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婷致橡树教案精修订

合集下载

《致橡树》优秀教案(优秀10篇)

《致橡树》优秀教案(优秀10篇)

《致橡树》优秀教案(优秀10篇)高一语文《致橡树》教案篇一一、教材分析1、知识内容本课包括的主要内容有《致橡树》内涵的把握,象征手法的运用。

2、地位和重要性《致橡树》是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第一册的必修内容,是高考考查的内容范围;通过对这一节的学习,既可以让学生了解关于舒婷关于朦胧诗的知识,又可以加深对意象概念、象征手法的理解,而且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人生观。

3、教学目标根据《致橡树》一课的教学大纲及它在高中语文中的地位和作用,按照三个维度设计即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我制订了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初步了解作家作品,加深对当代诗特点和发展趋势的认识。

(2)能力目标:继续培养学生解读诗歌意象的能力;初步培养学生仔细品味意境与情感的能力及作品评价能力。

(3)情感目标: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培养独立自尊的伟大人格及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4、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诗歌中鲜明而又各具特色的意象。

理解诗歌中蕴含的丰富而又深刻的哲理。

难点:体会诗歌物中含情、情景交融、意味隽永、质朴晓畅等特色。

准确把握诗歌的情感与主题。

5、课时安排1课时二、教学方法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水平,我采取诵读感悟法、探究式阅读法以及多媒体教学方法。

这一节属于意象比较强的一节课,因此首先我布置学生预习,对有疑问的地方划上着重号,在上课开始时通过放配乐朗诵、学生齐读、个别同学单独读等方式使学生对诗歌大意有初步的了解。

然后提出问题,与学生共同探讨。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师生共同讨论的学习方法;运用设问、反问、疑问的教学语言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的思维活动紧跟上老师的教学思路,学生才有可能努力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是学习的“主导”。

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思维充分调动起来,对问题产生深刻的思考、探索,在此时教师再稍作一点点启发、点拨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充分发挥,体现了素质教育中能力的培养。

(完整版)舒婷《致橡树》(教案)

(完整版)舒婷《致橡树》(教案)

致橡树教学目标1、品味诗的意境,把握诗的内容和艺术手法,背诵诗歌2、培养独立自尊的人格和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教学重难点重点体会诗歌物中含情、意味隽永的特色难点感悟诗人渴求、提倡的独立平等、互相依存、亲密无间的爱情观教学方法诵读感悟法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情感意蕴。

教学内容及过程一、导入:爱情是永恒不老的话题,“在地愿为连理枝,在天愿做比翼鸟”的比翼双飞,“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心心相印,“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为泪始干”的忠贞不渝,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歌颂她的圣洁、美好,表达自己爱情观。

那么当代诗人舒婷又是怎样看待爱情的呢?让我们倾向女诗人的心声,倾向新时代爱情宣言——《致橡树》。

二、初读诗歌,体会诗歌的音乐美(一)教师范读,学生听读要求:注意节奏和重音(二)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这首诗有极强的节奏感,长短句错落有致,许多诗句两两对应,朗读时有跳跃感。

感情基调理智、冷静。

三、再读诗歌,整体感知1、第一层用了哪些意象来表情达意?抒发了怎样的情感?讨论、明确:第一层意象有:凌霄花、小鸟、泉源、险峰。

这一组意象均表现为依附橡树或无偿地付出自己的特点,表现出与橡树的不平等关系。

2、橡树和木棉树有何含义?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爱情观?讨论、明确:以橡树和木棉树两种高大壮美的乔木象征男性美和女性美,用它们比邻而活,并肩站立的形象来象征男女之间理想爱情。

诗人通过木棉树的自白,表达了一种独立平等、互依互助、坚贞热烈,既尊重对方,又珍视自身价值的新时代崭新的爱情观。

(学生对这种爱情观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应引导学生联系其他文学作品,阐释自己的观点,不要空洞评价)3、诗歌前后两层结构上有何特点?讨论、明确:结构上先破后立。

第一层诗人从现代女性觉醒意识出发,借助诗歌的意象,表达了争取女性尊严、独立自主的决心,这是对旧的爱情观的“破”。

第二层诗人对爱情的要求和憧憬,表现了她对爱情、婚姻关系的认真思考,流露出一个现代女性内心的期待和渴望,这是对新时代的爱情观的“立”。

《致橡树》教案

《致橡树》教案

《致橡树》教案《致橡树》教案4篇《致橡树》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了解朦胧诗特点。

2、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二、导语:本单元是诗歌单元,一路走来,我们领略了伟人伟人的万丈豪情;体味了诗人艾青的赤子情怀;而此刻,我们还将与一株美丽的木棉相逢,倾听一位不平凡的女性发出的爱情宣言致橡树。

(板书:课题、作者)三、设疑:一位不平凡的女性怎么会对橡树发表自己的爱情宣言呢?1、师简介作者(结合课文注释①):舒婷:中国当代朦胧派诗歌的代表人物(板书)。

2、引出朦胧诗概念(板书:第一教学目标),师生同看投影片:朦胧诗产生于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

内容含蓄隽永,形式虚实相生,它往往借助象征、比喻等手法,创造一种朦胧的艺术形象或意境,从而诱发人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使人获得特殊的审美享受。

代表诗人有舒婷、北岛、顾城等。

四、这位朦胧派代表诗人的爱情宣言到底是什么呢?让我们屏神静听那来自心灵深处的真实表白1、师朗诵全诗,配乐《海边的阿狄丽娜》(或听录音)2、请同学就所学知识浅谈:什么是爱情?3、师略论爱情(深情地):有人说,爱情就是一颗心与另外一颗心的碰撞;有人说,爱情就是黑暗中闪闪发光的钻石,就是撒在夜空里的一大把星星;也有人说,爱情使人欢乐,爱情令人痛苦,爱情给人力量,爱情让人迷惘。

是啊,因为爱情,卓文君奔向了司马相如;因为爱情,孟姜女哭倒了万里长城;因为爱情,林黛玉含恨焚诗稿;因为爱情,祝英台忍悲赴黄泉。

简简单单的两个字,引出了人世间多少酸甜苦辣、悲欢离合、恩恩怨怨;爱情因而便成了文人笔下永恒的主题,而有部电影则忍不住困惑地问道《爱情啊,你姓什么》?!是啊,爱情啊,你到底姓什么?五、让我们先听听美丽的木棉树的回答吧!(板书:木棉的自白)1、她说:爱不应该是这样的⑴请一女同学朗读此片断。

⑵请同学讨论归结:作者否定了哪几种爱情观?为什么?⑶师分析、明确:a首先,攀援的凌霄花。

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炫耀自己),为了追求高贵的地位,不顾一切地向上爬,完全置自身的人格尊严于不顾,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爱情?这是一种极力攀附(板书)的爱情。

舒婷《致橡树》(教案)

舒婷《致橡树》(教案)

舒婷《致橡树》(教案)第一章:诗歌背景与作者简介1.1 诗歌背景了解舒婷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

探讨《致橡树》的创作年代及其历史背景。

1.2 作者简介介绍舒婷的生平及其文学成就。

分析舒婷的创作风格及其对现代诗歌的贡献。

第二章:诗歌内容解析2.1 诗歌结构分析分析《致橡树》的诗歌结构,包括诗节、韵律、节奏等。

探讨诗人如何通过诗歌结构表达情感和意象。

2.2 诗歌意象与主题分析分析诗歌中的主要意象,如橡树、木棉等。

探讨诗歌主题,如坚韧不拔、独立自主等。

第三章:诗歌语言特色3.1 词语选择与运用分析诗歌中关键词语的选择与运用,如“橡树”、“木棉”等。

探讨诗人如何通过词语的选择表达情感和意象。

3.2 修辞手法与效果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探讨修辞手法在诗歌中的作用和效果。

第四章:诗歌情感表达4.1 诗人情感分析分析诗人在诗歌中的情感表达,如热爱、敬畏等。

探讨诗人如何通过诗歌表达个人情感。

4.2 读者情感共鸣探讨读者如何通过阅读诗歌产生情感共鸣。

分析诗歌对读者的情感启发和影响。

第五章:教学活动与讨论5.1 教学活动设计设计相关的教学活动,如朗读、讨论、写作等。

制定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估方式。

5.2 课堂讨论与反思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和建议。

引导学生反思诗歌的意义和价值,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

第六章:诗歌创作手法分析6.1 对比手法分析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如橡树与木棉的对比。

探讨对比手法在诗歌中的作用和效果。

6.2 象征手法分析诗歌中象征手法的运用,如橡树象征坚韧不拔的精神。

探讨象征手法在诗歌中的意义和影响。

第七章:诗歌与文化价值7.1 诗歌与时代背景探讨《致橡树》诗歌与时代背景的关系。

分析诗歌如何反映时代精神和价值观。

7.2 诗歌的影响力分析《致橡树》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力。

探讨诗歌对后世文学和文化的影响。

第八章:诗歌解读与欣赏8.1 诗歌解读方法介绍诗歌解读的方法和技巧,如关注诗歌的语言、形式和意象等。

舒婷《致橡树》教学设计

舒婷《致橡树》教学设计

舒婷《致橡树》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了解舒婷的生平及其代表作品
•理解《致橡树》的情感内涵与艺术价值
•掌握诗歌朗读和赏析的方法
•训练学生表达能力和创造思维
二、教学内容
1. 课前预习
学生阅读舒婷简介和《致橡树》诗歌原文,主要了解舒婷的诗歌风格及其主要代表作《致橡树》。

2. 诗歌赏析
2.1 语言感受
让学生结合生活和情感体验,谈谈《致橡树》中哪些词语、哪些句子让他们感触最深,让他们谈谈自己对这些词、句的想法和感受。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并分析一些在诗歌中充分体现诗人情感、思想、意境的语言文字、意象、形象的表现方法,拓展学生的语言体验和感受能力。

《致橡树》教学设计(精选10篇)

《致橡树》教学设计(精选10篇)

《致橡树》教学设计《致橡树》教学设计(精选10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

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致橡树》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致橡树》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的:1、初步了解现代诗歌的一般特点,提高阅读和鉴赏能力。

2、学习新诗借助鲜明生动的形象抒发感情的特点。

3、了解诗歌的象征手法,评判诗中表白的爱情观。

教学方法:1、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加强直观效果,营造诗画合一的氛围和意境。

2、指导学生朗读,追求声情并茂。

3、指导学生把握同类诗歌的特点和写法,学会鉴赏比较。

课时安排:一课时资料来源:电子声像材料(VCD光盘等)教学过程:一、提问导入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对爱情主题的课文,视为禁区,可今天,我们要来学习著名女诗人舒婷的新诗《致橡树》。

展示课题:致橡树问:本诗完整的标题应该是什么?同学回答,老师展示动画投影:木棉致橡树问:既然是木棉致橡树,那么,木棉又向橡树说了什么呢?电脑投影,配乐朗诵全诗(《梁山泊与祝英台—共读》)问:刚才我们已在《梁山泊与祝英台》的优美旋律中领略了《致橡树》一诗,木棉所表白的,有哪些层次?全诗首尾一致吗?答:木棉不愿做:凌霄花鸟儿泉源险峰日光春雨电脑投影:痴情的鸟(配鸟鸣)-泉源(配流水声)-险峰-日光–春雨问:难道这些有什么不好吗?木棉为什么要否定它们呢?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答:攀援、炫耀;痴情、单调;送来、慰藉;增加、衬托;从这些词中,我们能看出诗人反对什么样的爱情观呢?有哪些词语可以表达?“依附、附庸、奴性、无骨气、趋炎附势……”即是攀附型痴恋型奉献型因为这些是感情的单向奉献,而并非平等的心与心的交流,其思想根源是什么?封建的男尊女卑、三从四德。

展示上述内容的板书投影--板书1补充:诗歌《椰子树是什么?》电脑投影:诗歌《椰子树是什么?》有人说/它像芭蕉/还有人说/它像棕榈/我说/椰子树什么也不像/椰子树就是椰子树/因为/太像别人就会失掉自己问:有一部电影《女人不是月亮》,其意思是什么?还有哪些文学及影视作品也揭示了同样的主题?回答:易卜生的《娜拉》(即《玩偶之家》)此外,“甚至日光、甚至春雨”结构完整吗?怎样补全?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归结并播放投影:甚至也不止像日光,照亮你的前程,温暖你的心灵;甚至也不止像春雨,播洒爱的甘霖,滋润你的心田;……总结:全诗行文至此,我们可以发现:诗人采取“破”的思维方式,目的是引出诗的下半部分,即——立:并肩站立的树,根相握、叶相触;展示投影:并肩的树。

《致橡树》优秀教案(精选7篇)

《致橡树》优秀教案(精选7篇)

《致橡树》优秀教案《致橡树》优秀教案(精选7篇)《致橡树》优秀教案篇1一、导语:爱情是人生中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从古至今许多文人墨客尽情歌颂的事物,“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理枝”、“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便是古人留下的表达爱情的千古绝唱。

虽然爱情这一主题亘古不变的,但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的爱情观是不断发展的,今天我们来学习我国当代著名女诗人舒婷的代表作《致橡树》,看看她在这里表达的是怎样的爱情观。

(板书课题、作者)二、教师简介作者:舒婷:原名龚佩瑜,中国当代朦胧派诗歌的代表人物。

主要作品有:《双桅船》、《舒婷顾城抒情诗选》,散文集《烟》,她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获一九七九至一九八○年全国优秀诗歌奖,她的诗被译成多国文字,是新时期以来最受青年欢迎的诗人,她与同时代的北岛、顾城都是朦胧诗派的代表。

《致橡树》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作之一,是诗人用一种内心独白方式表达新型爱情观的诗歌。

三、教师解题:致:向对方表示礼节或情意,有倾诉、表白之意。

四、让我们静听来自诗人心灵深处的真实表白吧。

1.师范读。

(要求:学生注意体会语气、语调和重点字词的读音及诗的写法)2.指名读。

(教师作诵读评价、指导)3.齐读。

(教师板书重点字词)五、教师提问:此诗中出现了三个人称代词,请同学们找出来并指出各指代什么?生齐答:“我”指木棉,“你”指橡树,”我们”指木棉和橡树在一起。

六、分析诗歌:1.师问:此诗阐述的是一种新型的爱情观,诗歌从什么地方开始阐述的?生答:不这些都还不够。

2.师问:“不”,是个否定词,它否定什么?明确:否定旧的、传统的爱情观,有否定就得提出肯定的东西,从这里引入崭新的爱情观。

3.解读第一层:(1)集体朗读第一层。

(2)师问:诗人在这一层中运用了哪些意象来否定传统的爱情观?请同学们在书上划出。

明确:凌霄花、鸟儿、泉源、险峰、日光、春雨。

①攀援的凌霄花它是一种藤本植物,没有直立的茎,但它为追求高贵的地位,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不顾一切向上爬,完全置身的人格尊严不顾,借橡树来证明自己价值的存在,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爱情?是一种“极力攀附”(板书)的爱,夫贵妻荣。

致橡树教案6篇

致橡树教案6篇

致橡树教案6篇致橡树教案篇1教学目标1读懂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并能就这件事发表自己的意见2感受到工程师与工人身上高尚的情操。

3培养孩子从小养成保护环境的意识,并能想出具体的操作方法付诸以行动。

教学重点:能从具体的词句中感受到工人与工程师的高尚情操教学难点:能从具体的词句中感受到工人与工程师的高尚情操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收集有关环境保护方面的资料。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小村庄的人为了眼前不错的生活,几乎砍光了树木,结果毁灭了家园.下面这文章写的就是人与树的故事。

读读课文,想想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再交流一下对这件事的看法。

2、揭题:《路旁的橡树》二、自学课文1、自由读文,边读边想:这是一棵怎样的橡树?它的命运究竟是如何的?2、反馈:①出示句子:它是那么粗壮、结实、挺拔、就像草原的哨兵一样。

a、请读读这句话,说说你的脑海中出现一棵怎样的树?b、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想想,这棵橡树会有多大的年龄,究竟对于我们的生存环境有什么样的关系?②这棵橡树将要遭遇什么呢?请结合文中的内容简要交流一下。

③最终这棵橡树因为城市建设的需要而被砍掉了吗?请结合文中的内容说一说。

三、品读具体语句体会人物心情。

1、本该为了加强城市之间的联系而要被砍掉的一棵橡树为什么最终被保存下来,而那条沟通两座城市之间的那条道路却因此而拐了一个弯呢?请再读课文,边读边想:到底是谁救了这棵橡树?划出相关的句子。

2、反馈①工程师救了橡树a、出示句子:工程师拿出一根楔子,走到离橡树100米的地方,把楔子打进了地里。

“现在谁也不会责备我们了。

”他轻声地说。

请你想像一下,这里的“谁”会指哪些人?为什么?b、是不是工程师一开始就决定把这棵橡树保留下来呢?出示句子:他把目光转向橡树,叹了口气。

“计划是不可以修改的。

”工程师说。

试着想像:如果你就是当时的那位工程师,你当时的心理是怎样的?②工人救了像树理由:a、突然,工人们停下来,把排水管放在地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舒婷致橡树教案
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GGQT-GX8G08Q8-GNQGJ8-MHHGN#
致橡树
教学目标
1、品味诗的意境,把握诗的内容和艺术手法,背诵诗歌
2、培养独立自尊的人格和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诗歌物中含情、意味隽永的特色
难点感悟诗人渴求、提倡的独立平等、互相依存、亲密无间的爱情观
教学方法
诵读感悟法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情感意蕴。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导入:
爱情是永恒不老的话题,“在地愿为连理枝,在天愿做比翼鸟”的比翼双飞,“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心心相印,“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为泪始干”的忠贞不渝,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歌颂她的圣洁、美好,表达自己爱情观。

那么当代诗人舒婷又是怎样看待爱情的呢让我们倾向女诗人的心声,倾向新时代爱情宣言——《致橡树》。

二、初读诗歌,体会诗歌的音乐美
(一)教师范读,学生听读
要求:注意节奏和重音
(二)学生自由朗读
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这首诗有极强的节奏感,长短句错落有致,许多诗句两两对应,朗读时有跳跃感。

感情基调理智、冷静。

三、再读诗歌,整体感知
1、第一层用了哪些意象来表情达意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讨论、明确:第一层意象有:凌霄花、小鸟、泉源、险峰。

这一组意象均表现为依附橡树或无偿地付出自己的特点,表现出与橡树的不平等关系。

2、橡树和木棉树有何含义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爱情观
讨论、明确:
以橡树和木棉树两种高大壮美的乔木象征男性美和女性美,用它们比邻而活,并肩站立的形象来象征男女之间理想爱情。

诗人通过木棉树的自白,表达了一种独立平等、互依互助、坚贞热烈,既尊重对方,又珍视自身价值的新时代崭新的爱情观。

(学生对这种爱情观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应引导学生联系其他文学作品,阐释自己的观点,不要空洞评价)
3、诗歌前后两层结构上有何特点
讨论、明确:
结构上先破后立。

第一层诗人从现代女性觉醒意识出发,借助诗歌的意象,表达了争取女性尊严、独立自主的决心,这是对旧的爱情观的“破”。

第二层诗人对爱情的要求和憧憬,表现了她对爱情、婚姻关系的认真思考,流露出一个现代女性内心的期待和渴望,这是对新时代的爱情观的“立”。

4、你喜欢这首诗的哪些诗句为什么
这首诗有一种优美典雅的冷静美,可以多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认识。

5、背诵诗歌?
四、拓展链接
比较分析李商隐《无题》、白居易《长歌行》、《诗易氓》和裴多菲《我愿是急流》对爱情的评说
讨论、明确:
李商隐《无题》(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为泪始干)忠贞不渝
白居易《长歌行》(在地愿为连理枝,在天愿做比翼鸟)比翼双飞、相依相存
《诗易氓》(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女性对难男性的依附
裴多菲《我愿是急流》依靠与被依靠,慰藉与被慰藉的关系,男性作为时代的挑战者,社会的主宰者,而女性是小鱼、小鸟、常青藤,往往温柔地依附男性,给爱人带去精神的慰藉。

秦观《鹊桥仙》(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山盟海誓,心心相印
板书设计
致橡树
——木棉的自白
橡比邻而居木凌霄花
比肩站立花鸟
坚贞热烈泉源
树独立平等棉险峰
钢枝铁干红硕花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