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管理大师戴明与管理十四要点共31页文档
戴明博士质量管理十四要点

戴明博士质量管理十四要点& PDCA循环1.创造产品与服务改善的恒久目的:最高管理层必须从短期目标的迷途中归返,转回到长远建设的正确方向。
也就是把改进产品和服务作为恒久的目的,坚持经营,这需要在所有领域加以改革和创新。
2.采纳新的哲学:必须绝对不容忍粗劣的原料,不良的操作,有瑕疵的产品和松散的服务。
3.停止依*大批量的检验来达到质量标准:检验其实是等于准备有次品,检验出来已经是太迟,且成本高而效益低。
正确的做法,是改良生产过程。
4.废除"价低者得"的做法:价格本身并无意义,只是相对于质量才有意义。
因此,只有管理当局重新界定原则,采购工作才会改变。
公司一定要与供应商建立长远的关系,并减少供应商的数目。
采购部门必须采用统计工具来判断供应商及其产品的质量。
5.不断地及永不间断地改进生产及服务系统:在每一活动中,必须降低浪费和提高质量,无论是采购、运输、工程、方法、维修、销售、分销、会计、人事、顾客服务及生产制造。
6.建立现代的岗位培训方法:培训必须是有计划的,且必须是建立于可接受的工作标准上。
必须使用统计方法来衡量培训工作是否奏效。
7.建立现代的督导方法:督导人员必须要让高层管理知道需要改善的地方。
当知道之后,管理当局必须采取行动。
8.驱走恐惧心理:所有同事必须有胆量去发问,提出问题,表达意见。
9.打破部门之间的围墙:每一部门都不应只顾独善其身,而需要发挥团队精神。
跨部门的质量圈活动有助于改善设计,服务,质量及成本。
10.取消对员工发出计量化的目标:激发员工提高生产率的指标、口号、图像、海报都必须废除。
很多配合的改变往往是在一般员工控制范围之外,因此这些宣传品只会导致反感。
虽然无须为员工订下可计量的目标,但公司本身却要有这样的一个目标:永不间歇地改进。
11.取消工作标准及数量化的定额:定额把焦点放在数量,而非质量。
计件工作制更不好,因为它鼓励制造次品。
12.消除妨碍基层员工工作畅顺的因素:任何导致员工失去工作尊严的因素必须消除,包括不明何为好的工作表现。
戴明质量管理14条

戴明质量管理14条戴明博士提出的十四条思想,虽然已是上世纪的事情,虽然从现在的眼光看,还没那么系统性,有些条可能还可以进行进一步整合,但对质量管理的相关见解,无疑鞭策入里,其思想至今仍然熠熠生辉!1.提高产品与服务要有持续不变的目的。
此目的是要具有竞争力、持续经营,以及提供变业机会。
2.采用新观念。
我们处在一个新经济时代,西方管理翥挑战,了解自己的责任,并领导转型。
3.停止靠检验来提高质量。
第一次就把产品做好,不再依赖大量的检验。
4.废除以最低价竞标的制度。
以降低总成本的方法来取代,每项材料以单一供应商为原则,建立彼此之间忠实与依赖的长期关系。
5.不断地提高生产与服务系统,以提高质量与生产力,从而成本也会不断降低。
6.建立在职训练制度。
7.建立领导体系。
管理的目的是帮助员工,让他表现得更好,更有效率地使用机器设备。
管理者的管理也需要重新检修,就像员工一样。
8.排除恐惧,使人人都能有效地为公司工作。
9.破除部门与部门间的藩篱。
研发、设计、销售与生产人员必须团结合作,并事先发觉产品及服务所可能碰到的潜在问题。
10.消除那些要求员工做到零缺点及高生产力水准的口号、训示及目标。
这些东西只会造成反效果,因为造成低质量和生产力的许多原因是系统的问题,而非工人所能控制。
11.废除工作现场的工作标准量,代之以领导;废除目标管理、数字管理法及数值目标,代之以领导。
12.排除那些不能让工人以技术为荣的障碍。
管理者的职责,必须由仅重视数量改为重视技师;排除那些不能让管理人员及工程师以技术为荣的障碍。
这也就是说年度考绩制度及目标管理必须停用。
13.建立一个有活力的教育与自我提高机制。
14.让公司每个都致力于转型。
这种转型是每一个人的工作。
戴明.质量管理14条

☆戴明学说“十四要点(Deming's 14 Points)”1.创造产品与服务改善的恒久目的:最高管理层必须从短期目标的迷途中归返,转回到长远建设的正确方向。
也就是把改进产品和服务作为恒久的目的,坚持经营,这需要在所有领域加以改革和创新。
(品牌、责任、价值)2.要有一个新的管理思想。
不允许出现交货延迟或差错和有缺陷的产品和松散的服务。
(品牌、责任、诚信)3.要有一个从一开始就把质量造进产品中的办法,而不要依靠检验去保证产品质量。
检查实验只是手段或一种证明方法。
正确的做法,是改良生产过程。
(流程、标准、过程监控)4.要有一个最小成本的全面考虑。
在原材料、标准件和零部件的采购上不要只以价格高低来决定对象。
公司一定要与供应商建立长远的关系,并减少供应商的数目。
采购部门必须采用统计工具来判断供应商及其产品的质量。
(长期、稳定、较低的成本,稳定的合作关系)5.要有一个识别体系和非体系原因的措施。
85%的质量问题和浪费现象是由于体系的原因,15%的是由于岗位上的原因。
不断地改进生产及服务系统。
(合理的体系,规范、标准的实施)6.建立现代的岗位培训方法:培训必须是有计划的,且必须是建立于可接受的工作标准上。
不只是培训现场操作者怎样干,还要告诉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干。
(知识、技能、经验,责任、价值)7.要有一个新的领导方式,不只是管,更重要的是帮,领导自己也要有个新风格。
(以身作则,言传身教)8.要在组织内有一个新风气,鼓励员工提出问题,表达意见。
(尊重、和谐、鼓励异议)9.要在部门间有一个协作的态度,打破部门之间的围墙,发挥团队精神。
帮助从事研制开发、销售的人员多了解制造部门的问题。
(和谐、凝聚,共同价值)10.取消对员工发出计量化的目标,要制定出一个激励、教导员工提高质量和劳动生产率的好办法。
不能只对他们喊口号、下指标。
(个人愿望、追求,考核与激励)11.要有一个随时检查工时定额和工作标准有效性的程序,并且要看它们是真正帮助员工干好工作,还是妨碍员工提高劳动生产率。
戴明的质量管理14条

戴明的质量管理14条
戴明的质量管理14条是指戴明(W. Edwards Deming)所提出的质量管理原则,也被称为Deming的14个管理观点。
这些原则旨在提高组织的质量、效率和竞争力。
以下是戴明的质量管理14条:
1. 制定目标:明确组织的目标和方向,以便依据目标进行管理和决策。
2. 采取系统化的方法:将管理视为一个系统,通过相互关联的过程和活动来实现质量的持续改进。
3. 采用长期的视角:长期的质量改进需要持续投入和支持,不能仅仅局限于短期目标。
4. 采纳科学的方法:基于数据和证据制定决策,避免凭个人经验和直觉做出决策。
5. 增加知识和技能:持续培训和提高员工的知识和技能,以提高组织的质量和效率。
6. 采用现代方法管理:引入先进的管理技术和方法,以提高工作过程的效率和质量。
7. 优化团队合作:建立团队合作的文化,鼓励员工之间的合作和协调。
8. 消除恐惧:鼓励员工主动参与质量改进,消除对变化和创新的恐惧。
9. 打破壁垒:建立跨部门的协作和沟通机制,消除各部门之间的分隔和障碍。
10. 消除指标导向:不仅仅依赖于指标和数据,要综合考虑质量、效率和员工满意度。
11. 促进持续改进:不断寻求和实施质量和效率的改进措施,
以逐步提升组织的绩效。
12. 采用员工参与的方法:鼓励员工参与质量管理和决策过程,增加他们的责任感和投入。
13. 优化供应链:建立良好的供应链管理机制,确保供应商的
质量符合要求。
14. 采用持续学习的理念:不断学习和适应新的质量管理理念
和技术,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
戴明管理的14条法则

戴明管理的14条法则戴明(Edward Deming)是一位美国质量管理专家,被誉为现代质量控制的奠基人之一、他提出了一系列管理方法和原则,即“戴明管理的14条法则”,这些法则被广泛应用于组织和企业的管理实践中,对于提高生产效率、质量控制和员工满意度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下面将对戴明管理的14条法则进行详细介绍。
1.坚持以顾客为导向:顾客是企业的生存依据,企业应该根据顾客的需求和期望来制定和改进产品和服务,从而提高顾客满意度。
2.采取系统思维:企业应该将组织内各个部门和环节看作一个相互关联的系统,通过协同合作来提高整体运行效率。
3.破除目标约束:戴明认为过于追求目标数字会导致人们为了达到目标而忽视产品质量,他提倡长期稳定的改进,以提高质量和效率,并促进科学创新。
4.养成持续改进的习惯:不断改进是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的关键,组织应该鼓励员工不断挑战现有的工作方式,并提供相应的培训和资源支持。
5.建立稳定的供应商关系:企业应该与供应商保持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共同推动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提升。
6.消除质量问题根源:戴明主张通过深入分析问题的根本原因,而不是简单地处理其后果,来解决质量问题和改善工作流程。
7.培养员工的技能和知识:企业应该为员工提供培训和发展机会,使其具备必要的技能和知识来完成工作,并参与到质量改进活动中。
8.促进团队合作:团队协作是提高组织效率和质量的重要途径,企业应该营造良好的团队氛围,鼓励员工之间的合作和信息共享。
9.消除恐惧和不信任:企业应该建立一个开放和信任的环境,使员工敢于提出问题和建议,从而推动持续改进和创新。
10.消除评级和个人目标:戴明认为评级和个人目标会导致员工之间的竞争和内耗,而不利于整体协作和组织发展,他建议将重点放在团队的协作和整体绩效上。
11.提供全面的培训:企业应该为员工提供全面的培训,使其掌握不同领域的知识和技能,从而提高个人素质和组织绩效。
12.推行长期稳定的工作关系:戴明认为长期稳定的工作关系有助于培养员工的稳定感和归属感,从而提高其工作质量和效率。
戴明(Deming)14条

戴明(Deming)14条戴明为美国企业制订的14条转变管理的原则,对经理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持之以恒地改进产品和服务。
要努力保持竞争性,做长期经营打算,提供就业机会。
1.顾客只购买更好的产品和服务2.公司要利润,更要美化人们的生活二、采用新的质量管理思想。
1.要采用能应对竞争的新观念2.不要低估改变思想观念的困难性三、停止依靠大规模检查去获得质量。
靠检查去提高质量,太晚了,无效而且昂贵。
质量不是来自检查,而是来自植入源头,改进系统过程。
检查、扔弃、降级、返工不是改进系统过程的正确方法,当质量不到位时,检查总比不检查好,而检查也只可能是唯一可用的方法,但损失已造成,有的无法弥补,有的可以返工但仍会增加开支。
1.检查是一个非常有限的工具2.奖励检查人员多发现缺陷十分有害3.检查要统一标准,责任要明确到个人四、结束只以价格为基础的采购习惯。
没有质量的低价格是没有意义的,低质量会导致产品品质下降,所以整体成本开支上升是不可避免的结果。
结束只以价格为基础的采购习惯,事实上,可以减少整体成本开支。
1.没有质量的低价格采购代价极高2.用单一供应商提供单一零件或服务五、持之以恒地改进生产和服务系统。
改进质量和生产能力,可持续减少成本开支。
1.只想改进结果,而不改进系统是在骗自己2.统计过程控制学是系统管理和改进的钥匙3.控制图是强大的系统管理和改进工具六、实行岗位职能培训。
为了今天,确认每个人有技能和知识去做好目前的工作。
1.培训不是在制造额外开支2.培训教师要专业,自学常会有缺陷七、建立领导力企业管理。
经理的工作不是监督,而是用领导力来领导。
管理的目标是帮助人、机器和设备做更好的工作。
1.改进是领导的责任2.团队精神是一个关键变量八、排除恐惧。
使每一个员工都可以为公司有效的工作。
恐惧感越强,员工的工作效果就越差,极度的恐惧感会对公司或国家造成灾难性的后果。
1.恐惧引发低效和谎言2.恐惧会使公司付出沉重代价九、打破部门之间的障碍。
质量管理大师戴明及管理十四要点共31页

56、书不仅是生活,而且是现在、过 去和未 来文化 生活的 源泉。 ——库 法耶夫 57、生命不可能有两次,但许多人连一 次也不 善于度 过。— —吕凯 特 58、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朱熹 59、我的努力求学没有得到别的好处, 只不过 是愈来 愈发觉 自己的 无知。 ——笛 卡儿
拉
60、生活的道路一旦选定,就要勇敢地 走到底 ,决不 回头。 ——左
1、不要轻言放弃,否则对不起自己。
2、要冒一次险!整个生命就是一场冒险。走得最远的人,常是愿意 去做,并愿意去冒险的人。“稳妥”之船,从未能从岸边走远。-戴尔.卡耐基。
梦 境
3、人生就像一杯没有加糖的咖啡,喝起来是苦涩的,回味起来却有 久久不会退去的余香。
质量管理大师戴明及无悔,不管来生多么美丽,我不愿失 去今生对你的记忆,我不求天长地久的美景,我只要生生世世的轮 回里有你。
戴明的质量管理法--戴明的十四要点

戴明的质量管理法--戴明的"十四要点"戴明博士是世界著名的质量管理专家,他对世界质量管理发展做出的卓越贡献享誉全球,以戴明命名的"戴明品质奖",至今仍是日本品质管理的最高荣誉。
作为质量管理的先驱者,戴明学说对国际质量管理理论和方法始终产生着异常重要的影响。
戴明学说简洁易明,其主要观点"十四要点"成为本世纪全面质量管理的重要理论基础。
戴明的"十四要点"1. 创造产品与服务改善的恒久目的最高管理层必须从短期目标的迷途中归返,转回到长远建设的正确方向,也就是把改进产品和服务作为恒久的目的,坚持经营,这需要在所有领域加以改革和创新。
2. 采纳新的哲学必须绝对不容忍粗劣的原料,不良的操作,有瑕疵的产品和松散的服务。
3. 停止依靠大批量检验来达到质量标准检验其实是等于准备有次品,检验出来已经是太迟,且成本高而效益低。
正确的做法,是改良生产过程。
4. 废除"价低者得"的做法价格本身并无意义,只是相对于质量才有意义。
因此,只有管理当局重新界定原则,采购工作才会改变。
公司一定要与供应商建立长远的关系,并减少供应商的数目。
采购部门必须采用统计工具来判断供应商及其产品的质量。
5. 及永不间断地改进生产及服务系统在每一活动中,必须降低浪费和提高质量,无论是采购、运输、工程、方法、维修、销售、分销、会计、人事、顾客服务及生产制造。
6.建立现代的岗位培训方法培训必须是有计划的,且必须是建立于可接受的工作标准上,必须使用统计方法来衡量培训工作是否奏效。
7.建立现代的督导方法督导人员必须要让高层管理知道需要改善的地方,当知道之后,管理当局必须采取行动。
8.驱走恐惧心理所有同事必须有胆量去发问,提出问题,或表达意见。
9.打破部门之间的围墙每一部门都不应只顾独善其身,而需要发挥团队精神,跨部门的质量圈活动有助于改善设计,服务,质量及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