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苹果的产区分布

合集下载

全国种植什么水果多

全国种植什么水果多

全国种植什么水果多全国种植水果的类型众多,其中以苹果、香蕉、葡萄、桃子和橙子等为主的各种水果种植量非常大。

下面我将详细介绍全国各地主要的水果种植情况。

首先,苹果是中国最主要的水果之一,主要分布在北方地区,如山西、河北、陕西和甘肃等省份。

其中,山西是中国苹果的主产区之一。

由于其气候条件和土壤适宜,山西的苹果品种繁多,质量优良,尤其是夏苹果,深受市场欢迎。

此外,河北的白洋淀地区也是苹果的重要产区之一,该地区的苹果质量优良、口感独特,在国内外市场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其次,香蕉是华南地区主要种植的水果之一。

广东、广西和海南省是香蕉的主要产区。

这些地区的热带气候和丰富的水资源为香蕉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广东省的台山市是香蕉的主要产地,其种植面积和产量稳居全国前列。

此外,广西和海南省的香蕉种植也逐渐发展壮大,以满足国内外市场的需求。

再次,葡萄在中国的种植面积和产量也非常大。

葡萄的种植分布广泛,主要集中在新疆、河北和甘肃等省份。

新疆是中国最大的葡萄产地,其丰富的阳光和适宜的气候条件使得新疆的葡萄品质优良。

新疆的吐鲁番地区更是被誉为“中国葡萄之乡”,不仅是中国重要的葡萄酒产区,也是葡萄鲜食和葡萄干的主要供应地。

此外,河北和甘肃的葡萄产量也相当可观,其中河北的石家庄和张北县以葡萄种植闻名,其种植的葡萄品种丰富多样。

此外,桃子作为中国传统的水果之一,在全国范围内种植也相当广泛。

桃子的主要产区包括山东、河南和湖北等省份。

其中以山东的临沂和河南的平顶山最为著名。

临沂的桃子以品质优良、口感鲜美而闻名,平顶山的桃子也因其个头大、色泽鲜艳而备受喜爱。

此外,湖北省的黄鹤楼水果市场也是中国桃子的主要交易中心之一,各地的桃子都会集中在这里进行销售。

最后,橙子是中国南方地区主要的水果之一,主要产区有福建、江西和广东等省份。

福建省的气候适宜、土地肥沃,是中国优质橙子的重要产区之一。

其中漳州市的华阳镇因其种植的“红心柚子”而闻名,深受消费者喜爱。

我国哪些地区种植苹果

我国哪些地区种植苹果

我国哪些地区种植苹果苹果是一种广泛栽培的水果,也是我国重要的果树之一。

我国有很多地区种植苹果,下面将就此问题做出详细的解答。

一、北方地区北方地区可分为东北区和华北区,这两个地区在我国的苹果种植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东北区:黑龙江、吉林和辽宁是我国东北地区的三个省份,这三个省份的地形和气候非常适合苹果的种植。

其中,黑龙江省种植苹果的面积在东北三省中居首,占总面积的50%左右。

吉林省和辽宁省也种植苹果,产量也是非常可观的。

一般来说,东北地区的苹果种类繁多,包括富士、红星、嘎拉、国光等种类。

华北区:华北地区包括河北、山西、陕西、山东、北京、天津等省市。

这个地区的气候比较干燥,但日照充足,适合苹果的生长。

河北是我国苹果主产区之一,富士、红星、伊丽莎白等品种的苹果在这里种植,产量非常高。

山西省也种植苹果,太原市是重要的产区。

陕西省以宝鸡市、汉中市两市为主产区,嘎拉苹果是比较典型的品种。

山东省的临沂市、德州市以及北京市的昌平区等地也种植苹果。

二、中部地区中部地区包括河南、湖南、湖北、安徽、江西等省份,这也是我国苹果栽培的较重要地区。

河南省:河南是我国苹果的主要产区之一,主要分布在南阳、商丘、信阳、周口、开封等市,具有优越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是国内最适宜苹果生产的省份之一。

河南省以红富士、夏红、秦冠、令后等品种为主。

湖南省:湖南的苹果产区主要分布在岳阳地区和常德地区等地。

该省以长沙市芙蓉区的红富士苹果为品种之一,产量也属于较高的。

湖北省:湖北省的苹果主产区集中在襄阳市、黄冈市、孝感市。

产区的特点是春秋温差大,适合形成苹果清香味。

湖北种植的主要品种有秦冠、富士、全红等。

安徽省:安徽省的主要苹果产区分布在淮北、阜阳、合肥、六安等地,其中,阜阳市的苹果产量最高,淮北市主要种植富士苹果。

江西省:江西的苹果产区分布在赣南、赣北和鄱阳湖周边等地,以豫章、宁都、会昌、宜黄、铜鼓、安远、赣县等县为主产区。

江西种植的苹果品种有国光、红星、富士等。

中国苹果的产区分布

中国苹果的产区分布

中国苹果的产区分布中国苹果又称绵苹果,与西洋苹果同属蔷薇科,苹果属,落叶乔木,原产我国,栽培历史2000余年,华北等地有少量栽培,陕西、河北、甘肃、青海和新疆等地仍有广泛分布,并有百余年生大树。

我国有着适宜于苹果树生长发育的得天独厚的地理、土壤和气候条件,是理想的苹果生产地。

我国苹果生产现已形成四大苹果主产区:一、渤海湾产区该区域包括胶东半岛、泰沂山区、辽南及辽西部分地区、河北大部和北京、天津两市,是我国苹果栽培最早、产量和面积最大、生产水平最高的产区。

本区2000年苹果面积1061.9万亩,产量776.03万吨,分别占全国的28.99%和38.35%;苹果出口量13.77万吨,占全国的60.12%,优质果商品率高。

本区28个优先扶持县的栽培面积、产量为623.01万亩和572.63万吨,分别占全区的58.77%和73.8%;2005年苹果栽培面积占全国苹果总面积的39%,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43%。

辽南以大连、营口为集中产区,辽西以葫芦岛、凌海等地为主。

本区热量充足,光照好,降水适量。

泰沂山区生长季节气温较高,有利于中早熟品种提早成熟上市;沿海地区夏季冷凉、秋季长,光照充足,是我国中、晚熟品种的最大商品生产区;该产区出口条件优越,交通运输方便;吸引外资较多,企业发展较快,产业化优势明显;本区科研、推广技术力量雄厚,果农技术水平较高。

鲁中山区、鲁西北平原主要栽培着色系富士及新红星品种。

河北、京、津地区主要集中在北部,以唐山和张家口等地为最好。

北京以密云、昌平和延庆为主。

天津是苹果新区,主要集中在郊区。

该地区主要发展着色系富士、短枝型元帅、乔纳金、金矮生等。

二、西北黄土高原产区该区域包括陕西渭北地区、山西晋南和晋中、河南三门峡地区和甘肃的陇东地区,2000年苹果总面积1271.4万亩,占全国的34.16%;产量772.79万吨,占全国的38.19%;出口量3.23万吨,占全国出口量的14.1%。

本区27个优先扶持县栽培面积、产量为726.3万亩和573.76万吨,分别占全区的57.13%和74.25%。

中国十大苹果产地排名

中国十大苹果产地排名

中国十大苹果产地排名
1、烟台苹果
烟台被誉为苹果之乡。

2、庆阳苹果
是甘肃省庆阳市的特产是全国优质红富士苹果最佳适生区。

3、小金苹果
小金苹果色、香、味俱佳而经久不衰。

4、泰安苹果
是国内优质果品生产基地。

5、灵宝苹果
主要有新红星、红富士、青香蕉、小国光等。

6、花牛苹果
花牛苹果是甘肃省天水市的特产。

7、文登苹果
是国内外公认的优质苹果最佳适生区之一。

8、万荣苹果
是世界上优质苹果生产最适宜栽培带中的最佳生态区。

9、陕西苹果
陕西苹果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10、盖州苹果
盖州苹果栽培历史悠久,迄今已有百年历史,面积、产量曾居全国县级之首。

陕西种植苹果的地形条件

陕西种植苹果的地形条件

陕西种植苹果的地形条件陕西是中国主要的苹果产区之一,其地形条件对苹果种植具有重要影响。

下面将从海拔、气候、水源和土壤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首先,陕西的地形起伏分布广泛,海拔变化较大,这为苹果的种植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陕西地势复杂,处于黄土高原和秦岭山地的交界处,海拔从300米到3000米不等。

高海拔地区的气温相对较低,更加适合苹果的种植。

例如,铜川、宝鸡、延安等地的高海拔地区适宜种植寒地苹果,而西安、咸阳等地的中低海拔地区适宜种植温地苹果。

其次,陕西的气候条件对苹果种植有着重要影响。

陕西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夏季炎热,冬季寒冷。

气温适宜、日照充足、雨量适中是苹果生长的基本要求之一。

陕西拥有四季明显,昼夜温差大的气候特点,这有利于苹果果实的颜色形成和糖分积累。

同时,区域差异性也较大,东部以陕南为主要产区,气候温暖,适宜种植晚熟品种;西部以陕北为主要产区,气候相对较冷,适宜种植早熟和中熟品种。

第三,陕西拥有丰富的水源资源,这对苹果的生长发育和农业灌溉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陕西地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分水岭上,河流众多。

陕西市场院子清澈的水源可以提供充足的灌溉水,满足苹果树的生长需要。

同时,这些河流还为苹果种植区域提供了降温和保湿的作用,有利于苹果的生长和果实的成熟。

最后,陕西的土壤条件对苹果种植具有重要影响。

陕西的土壤以黄土为主,土层深厚,肥力较高,适合苹果的生长。

黄土有良好的保水性和排水性,能够避免根系积水和因频繁的降雨而导致的冻害。

此外,陕西也有部分砂质土壤和壤土,适合种植早熟品种苹果。

综上所述,陕西种植苹果的地形条件主要包括海拔、气候、水源和土壤等方面。

陕西地形起伏大,海拔变化大,气候温凉宜人,拥有丰富的水源和肥沃的土壤,为苹果的种植提供了优良的自然条件。

这也使得陕西成为了中国重要的苹果产区之一。

全国及辽宁苹果产销情况及对策

全国及辽宁苹果产销情况及对策
全国及辽宁苹果产销情况及 对策
2023-11-06
目录
• 全国苹果产销情况 • 辽宁苹果产销情况 • 苹果产销存在的问题 • 对策与建议
01
全国苹果产销情况
全国苹果产量及分布
总结词
全国苹果产量逐年上升,山东、陕西、河南等地为主要产区,其中山东产量 遥遥领先。
详细描述
近年来,中国苹果产量稳步增长,主要分布在山东、陕西、河南等省份。据 统计,2020年山东苹果产量达到1300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近40%。此外, 陕西、河南、河北等省份也是苹果的主要产区。
加强销售渠道建设,拓展市场空间
多元化销售渠道
除了传统的销售渠道,如水果市场、超市、果农自销等,还应积 极开拓新的销售渠道,如网络销售、果品加工企业收购等。
建立品牌形象
通过包装设计、广告宣传等方式,打造具有特色的品牌形象,提 高消费者对产品的认知度和忠诚度。
拓展国际市场
通过参加国际展览、贸易洽谈等方式,积极拓展国际市场,提高 中国苹果的知名度和竞争力。
全国苹果销售Βιβλιοθήκη 况及渠道总结词全国苹果销售以传统渠道为主,如农贸市场、超市等。近年来电商销售占比逐渐上升。
详细描述
目前,中国苹果销售渠道仍以传统渠道为主,如农贸市场、超市等。然而,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电商平台的兴 起,电商销售占比逐渐上升。消费者通过电商平台购买苹果更加便捷,也享受到了更多的促销和优惠活动。
辽宁苹果销售情况及渠道
辽宁苹果销售渠道
辽宁省的苹果销售渠道主要包括果农自销、批发市场、超市、果品加工企业等。其中,果农自销和批 发市场是主要的销售渠道,但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果品加工企业和超市销 售的份额逐渐增加。
辽宁苹果销售市场

苹果主产区归纳

苹果主产区归纳

苹果我国苹果生产现已形成四大苹果主产区:一、渤海湾产区该区域包括胶东半岛、泰沂山区、辽南及辽西部分地区、河北大部和北京、天津两市,是我国苹果栽培最早、产量和面积最大、生产水平最高的产区。

本区2000年苹果面积1061.9万亩,产量776.03万吨,分别占全国的28.99%和38.35%;苹果出口量13.77万吨,占全国的60.12%,优质果商品率高。

本区28个优先扶持县的栽培面积、产量为623.01万亩和572.63万吨,分别占全区的58.77%和73.8%;2005年苹果栽培面积占全国苹果总面积的39%,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43%。

辽南以大连、营口为集中产区,辽西以葫芦岛、凌海等地为主。

本区热量充足,光照好,降水适量。

泰沂山区生长季节气温较高,有利于中早熟品种提早成熟上市;沿海地区夏季冷凉、秋季长,光照充足,是我国中、晚熟品种的最大商品生产区;该产区出口条件优越,交通运输方便;吸引外资较多,企业发展较快,产业化优势明显;本区科研、推广技术力量雄厚,果农技术水平较高。

鲁中山区、鲁西北平原主要栽培着色系富士及新红星品种。

河北、京、津地区主要集中在北部,以唐山和张家口等地为最好。

北京以密云、昌平和延庆为主。

天津是苹果新区,主要集中在郊区。

该地区主要发展着色系富士、短枝型元帅、乔纳金、金矮生等。

二、西北黄土高原产区该区域包括陕西渭北地区、山西晋南和晋中、河南三门峡地区和甘肃的陇东地区,2000年苹果总面积1271.4万亩,占全国的34.16%;产量772.79万吨,占全国的38.19%;出口量3.23万吨,占全国出口量的14.1%。

本区27个优先扶持县栽培面积、产量为726.3万亩和573.76万吨,分别占全区的57.13%和74.25%。

这一产区维度较低,大部分属于黄土高原,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11.8-16.6℃),土层深厚,是苹果优质产区。

陕西铜川、白水、洛川和甘肃天水等地,已经成为我国外销苹果的重要基地。

我国云南苹果产量分布及出口情况

我国云南苹果产量分布及出口情况

我国云南苹果产量分布及出口情况一、概述云南地处低纬高原,立体气候多样,生态环境优越,物种资源富集,是高原特色水果之乡。

充足的阳光、充沛的热量、清新的空气、无污染的水源、肥沃多样的土壤,赋予了云南水果与生俱来的发展优势。

水果品质高,错季优势明显,是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开放门户。

2020年云南省苹果种植面积为54.6千公顷,苹果产量为60.58万吨。

二、供需情况云南省苹果生产已初步形成区域化格局,云南苹果产区主要位于滇西北。

2020年我国云南苹果种植面积为54.6千公顷,相比2019年略有下降,下降了0.36%。

2020年,全国水果产量达28692.4万吨,云南省以961.58万吨位列全国第12位,在全国比重约3.4%。

其中,云南苹果产量为60.58万吨,同比2019年增长10.23%,占全国总产量的1.37%。

从单位面积产量情况看,云南苹果单位面积产量远低于全国平均单位面积产量,2020年全国苹果单位面积产量为22.69吨/公顷,云南苹果单位面积产量仅为11.10吨/公顷。

三、优势地区产业现状昭通是云南苹果最主要产区,种植面积、产量分别占全省的65.4%、84.1%,是云南省重点扶持产业之一和出口基地。

昭通苹果始种于1940年,至今已有81年种植历史,是我国南方高原优质苹果基地,与国内其它苹果产区相比,昭通苹果具有成熟早、甜度好、香味浓、口感脆、色泽鲜等显著特色,深受消费者的喜爱。

四、云南苹果出口情况2021年我国云南鲜苹果出口总数量为187024.44吨,出口总金额为30676.97万美元。

其中,出口到越南的数量及金额最多,出口到越南的鲜苹果数量为27503.01吨,出口金额为167986万美元。

五、主要问题云南苹果产业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比如品种种植结构不合理云南苹果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苹果的产区分布中国苹果又称绵苹果,与西洋苹果同属蔷薇科,苹果属,落叶乔木,原产我国,栽培历史2000余年,华北等地有少量栽培,陕西、河北、甘肃、青海和新疆等地仍有广泛分布,并有百余年生大树。

我国有着适宜于苹果树生长发育的得天独厚的地理、土壤和气候条件,是理想的苹果生产地。

我国苹果生产现已形成四大苹果主产区:一、渤海湾产区该区域包括胶东半岛、泰沂山区、辽南及辽西部分地区、河北大部和北京、天津两市,是我国苹果栽培最早、产量和面积最大、生产水平最高的产区。

本区2000年苹果面积1061.9万亩,产量776.03万吨,分别占全国的28.99%和38.35%;苹果出口量13.77万吨,占全国的60.12%,优质果商品率高。

本区28个优先扶持县的栽培面积、产量为623.01万亩和572.63万吨,分别占全区的58.77%和73.8%;2005年苹果栽培面积占全国苹果总面积的39%,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43%。

辽南以大连、营口为集中产区,辽西以葫芦岛、凌海等地为主。

本区热量充足,光照好,降水适量。

泰沂山区生长季节气温较高,有利于中早熟品种提早成熟上市;沿海地区夏季冷凉、秋季长,光照充足,是我国中、晚熟品种的最大商品生产区;该产区出口条件优越,交通运输方便;吸引外资较多,企业发展较快,产业化优势明显;本区科研、推广技术力量雄厚,果农技术水平较高。

鲁中山区、鲁西北平原主要栽培着色系富士及新红星品种。

河北、京、津地区主要集中在北部,以唐山和张家口等地为最好。

北京以密云、昌平和延庆为主。

天津是苹果新区,主要集中在郊区。

该地区主要发展着色系富士、短枝型元帅、乔纳金、金矮生等。

二、西北黄土高原产区该区域包括陕西渭北地区、山西晋南和晋中、河南三门峡地区和甘肃的陇东地区,2000年苹果总面积1271.4万亩,占全国的34.16%;产量772.79万吨,占全国的38.19%;出口量3.23万吨,占全国出口量的14.1%。

本区27个优先扶持县栽培面积、产量为726.3万亩和573.76万吨,分别占全区的57.13%和74.25%。

这一产区维度较低,大部分属于黄土高原,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11.8-16.6℃),土层深厚,是苹果优质产区。

陕西铜川、白水、洛川和甘肃天水等地,已经成为我国外销苹果的重要基地。

该地区苹果栽培品种主要是着色系富士、新红星、乔纳金等。

三、黄河故道和秦岭北麓产区该区包括豫东、鲁西南、苏北和皖北,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全国的11%和14%,今年秦岭北麓果区面积增长慢,而黄河故道果区则呈显著增长趋势。

黄河故道产区,地势低平,年平均气温13-15℃,1月份平均气温-1.6-1℃,7月份平均气温27-28℃,年降雨量700毫升左右,日照时数2300-2500小时,土壤为冲积沙土,土壤有机质少,偏碱,pH7-8,宜采用海棠做苹果嫁接砧木。

果树生长季节较长,幼树结果较早,果实成熟也偏早。

该地区优势品种主要为红富士。

四、西南冷凉高地产区该区包括四川阿坝、甘孜两个藏族自治州的川西地区,云南东北部的昭通、宜威地区,贵州西北部的威宁、毕节地区,西藏昌都以南和雅鲁藏布江中下游地带。

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全国的3%和2%。

西南冷凉高地产区维度低,海拔高,垂直分布差异明显,年平均温度在10-13.5℃之间,年降水量为800-1000毫升,多生产早熟苹果。

这一地区主栽金冠、元帅和红星等。

苹果优势区域布局规划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苹果生产国和消费国,苹果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占世界总量的40%以上,在世界苹果产业中占有重要地位。

2003年农业部制定《苹果优势区域发展规划(2003-2007年)》,确定了渤海湾和黄土高原二大优势产区。

规划实施5年来取得显着成效,我国苹果和苹果浓缩汁的国际市场地位进一步巩固,产业链条进一步延伸。

为适应新时期对苹果优势产业带建设的新要求,在总结上一轮规划实施成效、基本经验,分析产业发展制约因素和发展态势的基础上,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规划》发布实施以来,各级农业部门强化科技服务,加强良种繁育、基地建设、质量标准、市场开拓等,促进了优势区域农业产业结构的深化调整,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热情,吸引了国内外大批资金注入,各种现代农业生产要素加速聚集,促进了产业快速升级,提高了产业竞争力和国际地位,扩大了市场份额,推动了我国由苹果产业大国向产业强国的发展。

(一)主要成效1.生产集中度明显提高。

2007年我国苹果种植面积达到2943万亩,产量达到2786万吨。

优势区域所在的山东、陕西、辽宁、河北、河南、山西及甘肃7省的苹果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全国的86%和90%,与2002年相比分别增加2.4%和47.5%,平均单产提高44.3%。

优势区域平均亩产达到1130公斤,比全国平均单产高23%,比2002年提高了7.8个百分点。

2.品种结构和果品质量明显优化。

富士是我国栽植面积最大的优势品种,产量占全国总量的70%;新红星、首红等元帅系品种比重为9.2%,居第二位;自育品种秦冠和华冠产量分别占6.8%、2.1%;嘎拉、华夏、藤木一号、红将军等中、早熟品种发展较快;金红、青苹等一些适宜加工的品种日益丰富并形成规模生产。

在规划引导下,苹果套袋、疏花疏果、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技术得到广泛应用,有力地促进了果品质量的提高。

根据国家果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跟踪检测,两大优势产区果品质量安全合格率均达到99%,优质果率由规划前不足30%提高到55%。

3.产业化经营水平稳步提升。

优势区域内鲜苹果机械冷藏量上升6.4个百分点,气调贮藏量上升3个百分点,果品贮藏加工企业超过2200家,商品处理线近千条,年处理量占苹果产量的15%,明显带动了苹果优质生产基地建设和果品质量的提高,苹果深加工能力和企业规模不断扩大。

2007年苹果浓缩汁产量超过100万吨,比2002年提高2.1倍,其他苹果加工产品如鲜果汁、罐头、脆片、苹果醋等产量约40万吨。

前5位加工企业浓缩汁产量占全国70%以上。

4.出口创汇能力进一步增强。

2007年我国鲜苹果出口量和出口额分别为101.9万吨、5.127亿美元,比2002年增长188.1%,132.2%,位居世界第一位和第五位;苹果浓缩汁出口量104.27万吨,出口额12.45亿美元,分别比2002年增长251.8%和623.8%,占有60%的国际市场份额,居世界第一位。

其中,两大优势产区鲜苹果出口量和出口额分别占全国出口的54%、70%;苹果浓缩汁出口占全国的99%以上。

(二)总体评价规划科学划定了我国苹果产业发展的优势区域,准确定位了我国苹果产业发展方向。

通过规划实施,科学引导了产业布局的优化调整,有效促进了产业结构优化和产品质量提高,推动苹果成为我国最具市场竞争力的优势农产品之一。

经过五年的努力,规划提出的主要目标基本完成。

优势区域内苹果平均单产由1048公斤/亩提高到1130公斤/亩;优质果率达到55%,高于规划目标5个百分点;苹果出口量由30万吨增加到101.9万吨,超过规划目标11.9万吨;机械冷藏和气调贮藏分别达到鲜食果品的30.1%和10.1%,商品化处理能力达到20 %,完成规划目标;加工能力达到30.7%,高于规划目标10个百分点。

总体上看,我国正在由世界苹果生产大国向产业强国迈进,规模优势日益突出,市场竞争优势日益显现,但在苹果优良品种育种、栽培标准化、产后商品化处理、气调贮藏、营销能力及组织化程度等方面与世界先进水平还有较大差距。

(三)经验与启示规划实施取得明显成效,得益于中央、地方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关键在于坚持"三个结合"。

一是坚持资源禀赋与生产实际相结合,科学划定区域。

渤海湾优势区符合最适宜苹果生长气候条件7个指标中的6个,黄土高原优势区则完全满足7个指标的要求。

同时,优势区域的划定还兼顾了当地区位优势、产业基础和发展潜力等因素,实现了自然条件与生产实际的有机结合,真正做到了优中选优。

二是坚持规划引导与市场主导相结合,优化资源配置。

规划的实施有效引导了产业集聚和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

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部门不断加大对优势区域的支持力度,建设了3个苹果育种中心和22个良种繁育基地,实施了苹果套袋关键技术补贴项目,开展了无公害和绿色果品基地创建、有机果品认证、原产地标识认证等活动,有力地促进了苹果产业的快速发展。

三是坚持稳定生产与拓展加工相结合,加快产业升级。

规划实施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稳定种植面积,优化区域布局,努力提高生产水平,强化产后环节,使苹果产业链条进一步延伸,鲜食果品采后商品化加工处理和深加工能力等得到明显提高,带动了二三产业发展,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加快了产业升级步伐。

二、发展前景分析(一)市场供求分析2007年全国苹果总产量约2786万吨,其中国内鲜苹果消费约1770万吨,浓缩汁等加工用果量约910万吨,鲜果出口102万吨。

1.供给分析。

我国苹果种植面积1996年达到历史最高为4480万亩,以后几经调整,2004年降至2815万亩,2006年又回升到2848万亩,目前农民仍有较高的苹果种植积极性。

同时,上世纪80年代种植的苹果园已经陆续进入更新阶段,因此,在2010年以后将苹果栽培面积动态控制在3000万亩,对于稳定市场价格、保障农民收入是十分必要的。

市场需求的增加主要靠提高产量来满足。

按照近7年产量年均增速3.5%计算,到2010年国内苹果产量有可能达到2900万吨,2015年达到3430万吨。

2.需求分析。

鲜食苹果需求。

从国内消费需求看,近年我国人均鲜苹果消费量13.2公斤/年, 超过8.2公斤的世界人均消费水平。

预计2010-2015年我国年人均鲜苹果消费量在14公斤左右,按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预测,2010年我国人口将达到13.7亿,需要鲜苹果1918万吨;2015年人口将达到14.2亿,鲜苹果年需求量增加到1988万吨。

从出口需求看,近年我国苹果出口量年均增幅19%,预计今后仍将保持波动性上升趋势,按照年出口递增量计算,到2010年我国苹果出口量120万吨,2015年有可能达到170万吨。

加工苹果需求。

我国苹果汁加工行业已形成了4170吨/小时的加工能力,浓缩汁产量超过100万吨,产业发展规模主要受国际市场容量、国内市场开拓和原料供应的限制。

据行业协会分析,到2010年如果苹果浓缩汁产量达到120万吨,需要供应原料960万吨,其中,国内市场的消费比重至少提高10个百分点;2015年在稳定浓缩汁产量的同时,其他深加工产品,如苹果酒、苹果醋、苹果片等将有较大幅度的增加,苹果原料加工比重将继续保持总产量的30~35%,即1030~1200万吨。

2010年中国苹果总需求约3120万吨,2015年苹果总需求约3370万吨,供需基本平衡。

(二)发展潜力分析1.面积与产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