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孔子的故事教案

合集下载

《孔子的故事》语文教案设计

《孔子的故事》语文教案设计

《孔子的故事》语文教案设计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了解《孔子的故事》的基本内容和主题。

激发学生对孔子及其思想的兴趣和好奇心。

1.2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关注孔子及其思想的重要性和影响。

1.3 教学难点理解孔子思想的核心观念及其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1.4 教学准备准备《孔子的故事》文本或相关资料。

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

1.5 教学过程引入话题:介绍孔子及其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让学生阅读《孔子的故事》文本或相关资料。

引导学生关注孔子思想的核心观念及其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第二章:孔子的生平2.1 教学目标了解孔子的生平背景和重要事件。

2.2 教学重点掌握孔子生平的重要事件和经历。

2.3 教学难点理解孔子生平对其思想形成的影响。

2.4 教学准备准备孔子的生平介绍资料。

2.5 教学过程引导学生了解孔子的生平背景和重要事件。

通过资料展示或讲述,让学生了解孔子的一生。

第三章:孔子的思想3.1 教学目标了解孔子的主要思想和教育观念。

3.2 教学重点掌握孔子的主要思想和教育观念。

3.3 教学难点理解孔子思想的核心观念及其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3.4 教学准备准备孔子思想的介绍资料。

3.5 教学过程引导学生了解孔子的主要思想和教育观念。

通过资料展示或讲述,让学生理解孔子思想的核心观念。

第四章:孔子的教育观念4.1 教学目标了解孔子的教育观念和方法。

4.2 教学重点掌握孔子的教育观念和方法。

4.3 教学难点理解孔子教育观念的实际应用和现代教育的关系。

4.4 教学准备准备孔子教育观念的介绍资料。

4.5 教学过程引导学生了解孔子的教育观念和方法。

通过资料展示或讲述,让学生理解孔子教育观念的实际应用和现代教育的关系。

第五章:孔子的故事案例分析5.1 教学目标分析孔子故事中的具体案例,理解孔子的思想和教育观念。

5.2 教学重点分析孔子故事中的具体案例,理解孔子的思想和教育观念。

5.3 教学难点分析孔子故事中的具体案例,理解孔子的思想和教育观念。

《孔子》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孔子》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孔子》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孔子》教案教学设计1教案概述:本次课程将从《孔子》这本小说中,选取其中的几个片段作为教学素材,分别从人物形象、文化背景与价值观三个角度进行深入解读,并通过多种方式,如阅读、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进行教学,从而让学生能够深刻理解孔子的思想及其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一、教学目标:1、理解孔子的思想及其影响。

2、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念。

3、培养学生多元思维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内容:1、孔子的人物形象通过阅读小说中反映孔子人物形象的片段,比如孔子与弟子们的关系、孔子面对权贵抱持的态度等,从中了解孔子的为人处世之道。

2、孔子的文化背景探究孔子所处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文化环境,通过对比当时和现代社会的不同,反思孔子的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贡献和影响。

3、孔子的价值观念比较孔子的价值观与现代价值观的异同,如“仁爱”、“忠诚”、“孝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分析其价值意义和实践方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教学方法:1、阅读分析法通过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小说中与孔子有关的片段,帮助学生了解孔子人物形象及其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

2、分组探究法将学生分成小组,分别以孔子的文化背景、思想及其价值观为主题,进行探究和研讨,并向全班呈现自己的研究成果,促进学生间的交流合作。

3、思维导图法通过学生思维导图的方式,梳理和整理所学内容,并与其他组分享自己的思考和总结,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和记忆。

4、小组合作设计法通过小组合作设计讨论活动,让学生发挥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多元思维,设计出符合孔子思想的实践方案,并向全班展示。

四、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教师介绍《孔子》这本小说的主题及作者背景,引出本次课程的主题。

2、学习过程(1)阅读片段教师根据课程设计,为学生选择合适的小说片段,并要求学生认真阅读,并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分析。

(2)分组探究为学生分成小组,并要求每个小组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展开探究和议论,并撰写文字报告和演示PPT。

课文《孔子》教案范文

课文《孔子》教案范文

课文《孔子》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课文《孔子》,使学生了解孔子的生平、思想、教育观点和道德观念,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历史知识。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学习孔子敬业乐群、勤奋好学的优良品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观念。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孔子》的内容,把握孔子的生平、思想、教育观点和道德观念。

2.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孔子思想中的“仁、义、礼、智、信”等概念。

2. 引导学生将孔子的思想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 运用案例教学法,以课文《孔子》为例,分析孔子的思想观点。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孔子的一生,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文《孔子》,了解孔子的生平、思想、教育观点和道德观念。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重点问题,如孔子的“仁、义、礼、智、信”等观念。

4. 案例分析:分析课文中的案例,引导学生理解孔子思想的现实意义。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孔子思想的价值观。

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思考题,让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孔子的思想。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使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够将孔子的思想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他们的道德素养。

注意课堂氛围的营造,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检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小组合作:评价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包括沟通交流、问题解决能力等。

五年级语文上册孔子的教案

五年级语文上册孔子的教案

五年级语文上册《孔子的故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孔子是我国古代的一位伟大思想家、教育家。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孔子的人物形象,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3)学会从课文中提炼观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尊敬圣人、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2)培养学生勤奋学习、独立思考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1. 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2.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孔子的人物形象。

3. 学会从课文中提炼观点,提高写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1. 孔子思想的深刻理解。

2. 课文中所涉及的古代文化知识的掌握。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展示孔子的人物形象,引导学生关注。

(2)简介孔子是我国古代的一位伟大思想家、教育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

(2)学生分享学习生字词的心得,教师点评、讲解。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内容,分析孔子的人物形象。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总结。

4.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运用所学生字词写一段话。

(2)让学生从课文中提炼一个观点,写一篇短文。

5.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深入了解孔子思想,结合课文内容进行思考。

3. 完成课堂练习和写作任务。

六、教学评估:1. 通过课堂表现、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2. 关注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评估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3. 评估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的创新意识和表达能力。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在课后要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2.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孔子的故事》语文教案设计

《孔子的故事》语文教案设计

《孔子的故事》语文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孔子的故事》,使学生了解孔子生平的基本情况,知道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孔子思想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二、教学重点:1. 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 理解孔子生平的基本情况,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和道德观念。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孔子思想中的“仁”“礼”“孝”等概念。

2. 联系课文内容,深入分析孔子的教育思想。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小组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孔子生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关键词语和句子。

3.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课文内容,分析孔子的教育思想和道德观念。

4. 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究孔子的思想内涵。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评估学生对孔子生平、思想和教育观念的掌握情况。

2. 课后作业:通过学生的心得体会,了解学生对课文主题的思考和感悟,评价学生的语文素养。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包括表达能力、协作精神、创新思维等。

七、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准备《孔子的故事》的教材或相关阅读材料。

2.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音响等,用于展示图片、播放音乐和视频。

3. 教学辅助材料:孔子生平简介、相关历史背景资料、课文注释等。

八、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孔子博物馆或相关文化遗址,加深对孔子的了解。

《孔子拜师》教学设计(通用9篇)

《孔子拜师》教学设计(通用9篇)

《孔子拜师》教学设计(通用9篇)教学目标:针对文本特点和孩子的学习特点,我确定了这样的教学目标: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了解孔子的求学经过。

3、学会用抓重点词句的方法理解、感悟孔子的品行。

教学重点: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过程,感受孔子品行。

教学难点:懂得学习要勤奋、谦虚、永不满足,为人真诚无私、尊敬师长。

教学过程: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今天,老师要带领大家学习我国古代的一位大思想家,孔子拜师的故事。

(板书:孔子拜师)2、学生交流、介绍孔子和老子通过预习和搜查资料,小朋友对孔子一定有所了解,谁先来向大家说说你了解到的情况。

这么有名的孔子,他拜谁为老师(板书:孟子)孟子又是怎样的一个人呢?课前了解了吗?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自由读课文,要求:边读边做记号;注意读准生字新词。

2、检查自学情况。

出示新词:日夜兼程风尘仆仆相距止境长进敬重纳闷风餐露宿毫无保留传授佩服曲阜(注意读准生字的音,特别是读准:兼、宿)(指名2个读,开火车读,齐读)3、再认真、仔细地读读课文,了解孔子为什么拜师?是怎样拜师的?三、学习课文第一小节1、指名读第一小节,(出示):孔子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

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2、说说孔子为什么要拜师呢?3、查字典理解“渊博”:什么叫渊博?师提示:通过查字典,渊就是深,博就是广,这里“知识不够渊博”是什么意思?【预设: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懂得还不够多,不够广。

】4、理解:远近闻名孔子认为自己的知识不够渊博,那他的知识是不是真得不够渊博呢?你从哪里看出来的?5、补充资料,体会孔子的好学:是啊,孔子当时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已经是一个大学者,甚至连当时的国君鲁昭公和秦国的国君齐景公都经常向他请教,但是孔子为了获取更多的知识,更大的成就,还要拜师求学,从中你体会到什么?板书:谦虚好学6、指导朗读。

幼儿园中班孔子故事教案 幼儿园教案

幼儿园中班孔子故事教案 幼儿园教案

幼儿园中班孔子故事教案一、教案背景1.1 教学目标通过讲解孔子的故事,让幼儿们了解孔子的生平和思想,培养幼儿们的品德修养和人文素养,激发他们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兴趣,提高他们的情感认知能力。

1.2 教学对象幼儿园中班学生,芳龄在4-5岁之间。

1.3 教学环境教室或者多媒体教室。

二、教学准备2.1 教学材料1)孔子的图片或海报2)与孔子相关的故事书籍3)幼儿园教学用的多媒体设备2.2 教学准备工作1)了解孔子的生平和故事内容2)准备故事讲解的内容和重点3)安排故事讲解的时间和地点三、教学活动3.1 导入教师可以通过展示孔子的图片或海报,或者通过谈论孔子的影响和地位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为接下来的故事讲解打下基础。

3.2 正文教师根据幼儿的认知水平,以浅显易懂的方式讲解孔子的故事,可以结合图片、书籍或多媒体资料进行讲解,适当配以互动问答环节,引导幼儿们了解孔子的品德、行为和思想,激发他们的思考和想象。

3.3 拓展教师可以用孔子的故事启发幼儿们展开相关的手工、游戏或者艺术活动,加深他们对孔子故事的理解和记忆,同时培养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3.4 结束教师对今天的故事讲解进行总结,强调孔子的品德和思想对我们的影响,鼓励幼儿们向孔子学习,提出自己的感受和理解,以及对未来学习的期盼。

四、教学评价4.1 评价方式观察幼儿们在故事讲解过程中的表现,包括听讲的专注程度、理解故事内容的深度、提出问题和观点的积极性等方面。

4.2 评价标准根据幼儿的芳龄和认知水平,适当考察他们对孔子故事的理解和反应,重点在于激发他们的思考和兴趣。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孔子的故事,培养了幼儿园中班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引导他们对优秀人物的品德和思想进行思考和学习,为他们的德育和人文素养打下了基础。

但需要注意故事讲解的方式和内容要贴近幼儿的认知能力,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幼儿园教师也可以从孔子的故事中得到教育启示,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教育能力,为幼儿园的德育教育工作做出更大的贡献。

课文《孔子》教案范文

课文《孔子》教案范文

课文《孔子》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2. 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理解孔子的主要思想主张,如仁、义、礼、智、信等。

3.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1. 孔子生平及其主要思想。

2. 课文《孔子》的内容理解和分析。

三、教学难点1. 孔子思想体系的深入理解。

2. 课文中的难点词汇和句子翻译。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孔子的生平、思想及其影响。

2. 讨论法:分组讨论课文内容,促进学生思考。

3. 案例分析法:分析课文中的具体事例,理解孔子思想的内涵。

五、教学准备1. 课文《孔子》文本。

2. 相关背景资料:孔子生平、儒家思想发展等。

3. 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案内容依次类推,按照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教学准备进行编写。

每个章节都要根据具体内容设计教学活动和作业安排,以便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知识。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孔子生平,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孔子主要思想。

3. 课堂讲解:详细讲解课文内容,解析孔子思想。

4.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重点问题。

5. 总结提升:概括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孔子思想的现实意义。

七、课后作业1. 翻译并背诵课文中的经典句子。

3. 调查身边人对儒家思想的了解,分享调查成果。

八、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翻译和背诵情况。

3. 调查报告:评价学生对儒家思想的了解和分析能力。

九、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儒家文化博物馆,感受儒家文化氛围。

2. 邀请专家讲座,深入讲解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

3. 开展儒家思想主题班会,促进学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十、教学反思1. 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优点和不足之处。

2. 根据学生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3. 不断完善教案,提高教学质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推荐课
《孔子的故事》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作品的内容;感受文字的魅力;激发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

2. 走近人物,了解文中主要人物的个性.体会童年的快乐与忧伤。

3.指导学生读整本的书。

指导学生带着自己的感情阅读。

活动准备:
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思考,努力理解作品的主题。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简介作者
李长之(1910-1978),初名李长植。

生于山东省。

毕业于清华大学。

是著名的诗人、翻译家、学者,在文学批评和古典文学研究领域造诣尤深。

出版有《夜宴》、《鲁迅批判》、《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批评精神》、《文艺史学和文艺科学》、《梦雨集》、《苦雾集》、等专著。

二.故事简介:让学生了解目录和了解每个故事大概内容
(1)了解书本目录的作用
(2)通过目录,知道书中主要讲了哪几个故事。

(3) 请生概括自己印象最深刻的故事梗概。

本书记载了春秋末期儒学学派的”圣人”——孔子的出世、讲学、周游列国、删诗定礼著《春秋》,以及宣扬“仁政”、“德政”的故事,是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解读孔子“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人生轨迹的一本史料翔实的人物故事书。

全书分为四部分,包括:
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青少年时期的孔子(公元前551年~前517年,孔子出生至35岁)
2、“道不同,不相与谋。

”——孔子从政的故事(公元前517年~前497年,孔子35岁至55岁)
3、“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孔子周游列国的故事(公元前496年~前484年,孔子56岁至68岁)
4、“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孔子施教的故事(上)(公元前522年,孔子30岁开始收徒讲学,终其一生)
三.孔子介绍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在家排行第二,故也有人称为孔二,春秋后期鲁国人,汉族。

生于鲁国邹邑昌平乡。

孔子为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

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千古圣人”,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

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

孔子是儒家的创始人,他有一套虽不周密而相当完整的思想体系和政治见解。

孔子思想中最光辉的一点,是提倡“仁”,仁就是“爱人”。

四.了解主要人物
你能说出的作品名称和主要人物吗?
(3)说一说:
师:书中的哪个人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阅读交流课
《孔子的故事》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阅读一本书的基本方法。

2、通过引导学生读《孔子的故事》中的片段,让学生学会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
掌握阅读整本书的方法;初步感受名著中的人物形象和精彩片段的艺术魅力。

教学过程:
一、
二、播放背景音乐,进入书中情境。

三、
四、摘录重点段落,让学生了解孔子生平
孔子幼年时极为聪明好学,二十岁的时候,学识就已经非常渊博,被当时人称赞为“博学好礼”。

同时,鲜为人知的是孔子影视作品中的孔子子继承了父亲叔梁纥的英勇,身高九尺六寸,今1.9米以上,具体是196.8cm。

臂力过人,远非后世认为的文弱书生的形象。

并且,孔子酒量超凡,据说从来没有喝醉过。

但孔子从不以武勇和酒量为豪。

孔子自20多岁起,就想走仕途,所以对天下大事非常关注,经常思考治理国家的诸多问题,也常发表一些见解,到30岁时,已有些名气。

鲁昭公二十年,齐景公出访鲁国时召见了孔子,与他讨论秦穆公称霸的问题,孔子由此结识了齐景公。

鲁昭公25年,鲁国发生内乱,鲁昭公被迫逃往齐国,孔子也离开鲁国,到了齐国,受到齐景公的赏识和厚待,甚至曾准备把尼溪一带的田地封给孔子,但被大夫晏婴阻。

鲁昭公27年,齐国的大夫想加害孔子,孔子听说后向齐景公求救,齐景公说:“吾老矣,弗能用也。

”孔子只好仓皇逃回鲁国。

当时的鲁国,政权实际掌握在大夫的家臣手中,被称为“陪臣执国政”,因此孔子虽有过两次从政机会,却都放弃了,直到鲁定公9年被任命为中都宰,此时孔子已51岁了。

鲁定公12年,孔子为削弱三桓(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世卿,因为是鲁桓公的三个儿子的后代,故称三桓,当时的鲁国政权实际掌握在他们手中,而三桓的一些家臣又在不同程度上控制着三桓,采取了隳(hui,音辉)三都的措施(即拆毁三桓所建城堡)。

后来隳三都的行动半途而废,孔子与三桓的矛盾也随之暴露。

鲁定公13年,齐国送80名美女到鲁国,季孙氏接受了女乐,君臣迷恋歌舞,多日不理朝政,孔子非常失望,不久鲁国举行郊祭,祭祀后按惯例送祭肉给大夫们时并没有送给孔子,这表明季氏不想再任用他了,孔子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离开鲁国,到外国去寻找出路,开始了周游列国的旅程,这一年,孔子55岁。

孔子带弟子先到了卫国,卫灵公开始非常尊重孔子,按照鲁国的俸禄标准发给孔子俸粟6 万,但并没让他参与政事。

孔子在卫国住了约10个月,因有人在卫灵公面前进谗言,卫灵公对孔子起了疑心,派人公开监视孔子的行动,于是孔子带弟子离开卫国,打算去陈国。

路过匡城时,因误会被人围困了5日,逃离匡城,到了蒲地,又碰上卫国贵族公叔氏发动叛乱,再次被围。

逃脱后,孔子又返回了卫国,卫灵公听说孔子师徒从蒲地返回,非常高兴,亲自出城迎接。

此后孔子几次离开卫国,又几次回到卫国,这一方面是由于卫灵公对孔子时
好时坏,另一方面是孔子离开卫国后,没有去处,只好又返回。

鲁哀公2年(孔子59岁),孔子离开卫国经曹、宋、郑至陈国,于是派服劳役的人将孔子师徒围困在半道,前不靠村,后不靠店,所带粮食吃完,绝粮7日,最后还是子贡找到楚人,楚派兵迎孔子,孔子师徒才免于一死。

孔子64岁时又回到卫国,68岁时在其弟子冉求的努力下,被迎回鲁国,但仍是被敬而不用。

鲁哀公16年,孔子73岁,患病,不愈而亡。

三.了解孔子的品质: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孔子62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9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知难而退,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直道而行
怀着与人为善的理念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等等,都是他的做人准则。

四.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
怎样做才能成为“幸福,聪明的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