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风工程研究进展
土木工程结构风场实测及新技术研究的进展

摘 要 :土木工程结构风场实测结果是掌握结构风荷载作用机理和结构动力响应及破坏机理最直接的资料, 也是
修正 现 有 试验 方法 和理 论 模 型 最 为 权威 的依 据 。 简要 回顾 了具 有 高柔 低 阻 尼 特 性 的 高层 建筑 和 高 耸结 构 、 度 桥 梁 和 大跨 大跨 空 间 结 构 的 发展 ,分析 了土 木 工程 风场 实 测 对 于 结 构 抗 风 设 计 的 重 要 意 义 。对 土 木 T 程 风 场 实 测 及 实 测 新 技 术 的 研 究 进 展 进 行 了综 述 , … 丁无 线 传感 网络 用 于 土 木 _程 风场 实 测 需 要 解 决 的 关键 技 术 问 题 。 提 r 关 键 词 :土 木 丁程 结 构 ; 茼 载 ; 风 台 ; 场 实 测 ; 技 术 ; 线传 感 网络 风 新 无
振
动
与
冲
击
第2 7卷第 l O期
J OURNAL OF VI RAT ON AND S B I HOCK
土 木 工 程 结构 风 场 实 测 及 新 技 术 研 究 的 进 展
申建 红 , 李 春 祥
( . 岛理 学 土 木学 院 , 岛 1青 r 大 青 2 62 ; . 海 大 学 土木 系 , 650 2上 上海 207) 00 2
高致 使结构 风荷载 的设计 和风 致振 动 响应 的估 计与 控 制 成为结构 工程设计 面 临 的主要 问题 。国 内外 关 于地
震作 用下 高层 建 筑结 构 响 应 、 损失 识 别 及 结构 安 全 等 方 面的研究 远多 于对 频 繁风荷 载 作用 下结 构 的风致 振 动 响应 、 劳损伤 及舒 适度设 计 的关 注 。 疲 风洞试验 是土 木一 抗风 研究 依靠 的主要 手段 和 r程
建筑结构风致内压的研究进展

通过分析 内压控制方程 、 影响因素 以及研 究方法 中所 存在 的 流 经建 筑 物 表 面 的孔 隙 、 主开 洞 及其 引起 的柔性 结
门窗突然破坏 , 流涌入室 内, 气 导 关键 词 : 建筑结 构 ;风致 内压 ; 洞试 验 ;现场 实测 ;计算 致飞掷物的撞击 , 风
流体动力学模拟
致 内压 的研究进 展 , 列举 了各 国风荷 载规 范对 内压 的描述 . 问题 , 出了当前 内压研 究 中的不 足, 提 出了进 一步 研究 指 并
的建 议 .
强风作用下, 建筑 结 构 的风荷 载 不 仅 取决 于结 构外 表面 的风压 分布 , 内压 的作 用 也不 容 忽 视 . 流 气 构 变形 均 可 导 致 结构 内压 的变化 , 中建 筑 物存 在 其 主 开 洞 时 的脉 动 内压 变 化 尤 为 重要 . 强风 中 由于 风
规范对 内压的描述等方面对风致内压作 了全面的回 顾 与评述 , 以期人们对 内压有一个较为深刻的认识 , 最后 指 出了 目前 风 致 内压 研 究 中存 在 的一 些 问题 ,
以及 进一 步研究 的建 议与方 法 .
icu ig ulig fe ii t , Hemh l r s n n efc , n ldn b i n lxbl y d i l ot z eo a t fe t 编 号 : 2 33 4 ( 0 1 1—4 40 0 5 —7 X 2 1 ) 013 —7
D Ii .99 ji n 0 5 —7 x 2 1 . 00 4 O :0 3 6 /. s .2 334 .0 11 .0 s
建筑 结构 风 致 内压 的研 究进 展
i t re e fe ta d i t r a a tt n n r e i we a d a n e f r r e f c n n e n l rii i g a e r ve d, n p o c mp e e sv u v y i r s n e r m h s e t f wi d o r h n ie s r e s p e e t d f o t e a p c s o n t n e t s , fed me s r me t a d c mp t t n l f i u n l e t i l a u e n n o ua i a o ld u d n mis( D)n me ia i l t n. e c i t n o n e n l y a c CF u rc lsmu a i D s rp i fi t r a o o
第十六届全国结构风工程大会报告和分组报告安排

大跨度桥梁 1(7 篇) 主持人:刘庆宽 黄国庆
华东沿海地区台风风廓线特征 的观测事实与分析
方平治、赵兵科、鲁小琴、梁 旭东、汤杰
基于风洞试验和 CFD 数值模拟 的密集建筑群行人高度风环境
研究 李秋胜、李 毅、闫渤文 开阔地貌台风风场现场实测与
风洞试验应用研究 陈伏彬、李秋胜、胡尚瑜、宋
丽莉、傅学怡 主被动湍流混合作用的台风场 涡旋边界层风速谱特征研究 李利孝、肖仪清、周超英、宋
分会场一 钝体空气动力学(6 篇)
主持人:何旭辉 李永乐
展向剪切流作用下斜置圆柱绕流特性研究 杜晓庆、费陈杰、况中华、赵燕
三维方柱流场及风压分布试验研究 马文勇、刘庆宽、侯丽倩、刘小兵
基于 POD 方法识别有限长钝体尾流形态 王汉封、徐胜金
有限长正方形棱柱尾流中 Karman 涡街的间 歇性
王启文、徐萌霞、王汉封
洞试验研究
验研究
李志国、曾加东、李明水
李永乐、向活跃、廖海黎
铁路桥梁钢桁架主梁气动参数
研究之一:静风系数
马存明、邓斌、李龙安
第十六届全国结构风工程大会报告和分组报告安排
时间 8: 30-10:00
8:30
8:45
9:00
9:15
9:30
9:45 10:00-10:
15 10:15-11:
45 10:15
测风塔体对测风数据的影响 王丙兰、宋丽莉、陈雯超
“梅花”台风湍流特性垂直分 布的实测与分析
姜瑜君、宋丽莉、黄思源、王 丙兰
高层建筑群行人高度风环境舒 适度评估
杨立国、陈凯、金海
利通广场实测风特性与风致振 动分析
吴玖荣、潘旭光、傅继阳、徐安
高阶振型下风荷载的推导 邱晖、王建磊
现代木结构研究进展

现代木结构研究进展引言随着社会对绿色、低碳和可持续发展日益增长的需求,现代木结构研究得到了越来越多的。
木结构建筑因其环保、节能、舒适等诸多优势,成为了当今建筑领域的研究热点。
本文将概述现代木结构研究的现状、进展及未来发展方向,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
现状分析1、现代木结构的概念和特点现代木结构是指采用高性能木材或木质复合材料作为主要结构材料,经过设计、加工和组装,建造出的具有较高承载力和耐久性的建筑。
现代木结构具有节能、环保、舒适、施工周期短等诸多优势,符合绿色建筑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2、现代木结构研究的范围和领域现代木结构研究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包括木材科学、结构工程、建筑设计、材料学等。
研究范围广泛,既包括基础理论研究,如木材的力学性能、防腐防火技术等,又包括应用研究,如新型木结构建筑的设计、建造与维护等。
3、现代木结构研究的成果和不足近年来,现代木结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例如,高性能木材和木质复合材料的研发,提高了木结构的承载能力和耐久性;新型木结构建筑的设计和施工技术也得到了不断创新。
然而,现代木结构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如对木材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问题、木结构建筑的防火防潮问题等还需进一步研究。
研究进展1、古代木结构建筑的研究通过对古代木结构建筑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传统木结构的构造特点、力学性能和历史文化价值。
这些研究为现代木结构的设计和建造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2、现代木结构建筑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现代木结构建筑的理论研究主要包括木材的力学性能、木结构的连接方式、新型木结构形式的设计等方面的研究。
同时,随着计算机辅助设计(CAD)、有限元分析(FEA)等技术的应用,现代木结构建筑的设计和建造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
在实践方面,现代木结构建筑广泛应用于住宅、办公楼、学校、桥梁等各类建筑中。
例如,加拿大温哥华的Wood Innovation Center,采用创新的木结构设计和施工方法,展示了现代木结构建筑的卓越性能和美观效果。
土木工程随机风场数值模拟研究的进展

力 分 布 , 重要 的是 ,将 使 结 构 产 生 动力 失 稳 现 象 , 更 从 而极 大地 降低 结构实 际 的极 限承 载 力 。 因此 重 大工 程
结 构在 风荷 载作 用下 的动力 响应 特 性研 究 越 来 越受 到 学 术界 和工 程界 的关 注 与重 视 _ 。对 结构 进 行 风 振 3 一 的分析 一般 是在 频域 或 时域 范 围 内进 行 。频域 法 只能
维普资讯
振
第2 7卷第 9期
动
与
冲 击
J OURNAL OF VI BRAT ON I AND S HOCK
土木 工 程 随机 风 场 数值 模 拟研 究 的进 展
李锦华 , 李春祥
( 海 大 学 土 木 工 程 系 ,上 海 上 207 ) 0 0 2
的脉 动风 , 使 上述 结构 可 能 发 生顺 风 向振 动 、 风 向 将 横
1 风 的基 本 特 性
1 1 风 的概述 .
驰振 、 旋涡 脱落 、 转发 散振 动及 其 它耦 合 振 动 等 形式 扭
的风致 随机 振 动 。这 些 形式 的振 动 不仅 影 响 结 构 的 内
大气 边 界 层 内风 特 性 的 研 究 是 风 工 程 研 究 的基
纳, 回顾 结构 风工 程 中风
大 跨空 间结 构 、 高层 高耸 、 塔桅 结 构 ( 拉线 式 桅 杆 、 如 电 视 塔 、 囱等 ) 大 跨 度 桥 梁 结 构 而 言 , 荷 载 比地 震 烟 和 风 荷 载还 显 得 重 要 , 常 起 到 主 要 甚 至 决 定 性 的作 用 。 常
特 性分 为平 均风 特性 和 脉 动风 特 性 来进 行 研 究 。风 速 观 测记 录 表 明 : 在较 平 阔 的地 形 中, 场 中某 一点 的风 风 速 可 以分 为风场 内大气 流动 的平 均速 度 和 在 此点 的紊
高层建筑风荷载研究成果的述评

中 图 分 类 号 :U 7 . 1 T 9323 文 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8—13 (0 7 0 04 0 10 9 3 20 )4— 0 7- 5
Ap l a i n a d r s a c n wi d l a ft l b l i g p i to n e e r h o n o d o a l ui n c d
维普资讯 http://ww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第3 3卷 第 4期 20 07年 8月
四川建筑科 学研究
Sc u n B i igS in e ih a ul n ce c d 47
高层建筑风荷载研究成果 的述评
熊 曜, 王汝恒 , 伟 佟
( 西南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 院 , 四川 绵 阳 6 10 ) 2 0 2
v r i nf a t o ay i g t e d n mi e p n e o al b i i g n n u n h ae y s d n t e w n o d o ul i g e y sg i c n ra l z h y a c r s o s f tl ul n s a d e s r g t e s f t b t y i h i f n n d i y u i d la f b dn s i
下建筑物结构 的安全性与居住者 的舒适性 , 国内外
开 展 了不少这 方 面 的研究 , 展 形 成 了 一 门崭 新 的 发 学科 —— 结构 风 工程 , 研究 成果 相 对 于 高 层 建 筑 其 结 构而 言 , 要 可 以归 纳 为 3个 方 面 : 主 高层 建 筑 表面 风荷 载研究 、 高层 建筑 风致 响应 研究 、 高层 建 筑风 荷
建筑结构设计文献综述范文3000字

建筑结构设计文献综述范文3000字1.引言建筑结构设计是建筑工程中的重要环节,其质量直接关系到建筑物的安全性和使用寿命。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建筑工程的发展,建筑结构设计领域也取得了许多新的突破和进展。
本文通过综述相关文献,对建筑结构设计的发展趋势、研究方法和应用领域进行了总结和分析,旨在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2.建筑结构设计的发展趋势建筑结构设计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1 结构形式的多样化传统的建筑结构设计主要以钢筋混凝土结构为主,但随着新材料和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建筑结构形式也变得越来越多样化。
例如,钢结构、木结构、复合结构等新型结构形式的应用不断增加,为建筑结构设计带来了更多的选择。
2.2 结构优化的智能化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优化算法的发展,结构优化的智能化越来越成为建筑结构设计的重要方向。
通过建立合理的优化模型,结合计算机模拟和智能算法,可以实现结构设计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提高设计效率和优化结构性能。
2.3 结构性能的综合评价在建筑结构设计中,除了满足强度和稳定性的要求外,还需要考虑结构的刚度、振动特性、耐久性等方面的性能。
因此,结构性能的综合评价也成为建筑结构设计的重要内容。
通过建立合理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可以全面地评估结构的性能,并为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3.建筑结构设计的研究方法建筑结构设计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实验研究等几个方面。
3.1 理论分析理论分析是建筑结构设计的基础,通过建立合理的数学模型和力学方程,可以对结构进行静力和动力的分析。
理论分析方法的优点是简洁、准确,可以为结构设计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3.2 数值模拟数值模拟是近年来建筑结构设计的重要研究方法之一,通过建立结构的数值模型,利用计算机模拟方法对结构进行力学分析。
数值模拟方法的优点是可以考虑更加复杂的结构和载荷情况,可以对结构的性能进行全面的评估。
3.3 实验研究实验研究是对建筑结构设计的验证和验证的重要手段,通过对结构的物理模型进行实验,可以验证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的结果,提高结构设计的可靠性和精度。
膜结构风荷载和风致响应研究进展

速是 18 m h而 事故发生当天 的最大风速记 录只有 2k/ , 8k / ( 0 m h 杨庆 山 ,0 23 。韩 国为 20 20 L ) 02世 界杯 建 造
的济州岛体育馆 ( hj WodC pS d m) C e r u t i 的膜屋盖 u l au 曾先后两次在台风袭击下出现膜材撕裂 的现象。国内 亦有 一些 膜 结 构 被 风 撕 毁 的报 道 。尽 管 如 找形 、 力 静 荷载分析 、 裁剪等一系列膜结构设计 的问题都 已经取 得 长 足 的 进 展 ( ae H br& A e, 9 2 eaie a. b l 18 ;U t t 1 , n
20 0 0; Bl ti g r & ezn e Ra mmb,2 01; Ma rn & 0 ui Mor to,
图 1 丹佛国际新机场
19 ; h aa aa 19 ) 但和高层 、 9 8 Si d &Td , 1 , m 9 高耸 、 桥梁结 构相比较, 膜结构至今仍没有一套令人满意的风致振 动分析方法 , 能满足设计 和使用 的需 要。这种状 况 不 近几年来正逐步受到了工程界的关注。 本 文从 风洞 试 验 、 振 响 应 计 算 和 风 荷 载 数 值 模 风 拟这三个主要方 面总结 了膜结构抗 风研究 的研究 状 况, 指出了存在的问题 , 并讨论了值得研究的方向。
第一作 者 顾
明 男, 教授 , 5 年 8 1 7 9 月生
维普资讯
振 动 与 冲 击
20 0 6年第 2 5卷
的脉 动风 压不 但 与来 流 的 湍 流 特 征 有关 , 且 因 流 动 而
分离 、 旋涡迁移和再附 , 受到特征湍流的影响 。 膜材料不具有弯 曲刚度 , 面刚度主要 由预张力 膜 和互反曲面所 构成的几何刚度提供 , 膜结构 通常为典 型的大变形柔性体系 , 许多基于频域 的随机振 动分析 : 疗法不 再适用 。 由于膜结构在风荷载下 的振 动幅度 比较 大, 结构 运动将影响周围风场从而改变作用于结构 的风荷 载 , 在风与结构 的相互作用 , 即气动弹性效应 。结构分 析时不再仅仅 针对其 自身 , 而是结构 和风相互作用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CFD数值模拟计算流体力学(简称CFD)的理论基础是在流体基本方程(连续性方程、动量守恒方程、能量守恒方程)控制下,通过不同的离散方法建立离散点的集合(即用离散点来代替流体运动中在时间域和空间域上连续的场变影,求解这些离散点上变量间关系的代数方程组,其求解结果即为场变量的近似值。
通过CFD模拟,我们可以得到复杂问题的流场内各个位置上的基本物理量(如速度、压力等)的分布,以及这些物理量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图.3 CFD数值模拟影响因素分析计算区域、进口边界条件、湍流模型和网格划分等各种相关因素对CFD数值模拟结果准确度都有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在各种影响因素中,计算区域影响相对较小,而进口边界条件、网格划分和湍流模型的影响相对较大,而且进口边界条件中速度分布对计算结果的影响大于湍流强度分布对计算结果的影响,是进口边界条件中的关键部分。
同时,CFD模拟还要在计算机资源的限制下,在尽可能模拟实际流场的条件下,需对计算域的大小、边界条件的设定方而做相应简化和选择。
4 CFD湍流模型的选择目前,湍流模型主要有:标准的k-ε模型,RNG k-ε模型,k-εω模型,剪切应力输运(SST) k-ω模型,SSG RSM模型和BSL RSM模型。
各类湍流模型或多或少存在一些不足,因而构建新的模型或者改进现有模型,使其适合结构风工程计算仍然是CFD研究的一项课题。
8结论CFD技术是结构风工程研究的巨大飞跃,CFD计算所得平均风场特性已经被工程实践所认可,而且已达到实用化程度,针对工程实际,选用合理的数值模拟技术使其更广泛的应用于科研和工程中是关键所在;大涡模拟技术也在国内外取得了喜人的进展,用大涡模拟能真实地再现建筑物结构表而湍流特性,已然成为结构风工程研究的热点,但大涡模拟也存在计算量大、数值稳定性不好等问题,丞待研究解决。
.2 1湍流模型与数值参数选择基于通常流线体流动规律适用的湍流模式对于结构风场这类特殊的流动现象将可能不再适用。
在建筑风工程数值模拟研究中,如何选取和构造适当的湍流模型,以准确反映钝体绕流呈现的大范围分离湍流流动、显著各项异性流动特征将是一个关键的研究问题。
目前在计算风工程研究中,基于雷诺平均(RANS)的湍流模式仍是工程应用的主流。
标准k-εω模型由于引入各向同性和涡粘性假设,不能很好地预测钝体顶部的分离区和过高预测迎风面顶部湍动能生成项{3.4},因此,计算风工程界一般都认为标准k-ε模型不太适合模拟钝体绕流流场中的冲撞和分离现象。
不同湍流模型之间预测的结果相差明显;相对而言,RNG k-ε模型、SST k-ω模型和v²-f 模型模拟方柱顶而分离流动结果较好,较好地预测出两边角位置出现的分离角涡,和试验结果较接近。
研究非定常的大涡模拟LES,离散涡模拟DES等湍流模式是今后的发展趋势。
除湍流模式的不同外,在建筑结构风工程数值模拟中,还需要对湍流模式中重要参数的取值进行仔细考虑,其对数值模拟结果的影响同样非常显著。
此外,非线性对流项离散格式,网格离散和流域设置等数值参数都对计算结果产生影响。
风洞试验另一个有待探讨的问题是洞壁干扰的影响、地面效应的影响和雷诺数的影响,即风洞试验的数据如何用于对工程的评估.1引言CFD是上世纪40年代产生、70年代迅速发展起来的,到目前借助CFD已经解决了不少难题,其中计算风工程克服了理论分析、风洞试验和现场实测方法的一些固有缺陷,成为结构风工程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
相比于风洞试验,CFD技术有下列优点:①周期短,成本低,不同工况的参数易修改;②能够做足尺模拟,不受缩尺效应的影响,从而克服了风洞试验相似数难以同时保持一致的缺点;③能够得到在流域中任何位置处的流场信息,克服了风洞试验测点布置的局限性和实验数据的不完备性;④通过可视化后处理模块,能直观、形象地展示实验结果,易于一线设计者所接受,而目_随着计算机的不断发展,价格不断下降和计算性能的提高,使CFD越来越多的应用于建筑结构风工程的研究中。
利用CFD技术对钝体结构绕流流场进行模拟,计算模型参数众多,从而使得计算精度和诸多因素有关。
本文主要开展刘一湍流模型的选择、计算域网格划分、来流边界条件的设定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为CFD技术的实际应用提供参考。
CFD模拟包括数值计算方法、计算网格生成、湍流模型等内容。
目前主要的数值模拟方法可分为:有限差分法、有限元法、有限体积法和涡方法;有限体积法物理意义明确,能够保证离散方程的守恒特性,同时继承了有限差分和有限体积法的优点,在CFD的商用软件中应用最为广泛。
网格生成可采用结构网格和非结构网格,非结构网格具有构造方便,自适应能力强等特点,对计算域局部网格加密有较好的表现。
湍流模型是CFD数值模拟的核心内容之一。
对湍流的直接数值模拟一直受计算机速度和容量的限制,由均匀各向同性湍流统计理论可知,湍流中小旋涡的尺度随雷诺数(Re)的增加迅速减少。
直接数值模拟计算所需要的最小网格尺度必须小于最小的旋涡,就目前的情况而言,直接数值模拟只能计算Re数约为10³数量级的湍流。
所以计算高雷诺数的湍流,直接数值模拟遇到了严重的挑战。
湍流现象在自然界是普遍存在的,湍流基础理论的应用范围也比较广,但是学者们经过了100多年的小懈的努力,湍流的基本机理仍然未完全搞清楚,湍流作为力学中最为困难的难题之一摆在世人而前。
随着湍流试验测试技术水平提高、数学理论、数值算法和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21世纪我们必将解开湍流这一困惑百年的难题。
风洞试验的理论基础是相似准则。
在模型与实物几何外形相似的基础上,若风洞模拟试验的对数衰减数、弹性数、密度比数、重力数、Reynolds数与实际情形相同,则满足一定长度缩尺比、速度缩尺比、密度缩尺比条件下的试验模型的响应与实际结构的响应相同或成比例。
在常规实验条件下,风洞中还不能完全复现真实条件下气流的运动状况。
因此,根据不同的实验目的,对上述参数近似、取舍,采用气动弹性模型或刚性模型。
前者直接测量动态风荷载和结构响应;后者借助高频动态天平测量风荷载,再根据结构固有特性,计算结构动态响应。
当测定结构物壁面的风速与风压分布时,一般采用刚性模型。
风洞中尖塔、挡板、栅格、粗糙元、湍流度调节器、紊流主动发生器等若干装置组合,可以比较精确地模拟自然风的紊流特性。
目前,超声风速仪、热线扫描仪、机械扫描阀测压系统、电子扫描阀测压系统、位移传感器等是风洞模拟试验数据的主要采集设备。
风洞试验时,要使风洞模拟的大气边界层流动与实际大气中的流动情况完全相似,则必须满足几何相似、运动相似、动力相似、热力相似以及边界条件相似等,这显然是不可能的,因此,只能针对具体的研究对象做到部分地或近似地模拟大气边界层.在风洞中进行建筑结构风荷载和风响应试验时,要求模拟速度层,即满足平均风速廓线和湍流结构特性相似.研究表明:在大气边界层底层强湍流场中,湍流结构特性的模拟比雷诺数模拟更具重要性.在风洞中模拟速度边界层的主要方法是采用旋涡发生器的人工形成法和在长试验段中调节地面粗糙高度的自然生成法两种.目前的主要难点是地形对近地层风特性影响的模拟和风切变近地层风特性影响的模拟和风切变(风速和风向)同时沿高度变化的模拟.3.现场实测现场实测是指观测实际建筑物表面的风压分布,测量结构各个部分的位移、变形等。
通过现场实测,可获得详细全面、可信度较高的数据资料,加深对结构抗风性能的认识,优化设计阶段所采用的试验模型或计算模型,为制定建筑荷载规范提供依据。
此外,现场实测能够及时发现问题,以便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目前使用的各种风速谱都是基于大量翔实的观测资料,如Davenport谱是在不同地点、不同条件下测得的90多次强风记录基础上归纳出来的,大多数国家建筑荷载规范都采用此水平风速谱公式。
美国曾在纽约世贸大厦(现以倒塌)上开展了风压实测工作。
张相庭教授基于对上海老电视塔近半年的现场实测数据,建立了风能耗散原理。
德国Peil教授和Noelle博士对高344m的Gartow桅杆进行了大量的现场测试,并根据观测结果总结出桅杆顺风向振动响应的特征。
我国工程界对超高层建筑上的风向、风速、风压测试工作非常重视,曾在深圳地王大厦、香港中国银行大厦等开展过连续观测。
然而,现场实测也受到一些条件的限制:一是自然风变化不定,工作环境可能不安全;二是现场测试组织和安排比较复杂,耗时耗资大,实验成本高;三是实测数据的精度问题,涉及到传感器的质量、数据的采集与传递、信息的存贮与后处理等方面。
此外,现场实测一般在工程建成并投入使用后才能开展,只能为今后同种类型的工程结构设计提供参考。
因此通常只对重大科研项目开展现场测试。
1.3风洞试验风洞试验是结构风工程研究中最成熟、应用最广泛的研究方法。
目前国内外所建复杂体型建筑的结构设计所需抗风参数,均需通过风洞试验获得,同时也可通过风洞试验研究复杂体型结构的风压特性,并总结其风荷载规律。
风洞试验有显著的优点:试验条件、试验过程可以人为地控制、改变和重复;在实验室范围内测试方便并且数据精确。
风洞试验也有缺点,如风洞本身造价昂贵、动力消耗巨大;从模型制作到试验完成的周期较长;试验都是针对特定的工程结构进行,结构模型利用率低;风洞洞壁干扰、支架干扰等。
另外还存在紊流尺度、雷诺数相似模拟的困难和非线性相似率模拟的新问题,但目前风洞试验仍为重大工程抗风设计的信息来源和依据。
CFD是上世纪40年代产生、70年代迅速发展起来的,到目前借助CFD已经解决了不少难题,其中计算风工程克服了理论分析、风洞试验和现场实测方法的一些固有缺陷,成为结构风工程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
相比于风洞试验,CFD技术有下列优点:1.周期短,成本低,不同工况的参数易修改;2.能够做足尺模拟,不受缩尺效应的影响,从而克服了风洞试验相似数难以同时保持一致的缺点;3.能够得到在流域中任何位置处的流场信息,克服了风洞试验测点布置的局限性和实验数据的不完备性;4.通过可视化后处理模块,能直观、形象地展示实验结果,易于一线设计者所接受,而且随着计算机的不断发展,价格不断下降和计算性能的提高,使CFD越来越多的应用于建筑结构风工程的研究中。
伴随着计算机硬件技术的迅速提升以及数值计算科学的发展,综合多种学科优势,应用“数值风洞”技术,对大气边界层风场环境中建筑结构的绕流场进行数值模拟,计算结构承受的风荷载甚至结构的动力响应,模拟建筑所处的风场环境以及其他一些风工程相关问题,正在或者已经成为可能。
特别是伴随着计算机硬件技术的匕速发展和商用软件的推广使用,结构风工程领域数值模拟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
实现二维、全物理过程、全系统规模的高分辨率、高逼真度的模拟是建筑结构抗风数值研究的最终目标。
然而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解决二个核心问题:可靠的湍流模式、先进的计算方法和高性能的计算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