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课堂笔记1

合集下载

九年级化学新课标学习笔记

九年级化学新课标学习笔记

九年级化学新课标学习笔记第一章物质的组成和分类第一节物质的组成学习目标1. 理解物质的组成元素的概念。

2. 掌握原子、分子、离子、元素、化合物等基本概念。

3. 理解物质的组成和分类的基本原理。

重点知识- 物质是由原子、分子、离子等微观粒子组成的。

- 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 化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 物质的分类:纯净物和混合物;化合物和单质;有机物和无机物。

学习笔记1. 物质的组成元素:原子、分子、离子等微观粒子。

2. 原子:物质的基本组成单位,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3. 分子: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原子通过化学键连接在一起的粒子。

4. 离子:带电的原子或分子。

5. 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6. 化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7. 纯净物:具有固定的化学组成和特定的物理性质的物质。

8. 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的物质。

9. 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10. 有机物: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

11. 无机物:不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

第二节物质的分类学习目标1. 理解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

2. 掌握单质和化合物的区别。

3. 理解有机物和无机物的分类依据。

重点知识- 纯净物:具有固定的化学组成和特定的物理性质的物质。

- 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的物质。

- 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 化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 有机物: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

- 无机物:不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

学习笔记1. 纯净物:具有固定的化学组成和特定的物理性质的物质,如水、氧气等。

2. 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的物质,如空气、海水等。

3. 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如氧气、金属铜等。

4. 化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如水、二氧化碳等。

5. 有机物: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如糖类、脂肪、蛋白质等。

高中化学课堂笔记化学选修笔记完整版

高中化学课堂笔记化学选修笔记完整版

高中化学课堂笔记化学选修笔记HUA system office room 【HUA16H-TTMS2A-HUAS8Q8-HUAH1688】化学选修4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一、焓变反应热1.反应热:一定条件下,一定物质的量的反应物之间完全反应所放出或吸收的热量2.焓变(ΔH)的意义:在恒压条件下进行的化学反应的热效应(1).符号:△H (2).单位:kJ/mol3.产生原因:化学键断裂——吸热化学键形成——放热放出热量的化学反应。

(放热>吸热) △H 为“-”或△H <0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

(吸热>放热)△H 为“+”或△H >0☆常见的放热反应:①所有的燃烧反应②酸碱中和反应③大多数的化合反应④金属与酸的反应⑤生石灰和水反应⑥浓硫酸稀释、氢氧化钠固体溶解等☆常见的吸热反应:①晶体Ba(OH)2·8H2O与NH4Cl②大多数的分解反应③以H2、CO、C为还原剂的氧化还原反应④铵盐溶解等小结:1、化学键断裂,吸收能量;化学键生成,放出能量2、反应物总能量大于生成物总能量,放热反应,体系能量降低,△H为“-”或小于0反应物总能量小于生成物总能量,吸热反应,体系能量升高,△H为“+”或大于03、反应热数值上等于生成物分子形成时所释放的总能量与反应物分子断裂时所吸收的总能量之差二、热化学方程式1.概念:表示化学反应中放出或吸收的热量的化学方程式.2.意义:既能表示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化,又能表示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书写化学方程式注意要点:①热化学方程式必须标出能量变化。

②热化学方程式中必须标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聚集状态(g,l,s分别表示固态,液态,气态,水溶液中溶质用aq表示)③热化学反应方程式要指明反应时的温度和压强。

④热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分数⑤各物质系数加倍,△H加倍;反应逆向进行,△H改变符号,数值不变三、燃烧热1.概念:25 ℃,101 kPa时,1 mol纯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化合物时所放出的热量。

九年级上册化学人教版笔记

九年级上册化学人教版笔记

九年级上册化学人教版笔记一、走进化学世界1. 化学的概念- 化学是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与变化规律的科学。

就像探秘微观世界的小侦探,要搞清楚物质到底是怎么回事儿。

2. 物质的变化- 物理变化- 定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比如水变成冰,只是状态变了,从液态变成固态,本质还是水,就像人换了身衣服,还是那个人。

常见的物理变化有物质的三态变化(固态、液态、气态之间的转换)、形状的改变等。

- 化学变化(化学反应)- 定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例如铁生锈,铁变成了铁锈,铁锈可不是铁了,这就像孙悟空七十二变,变成了另外一个东西。

化学变化常常伴随着一些现象,像发光、发热、变色、产生气体、生成沉淀等。

不过要注意哦,有这些现象的不一定就是化学变化,比如灯泡发光是物理变化。

3. 物质的性质- 物理性质- 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包括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等。

这就好比是一个人的外貌特征,不经过什么特殊变化就能看出来。

- 化学性质- 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像可燃性(物质能不能燃烧)、氧化性(有没有夺电子的能力)、还原性(有没有给电子的能力)等。

这就像是一个人的内在能力,得在特定的“化学战斗”(化学反应)中才能展现出来。

4. 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药品的取用- 固体药品:- 块状的用镊子夹取,一横二放三慢竖。

就像把一个大砖头(块状固体)小心翼翼地放进盒子(试管)里,先把试管横过来,把固体放进去,再慢慢把试管竖起来。

- 粉末状的用药匙或纸槽取用,一斜二送三直立。

把粉末像滑滑梯一样(一斜)送进试管底部(二送),然后把试管直立起来(三直立)。

- 液体药品:- 较多量时,直接倾倒。

瓶塞倒放(防止瓶塞沾上杂质污染药品),标签向着手心(防止药液流下腐蚀标签),瓶口紧挨试管口。

这就像给口渴的人倒饮料,得稳稳地倒,还不能弄脏瓶子和周围。

- 少量时,用胶头滴管。

垂直悬空滴加,不能伸入试管内,也不能平放或倒置滴管,不然液体会倒流,就像鼻涕倒流一样恶心,而且会腐蚀胶头。

九年级化学课堂笔记

九年级化学课堂笔记

九年级化学课堂笔记一、走进化学世界。

化学这玩意儿,其实就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还有变化规律的一门神奇科学。

比如说,为啥铁会生锈?为啥蜡烛能燃烧?这些都是化学要研究的事儿。

化学实验可好玩啦,不过做实验的时候要小心,别把实验室弄炸喽!二、我们周围的空气。

空气可不是啥单纯的东西,它是由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等等组成的大杂烩。

氧气这哥们儿很重要,人活着可离不开它,它能支持燃烧,让东西烧得旺旺的。

氮气呢,比较低调,一般不咋参与热闹的反应,但在食品包装里能派上大用场,能保鲜。

三、物质构成的奥秘。

原子、分子这些小东西可神奇了,它们是构成物质的小颗粒。

就像搭积木一样,不同的原子、分子搭在一起,就变成了各种各样的物质。

元素就像是积木的种类,氢、氧、碳等等,每种元素都有自己的特点。

四、自然界的水。

水是生命之源,大家都懂。

水的净化有好多方法,过滤、蒸馏啥的,能把脏水变得干净。

电解水实验能证明水是由氢和氧组成的,就像把一个大秘密给揭开了。

五、化学方程式。

化学方程式就像是化学反应的密码,告诉你物质之间怎么变来变去的。

配平化学方程式就像玩拼图,得把两边的原子个数弄平衡了,不然化学反应可就要闹笑话啦!六、碳和碳的氧化物。

碳有好多同素异形体,像金刚石、石墨、C60 ,虽然都是碳,但脾气可大不一样。

二氧化碳能灭火,一氧化碳却有毒,这俩兄弟差别可真大!七、燃料及其利用。

燃料能给我们提供能量,不过燃烧也要注意环保,别把空气弄得乌烟瘴气的。

开发新能源是个大趋势,太阳能、风能啥的,又环保又厉害!好啦,这就是咱九年级化学的大概内容,好好学,化学世界很精彩哟!。

走进化学实验室课堂笔记(1)

走进化学实验室课堂笔记(1)

仪器名称用途注意事项
玻璃棒
用于搅拌、过滤或转移液
体,也可用于蘸取少量液体
①搅拌时玻璃棒不要接触容器壁或底;②注意随时洗涤,以防污染
蒸发皿
用于蒸发液体、浓缩溶液或干燥固体
①可直接加热;②不能骤冷,防止炸裂;③与三脚架或带铁圈的铁架台配套使用,移
动时用坩埚钳夹取;④蒸发溶液时,盛放溶液量不超过其容积的2/3,且要不断搅拌;⑤热的蒸发皿不能直接放在实验台上,要垫上石棉网
药匙
用于取粉末或小颗粒状的
固体药品
用过的药匙要用干净的纸擦拭干净,以备下次使用。

镊子用于取块颗粒状药品
用过的镊子要用干净的纸擦拭干净,以备下次使用。

长颈漏斗
用作加液器,将液体注入小口径容器中去
长颈漏斗的末端要插入液体以下(形成液封),如果长颈漏斗末端在液面上,容器内的气体会由此扩散到空气中。

分液漏斗
通过控制滴加液体的量可以控制反应速率。

使用分液漏斗时,先拔出漏斗上端的塞子,再旋转分液漏斗下端的活塞直至液体流下。

锥形瓶
用作固体与液体或液体与液体反应的容器
①不能直接加热;②加热时要垫石棉网
石棉网
加热时,垫在烧杯、烧瓶或锥形瓶,使其均匀受热
坩埚钳通常用来夹取坩埚
燃烧匙
用于盛放可燃性固体物质作燃烧试验。

高中化学课堂笔记 化学选修笔记

高中化学课堂笔记 化学选修笔记

化学选修4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一、焓变反应热1.反应热:一定条件下,一定物质的量的反应物之间完全反应所放出或吸收的热量2.焓变(ΔH)的意义:在恒压条件下进行的化学反应的热效应(1).符号:△H (2).单位:kJ/mol3.产生原因:化学键断裂——吸热化学键形成——放热放出热量的化学反应。

(放热>吸热) △H 为“-”或△H <0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

(吸热>放热)△H 为“+”或△H >0☆常见的放热反应:①所有的燃烧反应②酸碱中和反应③大多数的化合反应④金属与酸的反应⑤生石灰和水反应⑥浓硫酸稀释、氢氧化钠固体溶解等☆常见的吸热反应:①晶体Ba(OH)2·8H2O与NH4Cl②大多数的分解反应③以H2、CO、C为还原剂的氧化还原反应④铵盐溶解等小结:1、化学键断裂,吸收能量;化学键生成,放出能量2、反应物总能量大于生成物总能量,放热反应,体系能量降低,△H为“-”或小于0 反应物总能量小于生成物总能量,吸热反应,体系能量升高,△H为“+”或大于03、反应热在数值上等于生成物分子形成时所释放的总能量与反应物分子断裂时所吸收的总能量之差二、热化学方程式1.概念:表示化学反应中放出或吸收的热量的化学方程式.2.意义:既能表示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化,又能表示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书写化学方程式注意要点:①热化学方程式必须标出能量变化。

②热化学方程式中必须标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聚集状态(g,l,s分别表示固态,液态,气态,水溶液中溶质用aq表示)③热化学反应方程式要指明反应时的温度和压强。

④热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分数⑤各物质系数加倍,△H加倍;反应逆向进行,△H改变符号,数值不变三、燃烧热1.概念:25 ℃,101 kPa时,1 mol纯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化合物时所放出的热量。

燃烧热的单位用kJ/mol表示。

※注意以下几点:①研究条件:101 kPa②反应程度:完全燃烧,产物是稳定的氧化物。

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笔记遇则安啦

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笔记遇则安啦

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笔记一、化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学科思想1. 化学的定义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规律及其应用的一门自然科学。

2. 化学的基本学科思想化学的基本学科思想包括:(1)物质是由不同种类的元素组成的;(2)元素是由原子构成的;(3)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的;(4)化学变化是原子重新排列的过程。

二、物质的分类1. 物质的分类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可以将物质分为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三种类型。

2. 元素元素是由相同类型的原子组成的物质,具有一定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3. 化合物化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元素以固定的化学组成比例结合而成的物质。

4. 混合物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物质以任意比例混合而成的物质。

三、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1. 原子的结构(1)原子的基本结构包括原子核和电子云;(2)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和中子几乎占据了原子核的全部质量。

2. 元素周期表(1)元素周期表是将元素按照原子序数和周期性性质排列得到的一张表;(2)元素周期表的主要构成包括周期、族、同位素等。

3. 元素的周期性规律(1)元素周期表上的元素呈现出一定的周期性规律,主要表现为原子半径、电离能、电子亲和能等性质的周期变化。

四、电子结构和化学键1. 电子结构(1)电子结构是指电子在原子或离子中的分布;(2)电子结构主要包括主量子数、角量子数、磁量子数和自旋量子数等。

2. 化学键(1)化学键是原子间由电子形成的吸引力,它是维持化合物稳定性的基础;(2)常见的化学键包括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

五、离子和离子化合物1. 离子(1)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可以是正离子也可以是负离子;(2)离子形成的主要方式包括原子失去或获得电子。

2. 离子化合物(1)离子化合物是由正离子和负离子通过离子键结合而成的化合物;(2)离子化合物的物理性质包括熔沸点高、易溶于水等,化学性质包括电离导电、在水中发生电解等。

高中化学课堂笔记

高中化学课堂笔记

高中化学课堂笔记篇一:高中化学必修一笔记(精选) 第1节认识化学科学一、化学的含义和特征1、化学的含义: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制备和应用的自然科学。

2、特征:认识分子和制造分子。

3、物质的变化分为两种: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二、化学的形成和发展1661年,英国,波义耳提出化学元素的概念,标志着近代化学诞生。

1771年,法国,拉瓦锡建立燃烧现象的氧化学说。

1803年,英国,道尔顿提出了原子学说。

1869年,俄国,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表。

三、元素与物质的关系1、元素的存在状态:物质都是有元素组成的,元素在物质中以游离态和化合态两种形式存在,在这两种状态下,分别形成单质和化合物。

2、研究物质的顺序:金属非金属→氢化物↓ ↓ 金属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 ↓ 碱含氧酸↓ ↓ 盐盐3、氧化物的酸碱性:第2节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一、研究物质的基本方法:观察、实验、分类、比较等方法。

(一)Na的性质1、物理性质:钠是一种银白色金属,熔点为97.8℃,沸点为882.9℃,密度为0.97g/cm3。

2、化学性质:容易失去一个电子,形成Na+(稳定结构),还原性极强。

点燃点燃(1)与非金属反应:①4Na+O2====2Na2O ②2Na+O2====Na2O2 ③2Na+Cl2====2NaCl 点燃④2Na+S==== Na2S (2)与水反应:2Na+2H2O====2NaOH+H2↑现象:浮:Na浮在水面上;熔:融化成一个小球;游:四处游动;响:发出咝咝响声;红:试液变红。

(3)与酸反应:2Na+2HCl====2NaCl+H2↑ (4)与盐反应:①2Na+2H2O+CuSO4====Cu(OH)2↓+Na2SO4+H2↑②6Na+6H2O+2FeCl3====2Fe(OH)3↓+6NaCl+3H2↑ ③4Na+TiCl(熔融状)高温Ti+4NaCl 4 (5)Na在空气中的一系列变化:2222?????Na2CO3·??NaOH??Na?Na2O??10H2O????Na2CO3 OHOCO,HO风化4Na+O2====2Na2O → Na2O+H2O====2NaOH → 2NaOH+9H2O+CO2====Na2CO3·10H2O → Na2CO3·10H2O风化Na2CO3+10H2O↑ 3、Na的保存:钠通常保存在煤油或石蜡油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