纬编基本组织与变化组织及其编织工艺

合集下载

纬编基本组织与编织工艺概述

纬编基本组织与编织工艺概述

纬编基本组织与编织工艺概述1.引言纬编是一种常见的纺织工艺,用于制作各种织物和纺织品。

本文将介绍纬编的基本组织和编织工艺。

2.纬编基本组织纬编的基本组织是由纱线或纱线束纬向交织而成的。

纱线通过机械设备的引导,按照预定的规则交织在一起,形成织物的纬编结构。

2.1 单针组织单针组织是最基本的纬编组织形式。

在单针组织中,每个纱线被单独引导,交织在织物的纬向上。

这种组织常用于制作轻薄的纺织品,如丝巾和零售服装。

2.2 多针组织多针组织是指多个纱线同时被引导并交织的组织形式。

在这种组织中,每个纱线都有特定的位置和角度。

多针组织可以生成更复杂的图案和纹理,常用于制作家居纺织品和高档服装。

2.3 弹性组织弹性组织是一种特殊的纬编组织,其中纱线通过特殊的结构或拉伸技术,使织物具有较好的弹性和回弹性能。

弹性组织常用于制作紧身服装和运动服装,以提供更好的穿着舒适感和运动性能。

3.纬编工艺纬编的编织工艺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3.1 纱线上机纱线上机是将纱线引导到纬编机上的过程。

在这个步骤中,纱线需要经过一系列的张力调节和导向装置,确保其在编织过程中的稳定和准确。

3.2 纬编纬编是将纱线按照预定的组织规则交织在一起的过程。

纬编机通过专用的织机构和编织针等部件,实现纱线的交织和编织结构的形成。

3.3 检修检修是指对编织织物进行检查和修复的过程。

在这个步骤中,工人需要检查织物的质量和外观,并对任何缺陷进行修复。

3.4 整理整理是将编织织物进行定型和整理的过程。

在这个步骤中,织物可能需要经过洗涤、熨烫、压光等处理,以获得所需的最终效果和性能。

4.总结纬编是一种常见的纺织工艺,通过纱线的纬向交织形成织物的编织结构。

纬编可以采用不同的基本组织,如单针组织、多针组织和弹性组织,以满足不同织物的需求。

纬编的编织工艺包括纱线上机、纬编、检修和整理等步骤,每一步都对织物的质量和性能有着重要影响。

熟悉纬编的基本组织和编织工艺对于设计、生产和检验纬编织物都至关重要。

第二章 纬编基本与变化组织 与圆机编织工艺

第二章 纬编基本与变化组织 与圆机编织工艺
舌针的运动); 上下三角1和7
双反面编织动画
在一个针头上编织的是正面 线圈 ,在另一个针头上编织的 则是反面线圈。
(二)成圈过程与双头舌针的转移
1、上针头退圈
双反面织物编织过程动画
2、上针钩与上导针片啮合
3、下针钩与下导针片脱离
4、下针头垫纱 5、下针头弯纱与成圈
原因:形成线圈的 纱线力图退捻。
解决方法:
1.采用低捻和捻度稳 定的纱线 ;
2.采用两根捻向相反 的纱线 。
针织物脱散性
第四节 双反面组织与编织工艺
一、双反面组织(purl stitch)的结构
1.定义:由正面线圈 横列和反面线圈横 列相互交替配置而 成。
2.结构特点: 线圈圈柱由前至后,由后至前,导致线
圈倾斜,使织物的两面都由线圈的圈弧突 出在前,圈柱凹陷在里,在织物正反两面,
看上去都像纬平针组织的反面 。 3.表示方法 2+2,3+3,2&均可脱散; 纵向弹性和延伸度较大; 厚度增大; 卷边性随正面线圈横列和反面线圈横列
的组合的不同而不同 。 2.应用: 主要用于生产毛衫类产品。
三、双反面机的编织工艺
双反面编织与起针原理动画
(一)成圈机件及其配置 两个针筒的上下针槽相对 ; 双头舌针 3; 导针片2、4(用于控制双头

(3)第二章 纬编基本组织与变化组织

(3)第二章 纬编基本组织与变化组织
12
2.垫纱(图4) (1)舌针下降,从导纱器中勾取新纱线 (2)沉降片向外退,以利垫纱 3.闭口(图4-图5) (1)针下降,旧线圈将针舌向上拨,新 纱线位于针钩内 (2)沉降片向外运动到最外位置以便在 片颚上成圈 4.套圈(图5) 针继续下降,旧线圈从针头上脱下,将新 纱线弯曲成封闭的线圈,沉降片不动 5.脱圈与成圈(图6) 针继续下降,旧线圈脱圈,沉降片不动, 在片颚上形成沉降弧 6.牵拉
8
4. 延伸性
(1)特点:横向较纵向易 变形;横向变形大于纵向
(2)方式 a.线圈内弯曲的纱线发生变
化 ,圈弧与圈柱相互转 移 b.线圈内纱线的定向发生变 化
9
二、舌针编织纬平针组织的成圈工艺
(一)成圈机件及其配置
1、舌针 2、针筒 3、沉降片 4、沉降片圆环 5、箍簧 6、三角座 7、针三角 8、沉降片三角座 9、沉降片三角 10、导纱器
分从已弯曲成的纱线中转移过来。 D.按针弯纱的次序分
a.整列式弯纱:所有针一起弯纱;(经编、柯登机) b.顺序式弯纱:针一个接一个的弯纱。(纬编)
20
(2)弯纱张力
X-弯纱深度 T1-初张力 S1、S2…S8-沉降片片额 N1、N2…N7-针钩内点 T1、T2…T1弯纱时各部段的弯 纱张力 γ –弯纱角 AB-沉降片片额线
10
(二)针与沉降片的运动轨迹
11
(三)成圈过程
1.退圈 (1)开始退圈(图1) a.沉降片向里运动到最里位置 b.针背处于片喉里面,用片喉牵拉织 物,有利退圈 (2)第一退圈阶段(图1-图2) a.针上升,旧线圈退到针舌上 b.沉降片不动,继续牵拉织物,有利 退圈 c.钢梭子进入工作位置,防止针舌反 拨,以免出漏针 (3)第二退圈阶段(图2-图3) a.针上升至最高点 b.沉降片向外运动放松纱线以利垫纱

第二章 纬编基本组织和变化组织及圆机编织工艺——

第二章 纬编基本组织和变化组织及圆机编织工艺——

(五)沉降片双向(相对)运动技术
传统:沉降片 随针筒转动 作径向运动
双向运动;沉降片
随针筒转动
作径向运动
垂直运动
双向运动目的:减小织针动程,提高机速。
1、沉降片双向运动的几种形式
1)无沉降片环 • 沉降片2垂直安装在
针筒中织针1的旁边 • 它具有三个片踵 踵4 —升降运动 踵3—使沉降片向针筒中心移动 踵5—使沉降片向针筒外侧移动 • 改变弯纱深度不是靠调节压针 三角高低,而是通过调节沉降片 升降三角7来实现。
左 右
正确垫纱外,还要兼顾两点:
要能挡住已开启的针舌,防止其反拨; 在针舌打开(退圈过程中)或关闭(闭口) 阶段,导纱器不能阻挡其开闭。
3.闭口 闭口起始于旧线圈与针舌相遇的一 刻 由于离心力的作用,针舌尖向上翘, 有利于闭口 闭口结束时,针舌对针钩产生一个冲 击 解决办法:压针三角设计时,角度减小, 减小织针垂直下降速度。
垫纱横角α:纱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与片颚线(旧线 圈配置线)之间的夹角。
握持线 真实纱线 纱线在针平面内投影 纱线在水平面内投影
b b t an m tn h h t an m tn
• 导纱器的安装与调节 (1)α: α太大,纱线难以垫到针钩下,引起漏针; α太小,导纱器可能撞针钩。
第二章
纬编基本组织和变化组织 及圆机编织工艺
第一节 纬平针组织与编织工艺
一、平针组织的结构
(plain stitch, jersey stitch)
工艺正面
工艺反面
二、平针组织的结构参数与尺寸稳定性
1. 线圈形态与建模
二维(平面)
几何方法
三维(空间) 力学方法 有限元方法
二维(平面)

纬编基本组织和变化组织与圆机编织工艺针织物表示方法1

纬编基本组织和变化组织与圆机编织工艺针织物表示方法1
纬编基本组织和变化组织与圆机编织 工艺针织物表示方法1
三、多三角机的编织工艺
n 机器特征(单针筒舌针圆纬机); 筒径—762-965mm(30英寸-38英寸); 路数—3-4路/英寸筒径,90-120路; 针道数——1-4 ,较多为4 。
n 产品种类——平针、彩横条、集圈、 衬垫、毛圈等;
纬编基本组织和变化组织与圆机编织 工艺针织物表示方法1
垫纱
闭口
纬编基本组织和变化组织与圆机编织 工艺针织物表示方法1
套圈、弯纱、脱圈,成圈
纬编基本组织和变化组织与圆机编织 工艺针织物表示方法1
纬编基本组织和变化组织与圆机编织 工艺针织物表示方法1
双罗纹组织与编织工艺
一、双罗纹组织(interlock stitch)的结构
1.定义——由两个罗纹组 织彼此复合而成,即在 一个罗纹组织线圈纵行 之间配置了另一个罗纹 组织的线圈纵行 。
正反面线圈纵行数不同的罗纹组织中,卷边现象不严 重。 2)用途 领口、袖口、裤口、下摆、袜口 、贴身或紧 身的弹力衫裤等 。
纬编基本组织和变化组织与圆机编织 工艺针织物表示方法1
4、罗纹机的编织工艺
纬编基本组织和变化组织与圆机编织 工艺针织物表示方法1
1)成圈过程
退圈起始位置
完成退圈
纬编基本组织和变化组织与圆机编织 工艺针织物表示方法1
定义:将成圈、集圈和浮线用规定的符 号在方格纸上表示出来。 ×—正面线圈 ○—反面线圈 · —集圈悬弧 □—浮线(不编织)
多用于表示单面织物
纬编基本组织和变化组织与圆机编织 工艺针织物表示方法1
意匠图
纬编基本组织和变化组织与圆机编织 工艺针织物表示方法1
3.编织图
定义:将织物的横断面形态,按编织的顺序和织针 的工作情况,用图形来表示的一种方法。

第一章-纬编概述

第一章-纬编概述
带带动针织机的主轴;再由主轴带动针织机的 各个机构。要求传动机构传动平稳、动力消耗 少、便于调节、操作安全方便。
(1)纱线必须连续、均匀、定量地送人编织区域; (2)各编织系统之间的给纱比保持一致; (3)送入各编织区域的纱线张力大小适宜,均匀一致; (4)喂纱量能随着产品品种的改变而进行有效改变,且 调整方便;
(5)纱架能安放足够数量的预备纱筒。
•30
2.成圈机构 成圈机构的作用是将导纱器喂人的纱线顺序地弯曲成
•35
2、按机械的性能和用途分:有手套编织机(俗称小横机),羊毛衫 编织机(俗称大横机)和双反面横机(俗称平板机)等。 3、按机械级数分:有粗机号与细机号之分,即俗称的粗针横机 2~7级(针/英寸)和细针横机8~16级,特殊用途的横机,其级数 可高至24~26级(织丝袜用)。 4、按成圈机构分:有单、双系统的平式、胖花、三级交点网眼、 直条方格、双排、提花、起圈、割绒等。 5、按花式装置分:除平机外,有胖花编织机,直条编织机,三级 编织机,哈夫提花编织机,无虚线提花编织机,钢带及内子提花 编织机,单、双系统的双排编织机、起圈及仿毛皮编织机等。
不能反映出针织物结构的具体形态,且 难以反映双面织物的编织情况
•14
(三)编织图(knitting pattern)
(一)定义: 将织物组织的横断面形态,按编织顺 序和织针编织情况,用图形表示的一 种方法。
•15
编织图的图形符号
纬编针织物花色组织常用成圈、集圈、浮线组合而成, 所以织针的编织情况通常可分为成圈、集圈、浮线三 种;
•43
h两针床栅
状梳栉之间 的距离 θ导布角影响 织物下垂和 牵拉
目前大多数的横机都装有两个针床,以一 定角度配置,两针床的针槽相错配置,保证 两针床的织针同时上升编织时不会撞针。

常用横机织物与编织工艺.

常用横机织物与编织工艺.

半 畦 编 畦 编
(三)移圈类织物
1、类型:双面移圈织物
单面移圈织物—相邻纵行线圈之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的转移
(移圈网眼织物);
—相邻纵行的线圈相互交换
位置(绞花效应,或组成

菱形、网格等)
2、形成方法: (1)手摇横机——利用移圈板来进行前后针床
织针之间和同一针床的相邻纵行之间的线圈转 移。 (2)电脑横机——利用移圈针进行前后针床织 针之间的线圈转移,而同一针床的相邻针之间 的线圈转移则是通过与横移针床相结合来完成。
列的四平和一个横列的平 针组成。 (2)织物特点:织物两面具有 不同的密度和外观。
(二)集圈类织物 1、分类:单面和双面集圈两种。 2、特点: ❖ 单面集圈织物形成各种凹凸网眼结构,有凸起
的悬弧效果(又称胖花)。 ❖ 双面集圈织物形成畦编(又称双元宝针或双鱼
鳞组织)和半畦编(又称单元宝针或单鱼鳞组 织)
(四)波纹组织(又称扳花 组织) 1.定义:由倾斜线圈形成波 纹状花纹的双面纬编组织。 2.形成方法:通过前后针床 织针之间位置的相对移动, 使线圈倾斜,在双面地组织 上形成波纹状的外观效应。
3.类型:有四平扳花、三平扳花、畦编扳花或 半畦编扳花等。
(五)嵌花织物(又称纵向连接组织)
1、定义——是由几种不同种类(粗细、 颜色)的纱线轮流编织同一横列线圈 的织物组织。
隔一抽针罗纹);2+2罗纹组织等。 3.编织方法:
满针罗纹:前后针床针槽交错,所 有针织均参加工作。 1隔1抽针罗纹:前后针床针槽相对, 织针1隔1交错。
(三)双反面组织 1、编织方法:在横机上编织双反面组织是前后
针床织针上的线圈相互转移来实现的。 2、类型:席纹组织 、桂花针等。

四纬编针织物组织与编织工艺精品PPT课件

四纬编针织物组织与编织工艺精品PPT课件
20
20
(二)意匠图
浮线 (不编织)
纬编花式组织的结构单元之一。为 了使纬编织物形成某种花纹效应, 编织时某些织针经过一路或几路不 参加编织后,再重新参加编织,这 时旧线圈将跨跃那些没有参加编织 的纱线与新线圈穿套,这些未成圈 的纱线处于旧线圈背后形成了浮线 。为了防止勾丝,一般浮线不易太 长。浮线可使针织物的横向延伸性 减小,尺寸稳定性提高。
29
29
(三)编织图
成圈、集圈、浮线和抽针符号表示法
成 圈
集 圈
浮 线
抽 针
30
30
第一节 纬编针织物的分类与表示方法 举例
31
31
练习
意匠图
❖ 根据线圈图画意匠图和编织图:
×—成圈 ·—集圈 □—浮线(不编织)
(1)
(2)
(3)
32
32
第四章 纬编针织物组织与编织工艺
• 第一节 纬编针织物的分类与表示方法 • 第二节 纬编基本组织与编织工艺 • 第三节 纬编变化组织与编织工艺 • 第四节 纬编花色组织与编织工艺
花纹意匠图用于表示提 花织物正面的花型与图案。 每一方格代表一个线圈, 方格内的不同符号代表不 同的颜色。
14
14
(二)意匠图 (1)花纹意匠图
15
15
(二)意匠图 (1)花纹意匠图
16
16
(二)意匠图
(2)结构意匠图
将针织物的成圈、集 圈、浮线,用规定符 号在小方格纸上表示 出来。
多用于表示单面织物。
9
9
第一节 纬编针织物的分类与表示方法
二、纬编针织物的表示方法 ❖ (一)线圈图 ❖ (二)意匠图 ❖ (三)编织图
10
1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6
(二)成圈过程
1.退圈 (1)开始退圈(图1) a.沉降片向里运动到最里位置; b.针背处于片喉里面,用片喉牵 拉织物,有利退圈。 (2)第一退圈阶段(图1-图2) a.针上升,旧线圈退到针舌上; b.沉降片不动,继续牵拉织物, 有利退圈; c.钢梭子进入工作位置,防止针 舌反拨,以免出漏针。
YA l - 3f
A
13
横向和纵向拉伸性能的比较
纵向最大拉伸比YB:
YB B max l 3f
B
2B
横向最大拉伸比YA为:
YA l - 3f
A
横纵向最大拉伸比之比:
YA 2B YB A
14
二、 单面舌针圆机的成圈工艺
15
(一)成圈机件及其配置
1、舌针 2、针筒 3、沉降片 4、沉降片圆环 5、箍簧 6、三角座 7、针三角 8、沉降片三角座 9、沉降片三角 10、导纱器
17
(3)第二退圈阶段(图2图3) a.针上升至最高点; b.沉降片向外运动放松 纱线以利垫纱。
2.垫纱(图4)
(1)舌针下降,从导纱 器中勾取新纱线; (2)沉降片向外退,以 利垫纱。
18
3.闭口(图4-图5) (1)针下降,旧线圈将针舌向上 拨,新纱线位于针钩内; (2)沉降片向外运动到最外位置 以便在片颚上成圈。
纱线直径为f
线圈长度l为:l 3f 2Bmax
则最大拉伸时的圈高Bmax为:
Bmax l 3f
2
而此时的拉伸比YB为:
YB
B max B
l 3f
2B
12
横向拉伸
一个完整的线圈长度可以表示为:
l 3f Amax
横向最大拉伸时的圈距Amax为:
Amax l -
5
(二)纬平针组织的性质
1.线圈歪斜 (1)线圈歪斜:在自由状态下,线圈发生歪斜,使线圈
横列和纵行不相互垂直的现象。 (2)产生的原因:纱线的捻度不稳定,力图解捻。
6
(3)歪斜方向
Z捻纱,从正面看,线圈由左向右 斜;S捻纱,从正面看,线圈由右 向左斜。
(4)影响因素 1)纱线捻度,捻度大,歪斜大; 2)织物密度大,歪斜小; 3)股线比单纱歪斜小; 4)纺纱方式(气流纱比环锭纱歪 斜小)。
23
2、正确垫纱角的选择
▪ α过大,垫不上纱(漏
针);
▪ α过小,导纱器易碰针
钩,造成坏针;
▪ β过大,垫不上纱(漏
针);
▪ β过小,纱线易被剪刀
口夹住,断纱或毛纱。
24
3、通过调节导纱器的前后、 高低和左右位置来满足 正确的垫纱角。
▪ tanα=b/m=b/(Tn) ▪ tanβ=h/m=h/(Tn) ▪ 式中: ▪ T-针距(mm) ▪ n- 从导 纱 器至脱 圈 点之
线圈长度
22
(二)垫纱
1、垫纱工艺参数 α-垫纱横角:纱线在水平面上 的投影与针平面之间的夹角 m-导纱器左右位置,导纱器至 脱圈点之间的距离 b-导纱器前后位置,导纱器与 针平面之间的距离
β-垫纱纵角:纱线在针平面上的投 影与沉降片片颚线之间的夹角 h-导纱器高低位置,导纱器与握持 平面之间的距离
(2) 纵向脱散:纱线断裂,线圈沿纵行从断裂纱线处 顺序脱散 。
横向脱散
纵向脱散
10
4. 延伸性
(1)特点:横向较纵向 易变形;横向变形大于 纵向变形。
(2)方式 a.线圈内弯曲的纱线发生
变化 ,圈弧与圈柱相 互转移; b.线圈内纱线的定向发生 变化。
11
纵向拉伸
圈高达到最大值为Bmax 圈距达到最小值为Amin
第二章 纬编基本组织与变化组织及 其编织工艺
1
知识点
了解纬编基本组织与变化组织(纬平针组织、 罗纹组织、双罗纹组织和双反面组织)的种类、 结构及其性质;
掌握这些基本组织与变化组织的生产工艺和设 备,重点掌握单面舌针圆机、罗纹机和双罗纹 机的成圈工艺及其工艺分析;
了解双反面机的成圈原理。
2
第一节 纬平针组织及其编织工艺
20
三、成圈工艺分析
(一)退圈: 1、退圈动程
H=L+a+(X-b-f) 式中: L-针钩头端至针舌末端的距离 X-弯纱深度 a-退圈结束时针舌尖至沉降片 片颚的距离 b-针钩部分截面直径 f-纱线直径
21
2、a的确定 保证在任何情况下 都能可靠的退圈 a≥hmax Hmax—最大空程 hmax=0.5lmax lmax-机上可能加工的最长
4.套圈(图5) 针继续下降,旧线圈套在针舌外边, 针钩开始与新纱线接触,新纱线开 始弯纱;沉降片不动。
19
5.脱圈与成圈(图6) 针继续下降,旧线圈脱圈, 沉降片不动,在片颚上形 成沉降弧。
6.牵拉(图1) a.沉降片向里运动到最 里位置; b.针背处于片喉里面, 用片喉牵拉织物,有利 退圈。
已弯曲成的纱线中转移过来。
26
2、弯纱张力
X-弯纱深度 T0-初张力 S1、S2…S8-沉降片片额 N1、N2…N7-针钩内点 T1、T2…T10弯纱时各部段的 弯纱张力 γ –弯纱角 AB-沉降片片额线
27
(1)弯纱张力的计算
A.根据欧拉公式: T出=T入eμθ 式中: T出-输出张力 T入-输入张力 μ-成圈机件与纱线之间的摩擦系数 θ-成圈机件与纱线之间的包围角
间的针距数
25
(三)弯纱
▪ 1、弯纱方式 ▪ (1)按同时参加弯纱的针数来分 ▪ a.夹持式弯纱:每次参加弯纱的针数在两枚以上。(大
多数机器)。
▪ b.非夹持式弯纱:一次参加弯纱的针数只有一枚。(吊
机)。
(2)按纱线的供给方向分
▪ a.无回退式弯纱:纱线只能从导纱器方向供给。 ▪ b.有回退式弯纱:纱线大部分从导纱器供给,小部分从
(5)采取措施 1)低捻纱; 2)进厂纱给湿; 3)两种捻向交织。
7
2. 卷边性
(1)纬平针织物具有明显的 卷边现象。 (2)产生的原因 在织物边缘,弯曲的纱线力图 伸直,从而产生边缘卷起。 (3)卷边方向 宽度方向向反面卷,长度方向 向正面卷。
8
卷边机理
9
3. 脱散性
(1) 横向脱散:纱线没有断裂,线圈从整个横列中脱 出来。顺逆编织方向都脱散。
3
一、纬平针组织及其性质
(一)纬平针组织的结构 1.定义:纬平针组织(plain stitch, jersey stitch)又
称平针组织,由连续的单元线圈向一个方向串套而成, 是单面纬编针织物中的基本组织。
正面
反面
4
2.结构特点:织物的一面为正面线圈,另一面为反 面线圈。正面光洁,反面暗淡粗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