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_儿童情绪的发展a
简述儿童情绪发展的趋势

简述儿童情绪发展的趋势儿童情绪发展的趋势是指儿童在不同年龄段内情绪表达的特点和变化。
儿童情绪发展的趋势是由其自然生长和社会经验的积累研究而得出的。
在0-2岁的婴幼儿期,儿童的情绪表达主要是通过面部表情和身体动作来展现。
在这个阶段的婴儿会表现出高兴、不悦和害怕等情绪。
他们还会通过哭泣、咿咿呀呀和吵闹等方式来传达自己的需求和感受。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开始意识到自己的情绪,能够更明确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感受。
在3-6岁的幼儿期,儿童的情绪表达逐渐丰富多样,他们不仅会通过面部表情和身体动作表达情感,也会通过语言来表述自己的感受,表达了对周围环境的好奇和探索,但也面临挫折和烦恼。
在这个阶段,家长和教育工作者需要帮助儿童了解自己的情感体验,提高自我认识和控制情绪的能力。
7-12岁期间,儿童的情感逐渐趋于稳定,更加理性、客观和成熟。
这个阶段的儿童开始意识到自己情绪表达的方式,考虑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并着手解决问题。
他们能够更加明确地表达自己的情感需要,更加理性地处理矛盾和挫折。
家长和教育工作者需要提供成熟的交流环境,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青春期,儿童情绪的表达被更多的心理问题和自我探索所取代了。
在这个阶段,大量因素对情绪表达和发展产生了影响,包括性别、文化、家庭和社会经历等。
青春期是一个有挑战性和复杂的过渡阶段,需要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引导儿童积极地应对压力,帮助他们处理心理问题,并确保他们在不断的成长当中得到支持和关爱。
综上所述,儿童情绪发展的趋势受到不同年龄段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经验的影响。
虽然每个孩子的情感发展过程不同,但作为成人,我们应该了解他们情感成长的基本规律和趋势,从而更好地帮助他们成为健康、自信和成功的那一个。
《幼儿教育心理学》课后练习

《幼儿教育心理学》课后练习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儿童发展2.儿童心理年龄特征二、选择题1.以智慧或认知结构的变化为依据将儿童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的是( )。
A.皮亚杰B.艾里克森C.达维多夫D.施太伦2.根据我国的儿童发展标准,幼儿期的年龄段是( )。
A.出生到一个月B.1岁以内C.1~3岁D.3~6岁3.儿童发展学正式成为科学就是从1882年普莱尔( )的出版算起。
A.《一个婴儿的传略》B.《儿童心理》C.《儿童与世界》D.《发展心理学概论》4.在同一时间内,对不同年龄组被试进行观察、访谈、测量、试验,以探究儿童发展的规律或特点的是( )。
A.横向设计B.纵向设计C.交叉设计D.跨文化研究设计5.研究者通过有目的地操纵和控制一定的变量以观察个体反应,进而揭示变量间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是( )。
A.测量法B.实验法C.问卷法D.观察法三、填空题1.儿童发展的特点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儿童发展可分为生理发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古希腊思想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将人的发展分为三个时期:______、____、_____。
4.我国最早进行儿童心理研究的是__________ 。
四、简答题1.儿童发展的年龄特征有哪些?2.儿童发展科学的演变具有的特征。
3.儿童发展研究的新趋向。
第二章儿童发展的基础一、名词解释1.染色体2.唐氏综合症3.胎教4.突触二、选择题1.生命的最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是( )。
A.细胞B.DNA C.染色体D.神经2.最典型的代谢性缺陷遗传疾病是( )。
A.唐氏综合症B.苯丙酮酸尿症C.性染色体疾病D.特纳氏综合征3.儿童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是( )。
A.大脑发育B.胚胎发育C.产前发育D.身体发育三、填空题1.患有唐氏综合症的儿童具有的显着身体特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及__________。
儿童发展心理学第8章 儿童情绪(韩宏莉201208)

Lucas帅气可爱,在镜头前一点都不怯生
Lewis等有关陌生人的研究
时间:1974。 被试:7—19个月的婴儿。观察婴儿对不同对象的 反应。 处理水平:陌生的成年男子、成年女子、陌生儿 童(4岁的女孩)、母亲,儿童自己在镜子里的像。 结果显示:陌生人不一定让婴儿害怕,儿童与陌 生人的距离越近,消极情绪越大;儿童与父母越 近,积极情绪越大。 婴儿对陌生儿童显示了积极的、温和的反应,他 们只是对陌生的成人感到害怕。
“诱发性微笑;逗引性微笑”:
美国伊林沃思:42天为临界点,不迟于56天
(3)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4个月以后:婴儿 对熟悉的人比不熟悉的人有有更多的微笑 ,这 属于真正意义上的社会性微笑。
2.哭
在乳婴儿学会语言之前,哭声是表达需要的唯一方式。 乳婴儿的哭:生理性的啼哭;心理性啼哭 乳婴儿啼哭有5种原因:饥饿、瞌睡、身体不佳、心 理不适、感到无聊。
二、婴儿的情绪表达
哭和笑是婴儿表达情绪最直接的手段,是实现情 绪交流功能最重要的手段。
1.笑:婴儿的笑是与人交往,吸引成人照料的基本手段。
笑的发展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1)自发性微笑( 生理性微笑):婴儿出生1-2天就有 笑的反应,往往与生理的满足有关 。一个月以内 (2)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4周-4个月 ,他们对熟悉人 与陌生人的逗引都可以报以微笑,是不加区分的
克服害怕的几种方法
对抗性条件作用:把一些能唤起害怕情绪反应的刺激
与愉快的活动同时并存,最后以愉快活动所产生的积 极的情绪克服由害怕刺激引起的消极反应。(兔子与 吃饭) 系统脱敏法:指在身体放松的情况下,安排患者逐渐
地接近所害怕的对象。(逐渐提高刺激强度)
模特塑造法:模特或榜样不仅能使儿童获得良好的行
《儿童发展》练习题

《儿童发展》课程练习题第一章绪论一、练习题(一)填空题1、(格赛尔)认为支配发展的因素有两个:成熟和学习。
2、(华生)是行为主义理论的创始人,“极端的环境论者”。
3、(发展)是指个体从受精卵形成到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身心状态和机制的变化模式。
4、儿童发展概论的研究内容包括生理发展、(认知发展)和社会文化方面的发展。
5、(儿童发展)是指是指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这一成长阶段,是个体生命全程及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
6、儿童成长中的“分化”,主要指动作的分化和(情绪的分化)。
(二)简答题1、列举三个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问题?2、请列举儿童心理研究中常用到的几种方法?二、练习题答案(一)填空题1、格赛尔2、华生3、发展4、认知发展5、儿童发展6、情绪的分化(二)简答题1、答:第一,关于遗传与环境的争论。
第二,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的争论。
第三,儿童发展的主动性与被动性之争论。
2、请列举儿童心理研究中常用到的几种方法?答:(一)观察法(二)访谈法(三)问卷法(四)标准化测验(五)心理生理测定法(六)个案研究第二章儿童心理发展的生物学基础一、练习题(一)填空题1、西方早期具有代表性的儿童观有原罪说、(白板说)、性善论。
2、在儿童成人的过程中,我们通常把遗传和(成熟)看成是儿童心理发展的物质前提和基础。
3、在胎儿发展的胚胎阶段,胚种中的胚胎分化为三层,其中发展为表皮、指甲、牙齿、头发、感官及神经系统的是(外胚层)。
(二)名词解释1、生理发展(Physical development):2、环境决定论:(三)简答题1、儿童身体发育中,动作发展的规律有哪些?二、练习题答案(一)填空题1、白板说2、成熟3、外胚层(二)名词解释1、生理发展(Physical development):研究躯身尺寸、比例的变化,各种躯体系统功能的变化,大脑与神经系统的变化与发展,身体运动与行为的变化,以及生理健康。
比如,儿童动作的发展。
2、环境决定论:环境决定论认为儿童心理的发展完全是外界影响的被动结果,片面地强调和机械地看待环境和教育的作用。
儿童情绪发展的阶段

儿童情绪发展的阶段情绪是天生的,但这种天生的情绪要在人际交往中不断发展,否则只能停留在低层次的阶段,即等同于动物情绪的阶段。
所以,我们要认识儿童情绪的发展阶段,并且根据每个阶段的不同特点进行指导,培养其情绪能力。
人生来就有情绪,所以情绪发展的第一个阶段就是体验阶段,即情绪体验。
这个阶段是婴儿期,即0到1岁。
婴儿受到外界刺激之后,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应,当然他也能够感受到自己的情绪是什么样的。
情绪发展的第二个阶段是调节阶段,即情绪调节。
这个阶段即幼儿期,1到3岁。
这个阶段孩子学会了走路,有了自己的意识,会被一些好玩的东西吸引,主动接近,这就是受惊奇的情绪作用进行的自我调节。
而当他遇到自己不喜欢的场景,婴儿就会主动离开。
这个时候,婴儿已经形成了对成人的依恋,主要是妈妈爸爸等,他会主动去寻找妈妈爸爸,并且呆在他们身边。
当然,这种情绪调节带有本能的意味,还比较简单。
情绪发展的第三个阶段是思考阶段,即情绪思考。
这个阶段在学前期,3到5岁。
孩子学会了语言,就能思考情绪了。
孩子不仅能够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情绪,而且能够思考情绪。
他不仅能够分享自己的情绪,而且能够通过观察判断他人的情绪。
这个阶段很重要,是情绪发展的一个关键阶段,转折阶段,从情绪他控走向情绪自控的重要阶段。
情绪发展的第四个阶段是管理阶段,即情绪管理,或情绪控制。
这个阶段在儿童期后期,即5岁以后,可能会持续整个小学阶段。
这个时候,孩子的认知发展水平到了一定的阶段,对情绪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换言之,孩子的情绪发展与认知发展是同时进行的,又是相互作用的。
正是因为有了思维能力的发展,孩子能够反思自己的情绪,思考他人的情绪,而且能够意识到情绪是如何被管理的,即怎样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合理发泄自己的负面情绪。
情绪发展只有到管理阶段,即一个人能够自我调控管理自己的情绪,这说明一个人的情绪发展已走向成熟。
一个人能够自我管理情绪,标志着人格独立的开始。
学前儿童情绪的发展

第八章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第一节学前儿童情绪发展的一般趋势儿童情绪发展趋势主要有三个方面:社会化、丰富和深刻化、自我调节化。
一、情绪的社会化儿童最初出现的情绪反应是与生理需要相联系的。
以后,情绪逐渐分化和发展,与脑的成熟和肌肉运动的分化有密切关系。
同时,与社会性需要和社会性适应有关系。
学前儿童情绪社会化的趋势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情绪中社会性交往的成分不断增加学前儿童的情绪活动中,涉及社会性交往的内容,随年龄而增加。
研究表明,3岁儿童比1岁半儿童微笑的总次数有所增加其中,儿童自己由于玩得高兴而笑起来的情况,即对自己的微笑,在1岁时占的比例较大,而3岁时很小。
换句话说,非社会性的微笑逐渐减少,而社交微笑则大为增加。
另有研究比较了4岁和8岁儿童在看电影时的社交性情绪表现。
结果也表明,8岁儿童比4岁儿童情绪交往的次数有所增加。
其中,4岁儿童主要的交往对象是教师,而8岁儿童则主要和邻近的儿童交往。
(二)引起情绪反应的社会性动因不断增加学前儿童的情绪反应,主要是和他的基本生活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相联系的。
1~3岁儿童情绪反应的动因,除与满足生理需要有关的事物外,还有大量与社会性需要有关的事物。
例如,该年龄儿童有独立行走的需要,如果父母的要求和儿童自己的需要不一致,就会出现矛盾。
解决矛盾的方式常常引起不同的情绪反应。
比如,被允许在一定范围内自由行走,会感到愉快,否则就不愉快。
3~4岁儿童情绪的动因是处于以主要为满足生理需要,向主要为满足社会性需要的过渡阶段。
幼儿有要求别人注意、要求和别人交往的需要。
成人对幼儿不理睬,可以成为一种惩罚手段,小朋友不和他玩,对幼儿也是一种痛苦。
(三)情绪表达的社会化表情是情绪的外部表现。
有的表情是生物学性质的本能表现。
而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逐渐掌握周围人们的表情手段。
情绪表达方式包括面部表情、肢体语言(手势和动作)以及言语表情。
面部表情是生理表现,又和社会性认知有密切关系。
掌握社会性表情手段有赖于区别面部表情的能力。
儿童发展心理学-第八章儿童情绪的发展

第一节 儿童早期情绪的发展
• 一、情绪的组成成分 • 情境、身体状态、情绪表现、情绪体验 • 二、婴幼儿的情绪
引起的刺激和事件
身体状态: 躯体的 生化的 神经的
表情: 脸部的 身体姿 态 说话的
体验: 知觉 概念化 标志情绪
四种情绪成分
二、婴幼儿的情绪
先天的情绪表达能力: • ●行为主义华生的观点:新生儿有三种非习得性
3、儿童害怕的年龄 6个月以后,开始有越来越多的恼怒和惧怕的情绪,研究人员认为,
这两种情绪对婴儿有生存价值,恼怒能使他激发更多的能量 去排除障碍,惧怕使他能躲避危险。
克服害怕的几种方法
– 对抗性条件作用:把一些能唤起害怕情绪反应的刺 激与愉快的活动同时并存,最后以愉快活动所产生 的积极的情绪克服由害怕刺激引起的消极反应。
练习与思考:
1、举例说明儿童情绪情感对其心理发展有什么作用。 2、幼儿情绪情感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3、请判断以下论点的正误: • ①出生婴儿没有情绪反应。 • ②婴儿最初的情绪反应是笼统的、不分化的。 • ③中国婴儿与西方婴儿的情绪表现是相似的,中国幼儿与 西方幼儿的表情也是相同的。 • ④幼儿情绪情感的产生及其性质与社会需要密切相关。 • ⑤只要幼儿在幼儿园不哭、不烦躁,就说明他情绪上没问 题。 • ⑥5岁幼儿的告状和他道德感的发展有一定关系。 • ⑦儿童自半岁左右能形成依恋后,他与人形成的依恋的性 质都是一样的。
第四节 儿童高级情感的发展
道德感的发展
– 直觉的情感体验 – 与具体的道德形象
相联系的情感体验 – 意识到道德理论的
情感体验
朱智贤的研究
• 小学儿童道德情感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之中; • 小学儿童道德情感发展具有明显的转折过程; • 小学儿童道德情感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 小学儿童道德情感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性; • 自然的、直接的由客观现实引起的布里奇斯的观点:新生儿的情
初中级保育员理论知识考试复习要点

初中级保育员理论知识考试复习要点一、选择题。
1、职业的特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谋生手段,即必需性;二是(),即专业性。
A 、社会需要 B 、职责特定C、劳动手段 D 、发展条件2、从广义上讲,保育员()包括教师的职业道德、职业精神、思想观念、道德品质等属于意识形态领域的诸多内容。
A 、职业修养B、职业道德C、工作D、职业要求3、教师应把()完美结合起来以身作则行为示范。
A 、知识与能力B、态度与能力C、言传与身教D、动机与行为4、职业是人们在社会中所从事的,并()具有特定职责的专门性工作A、能够创造一定效率的B、以此为生的C、能获得一定报酬的D、能取得一定成就的5、()是保育员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
A 、照顾好幼儿的全部生活B、热爱并尊重学前儿童C、教导幼儿做人的原则D、丰富的知识6、保育员工作的对象是(),敏感、活跃又易受外界影响,可塑性很强的学前儿童。
A、各方面都尙未定型B、33岁婴幼儿常因呼吸道感染而患扁桃体炎。
()基础部分(9月13日培训资料)第五章婴儿的心理发展1、婴儿()的发展是指大肌肉和小肌肉的发展。
A 、双手B、心理C、身体 D 动作2、自我意识就是人对()和自己心理认识。
A 、自己的思维B、他人C、他人思维D、自己3、婴幼儿要摄取钙应尽量多地()。
A 、吃菜B、晒太阳C、吃面食D、吃炸食4、以声响代替物体命名是幼儿语言发展的特点之一()。
5、婴幼儿心理的发展是指大肌肉和双手动作的发展。
()第六章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年龄特点1、下列属于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是()。
A 、认知活动以成人为主要特点B、情绪稳定C、心理活动及行为的无意性D、个性已经形成2、学前儿童的好奇、好问不光表现在爱问问题上,还表现在()。
A 、喜爱读书上B、喜爱模仿上C、喜欢动手尝试和搜索上D、游戏上第七章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1、视力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是指幼儿分辨细小物体或远距离物体细微部分的能力。
A、分辨力B、视敏度C、视力D、视觉的敏捷度2、造成幼儿口吃的原因除了生理缺陷外,还常常是由于心理原因和幼儿()等引起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知觉再认理论
• 知觉再认理论把儿童看作是一个信息加工 的个体,并试图用已经形成的结构或工具 来影响输入的刺激。 • 凯根(1966)给4个月的婴儿看一张规则的 人脸照片或三维人 脸塑像,再给他看两者 的变式,结果对前者产生更多的微笑,而 且从 注视到微笑之间有3-5秒的潜伏期,说 明婴儿要解释新刺激。
• 林传鼎的研究,初生婴儿的情绪已经分化。 新生儿已具有两种完全可以分清的情绪反 应:一种是愉快情绪反应,一种是不愉快 的情绪反应。
• 孟昭兰根据自己的研究及前人研究的总结 提出了婴儿情绪分化理论:(1)人类婴儿 有8-10种从种族进化中获得的情绪;(2) 个体情绪发生有一定的时间次序和诱因 (见下页图表);(3)情绪发展有一定规 律。
• 从研究结果上看出: • (1)各种情绪都可以由人与人之间的或环境的事 件引起; • (2)伤心和愤怒情绪与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关系 最密切; • (3)高兴和惊奇常常由材料性质引起; • (4)想象或幻想的东西基本上与儿童害怕相联系。 • (5)7岁儿童与4岁儿童相比,由人与人之间的相 互作用及成就引起的情绪更多,而年幼儿童归之于 由幻想引起的情绪更多,表明随年龄增长,引起儿 童情绪的原因也在变化。
第二节 儿童情绪的获得
• • 学习理论 知觉再认理论
•
社会认知理论
一、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认为:情绪的产生是在以下条件下发生的:
• • • •
1、无条件刺激引起情绪反应; 2、大多数情绪反应是通过经典条件作用而产生; 3、建立了操作条件反射; 4、观察学习也是引起情绪反应的重要来源。
• 把情绪情感的发展看成是生理状态和社会 环境的条件反射(经典的或操作性的)。 支持性证据:由于生活环境的不同,其情 感表达的方式,情感的丰富性和发展速度 也不相同。每个社会都有一定的“情绪表 现法则”,儿童都是通过观察和模仿成人 获得这些法则的。局限:不能解释情绪是 如何发生的问题,如社会性微笑的发生, 婴儿的“陌生人焦虑”。
• 民间老人也经常讲:“心不爽则气不顺, 气不顺则病生。”
• 3.情绪表现,脸部表情、身体运动和发音 (如哭、尖叫)都是看得见的情绪表现形 式。
• 面部表情 –是指通过眼睛、额眉、鼻颊、口唇等肌肉的变 化所表现出来的各种情绪,是情绪表达的最重 要的方式。 –个体的面部表情基本上取决于口唇、眉毛和眼 睛部位的变化以及眼睛的光泽。
• Hebb (1946)使用黑猩猩做实验,发现在 正常视觉条件下生长的黑猩猩看到石膏做 的黑猩猩感到害怕,在看不到其他黑猩猩 条件下抚养的个体不会感到害怕,因为没 有原有经验。
三、社会认知理论
社会认知是指对人类和人类事物的知觉、思 维和推理。 儿童的社会认知能力会影响儿童的情绪,随 着儿童学会采取别人的观点,感受到别人情 绪的移情作用逐渐成熟,引出儿童情绪反应 的刺激性质也起了变化(如,P168黄蜂实 验)。同时,随着儿童采择他人观点能力的 提高,儿童学会了对别人行为的正确的分析 和归因,能更好地控制和表达自己的情绪和 行为。
• 联系: – 情感是在情绪的基础上形成的,反过来,情感对情
绪又产生巨大的影响,它们是人感情活动过程的两
个不同侧面,二者在人的生活中水乳交融,很难加 以严格的区分。
• 从某种意义上说,情绪是情感的外部表现,情感是情绪
的本质内容。
布什总统的表情
布什总统的表情
布什总统的表情
喜:布什总统上班第一天
• 引起情绪的刺激与儿童的认知水平有关。 有人利用皮亚杰的理论来预测刺激与情绪 的关系。
• 2.身体状态(身体活动的变化),表现为躯 体的、神经的和生化的变化,如心率改变、 出汗、血液里肾上腺素水平提高等等。不 同的情绪体验伴随着不同的身体状态,但 他们之间并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的关系。
–伴随情绪、情感的产生,有机体内部会发生一系列的 生理变化。这些变化主要表现在呼吸系统、循环系统、 消化系统以及内外腺分泌的变化上。 • 以呼吸系统为例,在不同的情绪状态下,呼吸的频 率乃至于呼气和吸气的比例都会产生明显变化;在 悲痛时,每分钟呼吸 9 次,高兴时 17 次,积极动脑 筋时20次,愤怒时40次,恐惧时竟达64次。
移情
第四个阶段,儿童对他人体验的真正移情 开始发展。个体逐渐体会到他人的内心情 绪状态,与同伴建立更和谐的合作关系, 以达到共同的目标。Bowlby将这一发展称 为“目标修正同伴关系”。
• 情绪是认知过程的过程的产物,情绪发展 是认知发展和新知识掌握的结果,真正的 情绪依赖于认知的成熟。斯拉夫(Sroufe, 1979,1984)认为引起不同性质情绪的原 因要看刺激情境的多方面因素;儿童对刺 激的评价决定着情绪的性质。认知理论把 情绪的发生纳入情境关系、认知评价和比 较的概念之中。
• 由于情绪的这种独特的生理特性,因而情 绪也就与一个人的健康发生密切关系。
– 我国古代就有:“喜伤心”、“怒伤肝”、 “忧伤气”、“思伤脾”、“悲伤肺”、“恐
伤肾”、“惊伤胆”之说
– 现代医学更是明确地提出了身心疾病的概念
• 美国的数据资料:
– 美国新奥尔良德奥施纳诊所曾作过统计,发
现 500 个连续求诊入院的肠胃病人中,因情 绪不好致病的占74%;耶鲁大学医学院门诊 占76%。 – 美生理学家爱尔玛的“气水试验”。
移情
移情是指一个人对他人状态的一种替代性 情绪反应和体验,即由他人的情绪情感引 起的与之相一致的情绪和情感反应。 Hoffman(1984)将发展过程概括为: 第一阶段是整体移情(globe empathy), 儿童通过情绪感染,获得他人情绪苦闷的 信号,自己也感到不愉快。
移情
第二个阶段是自我中心移情(egocentric empathy),儿童知道别人是苦闷的,但他 们只有在自己也感到苦闷时才作出同病相 怜的反应。 第三个阶段,儿童开始认识到他人与自己 的情绪是不同的。
• 伊扎特的观点:婴儿出生时已具有五种面 部表情迹象:惊奇、苦恼、厌恶、微笑、 感兴趣。4~6周时,出现社会性微笑;3~ 4个月时,出现愤怒、悲伤;5~7个月时, 出现惧怕;6~8个月时,出现害羞;半 岁~1岁,出现依恋,分离伤心、陌生人恐 惧;1.5岁左右,出现羞愧、自豪、骄傲、 操作焦虑、内疚和同情等。
• 美国生理学家爱尔玛为研究生气对人健康的 影响,做了一个实验:他把一支玻璃试管插 在有冰有水的容器中,然后收集人们处在不 同情绪状态下的“气水”的反应,结果发现, 既使是同一个人,当他心平气和时,所呼出 的气变成水后,澄清透明;悲痛时“气水” 有白色沉淀;悔恨时有淡绿色沉淀;生气时 有紫色沉淀。爱尔玛把人生气时吐出的紫色 沉淀注入大白鼠身上,只过了几分钟,大白 鼠就一命呜呼了,爱尔玛进而分析出结论: 人生气时会分泌出有毒性的物质。
• 言语表情
言语表情是通过音调、音速、音高的变化来表现 人的各种情绪状态。
一般说来,一个人高兴时,讲话时会语调高昂, 节奏轻快,声音连续,语音高低差别较大;悲哀 时,讲话语调低沉,节奏缓慢,声音断续,语音 高低差别不大。
• 4.情绪体验,有意识的情绪体验在一个人知 觉到情绪或说得出情绪名称时发生。语言 是情绪体验产生的关键。
第八章 儿童情绪的发展
• 复习情绪情感的定义 • 回顾情绪与情感的区别
情绪情感的含义
情绪、情感是人对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
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1.情绪、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2.认识是情绪、情感产生的前提和基础
3.情绪、情感的性质是以客观事物是否满足人的
需要为中介的
情绪、情感的关系
• • 区别 从需要的角度看: – 情绪是和有机体的生物需要相联系的体验形式,情感是同人的高级 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一种较复杂而又稳定的体验形式。 • 从发生的角度看: – 情绪发生较早,为人类和动物所共有,而情感发生的较晚,是人类 所特有的,是个体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产生的。 • 从表现形式看: – 情绪一般发生得迅速、强烈而短暂,有强烈的生理的变化,有明显 的外部表现,并具有情境性、冲动性、动摇性(变化快,不稳定)。而 情感是经过多次情感体验概括化的结果,不受情境的影响,并能控 制情绪,具有较大的稳定性、深刻性、内隐性。
二、婴幼儿的情绪
1.先天的情绪表达能力:
•
•
行为主义华生的观点:新生儿有三种非习得性情 绪:爱、怒、怕。 加拿大心理学家布里奇斯的观点:新生儿的情绪 只是一种弥散性的兴奋或激动,是一种杂乱无章 的未分化的反应。初生婴儿只有未分化的一般性 的激动,表现为皱眉和哭的反应;3个月时分化 为快乐、痛苦两种情绪;到6个月时,痛苦又进 一步分化为愤怒、厌恶、害怕三种情绪;到12个 月时,快乐情绪又分化出高兴和喜爱;到18个月 时,分化出喜悦与妒忌。
第三节 儿童的害怕和一些情绪障碍
一、害怕的发展 1、 怯生:儿童对不熟悉的人所表现的害怕反 应通常为怯生。 怯生不是突然发生的,它与微笑一样有一个 逐渐显露的过程。出生头几周的怕主要依 赖内部生物学因素,以后转向外部事物。 一般地说,害怕的发展要比积极情绪的发 展迟一些。
的微笑。
• 第二阶段: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3、4周起),婴儿见到 熟悉的脸、陌生的脸,乃至假面具都会笑。 • 第三阶段: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5、6个月起),可以对 不同的个体做出不同的反应。
(2)婴儿的哭泣
第一阶段:生理—心理激活(出生——1个月)。新生儿 的哭泣常常由于饥饿、腹部疼痛或一般身体不适所致。 第二阶段:心理激活(1个月起)。此阶段婴儿表现为一 种低频、无节奏的无眼泪的“假哭”。在所有减少哭泣 的行为中,身体接触最为有效。 第三阶段:有区别的哭泣(2个月-22个月)。此阶段不 同的人可以激活或终止哭泣。这种哭泣是一种社会行为, 反映出儿童的某种需要。
悲:“库尔克斯”号航母沉没之后
愤怒的巴勒斯坦少年和哭泣的儿童
第一节 儿童早期情绪的发展
一、情绪的组成成分 • 情境、身体状态、情绪表现、情绪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