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科学上册第3章金属与盐2《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教案(新版)华东师大版
金属活动性顺序(教案)

第2课时金属活动性顺序课标要求【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验判断金属的活泼性程度。
(2)通过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学习,能对有关的置换反应进行简单的判断,并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2.过程与方法(1)课堂中,教师组织、引导和点拨,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和讨论交流,认识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2)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能用化学语言表达有关信息。
(3)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加工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学习习惯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金属与金属化合物溶液的对比实验,初步形成仔细观察实验现象的习惯,建立从细微实验现象差别分析得出实验结论的意识。
(2)“真假黄金饰物”的鉴别,使学生体会到化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学习价值,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金属活动性顺序。
【教学难点】1.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初步探究。
2.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
【教具准备】锌片、铁丝、铜丝、铝丝、CuS04溶液、AgN03溶液、NaCl溶液、Al2(S04)3溶液、试管(若干)等。
教学过程【复习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金属与氧气的反应,金属与酸的反应以及置换反应的概念,现在让我们通过一组实验来探究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
【活动与探究】请同学们分组完成课本P11~P12实验,并记录好反应现象。
通过上述实验我们发现什么问题?(用化学方程式描述实验结果)【交流回答】根据上述反应,同学们能否得出铜、铝、银的金属活动性顺序?【得出结论】金属活动性:A1>Cu>Ag【归纳总结】经过了许多类似上述实验的探究过程,人们进行认真的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的分析,归纳总结出了常见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金属的位置越靠前,它的活动性就越强。
同学们是否发现:金属活动性顺序中为什么有氢的位置,有何作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在化学学习和研究中有何重要应用呢?【交流回答】排在氢前的金属能置换出酸中的氢,生成氢气,而排在氢后的金属不能置换出酸中的氢(即不反应)。
《第三章2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作业设计方案-初中科学华东师大12九上

《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设计旨在通过实践操作和理论学习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掌握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概念,理解金属与其它物质之间反应的规律,提高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
二、作业内容本课时的作业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理论学习:学生需认真阅读教材中关于金属活动性顺序的章节,理解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概念及意义,并掌握金属活动性顺序的规律。
2. 实验操作:学生需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金属与酸反应的实验,观察并记录不同金属与酸反应的速率和现象,通过实验结果初步判断金属的活动性。
3. 探究活动:学生需结合所学知识,自主设计实验方案,探究不同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情况,并记录实验结果,分析不同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4. 作业报告:学生需根据上述学习和实验情况,撰写一份关于《金属的活动性顺序》的作业报告,包括理论知识的学习心得、实验过程记录以及自主探究的分析结果。
三、作业要求本作业的要求如下:1. 学生需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所有学习、实验和报告撰写任务。
2. 理论学习要认真细致,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概念及规律有深入理解。
3. 实验操作要严格按照教师指导进行,注意安全操作规范,并详细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4. 探究活动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自主能力,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并完成实验。
5. 作业报告要条理清晰、内容完整,包括理论知识的学习心得、实验过程记录以及自主探究的分析结果。
6. 报告需用科学术语准确描述实验现象和结果,并附上适当的图表或照片以支持分析。
四、作业评价作业评价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 理论学习情况:学生是否理解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概念及规律。
2. 实验操作情况:学生是否按照教师指导进行实验操作,实验过程和结果是否准确记录。
3. 探究活动情况:学生是否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并完成实验,探究结果是否符合预期。
4. 报告撰写情况:报告内容是否条理清晰、完整,是否用科学术语准确描述实验现象和结果。
(华师大版)九年级 科学 上册 优秀教学教案(全套)

2 158
32
;
6g
x
还可以采用横列,即 2×158:32=6g:x。一般情况下采用纵列比较好,因为有时题中 所给的质量数字会和相对分子质量有某种关系,从而使得计算简单。如用 158g 高锰酸钾加 热分解,可以制得多少克氧气?采用纵列法得
教学重点:
1、分解反应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 2、分解反应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及收集装置的探讨。
教学难点:
分解反应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及仪器、装置的探讨。
教学过程:
一、分解反应制取氧气: 1、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1)实验原理:高锰酸钾—加—热→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实验装置
发生装置
收集装置
(2)实验步骤:
教师活动:简单介绍奇数配偶法和观察法配平方法。 总结、扩展: 1、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左写反应物,右写生成物; 中间连等号,条件要注清; 生成气体、沉淀,箭头要标明。 2、最小公倍数配平法步骤: ①找出在反应式两边各出现过一次,并且两边原子个数相差较多或最小公倍数较大的元 素作为配平的突破口。 ②求它的最小公倍数。 ③推出各化学式前面的系数。 ④把横线改成等号。 ⑤检查。
1.1《化学方程式》教案
教学目标:
1、化学方程式的概念。 2、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原则和书写方法。 3、化学方程式的含义和读法。
教学重点:
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教学难点:
化学方程式的配平。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前面我们学习了质量守恒定律,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是什么,为什么反应前 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相等?理解应用质量守恒定律应注意哪些问题?
九年级科学上册第3章金属与盐2《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教案(新版)华东师大版

《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了解金属活动性顺序。
2.技能目标:进一步掌握金属和酸反应的操作技能和探究性学习的一般方法和步骤;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归纳和推理能力。
3.通过学习金属活动性性顺序,培养与发展学生的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金属活动性顺序。
教学难点:实验的设计及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
教学准备:稀硫酸、锌粒、铝片、铁屑、镁条、铜片、带支管的试管、烧杯、橡皮管、导管、钟表、氯化铝溶液、硝酸锌溶液、硫酸亚铁溶液、硫酸铜溶液、托盘天平等。
教学过程:一、问题情景:化学反应有快有慢,研究不同金属的活泼性强弱,具有实际的意义。
例如,在实验中,用活泼金属跟稀硫酸或稀盐酸作用制取氢气的反应,既不能太快,又不能太慢,必须选择快慢适宜的反应,否则,就不能满足实验的要求。
怎样研究锌、铝、铁、镁、铜五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呢?二、探究新知:1.猜想假设:思考:金属的活动性强弱表现在哪些方面?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得出结论。
金属的活动性表现在跟稀硫酸、稀盐酸反应速度快慢或能否跟某些盐发生置换反应等方面。
那么,我们用什么办法来证实呢?2.设计方案、动手实验: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设计并完成实验。
方案一:A.在一支带支管的试管内注入3毫升稀硫酸,将支管与导管相连接,并把导管的另一端伸入盛有水的烧杯里。
B.取一片表面光亮洁净的锌片,投入试管中,立即用橡皮塞将试管口塞紧。
观察计算并记录30秒内烧杯里冒出水面的氢气泡数目。
C.取大小相同、表面光亮洁净的镁片、铝片、铜片和铁片,代替锌片重复以上实验。
D.比较上述这四种金属在30秒内的氢气泡数目,就可以知道这四种金属跟稀硫酸反应的相对快慢。
镁、铝、锌、铁,铜跟稀硫酸反应的快慢顺序:镁;铝、锌、铁、铜(不反应)。
方案二:a把铁片插入硫酸铜溶液中片刻,然后取出,观察铁片表面是否发生变化,并用天平测出溶液的质量有无发生变化,如有,则证明铁的活动性比铜强。
B.上述同样的方法,相同条件,尝试把锌片插入硫酸亚铁溶液,铝片插入Zn(NO3)2溶液,镁条插入AlCl3溶液,看它们的表面有无发生变化。
金属活动性顺序教案

金属活动性顺序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金属活动性的概念,掌握金属活动性顺序。
2.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二、教学内容:1. 金属活动性的概念。
2. 金属活动性顺序的确定。
3. 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1. 金属活动性的概念及意义。
2. 金属活动性顺序的的记忆和应用。
四、教学难点:1. 金属活动性顺序的运用。
2. 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
五、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金属活动性。
2. 运用实验法验证金属活动性顺序。
3. 利用案例分析法培养学生运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生活现象。
一、金属活动性的概念1. 引入:讨论金属的化学性质,引导学生思考金属的活性。
2. 讲解:介绍金属活动性的定义,解释金属活动性的意义。
二、金属活动性顺序的确定1. 实验:设计实验让学生观察金属与酸反应的情况,引导学生发现金属活动性的规律。
2. 讲解:介绍金属活动性顺序,讲解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原理。
3. 互动:学生提问,教师解答。
三、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1. 案例分析:分析生活中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实例,如金属防腐蚀、金属焊接等。
2. 实验:设计实验让学生运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决问题,如设计实验分离混合金属。
3. 互动:学生提问,教师解答。
四、金属活动性顺序的记忆和巩固1. 游戏:设计金属活动性顺序的记忆游戏,如金属活动性顺序接龙、金属活动性顺序拼图等。
2. 练习:布置金属活动性顺序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3. 互动:学生提问,教师解答。
五、金属活动性顺序在生活中的应用1. 案例分析:分析金属活动性顺序在生活中的应用,如金属的腐蚀与防护、金属的回收利用等。
2. 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金属活动性顺序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分享给其他小组。
六、实验探究:金属活动性的验证1. 实验设计:安排一系列金属与不同酸反应的实验,如盐酸、硫酸等,使用不同的金属如铁、铜、锌等。
金属活动性顺序教学设计

反应时间 0 1.判断金属活动性顺序:曲线斜率越大,说明单位时间内产生氢气多,反应快,金属活动性顺序强。
2.根据图象曲线的高低,判断相对原子质量大小(等价等量金属与足量酸反应,在m---t曲线中, 曲线越高,相对原子质量越小;反之,则大。
习题3:等质量的A、B、C三种金属分别与质量相同,质量分数也相同的稀硫酸充分反应放 出氢气的情况如下图所示:
• Fe +
Cu(NO3)2
-------------------- 5 --------------------4
--------------------3
AgNO3
-------------------- 2 加入Fe量
-------------------- 1
2.多种金属+一种盐 例:将Cu、Fe混合物放入AgNO3溶液中,析出固体与溶液中溶质的情况是
说出所用试剂名称操作步骤及现象结论金属活动性顺序表金属与酸反应金属与盐反应金属与混合盐反应反应条件反应快慢有关量计算反应条件反应次序本课小结谢谢大家
金属活动性顺序教学设计
三.教学目标
• 在以上对教材及学情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初中《化学课程标准》及《考试说明》对这部分内容的要求, 确立三维目标如下:
• 1.知识与技能: (1)复习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并学会应用; (2)通过对不同类型习题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和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学会有关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实验设计,初步学习控制实验条件及对验现象进行比较、分析、概括 并获取结论的方法。 (2)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再次探究活动中,培养勇于探究、乐于思考、善于合作的科学意识产生学习成功的过程体验。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增强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意识; (3)通过学习,使学生体会到化学与人类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
初中科学华东师大版九年级上金属与盐2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华师大版九上科学第三章第二节金属的活动性顺序练习题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一)1.一种__单质__与一种__化合物__反应生成另一种__单质__与另一种__化合物__的反应叫置换反应。
2.默写金属活动性顺序,由强到弱分别是__钾钙钠镁铝锌铁锡铅(氢)铜汞银铂金__。
3.用砂纸将锌片、铜片和镁条表面的氧化物除掉,然后分别投入三支盛有相同质量分数的盐酸的试管中,反应最快的是__镁条__,化学方程式是__Mg+2HCl===MgCl2+H2↑__。
反应最慢的是__锌__,化学方程式是__Zn+2HCl===ZnCl2+H2↑__,不反应的是__铜__,由此可以推出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由强到弱是__镁锌铜__。
4.出土的古文物中,金器保存完好,铜器表面有锈迹,而铁器锈迹斑斑。
这表明金、铜、铁的金属活动性从强到弱的顺序是(C)A.金、铜、铁B.铁、金、铜C.铁、铜、金D.铜、金、铁【解析】金属活动性越活泼越容易与空气和水反应。
5.化学的研究目的就是帮助人们认识、改造和应用物质,把金属矿物冶炼成金属就是人们利用化学方法实现物质改造的典型范例。
下表中不同的金属被开发和利用的年代不同,从化学反应的角度看,决定这一年代先后顺序的关键因素是(A)A.金属的活动性B.金属的导电性C.金属的延展性D.地壳中金属元素的含量【解析】根据活动性的先后来开发。
6.将甲、乙两种金属片分别放入硫酸铜溶液中,甲表面析出金属铜,乙没有明显现象。
据此判断,三种金属的金属活动性顺序是(A)A.甲>铜>乙B.铜>甲>乙C.乙>铜>甲D.甲>乙>铜【解析】甲可以置换金属铜,说明甲比铜活泼,乙不能置换,说明乙活泼性小于铜,更小于甲。
7.将金属M置于硫酸锌溶液中,无明显现象发生;而将其置于硫酸铜溶液中,表面有红色固体物质析出。
由此可判断M、Zn、Cu的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B)A.M、Zn、Cu B.Zn、M、CuC.Zn、Cu、M D.Cu、M、Zn【解析】M不能置换锌,说明金属活动性小于锌;可以置换硫酸铜中的铜,说明金属活动性大于铜。
金属活动性顺序教案

金属活动性顺序教案第一章: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概念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定义和意义。
让学生掌握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基本规律。
1.2 教学内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定义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意义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基本规律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定义和意义。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基本规律。
1.4 教学步骤1.4.1 导入:引导学生思考金属的化学性质和活动性。
1.4.2 讲解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定义和意义。
1.4.3 分析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基本规律。
1.4.4 案例分析:举例说明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
第二章: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测定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测定方法。
让学生掌握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测定技巧。
2.2 教学内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测定方法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测定技巧2.3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指导学生进行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测定。
采用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测定技巧。
2.4 教学步骤2.4.1 导入:回顾上一章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测定方法。
2.4.2 讲解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测定方法。
2.4.3 指导学生进行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测定实验。
2.4.4 引导学生探讨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测定技巧。
第三章: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领域。
让学生掌握金属活动性顺序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方法。
3.2 教学内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领域金属活动性顺序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方法3.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了解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领域。
采用问题解决法,指导学生掌握金属活动性顺序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方法。
3.4 教学步骤3.4.1 导入:引导学生思考金属活动性顺序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4.2 讲解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领域。
3.4.3 分析金属活动性顺序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方法。
3.4.4 案例分析:举例说明金属活动性顺序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科学上册第3章金属与盐2《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教案(新
版)华东师大版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了解金属活动性顺序。
2.技能目标:进一步掌握金属和酸反应的操作技能和探究性学习的一般方法和步骤;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归纳和推理能力。
3.通过学习金属活动性性顺序,培养与发展学生的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
金属活动性顺序。
教学难点:
实验的设计及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
教学准备:
稀硫酸、锌粒、铝片、铁屑、镁条、铜片、带支管的试管、烧杯、橡皮管、导管、
钟表、氯化铝溶液、硝酸锌溶液、硫酸亚铁溶液、硫酸铜溶液、托盘天平等。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景:
化学反应有快有慢,研究不同金属的活泼性强弱,具有实际的意义。
例如,在实验中,用活泼金属跟稀硫酸或稀盐酸作用制取氢气的反应,既不能太快,又不能太慢,必
须选择快慢适宜的反应,否则,就不能满足实验的要求。
怎样研究锌、铝、铁、镁、铜
五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呢?
二、探究新知:
1.猜想假设:
思考:金属的活动性强弱表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得出结论。
金属的活动性表现在跟稀硫酸、稀盐酸反应速度快慢或能否跟某些盐发生置换反应
等方面。
那么,我们用什么办法来证实呢?
2.设计方案、动手实验: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设计并完成实验。
方案一:
A.在一支带支管的试管内注入3毫升稀硫酸,将支管与导管相连接,并把导管的另一端伸入盛有水的烧杯里。
B.取一片表面光亮洁净的锌片,投入试管中,立即用橡皮塞将试管口塞紧。
观察计算并记录30秒内烧杯里冒出水面的氢气泡数目。
C.取大小相同、表面光亮洁净的镁片、铝片、铜片和铁片,代替锌片重复以上实验。
D.比较上述这四种金属在30秒内的氢气泡数目,就可以知道这四种金属跟稀硫酸反应的相对快慢。
镁、铝、锌、铁,铜跟稀硫酸反应的快慢顺序:镁;铝、锌、铁、铜(不反应)。
方案二:
a把铁片插入硫酸铜溶液中片刻,然后取出,观察铁片表面是否发生变化,并用天平测出溶液的质量有无发生变化,如有,则证明铁的活动性比铜强。
B.上述同样的方法,相同条件,尝试把锌片插入硫酸亚铁溶液,铝片插入Zn(NO3)2溶液,镁条插入AlCl3溶液,看它们的表面有无发生变化。
这样就可知五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3.得出结论:
结论:活动性顺序为:Mg>AI>Zn>Fe>Cu。
4.思维延伸:
然后,请分别用不同方案的学生简单表述自己的方法和结论,让全体同学在积极地探索过程中,很自然地得出结论:不管用什么方法,都能证实这五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都是:Mg>Al>Zn>Fe>Cu。
学生思考讨论:两种方案的结论是否一样?为什么?请分析原因?
讲述:经过人们长期的实践,总结出常见金属的化学活动顺序。
板书:
K、CA.NA.Mg、Al、Zn、FE.Sn、PB.(H)、Cu、Hg、Ag、Pt、Au。
钾、钙、钠、镁、铝、锌、铁、锡、铅、氢、铜、汞、银、铂、金。
金属活动性自强到弱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金属的位置越靠前.它在水溶液里就越容易失去电子变成阳离子,活动性就越强:排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酸里的氢,排在氢后面的金属不能置换出酸里的氢。
提问:金属活动性顺序是人们经过长期的实践总结出来的,它的实际应用很重要,酸的第二条通性,就可改成:酸能跟什么性质的金属反应,生成相应的盐和氢气?
二、金属的腐蚀与防护:
1.探究铁钉生锈的条件。
2.铁与空气中的氧气和水直接接触时,易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红褐色物质——铁锈。
3.铜长时间裸露在潮湿的空气中也会失去光泽,生成绿色的铜锈。
4.介绍金属的防护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