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常用的理论

合集下载

生活中常用的理论

生活中常用的理论

1、霍姆斯马车理论传说上帝造了一架完美的马车,它的所有部件都能相互匹配且恰到好处。

当马车的使用寿命终结时,它的车轮、车轴、车身、底盘……所有的部件同时解体报废,没有哪一个零件比其他的更脆弱或更耐久。

19世纪的美国著名医生兼作家奥列维·W·霍姆斯在他的诗中描述了这架完美的马车,所以后人称之为“霍姆斯马车理论”。

霍姆斯马车理论在经济学中的解释是在经济学中的解释是“充分均衡”,指各种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使用。

如,一双皮鞋最理想的配材和使用结果应是:当鞋底被磨穿的同时,也要鞋面破裂、鞋带磨断、缝线开绽。

倘若鞋底破了,而鞋面依旧完好,这就意味着用材等级上的不匹配,也造成了材料的浪费。

管理学家经常将“霍姆斯马车理论”引申为:一架完美的马车,没有最好的部件,只有最完美、最平衡的组合;一个富有效率的团队,不需要每一个人都是最有能力的,而在于每个人的能力都能得到最合理的使用和发挥。

2、老鼠夹效应有这么一个故事:庄园里出现了一个老鼠夹,老鼠看到后很担心,它慌忙地去向庄园里其他动物发出警告:“小心老鼠夹!”可母鸡、猪和牛却很不以为然,它们说:“亲爱的老鼠,我知道那对你来说是个问题,但是跟我有什么关系呢?”老鼠只好返回庄园主的房子,胆战心惊地藏在洞穴里。

第二天天刚亮,老鼠听到一阵响声,没多久又传来尖叫声。

原来,女主人听到响声后下楼查看,黑暗中没有注意到老鼠夹夹住了一条蛇的尾巴,当她走近老鼠夹时,反被蛇咬了。

女主人病倒了,庄园主把母鸡杀了给病人补身体。

很多邻居都来探望他们,为表示感谢,庄园主把猪杀了,招待朋友们吃了一顿饭。

女主人终于康复了,但花了很多医疗费,庄园主只好把牛卖了以支付医疗费。

表面上看起来,老鼠夹和鸡、猪、牛确实什么什么关系,谁看见过老鼠夹夹死过鸡、猪、牛?但是当老鼠和它们生活在同一屋檐下、处在同一个生存系统中的时候,它们之间就会具有某种奇妙的联系。

“老鼠夹效应”警示我们,事物的发展和内部的关联常常超出我们的想象,对于一个系统内出现的任何小问题,我们都要保持必要的关注,要有“防微杜渐”的准备,防止问题的扩大和蔓延。

社会工作18种常用理论

社会工作18种常用理论

社会工作18种常用理论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 ),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

将需求分为五种,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

另外两种需要:求知需要和审美需要。

这两种需要未被列入到他的需求层次排列中,他认为这二者应居于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之间。

还讨论了需要层次理论的价值与应用等。

二、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认为是探讨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按照班杜拉的观点,以往的学习理论家一般都忽视了社会变量对人类行为的制约作用。

他们通常是用物理的方法对动物进行实验,并以此来建构他们的理论体系,这对于研究生活于社会之中的人的行为来说,似乎不具有科学的说服力。

由于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的,所以班杜拉主张要在自然的社会情境中而不是在实验室里研究人的行为。

三、舒茨的人际需要理论社会心理学家舒茨提出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舒茨认为,每一个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都有三种基本的需要,即包容需要、的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

这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决定了个体在人际交往中所采用的行为,以及如何描述、解释和预测他人行为。

三种基本需要的形成与个体的早期成长经验密切相关。

包容需要指个体想要与人接触、交往、隶属于某个群体。

与他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的相互关系的需要。

四、镜中我理论由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利在他的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一书中提出。

他认为,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通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

因此,人的自我是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形成的,这种联系包括三个方面:1、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2、关于别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3、自己对他人的这些认识”或评价”的情感。

物理学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物理学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物理学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物理学是一门研究物质、能量、空间和时间基本规律以及它们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科学。

但是我们常常认为物理学只是一门理论学科,与我们平常的生活没有太大的关系。

然而,在我们的生活中,物理学在方方面面都有着广泛而重要的应用。

无论是我们的交通,还是我们的食品,每个方面都有着物理学的身影。

下面,我们从几个不同的方面来探讨物理学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一、交通出行物理学在交通出行方面有许多重要的应用。

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交通出行方式之一是自行车。

骑自行车可以使我们获得身体锻炼,同时也能带给我们方便和快捷,但是我们可能会忽视的是,自行车之所以能够行驶,是因为受到牛顿第二定律的作用。

这条定律告诉我们,当有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时,它会产生加速度,而自行车之所以能够行驶,是因为人类还没有想到能够克服牛顿第二定律的力。

除了自行车,汽车也是我们常用的交通工具。

驾驶汽车时,我们需要遵循一些基本的物理原则。

例如,我们需要知道车子的惯性,惯性会带给我们许多麻烦,因为它们会改变车子的速度和方向。

另外,在过弯时,我们需要遵循离心作用的原理,它告诉我们离心力会使车辆朝着外侧运动,因此我们需要调整一下方向盘的拉力,以避免车辆失控。

二、食品烹饪在我们的餐桌上,物理学同样也有着重要的应用。

烹饪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烹饪是物理学与化学的综合体现,因为在烹饪过程中,物理原理和化学反应是密不可分的。

烹饪过程中最常见的物理原理就是热力学。

热力学告诉我们热能如何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

在烹饪中,我们可以利用热传导来烤肉,蒸饭和煮面等。

另外,在烹饪过程中,我们还可以利用传热原理来烹调食物,传热原理告诉我们热能会获得或失去热量,因此我们在烹调食物时,可以掌握掌握好火候来保持食物的新鲜程度。

三、医学物理学还在医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举例来说,磁共振成像(MRI)就是物理学的杰作之一。

MRI 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医疗诊断工具,它可以在不损伤组织的情况下帮助我们观察到人体内部的情况。

社工常用理论大全

社工常用理论大全

社工常用理论大全目录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2)二、社会学习理论 (2)三、舒茨的人际需要理论 (2)四、镜中我理论 (2)五、贝塔朗菲的一般系统论 (2)六、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2)七、九型人格理论 (3)八、社会损害理论和社会重建理论 (3)九、社会支持网络 (4)十、优势视角理论 (4)十一、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 (7)十二、生态系统理论 (8)十三、社会化理论 (8)十四、活动理论 (8)十五、弗洛伊德性本能理论 (9)十六、心理防御机制理论 (9)十七、社会系统理论 (11)十八、场地论 (11)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中所提出。

将需求分为五种,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

另外两种需要:求知需要和审美需要。

这两种需要未被列入到他的需求层次排列中,他认为这二者应居于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之间。

还讨论了需要层次理论的价值与应用等。

二、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认为是探讨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按照班杜拉的观点,以往的学习理论家一般都忽视了社会变量对人类行为的制约作用。

他们通常是用的方法对动物进行实验,并以此来建构他们的理论体系,这对于研究生活于社会之中的人的行为来说,似乎不具有科学的说服力。

由于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的,所以班杜拉主张要在自然的社会情境中而不是在实验室里研究人的行为。

三、舒茨的人际需要理论社会心理学家舒茨提出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舒茨认为,每一个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都有三种基本的需要,即包容需要、的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

这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决定了个体在人际交往中所采用的行为,以及如何描述、解释和预测他人行为。

社会工作常用的18种理论

社会工作常用的18种理论

社会工作常用的18种理论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

将需求分为五种,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

另外两种需要:求知需要和审美需要。

这两种需要未被列入到他的需求层次排列中,他认为这二者应居于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之间。

还讨论了需要层次理论的价值与应用等。

二、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认为是探讨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按照班杜拉的观点,以往的学习理论家一般都忽视了社会变量对人类行为的制约作用。

他们通常是用物理的方法对动物进行实验,并以此来建构他们的理论体系,这对于研究生活于社会之中的人的行为来说,似乎不具有科学的说服力。

由于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的,所以班杜拉主张要在自然的社会情境中而不是在实验室里研究人的行为。

三、舒茨的人际需要理论社会心理学家舒茨提出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舒茨认为,每一个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都有三种基本的需要,即包容需要、的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

这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决定了个体在人际交往中所采用的行为,以及如何描述、解释和预测他人行为。

三种基本需要的形成与个体的早期成长经验密切相关。

包容需要指个体想要与人接触、交往、隶属于某个群体。

与他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的相互关系的需要。

四、镜中我理论由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利在他的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一书中提出。

他认为,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通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

因此,人的自我是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形成的,这种联系包括三个方面:1、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2、关于别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3、自己对他人的这些“认识”或“评价”的情感。

社会工作常用的18种理论

社会工作常用的18种理论

社会工作常用的18种理论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

将需求分为五种,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

另外两种需要:求知需要和审美需要。

这两种需要未被列入到他的需求层次排列中,他认为这二者应居于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之间。

还讨论了需要层次理论的价值与应用等。

二、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认为是探讨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按照班杜拉的观点,以往的学习理论家一般都忽视了社会变量对人类行为的制约作用。

他们通常是用物理的方法对动物进行实验,并以此来建构他们的理论体系,这对于研究生活于社会之中的人的行为来说,似乎不具有科学的说服力。

由于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的,所以班杜拉主张要在自然的社会情境中而不是在实验室里研究人的行为。

三、舒茨的人际需要理论社会心理学家舒茨提出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舒茨认为,每一个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都有三种基本的需要,即包容需要、的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

这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决定了个体在人际交往中所采用的行为,以及如何描述、解释和预测他人行为。

三种基本需要的形成与个体的早期成长经验密切相关。

包容需要指个体想要与人接触、交往、隶属于某个群体。

与他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的相互关系的需要。

四、镜中我理论由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利在他的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一书中提出。

他认为,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通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

因此,人的自我是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形成的,这种联系包括三个方面:1、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2、关于别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3、自己对他人的这些“认识”或“评价”的情感。

木桶理论对教育的启示

木桶理论对教育的启示

木桶理论对教育的启示引言木桶理论是一个常用的比喻,用来解释物理学和工程学中的概念,同时也可以应用到生活中的许多场景中。

在教育领域中,木桶理论也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本论文旨在探讨木桶理论对教育的启示,希望从全新的角度来思考教育问题,并提出一些建议。

木桶理论的概念木桶理论是指一个木桶的容量取决于其最短的那个板子的高度,而不是所有板子的高度之和。

这个概念常被用来解释物理学和工程学中的概念,比如水坝的容量和强度等。

在生活中,木桶理论也被广泛应用到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中,例如团队合作、个人发展等。

木桶理论在教育中的应用在教育领域中,木桶理论同样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通过对教育实践和理论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 学生需要全面发展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同样是一个木桶模型。

学生的成长不是由单一的、某些特定的因素决定的,而是取决于其所有因素的综合。

因此,我们应该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同时鼓励他们在不同学科领域和兴趣爱好上的探索和发展。

2. 值得关注的薄弱环节在教育实践中,我们也需要关注学生的薄弱环节。

根据木桶理论,一个木桶的容量取决于其最短的那个板子的高度。

因此,我们不能忽略学生的薄弱科目和技能。

相反,我们应该帮助学生规避他们的弱点,提高他们的整体能力和竞争力。

3. 个性化教育的重要性在教育中,个性化的教学模式也是不可忽略的。

每个学生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和需求,我们不能期望所有学生都能按照同样的规律和进度去学习。

因此,个性化教育的方式可以更好的满足学生的多样性需求,鼓励其不同方面的能力和兴趣的发展。

4. 合作教育的优势合作教育在现代教育中越来越普遍。

在教育中,合作教育可以提高学生们的综合能力,并且培养他们的集体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根据木桶理论,每个木桶的容量取决于最短的板子,团队合作也需要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优势,以达到协同效应的最大化。

总结通过对木桶理论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探讨,我们可以得出,课堂教育不应单纯注重知识的学习,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化教育和团队协作同样应得到重视。

社会工作常用的18种理论

社会工作常用的18种理论

社会工作常用的18种理论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

将需求分为五种,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

另外两种需要:求知需要和审美需要。

这两种需要未被列入到他的需求层次排列中,他认为这二者应居于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之间。

还讨论了需要层次理论的价值与应用等。

二、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认为是探讨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按照班杜拉的观点,以往的学习理论家一般都忽视了社会变量对人类行为的制约作用。

他们通常是用物理的方法对动物进行实验,并以此来建构他们的理论体系,这对于研究生活于社会之中的人的行为来说,似乎不具有科学的说服力。

由于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的,所以班杜拉主张要在自然的社会情境中而不是在实验室里研究人的行为。

三、舒茨的人际需要理论社会心理学家舒茨提出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舒茨认为,每一个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都有三种基本的需要,即包容需要、的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

这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决定了个体在人际交往中所采用的行为,以及如何描述、解释和预测他人行为。

三种基本需要的形成与个体的早期成长经验密切相关。

包容需要指个体想要与人接触、交往、隶属于某个群体。

与他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的相互关系的需要。

四、镜中我理论由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利在他的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一书中提出。

他认为,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通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

因此,人的自我是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形成的,这种联系包括三个方面:1、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2、关于别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3、自己对他人的这些“认识”或“评价”的情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霍姆斯马车理论传说上帝造了一架完美的马车,它的所有部件都能相互匹配且恰到好处。

当马车的使用寿命终结时,它的车轮、车轴、车身、底盘……所有的部件同时解体报废,没有哪一个零件比其他的更脆弱或更耐久。

19世纪的美国著名医生兼作家奥列维·W·霍姆斯在他的诗中描述了这架完美的马车,所以后人称之为“霍姆斯马车理论”。

霍姆斯马车理论在经济学中的解释是在经济学中的解释是“充分均衡”,指各种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使用。

如,一双皮鞋最理想的配材和使用结果应是:当鞋底被磨穿的同时,也要鞋面破裂、鞋带磨断、缝线开绽。

倘若鞋底破了,而鞋面依旧完好,这就意味着用材等级上的不匹配,也造成了材料的浪费。

管理学家经常将“霍姆斯马车理论”引申为:一架完美的马车,没有最好的部件,只有最完美、最平衡的组合;一个富有效率的团队,不需要每一个人都是最有能力的,而在于每个人的能力都能得到最合理的使用和发挥。

2、老鼠夹效应有这么一个故事:庄园里出现了一个老鼠夹,老鼠看到后很担心,它慌忙地去向庄园里其他动物发出警告:“小心老鼠夹!”可母鸡、猪和牛却很不以为然,它们说:“亲爱的老鼠,我知道那对你来说是个问题,但是跟我有什么关系呢?”老鼠只好返回庄园主的房子,胆战心惊地藏在洞穴里。

第二天天刚亮,老鼠听到一阵响声,没多久又传来尖叫声。

原来,女主人听到响声后下楼查看,黑暗中没有注意到老鼠夹夹住了一条蛇的尾巴,当她走近老鼠夹时,反被蛇咬了。

女主人病倒了,庄园主把母鸡杀了给病人补身体。

很多邻居都来探望他们,为表示感谢,庄园主把猪杀了,招待朋友们吃了一顿饭。

女主人终于康复了,但花了很多医疗费,庄园主只好把牛卖了以支付医疗费。

表面上看起来,老鼠夹和鸡、猪、牛确实什么什么关系,谁看见过老鼠夹夹死过鸡、猪、牛?但是当老鼠和它们生活在同一屋檐下、处在同一个生存系统中的时候,它们之间就会具有某种奇妙的联系。

“老鼠夹效应”警示我们,事物的发展和内部的关联常常超出我们的想象,对于一个系统内出现的任何小问题,我们都要保持必要的关注,要有“防微杜渐”的准备,防止问题的扩大和蔓延。

比如,基本一个地方屡次发生群体性事件,短期内可能不会影响到其他的地方,但不能据此认为这就是地方性的、局部的问题,而应从全局和整体的角度来考虑和解决。

“老鼠夹效应”也告诉我们每个人,对身边人的焦虑和痛苦请保持一份“共情”和助人之心,因为,“别人的事”可能也会成为你的事。

3、视网膜效应最近,小李很想买一辆宝石蓝颜色的汽车,他觉得这种颜色的车比较独特。

自从他打定主意后,却不断发现街上出现宝石蓝色汽车,难道现在流行这种颜色的车?李太太怀孕了,她发现最近无论逛街还是乘车,她总能碰见几个孕妇,难道今年的孕妇就是比较多?小李和李太太的这种“发现”在心理学中称为“视网膜效应”,意思是当人们过于关注、追求基本一种东西,或者是某项特征时,就会比别人更容易注意到跟自己同样的东西和特征。

成功学大师卡内基曾经说过:当一个人只知道自己的缺点、而不知如何发掘优点时,“视网膜效应”就会促使这个人发现他身边拥有类似缺点的人,进而使得他的人际关系无法改善,生活也不快乐。

相反,一个积极发掘、肯定自己的优点的人,也会看到他人的优点,从而能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

由此可以看出,“视网膜效应”具备强烈的主观性,所以我们在生活中需要不断提醒自己,既不能因为这人和自己“臭味相投”就忽略了他的优点,也不能因为那人和自己“惺惺相惜”就纵容他的缺点。

尤其是当你是一位老师、领导时,就更要防止因为“视网膜效应”而不能客观、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或下属。

1、鸟笼逻辑挂一个漂亮的鸟笼在房间里最显眼的地方,过不了几天,主人一定会做出下面两个选择之一:把鸟笼扔掉,或者买一只鸟回来放在鸟笼里。

这就是鸟笼逻辑。

过程很简单,设想你是这房间的主人,只要有人走进房间,看到鸟笼,就会忍不住问你:“鸟呢?是不是死了?”当你回答:“我从来都没有养过鸟。

”人们会问:“那么,你要一个鸟笼干什么?”最后你不得不在两个选择中二选一,因为这比无休止的解释要容易得多。

鸟笼逻辑的原因很简单:人们绝大部分的时候是采取惯性思维。

所以可见在生活和工作中培养逻辑思维是多么重要。

2、破窗效应心理学的研究上有个现象叫做“破窗效应”,就是说,一个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没有人去修补,隔不久,其它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的被人打破;一面墙,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清洗掉,很快的,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

一个很干净的地方,人会不好意思丢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现之后,人就会毫不犹疑的拋,丝毫不觉羞愧。

这真是很奇怪的现象。

心理学家研究的就是这个“引爆点”,地上究竟要有多脏,人们才会觉得反正这么脏,再脏一点无所谓,情况究竟要坏到什么程度,人们才会自暴自弃,让它烂到底。

任何坏事,如果在开始时没有阻拦掉,形成风气,改也改不掉,就好象河堤,一个小缺口没有及时修补,可以崩坝,造成千百万倍的损失。

犯罪其实就是失序的结果,纽约市在80年代的时候,真是无处不抢,无日不杀,大白天走在马路上也会害怕。

地铁更不用说了,车厢脏乱,到处涂满了秽句,坐在地铁里,人人自危。

我虽然没有被抢过,但是有位教授被人在光天化日之下,敲了一记闷棍,眼睛失明,从此结束他的研究生涯,使我多少年来谈虎变色,不敢只身去纽约开会。

最近纽约的市容和市誉提升了不少,令我颇为吃惊,一个已经向下沉沦的城市,竟能死而复生,向上提升。

因此,当我出去开会,碰到一位犯罪学家时,立刻向他讨教,原来纽约市用的就是过去书本上讲的破窗效应的理论,先改善犯罪的环境,使人们不易犯罪,再慢慢缉凶捕盗,回归秩序。

当时这个做法虽然被人骂为缓不济急,“船都要沉了还在洗甲板”,但是纽约市还是从维护地铁车厢干净着手,并将不买车票白搭车的人用手铐铐住排成一列站在月台上,公开向民众宣示政府整顿的决心,结果发现非常有效。

警察发现人们果然比较不会在干净的场合犯罪,又发现抓逃票很有收获,因为每七名逃票的人中就有一名是通缉犯,二十名中就有一名携带武器,因此警察愿意很认真地去抓逃票,这使得歹徒不敢逃票,出门不敢带武器,以免得不偿失、因小失大。

这样纽约市就从最小、最容易的地方着手,打破了犯罪环结(chain),使这个恶性循环无法继续下去。

3、责任分散效应1964年3月13日夜3时20分,在美国纽约郊外某公寓前,一位叫朱诺比白的年轻女子在结束酒巴间工作回家的路上遇刺。

当她绝望地喊叫:“有人要杀人啦!救命!救命!”听到喊叫声,附近住户亮起了灯,打开了窗户,凶手吓跑了。

当一切恢复平静后,凶手又返回作案。

当她又叫喊时,附近的住户又打开了电灯,凶手又逃跑了。

当她认为已经无事,回到自己家上楼时,凶手又一次出现在她面前,将她杀死在楼梯上。

在这个过程中,尽管她大声呼救,她的邻居中至少有38位到窗前观看,但无一人来救她,甚至无一人打电话报警。

这件事引起纽约社会的轰动,也引起了社会心理学工作者的重视和思考。

人们把这种众多的旁观者见死不救的现象称为责任分散效应。

对于责任分散效应形成的原因,心理学家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和调查,结果发现:这种现象不能仅仅说是众人的冷酷无情,或道德日益沦丧的表现。

因为在不同的场合,人们的援助行为确实是不同的。

当一个人遇到紧急情境时,如果只有他一个人能提供帮助,他会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对受难者给予帮助。

如果他见死不救会产生罪恶感、内疚感,这需要付出很高的心理代价。

而如果有许多人在场的话,帮助求助者的责任就由大家来分担,造成责任分散,每个人分担的责任很少,旁观者甚至可能连他自己的那一份责任也意识不到,从而产生一种“我不去救,由别人去救”的心理,造成“集体冷漠”的局面。

如何打破这种局面,这是心理学家正在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4、帕金森定律英国著名历史学家诺斯古德·帕金森通过长期调查研究,写出一本名叫《帕金森定律》的书。

他在书中阐述了机构人员膨胀的原因及后果:一个不称职的官员,可能有三条出路,第一是申请退职,把位子让给能干的人;第二是让一位能干的人来协助自己工作;第三是任用两个水平比自己更低的人当助手。

这第一条路是万万走不得的,因为那样会丧失许多权利;第二条路也不能走,因为那个能干的人会成为自己的对手;看来只有第三条路最适宜。

于是,两个平庸的助手分担了他的工作,他自己则高高在上发号施令,他们不会对自己的权利构成威胁。

两个助手既然无能,他们就上行下效,再为自己找两个更加无能的助手。

如此类推,就形成了一个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相互扯皮,效率低下的领导体系。

5、晕轮效应俄国著名的大文豪普希金曾因晕轮效应的作用吃了大苦头。

他狂热地爱上了被称为“莫斯科第一美人”的娜坦丽,并且和她结了婚。

娜坦丽容貌惊人,但与普希金志不同道不合。

当普希金每次把写好的诗读给她听时。

她总是捂着耳朵说:“不要听!不要听!”相反,她总是要普希金陪她游乐,出席一些豪华的晚会、舞会,普希金为此丢下创作,弄得债台高筑,最后还为她决斗而死,使一颗文学巨星过早地陨落。

在普希金看来,一个漂亮的女人也必然有非凡的智慧和高贵的品格,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这种现象被称为晕轮效应。

所谓晕轮效应,就是在人际交往中,人身上表现出的某一方面的特征,掩盖了其他特征,从而造成人际认知的障碍。

在日常生活中,“晕轮效应”往往在悄悄地影响着我们对别人的认知和评价。

比如有的老年人对青年人的个别缺点,或衣着打扮、生活习惯看不顺眼,就认为他们一定没出息;有的青年人由于倾慕朋友的某一可爱之处,就会把他看得处处可爱,真所谓“一俊遮百丑”。

晕轮效应是一种以偏概全的主观心理臆测,其错误在于:第一,它容易抓住事物的个别特征,习惯以个别推及一般,就像盲人摸象一样,以点代面;第二,它把并无内在联系的一些个性或外貌特征联系在一起,断言有这种特征必然会有另一种特征;第三,它说好就全都肯定,说坏就全部否定,这是一种受主观偏见支配的绝对化倾向。

总之,晕轮效应是人际交往中对人的心理影响很大的认知障碍,我们在交往中要尽量地避免和克服晕轮效应的副作用。

6、霍桑效应(Hawthorne effect)心理学上的一种实验者效应。

20世纪20-30年代,美国研究人员在芝加哥西方电力公司霍桑工厂进行的工作条件、社会因素和生产效益关系实验中发现了实验者效应,称霍桑效应。

实验的第一阶段是从1924年11月开始的工作条件和生产效益的关系,设为实验组和控制组。

结果不管增加或控制照明度,实验组产量都上升,而且照明度不变的控制组产量也增加。

另外,有试验了工资报酬、工间休息时间、每日工作长度和每周工作天数等因素,也看不出这些工作条件对生产效益有何直接影响。

第二阶段的试验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梅奥领导的,着重研究社会因素与生产效率的关系,结果发现生产效率的提高主要是由于被实验者在精神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