琦君简介
琦君简介

• 有散文集、小说集及儿童文学作品30余种, 包括《烟愁》 琦君 《细纱灯》(获中山文 艺创作奖)《三更有梦书当枕》《簪》《桂花 雨》《细雨灯花落》《读书与生活》《千里怀 人月在峰》《与我同车》《留予他年说梦痕》 《琦君寄小读者》《琴心》《菁姐》《七月的 哀伤》以及《琦君自选集》等等。她也是著名 电视剧《橘子红了》的原作者 2006年6月7日 凌晨4时45分病逝于和信医院,享6-2006),原名潘希真。现当 代台湾女作家、散文大家,14岁就读于 教会中学。1916年7月24日生于浙江永 嘉县瞿溪乡一个旧式家庭里,1949年赴 台湾,在司法部门工作了26年,并任台 湾中国文化学院、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 后定居美国。琦君以撰写散文开始她的 创作生涯。她的名字总是与台湾散文连 在一起。
琦君(台湾作家)

酒”。
题为“春酒”,为什么要写农历 新年里的种种风俗与禁忌?
• 这样写与上文“还有个农家邀饮春酒的 节目,再度引起高潮”相照应,突出了 农历“春酒”、“酒会”在孩子们的心 目中更富有情趣。
细读课文
作者怀念的仅仅是 家乡的春酒吗?
细读课文
从_______看出,“我” 还在怀念_____……
酒 过小 中 年时 浸 是侯 润一
春 着 杯
我甜
酒 的 甜
幸的 福春 与酒 娇 羞
乡 色酒 舒兰
三十年前 你从柳树梢头望我 我正年少 乡色也好 你圆 人也圆
三十年后 我从椰树梢头望你 你是一杯乡色酒 你满 乡愁也满
作 业:
1. 阅读其他表现海外游子思乡的文 学作品;
2. 记录你记忆中印象最深刻的一次 过节情景。
民风之美
• 新年迎神拜佛,有许多禁忌;元宵节后, 换下的供品堆得“满满一大缸”,孩子 们的兴奋、快乐,家长的紧张、繁忙, 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一幅中国传统风俗画 卷。
情之美
• 家家户户轮流邀喝春酒,在有“家家扶 得醉人归”之景象;村子里有人需钱急 用,要起个会……正月里,会首总要置 酒表示酬谢,而母亲很乐意把花厅“供 人请客”,并捧出自己泡的“八宝酒” 为人助兴;此时灯火明亮,人人兴高采 烈,母亲因别人的赞美高兴得“两颊红 红”。笑眯眯的母亲,本本分分的村民, 令人难忘。
完此文的感受。
春酒是
,
它
。
.
出 朋故
门 在 外
友 别
乡 的 酒
也 给
忘 了
过 年
自的
己酒
斟游
一子
杯心
人中
琦君

《七月的哀伤》(短篇)惊声文物供应社 1971年
《钱塘江畔》(短篇)尔雅出版社 1980年 《橘子红了》(中篇)洪范书店 1991年 散文 《溪边琐语》妇友月刊社 1962年
《烟愁》光启社 1963年,书评书目出版社 1975年,尔雅出版社 1981年
《琦君小品》三民书局1966年,新版 2004年 《红纱灯》三民书局 1969年,新版 2002年 《三更有梦书当枕》尔雅出版社 1975年 《桂花雨》尔雅出版社 1976年 《细雨灯花落》尔雅出版社 1977年,新版 2005年 《读书与生活》东大图书公司 1978年,三民书局 1986年
话说琦君
《千里怀人月在峰》尔雅出版社 1978年 《与我同车》九歌出版社 1979年,新版 2006年
《留予他年说梦痕》洪范书店 1980年
《母心似天空》尔雅出版社 1981年 《灯景旧情怀》洪范书店 1983年 《水是故乡甜》九歌出版社 1983年,新版 2006年;简体字版 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6年 《此处有仙桃》九歌出版社 1985年,新版 2006年 《玻璃笔》九歌出版社 1986年,新版 2006年 《我爱动物》洪范书店 1988年 《青灯有味似儿时》九歌出版社 1988年,新版 2004年;简体字版 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6 年 《泪珠与珍珠》九歌出版社 1989年,新版 2006年 《母心‧佛心》九歌出版社 1990年,新版 2004年;简体字版 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6年 《一袭青衫万缕情》(我的中学生活回忆)尔雅出版社 1991年 《妈妈银行》九歌出版社 1991年,新版 2005年 《万水千山师友情》九歌出版社 1995年,新版 2006年
第二小组 组长:陈奥 组员:陈军翰、范洋豪、张翔博、周奔成、王璐园
细赏琦君及其作品《桂花雨》

细赏琦君及其作品《桂花雨》琦君,原名周妍琦,是中国当代知名作家、编剧、电影制片人。
琦君作品具有强烈的女性意识与时代感,被广泛认为是当代女性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而《桂花雨》是琦君最具代表性的小说作品之一,本文将细赏琦君及其作品《桂花雨》。
琦君的人生与创作琦君出生于1971年,早年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电影编导专业,曾在中央电视台工作多年,后来进入电影制作领域。
琦君作品最初是以电影形式呈现的,例如获得柏林国际电影节银熊奖的《远离天堂的地方》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琦君开始将视野拓展至文学领域,并逐渐成为当代中国女性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琦君的作品广受女性读者欢迎,她通过小说、电影等方式探讨了许多女性话题,例如家庭、爱情、压迫等。
琦君的作品在传达女性情感和意识的同时,也反映了当代社会的现实问题。
她的作品通常被认为是富有社会批判意义的,对于当代中国的现实状况进行了深入探讨,具有一定的现实主义色彩。
《桂花雨》的故事与主题《桂花雨》是琦君的一部长篇小说,主要讲述了一个女人从农村来到城市的故事。
女主人公阿秀在乡下嫁给了一个不上进的丈夫,婚后生了一个女儿。
然而,在她女儿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她发现自己的丈夫有了外遇。
于是,阿秀决定离婚,带着女儿来到城市生活。
在城市生活中,阿秀经历了许多不容易的事情,她在工厂打工、卖花、卖过期的食品、做保姆等,凭借自己的努力,她成功地支撑起了家庭。
然而,她的女儿却对她的努力不感兴趣,从小就想着要嫁入豪门,成为富翁的太太。
当女儿长大后,她离开了家庭,追求自己的梦想。
《桂花雨》的主题是女性自我价值的探索。
小说中,阿秀的人生充满了挫折和苦难,但她依然通过自己的努力,建立了自己的事业,并且在自我实现的过程中,发现了自己“美好”的一面。
除此之外,《桂花雨》还反映了当代中国的社会现实,包括婚姻、家庭、性别、阶层等方面的问题。
《桂花雨》的艺术特点琦君的小说作品以细腻的笔墨、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思考而著称。
《桂花雨》也不例外,小说表达了琦君对女性价值的思考和探索,同时将视角放在了社会最底层的女性身上,反映了当代中国社会的阶层问题。
琦君简介

琦君简介琦君简介(一):琦君简介琦君(1917-2006),原名潘希真。
当代台湾女作家、散文家。
作品多以儿童故事为主。
1917年7月24日生于浙江温州市瓯海区瞿溪乡一个旧式家庭,14岁就读于教会中学。
2006年6月7日凌晨4时45分病逝于和信医院,享年90岁。
另外,成名作为《外婆的澎湖湾》的台湾民谣歌手潘安邦(1961-2013)是琦君的侄子。
琦君简介(二):琦君简介琦君(1917年7月24日-2006年6月7日)本名潘希珍,又名潘希真,浙江温州瓯海瞿溪镇,台湾当代文学作家。
琦君的作品以散文为主,亦涵括小说、评论、翻译及儿童文学,其作品曾被翻译成英、日、韩等多国语言。
其主要著作有《青灯有味似儿时》、《永是有情人》、《水是故乡甜》、《万水千山师友情》、《三更有梦书当枕》、《桂花雨》、《细雨灯花落》、《读书与生活》等。
琦君简介(三):琦君生平简介琦君(1918~2006),原名潘希真,出生于浙江永嘉。
其父为官多年,喜欢收藏古籍、碑帖、字画,家中藏书丰富。
由于家庭熏陶,她自幼酷爱文学,六岁时,父亲便为她请家庭教师讲授古典文学。
在杭州弘道女子中学读书时,又阅读了超多现代文学和外国文学作品,并开始文学创作。
高中毕业后以优异成绩被保送之江大学中国文学系,成为词坛巨擘夏承焘的得意门生。
琦君随夏先生研读古籍,咏诗填词,深受其学识、人格的影响,并在词学方面有了精深的造诣。
大学毕业时,正值抗战爆发,她辗转于上海、永嘉等地,饱经忧患,深感国破家毁之痛。
1949年到台湾,历任高检处纪录股长和司法行政部编审科长等职,1969年自司法部退休,任教于中央大学和中兴大学中文系,教授新旧文学。
自1953年出版第一本小说散文合集《琴心》,她陆续出版了散文、小说、儿童文学、诗词、评论等著作数十种。
其中散文创作成就最高。
主要散文集有《烟愁》《溪边琐语》《琦君小品》《红纱灯》《三更有梦书当枕》《桂花雨》《细雨灯花落》《读书与生活》《千里怀人月在峰》《与我同车》《灯景旧情怀》等。
“琦君简介”

琦君简介琦君,原名潘希真,1917年生,浙江永嘉人。
当代散文家。
1936年考入杭州三江大学中文系,受业于著名词家夏承焘,偏爱豪放派苏东坡、辛弃疾词。
1941年大学毕业,留校任助教。
1949年去台湾,任职司法界,同时教课、写作不辍。
1969年退休,专事写作。
琦君的作品以散文为主,所作多为对故乡亲人的回忆。
她在《写作回顾》一文中指出:“我是因为心里有一份情绪在激荡,不得不写时才写,每回写到我的父母家人与师友,我都禁不住热泪盈眶。
我忘不了他们对我的关爱,我也珍惜自己对他们的这一份情。
像树木花草似的,谁能没有一个根呢?我常常想,我若能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忘掉故乡,我若能不再哭,不再笑,我宁愿搁笔,此生永不再写,然而,这怎么可能呢?”正是从这个“根”出发,琦君以一枝生花妙笔倾注满腔热情去写故乡风情,追忆当年的逝水年华,抒写了许多怀念父母亲人和师友的散文篇章。
她的散文集有《烟愁》《红纱灯》《三更有梦书当枕》《千里怀人月在峰》《留予他年说梦痕》等二十多本。
琦君散文的特点1.小中见大的抒情方法琦君散文涉及的领域较为广泛。
她写在台湾的所经所历,写在海外的所见所闻,也写记忆中的故土风情,她写亲情、爱情,也写真挚的友情,情愫纤细浓重。
她以一颗纯真、博大的爱心热烈地拥抱人生,在对生活的细心感受中体味和领悟生活的真谛,营造出一个色彩柔和、气氛温馨的真善美的艺术世界。
琦君以一颗温存的心细细地体味生活中的一花一木,一喜一悲,从中闪烁着哲理的火花。
即使是过去曾经历过的痛苦和烦恼,她也能化痛苦为信念,转烦恼为菩提。
她将自己达观开朗的人生态度完整地融进了创作之中。
琦君绝少采取直抒胸臆的粗糙手法,她笔致细腻柔婉,善于精心筛选出典型的生活细节。
她擅长捕捉人物心理活动的微妙之处,尤能抓住见出人性深度的心理活动。
因此,琦君说不上是气魄宏大的散文家,但却是一位拥有深邃爱心,在一个不大的题材领域里挖了一口深井的艺术家。
2.巧妙引用古诗文,增加表达效果的技巧1/ 2琦君是台湾当代散文家中最负盛名的作家之一。
《桂花雨》课文

《桂花雨》课文一、作者简介。
琦君,原名潘希真,1917年7月24日生于浙江温州市瓯海区瞿溪乡一个旧式家庭里,1949年赴台湾。
她是当代台湾女作家、散文家,琦君以撰写散文开始她的创作生涯,她的作品多以儿童故事为主,大半辈子的漂泊生活,使她对故乡有深厚的思念之情,笔下的故乡往往充满着温情与眷恋。
二、课文主要内容。
1. 桂花与故乡的联系。
- 课文开篇描写了小时候在故乡摇桂花的情景。
作者的故乡有很多桂花树,桂花香气迷人,弥漫在整个村子里。
“桂花树的样子笨笨的,不像梅树那样有姿态。
不开花时,只见到满树的叶子;开花时,仔细地在树丛里寻找,才能看到那些小花。
可是桂花的香气,太迷人了。
”这里通过与梅树的对比,突出桂花虽然外表平凡,但香气浓郁的特点,也暗示了故乡的桂花在作者心中有着独特的地位。
- 摇桂花是作者童年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每到桂花盛开的时节,作者和家人就会去摇桂花。
“摇桂花”对我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写出了作者对摇桂花的期待。
2. 摇桂花的欢乐场景。
- 摇桂花的过程充满了乐趣。
“摇呀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
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这里生动地描绘出摇桂花时桂花飘落的壮观景象,以及作者兴奋的心情。
桂花雨不仅是一种自然景象,更成为了作者童年欢乐的象征。
- 摇下的桂花,用途广泛。
母亲会将桂花用来泡茶、做糕饼等,桂花的香气融入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让作者的童年充满了桂花的香甜。
“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这一句从嗅觉角度写出了桂花对村子的影响,也表达了桂花与故乡生活的紧密联系。
3. 思乡之情的寄托。
- 作者后来到了杭州,那里的桂花虽然也很多,但是“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
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母亲的话道出了对故乡的偏爱,这种偏爱其实是深深的思乡之情的体现。
- 作者也借桂花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
琦君散文集读书笔记

琦君散文集读书笔记一、琦君散文集简介琦君,原名潘希真,浙江温州人。
她的散文情感细腻真挚,充满了对故乡、亲人、师友的怀念之情,文字清新质朴,富有诗意。
其散文常常从平凡的生活小事入手,却能挖掘出深刻的人性美和浓浓的思乡怀旧之情。
二、读书笔记内容(一)好词积累1. 描写人物的好词- 饱经风霜:琦君描绘长辈时常用到这个词,如描写祖父时,“祖父饱经风霜的脸上刻满了岁月的痕迹,那一道道皱纹像是诉说着他一生的故事。
”2. 描写景物的好词- 郁郁葱葱:在描写故乡的山水时,“故乡的山峦郁郁葱葱,那一片翠绿像是大地铺上的华丽地毯,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 波光粼粼:当写到故乡的河流时,“河面上波光粼粼,阳光洒在水面上,如同无数颗钻石在闪耀。
”(二)好句赏析1. “像树木花草一样,谁能没有一个根呢?我若能忘掉故乡,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我宁愿搁下笔,此生永不再写。
”- 赏析:这句话运用了反问和排比的修辞手法,强调了故乡、亲人和童年在琦君心中的重要性。
她将自己的创作与对故乡的记忆紧密相连,表达了深深的思乡之情。
故乡就像是她的根,是她创作的源泉,如果失去了这些记忆,她的创作也就失去了灵魂。
2. “雨,像银灰色黏濡的蛛丝,织成一片轻柔的网,网住了整个秋的世界。
”- 赏析:此句是典型的景物描写好句。
把雨比作银灰色黏濡的蛛丝,形象地写出了秋雨的细密和轻柔。
“织成一片轻柔的网,网住了整个秋的世界”,这种拟人化的写法,赋予了秋雨一种神秘的力量,仿佛秋雨是一个编织者,将整个秋天都笼罩在它独特的氛围之中。
(三)主题分析1. 思乡怀旧主题2. 亲情主题(四)写作风格分析1. 细腻的情感表达- 琦君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细微情感。
她在描写对亲人的思念时,不是简单地抒发思念之情,而是通过回忆与亲人相处的点点滴滴来传达情感。
比如在回忆母亲时,她会写到母亲做的饭菜的味道、母亲的唠叨等细节,“母亲做的粽子,那软糯的口感,粽叶的清香,还有母亲包粽子时专注的神情,都成为我思念母亲时最深刻的记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琦君,1918年生于温州,她 12岁随家迁居杭州,1949 年迁至台湾,后定居美国。 自去台湾后,琦君再也没有 回过温州,琦君曾深情地说 过:“像树木花草一样,谁 能没有一个根呢?我若能忘 掉故乡,忘掉亲人师友,忘 掉童年,我宁愿搁下笔,此 生永不再写。”
代表作
有散文集、小说集及儿童文学作品30余 种,包括《烟愁》、《细纱灯》(获中 山文艺创作奖)、《三更有梦书当枕》、 《髻》、《桂花雨》、《细雨灯花落》、 《读书与生活》、《千里怀人月在峰》、 《与我同车》、《留予他年说梦痕》、 《琦君寄小读者》、《琴心》、《菁 姐》、《七月的哀伤》以及《琦君自选 集》等等。她也是著名电视剧《橘子红 了》的原作者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