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个体知觉与自我知觉

合集下载

人本主义-罗杰斯资料

人本主义-罗杰斯资料
人本主义第二讲: 卡尔.罗杰斯
罗杰斯
人本主义心理学主要创建者 心理治疗学家 人格心理学家 教育改革家 代表作 《问题儿童的临床治疗》 《咨询与心理治疗》 《来访者中心治疗》 《论人的成长》 《学习的自由》 《一种存在的方式》 《在80年代学习的自由》
卡尔.罗杰斯(Carl.Ranson.Rogers 1902-1987)
个体否认或歪曲经 验,就会导致焦虑、 自卑或对人敌视、 恐惧等适应不良的 状态,出现心理失 调。
(3)心理失调的本质 心理失调的本质就在于:自我概念与自我经验之
间的不协调; 一旦自我概念不是由个人有机体的评价过程来定
义,而是通过价值条件化内化了别人的价值,把 别人的价值当做自己的价值时,自我概念与经验 之间就出现了不和谐。 价值条件化会降低人自我评价的作用,导致自我 压抑;
适应程度低的个体
歪曲
准确 感知 觉
否认
适应程度高的个体
准确 感知 觉
歪曲
否认
适应程度低的个体自我概念阻碍了他们自身的感 觉和对本身体验的准确的知觉,一旦出现某些特 别重要的体验,或出现明显的不协调时,防御过 程就可能失灵,不能成功的控制局面;出现紊乱 或是精神崩溃的状态;
(4)心理治疗的实质
重建个体在自我概念与经验之间的和谐;
价值条件化的作用使个人的生活越来越不像自己 ,仿佛带着面具一样;
来访者中心疗法就是要帮助来访者去掉价值条件 化作用,充分利用有机体的评价过程,使人能够 接近他真实的体验,不再依赖于别人的评价,更 多的相信自己。
更通俗的说就是:让人活的更真实,从面具背后 走出来,成为他自己;
基本理论
1,人性观: 性善论。人的本性便是善良的,诚实的,可信赖
的,这些特性与生俱来。恶是防御的结果,是由 环境影响造成的,而不是人的本性,只要提供适 当的成长和自我实现的环境和机会,人善良的本 性就会得到体现。 人具有自我实现的倾向。认为人都有一种向上的、 自我完善的需要, 并且在生活当中寻求这种需要 的实现,治疗的基本原理就是使来访者向着自我 调整,自我成长和逐步摆脱外部力量的方向前进。

管理心理学(名词解释)

管理心理学(名词解释)

管理心理学(名词解释)1、管理心理学:是管理中具体的社会,心理现象。

以及个体、群体、领导级组织中的具体心理活动规律性。

2、价值观:是人们用来区分好坏标准并指导行为的心里倾向系统。

价值观往往容易被看作仅属于认知的范畴,其实它通常是充满着情感和意志的3、能力:是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里条件,是个体的一种心里特征。

4、知觉:是对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直接反映,但知觉不是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是对事物各种属性和各个部分的整体反映,是人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的过程。

5、个性:是指一个人在其生活,实践活动中经常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不同于他人的特点,它能反映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并影响个人的行为。

6、气质:是人的个性心理特征之一,它是指在人的认识,情感,言语和行动中,心理活动发生时力量的强弱,变化的快慢和均衡程度等稳定的动力特征。

7、性格:是个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

8、自我知觉:指个体在社会实践中,对自已的生理,心理,行为状态及自已同周围关系的认识,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知觉,一个人能正确地认识自已是有效地从事社会活动的前提,人们对自已的认识,决定了自已的生活态度,决定了自已是否能对自已加以控制,是社会化成熟的标志。

9、社会知觉:是个人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作出推翻与判断的过程。

10、知觉错误:指的是由于受知觉规律的影响,社会知觉可能产生的偏差。

也称知觉效应,效应即作用的结果。

11、晕轮效应:亦称光环效应,是指人们在看问题时,像“日晕”一样,由一个中点点逐步向外扩散成越来越大的圆圈,是一种以突出特征来推论其他方面特征的一种以点代面,以偏概全的社会心理效应。

12、价值观:是人们用来区分好环标准并指导行为的心理倾向系统。

13、态度:是个体对某一特定的客体做出反应时所持有的稳定性的心理倾向,它具有评价性。

14、动机:心理学家一般把动机定义为激发,维持和调节人们从事某种活动,并引导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心理过程或内在动力。

自我的相关概念

自我的相关概念
评价者(假30被0试)中一部分对被试的评价是肯定的,另一部分对被试的评价是负面的。
如果个人认为自己是自信的,就会寻找能确认这个自我概念的信息,而排斥否定信息。
实四验、假 自设我2:认0人识0 们过会程去中寻的找自能我够服验务证偏自差我概念的伙伴。
情感成分:对自身品质的评价及通过自我评价而产生的情绪体验(自尊)
结论:个体是通过自己的外显行为及行为 自我认识中的自我服务偏差
实验程序:研究者让高自我评价和低自我评价的被试从两类评价者中选择一种与其合作。 结论:个体是通过自己的外显行为及行为发生的环境进行功能分析来获得自我知觉
发生的环境进行功能分析来获得自我知觉 品行成分:由认知成分和情感成分而派生出来的对自己行为的实际态度
产生的情绪体验(自尊) 品行成分:由认知成分和情感成分而派生出来的
对自己行为的实际态度
你是如何认识他人的呢?
你是如何认识自己的呢?
二、自我知觉
自我知觉理论:贝姆认为,与个体通过别 人的行为来认识别人的特征的机制一样, 个体对自己的态度、感情和其他内在状态 的认知,也存在根据自己的外显行为和该 行为发生的环境而进行推断的机制。
自我的相关概念
人的一生都在寻找自我… …
自我意识发展的两次飞跃
婴幼儿时期是自我意 识发展的第一次飞跃
青少年时期是自我意 识发展的第二次飞跃
一、自我
自我又称自我意识或自我概念,是个体对其存在 状态的认知,包括对自己的生理状态、心理状态、 人际关系及社会角色的认知。
自我的三种成分:
认知成分:对自己个性品质特征和独特性的认识 情感成分:对自身品质的评价及通过自我评价而
实验程序:研究者让高自我评价和低自我 评价的被试从两类评价者中选择一种与其 合作。评价者(假被试)中一部分对被试的评 价是肯定的,另一部分对被试的体对其存在状态的认知,包括对自己的生理状态、心理状态、人际关系及社会角色的认知。

2-社会知觉

2-社会知觉



Kraut & Johnston(1979)
考察跑步者的微笑是由于有同伴同行还是由 于天气明媚呢?
微笑是社会互动的一部分,是沟通技巧,而不仅
仅是愉快情绪的一种信号。
你会识别笑容吗?
对笑容的判断,女性不如男性敏感
通过让人们辨别真实或伪装的笑容,对1.5万 多名受访者的直觉能力做测试。
受访者被要求分辨出所有照片中笑容的真假:
巴纳姆效应(Barnum Effect)
肖曼·巴纳姆
著名杂技师
在评价自己的表演时说:我的演出之所以很受
欢迎是因为节目中包含了每个人都喜欢的成份, 所以“它使得每一分钟都有人上当受骗”。
人们常常认为一种虚假的、一般的人格描述 十分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性,将这种倾向 称为巴纳姆效应。
N.D. Sundberg,1955
内在自我觉知(private
公众自我觉知(public
self-awareness)
self-awareness)
内在自我觉知:个体对自己内部特征和感受比较重视。

内在自我的人:
对自己的感受比较在乎,常常会夸大自己的情感反应; 坚持自己的行为标准与信念,不太会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
公众自我觉知:个体对自己的外在方面比较在意。
(Self-Consciousness Scale,简称SCS)
共17道问题 Likert
5点量表记分
0表示完全不符合我,
4表示非常符合我,
1,2,3,分别表示不同程度的符合或不符合。 请在你认为合适的数字上打“√”。
0 1 2 3 4
1、我经常试图描述自己 2、我关心自己做事的方式 3、总的来说,我对自己是什么人不太清楚 4、我经常反省自己 5、我关心自己的表现方式 6、我能决定自己的命运 7、我从不检讨自己

知觉和个人决策概述(PPT 60张)

知觉和个人决策概述(PPT 60张)


人 特 点
人格的社会合意性 婚姻状况 职业状况 做父母的能力 社会和职业上的幸福 总的幸福 结婚的可能性
注: 表中的数值越高越好
31
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的概念 社会上对于某一类事物所产生的一种比较固 定的看法。在刻板印象的影响下,人们常根 据某人所在团体的知觉为基础对其进行判断。 刻板印象的作用 刻板 印象减轻了信息加工负担,但在很多情况下 刻板印象是一种社会偏见。
37
三度归因理论的模型
观察 解释 高 区别性 低 高 个体行为 一致性 低 归因 外部 内部
外部
内部

一惯性 高
外部
内部
38
图3-1 归因理论模型
常见的归因偏差
观察者与行为者的归因的不一致性
涉及个人利益与否导致归因不一致 忽视普遍性的偏见。
情感因素的影响。
39
社会知觉理论在组织管理中的应用
2、社会知觉的分类
(1)对个人的知觉
(2)人际知觉
(3)自我知觉
20
3、印象的形成
(1)第一印象 叫做第一印象。第一印象主要是获得对方的
表情、姿态、身材、仪表、年龄、服装等方
两个素不相识的人第一次见面时所形成的印象,
面的印象,它往往是以后交往的根据。
21
(2)第一印象的信息来源
第一印象包括亲眼见到方所获得的印象,也包括看 到或听到对方的其他方面的材料时所获得的印象。
49
决策树
决策点 方案枝 自然状态 状态枝 成功 0.5 生产普通型 1 失败 0.5 成功 0.8 生产豪华型 2 损益值 200元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00元
320元 — 600元

自我知觉

自我知觉
•以成人群体为被试的大量研究表明,人格是主观幸福感最稳定有力的预测因素之一。
研究结果
•学业能力自我知觉对学校满意度具有直接的正向预测作用,对在校积极情感具有间接的正向预测作用,对在校消极情感具有间接负向预测作用。
•社会能力自我知觉对学校满意度具有正向预测作用。
认知失调理论
费斯廷格
•不充分合理化实验
得到钱多的被试→作仍持有对绕线工低的态度评价
特别是,幼儿
儿童
青少年
社会退缩行为
•由于在社会交往情景中的挫折经历或其它原因造成社会交往能力缺失,这种缺失又反过来影响他们交往活动和交往经历,最终形成社交孤立状态。
幼儿的社会退缩行为
•幼儿在所有的社会场合下的独自行为。具体行为表现为跨文化情景和时间范围的持续出现的被同伴孤立排斥的行为。
•具体行为表现:
•测量工具
•能力自我知觉量表
•NEO-PI-R人格量表修订本
•青少年幸福感量表
青少年学校幸福感和自我知觉
•学校幸福感:
•是学生在与学校中的人、事、物以及由此形成的社会心理环境进行交互作用的结果,指学生基于自定标准对其学校生活的评价体验,由学校满意度、在校积极情感体验和在校消极情感体验三部分组成。
•对于以学业和社会性关系为主要发展任务的青少年来说,学业能力和社会能力的自我知觉可谓两大发展资产,因此,青少年以上两方面的能力自我知觉均和其学校幸福感有关。
限定条件
•贝姆对这个自我归因过程作了好几个限定。
•(1)自愿选择。自愿选择是模型中的重要变量。贝姆认为,要通过行为推断态度,必须要看这个人的行为,是在外在控制下发生的(外在诱导下发生的),还是自动地(自己选择决定的)发生的。只有行为是自动发生的,一个人才可以根据自己的行为推论态度。

简述人际知觉的种类

简述人际知觉的种类

简述人际知觉的种类
人际知觉主要包括以下三种类型:
1. 自我知觉:这是个人对自己的认知和感受,包括个人的能力、情绪、需求和价值观等方面。

自我知觉是人际知觉的重要基础,因为个人对自己和他人的认知都是基于自我知觉的。

2. 他人知觉:这是个体对他人的认知和感受,包括对他人外貌、性格、情绪、动机等方面的认知。

他人知觉是人际交往的重要基础,因为个体需要了解他人的需求、兴趣和意图,才能有效地与他人沟通和互动。

3. 交往情境知觉:这是个体对交往情境的认知和感受,包括对情境中的人、物、事、时、地等方面的认知。

交往情境知觉是人际知觉的重要方面,因为个体需要根据情境来调整自己的行为和言语,以适应不同的交往情境。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果想要了解更多内容,建议查阅心理学书籍或咨询心理学专家。

社会心理学-自我知觉

社会心理学-自我知觉

死亡
社会化

13所院校本(2003):“社会化是个体通过与 社会的交互作用,适应并吸收社会的文化,成 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孙时进(2003):“可以认为,个体的社会化 就是个体经过同他人交往,接受社会文化影响, 学习掌握社会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的过程”。 郑:从文化的角度,社会化被看做是一个文化 传递和延续的过程,社会化的实质是社会文化 (核心是价值标准)的内化。
First, the self is composed of our thoughts and beliefs about
ourselves, or what James (1890) called the "known," or, more simply, the "me." Second, the self is also the active processor of information, the "knower," or "I.”




11. 我是内向而心理常有矛盾的人 12. 我是有时有自卑感的人; 13. 我是感情脆弱的人; 14. 我是渴望真诚友谊的人; 15. 我是愿意得到别人理解的人 16. 我是能理解他人的人; 17. 我是有时拘谨的人; 18. 我是宁愿自我感受的人; 19. 我是不愿被人怜悯的人; 20. 我是相信自己的人。

The self-perception of Chimps and Orangutans 3/3
They rarely touch the red spot and, unlike chimps and orangutans, are no more likely to touch it when the mirror is present than when the mirror is absent. These studies indicate that chimps and orangutans have a rudimentary(未发展的) selfconcept. They realize that the image in the mirror is themselves and not another ape (猿), and recognize that they look different from how they looked before.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行为如何归因?—归因理论
归因的定义:从本质上说是一种社会判断过程, 它指的是根据所获取的各种信息对他人的外在 行为表现进行分析,从而推论其原因的过程。 换言之,归因就是他人的外在行为表现的因果 关系作出解释和推论的过程。 归因的类型: 特质或内部归因 情境或外部归因
归因的理论:
(1)琼斯和戴维斯的对应推论理论 (2)凯利的共变归因理论
共变归因理论的三种归因
与行为原因相联系的在三种特征的组合也只可 能是这样三种:其一,一致性低,一贯性高, 差异性低,即与众不同,总是如此,不因情景 而异,此时行为的原因在行为者自身;其二, 一致性高,一贯性高,差异性高,即与众相同, 总是如此,因情景而异,此时行为的原因在行 为所指对象的身上;其三,一致性低,一贯性 低,差异性高,即与众不同,偶尔如此,因情 景而异,此时行为的原因在行为发生时的环境 之中。
2.印象形成的影响因素
自身的动机和心境
3.印象形成的后果—自我实现的预言 自我实现的预言又称皮格马利翁效应
[实验]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 哈佛反射探测实验(1968)
我们以印象形成时所作的假设对对方作 出期望或行为,我们的期望会变成现实, 对方的行为方式会证实最初的假设。
[实验]男性被试与女性被试通过电话交谈相互认识。给 每个男性被试一张他交谈的女性被试的照片,照片上 的女性经评价分别为“有吸引力的”和“无吸引力 的”。而实际上电话那头的女性是随机安排的。“盲” 评判者评估,被评价为“有吸引力的”女性更乐于社 交、友善、热情、自信、活泼有生气。说明女性被试 被男性被试相信是“有吸引力的”,她确实表现得更 有吸引力。
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究竟哪个起作用?
在关于某人的两种信息连续被人感知时, 人们总倾向于相信前一种信息,并对其印 象较深,即此时起作用的是首因效因;而 在关于某人的两种信息断续被人感知时, 起作用的则是近因效应。 认知者在与陌生人交往时,首因效应起较 大作用,而认知者与熟人交往时,近因效 应则起较大作用。
男性特征
攻击性强 善于经营 独立性强 直率 情绪稳定 谙于事理 客观性强 感情不易受打击 不易受外界影响 冒险精神强 支配感强 果敢 爱好数学和科学 从不哭哭闹闹 临危不惧 往往以领导者自居 竞争心强 能区分理智与情感 逻 辑 性 强 抱 负 宏 大 无依赖感 不因相貌而自负
女性特征
喜欢聊天 做事得体、分寸感强 雅淑温柔 敏感 虔诚笃信 陶醉于自己的容貌 起居洁净 文静 有强烈的安全需要 欣赏艺术和文学 善于表达脉脉温情
2.印象形成的影响因素
近因效应 近因即最后的印象,近因效应指最后的印 象对人的认知具有重要的影响。
[卢钦斯的另一个经典实验]
具体的做法是,在让被试阅读有关詹姆性 格的两段描写文字之间,有一时间间隔。即先 阅读一段后,让被试做数学题或听历史故事, 再读第二段。实验结果与前述实验正好相反, 这时对被试进行的詹姆性格的评价起决定作用 的已不是先阅读的那段材料,而恰恰是后阅读 的那段材料。
2.印象形成的影响因素
刻板印象效应 就是指人们对某个社会群体形成的一种概括 而固定的看法。 刻板印象一般是经过两条途径形成的:其一 是直接与某些人或某个群体接触,然后将其某 些人格特点加以概括化和固定化;其二是依据 间接的资料形成的,即通过他人的介绍、大众 传播媒介的描述而获得的。
刻板印象效应的积极意义和消极影响:
1.印象如何形成?
运用外表和行为特征快速判断。
如:戴眼镜—可靠、坚持不懈、聪明
国外常用性别、种族、外表吸引力 和有无缺陷来快速判断。
1.印象如何形成?
关注显著特征。
根据知觉规律,亮度、声音强度、运动、 新异程度等因素决定了其是否成为显著的刺激。
显著的刺激所产生的影响—“头顶效应”
(Taylor & Fiske,1978)
1.印象如何形成?
走捷径:直觉。 代表性直觉:对某人属于某个类别的快 速判断。 易得性直觉:对事件发生概率的直觉性 判断。
2.印象形成的影响因素
晕轮效应(光环效应)
是指当对一个人的某种人格特征形成好或 坏的印象之后,人们还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其 他方面的特征。原因:即使人们只拥有少量信 息,也倾向于作出一致性评价。因为认为某些 个性特征是会一起出现的。 如:漂亮—善良—聪明 热情—诚实—友好—慷慨
4.行为如何归因?—归因理论
凯利(H.Kelly)的共变归因理论
共变定律:这个模型指人们试图发现一个特定效应和一 个特定原因是否在不同的情境下共同发生。 关注三个问题(相应的有三个维度): (1)行为是否是特别的?(特异性) (2)行为是否具有一致性?(一致性) (3)行为是否具有连续性?(连续性) 折扣原则:如果有多种可能原因存在的话,我们不大轻 易把结果归因于任一特定原因。
2.印象形成的影响因素
首因效应(第一印象效应) 指的是在社会认知过程中,最先的印象对 人的认知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如某人在初次 会面时给人留下了良好的印象,这种印象就会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左右人们对他以后的一系列 心理与行为特征进行解释。第一印象就像一个 记忆夹,以后的信息只有符合的才会夹进去, 不符合的就删除了。 由于首因效应的存在,使得人们对他人的 社会认知往往表现出这样的倾向,即当人们只 获取了有关他人的少量信息时,就力图对他人 的另外一些特征进行推理、判断,以期形成有 关他人的统一、一致的印象。
4.行为如何归因?—归因理论
琼斯(Jones)和戴维斯(Davis)的对应推论理论 该理论认为为了实现内部特质归因,我 们既利用个体情景的线索,也利用已知的关 于个体的信息。 该理论阐述了在怎样的条件下我们更倾 向作内部特质归因:
(1)非社会赞许性 (2)自由选择性 (3)非共同性效应 (4)非社会角色行为
“热情”的身体语言(SOLER)
S: Sit facing the person O:with the Open posture L:Leaning slightly forward E:making Eye contact R: being Relaxed
返回
1. 非常接近(3-6英寸):昵喃细语, 绝密; 2. 接近(8-12英寸);轻轻低语, 非常秘密;
5.常见的归因错误与偏差
虚假看作是典型的。(在态度 和行为上) “我看很少有人能维持传统的家庭关系。”—麦当娜 [原因]
(1)人们喜欢与他们在态度上、行为上相似的人为伴。 (2)我们自己的信念特别突出,以致于增强了对一致性 的信念。 (3)通过预测自己的态度或行为,想象别人也会这样。 (4)通过一致性证明自己的信念或行为是正确的、合适 的,以此来保持自己的自尊。
[实验2]
H.凯利在1950年做的一次实验中,他告诉学生,教经济学的 教授有事要做,故暂请一位研究生代课。他对两组学生介绍说, 该研究生是个既好学又有教学经验和判断能力的人。但他对其中 一组学生说,此人为人热情,对另一组学生却说,此人比较冷漠。 介绍之后,凯利让这位代课教师在两个组分别主持了一次20分钟 的课堂讨论,然后,再让学生陈述对他的印象。实验结果发现: (1)两个组的学生对代课教师的印象大相径庭:一组认为老师 有同情心、体贴人、有社会能力、富有幽默感等,另一组却认为 老师严厉、专断。这表明,两个组的学生对老师的印象都夹有自 己的推断成分在内,或由热情的特点推断出一系列优点,或由冷 漠的特点推出一系列缺点。(2)两个组的学生对老师的印象进 一步影响到他们的发言行为:印象好的那组织积极发言者达56%, 而印象不好的那组积极发言的只有32%。
[实验1]
苏联学者博达列夫在一次实验中,曾向两 组大学生分别出示同一个人的照片。在出示照 片前,实验者向第一组被试说,照片上的人是 一个恶贯满盈的罪犯;而向第二组被试说,此 人是一个大科学家。然后让两组被试对照片上 的人进行描述。第一组的评价是:深陷的眼窝, 证明了他内心的仇恨;突出的下巴,意味着他 沿罪恶道路走到底的决心。第二组的评价则是: 深陷的双眼,表示了他的思想深度,突出的下 巴,体现了他在认识道路上克服困难的意志力。
积极意义:有助于简化人们的个体知觉过程, 为人们迅速对他人形成印象提供一定的便利。 消极影响:由于刻板印象一经形成便具有较高 的稳定性,很难随现实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因 此,在对人的认知中易导致成见。如性别歧视 和种族主义,就是分别从性别角色刻板印象和 国民刻板印象发展而来的。
男女大学生对两性角色赋予的不同期望特征
社会心理学
第二讲 个体知觉与自我知觉
人生就像是一出天天上演的 戏剧,而世界就是个大舞台。 --莎士比亚
一、个体知觉——形成对他人的印象
定义:个体知觉是人们应用能得到的 所有信息对他人的特征作出判断、形成 印象的过程。 内容:
1.印象如何形成? 2.印象形成的影响因素。 3.印象形成的后果—自我实现的预言。 4.行为如何归因? 5.常见的归因错误与偏差。 6.如何觉察说谎?
5.常见的归因错误与偏差
基本的归因错误:人们在对他人的行为进行归因时,
往往将行为归因于内部稳定的性格因素,而忽视引起 行为的外部客观因素。
行动者-观察者效应:这一归因偏差指的是,尽
管我们常常将他人的行为归因于较稳定的人格因素, 但我们却倾向于将自己的行为归因于外部因素,即随 情境而变,这在行为本身无所谓好坏优劣时更是如此。
3. 近(12-20英寸):室内,低声、 秘密;室外,正常声音、秘密; 4. 中度(20-36英寸):低声,个人 事情;
5.中度(4.4-5英尺);正常声音, 非个人信息; 6.公开距离(5.5-8英尺);大声的, 告知一个群体;
7.房屋跨度距离(8-20英尺);大声 的,告知一个群体; 8.超过距离限度:室内距离为20-24 英尺,室外可达100英尺。
1.印象如何形成?
从行为推论到特质,再从一个特质推论到其 它特质。(因为用特质描述人更为经济)
在推论过程中存在着核心特质(如:热情-冷漠 ) S.E.阿希在1946年,他以7种描述个人人格特征的词 为刺激物,即“精干、坚信、健谈、冷漠/热情、机 智、进取、有说服力”,以大学生为被试研究了有关 人格印象的形成过程。实验分A、B两组进行,除第四 个人格修饰语不同外(A• 为冷漠、B组为热情),给 组 予两组被试的刺激语没有区别,提示的方式、时间间 隔、重复次数也一概相同。实验结果发现,两组被试 都很快根据7种人格修饰语描述了该人的人格形象,• 但 两组的印象大相径庭。不仅A组被试说该人是个“冷漠” 的人,B组被试说该人是个“热情”的人;而且两组被 试都咬定,在这7• 修饰语中,最关键的是冷漠或热情。 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