher细胞的组织中至少已分离到3种物质,即乳糖脑苷脂(角苷腺,kerasin)、葡萄糖脑苷脂、水溶性糖脂多脑苷脂。

本病的产生是由于酶的缺乏使葡萄糖脑苷脂不能变成乳糖脑苷脂,以致葡萄糖脑苷脂大量沉积在吞噬细胞中。

尼曼-匹克病是组织中缺乏神经鞘磷脂酶。

鞘磷脂来源于细胞膜和亚细胞的浆膜,包括红细胞基质。

鞘磷脂酶缺乏时,鞘磷脂不能被该酶所水解,致使鞘磷脂在细胞内蓄积。

神经鞘磷脂含有胆碱磷酸脂酸及神经酰胺。

2.病理 戈谢病受损害的主要器官为脾,脾脏内的淋巴样结构为大量的Gaucher细胞所侵占。

肝实质细胞也同样地遭到破坏,严重时可使毛细胆管或毛细血管梗死。

神经系也较广泛地受侵,而神经细胞内蓄积的糖脂不多,细胞肿胀的程度可很轻;骨髓组织受侵时,可见大量Gaucher细胞堆积,甚或出现溶骨现象。

尼曼-匹克氏病(鞘磷脂沉积病)

尼曼-匹克氏病(鞘磷脂沉积病)

尼曼-匹克氏病(鞘磷脂沉积病)【病因】1914年出现第一例,患者在18月时死亡。

1934年发现为神经磷脂沉积性疾病,直到1966年才认识到是由于神经鞘磷脂酶(sphingomyelinase)缺乏所致。

神经鞘磷脂是由N-酰鞘氨醇与一个分子的磷酸胆硷(phosphocholine)在C1部位连接而成。

神经鞘磷脂来源于各种细胞膜和红细胞基质等。

在细胞代谢衰老过程中被巨噬细胞吞噬后。

该病的致病因为神经鞘磷脂酶缺少,缺少该酶使得患者全身神经鞘磷脂代谢紊乱,神经鞘磷脂酶沉积在单核-巨噬细胞和神经组织细胞中。

出现肝、脾肿大,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变。

正常肝脏中此酶的活力最高,肝、肾、脑小肠亦富于此种酶。

此病患者的肝、脾等组织中该酶的活力降低至正常的50%以下。

【症状】临床表现1、该病多见于2岁以内的婴幼儿,也有发生在新生儿时期。

2、主要症状为肝脾肿大、贫血,病程较长者会出现营养不良、发育迟缓。

3、有的会发生耳聋、抽风、肌强直和肌张力减退。

其常见五种类型如下:1、急性神经型也称A型或婴儿型,为典型的尼曼-匹克氏病(约占尼曼-匹克氏病的85%),多发生在出生后3~6月,少数在出生后几周或1岁后发病。

初其表现为食欲不振、呕吐、喂养困难、极度消瘦、皮肤干燥呈腊黄色,进行性智力、运动减退、肌张力低软瘫。

半数有眼底樱桃红斑(cherryred spot)、失明、黄疸伴肝脾大、贫血、恶液质。

皮肤常出现细小黄色瘤状皮疹并有耳聋。

神经鞘磷脂累积量为正常值的20~60倍,酶活性为正常的5~10%,最低1%。

该病患者多因感染于4岁以前死亡。

2、非神经型也称β型或内脏型,婴幼儿或儿童期发病,病程进展慢,肝脾肿大突出。

其智力正常,无神经系症状。

神经鞘磷脂累积量为正常的3~20倍,酶活性为正常的5~20%。

可存活至成人。

3、幼年型也称C型慢性神经型,多见儿童,少数幼儿或少年发病。

出生后发育多正常,少数有早期黄疸。

常首发肝脾肿大,多数在5~7岁出现神经系统症状(亦可更早或迟到青年期)。

尼曼-匹克氏病疾病研究报告

尼曼-匹克氏病疾病研究报告

尼曼-匹克氏病疾病研究报告疾病别名:鞘磷脂沉积病所属部位:腹部就诊科室:儿科,消化内科,神经内科,肝胆外科病症体征:核上性垂直性眼肌瘫痪,肝脾肿大,肌张力减低,皮肤干燥呈腊黄色,黄疸疾病介绍:尼曼-匹克氏病又称鞘磷脂沉积病,家族性类脂质代谢障碍性疾病,其特点是全单核巨噬细胞和神经系统有大量的含有神经鞘磷脂的泡沫细胞,较高雪氏病少见,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以犹太人发病较多,其发病率高达1/25,000,目前至少有五种类型症状体征:诊断依据①肝脾肿大;②有或无神经系统损害或眼底樱桃红斑;③外周围血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浆有空泡;④骨髓可找到泡沫细胞;⑤X线肺部呈粟粒样或网状浸润;⑥有条件可作神经鞘磷脂酶活性测定,悄神经鞘磷脂排泄量、肝、脾或淋巴结活栓证实。

多见于2岁以内婴幼儿,亦有在新生儿期发病的。

主要症状为肝脾肿大,贫血,病程较长者出现营养不良,发育迟缓。

有的可有耳聋、抽风、肌强直和肌张力减退,骨髓中查见尼曼匹克细胞可确诊。

其五种类型如下:1、急性神经型(A型或婴儿型)为典型的尼曼-匹克(占85%),多在生后3~6月内,少数在生后几周或1岁后发病。

初为食欲不振、呕吐、喂养困难、极度消瘦,皮肤干燥呈腊黄色,进行性智力、运动减退,肌张力低软瘫,终成白痴,半数有眼底樱桃红斑(CHERRYRED SPOT)、失明,黄疸伴肝脾大。

贫血、恶液质,多因感染于4岁以前死亡。

皮肤常出现细小黄色瘤状皮疹有耳聋。

神经鞘磷脂累积量为正常的20~60倍,酶活性为正常的5~10%,最低<1%。

2、非神经型(型或内脏型)婴幼儿或儿童期发开门见山,病程进展慢,肝脾肿大突出。

智力正常,无神经系症状。

可活至成人。

SM累积量为正常的3~20倍,酶活性为正常的5~20%,低者同A型。

3、幼年型(C型慢性神经型)多见儿童,少数幼儿或少年发病。

生后发育多正常,少数有早期黄疸。

常首发肝脾肿大,多数在5~7岁出现神经系统症状(亦可更早或迟到青年期)。

神经节苷脂沉积病如何鉴别诊断?

神经节苷脂沉积病如何鉴别诊断?

神经节苷脂沉积病如何鉴别诊断?
注意与其他婴儿常见遗传性神经系统疾病,如神经鞘磷脂沉积病、婴儿型Gaucher病、半乳糖脑苷类脂沉积病、Farber病相鉴别。

1.
尼曼-皮克病(Niemann-pick’sdisease,NPD)是因鞘磷脂(sphingomyelin)及胆固醇沉积于身体各器官的遗传性代谢病,以年
幼儿童多发,具有肝、脾大,眼底黄斑部樱桃红色斑及骨髓涂片中大的泡沫样细胞等主要特征。

2.Gaucher病是由于溶酶体内β-葡糖苷
酶缺乏导致葡糖苷脂代谢障碍引起的临床病症。

正常情况下,红细胞、白细胞膜上的降解产物:红细胞糖苷脂、红细胞兰糖苷脂、乳糖基酰基鞘氨醇等被巨噬细胞吞噬后,在溶酶体内β-葡糖苷酶催化下转变为葡萄糖及神经酰胺。

由于缺乏葡糖苷酶,巨噬细胞摄取过量的葡糖酰鞘氨醇不被代谢而堆集在体内,导致溶酶体酶释放白介素及多种细胞因子,从而改变巨噬细胞的功能,造成局部及邻近组织细胞的损害。

这些富含葡糖苷脂的巨噬细胞称为Gaucher细胞,当它们成堆聚集时可造成局部浸润部位血流障碍,多发生在肝、脾、骨、中枢神经系统。

3.克拉伯病(Krabbedisease)于1916年由丹麦儿科医师Krabbe首先
报道,因此称为Krabbe病,依据其临床特点,亦称为婴儿家族性弥
漫性硬化(infantilefamilialdiffusesclerosis),为常染色体隐性
遗传代谢性疾病,突变基因位于14p。

克拉伯病的基因缺陷,引起半乳糖脑苷-β-半乳糖苷酶缺乏,是导致主要累及脑白质的遗传代谢性疾病。

4.Farber病,因缺少神经鞘氨醇酶而引起的一种溶酶体贮积
病,表现为声音嘶哑、失声、皮炎和精神发育迟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鞘磷脂沉积病的鉴别与处理
*导读:尼曼-匹克氏病(Niemaoh-Pickdisease简称NPD)
又称鞘磷脂沉积病(sphingomyelinlipidosis),家族性类脂质
代谢障碍性疾病。

其特点是全单核巨噬细胞和神经系统有大量的含有神经鞘磷脂的泡沫细胞。

较高雪氏病少见。

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以犹太人发病较多,其发病率高达1/25,000。

目前至少有五种类型。

……
尼曼-匹克氏病(Niemaoh-Pick disease简称NPD)又称鞘磷脂沉
积病(sphingomyelin lipidosis),家族性类脂质代谢障碍性疾病。

其特点是全单核巨噬细胞和神经系统有大量的含有神经鞘磷脂的泡沫细胞。

较高雪氏病少见。

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以犹太人发病较多,其发病率高达1/25,000。

目前至少有五种类型。

诊断依据
①肝脾肿大;②有或无神经系统损害或眼底樱桃红斑;③外周围
血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浆有空泡;④骨髓可找到泡沫细胞;⑤X线肺部呈粟粒样或网状浸润;⑥有条件可作神经鞘磷脂酶活性测定,悄神经鞘磷脂排泄量、肝、脾或淋巴结活栓证实。

多见于2岁以内婴幼儿,亦有在新生儿期发病的。

主要症状为肝脾肿大,贫血,病程较长者出现营养不良,发育迟缓。

有的可有耳聋、抽风、肌强直和肌张力减退,骨髓中查见尼曼—匹克细胞可确诊。

其五种类型如下:
1、急性神经型(A型或婴儿型) 为典型的尼曼-匹克(占85%),多在生后3~6月内,少数在生后几周或1岁后发病。

初为食欲不振、呕吐、喂养困难、极度消瘦,皮肤干燥呈腊黄色,进行性智力、运动减退,肌张力低软瘫,终成白痴,半数有眼底樱桃红斑(cherryred spot)、失明,黄疸伴肝脾大。

贫血、恶液质,多因感染于4岁以前死亡。

皮肤常出现细小黄色瘤状皮疹有耳聋。

神经鞘磷脂累积量为正常的20~60倍,酶活性为正常的5~10%,最低1%。

2、非神经型(β型或内脏型)婴幼儿或儿童期发开门见山,病程进展慢,肝脾肿大突出。

智力正常,无神经系症状。

可活至成人。

SM累积量为正常的3~20倍,酶活性为正常的5~20%,低者同A型。

3、幼年型(C型慢性神经型)多见儿童,少数幼儿或少年发病。

生后发育多正常,少数有早期黄疸。

常首发肝脾肿大,多数在5~7岁出现神经系统症状(亦可更早或迟到青年期)。

智力减退,语言障碍,学习困难,感情易变,步态不稳,共济失调,震颤,肌张力及腱反射亢进,惊厥,痴呆,眼底可见樱桃红斑或核上性垂直性眼肌瘫痪。

可活至5~20岁,个别可活到30岁。

SM累积量为正常的8倍,酶活性最高为正常的50%,亦可接近正常或正常。

4、Nova-scotia型(D型)临床经过较幼年型缓慢,有明显黄疸、肝脾肿大和神经症状,多于学龄期死亡,酶活性减低。

5、成年型成人发病,智力正常,无神经症状,不同程度肝脾肿
大。

可长期生存。

SM累积量为正常4~6倍,酶活性正常。

预防
本病时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多数患者为父母近亲结婚,根据此情况,可从加强“禁止近亲结婚”的婚姻法的严格落实这一角度来减少此病的病发率,有效的提高我国人们的身体素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